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王朝歌的奇幻之旅

第3OO章吃的文化

王朝歌的奇幻之旅 随明 2122 Aug 6, 2021 3:51:55 AM

    原来,是不听他们兄弟的举动引起了王朝歌的关注。
    不听将自己食盒中的荤素两样菜都拨了一些给不看,自己只留了很少的一点菜。
    不做则将自己食盒中的荤菜都拨给了不说,不说投桃报李的把自己的素菜都拨给了不做。
    不做喜欢打猎,本以为他是嗜好吃肉的,却不想他是一丝肉都不吃的,完全是吃素的。
    不说吃肉都不让人感到意外,却没想到会是一丝素都不吃的。
    不听的饭量不大,所吃的东西不是很多,想来平时的食物并不是很充裕的,已经习惯少食了。
    当然,也有可能是,他作为大哥,要照顾弟弟们,自是有什么好吃的,都是尽量让弟弟们多吃些。
    不过他的饮食习惯还是正常的,除了份量少一点之外,荤素都能吃,本身就是很好的。
    不看同大哥不听一样,也是不挑食的,可能饭量本就大一些吧,他现在食盒中的菜量,足够王朝歌午饭和晚饭的菜量了。
    不过,多吃些菜是好的,肉食和蔬菜中的营养成分,有些是粮食无法提供的,而且淀粉比较少,多吃也不会有脂肪积淀下来,不会让人发胖的。
    可是,每餐进食量有些多是不提倡的,科学的饮食应是少食多餐的,切忌暴饮暴食,或是用饥一顿饱一顿,更或是用减少进餐次数的激进方法,来控制自己的体重。
    王朝歌对于他们兄弟的饮食特点,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是,在同胞兄弟中,竟然出现了四种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一个人在饮食上的习惯,就是他对饮食态度的体现,也是其性格的展现。
    中国人讲吃,不仅仅是一日三餐充饥,它往往蕴含着中国人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哲理。
    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成四个字,“精、美、情、礼”这四个字,反映了饮食中品质、体验、情感、社交等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这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对于饮食的品质是有着极高的要求的,民间也流传有俗语“宁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的说法,都是这种意识的体现。
    随着传承,这种追求食材精致的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渗透贯彻到了我们整个饮食过程中,从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
    中华饮食现在已经走向了世界,在各地都广泛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这里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中华饮食是“精美”餐饮的代表,食材是新鲜优质的,味道是鲜美地道的,能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
    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要求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晏氏春秋》中说,“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
    对于各种菜的味道基础,汤的调制可谓讲得很是透彻的。
    “美”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是中华饮食的魅力所在,并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推杯换盏,觥筹交错,往来应酬,不能简单视之的,它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重要的情感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商谈生意、交流沟通,人们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由此而生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吃”字。
    为了迎接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亲朋好友要吃特意制作的“红鸡蛋”来表示喜庆。
    “红”色代表红火吉祥,预示着大吉大利;“鸡”与“吉”同音,讨个好彩头;“蛋”表示着生命的延续,生生不息。
    一个简单的“吃蛋”,寄托着中国人希望能够家族繁衍,传宗接代的朴素愿望。
    孩子周岁时要“吃”周岁宴,办成人礼时要“吃”成人饭,结婚时要“吃”婚宴,到了六十大寿,更要大张旗鼓的庆贺一番,“吃”寿面更是少不得的。
    这种“吃”,表面上看是一种生理满足,实际上“醉翁之意不在酒”,它借“吃”这种形式表达了一种丰富的心理内涵。
    “吃的文化”已经超越了“吃”本身,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体现在饮食中时,就是“礼”了。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更是篇篇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
    “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
    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内涵。
    “精、美、情、礼”,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
    “精”与“美”侧重于饮食的形成和品质,而“情”与“礼”,则侧重于饮食的精神和文化。
    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
    唯其“精”,才能有完整和谐的“美”,没有精致的选材,高质的食材,任你是世间少有的烹饪高手,也是做不出美味的菜肴的。
    唯其“美”,才能激发淋漓尽致的“情”,在美味的食物面前,优雅舒适的就餐环境中,人们的情感才能得以很好的抒发,更好的进行交流。
    唯有“情”,才能有合乎时代风尚的“礼”,为了更好的表达悲欢离合,敬畏祖先神明,交通往来的情感,就有了规范行为的要求,彰显规范的礼节。
    这四者环环相生,而又完美统一,便形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
    只有准确把握“精、美、情、礼”,你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才能体会出中华饮食的博大精深。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