首页 历史小说 王朝歌的奇幻之旅

第3O一章饮食中的学问

王朝歌的奇幻之旅 随明 2170 Aug 6, 2021 3:51:55 AM

    “谓彼如是守诸根已,以正思择食于所食,不为倡荡,不为憍逸,不为饰好,不为端严,食于所食。然食所食,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除饥渴,为摄梵行,为断故受,为令新受当不更生,为当存养力乐无罪安隐而住。如是名为于食知量。”
    吃饭是有学问,怎么叫“食知量”呢?
    就是要守根门,六根不放逸。
    吃东西要有头脑,要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不是说非要吃价格贵的,才是吃的讲究与仔细,这是一种谬误。
    有一点要记住,价格贵的食材并不代表营养高。
    只是因为这样的食材比较难得,要比普通食材耗费更多的人力物料,所以价格才贵,但却不是因为营养价值高才贵。
    营养价值高的食材,都是没有污染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并不以难得而作为衡量标准的。
    每个人体质不同,要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食于所食”,吃我应该吃的食物,第一个“食”是动词,后面的“食”是名词。
    “不为倡荡”,吃东西不是为了表现阔气,而是不要挑食,要均衡摄入营养。
    “不为憍逸”,不是说摆个架子,你看我吃东西多讲究啊,我做的菜多讲究呀!
    那是指饮食要丰富,不是你用来炫耀的。
    “不为饰好”,饮食不是为了好看,出风头的,那就失去了饮食的本意。
    “不为端严”,也不是为了吃得让身体发福,或是脸露红光。
    不是为吃而吃,而是吃我们应该吃的。
    “为身安住,为暂支持”,为了要身体健康,饮食要合理搭配,科学控制,最忌讳的就是贪吃,而暴饮暴食,超出身体所能承受的底线。
    “病从口入”,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的说出了饮食的重要性。
    如果,我们能够对待入口的食物,像对待药物一样,去慎重的规划自己的饮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是健康的。
    只有做到“于食知量”了,才能保身体无病,得安稳快乐。
    我们只要细心观察,现在老年人的病很多,以前并没有见这么多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那么这些病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医疗条件也是越来越健全,疾病应该减少,为何反而是增加了呢?
    其实,这多半都是因为人们的饮食不谨慎而得的。
    曾经的社会,生产力并不发达,人们的生活内容也不复杂,生活也是简单的多,每日的饮食是比较简单的。
    人们的平均寿命受医疗条件和卫生条件的制约,不如现代社会,但人们所患的疾病却相对现代社会要少得多。
    而且,长寿的人在人口中的占比也比现在要高。
    由此可见,简单的生活方式,造就了简单的饮食习惯,简单的饮食其实更健康的饮食。
    我们的祖先是懂得这个道理的,《礼记·月令》里面就专门讲述了饮食起居的道理和规律。
    祖先把一年分做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每半个月是一个节气,哪一个节气吃什么东西,都交代得很清楚。
    而且,祖先更是强调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
    人们吃的这个东西,譬如肉类、五谷杂粮、蔬菜和水果等,都产于自己家乡周边几十里范围内。
    生于斯长于斯,这个地区生长的东西养活这个地方人,我们的祖先早已参透了饮食与健康的联系,非常讲究饮食起居。
    人的身体是一个体系,身体之外是另一个体系,内外体系相和谐,才能身体康健,否则就会疾病丛生。
    春天吃温性的食物,以助气机升发;夏天吃凉性的食物,以制暑气火热;秋天吃中性的食物,以防燥气伤津;冬天吃热性的食物以抗寒气与滋补。
    在我国的中医养生理论中,更有五色入五脏之说,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它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
    《黄帝内经》中说,白色润肺,黄色益脾胃,红色补心,绿色养肝,黑色补肾。
    所谓“药补不如食补”,通过有规律的生活、良好的饮食与平和的心态就可以达到很好的养生效果。
    很多人生病之前从不知道养生,保健身体,都是生病之后,用自己辛苦赚得的钱养医生了。
    养生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也是对家人的负责。
    无论你是想得到名利还是想改变命运,你都需要一个好的身体。
    很多长寿的人根本没有什么养生功法的概念,仅仅是靠自己的饮食和作息规律,就比一般人寿命要长很多。
    细心琢磨古圣先贤的教诲,你会从内心中佩服古人的智慧。
    他们懂得生活,更知道养生的真谛。
    现在人迷信科学,实际讲是一点都不科学,不懂食物属性,不知食物间的相生相克,而是乱吃补品,本来身体无事或是无大碍,结果一通乱吃,病都出来了,而且是补出来的。
    怎么做才是正确的饮食呢?
    佛教《食存五观》说的很明白,“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忖己德行,全缺应供。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首先,要深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一碗饭菜,经由农民垦植、灌溉、施肥、锄草、收成,然后由商人贩卖至各地,再经厨人淘洗、烹饪,最后才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知已花费了多少人的功夫与心血。
    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其次,衡量今天自己的行为和德行,是否对得起这份饮食,要时刻怀有感恩敬畏之心。
    在这里,就要提到一位高僧,他是唐代的百丈怀海禅师,与李白是同时代的人,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本姓王,俗名木尊,福建长乐人,幼年出家。
    初依潮阳西山慧照和尚,后依衡山法朗和尚受具足戒。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县)浮槎寺阅读藏经多年,具备了深厚的经、律、论佛学知识。
    时值马祖道一在江西弘法,天下向风,怀海前往参学,与智藏、普愿同称入室,各有擅长,成为鼎足而立的马祖门下三大士,是禅宗丛林清规的制定者。
    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住持百丈山,故世称"百丈怀海"。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