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崇祯慑寰宇,不用黑科技

第五十五章 按《贰臣传》去调查

崇祯慑寰宇,不用黑科技 迷糊绿林 2277 Apr 22, 2022 1:15:52 PM
    就在阎应元加紧训练这批精锐时。
    兵部尚书王在晋整顿京营,也在进行中。
    结果一上来就受挫。
    王在晋推荐了惠安伯张庆臻提督京营。
    兵部尚书要管的事情很多,真要王在晋自己管京营也不现实。
    张庆臻是勋贵,对京营情况比较熟悉,而且也表现出来是一个有雄心,想做一番事情的人。
    兵部起草提议,朱由检和内阁审阅后,批准了任命张庆臻的敕书。
    但没多久巡捕营提督郑其心上疏,指出让张庆臻兼管巡捕营,大违旧例。
    朱由检记得给张庆臻的敕书里并不包括兼管巡捕营。
    下令调查。
    调查结果是张庆臻听了某些人的鼓唆,认为自己必须兼管巡捕营,京营才能更好整顿。
    但他也不上疏请求批示。
    而是自行向内阁的刘鸿训送了些礼。
    刘鸿训收了贿赂后,就真的指使内阁中书舍人田佳璧改动敕书。
    这事情曝光出来,对内阁,对兵部的弹劾雪片一般飞来。
    为刘鸿训辩护的也不少。
    双方你来我往,大打口水仗。
    这么折腾了十多天的时间,朱由检不胜其烦。
    最后让吏部尚书王永光会集九卿科道官员,会议了结此事。
    辩论会商后的结果是张庆臻向刘鸿训行贿,证据确凿,无可置辩。至于弹劾波及王在晋,说王在晋也接受了张庆臻的贿赂,则缺乏证据。
    朱由检心想,这刘鸿训看上去道貌岸然,一副慷慨激昂的样子,结果却是贪污受贿的卑劣小人,真是讽刺。
    最后吏部和刑部给出的处理结果,刘鸿训革职,充军流放代州。
    本来也要把王在晋停职。
    不过朱由检考虑到此时并无更适合的兵部尚书人选,把王在晋保了下来。
    而内阁就剩下韩爌和李标两人。
    经过廷推和抽签,增补了成基命、周延儒、钱象坤、何如宠四人。
    韩爌在刘鸿训受贿事件里,试图为刘鸿训开脱辩解。
    但刘鸿训贪赃证据确凿,甚至陆续还有人弹劾指证刘鸿训其他的受贿行为。
    韩爌的开脱终究归于无用。
    接连两个内阁同僚犯罪,韩爌自己也觉脸上无光。
    他上疏要求辞职引退。
    朱由检知道这是一种以退为进的把戏。
    韩爌是希望皇帝能下旨慰留,这样他继续当这个首辅,才能维持体面。
    韩爌应该觉得自己辞职了,皇帝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出有足够威望,又相对务实,能压得住内阁首辅这个位置的人。
    朱由检也真的顺从了他的心意,下旨挽留。
    现在还不能让韩爌马上走人。
    真实的历史中,皇帝朱由检是在崇祯三年一月才批准韩爌的辞职。
    当然,如今的朱由检不会等这么久了。
    朱由检在意的不是一个首辅的位置。
    而是希望整个权力结构都能彻底调整,调整到适应战争时期的状态。
    不变则已,要变就到位。
    刘鸿训的事情,却给了朱由检一个很大的启发。
    许多表面上道貌岸然,慷慨激昂,敢于批皇帝逆鳞的大臣,背地里可能干了不少肮脏卑污之事。
    若是能把这些人找出来,调查清楚其劣迹,那无异于手中多了几张王牌。
    在群臣一拥而上对抗皇帝的时候,出其不意把这些牌打出去,那毫无疑问,可以起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大大减少许多事情的阻力。
    问题是官员这么多,锦衣卫人手有限。
    应该圈定哪些目标去秘密调查?
    如果鼓动举报告密,那也起不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何况那样一搞,又会是群臣互相攻讦,大乱斗互撕的局面。
    什么正事都要被耽误了。
    只有神不知鬼不觉,秘密调查才干扰最小,效果最好。
    朱由检苦思冥想,忽然眼睛一亮。
    他想到了一个主意!
    历史上,清虏后来不是编了一本《贰臣传》么?
    自己按照《贰臣传》的名单,按图索骥。
    把名单里,现在就在朝内担任官员的人找出来。
    派锦衣卫秘密去调查他们,不就行了。
    反正这些人后来做了汉奸,把这些人当靶子,也不算冤枉他们。
    就算锦衣卫调查时候有些夸大,那也是这些汉奸活该。
    更何况这些没有基本廉耻和气节的人,大多利欲熏心。
    无论表面上怎么道貌岸然,私下总会干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不怕查不出来。
    朱由检一确定了这个主意。
    《贰臣传》就在他脑海里浮现,一页一页的内容展开。
    不过让朱由检有些意外的是,要找到《贰臣传》里对应于现在朝廷里的文官,却并不是那么容易。
    事实上《贰臣传》总共一百二十四人。
    《贰臣传》又分为甲乙两编。
    甲编中的汉奸一共五十三人。
    列入甲编的汉奸被清虏认为是卖命效力程度更大,功劳更大。
    而其中大部分汉奸都是武将,只有十四个人是文官出身。
    至于这十四个人里,崇祯元年之前中进士,且现在京城任职的官员,一个都找不到。
    从这个记录来看。
    那种在现代广为流传的,明末是文人骨头最软,文人变节,文官都是抢着当汉奸的说法完全靠不住。
    其实明亡时,大部分文官恰恰是忠贞不渝的。
    真正投靠满清当汉奸的主力,是武将和士兵。
    当然《贰臣传》收录的汉奸官员,并不完全。
    但体现的武将和文官的汉奸的作用与比例,偏差却不会太大。
    实际上没被收入《贰臣传》的汉奸武将只会更多。
    类似吴三桂、刘泽清这样有名的武将汉奸,都不在《贰臣传》内,而是在《逆臣传》中
    乙编中的汉奸被认为是对清廷的功劳低一等,一共七十一人。
    仍然是武将汉奸居多,但文官比甲编也多一些。
    朱由检对名单一一查核,总算从乙编里找出了十个现在京城任职的文官。
    朱由检把这十个人的名字写在纸上。
    呵呵一笑。
    别看只有十个人。
    到了关键时候,把这十个人拿出来,借他们的人头来立威,那也足够了!
    足够形成巨大的震慑效应!
    朱由检把高文彩叫来。
    让他安排几个得力手下,组织一个两百人的锦衣卫侦缉队。
    对这十个官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
    包括到他们的家乡走访。
    哪怕是还没当官时,做过的缺德事,也务必要挖出来。
    好在这十个官员大多都是北方人。
    来往路程花费的时间可以少许多。
    朱由检吩咐高文彩,这事情交给手下办就行了。
    现在王世德去南方,锦衣卫里能信任的就是高文彩。
    朱由检还需要高文彩随时在身边。
    高文彩领命而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