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我的浪潮时代

160章金科困境

我的浪潮时代 随风月下 4020 Aug 6, 2021 4:38:21 PM

  杨凯旋在珠江路街头走着,心情很沉重。今年九月公司换了所代理的电脑品牌后,同期销量连续不断的下滑,他几乎每天都要到珠江路街头转一转,看看各家代理商的电脑销售情况,听听顾客的讨论。
  珠江路是华东计算机产品集散地,也是电脑行情的晴雨表,要了解电脑市场的变化,到珠江路街头转一转,看一看,就知道了。
  当然这个方法虽然很笨拙,但也是最有效的办法。
  作为金科公司营业部分管销售的主管,杨凯旋一早便养成了这个习惯,他一到中午休息时间便到街上转一转,既可当作运动,活动下筋骨,又可了解一下市场动态。近几周,他上街的次数也更加频繁了。
  每次回来后,他的焦虑感与紧迫感都会加重几分。
  在珠江路整个486电脑市场中,金科代理的486电脑市场份额越来越少。早在金科公司取得AGE电脑代理权之时,杨凯旋就敏锐地意识到,与东信公司竞争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
  原先金科代理AST电脑、东信代理AGE电脑时,两家虽然也是竞争关系,但在价格上却有默契地错开了。
  由于AST电脑在国内的名气比AGE电脑响亮,所以AGE电脑比AST电脑售价要低上一截,形成了有序的竞争关系。
  而现在两家都同时代理了AGE电脑,这种关系一下子被打破了。
  如何把AGE电脑快速销出去,杨凯旋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大幅度的让利,发展更多的代理商之类的。
  他曾经向俞总提出了一个驱逐计划:珠江路上东信AGE电脑的江东省代理商一共有四家,要么把他们拉近金科的销售网,要么用局部的价格战将这些代理商挤出江东省。
  金科应当主动出击,抢在东信公司降价之前,先把价格降下来,以此赢得主动权,把客户吸引过来,以牺牲小部分利润为代价,将这四家代理商挤出江东省或者纳为己用,以便保住金科的基本盘。
  俞总听了他的意见后,向公司总经理赵卫东赵总反应了情况,可赵卫东却说:东信公司和金科公司是兄弟单位,不能伤害了和气,没有必要降价。
  所以,驱逐计划搁浅了。
  九月下旬,东信公司的许一鸣为了扩大公司在江东省的影响力,在江东省开展了优惠让利计划,在原有价格上降价200元。
  东信降价后,金科的同期销量立马下降了三成。于是杨凯旋又旧事重提。
  赵卫东问他:降多少?
  杨凯旋回答说:想要使降价产生吸引力,达到市场预期目标,下降幅度必须能给人以震撼力。金科在销售电脑时售价一直偏高,要达到这一效果,至少要在现有价格基础上,一次性降价500—800元。
  赵卫东默默盘算片刻,摇摇头说:降得太厉害了,金科公司没必要降得那么多。把售价降到东信一样就行了。
  杨凯旋解释说:他提出这个降价价格是有依据的,并非信口开河。他曾和珠江路几个主要的代理商交换过意见,代理商说,如果金科能降500元,他们能包销1500台,降800元,他们能包销2500台。
  这样,金科公司再联系一些零售商,那江东省未来三个月的电脑市场容量基本就饱和了。那些代理东信公司电脑的代理商,将会出现有机无市的尴尬局面。
  即使按照降800元这个价格出手,金科依旧能够略有赢余。
  赵卫东用奇怪地目光盯着他,不客气质问道:仅仅是略有赢余怎么行呢?目前金科公司盈利的业务就剩AGE代理了。
  代理业务不多赚钱,公司日子就越发难过了。公司现在已经连续三个月开一半工资了,如果忙乎半天,只达到略有赢余,工资一半是够了,那研发资金这么办?这个业务还有什么意义?
  代理商都是惟利是图的,他们总希望金科的价格越低越好,金科降得越多,他们利润就越大。所以他们的话有很大的水分,不可信!金科是个部属企业,不能让代理商牵着鼻子走。
  再说这些代理商跟金科合作时间不短了,现在金科遇到困难了,他们应该多体谅、多支持才对。
  赵卫东最后只同意降低到东信公司一样的价格,也就是降低200元。
  俞总在赵卫东手下工作多年,知道他这位老领导性格倔强,决定了的事,是不会轻易更改的,所以也就只好按照这个意见办。杨凯旋这个包销计划又搁浅了。
  10月上旬,降价200元后,金科公司的销量的确有所提升,不能说没有一点成效。但好景不长,10月下旬,尹志平获得了低价电脑货源,在珠江路上联合了一些零售商突然降价,在市场价基础上下调200—300元,其报价远远低于金科。因为价格相差悬殊,金科的销售很快停顿了,陷入了僵局。
  杨凯旋通过俞总再次找了赵卫东赵总商量,再次提出增加降价幅度。赵卫东愤愤道:这些公司怎么能这样降价呢?打价格战,对大家都没好处嘛。
  别人既然降了,我们不降是不行了,但要谨慎一些,不要像别人瞎降得那么多。
  我们金科是部属企业,声誉好、名气大,这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种优势,不能盲目和人比拼价格。
  于是,在他的建议下金科公司将价格再次下调100元。
  没过多久,那些销售AGE电脑销售商又再次降价。金科公司只好跟着再次降价,可是金科降价的幅度没有其他零售商来的大,所以电脑销量依旧没有起色。
  AGE代理业务如此,其他业务更是不妙了。
  金科公司原先是军工企业,是靠研制、生产军用载波机、电话机、交换机起家,六十年代中期成为国家定点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乙机生产厂。六十年代末期,按照中央“加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在江东SND区成立了834厂,并将二分厂(军用电话机、交换机)的业务迁往该厂生产。
  从此金科的主营业务变更成大型机和载波机。在前任老书记带领下,赵卫东、俞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研制出了速度更快的大型通用计算机,为金科挣得了许多荣誉。
  等老书记退休后,因为在大型机研制方面有过卓著功勋,原来的副总经理赵卫东自然登上了总经理位置,原来的工程研发部主任俞总也受到提拔,升为副总经理。
  赵卫东成为总经理后,金科开启了军向民的转型之路,俞总接过了军转民的任务,在他的带领下电视机、电风扇、串行式针式打印机都批量生产过。由于当时电视机、电风扇、针式打印机都是紧俏物资基本上生产出来就能卖掉,也不需要去跑市场。之后又引进了法国Logbax公司新式针式打印机生产线,公司业绩可谓蒸蒸日上。
  当然,赵卫东并没有忘记给他带来荣誉的老本行大型机,他始终把大型机作为金科公司最主要的业务,并且将工程研发部拆分成:大型机研发部和工程技术研发部。大型机研发部由他亲自分管。
  以前,金科公司是按部里的计划进行大型机生产的。部里让生产多少台他们就生产多少台,国家部委让卖给谁他们就卖给谁,几乎不存在销售的障碍,只要落实好部委下达的生产计划就行。
  所以,金科公司也不需要什么营业部,只有一个供需处,负责给各地发货。
  后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部里下达的生产计划指标越来越少,产品的销售也交由企业自己完成,部里不再包销,公司这才成立了营业部,取代原来的供需处。
  这种情况让赵卫东感受到了困惑和失落,他经常到部里找领导,呼吁部里要延续以前的做法,制定大型机包销计划,统一指派各地购买。
  部里领导也没有推诿反而积极帮忙,动员各地用户购买,但这种指派性销售,数量却在逐年减少。
  这时,刚进入公司没多久的杨凯旋向俞总建议:现在是市场经济了,生产销售策略也需要作一定的调整。
  比如大型机业务,先要了解谁需要大型机,需要什么样的大型机,总共需要多少,再决定生产多少,这样才能确保产品对路,销售通畅。
  俞总对此表示赞同,但反应到赵卫东那,赵卫东却不同意。
  他不以为然说:金科是大型机的龙头企业,我们生产的大型机肯定是最好的,用户要买大型机,没有理由不买金科的产品。
  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多往部里跑,做好部委领导的公关,让部里下文件、下指标。然后再做宣传,让用户了解大型机的功能、用途。这两项工作做好了,销售不成问题。
  于是,接下来几年公司根本不作市场调查,只管直接安排生产。
  产品出来了,赵卫东就让俞总负责销售,由于供需处(也就是后来的营业部)是俞总分管的。可是俞总技术出身哪懂销售啊,这时候俞总想起了杨凯旋,便直接任命他为营业部销售主管,并且由他直接领导。
  就事论事,杨凯旋销售能力非常不错。然而,因为产品与用户的实际需求存在巨大差异,很多用户都认为这些产品不贴合他们单位实际用途,再加上大型机价格昂贵,动则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他们不愿意花费巨资去买这种不切实际的产品,无论杨凯旋怎么鼓动,他们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不购买。
  杨凯旋耗费了很多精力,结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销售业绩。
  而赵卫东仍一个劲地下令大型机研发部研制新项目,开发新产品。新型机研制出来了,又让生产部安排生产。产品出来了,再交给营业部销售。因为产销不对路,产品积压越来越严重。
  赵卫东埋怨俞总推销不给力,指责他不懂得政府部门公关。有好几次,他干脆亲自上阵直接去找部委领导和当地政府官员,要他们下达购买任务,让相关单位购买。
  赵卫东人脉很广,同不少政府官员熟悉,一些政府官员也帮忙穿针引线。但这种方法的效果也是逐年下降。
  后来,甚至有一些政府官员反过来劝赵卫东:现在是市场经济了,政府不能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了,你们自己想办法吧。
  趁着这个机会,俞总在杨凯旋建议下,再次向赵卫东提议:生产、销售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应该结合在一起,先弄清市场需求,再进行开研发生产,生产什么产品,应事先征求销售部门的意见。
  可是这个建议令赵卫东十分不爽。在赵卫东看来,大型机研发部和生产部是他分管的,营业部和工程技术部才是俞总分管。
  大型机生产还要征求俞总的意见,说到底是要他听俞总的意见,让总经理听副总经理的意见。这是向总经理权威的挑战,赵卫民他“绝不妥协”。
  去年,赵卫民不顾俞总的反对,下令生产一种大型工控机,结果到现在一台也没卖出去,再加上商品市场化后,金科民用产品利润越来越薄,公司这一年直接没有了利润,过年时连福利都没发出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