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架空 今古奇观

第十三章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下)

今古奇观 (明)抱瓮老人 10832 Aug 6, 2021 3:02:29 AM
    第十三章 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下)   
    又行了几日,看见两个差人不住的交头接耳,私下商量说话。
    又见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动,害怕起来。
    对闻氏说道:“你说这泼差人其心不善,我也觉得有七八分了。
    明日是济宁府界上,过了府去,便是大行山、梁山泺,一路荒野,都是响马出入所之。
    倘到彼处,他们行凶起来,你也救不得我,我也救不得你,如何是好?”
    闻氏道:“既然如此,官人有何脱身之计,请自方便。
    留奴家在此,不怕那两个泼差人生吞了我!”
    沈小霞道:“济宁府东门内,有个冯主事丁忧在家。
    此人最有侠气,是我父亲极相厚的同年。
    我明日去投奔他,他必然相纳。
    只怕你妇人家,没志量打发这两个泼差人,累你受苦,于心何安?
    你若有力量支持他,我去也放胆。
    不然,与你同生同死,也是天命当然,死而无怨。”
    闻氏道:“官人有路尽走,奴家自会摆布,不劳挂念。”
    这里夫妻暗地商量,那张千、李万辛苦了一日,吃了一肚酒,软软的熟睡,全然不觉。
    
    次日,早起上路。
    沈小霞问张千道:“前去济宁还有多少路?”
    张千道:“只四十里,半日就到了。”
    沈小霞道:“济宁东门内冯主事是我年伯。
    他先前在京师时,借过我父亲二百两银子,有文契在此。
    他管过北新关,正有银子在家。
    我若去取讨前欠,他见我是落难之人,必然慨付。
    取得这项银两,一路上盘缠也得宽裕,免致吃苦。”
    张千意思有些作难,李万随口应承了,向张千耳边说道:“我看这沈公子是忠厚之人,况爱妾、行李都在此处,料无他故。
    放他去走一遭,取得银两,都是你我二人的造化,有何不可?”
    张千道:“虽然如此,到饭店安歇行李,我守住小娘子在店上,你紧跟着同去,万无一失。”
    
    话休絮烦。
    看看巳牌时分,早到济宁城外。
    拣个洁净店儿,安放了行李。
    沈小霞便道:“你二位同我到东门走遭,转来吃饭未迟。”
    李万道:“我同你去。
    或者他家留酒饭,也不见得。”
    闻氏故意对丈夫道:“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
    冯主事虽然欠下老爷银两,见老爷死了,你又在难中,谁肯唾手交还?
    枉自讨个厌贱,不如吃了饭赶路为上。”
    沈小霞道:“这里进城到东门不多路,好歹去走一遭,不折了什么便宜。”
    李万贪了这二百两银子,一力撺掇该去。
    沈小霞分付闻氏道:“耐心坐坐,若转得快时,便是没想头了。
    他若好意留款,必然有些赍发,明日雇个轿儿抬你去。
    这几日在牲口上坐,看你好生不惯。”
    闻氏觑个空,向丈夫丢个眼色。
    又道:“官人早回,休教奴久等则个。”
    李万笑道:“去多少时,有许多说话,好不老气!”
    闻氏见丈夫去了,故意招李万转来,嘱付道:“若冯家留饭,坐得久时,千万劳你催促一声。”
    李万答应道:“不消分付。”
    
    比及李万下阶时,沈小霞已走了一段路了。
    李万托着大意,又且济宁是他惯走的熟路,东门冯主事家,他也认得,全不疑惑。
    走了几步,又里急起来,觑个毛坑上,自在方便了,慢慢的望东门面去。
    
    却说沈小霞回看头时,不见了李万,做一口气急急的跑到冯主事家。
    也是小霞合当有救,正值冯主事独自在厅。
    两人京中,旧时识熟,此时相见,吃了一惊!沈襄也不作揖,扯住冯主事衣袂道:“借一步说话。”
    冯主事已会意了,便引到书房里面。
    沈小霞放声大哭,冯主事道:“年侄,有话快说,休得悲伤,误其大事。”
    沈小霞哭诉:“父亲被严贼屈陷,已不必说了。
    两个舍弟随任的,都被杨顺、路楷杀害。
    只有小侄在家,又行文本府,提去问罪。
    一家宗祀,眼见灭绝。
    又两个差人,心怀不善,只怕他受了杨、路二贼之嘱,到前途大行、梁山等处暗算了性命。
    寻思一计,脱身来投老年伯。
    老年伯若有计相庇,我亡爷在天之灵,必然感激。
    若老年伯不能遮护小侄,便就此触阶而死。
    死在老年伯面前,强似死于奸贼之手。”
    冯主事道:“贤侄,不妨。
    我家卧室之后,有一层复壁,尽可藏身,他人搜检不到之处,我送你在内权住数日,我自有道理。”
    沈襄拜谢道:“老年伯便是重生父母。”
    冯主事亲执沈襄之手,引入卧房之后。
    揭开地板一块,有个地道。
    从此钻下,约走五六十步,便有亮光。
    有小小廊屋三间,四面皆楼墙围裹,果是人迹不到之处。
    每日茶饭,都是冯主事亲自送入。
    他家法极严,谁人敢泄漏半个字?
    正是:   
    深山堪隐豹,柳密可藏鸦。
    
    不须愁汉吏,自有鲁朱家。
    
    且说这一日,李万上了毛坑,望东门冯家而来。
    到于门首,问老门公道:“生事老爷在家么?”
    老门公道:“在家里。”
    又问道:“有个穿白的官人,来见你老爷,曾相见否?”
    老门公道:“正在书房里吃饭哩。”
    李万听说,一发放心。
    看看等到未牌,果然厅上走一个穿白的官人出来。
    李万急上前看时,不是沈襄。
    那官人径自出门了。
    李万等得不耐烦,肚里又饥,不免问老门公道:“你说老爷留饭的官人,如何只管坐了去,不见出来?”
    老门公道:“方才出去的不是?”
    李万道:“老爷书房中还有客没有?”
    老门公道:“这到不知。”
    李万道:“方才那穿白的是甚人?”
    老门公道:“是老爷的小舅,常常来的。”
    李万道:“老爷如今在哪里?”
    老门公:“老爷每常饭后,定要睡一觉,此时正好睡哩。”
    李万听得话不投机,心下早有二分慌了。
    便道:“不瞒大伯说,在下是宣大总督老爷差来的。
    今有绍兴沈公子名唤沈襄,号沈小霞,系钦提人犯。
    小人提押到于贵府,他说与你老爷有同年叔侄之谊,要来拜望。
    在下同他到宅,他进宅去了,在下等候多时,不见出来,想必还在书房中。
    大伯,你还不知道?
    烦你去催促一声,教他快快出来,要赶路走。”
    老门公故意道:“你说的是甚么说话?
    我一些不懂。”
    李万耐了气,又细细的说一遍。
    老门公当面的一啐,骂道:“见鬼!何常有什么沈公子到来?
    老爷在丧中,一概不接外客。
    这门上是我的干纪,出入都是我通禀。
    你却说这等鬼话!你莫非是白日撞么?
    强装甚么公差名色掏摸东西的。
    快快请退,休缠你爷的帐!”
    李万听说,愈加着急,便发作起来道:“这沈襄是朝廷要紧的人犯,不是当耍的。
    请你老爷出来,我自有话说。”
    老门公道:“老爷正瞌睡,没甚事,谁敢去禀!你这獠子,好不达时务!”
    说罢,洋洋的自去了。
    李万道:“这个门上老儿好不知事,央他传一句话甚作难?
    想沈襄定然在内,我奉军门钧帖,不是私事,便闯进去怕怎的?”
    李万一时粗莽,直撞入厅来,将照壁拍了又拍,大叫道:“沈公子好走动了。”
    不见答应。
    一连叫唤了数声,只见里头走出一个年少的家童,出来问道:“管门的在那里?
    放谁在厅上喧嚷?”
    李万正要叫住他说话,那家童在照壁后张了张儿,向西边走去了。
    李万道:“莫非书房在那西边?
    我且自去看看,怕怎的!”
    从厅后转西走去,原来是一带长廊。
    李万看见无人,只顾望前而行。
    只见屋宇深邃,门户错杂,颇有妇人走动。
    李万不敢纵步,依旧退回厅上。
    听得外面乱嚷,李万到门首看时,却是张千来寻李万不见,正和门公在那里斗口。
    张千一见了李万,不由分说,便骂道:“好伙计!只贪图酒食,不干正事!巳牌时分进城,如今申牌将尽,还在此闲荡!不催趱犯人出城去,待怎么?”
    李万道:“呸!那有什么酒食?
    连人也不见个影儿!”
    张千道:“是你同他进城的。”
    李万道:“我只登了个东,被蛮子上前了几步,跟他不上。
    一直赶到这里。
    门上说有个穿白的官人在书房中留饭,我说定是他了。
    等到如今不见出来,门上人又不肯通报,清水也讨不得一杯吃。
    老哥,烦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处医了肚皮再来。”
    张千道:“有你这样不干事的人。
    是甚么样犯人?
    却放他独自行走!就是书房中,少不得也随他进去。
    如今知他在里头不在里头?
    还亏你放慢线儿讲话。
    这是你的干纪,不关我事!”
    说罢便走。
    李万赶上扯住道:“人是在里头,料没处去。
    大家在此帮说句话儿,催他出来,也是个道理。
    你是吃饱的人,如何去得这等要紧?”
    张千道:“他的小老婆在下处,方才虽然嘱付店主人看守,只是放心不下,这是沈襄穿鼻子的索儿。
    有他在,不怕沈襄不来。”
    李万道:“老哥说得是。”
    当下张千先去了。
    李万忍着肚饥守到晚,并无消息。
    
    看看日没黄昏,李万腹中饿极了,看见间壁有个点心店儿,不免脱下布衫,抵当几文钱的火烧来吃。
    去不多时,只听得扛门声响,急跑来看,冯家大门已闭上了。
    李万道:“我做了一世的公人,不曾受这般呕气。
    主事是多大的官儿!门上直恁作威作势?
    也有那沈公子好笑,老婆、行李在下处,既然这里留宿,信也该寄一个出来。
    事已如此,只得在房檐下胡乱过一夜,天明等个知事的管家出来,与他说话。”
    此时十月天气,虽不甚冷,半夜里起一阵风,簌簌的下几点微雨,衣服都沾湿了,好生凄楚!   
    捱到天明雨止,只见张千又来了,却是闻氏再三再四催逼他来的。
    张千身边带了公文解批,和李万商议,只等开门,一拥而入。
    在厅上大惊小怪,高声发话。
    老门公拦阻不住,一时间家中大小都聚集来,七嘴八张,好不热闹!街上人听得宅里闹炒,也聚拢来,围住大门外闲看。
    惊动了那有仁有义、守孝在家的冯主事,从里面踱将出来。
    且说冯主事怎生模样:   
    头带栀子花匾摺孝头巾,身穿反摺缝稀眼粗麻衫,腰系麻绳,足着草履。
    
    众家人听得咳嗽响,道一声:“老爷来了。”
    都分立在两边。
    主事出厅问道:“为甚事在此喧嚷?”
    张手、李万上前施礼道:“冯爷在上,小的是奉宣大总督爷公文来的,到绍兴拿得钦犯沈襄。
    经由贵府,他说是冯爷的年侄,要来拜望,小的不敢阻挡,容了进见。
    自昨日上午到宅,至今不见出来,有误程限,管家们又不肯代禀。
    伏乞老爷天恩,快些打发上路。”
    张千便在胸前取出解批和官文呈上。
    冯主事看了,问道:“那沈襄可是沈经历沈炼的儿子么?”
    李万道:“正是。”
    冯主事掩着两耳,把舌头一伸,说道:“你这班配军,好不知利害!那沈襄是朝廷钦犯,尚犹自可。
    他是严相国的仇人,那个敢容纳他在家?
    他昨日何曾到我家来?
    你却乱话。
    官府闻知,传说到严府去,我是当得起他怪的?
    你两个配军,自不小心,不知得了多少钱财,买放了要紧人犯,却来图赖我!”
    叫家童与他乱打那配军出去,把大门闭了,不要惹这闲是非,严府知道不是当耍!冯兰事一头骂,一头走进宅去了。
    大小家人奉了主人之命,推的推,扌双的扌双,霎时间被众人拥出大门之外。
    闭了门,兀自听得嘈嘈的乱骂。
    
    张千、李万面面相觑,开了口,合不得;伸了舌,缩不进,张千埋怨李万道:“昨日是你一力撺掇,教放他进城,如今你自去寻他。”
    李万道:“且不要埋怨,和你去问他老婆,或者晓得他的路数,再来抓寻便了。”
    张千道:“说得是,他是恩爱的夫妻。
    昨夜汉子不回,那婆娘暗地流泪,巴巴的独坐了两三个更次。
    他汉子的行藏,老婆岂有不知?”
    两个一头说话,飞奔出城,复到饭店中来。
    却说闻氏在店房里面听得差人声音,慌忙移步出来,问道:“我官人如何不来?”
    张千指李万道:“你只问他就是。”
    李万将昨日往毛厕出恭,走慢了一步。
    到冯主事家起光如此如此,以后这般这般,备细说了。
    张千道:“今早空空肚皮进城,就吃了这一肚寡气。
    你丈夫想是真个不在他家了,必然还有个去处,难道不对小娘子说的?
    小娘子趁早说来,我们好去抓寻。”
    说犹未了,只见闻氏噙着眼泪,一双手扯住两个公人叫道:“好,好!还我丈夫来!”
    张千、李万道:“你丈夫自要去拜什么年伯,我们好意容他去走走,不知走向那里去了,连累我们在此着急,没处抓寻。
    你到问我要丈夫,难道我们藏过了他?
    说得好笑!”
    将衣袂掣开,气忿忿地对虎一般坐下。
    闻氏到走在外面,拦住出路,双足顿地,放声大哭,叫起屈来。
    
    老店主听得,忙来解劝。
    闻氏道:“公公有所不知:我丈夫三十无子,娶奴为妾。
    奴家跟了他二年了,幸有三个多月身孕。
    我丈夫割舍不下,因此奴家千里相从,一路上寸步不离。
    昨日为盘缠缺少,要去见那年伯,是李牌头同去的。
    昨晚一夜不回,奴家已自疑心,今早他两个自回,一定将丈夫谋害了。
    你老人家替我做主,还我丈夫便罢休!”
    老店主道:“小娘子休得急性。
    那排长与你丈夫前日无怨,往日无仇,着甚来由要坏他性命?”
    闻氏哭声转哀道:“公公,你不知道。
    我丈夫是严阁老的仇人,他两个必定受了严府的嘱托来的,或是他要去严府请功。
    公公,你详情,他千乡万里,带着奴家到此,岂有没半句说话,突然去了?
    就是他要走时,那同去的李牌头,怎肯放他?
    你要奉承严府,害了我丈夫不打紧,教奴家孤身妇女,看着何人?
    公公,这两个杀人的贼徒,烦公公带着奴家同他去官府处叫冤。”
    张千、李万被这妇人一哭一诉,就要分析几句,没处插嘴。
    
    老店主听见闻氏说得有理,也不免有些疑心,到可怜那妇人起来,只得劝道:“小娘子说便是这般说,你丈夫未曾死也不见得,好歹再等候他一日。”
    闻氏道:“依公公等候一日不打紧,那两个杀人的凶身,乘机走脱了,这干系却是谁当?”
    张千道:“若果然谋害了你丈夫,要走脱时,我弟兄两个又到这里则甚?”
    闻氏道:“你欺负我妇人家没张智,又要指望奸骗我。
    好好的说,我丈夫的尸首在那里?
    少不得当官也要还我个明白。”
    老店官见妇人口嘴利害,再不敢言语。
    店中闲看的,一时间聚了四五十人。
    闻说妇人如此苦切,人人恼恨那两个差人,都道:“小娘子要去叫冤,我们引你到兵备道去。”
    闻氏向着众人深深拜福,哭道:“多承列位路见不平,可怜我落难孤身,指引则个。
    这两个凶徒,相烦列位替奴家拿他同去,莫放他走了。”
    众人道:“不妨事,在我们身上。”
    张千、李万欲向众人分剖时,未说得一言半字,众人便道:“两个排长不消辩得,虚则虚,实则实。
    若是没有此情,随着小娘子到官,怕他则甚!”
    妇人一头哭,一头走。
    众人拥着张千、李万,搅做一阵的,都到兵备道前。
    道里尚未开门。
    
    那一日,正是放告日期。
    闻氏束了一条白布裙,径抢进栅门,看见大门上架着那大鼓,鼓架上悬着个槌儿,闻氏抢槌在手,向鼓上乱挝,挝得那鼓振天的响。
    唬得中军官失了三魂,把门吏丧了七魄,一齐跑来,将绳缚住,喝道:“这妇人好大胆!”
    闻氏哭倒在地,口称:“泼天冤枉!”
    只见门内么喝之声,开了大门,王兵备坐堂,问:“击鼓者何人?”
    中军官将妇人带进。
    闻氏且哭且诉,将家门不幸遭变,一家父子三口死于非命,只剩得丈夫沈襄,昨日又被公差中途谋害,有枝有叶的细说了一遍。
    王兵备唤张千、李万上来,问其缘故。
    张千、李万说一句,妇人就剪一句;妇人说得句句有理,张千、李万抵搪不过。
    王兵备思想到:“那严府势大,私谋杀人之事,往往有之,此情难保其无。”
    便差中军官押了三人,发去本州勘审。
    
    那知州姓贺,奉了这项公事,不敢怠慢。
    即时扣了店主人到来,听四人的口词。
    妇人一口咬定:二人谋害他丈夫。
    李万招称:“为出恭慢了一步,因而相失。”
    张千、店主人都据实说了一遍。
    知州委决不下,那妇人又十分哀切,像个真情。
    张千、李万又不肯招认。
    想了一回,将四人闭于空房,打轿去拜冯主事,看他口气若何。
    
    冯主事见知州来拜,急忙迎接归厅。
    茶罢,贺知州提起沈襄之事,才说得“沈襄”二字,冯主事便掩着双耳道:“此乃严相公仇家,学生虽有年谊,平素实无交情。
    老公祖休得下问,恐严府知道,有累学生。”
    说罢,站起身来道:“老公祖既有公事,不敢留坐了。”
    贺知州一场没趣,只得作别。
    在轿上想道:“据冯公如此惧怕严府,沈襄必然不在他家。
    或者被公人所害也不见得。
    或者去投冯公,见拒不纳,别走个相识人家去了,亦未可知。”
    
    回到州中,又取四人来。
    问闻氏道:“你丈夫除了冯主事,州中还认得有何人?”
    闻氏道:“此地并无相识。”
    知州道:“你丈夫是甚么时候去的,那张千、李万几时来回复你的说话?”
    闻氏道:“丈夫是昨日未吃午饭前就去的,却是李万同出店门。
    到申牌时分,张千假说催趱上路,也到城中去了,天晚方回来。
    张千兀自向小妇人说道:”我李家兄弟跟着你丈夫,冯主事家歇了,明日我早去催他出城。
    ‘今早张千去了一个早晨,两人双双而回,单不见了丈夫,不是他谋害了是谁?
    若是我丈夫不在冯家,昨日李万就该追寻了,张千也该着忙,如何将如言语稳住小妇人?
    其情可知,一定张千、李万两个在路上预先约定,却教李万乘夜下手。
    今早张千进城,两个乘早将尸首埋藏停当,却来回复我小妇人。
    望青天爷爷明鉴!“贺知州道:”说得是。
    “张千、李万正要分辩,知州相公喝道:”你做公差,所干何事?
    若非用计谋死,必然得财买放,有何理说?
    “喝教手下,将张、李重责三十,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张千、李万只是不招。
    妇人在旁,只顾哀哀的痛哭。
    知州相公不忍,便讨夹棍将两个公差夹起。
    那公差其实不曾谋死,虽然负痛,怎生招得?
    一连上了两夹,只是不招。
    知州相公再要夹时,张千、李万受苦不过,再三哀求道:”沈襄实未曾死,乞爷爷立个限期,差人押小的捱寻沈襄,还那闻氏便了。
    “知州也没有定见,只得勉从其言。
    闻氏且发尼姑庵住下。
    差四名民壮,锁押张千、李万二人,追寻沈襄,五日一比。
    店主释放宁家。
    将情具由申详兵备道,道里依缴了。
    
    张千、李万一条铁链锁着,四名民壮,轮番监押。
    带得见两盘缠,都被民壮搜去为酒食之费。
    一把倭刀,也当酒吃了。
    那临清去处又大,茫茫荡荡,来千去万,那里去寻沈公子?
    也不过一时脱身之法。
    闻氏在尼姑庵住下,刚到五日,准准的又到州里去啼哭,要生要死。
    州守相公没奈何,只苦得批较差人张千、李万。
    一连比了十数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打得爬走不动。
    张千得病身死,单单剩得李万,只得到尼姑庵来拜求闻氏,道:“小的情极,不得不说了。
    其实奉差来时,有经历金绍,口传杨总督钧旨,教我中途害你丈夫,就所在地方,讨个结状回报。
    我等口虽应承,怎肯行此不仁之事?
    不知你丈夫何故,忽然逃走,与我们实实无涉。
    青天在上,若半字虚情,全家祸灭!如今官府五日一比,兄弟张千已自打死,小的又累死,也是冤枉!你丈夫的确未死,小娘子他日夫妻相逢有日。
    只求小娘子休去州里啼啼哭哭,宽小的比限,完全狗命,便是阴德。”
    闻氏道:“据你说不曾谋害我丈夫,也难准信。
    既然如此说,奴家且不去禀官,容你从容查访。
    只是你们自家要上紧用心,休得怠慢。”
    李万喏喏连声而去。
    有诗为证:   
    白金廿两酿凶谋,谁料中途已失囚。
    
    锁打禁持熬不得,尼庵苦向妇人求。
    
    官府立限缉获沈襄,一来为他是总督衙门的紧犯;二来为妇人日日哀求。
    所以上紧严比。
    今日也是那李万不该命绝,恰好有个机会。
    却说总督杨顺,御史路楷,两个日夜商量,奉承严府,指望旦夕封侯拜爵。
    谁知朝中有个兵科给事中吴时来,风闻杨顺横杀平民冒功之事,把他尽情劾奏一本,并劾路揩朋奸助恶。
    嘉靖爷正当设醮祝,见说杀害平民,大伤和气,龙颜大怒,着锦衣卫扭解来京问罪。
    严嵩见圣怒不测,一是不及救护,到底亏他于中调停,止于削爵为民。
    可笑杨顺、路楷杀人媚人,至此徒为人笑,有何益哉?
    再说贺知州听得杨总督去任,已自把这公事看得冷了。
    又闻氏连次不来哭禀,两个差人又死了一个,只剩得李万,又苦苦哀求不已。
    贺知州分付打开铁链,与他个广捕文书,只教他用心缉访,明是放松之意。
    李万得了广捕文书,犹如捧了一道赦书,连连磕了几个头,出得府门,一道烟走了。
    身边又无盘缠,只得求乞而归。
    不在话下。
    
    却说沈小霞在冯主事家复壁之中,住了数月,外边消息无有不知,都是冯兰事打听将来,说与小霞知道。
    晓得闻氏在尼姑庵寄居,暗暗欢喜。
    过了年余,已知张千、李万都逃了,这公事渐渐懒散。
    冯主事特地收拾内书房三间,安放沈襄在内读书,只不许出外,外人亦无有知者。
    冯主事三年孝满,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光阴似箭,一住八年。
    值严嵩一品夫人欧阳氏卒,严世蕃不肯扶柩还乡,唆父亲上本留已待养,却于丧事簇拥姬妾,日夜饮酒作乐。
    嘉靖爷天性至孝,访知其事,心中甚是不悦。
    时有方士蓝道行,善扶鸾之术。
    天于召见,教他请仙,问以辅臣贤否。
    蓝道行奏道:“臣所召乃是上界真仙,正直无阿。
    万一箕下判断有件圣心,乞恕微臣之罪。”
    嘉靖爷道:“朕正愿闻。
    天心正论,与卿何涉?
    岂有罪卿之理?”
    蓝道行书符念咒,神箕自动,写出十六个字来。
    道是:   
    高山番草,父子阁老;日月无光,天地颠倒。
    
    嘉靖爷爷看了,问蓝道行道:“卿可解之?”
    蓝道行奏道:“微臣愚昧未解。”
    嘉靖爷道:“朕知其说。
    ‘高山’者,‘山’字连‘高’,乃是‘嵩’字;‘番草’者,‘番’字‘草’头,乃是‘蕃’字。
    此指严嵩、严世蕃父子二人也。
    朕久闻其专权误国,今仙机示朕,朕当即为处分,卿不可泄于外人。”
    蓝道行叩头,口称“不敢!”
    受赐而出。
    从此,嘉靖爷渐渐疏了严嵩。
    有御史邹应龙,看见机会可乘,遂劾奏:“严世蕃凭借父势,卖官鬻爵,许多恶迹,宜加显戮。
    其父严嵩溺爱恶子,植党蔽贤,宜亟赐休退,以清政本。”
    嘉靖爷见疏大喜,即升应龙为通政右参议。
    严世蕃下法司,拟成充军之罪;严嵩回籍。
    未几,又有江西巡按御史林润,复奏严世蕃不赴军伍,居家愈加暴横,强占民间田产,畜养奸人,私通倭虏,谋为不轨。
    得旨,三法司提问,问官勘实覆奏。
    严世蕃即时处斩,抄没家财;严嵩发养济院终老。
    被害诸臣,尽行昭雪。
    
    冯主事得此喜信,慌忙报与沈襄知道,放他出来。
    到居姑庵访问那闻淑女。
    夫妇相见,抱头而哭。
    闻氏离家时,怀孕三月,今在庵中生下一孩子,已十岁了。
    闻氏亲自教他念书,五经皆已成诵,沈襄欢喜无限!冯主事方上京补官,教沈襄同去讼理父冤,闻氏暂迎归本家园上居住。
    
    沈襄从其言,到了北京。
    冯主事先去拜了通政司邹参议,将沈炼父子冤情说了,然后将沈襄讼冤本稿送与他看。
    邹应龙一力担当。
    次日,沈襄将奏本往通政司挂号投递。
    圣旨下:“沈炼忠而获罪,准复原官,仍进一级,以旌其直;妻子召还原籍;所没入财产,府县官照数给还;沈襄食廪年久,准贡,敕授知县之职。
    沈襄复上疏谢恩,疏中奏道:”臣父炼向在保安,因目击宣大总督杨顺杀戮平民冒功,吟诗感叹。
    适值御史路楷阴受严世蕃之嘱,巡按宣大,与杨顺合谋,陷臣父子极刑,并杀臣弟二人,臣亦几于不免。
    冤尸未葬,危宗几绝,受祸之惨,莫如臣家!今来世蕃正法,而杨顺、路楷安然保首领于乡,使边廷万家之怨骨,衔恨无伸;臣家三命之冤魂,含悲莫控。
    恐非所以肃刑典而慰人心也。
    “圣旨准奏,复提杨顺、路楷到京,问成死罪,监刑部牢中待决。
    
    沈襄来别冯主事,要亲到云州,迎接母亲和兄弟沈痔到京,依傍冯主事寓所相近居住,然后往保安州访求父亲骸骨,负归埋葬。
    冯主事道:“老年嫂处,适才已打听个消息,在云州康健无恙。
    令弟沈痔,已在彼游痒了。
    下官当遣人迎之。
    尊公遗体要紧,贤侄速往访问,到此相会令堂可也。”
    
    沈襄领命,径往保安。
    一连寻访两日,并无踪迹。
    第三日,因倦,借坐人家门首。
    有老者从内而出,延进草堂吃茶。
    见堂中挂一轴子,乃楷书诸葛孔明两次《出师表》也。
    表后但写年月,不着姓名。
    沈小霞看了又看,目不转睛,老者道:“客官为何看之?”
    沈襄道:“动问老丈,此字是何人所书?”
    老者道:“此乃吾亡友沈青霞之笔也。”
    沈小霞道:“为何留在老丈处?”
    老者道:“老夫姓贾,名石,当初沈青霞编管此地,就在舍下作寓。
    老夫与他八拜之交,最相契厚!不料后遭奇祸,老夫惧怕连累,也往河南逃避。
    带得这二幅《出师表》,裱成一幅,时常展视,如见吾兄之面。
    杨总督去任后,老夫方敢还乡。
    嫂嫂徐夫人和幼子沈痔,徙居云州,老夫时常去看他。
    今日闻得严家势败,吾兄必当昭雪,已曾遣人去云州报信。
    恐沈小官人要来移取父亲灵柩,老夫将此轴悬挂在中堂,好教他认认父亲遗笔。”
    沈小霞听罢连忙拜倒在地,口称:“恩叔。”
    贾石慌忙扶起,道:“足下果是何人?”
    沈小霞道:“小侄沈襄,此轴乃亡父之笔也。”
    贾石道:“闻得杨顺这厮,差人到贵府来提贤侄,要行一网打尽之计。
    老夫只道也遭其毒手,不知贤侄何以得全?”
    沈小霞将临清事情,备细说了一遍。
    贾石口称“难得”,便分付家童治饭款待。
    沈小霞问道:“父亲灵柩,恩叔必知,乞烦指引一拜。”
    贾石道:“你父亲屈死狱中,是老夫偷尸埋葬,一向不敢对人说知。
    今日贤侄来此,搬回故土,也不枉老夫一片用心。”
    说罢,刚欲出门,只见外面一位小官人骑马而来。
    贾石指道:“遇巧!遇巧!恰好令弟来也。”
    那小官便是沈痔。
    下马相见,贾石指沈小霞道:“此位乃大令兄,讳襄的便是。”
    此日弟兄方才识面,恍如梦中相会,抱头而哭。
    
    贾石领路,三人同到沈青霞墓所。
    但见乱草迷离,土堆隐起。
    贾石引二沈拜了,二沈俱哭倒在地。
    贾石劝了一回道:“正要商议大事,休得过伤。”
    二沈方才收泪。
    贾石道:“二哥、三哥,当时死于非命,也亏了狱卒毛公存仁义之心,可怜他无辜被害,将他尸藁葬于城西三里之外。
    毛公虽然已故,老夫亦知其处。
    若扶令先尊灵柩回去,一起带回,使他父子魂魄相依,二位意下如何?”
    二沈道:“恩叔所言,正合愚弟兄之意。”
    
    当日,又同贾石到城西看了,不胜悲感。
    次日另备棺木,择吉破土,重新殡殓。
    三人面色如生,毫不朽败,此乃忠义之气所致也。
    二沈悲哭,自不必说。
    当时备下车仗,抬了三个灵柩,别了贾石起身。
    临别,沈襄对贾石道:“这一轴《出师表》,小侄欲问恩叔取去,供养祠堂,幸勿见拒。”
    贾石慨然许了,取下挂轴相赠。
    二沈就草堂拜谢,垂泪而别。
    沈襄先奉灵柩到张家湾,觅船装载。
    
    沈襄复身又到北京,见了母亲徐夫人,回复了说话。
    拜谢了冯主事,起身。
    此时,京中官员无不追念沈青霞忠义,怜小霞母子扶柩远归,也有送勘合的,也有赠赙金的,也有饣鬼赆仪的。
    沈小霞只受勘合一张,余俱不受。
    到了张家湾,另换了官座船:“暂泊河下。”
    单身入城,到冯主事家,投了主事平安书信,园上领了闻氏淑女并十岁儿子下船,先参了灵柩,后见了徐夫人。
    那徐氏见了孙儿如此长大,喜不可言。
    当初只道灭门绝户,如今依旧有子有孙;昔日冤家,皆恶死见报。
    天理昭然,可见做恶人的到底吃亏,做好人的到底便宜。
    
    闲话休题。
    到了浙江绍兴府,孟春元领了女儿孟氏,在二十里外迎接。
    一家骨肉重逢,悲喜交集,将丧船停泊马头,府县官员都在吊孝。
    旧时家产,已自清查结还。
    二沈扶柩葬于祖茔,重守三年之制,无人不称大孝。
    抚按又替沈炼建造表忠祠堂,春秋祭祀。
    亲笔《出师表》一轴,至今供奉在祠堂之中。
    
    服满之日,沈襄到京受职,做了知县。
    为官清正,直升到黄堂知府。
    闻氏所生之子,少年登科,与叔叔沈朁刂同年进士。
    子孙世世书香不绝。
    
    冯主事为救沈襄一事,京中重其义气,累官至吏部尚书。
    忽一日,梦见沈青霞来拜说道:“上帝怜某忠直,已授北京城隍之职。
    屈年兄为南京城隍,明日午时上任。”
    冯主事觉来,甚以为疑。
    至日午,忽见轿马来迎,无疾而逝。
    二公俱已为神矣!有诗为证,诗曰:   
    生前忠义骨犹香,魂魄为神万古扬。
    
    料得奸魂沉地狱,皇天果报自昭彰。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