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修罗战神陈平

第454章

修罗战神陈平 陆通 29552 Oct 8, 2021 4:47:44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章节阅读:

    ★第二节理好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与家庭生活
    案例:有一对平凡的夫妻平淡地生活着。妻子怀孕大概六七个月的时候,有一次她弟弟找不着了。在接到她父母家的电话通知后,她不顾一切地冲出屋子四处寻找,尽管当时外面正下着大雨。丈夫惊恐地跟在妻子后面,看着她怀有身孕却拼命疾跑的背影,尽管没有说一句话,可内心充满了责怪与痛苦。还有一次,她的父亲生病了,她就丢下同样也在生病的丈夫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整日守在父亲身边。类似的事情很多很多。后来,丈夫提出离婚,之后找了一个似乎各个方面都不如前妻的女子结婚。他原来的妻子很不理解,丈夫就对她说:“当你怀着我们的孩子拼命寻找你弟弟的时候,我有一种强烈的感受,我们爱情的结晶竟不如你那早已成人的弟弟重要;当你丢下我和孩子去照看你父亲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孩子在你的心目中远不如你的父亲重要;当……我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一定要摆正夫妻关系在家庭生活中的位置,正是这个故事所要警告我们的。所谓夫妻关系,是指男女两人通过合法的结婚手续在性生活、社会生活和经济等方面过着共同生活的关系。在众多的家庭关系中,如父子关系、母女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夫妻关系等,夫妻关系应该是第一位的。这首先由夫妻关系的特征所决定:
    (1)夫妻双方以公认、合法的形式进行性生活,这是夫妻关系的最大特征。
    尽管性生活只是夫妻关系的一部分,但没有性生活的夫妻关系显然是不正常的。其他家庭关系是无法和夫妻性关系相比较的。夫妻双方以身相许,男欢女悦,因性生活的特殊亲密性而构成特别的关系,从而产生无间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能越过性本身而促进双方在生活上的亲密性,同时构成夫妇间推心置腹的相互依赖性。除了经常进行性生活,如果夫妻在人格上也互相敬爱,他们相互间自然会产生一种纯朴真挚的亲密感。母子之间也有亲密感,但那是因养护和依存关系而产生的,和夫妻之间的亲密感不同。夫妻间的亲密感是其他关系所不能具有的。
    (2)夫妻双方在社会、经济和家庭生活中是一体的。
    一方的社会地位被看成是另一方的社会地位,一方的经济生活决定了另一方的经济生活。夫妻的一体性超越了父母和子女的关系。虽然现实中的夫妻未必都能做到这种一体性,但它是大家公认为合理和正确的。
    (3)生儿育女、养育后代,是夫妻关系的第三个特征。一般地,养儿育女是只有夫妻关系才能完成的一种独特的共同工作。孩子的出生会使夫妻关系发生巨大的变化。多数情况下,在体验了养儿育女的甜蜜与艰苦之后,夫妻关系会更加完善。
    另外,要知道,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家庭关系均是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没有夫妻关系,也就不存在其他关系。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建立其他关系的基础:只有夫妻相爱,孩子才会在爱的家庭中长大,从父母的关系中学会什么是爱;夫妻双方相爱,才会基于他们的责任更爱对方的家人。
    可是在中国,夫妻关系似乎难以摆在家庭生活的第一位置上,总体上出于以下的原因:
    (1)是否尊重和爱戴自己的家人仍然是我们很多人恋爱、择偶乃至维系夫妻关系的重要依据。就是说夫妻关系的好坏往往要靠其他关系来体现。这种情况下,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家人的态度和行为常常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线,甚至由此导致离婚。
    (2)目前仍然有许多中国的父母坚持认为,结婚的目的就是养育子女、延续香火。而望子成龙也是中国父母的人生目标。父母活着就是为了抚养孩子长大成材、光宗耀祖。于是,孩子成了家庭生活的中心,至于父母自己的发展和幸福完全交托于孩子的发展和未来。这种家庭生活中,亲子关系自然在夫妻关系之上。
    (3)中国人喜欢几代同堂,尽管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诸多方面的改革,这种家庭有所减少,但仍为不少家庭的现状。几代同堂的家庭中,家庭关系复杂,夫妻关系难以摆在首位。
    那么应该如何将夫妻关系摆在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位置呢?改变人们的意识是最根本的。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夫妻关系第一的意识和观念,而且要理解夫妻关系第一并不等于不尊老爱幼,不等于忽视其他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在内,都非常重要,但都不应该是家庭关系的中心。
    影响夫妻关系的五大因素
    (一)期待与现实的冲突
    青年男女双方或一方在结婚前往往对婚姻充满憧憬和期望,以为会多么幸福、美满、浪漫又温馨,然而婚后琐碎的现实生活会让他们很失望,于是夫妻矛盾多起来。婚前的期待越美好,婚后的矛盾就越多、越激烈。
    (二)夫妻生活习惯的差异
    恋爱的时候,双方通常只知道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并没有在一起真正生活,也不十分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婚后的共同生活让生活习惯的冲突凸现出来。因此结婚头几年既是夫妻甜蜜期,也是互相适应不同个人习惯的磨合期。对于习惯的冲突,你越是注意,它们就越是显得讨厌。最好的办法是不要去介意它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令你陶醉的优点上。
    (三)财务管理问题
    夫妻纠纷几乎大部分都集中在财务问题上。夫妻对待家庭财物的态度往往受各自父母的影响:如果妻子在出嫁前总是见到父亲掌管财务,尽管可能她在这方面比丈夫更胜任,仍然会理所当然地把管钱的事交给丈夫;如果妻子的母亲掌管财务,结婚后妻子就会独揽家庭经济大权,不管丈夫愿不愿意。另外,双方的花费习惯也受原家庭的影响而有差异。总之,财务管理问题是夫妻矛盾的主要根源之一。
    (四)不平衡的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中年期。到了中年期,夫妻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日益凸显,丈夫可能事业有成,妻子可能只是照顾孩子和家庭生活;或者丈夫一无所成,妻子却具有自己的追求和事业。如此一来,双方会突然发现互相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于是心理开始不平衡,夫妻关系紧张起来。
    (五)妻子的事业心
    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听见妻子的抱怨,她们对充当内助角色不满。妻子总想发挥自己的才能,渴望外出就业,积极为胜任某些工作而参加学习培训。有些丈夫支持妻子,有些却对此深感不安,于是极力反对和嘲笑妻子的愿望,结果引起夫妻关系紧张。
    什么是健康的夫妻关系
    什么算是健康的夫妻关系?一般认为,健康的夫妻关系中,夫妻双方都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性意识成熟
    对异性的认知现实化;具备较好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关系等的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问题,能够进行健康和谐的性生活。
    (二)情绪成熟
    情绪稳定、成熟,能够自我调控、维持情绪平衡,有自信心,待人处世热情乐观。
    (三)思想成熟
    思想上比较客观、现实,人生观积极向上,行为理智,能够做到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忠诚、相互宽容。
    (四)社会适应成熟
    性格外向,乐于交往,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为他人着想,对社会持适应、奉献的态度。
    夫妻关系的健康、美满,不仅需要各自自身的成熟与完善化,还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适应。夫妻双方在文化品位、思想修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原先可能旗鼓相当,也可能存在差异,此时不可轻视埋怨、独善其身,而是需要相互帮助、相互适应、共同提高。
    和谐夫妻关系的经营技巧
    互相支持、互相关爱的和谐夫妻关系能使人感觉健康、快乐、满足,而且会减少身体及心理疾病的发生几率。统计表明,1/3的初次婚姻和2/3的再婚最终以离婚而结束,而离婚的根源就是夫妻关系不和谐。然而在离婚5年之后,有2/5的人事后诸葛亮,认为夫妻关系的破裂其实是可以避免的。一种持久、健康、和谐的夫妻关系或者称之为伙伴关系需要知识与技巧来经营。
    下面是一些稳固夫妻关系的秘诀。
    (一)负起责任
    夫妻之间应商讨各自在婚姻中的角色和责任,并达成一致。以后的生活中就应该履行诺言,负起责任,避免起冲突。
    (二)尊重与自主
    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给予对方一定的自由和支持,使其能够达成生活中的理想。
    (三)互相关爱
    夫妻双方要互相关爱、体贴,不仅表现在言语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
    (四)不要苛求与控制
    夫妻双方应该地位平等,不要试图去控制对方,或者改变其个性,不要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对方。要腾出时间给对方,了解和理解其感觉与想法,互相改变和适应。用接纳和包容代替雕刻和改造,夫妻就会幸福。
    (五)无私奉献
    要乐于为对方奉献,不求回报。
    (六)崇拜与疼爱
    男人是用来崇拜的,女人是用来疼爱的;男人需要信任、赞美、鼓励,女人需要关心、理解、尊重。成就感、满足感对男人非常重要,这让他觉得自己是个男人。所以丈夫要疼爱妻子,妻子要时不时崇拜一下丈夫。
    (七)坦诚沟通与协商
    夫妻双方要常常坦诚交流,表达各自的想法、感情和渴望,并且要时常赞美对方。在做出决定之前要一起商量,妥善处理可能存在的分歧,并做好妥协的准备。
    (八)不要理论对与错
    两性感情没有对错,家庭婚姻不需要法官。在两性关系中,谁争了一辈子的对与错,谁就是永远的输家。
    (九)冷静与倾听
    面对压力,男人需要冷静,女人需要倾诉。所以男人有了问题和压力,女人要给他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休息、疗养、考虑对策,让他一个人冷静,不要去打扰他;女人出了问题、闹情绪,男人要做的是学会倾听,只要安静地听她诉说、听她哭泣,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
    (十)及时化解冲突
    当意识到可能发生冲突时,要及时控制情绪、化解冲突,防止小分歧演变成大危机。
    (十一)不要忘记浪漫
    结婚之后也不能忘记热恋时的浪漫,要经常告诉对方你爱他/她,要时不时给对方来个惊喜,还要记得庆祝一些重要的日子,如生日和结婚纪念日等。
    (十二)和谐性生活
    在性生活方面,夫妻双方应该互相交流各自对于性的偏好、愿望及最近的体验。如果出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应及时寻求帮助。
    新婚心理调节
    浪漫、痴迷的热恋之后,多数小恋人们就要进入婚姻的殿堂了。此时此刻,许多青年男女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即使已经恋爱多年,对对方非常了解,但结婚以后发生的许多出乎意料的事情仍然令他们难以应对。因此,新婚夫妻需要正视心理变化与冲突,并及时调适。
    (一)心理失落感调适
    热恋与婚姻是有很大差别的,一下子从无忧无虑的浪漫跌进了琐碎、操劳的现实生活,许多新婚夫妻,尤其是妻子,产生了心理失落感。许多新娘子抱怨:恋爱时,男朋友总是主动请求约会,到家门口接、到家门口送;会牢牢记住自己的生日和情人节,送上精心挑选的礼物,为自己唱歌跳舞,大献殷勤;闹矛盾的时候,不管谁对谁错,总是小心翼翼地赔不是……可结婚后,死家伙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像以前那么好了,一直都在哄骗人。其实,并不是男方不好,更不是什么哄骗,只不过他认为,成了家就该养家立业,只卿卿我我怎么行呢?于是他将很大的精力给了工作与事业,自然不像以往那么殷勤了。另外,恋爱时双方都注意给对方以良好的印象,较少显露出弱点和不足。婚后,随着生活的深入和时间的推移,双方各自的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也容易出现感情的磨擦、引起心理失落。解决这个问题,最关键的是双方要互相理解和体贴,不要强迫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要正确理解并接纳恋爱和婚姻的正常差别,努力达成激情与琐碎生活的平衡。
    (二)化解自由与责任的冲突
    步入婚姻,必须负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恋爱时虽然也需要负起一定的责任,但毕竟比较自由。比如,你把女朋友送回家后,还可以和其他好朋友一起爽快。结婚以后就不行了。如果丈夫经常要和朋友一起喝酒、打牌,把妻子抛在脑后,妻子当然不能接受。结婚前,女孩除了享受男朋友的殷勤,回到家还能享受爸爸妈妈的照顾,吃喝不愁。结婚以后,妻子通常在下班后还要做饭。如果下班后就躺在床上吃零食、看电视,全然想不到丈夫下班后的饥肠辘辘,矛盾就难免了。还有,如果你的爱人在家是老幺或是独生子女,在家时都是别人想着他(她),那他(她)的责任心多数要差一些,结婚后就不怎么懂得为别人着想,矛盾也可能要爆发出来。总之,结婚以后,双方都不能再“为所欲为”,要增强责任心,做一个像样的妻子或丈夫,婚姻才可能持久、幸福。
    (三)性格与生活习惯的磨合
    新婚之后的一段时间是两个人的磨合期。性格需要磨合,生活习惯也需要磨合。生活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的生活琐事所组成的。两个人的家庭出身、文化背景、性格特征都不尽相同,生活在一起难免要发生矛盾。比如,一方喜欢整洁而另一方喜欢乱放东西;一方不修边幅而另一方就有洁癖;一方节俭而另一方却大手大脚等等。所以,许多新婚夫妇经常为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伤害了夫妻感情,破坏了家庭和谐,甚至会闹起离婚。婚后磨合期一般至少要半年至一年。这段时间内,夫妻双方要正确认识磨合期内矛盾的必然性,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欣赏优点的同时也要接纳对方的缺点。不要太固执,要学会容忍、变通,就像富兰克林说的:“结婚以前睁大你的双眼,结婚以后闭上你的一只眼睛。”
    (四)化解性生活的不和谐
    性生活是婚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婚夫妻都没有太多的经验,难免会配合得不和谐。女性容易对疼痛感到紧张、惧怕,但也对新生活充满期望;男性容易对自身的能力、对方的满意度感到紧张、有压力等,都会影响性生活的欢愉。新婚性生活的美满与否,会对以后的夫妻性生活心理和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要注意努力化解性生活中的问题。
    男子**较强,在婚前就有强烈的从**上与自己心上人结合的愿望。新婚之夜,便容易表现得迫不及待地要与妻子**,甚至做出粗鲁无礼的举动。在第一次性生活中男子几乎毫不例外地处于主动地位。女子不同,相当长的时间内仅仅是陶醉在感情交流和心灵融合上,而对性生活,从心理上有羞涩感和紧张感,不利于性生活的美满,双方应一起克服。
    1.排除羞涩感。由于受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长时间热恋的情侣,初次**双方也都会带有一定程度的羞涩感,而这种羞涩感女性又重于男性。丈夫应该主动通过动情的话语和爱抚打破这种羞涩的气氛,排除**前的心理障碍。
    2.克服紧张感。新婚夫妇初次**,因缺乏性知识和性体验,不可能“无师自通”,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一种自我紧张感。**不顺利或因处女膜的破裂而产生出血和疼痛,会进一步加强这种紧张感。双方要学会自我放松。丈夫动作要温柔体贴,不要粗鲁,对于克服新婚妻子的紧张情绪很重要。
    新婚夫妇如果初次**顺利、和谐、欢愉,就会品味到新婚的幸福和甜蜜,甚为满足。如果不顺利或没有快感,就可能产生失望感。反复多次之后,就会影响美满婚姻的情感基础。新婚性生活不顺利是很正常的,新婚夫妇一般要经过3~4周之后才能有满意**。一时不顺利,不能抱怨妻子不行或丈夫无能,更不能就此灰心失望。双方应降低初夜期望值,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密切配合,一定会很快达到满意的程度。
    总之,婚姻不是爱情童话故事,也不是爱情的坟墓。它是生活的一个驿站,又是夫妻双方共同成长的过程。幸福美满的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创造。
    正视中年期夫妻关系矛盾
    夫妻关系不是静态不变的,从相识、相爱、结婚、生育子女到共度夕阳,要经过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而且每一个阶段都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较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夫妻关系就有可能提前终止。
    人的中年期是指35~55岁这段时期,是夫妻关系的多事之秋。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中年期是离婚的高发阶段。“朝如青丝暮成雪”,人到中年,多了许多对过去的追悔、对生活的感叹。社会文化、身体变化、个人发展、经济收入、儿女问题等诸多因素都有可能是中年夫妻生活矛盾的导火线。
    (一)社会变迁对夫妻生活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往往会导致社会心理的剧变、家庭心理的失衡。我国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社会体制、文化观念正在形成,社会道德、家庭伦理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剧烈变化。虽然中年夫妻的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已经比较成熟,但也难免承受不住社会变迁带来的压力,产生夫妻关系危机。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渐转轨,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随之改变,使今日之中年夫妻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以前被世人所唾弃的离婚、婚外情、未婚同居等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甚至还出现了试婚的风尚。洪流冲击之下,很多四十岁以上的中年夫妻开始反思过去,怀疑自己曾经的选择。很多人产生了“再活一次”的想法,渴望在有生之年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东西、体验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生活。这成了中年夫妻关系产生危机的一大导火线。
    (二)原有矛盾的爆发和压力的释放
    很多夫妻当初为了打理生活、抚养孩子和避免闲话,将一些夫妻矛盾和压力暂时搁置起来。人到中年,夫妻双方心理素质和生活能力趋于成熟,经济上有了改观,孩子也已经长大成人,于是当初积累的矛盾和压力开始爆发。将自己前半生都献给相夫教子和处理夫妻关系的女人,心中的事业种子发芽,执拗地要做些体面的事业;曾经只管打拼养家的男人,突然开始追求起家庭的温馨和男女之间的柔情蜜意。如果一方拼命地维持原有夫妻生活模式而另一方急于做出突然或者极端性的改变,或者双方的变化无法同步,将导致婚姻危机。
    (三)“中年期回顾和展望”心理引发的夫妻问题
    到了中年,人们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如精力下降、头发脱落、面部皱纹、体态臃肿等等,使人有强烈的衰老意识。另外,可能已经经历了父母、家人、朋友的死亡,加强了死亡意识。这时,人们容易产生“中年期的回顾和展望”心理:回顾过去的得失,展望未来的渺茫,急迫希望在有生之年去体验和补偿自己曾经错过的一切,尝试新生活。婚姻模式僵化、矛盾比较多的夫妻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中年期的回顾与展望”心理的冲击。
    (四)儿女对中年夫妻关系的冲击
    中年夫妻的孩子多进入青春期或青年期,这对其夫妻关系也是一个冲击和挑战。进入青春期或青年期的孩子面临很多的问题,比如性问题、对异性的爱慕、性格的叛逆、考大学、择偶等等,这需要父母的帮助、引导。有时候还需要忍辱负重,耗费大量的精力,还容易因此而引发夫妻矛盾。比如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早恋问题的处理、大学的选择、择偶的标准等方面,夫妻双方往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继而争吵不休。另外,孩子旺盛的活力以及对异性的渴望往往勾起夫妻对久已遗忘的梦想和曾经激情的顾念,容易产生夫妻矛盾。
    在这个问题上,夫妻双方应努力避免引起感情冲突,善于与子女平等相处,学会了解子女、尊重子女,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五)经济收入对中年夫妻关系的影响
    我国中年夫妻多数“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养育子女,使其“囊中羞涩”又“精疲力竭”,夫妻矛盾多发。研究发现,贫穷夫妻的离婚率是富裕夫妻的两倍。一些比较富裕的中年夫妻,较高的收入也会冲击夫妻关系:物质的满足使他们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于是一些人希望矫正或弥补过去的“错误”,给夫妻关系带来了阴影。双方经济收入有较大差距的情况下,夫妻关系也不稳定。比如,钱多权重的丈夫很可能嫌弃老婆人老珠黄又没用,而在外面包二奶,一旦露馅,夫妻关系将不保。
    (六)性生活问题对中年夫妻关系的影响
    中年期是夫妻性生活的黄金期,也是很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男子的**在一生中变化简单,大体上是在青春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女子的**高低和男子不同,**高峰不在青春期,而是在四十岁左右。女子结婚后,在夫妻生活中有了性生活经验,**可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但是有了孩子后,她们的精力会较多地投入家庭、孩子,以及柴米油盐等问题上,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低潮,有时甚至会对性生活感到厌烦。处于这个阶段的男子,**还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常会感到性饥饿。女人到了四十岁左右,孩子长大了,生活舒适了,终于有精力顾及性生活,**的**也到来了。在这个时期,她们对**有一种如饥似渴的狂热追求。而此时的丈夫因过了**高峰期,对性生活的艺术又不十分热衷,就会因工作忙、身体累而冷淡了妻子,久之就会导致夫妻感情不和,甚至第三者插足,致使婚姻破裂。
    夫妻双方要承认和正视这种生理上的错位,并早做准备。丈夫应注意调理身体,不要等性功能不行了,才急着看病求医。掌握合适的性生活频率,做到房劳有度。根据不同的身体情况,只要性兴奋自然而非强刺激下产生,这样的性生活就不算过度。一方有困难,另一方要理解和支持,在性生活上保持协调。性生活中,丈夫应该多讲究性生活艺术,千方百计地满足妻子的**望,使她获得最大的快娱和享受。高质量的性生活可以弥补**次数减少的不足。
    更年期夫妻关系调适
    更年期是一个生理过程,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个生命历程。如果适应得好就不会出现很明显的症状;如果自身调节不好,就会出现相应的心血管方面的问题,像血管收缩症状,一阵一阵的脸红,出大汗、烦躁,再有耐心的人到这时往往也不能控制自己。这时候,丈夫的工作小有成就,很忙、很累,回家后不见了妻子的温柔善良,只见到怨声怨气或大发雷霆,自然心里很不高兴。此时的妻子还很多疑,常偷偷跟踪丈夫,使丈夫产生反感。妈妈的反常,有时也影响到子女。如果是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情绪波动也很频繁,遇到更年期的妈妈,家里会有多乱可想而知;如果是儿子,对母亲更不理解。所以,更年期是夫妻和家庭关系矛盾迭起的时期,夫妻双方共同努力、调适心理是十分重要的。
    (一)理解和正视更年期特点
    夫妻双方首先要理解和正视这一过程中的生理与心理变化。如果双方对更年期的生理及心理变化不了解,对配偶由此引起的烦躁、猜疑、发无名火等一反常态的表现就会大惊小怪、疑神疑鬼,甚至采取火上浇油的行动,结果使他(她)的反应越来越大,产生许多不应有的矛盾。双方感情也会产生裂缝,严重的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
    理解了更年期特点,在遇到配偶的更年期异常反应时,应该采取正确对策,对他(她)宽容大度,主动照顾,体贴关心,从精神到行动积极配合和帮助他(她)顺利度过更年期,之后一切就会恢复正常。
    (二)需要互相体谅和关照
    更年期夫妇为社会、为家庭奔波了大半生,面临退休回家安度晚年,夫妻间更需要互帮互助、恩恩爱爱。然而,有的夫妻往往不注意调适夫妻关系,认为老夫老妻发生点矛盾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结果是越闹越糟,造成夫妻关系的不和谐,甚至破裂。夫妻恩爱、和睦相处,就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相反,如果夫妻感情不和,整天闷闷不乐,充满忧郁,则会使体内环境失衡,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代谢障碍等一系列疾病。所以,更年期夫妻要相互体谅,相互照顾,相敬相爱。相互体谅和关照需要感情上的充分沟通,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互谅互让。特别是一方因更年期反应而发脾气的时候,更需要另一方的谅解、帮助和体贴。
    (三)利用空闲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
    到了更年期,人们也大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了,空闲时间会相对多一些。夫妻双方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多干一些家务活,多分担一部分家庭的责任。这样做既可以解除心理上的孤寂感,减少对身心健康不利的因素,又可以增强体质,保持旺盛的精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调适夫妻关系,家庭里有温暖感。总之,多干一些家务活可以增加家庭日常生活的情趣,融洽夫妻感情,帮助对方顺利度过更年期,生活美满、家庭和睦。
    老年夫妻的恩爱艺术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患难与共大半辈子的生活伴侣对一个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但生活伴侣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感情,老年夫妻更需要恩爱。只有这样晚年生活才会幸福美满。以下是一些老年夫妻的恩爱艺术。
    (一)彼此应常说“我爱你”
    幸福美满的夫妻常用语言表达对对方的钟情和爱慕。不要认为老夫老妻说这话没多大意思。一句简单的话语,可以唤起双方对最幸福的时光的美好回忆,不知不觉地神清气爽,对身体健康也大有好处。
    (二)朝夕相伴
    幸福的夫妻奉行“活到老,爱到老”的座右铭,总想多与对方呆在一起。他们深知爱需要行动、需要时间。只有朝夕相伴,才能让对方更多地了解自己,也加深了对对方的了解,从而调节彼此的感情和言行,使夫妻生活更加和谐、完美。老年夫妻更需要朝夕相处、互相照顾,尤其是只有老年夫妻单独生活的家庭更应当如此。
    (三)相互宽容
    夫妻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矛盾不见得都能正确地处理。夫妻双方应该本着仁爱之心和宽容胸怀来对待,不要吹毛求疵、自寻烦恼;双方要求大同、存小异,力求不囿于对方缺点而影响夫妻关系。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而又琐碎,老年夫妻朝夕相处难免有时意见相左,凡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以夫妻情谊为重,多谅解、多忍让,千万不要埋怨指责,更不应算老账、揭伤疤。
    (四)相互尊重
    老年夫妻不论原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健康状况好坏,在家庭生活中应该互相平等和尊重。家中有重大事情,夫妻要共同商量,耐心说明解释可能出现的分歧,不要独断专行。在子女和外人面前,要注意尊重对方,千万不要有互相贬低、批评的言行。
    (五)相互体贴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逐渐衰退,自理能力也随之减弱,因此需要在生活上有人照应。而老伴的照顾往往是最周到、最贴心的。老年夫妻要共同承担家庭义务、关怀彼此的衣食住行;当老伴身体不适时,另一方应悉心护理,积极协助治疗,助老伴早日康复;当老伴情绪不好时,另一方应予以安慰劝解。老伴才是真正的生活依靠和精神支柱。
    (六)相互信任
    老年夫妻的感情虽然经历了长时期的考验与磨砺,但仍需通过相互信任来加以巩固和发展。夫妻双方应当襟怀坦荡,有了疑虑要及时交换意见,认真消除误会与隔阂。在这一方面不妨学习一下列宁和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的做法:他们在共同生活中曾制定两条“准则”,即“互不盘问”和“如果相互有意见,绝不隐瞒”。他们恩恩爱爱,既是生活上的好伴侣,又是革命事业中的好战友。
    (七)相互恩爱
    相互恩爱是老年夫妻巩固感情、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许多老年夫妻的感情不仅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冷淡,反而爱更浓、情更笃,真正做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马克思和燕妮夫妇应该是相互恩爱的楷模:他们在长期的艰苦生活中始终恩恩爱爱、相互鼓舞、相互支持;燕妮病危时,马克思在重病中去看望燕妮,双方“在一起又变得年轻起来,像是一对正在共同走进生活、热恋的少男少女,而不像一个被疾病摧毁了的老翁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妇正在从此永远诀别”。
    (八)保持和谐的性生活
    健康、和谐的性生活不仅能给老年人带来身心愉悦,更是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但这并不表明所有的老年人都适宜过性生活,也不表明老年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进行性生活。
    在下列情况下,老年人不应该进行性生活:
    1.刚洗完热水澡、长途旅行归来、过度疲劳、高度兴奋、过度悲伤、没有进行局部的清洁卫生和酗酒后。
    2.多种疾病急性期、重病期的患者,患有性传播疾病如淋病等,以及感冒发热、心肌梗死的发作期。
    3.一般认为,高血压患者出现头痛、头昏时不宜过性生活,以免引起脑血管意外。
    4.患有某些疾病,应明确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性生活的负担,并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性生活,例如心脏病康复后。
    老年人的性生活是点缀晚年生活的色彩,而不是生活的主旋律,切莫本末倒置。因为过度的性生活也是一种伤害,应该适当节制。此外,**的表现形式绝对不只是**。老年人的性生活应更偏重感情需要,如爱抚和依恋。多进行情感、精神上的沟通和相互满足,这也是点燃激情和维护婚姻的重要方式,是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家庭对外交际中的心理因素
    家庭对外交往与人际交往
    家庭对外交往是家庭存在的必要条件之一。家庭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一个系统要保持内部的有序性就必须是一个开发的系统,一个不断与外部保持信息和能量交换的系统。
    人际交往是伴随人类而出现的现象。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征之一就是人的社会性。离开了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条件和意义。因此,人的存在就注定了必须和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人类很早就开始研究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知的进步,专门研究人际关系的学科应运而生,即人际关系学或公共关系学。现在人际关系学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同。
    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角色或者说身份,如同学和同学的交往,上级与下级的交往,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企业代表与企业业务谈判方代表的交往等等。家庭对外交往,特指作为家庭的成员以家庭整体的代表身份或以普通个人身份出面与外界的交往。家庭对外交往中,每个人都至少有双重的身份:一方面是交往中的一方,需要与交往对象打交道;另一方面,作为家庭成员,它需要在交往中考虑家庭整体的利益、条件、地位以及其自身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并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所以说,家庭对外交往和一般人际交往既有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交往中人的心理过程也是如此。
    1.家庭对外交往是人本质的一种体现。
    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家庭本身就是这种本质的体现:在家庭中,每个人作为家庭这个小社会团体的一员,与家庭其他成员构成多种以亲情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家庭又是社会细胞,是构成整个社会组织结构的最基本单位。家庭作为社会细胞,必然需要和整个社会发生联系:一方面,一个具体的家庭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家庭之间需要交往,即亲戚交往;另一方面,从自身需要看,家庭本身生存所需的各种能量和信息需要依靠外界的供给,其本身能量和信息的价值需要通过社会体现,所以它必须和社会其他部分、其他成员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家庭离开社会,就会成为一潭死水,直至无法生存。
    2.家庭对外交往,渗透着家庭的经济、文化、政治地位等因素,体现着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个人的对外交往体现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家庭对外交往不但体现了个人,还体现了家庭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人们择偶结婚中所谓的“门当户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庭对外交往的一个本质,即家庭对外交往受家庭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文化水平、社会作用等因素的制约。同人际交往一样,家庭对外交往也存在一个利益互补和文化认同问题。
    3.家庭对外交往中同样需要运用一般人际交往所需要的原则、技巧等。
    人际交往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有许多起码的原则和技术要求,如知己知彼、言语及非言语性技巧、行为要求等等。众多的交往技术是人类在长期社会交往中总结、概括出来的,是人类交往的经验结晶。正确认识和运用交往技术,有助于人们实现好的交往效果。家庭对外交往是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同样需要运用一般人际交往的原则、技巧。
    家庭对外交往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自然会产生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和现象,如人与人之间及人对交往环境、交往内容、交往性质等的认知问题,人的感情投入与回报问题,交往中的不同情绪对交往的影响问题,个人性格、气质等在交往中的体现问题,如何把握交往对象的心理变化问题等。
    家庭对外交往的几种基本关系及处理
    亲戚关系、邻里关系、朋友关系及同事关系是家庭对外交往中的几种基本关系。基本关系处理得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对外交往的好与坏。
    (一)亲戚关系及处理方式
    亲戚关系,是指有血缘或婚姻联系的家庭关系的外延。中国人特别重视亲戚关系,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年代,如封建时代的儒家伦理,以为有夫妻而后有家庭,有家庭而后有子女,有子女而后有宗族,有宗族而后有国家。家庭之内以父子关系为中心,家庭之外以宗族关系为主轴。随着年代的演变,亲戚关系逐渐淡化。到了今天,家庭规模变小,亲戚自然也少了;仅有的几个亲戚,也因各自工作繁忙而不甚往来。可是淡化归淡化,亲戚关系什么时候也不会消失。
    亲戚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家庭和睦、家庭对外交往以及家人的身体健康、情绪、工作等状况的好坏。比如,妻子一方的亲戚来访,丈夫接待不热情,或者丈夫一方亲戚来做客,妻子说三道四等情况都影响到亲戚关系,进而引发夫妻矛盾,破坏家庭和睦。那么,在家庭对外交往中处理好亲戚关系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注重礼仪
    家者,人人可为“主”;亲者,来者便是“宾”。也就是说,亲戚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不同的:家庭成员联系的纽带是“家”,而亲戚关系则是“亲”。亲戚来访,既是客人,就要处处留意、注意礼仪。虽然不用像旧社会那样礼节繁冗,但基本的礼貌不能大意,否则可能会引起亲戚的不悦,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互相宽容
    虽然是亲戚,却难免有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家庭教养、生活习惯等方面状况,可能各不相同,进而可能带来交往的困难和矛盾。另外,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会传染给亲戚,也可能引发亲戚隔阂。所以,在亲戚交往中,需要有互相宽容的肚量,以“和”为贵的理念,才能和亲戚相处融洽。
    3.互帮互助
    亲戚之间,无论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等方面有何差异,都应该互帮互助。居家生活,难免有天灾**,再没钱没地位的亲戚也可能有救你命的时候。如果当你有钱有势的时候,对穷亲戚避而远之,伤了人心,等你失钱失势的时候,人家如何来帮你呢?亲戚互助,应该在经济上、事业上、人格上、日常事务上多方面互助。互帮互助,才会有亲密的亲戚关系,才会有好的家庭对外交往。
    (二)邻里关系及处理方式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如果哪天家中遇到了困难,真正能及时帮你的多半就是你的邻居。因此,处理好邻里关系非常重要。空间上的邻近,为家庭交往提供了机会,彼此间更容易相互认识和了解,容易形成亲密的关系。邻里亲密关系不仅可以满足自家的社会需要,还可以满足多方面的个人需要,如感情沟通、信息获取、生活关照等。应该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呢?
    1.平等相待
    对待邻居,不要有势利眼光。无论邻居是穷是富、是百姓还是大官,要平等相待。如果整日巴结有钱有势的邻居,不理甚至嘲讽没钱没势的邻里,等你有了困难需要及时帮助的时候,靠谁呢?被你慢待的一般不会帮你,整日巴结的自然也放不下身段,只有自作自受了。
    2.适度交往
    如果邻居正为自家事忙得不可开交,你却跑人家去串门,不好意思赶你走,又放不下手中的活,邻居心里会痛快吗?邻里之间不交往是不行的,交往太频繁也不合适。如果没事就往邻居家跑,隔天就互相送个礼物,会扰乱正常的生活节奏,造成双方的心理负担,反而适得其反。因此,邻里交往要适度,不要太频繁,也不要太深入。
    3.以身作则
    邻居家经常唱歌跳舞、大声说笑、看电视,影响了你们家的正常生活,你肯定十分气愤。可是,在登门指责邻居前,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毛病?如果有,邻居会接受你的抗议吗?所以说,处理好邻里关系,必须要以身作则。
    4.忍让互助
    邻里之间,有的一住就是很多年,难免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此时就要有忍让的精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邻居有困难的时候,要主动帮助;邻居的矛盾要视情况进行调节,但要注意方式和分寸。如此,邻里才会融洽。
    5.注意言语
    和邻居交谈的时候,不要道人长短、说人闲话,否则可能引火上身、自寻烦恼。对邻居的长处要时常赞扬一下,但不要有阿谀奉承之嫌。
    (三)朋友关系及处理方式
    如果一个人一生中没有朋友,那真是一个悲剧。交朋识友是人的一种内在需求,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目的。家庭成员的交友,是家庭对外交往的重要内容。家庭背景往往会左右家庭成员的择友观,进而影响其结交朋友的范围和朋友的品性。
    人类交友的心理现象错综复杂,其中崇名心理、共鸣心理和补偿心理最为常见。
    1.崇名心理
    所谓崇名心理,就是人们在交友中喜欢结交有名望者的心理倾向。名人周围总是围着一帮朋友,就是这种心理作用的结果。崇名心理主要源自人的自尊心。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尊重者很有名望的时候,自尊心就会获得很大的满足。朋友有名望,自然也标志着自己的非同一般。但是崇名心理往往使人陷入势利小人的泥坑而受人非议。
    2.共鸣心理
    人际交往中,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社会阅历、社会经济地位、文化水平、信仰、职业、年龄等方面相似的人很容易产生心理共鸣,从而结交为好朋友。心理共鸣是人们选择朋友的重要内在动力。心理共鸣包括人格共鸣、思想共鸣、兴趣共鸣、经历共鸣等多种类型。心理共鸣之所以左右人的交友,关键在于人们通过人格、思想、兴趣、经历等方面的交流契合,使人的心灵找到了回响的对象,因而在彼此沟通中能获得新的人生力量和理想。
    3.补偿心理
    交友中,心理共鸣不可或缺,互补心理动机也很常见。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在个人特征上差异很大的人成为心心相印的莫逆之交。比如,性格乐观开朗的人常和心理抑郁的人成为知己,办事果断的人常有优柔寡断的朋友,有钱有势的人也常常会有一帮穷哥们等等。其实,交友中的补偿心理是在心理共鸣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双方的需要及对于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才会导致友谊的萌发。
    要处理好朋友关系,除了要掌握交友中的心理动机,还要掌握一些交友之道。
    1.交朋友要慎重
    广义上说,朋友比比皆是,有学友、棋友、酒友、文友等等,可以说凡是有接触的就称得上朋友。但是,真正的知心好友,一生有几?古代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传颂至今,可见人们对知音之渴望与珍惜。结交知心朋友要慎重,否则认错了人,可能会铸成大错。如孙膑就毁在其“知心好友”庞涓的手上。
    2.对朋友要守信
    古人言:“人无信,不可交。”对朋友要讲信用,不交不讲信用的朋友。朋友间的信任,既包括肯向朋友交心,又指信任朋友,不胡乱猜疑。当然信任不能盲目,应该以相互了解为基础。朋友间的信任可以是感人肺腑的,例如春秋时期管仲和鲍叔牙的故事:管仲一开始很贫穷,与鲍叔牙一起做生意时,经常多分钱,而鲍叔牙知道他家穷,应该多分点,并不怪他。他们还三次一起上战场,管仲三次都当逃兵,鲍叔牙也不怪他,因为知道他家里有老母需要照顾……如此的信任使他们成为传世之交。
    3.对朋友要真诚
    无论性格、气质如何,对好朋友都应该真诚相待,以心交心,也只有这样才能有知心朋友,友谊才会长久。例如,三国时期顾幼与庞士元,初识后的一次真诚交流使他们成为知己。顾幼问庞士元:“听说你很会了解人,那么我与你比谁更厉害呢?”庞说:“论陶冶世间风俗,与时代相宜,我不如你;若论王霸策略,分析行军作战之事,我长于你。”坦率、中肯的回答,使顾幼十分钦佩,友谊很快深入。
    4.待朋友要宽容
    有的人度量狭小,吃不得一点亏,听不得一句逆耳话。凡事斤斤计较,与人交往就会比较困难,更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别人做了点亏欠你的事情,要宽容待之,以德报怨,如此方可赢得人心、赢得朋友。比如,著名天文学家第谷当初很器重德国青年开普勒,给予倾力提携和无私帮助,希望他能走上科研的道路。但开普勒的妻子度量狭隘,认为第谷别有用心。在其谗言下,开普勒以怨报德,初次和第谷见面时很不礼貌。但第谷并不计较,一如既往地提携他,使他非常愧疚,主动请罪,并和第谷成为莫逆之交。
    (四)同事关系及处理方式
    同事关系是共同的工作环境所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同事关系是否良好,往往会在家庭生活中折射出来。如果人们在单位和同事闹了矛盾,回家后难免情绪低落,甚至迁怒家人。且不论其他,仅为了家庭生活的和睦,家庭成员也需要掌握处理好同事关系的技巧。
    1.严格律己,宽容待人
    在自己做好之前,不要指责别人。工作上取得成绩,也不要自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谦虚待人。对同事,要多看长处,宽容待人,不要在不适宜的场合对同事及其工作说三道四。
    2.互相尊重与支持
    同事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支持,遇到工作上的分歧,不要对峙与攻击,要互相采纳意见,共同处理、共同进步。
    3.及时化解矛盾
    出现矛盾要及时化解,否则易成积怨,既影响他人,也影响自己的情绪与工作。与同事有隔阂,应该做到:见面不要躲避,战胜“自尊”,主动打招呼;根据具体情况做出解释;适时地开个适当的玩笑,缓和僵局;如果同事遇到困难,主动提供帮助……如此这般,多半会和同事恢复和谐关系。
    4.以理服人
    同事之间难免在工作上出现分歧,此时,对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能忍就忍,不要斤斤计较;对于原则性的大问题,要心平气和、以理服人,不要蛮横**、无理取闹。
    5.不要嫉妒,懂得赞赏
    同事工作成绩突出,比自己进步的时候,不要因嫉妒而冷淡同事。要克服个人主义情绪,拿出坦荡胸怀,主动给予赞赏与祝贺。同时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将精力用到工作中去。这样,不但和同事关系良好,还会促进自己工作上的进步。
    对外交往中提高家庭心理素质
    在现实中,不同家庭对外交往的要求和偏好往往因人而异。比如,一个科学家的家庭和一个政治家的家庭,在对外交往上通常有不同的要求。自然科学家更愿意和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人交往,以便在探讨科学的过程中汲取灵感;而政治家必须和社会上各种人物广泛接触和交流,才能习得处理社会政治事务的能力。差异归差异,没有家庭可以自我封闭、与世隔绝,不进行对外交往。
    家庭对外交往虽然有时候会带来些许麻烦,但得到更多的是能量、信息、温暖、友情和生机。人际交往对人的心理素质有所要求的同时,也给其以全面锻炼。通过家庭对外交往,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会更趋成熟、情感上会更趋丰富、性格气质上更加有吸引力、认知能力上也会大有提高。与好人交往如此,与“坏人”交往,也会有“吃一堑,长一智”的好处。广泛的对外交往,还会改变整个家庭气氛,使家庭成员更多地认知社会、参与社会,发挥自己的能量。
    有利必有弊。家庭对外交往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给家庭带来一些麻烦。比如,在自家闹矛盾或正忙于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有亲戚朋友来访或请求帮助,便会觉得为难与烦恼;来访或相邀者大腹便便、披金戴银,而自己瘦弱枯干、穷徒四壁,则可能会伤了自尊或因此而受到家人的讥讽;交往中被人欺骗,就会更觉得气愤与懊恼。这时候,倘若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麻烦也可能变成好事。
    1.受到朋友的信赖与托付,应该感到骄傲。
    当有朋友要求你帮助的时候,说明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你应该鼎力相助。当然,实在无能为力的事情,也不要勉强,做到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2.“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家庭交往中,如果不慎上当受骗、遭人欺辱,不要一味自责或整日用痛苦折磨自己和家人。应该积极乐观豁达,时常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道理来安慰自己和家人,同时积极总结经验教训,以免日后重蹈覆辙。对那些欺骗或侮辱过自家的人,如若并非本愿,实在是出于无奈或无心,也应该宽容待之;若确为恶意、不良之人,应当坚决断绝来往,不要纠缠不清。
    3.正确认识和对待家庭之间的差距,不要攀比、嫉妒。
    原来不相上下的几个熟人,几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可能有的升、有的降,有的富、有的穷,家庭差异豁然扩大。且不要讨论公平与否,只需知道这是事物发展和社会竞争的必然结果。倘若不如别人,嫉妒、攀比的心态就可能升起来,虽说也是正常现象,但太过度就不正常了。如果整日在家唉声叹气、怨天尤人,不但影响了自身健康,还会破坏家庭和睦。应该做的是,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习他人的长处,尽力争取自家的进步。纵使技不如人,只要尽力而为了,就应该问心无愧。
    ★第四节家庭购物心理
    家庭购物动机
    家庭购物心理中,有需要,有动机,还有审美、兴趣、趋时、从众、攀比等诸多因素,错综复杂。探讨家庭购物心理,就是探讨一种小型的、特殊的、自然群体的购物心理。
    家庭购物源于家庭生活的需要。有了需要,就会引发动机。心理学上的动机,就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因素。商业心理学中,把能够引导人们购买某一商品和选择某一商标的动力称为购买动机。比如,当你出门参加高级宴会的时候,如果没有体面的衣服穿出去,就会产生购买一套高档服装的动机。然而,家庭经济条件不够好,于是又会产生要买一套物美又价廉的高档衣服,以便省出钱来做他用的动机。最后,几种动机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你最终的购买行为。
    在多种动机构成的动机体系中,每种动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在家庭购物过程中,由于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的差异,购买动机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同样是要买一台电视机,有的家庭可能要买国产的,有的则要买进口原装的;同样是买电脑,有的家庭要买台式机,有的则要买笔记本,等等。即使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不同家庭的购物动机往往也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有的家庭视身体健康高于一切,宁可穿得不好、家庭摆设不好,也要省下钱来购买充足的食品和各种保健品;有的家庭讲究排场,宁可节衣缩食,也要使自己穿得华丽、住得堂皇;还有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宁可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也要买各种各样的书籍或艺术品来品味。
    从上述的情况看,如果经济条件允许,他们肯定也希望满足其他的家庭需要,但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只能满足最迫切的需要了。于是购物动机就有了主导性和非主导性的差别。需求在某些人身上往往会以一种不正确的形式体现出来,即一种优越感和虚荣心,在购买动机上产生了“不同调性”,即为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于是有意购买一些贵重、华丽的商品来炫耀,但其实并不需要这些商品。
    个人的行为往往是在多种动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购物者的同一种行为可能完全出于不同的购买动机。因而,分析购买者的行为也不能用简单、僵化的思维,认为某一种行为后面一定存在某一种动机。比如,同样是买一个钻戒,有的购买者可能生活中确实需要,而且经济条件也允许,而有的购买者则可能是借钱来买面子。
    个人购物动机尚且如此复杂,家庭购物动机自不用说。多个家庭成员的复杂购物动机,需要经过一个相互作用、抵消、统一的整合过程,才能形成最终家庭购物动机和购物行为。
    以父母给孩子买玩具为例,孩子首先考虑的是玩具要好玩,其次在攀比心和自尊心的作用下,还希望自己拥有别的孩子有的,甚至比别的孩子还要好的玩具;家长则要考虑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玩具是否有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增长孩子的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是否会危及孩子的安全等很多因素。于是,在某一玩具柜台面前,孩子死活不走、家长软硬兼施,最后家长恼怒、孩子痛哭的情景就出现了。
    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对家庭购物的影响
    购买者的不同能力、气质、性格等主观因素和心理状态,即心理素质,会引起不同的购买动机和行为表现。
    从能力上看,一般地,活动能力强的人购买商品时自信心足、有主见;活动能力弱的人购物时喜欢征求别人的意见,希望别人帮助自己做决定。
    从气质上看,胆汁质型的人,购物干净利落;多血质型的人,容易产生冲动与从众购物行为;粘液质型的人,购物时喜欢挑挑拣拣、反复比较;抑郁质型的人,购物时缺乏主见、优柔寡断。
    从性格上看,以买衣服为例,有的人喜欢庄重、质朴的,有的人喜欢颜色明快、华丽的;有的人喜欢传统的,有的人喜欢流行的;有的人喜欢一次性完成,有的人喜欢货比三家;有的人总是在一个地方买,有的人专挑没去过的商店,等等。
    心理素质对购物活动的影响通常比较持久、稳定和有规律性。所以,家庭成员之间了解各自的购物心理规律,应该比较容易消除分歧、达成一致。
    除了个性心理之外,购买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等因素,也会影响到其购物动机与行为,同时还是家庭购物分歧的重要原因。另外,购买者所处的环境会通过其心理活动对购物行为产生影响。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与购买者行为相关联的群体、购买者所属的社会阶层、购买者的家庭结构、社会文化氛围等因素。
    家庭购物中几种关系的处理
    (一)个人喜好与家庭需要的关系
    虽然是一家人,但个人爱好与需要多数并不一致。例如,一个家庭之中,有的人喜欢购买花草,有的人喜欢室内家具和装饰品,有的人喜欢买来材料做艺术品,有的人则喜欢购买各种食品回家展示厨艺,等等。如果将家庭每个人的喜好有机地协调在一起,会使家庭购物活动乐趣多多、家庭生活丰富多彩。如果个人喜好与家庭需要处理不好,便会产生矛盾,家庭购物就成了一件令人苦恼的事情。比如,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仅够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如果此时家中有人偏喜欢买些花花草草等没有什么实际用处的东西,那么冲突就难免了。此时,应该以家庭需要为重,暂时放弃自己的一些喜好。否则,不但不会从爱好的满足中得到乐趣,还会招致家人的埋怨。
    (二)家庭经济条件和虚荣心的关系
    有点虚荣心是正常的,是人的自尊的需要。但在购物中,这种自尊的需要往往表现得太突出。如果有哪个与自己社会地位差不多的人买了什么好东西,自己也难免跃跃欲试。可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于是心理就失衡,感觉很没面子。比如,同学之间,有的人买了手提电脑,别的同学看着挺好,也想买,可是没钱,于是感觉浑身不舒服。对这种情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有的人可能省吃俭用,从基本需求里扣出钱来买虚荣;有的人化成了动力,拼命挣钱;有的人进行心理调节,接受现实,不跟人家比。这三种反应没什么对错之说。但是,如果为了满足虚荣心而走上了犯罪道路,那麻烦可就大了。
    (三)逛商店与买东西的关系
    有的人特别喜欢逛商店,尤其是女性,能从逛商店中获得很大的乐趣,尽管不一定买东西。自己逛还不行,非得拉着男朋友或丈夫一起逛,一逛就大半天。如果买回一堆东西的话也就罢了,但往往什么东西也不买,自己仍然神采飞扬。可男同胞们就惨了,累个半死,还得装着高兴,备受身心双重之折磨。对此,许多妻子很得意,丈夫却苦恼得不行。由于性别的不同、社会和家庭角色的不同等原因,不同的家庭成员,尤其是妻子和丈夫,存在不同的心理需求。妻子在逛商店的过程中能得到心理满足,丈夫仅坐在棋盘旁边也能得到心理满足。在这一点上,家庭成员应该互相理解和接受。有时让对方满足一下自己也是可以的,但不要总是强迫别人服从自己。比如,作为不爱逛商店的丈夫,不妨转变一下思维,把陪妻子逛商店当做了解市场行情、增加商业知识的渠道和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应对;作为妻子,也要体谅丈夫的苦衷,设身处地地想想:倘若自己被强迫着下棋会不会很痛苦?家人要在时间上做好安排,既可以有时间一起逛商店,让妻子过过瘾,也要有时间让丈夫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
    (四)自主和从众的关系
    风俗和时尚是制约和影响人们购物行为的一个重要社会因素。这种时尚好处多多也就罢了,比如大家都迷上了一款实用家庭保健机,可以不出家门就锻炼身体,好多人都买,自己顺应一下也无所谓。但如果这种时尚不健康,比如某些地方风行奢侈消费、有些地方兴起一些迷信活动、有些地方风行送大礼等等,就不能盲目从众,要坚持家庭购物的自主性,该买的就买,浪费钱财又危害社会的东西就不要买。
    防止家庭购物心理遗憾
    家庭购物中的心理遗憾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误购之后产生的心理遗憾,二是丧失最佳购物时机,错过购买物美价廉商品的机会而产生的心理遗憾。购买行为失误,包括买回劣质商品、购价过高、过时商品、所购商品不适用等多种情况,会引起购买者对购买行为的不满和后悔,于是出现“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鸡肋效应”。气量小的购买者,如果误购金额很大,会几个月都耿耿于怀,对健康损害很大。
    市场上新商品层出不穷,推销手法越来越高明,加上购买者经验有限,还容易产生误购。除此之外,购买者本身的以下购物心理也是导致误购心理遗憾的重要原因。
    (一)购物的从众心理
    家庭购物中的从众心理,就是喜欢跟着别人走,认为人家那么多人买的肯定没错,购买决策主要依据别人的购买行为做出。这种情况下,购买者往往对欲购商品的质量、价格、规格等情况并不熟悉,无法做出独立判断。有些卖主雇用“买托”,演双簧计,就是利用了购买者的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作用下的购物,“从”对了也就罢了,万一“从”错了,就难免产生心理遗憾。
    (二)购物的求廉心理
    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来说,求廉是家庭购物行为的主要驱动力。多数家庭购物主体往往缺乏就商品质量评估其价格的能力,只能通过比较价格来认定商品是否适宜购买。对同一商店同种商品的价格、不同商店同种商品的价格或同种商品不同时期的价格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求廉购买者会选择最便宜者购买。但便宜的东西,质量不好的可能性比较大,购买后的心理遗憾就可能发生。
    (三)购物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也常常左右部分家庭的购物行为。越难以买到的东西,人们就越想买到,即使东西质量不一定好,自己也不一定需要。比如某部电影,票越难买,人们就越想买,即使很贵。可看完出来,却叹息不止:“什么玩意,上当上当!”另外,有些人争强好胜,情绪偏激,若卖主说他买不起或不识货,他就毫不犹豫地愤然买下,但回到家就会后悔。
    (四)购物的愧疚心理
    商店服务员对顾客都很热情,不厌其烦地讲解这讲解那,让顾客试来试去,还说尽好听的,有的人仍然不为所动,有的人就开始不好意思了,觉得如果不买就欠了服务员很大的人情,愧疚心理之下勉强买下商品。如果发现质量确实不好,便后悔不止。
    (五)购物的冲动心理
    人们的购物行为是在许多购物动机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可有些购物者容易冲动,心血来潮之下不管不顾,想买就是想买,不为什么。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可能买了之后没什么感觉;如果家庭条件不好,购买之后伴随而来的是家人的责备和自己的遗憾。
    (六)购物的虚荣心理
    有些人虚荣心强,听到卖主的奉承就高兴,高兴了就买货。等从飘飘然中醒过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浪费了钱,后悔不已。
    家庭购物之前,应该保持头脑清醒,注意克服上述购物虚荣心理,防止购物心理遗憾。
    ★第五节父母的教育心理
    总是愁的父母
    案例一:愁孩子学习不用功
    某小学生学习不用功,爸爸妈妈为此费尽心思。说好的孩子不听,动手打吧,开始一两次管用,后来打也不行了,甚至招致孩子的激烈抵触,学习更不上心。
    这几年来,她和丈夫为了孩子的学习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孩子总是不用功,成绩始终没有长进,她简直感到绝望了。
    案例二:愁孩子玩电脑上瘾
    一个初中生本来在某市区重点中学读书,可最近却被妈妈送到了城郊一所农村中学去读了。为什么呢?原来,孩子在市区读书的时候迷恋玩电脑,又聊天又打游戏,每天一放学回家就蹲在电脑前面不动,一点也不看书做作业。妈妈很着急,为此说破了嘴皮,儿子就是不听,有时候还顶嘴。孩子马上要读初三了,妈妈怕这样下去最终连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就想出了上述方法,认为把孩子送到没有条件玩电脑的地方,孩子就会安心学习,而且在其他方面也可以得到锻炼。结果,想不到孩子吃不了那个苦,第二天就背着行李跑回了家,怎么赶也不去了。这招也不好使,妈妈愁坏了。
    案例三:愁孩子学习成绩好
    一位女士的儿子今年十四岁,在北京市海淀区某重点中学数学实验班学习,马上读初三了。这个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数学成绩尤其好,而且经过测试,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也很高。既然这位女士的儿子能进入实验班,各方面素质应该是不错的。可这位女士还是不放心,怕孩子考不上重点大学。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她找到心理医生,要求给儿子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医生劝这位女士不要过于操心,因为儿子已经很好了,不要过于干扰他。这位女士说:“你不清楚,为了能让儿子顺利考上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的心理压力很大。现在考得好不代表以后考得好,特别是关键一场考不好怎么办?我的心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任何一点放松,就怕他将来考不上好大学。”
    案例四:愁孩子没考上重点中学
    一位女士的儿子很聪明,就是特别贪玩,学习不用功。家长催他,他总说:“没关系,我考前突击就能考出好成绩。”快中考了,他仍然不认真学习,家长很着急,不停催他好好学习,他仍是同一副口气:“没事,我考前一个月临时突击就能拿好成绩。”可结果,他中考考得不好,没考上重点中学。父母想把儿子送到该重点中学,可需要交很多钱,他们家根本出不起。这位女士愁坏了,既想决心举债供儿子读重点高中,又怕儿子进去之后心理素质不行,仍然学习不好,结果不是两边落空吗?为此,她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焦虑不安,得了心病。这位女士说:“当初我妈妈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好几个,我们学习都很好,都考上了大学,妈妈也没怎么操心。可现在倒好,尽管只有一个孩子,却操尽了心……”
    案例五:愁孩子早恋
    某校一名初一女生喜欢上邻班的男生,便给他写了封情书,从此两人谈起了恋爱。可不巧有一次,两人的情书被老师截获,并通知了双方的家长。于是,老师不停地找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停止恋爱;家长更是施以重压,禁止他们来往。可女生振振有辞:“我知道现在谈恋爱有些早,可是我觉得自己也不是小孩子了,对待感情我自己会处理好的。你们这是干涉我的自由、侵犯我的**!”虽然他们拒绝断绝恋爱关系,但迫于多方压力,恋情转入了地下,反而更恋得痴迷,学习成绩逐渐下滑。两人的家长获悉两人仍在来往,气得不行,于是分别施以痛打。这下两人急了,竟背起包裹离家私奔。为了孩子的早恋问题,父母简直愁白了头。
    可怜天下父母心,中国的父母更可怜。中国的父母,尤其是母亲,为了孩子不知道操了多少心,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可他们的心思大多耗在了孩子的学习和考试问题上,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问题。就像上面的例子,有的孩子学习不好,母亲就想方设法地想让孩子提高成绩;有的孩子学习不错,母亲也想方设法,想让孩子更上一层楼;有的孩子学习已经冒尖了,可母亲又怕大考时出意外,仍不遗余力地在孩子的学习上下功夫。可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们却少有问津。结果呢,很多情况下,父母的努力要么付诸东流、毫无效果,要么使孩子发展偏颇,从小就遗留下了种种影响一生的心理问题。中国的父母们,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前面已经提到过,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与学习成绩有必然的联系。一般来说,心理素质越好、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的学生,学习成绩就比较好。因此,不能只从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考虑,家长们也应该多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今的家长们很在乎孩子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成长。另外,家长们还往往把孩子的心理问题误认为是智力问题或行为问题,教育失当。当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们又不会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调适,常常束手无策。
    那么,家长究竟应该如何来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呢?下面的几点建议,希望有所帮助。
    (一)家长首先要懂得,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青少年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
    新世纪、新形势对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有这样的要求: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意志品质、坚强的自信心和健全统一的人格;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对人理解、尊重、宽容;具有健康的竞争心理、耐受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对环境有机敏、灵活的应变、应激能力;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具备独立、自觉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智能,有敏锐、深刻的认识能力。
    家长们应根据这样的要求,积极在孩子的心理素质培养上下功夫,使孩子具备在将来自我立足的素质。
    (二)家长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家长爱孩子要注意防止几点误区:过度的纵容,使孩子对人无情;过度的保护,使孩子做事无胆;过度的溺爱,使孩子对人无爱;过度的挑剔,使孩子无路可走;过度的超量加压,使孩子精神崩溃;过度的替代,使孩子做事无能;过度的强制,使孩子被动无志。父母们必须警惕和重视这些爱的误区,否则会误了孩子的一生。
    (三)注意观察,学会判断孩子的心理变化
    父母要时刻注意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判断孩子的心理问题。
    孩子的心理异常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
    1.情绪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会有不良情绪表现,如易怒、恐惧、焦虑、抑郁等。如果孩子有不愿上学、对学习没有兴趣、容易生气、与父母难以沟通甚至轻生的表现,则可能是得了抑郁症;如果孩子出现一上学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坐立不安等现象,则可能得了学校恐惧症;如果孩子一见人就紧张、害怕、出汗、心慌,经常回避有人的场合,上课不敢抬头看黑板,不敢看老师,不敢看同学,则可能得了社交恐惧症。
    2.行为表现。心理异常的孩子往往有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厌学、自伤乃至自杀、沉默少语、离群独处、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喜欢偷东西等行为表现,还可能有反复洗手等强迫行为。
    3.生理表现。心理异常常会躯体化,使人患上心身疾病。比如头疼腹痛、恶心呕吐、厌食、贪食、失眠、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等,但躯体检查又往往查不出问题。另外,心理异常的孩子还可能表现为过分关心外表,要么认为自己长得很丑,需要进行美容手术,要么认为自己很胖,整天减肥。
    观察孩子可以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横向观察是指将孩子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纵向观察是将孩子的现在和以前做一比较。
    (四)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之中模仿自己的父母。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这样不用父母费口舌,孩子就能受到深刻的教育和影响。
    (五)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说话要言简意赅
    父母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多和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不必企图改变和强行塑造孩子,应该本着交流协商、顺其自然的原则。另外,教导孩子时说话要精练、含金量高,使孩子心悦诚服,而不要唠叨起来没完。那样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六)理解和尊重孩子,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
    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履行“爱护孩子的天性,发现孩子的特性,促进孩子的个性”的天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而不要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绊脚石。
    ★第六节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过重的危害
    案例一:难以忍受学习压力,三名初中生结伴出逃(来源:《南京晨报》,2004)
    一日,一名家长来到南京火车站向民警求助,称其女儿已经失踪一个星期了。随后民警与家长一起对火车站售票大厅、候车厅、进出站口展开搜寻。
    半个小时后,一男两女拖着行李疲惫不堪地跨进了候车厅。民警和家长立即上前拦住去路。
    提起离家出走的原因,十四岁的少女刘洋哭着说,他们就读于南京浦口某中学。学习压力太大,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中午只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堆积如山”的作业要做到晚上十二点钟。如果完成不了还要受到老师的严厉批评,甚至还会通知家长到学校来。
    为了解脱这种困苦,他们三人在一周前放学后出走,到网吧包夜寻找刺激。当他们发现家长、学校老师以及警方都在网上寻找自己时,三人商议决定去无锡打工。
    案例二:十四岁男孩因学习压力大,欲自杀(来源:《内蒙古晨报》,2005)
    十四岁男孩因感到学习压力大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将自己反锁在家中,打开液化气企图自杀。幸亏消防官兵火速赶到现场施救,才挽救了一个年轻的生命。
    7月9日晚七时许,包头消防支队三中队接到支队指挥中心调度:铁西区一住宅楼三楼一户家中有一男孩把门窗反锁,家中的液化气罐被打开,情况很危险。接警后消防官兵火速赶到现场。在现场,消防官兵从男孩父亲那儿了解到:最近孩子总觉得学习压力大,几次说自己不想活了。刚才他发现家中门被反锁,并闻到液化气的味道时感觉到事情不妙,随即报了警。对现场情况分析后,官兵们马上展开了救援,最终将已经昏迷的男孩抬到楼下。呼吸到新鲜空气的男孩虽然睁开了眼睛,可却目光呆滞、浑身出汗,并且讲不出话来。看到这种情况,消防官兵将该男孩抬上消防车送往医院。经抢救,该男孩脱离了生命危险。
    案例三:初三复读生学习压力大,跳楼身亡(来源:《兰州晨报》,2005)
    随着每年一度中考的到来,考生们都在刻苦复习,迎接考试的到来。然而,2005年6月3日清晨,西固区发生一幕悲剧。一名初三复读生在中考来临之前,因不堪学习压力,竟从十二楼跳下自杀身亡。
    当日清晨六时左右,有小区居民听到“嗵”的一声,感觉什么东西掉到了楼下,遂打开窗户查看,发现楼下院子里竟躺着一个人。惊恐不已的他们赶紧下楼查看,原来是个男孩,遂报警。为了尽快确认男孩身份,警方请许多小区居民辨认,却无人认识。八时十分,两名穿校服的男生来到现场,辨认发现跳楼男孩叫张通,今年十七岁,是他们同学。八时四十分,张通的父亲张某闻听孩子的噩耗后赶到现场,拄着双拐的张某头上缠着纱布,神情十分严肃。
    据张某讲,张通学习不好,去年未考上高中,现在兰州市某中学复读。眼看中考来临,但他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6月2日下午张通未去上学,晚上七时三十分回家后,他严肃教训了张通一顿。6月3日早上六时他和妻子上班去了,没想到孩子竟干出这种傻事。
    据张通的几名同学讲,张通学习不好,曾因打架被学校开除过,后在兰州某中学复读。一姓刘的大爷说,张通这娃活泼好动,见人很有礼貌,哪料到花季年龄竟选择不归路,如此凋零太可惜了。
    从上面的几个例子,可见过重学习压力危害之一斑。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普遍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虽然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此起彼伏,但问题依然存在。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学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感到学习压力大,并且有此感受的学生人数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多。
    所谓学习压力,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及刺激所引起的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评估的异常反应。可见,学习压力包括三个基本构成因素:
    (1)压力源,即来自学习环境的紧张刺激,如社会舆论的渲染、老师和家长的期望与敦促、同学间的竞争等;
    (2)压力体验,即学生个体的内部紧张状态,如焦虑、紧张、挫折、强烈的情绪体验以及生理上的唤醒等;
    (3)压力反应,如学生身体不适等躯体反应和逃学等各种行为反应。
    学习压力过重,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心理疾患发生率居高不下。学生不健康的心理如果长期得不到矫治,轻则导致学生“恐学症”、“恐考症”不断发生,重则使学生犯罪、自残甚至自杀,并使班级、家庭事端丛生。因此,学生、家长、老师乃至全社会都应该学会如何应对学习压力,保持身心健康。
    学生自我应对过重学习压力
    对于过重的学习压力,首先学生本身要学会自我减压。
    (一)缓解学习压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如何看待学习成绩
    过分地在意学习的结果,难免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不妨把考试看成是对自己前阶段学习质量的测验和改进的手段,不仅可以减轻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而且真正体现了考试自身的意义。其实,大部分老师、家长最看重的还是你学习的过程,只要你尽力去做了,家长和老师都不会真心责备你。有很多时候,害怕、担心等心理都是杞人忧天。与其如此,不如付诸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行动才有收获”。
    (二)要明确学习的目的,树立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要将学习看做是成为社会栋梁之材、报效国家及父母、全面发展个人、获取个人幸福的必经之路。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的评价与体验,可以使学生乐于学习、勇于学习,不至于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三)要学会自我解嘲
    人生会碰到很多不如意的事,其实很多时候并非自己的过错,只是自己力量有限,或者是客观条件不允许,又或者是“运气不佳”,甚至属于天灾**。如果考试没考好,要客观分析原因,不要一味责备自己;要面对现实、调整心态,“提得起,放得下,想得开”,来点自我解嘲,不要陷入苦闷、烦恼、消沉的泥潭。
    (四)科学用脑,有张有弛,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方法正确、效率高,取得好成绩的可能性就大;成绩好了,体验了成功的乐趣,自然就不会感觉到很大的学习压力。学习要努力,但不要一味埋头苦读,要有张有弛。比如学习累了就放下书本,到外面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或者听听音乐等。还可以发挥创造性,自创有效的放松方法。如长春一个女中学生以写武侠小说来缓解学习压力,5年时间写成了一部58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墨色华年》。这位女生说:“从上初一开始,学习生活就很累,我感觉心理压力特别大。而那时候我很喜欢看武侠小说,所以我就开始尝试着把生活中自己和同学在重压之下心理的种种非正常状态,用武侠人物之间的情感冲突表现出来。这样既能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又能满足我对写作的热爱。”
    (五)要注意自己的心理卫生,经常保持一种愉快、和谐、宁静和相对稳定的积极情绪,这是有效学习的保障
    要经常和老师、家长沟通感情、交流思想,或找同学倾诉心中的想法,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压力。另外,如果发觉自己心理有异常倾向,无法克服时,应该及时寻求家长、老师或心理医生的帮助。
    教师如何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是个社会性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教师负有最重要的责任。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尽其所能。教师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根本之策是转变教育观念,其次是教导学生缓解压力的适当方法。
    (1)作为教师,首先要去除“成功惟有上大学一条路”的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尽管使每个学生都能考上高一级的学校是美好愿望和教学目标之一,但不要把升学当成教育和学生学习的惟一任务。这样会造成学生额外的心理负担。
    (2)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鼓励学生。教师不仅仅要做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做学生精神的关怀者,其实后者更为重要。只有做到了细察学生心理、心里理解学生、精神关怀学生,才能真正有效采取进一步行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3)在教学上,要树立“以学定教”的观念。老师不能只管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应该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如果学生上课不知老师所云,课后必定承受较大学习压力。
    (4)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只有明确认识到学习的个人及社会意义,学生的学习才会有持久的动力。教师要注意不断帮助学生树立起各种短期目标,潜移默化地向学生灌输应有的社会理想,帮助学生将目光放远。
    (5)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多数情况下,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学习有困难、成绩差并不是因为智力不高,而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导致效率低下,信心受挫。
    (6)要经常鼓励学生,用树榜样、适当奖惩等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要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问题。
    (7)对待学习成绩偏差的学生,教师不可藐视或一味训斥,而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关怀。中小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偶尔或一时的成绩差并不能代表他就永远差。首先要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同时要不时地给予鼓励。另外,要特别注意发现并发展学生在学习以外的优点和长处。
    (8)要把“正确应对学习压力”作为经常性的教育和训练的内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
    (9)对于由于学习压力过重而明显表现出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学生,老师要在自己尽力给予指导的同时,积极求助于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科学地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及时和彻底的矫治。
    (10)要给学生补上“学会求助”这一课,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或心理上失去平衡的时候,学会与老师、家长或同学沟通,及时寻求有效的帮助,以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而不至于独自做出过激的行为。
    (11)要经常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家庭表现及其家长的想法,帮助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纠正可能存在的不当家教方式,指导和协同家长共同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12)教导学生学会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地看待考试。考试并不是对个人价值、成功能力或者未来幸福的测量,仅仅是一定学习阶段状况的考查,引导学生给自己一些积极的自我暗示,以积极的心态来看待考试、看待自己;建立自信和积极有效的学习行为;制定有一定灵活性的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但计划弹性不可过大;避免去想一些不切实际的问题;学习累了要学会放松等等。
    家长如何缓解孩子的学习压力
    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帮助孩子缓解学习压力呢?
    (1)家长首先要改变教育思想。由于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家长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考试分数,而不够注重孩子个性、心理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这种有失偏颇的教育思想,不仅给孩子造成了沉重的心理负担,而且束缚了其个性、独立自主能力和心理的发展。因此,家长必须转变思想,不要再盯住分数不放,而应该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样孩子的学习压力会减轻许多。
    (2)家长要学习一些家教技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动机是学习的持久动力。有了动力,才不会感到莫大的压力。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需要家长的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需要从其爱好入手。比如,孩子喜欢玩电脑,却讨厌数学,家长不妨从电脑中的数学知识入手,讲解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学习特长和爱好,帮助其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寻找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如此,孩子能找到学习的乐趣,缓解学习压力。
    (4)给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使孩子既能达成又不是很容易。实现了目标,孩子不仅学习上有了进步,而且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会增强学习信心,减轻学习压力。不要不切实际地给予孩子过高期望,那样会使孩子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5)正确对待孩子的考试失败。孩子考试不理想,不要只知道没头没脑地训斥,应该帮助孩子认真分析不理想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给予孩子安慰和鼓励。
    (6)给孩子找个好的学习伙伴。独生子女在家学习往往会感到孤独、枯燥、有压力。家长可以在住所周围或亲朋好友中,为孩子找一个同年级或相邻年级的孩子,邀请其来与孩子一道学习。有了学习伙伴,孩子会感到有趣,学习起来也会轻松许多。
    (7)与孩子的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和老师沟通,可以更深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各方面表现,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和老师一同解决孩子的问题,缓解其学习压力,提高其学习成绩。
    (8)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家庭环境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良好的家庭环境,包括适当的空间、合理的时间和和睦的家庭氛围。空间上,应该有利于孩子保持愉快的情绪、放松的精神和旺盛的精力。比如,孩子学习的地方要宽敞、温馨,颜色应以绿色和蓝色为佳。时间上,要合理安排,使孩子有张有弛。另外,不要在孩子面前闹家庭矛盾,这样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