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青春校园 说话不要太老实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1)

说话不要太老实 水中鱼 9535 Sep 8, 2021 3:18:33 PM
    第二章:说话就要说到位(1)   
    在人生奋斗之路上,说话无时无处不会出现,用好它可以出人头地、左右逢源。
    说话说到位,很多利益呼之即来;说话说不到位,很多利益闻声而去。
    可见会说话对个人价值的实现、人生成功的作用是难以估价的。
    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语言的技巧,才可以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占尽先机,达到自己的目的。
    
    1、聪明人福从口入,老实**从口出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掌握技巧,没有分寸,就会惹来不必要的麻烦,不仅伤害自己,也会困扰周围的人。
    相反,如果掌握了一定的原则,就会福从口入。
    西方有位哲人说过:“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可,那就是讲话令人喜悦的能力。”
    
    古人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经验,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谨防祸从口出。
    “讲错话”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如何掌握分寸就成了人际沟通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聪明人的故事:   
    有一位很优秀的食品推销员就是一个非常善于说话的人。
    一般的推销员都是用“我们又生产出一些新产品”开始自己的销售谈话,但他意识到这样做效果并不好。
    于是,他对顾客说:“如果有一笔生意能为您带来1200元,您感到有兴趣吗?”
    
    “我当然感兴趣了,你说吧!”
    
    “今年秋天,香料和食品罐头的价格最起码上涨20%。
    我已经算好了,今年您能售出多少香料和食品罐头,我告诉您……”然后他就把一些数据写了下来。
    
    这位食品推销员站在对方感兴趣的角度开始谈话,每次都顺利做成了生意。
    
    老实人的故事:   
    一日,阎罗王升堂问事。
    
    有几个鬼抬上一个人,说:“这个人在阳世干尽了缺德事。”
    阎王命令道:“用500亿万斤柴火烧煮。”
    牛头鬼上来押解。
    那人私下里探头问牛头鬼:“你既然主管牢狱,为何穿着这么破烂的豹皮裤子呀?”
    牛头鬼说:“阴间没有豹皮,如果阳间有人焚化才能得到。”
    那人立即说:“如果你肯怜悯,减少些柴,我能够活着回去,定为你焚化10张豹皮。”
    牛头鬼大喜,答应减去“亿万”两字,煮烧时也只是形式而已。
    
    待那人将归时,牛头鬼叮嘱道:“可千万不要忘了豹皮呀!”
    那人回头对牛头鬼说:“我有一诗要赠送给你:牛头狱主要知闻,权在阎王不在君,减扣官柴犹自可,更求枉法豹子皮。”
    
    牛头鬼大怒,把他叉入滚沸的水锅里,并加添更多的柴煮了起来。
    
    ·嘴上功夫不可或缺   
    凡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说话容易,但是要把话说到位,非常困难。
    有的企业管理者讲:我招聘人的时候,看他能力的高低,就看他说话水平的高低。
    
    说好话很难,难就难在说话太容易。
    这并不矛盾。
    恭维的话可以张嘴就来,骂人的话可以脱口而出,一个人还可以自言自语。
    但在这人声鼎沸的世界里,让人专心聆听你的声音就不太容易了,再让人为你的话而鼓掌喝彩更是难上加难。
    有时候使尽全力去喊未必让人震惊,一声叹息却让人心潮澎湃;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常常有鼾声相伴,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语却说不定换来掌声雷动。
    说话的确是一门学问。
    
    而我们每天又离不开这张嘴,在家要和家人说,和邻居说,上班要和同事讲,又要向老板汇报,和客户应酬,只要有一言不慎,就可能造成一堆麻烦。
    
    人与人之间沟通,懂得如何说话、说些什么话、怎么把话说到对方心坎里,这些都是很重要的地方。
    
    嘴上功夫看似雕虫小技,却有可能因此扭转你的一生。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
    这可是攸关后代子孙的万年基业,群臣们自然当仁不让,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还吵不完。
    
    汉高祖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
    但群臣心中却不服,私底下议论纷纷。
    
    封爵授禄的事情好不容易尘埃落定,众臣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群起争议,许多人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次伤,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在封赏时已经偏袒萧何,委屈了一些功臣,所以在席位上难以再坚持己见,但在他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揣测出刘邦的心意,于是就顺水推舟,自告奋勇地上前说道:“大家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战功,但都只是一时之功。
    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
    楚、汉在荥阳对抗好几年,军中缺粮,也都是萧何辗转运送粮食到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
    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避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顺利接济皇上的,这些才是万世之功。
    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
    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你们又凭什么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
    所以,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居次。”
    
    这番话正中刘邦下怀,他听了自然高兴无比,连连称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首位,可以带剑上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而鄂君因此也被加封为“安平侯”,得到的封地多了将近一倍。
    他凭着自己察言观色的本领,能言善道,舌灿莲花,享尽了一生荣华富贵。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但是,在这个时代,不巧言,不令色,并不能彰显你的仁德,有时反而突显你的不识时务。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才实料,如果没有真知灼见,从他嘴里吐出来的话也许能一时吸引人,却不能一世蒙蔽他人。
    
    ·会说话让你发挥光彩   
    人的一生不可能风平浪静,当你被人误解、遭人责难,甚至因为不屈不挠招致恶势力的攻击、危及生命时,你如果不甘受辱、受屈,总要伸张正义,总要讨个说法,以保护自己。
    而在很多情况下,你无法以其他形式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最靠得住的是自己的嘴。
    当众疾呼、辩诬、申述、宣传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生命之盾,许多时候可使人生命无忧,转危为安。
    
    1933年,希特勒党徒焚烧德国国会大厦,以嫁祸于**人。
    在对**人的大肆逮捕中,当时恰在德国的保加利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也被逮捕。
    
    在莱比锡的审判法庭上,季米特洛夫义正辞严地反驳敌人的陷害,寸步不让地为自己辩护,无情揭露敌人的阴谋,弄得敌人狼狈不堪,丑态百出。
    由于季米特洛夫及时有效地利用当众讲话这把盾牌,进行自我辩护,法庭最终宣判其无罪释放。
    
    古巴革命领袖卡斯特罗,1953年7月率队攻打蒙卡达兵营失败被捕,10月16日他在审判他的法庭上作了题为《历史将宣判我无罪》的长篇辩护,慷慨激昂,有理有据,使审判者无言以对。
    结果卡斯特罗反从被告变成了原告。
    他结尾的那句“历史将宣判我无罪”,数十年来一直成为人们交口称颂并被广泛仿效的自我辩护的名句。
    
    有时高水平的当众讲话虽最终未能保护自己,毕竟恶势力穷途末路时是穷凶极恶的,但讲话可明是非,辩忠奸,自我保护虽失败,但却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古今中外那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民族,为了真理、正义而献身者,就是如此。
    
    ·言之方可知之   
    交往中,人们对一个人的了解最主要的是来自被了解者的言语,有高超的当众讲话水平就能体现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阅历经验等综合素质,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实人,别人是不会在意也无法了解的。
    孔子曾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中说看人,首先还是要“听其言”。
    一个人思想怎样、水平如何,听他说话、同他谈话,就可得知。
    当然,检验、衡量一个人思想、才能、学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但那需要时间、条件。
    在组织、个人需要尽快认识、了解某人时,“听其言”,则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所谓“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也是在“谈”了之后才有的感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才济济,要想在社会上取得一席之地,或找一份稳定工作,首先要让别人了解你,而在求职面试中,被人了解最主要的途径就是言谈举止,正所谓“言之方可知之”。
    
    韩信最早曾投靠项羽,但怀才不遇不为所用,千里迢迢入蜀投奔汉王刘邦,因未得与刘邦言,也不得重用,只做了个管理粮食的小官。
    他又走了,被丞相萧何追回,力荐给刘邦。
    刘邦无奈,只好召见他:“丞相数荐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
    韩信终于有了一吐胸中经纶的机会。
    他向刘邦分析了楚汉之间的形势优劣,指出刘邦虽弱,但具备战胜项羽的条件,言之凿凿,头头是道。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
    遂拜为大将,信果然不孚圣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为成就汉室霸业,立下头功。
    
    试想,韩信如无一吐经纶的机会,或许此生就碌碌无为,历史也会因此改变。
    
    一代宗师徐悲鸿,1916年21岁时报考复旦大学,校长召见新生,其优雅谈吐让校长了解了徐悲鸿,认为是可造之才,后给予诸多勉励与帮助。
    
    1920年徐悲鸿留学法国,在一次茶话会上被介绍给法国当代最大的画家达仰·布佛莱。
    久慕大名的徐悲鸿当即说道:“先生,我很盼望能得到您的教诲。”
    一句话便让达仰感到这个中国青年的诚恳朴实,立即将自己画室的地址给了徐悲鸿,嘱咐他每星期天的早晨到自己的画室去。
    在第一个星期天,徐悲鸿去见达仰,同达仰谈起了自己的追求和信心,达仰了解了其天赋及抱负,异常欢喜,竟忘记自己已届68岁高龄而开心地同徐悲鸿谈起50多年来的往事。
    
    得益于达仰的慧眼,徐悲鸿终成一代大师。
    
    ·成功事业的催化剂   
    事业的成功和失败,往往决定于某一次谈话,这话绝不是过分夸张的,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指出:“说话的能力是成名的捷径。
    它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
    能言善辩的人,往往使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
    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
    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
    这是千真万确的,一项事业的成败,常会在一次谈话中获得效果。
    你如出言不慎,你如无理跟别人争吵,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帮助。
    无数成功的聪明人的事实证明,敢于当众讲话,善于说话是成功事业的催化剂,它直接关系事业的成败。
    
    1983年元旦,英国女王向多年给首相撒切尔夫人担任顾问的戈登·里斯授以爵位。
    认为其主要功绩是:有效地提高了撒切尔夫人的演说能力和应答记者提问的能力;为撒切尔夫人撰写了深得人心的演讲稿……一句话,为英国塑造了一位崭新的“风姿绰约、雍容而不过度华贵、谈吐优雅、待人亲切自然的女首相形象”。
    
    由此可见,英国王室和政界对政治家的口才多么重视。
    在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里,当前无不把会说话作为衡量优秀人才的重要尺度,每个公司、企业招聘各类人才,都要进行口试。
    在日本,一些大公司在招聘人才进行面试时,专门就说话能力规定了若干不予录用的条文。
    其中有:   
    应聘者声若蚊子者,不予录用;   
    说话没有抑扬顿挫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得要领者,不予录用;   
    交谈时,不能干脆利落地回答问题者,不予录用;   
    说话无生气者,不予录用;   
    说话颠三倒四、不知所云者,不予录用……   
    日本大公司的这些规定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说话与事业的关系至为密切,它是胜任本职工作最重要的条件之一。
    知识就是财富,口才就是资本。
    能说会道,才能正确地领悟上级的意图并恰当地表达出来。
    一个唯唯诺诺、语无伦次的人定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
    通过讲话让领导、同事、群众更深层次地了解你,才能让大家信任你,才有机会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胜任更重要的任务,才有施展才华、事业成功的机会。
    用好这种催化剂,事业成功也便指日可待了。
    
    说话的大智慧:   
    说话,要懂得什么时候说什么话;说了,还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不巧言,不令色,有时反而突显你的不识时务。
    
    2、聪明人说话注意场合,老实人说话不分地点   
    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也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场合就是谈话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场景,具体场景又涉及谈话的时间、空间及周围环境。
    它们虽然无言,却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不可低估的参与和影响作用。
    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
    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聪明人的故事:   
    1993年底,香港宝莲禅寺天坛大佛举行开光大典,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周南、港督彭定康均应邀作主礼嘉宾。
    
    仪式结束后,彭答记者问,指责我港澳办关于香港问题的声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别吸引力的圣诞礼物”。
    记者以此请周南发表意见,周南以“佛教的日子”为由不予评论,因为在宗教圣地,参加宗教仪式,双方展开外交争论是不合时宜的。
    
    不料记者追问再三,周南顺口答道:“谁搞‘三违背’定会苦海无边,罪过罪过!谁搞‘三符合’,自是功德无量,善哉!善哉!”
    末了一句“阿弥陀佛”,引得在场者阵阵掌声和笑声。
    
    老实人的故事:   
    有个年轻人长得眉清目秀,仪表不俗,可就是不会说话。
    
    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
    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时我还来喝酒。”
    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
    
    因为这个年轻人说话太不合时宜,所以以后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再欢迎他了。
    
    ·利用特定场合   
    讲话必须注意言语行为的特定场合。
    不同的交际场合,有不同的言语表达,不可将言语表达的基本原则变成僵死的程式。
    说话要注意场合。
    老实人说话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
    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一位早年毕业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恳恳工作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
    
    会上,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做了热情洋溢且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
    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尤多。
    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谢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做了深情的感谢。
    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
    
    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并未就此打住,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引发了感触,并做了颇为欠妥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对面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是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
    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
    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种感伤的表情,会场中一下子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
    
    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
    照理说,这时,他应避开“先进”这个敏感的话题,转而谈论其他。
    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
    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做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变得更加尴尬。
    
    而在这一点上,大将军王震同志显然就做得很好。
    
    有篇报告文学记载了王震同志帮助诗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间王震与艾青的几次谈话,很能说明特定的交际场合需要用特定的话语形式来表达。
    
    1957年后期,王震找到被错划为右派的艾青,一见面就说:“老艾,我又爱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对社会主义的,你是拥护真理的嘛!离开文艺界,你到我们那里去吧!”
    
    艾青到了王震兵团所在的密山安定下来后,王震诚恳而严肃地对艾青说:“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骂你的。
    等我死了你再写文章骂我!”
    这些都是在背地里谈的话,在大庭广众之中说法又不一样了。
    艾青刚到密山,参加向荒原进军的动员大会,王震站在卡车上对大家说:“有个大诗人,艾青,你们知道不知道?
    他也来了,他是我的朋友。
    他要歌颂你们,大家欢迎不欢迎呀?”
    
    还有一次,艾青不在身边时,王震对农场领导说:“政治上要帮助老艾,赶快让他摘掉帽子,回到党内来。
    要让他接近群众,了解战士。”
    
    前两次讲话,均为个别交谈的场合,王震的话语既有信任,亦有批评,既有鼓励,也有严格要求,还不乏朋友间的坦诚直率。
    后两例,交际场合为当事人不在场或大庭广众中。
    话语更多热情、爱护与帮助,这对当时的艾青来说,真可谓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着的心安稳了,他觉得自己“开始了生命的新旅程”。
    没有老将军这些恰如其分的讲话,或许就不会有艾青的新生,可见根据场合讲话有多么重要。
    
    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次出访加拿大,时值加拿大举行反美示威游行。
    一次,里根总统的演说被反美示威游行的人群打断。
    只见里根总统面带笑容对陪同的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说:“这种事情在美国时有发生,我想这些人一定是特意从美国来到贵国的,他们是想使我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双眉紧锁的特鲁多立刻眉开眼笑了。
    
    里根高超的说话水平,故作曲解、否解,解脱了主人的窘迫,又体现了一位大国总统的胸襟与气度。
    
    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校方曾召开一次专门会议,无理削减一半经费,遭到了与会人员的反对。
    校长林文庆不但不予理睬,反而阴阳怪气地说:“关于这件事,不能听你们的。
    学校的经费是有钱人付出来的,只有有钱人才有发言权!”
    他刚说完,鲁迅先生立即从口袋里摸出两个银币,“叭”地一声“拍”到桌子上,铿锵有力地说:“我有钱,我有发言权!”
    致使林文庆措手不及,狼狈不堪。
    
    鲁迅先生讲的“有钱”和林文庆说的“有钱”是两个概念,二者所包含的语意相差甚远,先生正是巧妙地利用交际环境造成的歧义,给林文庆当头棒喝,压下了他的气焰,打乱了他的阵脚,实现了当众讲话的特定目的。
    
    ·利用社会背景   
    讲话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社会之中,服务于社会活动。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使用语言,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又渗透在语言之中,制约着语言的运用。
    社会文化背景情境,指社会场合,包括时间、地点、场合、气氛、事件背景、人事关系等。
    文化环境指一个民族在自己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
    讲话时要善于运用这种社会大环境。
    
    解放前夕,陈毅同志在一次报告中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预见,解放全中国已经不需要太长的时间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过不了几天(用生硬的上海话),阿拉这些土八路就可以到上海白相白相了!”
    台下充满一片笑声。
    
    切情切境,是成功讲话的重要条件。
    陈毅元帅对当时报告的场景氛围的辩证运用,打破风格的表面统一,从而很好地适应了“行将进入上海”这一题旨情境,既出语幽默,又鼓舞人心,效果很好。
    
    还有一些虽然不属于大的社会环境,诸如地点、实物,但它们一旦附属于某种社会力量所能施加影响的范围时,它就成了社会环境。
    例如在国家级的外交谈判中,地点的选择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在谈判双方的领土上轮换举行,或者选择第三国作为谈判地点。
    为什么这个问题会成为一个重要而敏感的问题?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朋友家里说话,总有一种客人心态,说话也总是显得拘谨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无拘无束了。
    这种主人心态,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优势,人们把它叫做“居家优势”。
    
    以上是小地点形成社会大环境,有时地点的改变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环境,从而有利于解决不同的问题,发表有针对性的讲话,例如有些领导发现问题,往往请下属到自己办公室谈话。
    办公室是上级办公的地方,下属来到这里,很容易联想到上下级关系,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必须服从”的心态。
    这样,本来是对等的谈话,因为地点这一特殊社会环境的参与,就有利于一方,使对等的双方,变成主动与被动的两方。
    主动一方便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势头(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理差异,绝不是“以势压人”)。
    以此类推,如果顾客与营业员发生纠纷,经理应巧妙地把顾客诱导进自己势力所能影响的范围--经理办公室。
    这样既可以避免事态的扩大,也可以使这位顾客与围观者隔绝,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应而进一步增强不满情绪。
    所以,经理室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利于处理问题的小社会环境。
    反之,如果为了加强联络,增进信任和友谊,领导人员则应走出“领导效应区”,到职工宿舍、食堂、俱乐部等地区去,便于放开话题,无拘无束。
    这类非语言因素,有时正像看不见的磁场,有着极其强大的特殊效应。
    
    可见利用合适的社会背景发表讲话,可明显提高说话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有敏锐的思维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洞悉社会大背景,并擅于利用眼前的实物、身处的地点营造有利于自己讲话的环境。
    
    ·利用自然情景   
    讲话时也要注意对何时何地等自然情景的运用。
    自然情景语境则专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
    例如,人家办喜事,你便不能谈令人丧气的话题;人家悲痛时,应忌谈逗乐的话题。
    大庭广众中演讲、报告,应谈与主题有关的话,不可玩世不恭潦草应付;散步聊天,则具有随意性,离题或许更有离题的乐趣。
    
    善于利用自然环境增强说话效果,有时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诱发说听双方的共鸣。
    如郭沫若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的发言,就是运用这一方法结尾的:   
    “春分已经过去,清明即将到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展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当时郭老卧病难起,作此书面发言。
    这个发言一经宣读完,会场上就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通过实况转播,又在整个科学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郭沫若在这里运用“春天”这一季节环境,画龙点睛,效果显著。
    
    讲话总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如时令、地理环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观感受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绪色彩。
    若能结合自然情景组织话语,往往会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
    
    李瑞环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间,适逢国家足球甲级联赛在天津举行,天津队参赛前正赶上下雨,李瑞环鼓励队员们说:“下雨了,你们要混水摸‘鱼’,要快传多射,千万别拖泥带水。”
    
    李瑞环巧借场上下雨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拟,或双关,话语风趣幽默,很好地发挥了鼓舞士气的作用。
    
    ·适当的场合提出适度的批评   
    穿衣要看天气,批评也要看场合。
    
    不注意场合随意批评人的人,不仅会伤了对方的面子和自尊心,也会坏了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批评下属一定要注意场合,而且不能像泼妇骂街。
    因为,大部分人都不愿意看到上司斥责部属,不愿看到自己的同事被责骂。
    当然,有的人会幸灾乐祸,但大部分的人会站在被责骂者一边。
    
    有的人喜欢在众人面前斥责下属,并不是因为出于气愤,而是想经由这种方式向上级、客户或其他部属表明这不是他的错,而是某个下属办事不力造成的。
    事实上,这种做法也是幼稚的。
    
    如果你是领导,就得对这个部门的所有事务负起责任。
    如果你一味强调自己不知情,只会使你在掩饰的同时,暴露出你的另一面缺失,那就是你管理不力,或你所主持制订的管理规则不健全。
    更重要的是,你的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会让其他部属看了心寒,他们会觉得你是一个自私、狭隘、没有器量的上司。
    
    而且,如果一出了问题,你就把责任往下属身上推,拿下属做挡箭牌,那么,毫无疑问,这个下属从此就有可能对任何工作都不再热心。
    更要命的是,如果你的部属是一个脾气暴躁的急性子,他也许当场就和你针锋相对,大吵起来。
    
    这时,他也许会把你一些见不得人的黑幕抖落出来,然后扬长而去。
    当着那么多旁观者,谁的处境最尴尬?
    最终还不是你丢了自己的面子。
    
    因此,在发生问题的时候,即使你确定是下属犯的错误,也应该把他叫到办公室,在没有第三者的情况下开展批评。
    
    说话的大智慧:   
    西谚云:“从来就没有说错的话,只有说错了场合的话。”
    因此,必须学会“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