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宫斗宅斗 盛世娇宠拥入怀

第1368章

盛世娇宠拥入怀 炎水淋 23193 Aug 26, 2021 2:57:52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章节阅读:

    ●赵匡胤黄袍加身
    赵匡胤,祖籍河北涿州,于公元927年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赵匡胤的高祖赵眺,在唐朝任过县令。曾祖赵班,做过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官至刺史。而他的父亲赵弘殷,是一名骁勇善战的武官,后周世宗时官至检校司徒。
    赵匡胤小时候就受母亲杜氏的严格教育,熟读诗书,从小练就十八般武艺。长大后,身材魁梧、器宇轩昂的赵匡胤可以称得上文武双全、见识非凡。后汉初赵匡胤到凤翔寻找已在后汉隐帝朝中升任都指挥使的父亲,中途竟走入大将郭威大营郭威见赵匡胤身材魁梧、阔脸大耳,又得知他是赵都指挥使的公子,心中喜欢,便将他留在军中。从此,赵匡胤跟随郭威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因此被升为禁军头领。
    郭威登基3年后病故,周世宗柴荣继位。赵匡胤随柴荣在历次战斗中,更加英勇无比,每次总是冲锋在前,屡立功勋,逐渐升至忠义军节度使。公元959年,柴荣病逝前任命他的亲信大将赵匡胤为检校太尉、殿前都点检,掌握了精锐的中央部队——禁军的指挥大权。
    过了不久,柴荣驾崩,他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初,北汉刘崇见柴宗训年纪幼小,便趁虚而入,勾结辽兵来犯。符太后接受宰相范质的建议,让赵匡胤率兵北征。
    赵匡胤手下的将领早就有心拥立他为皇帝,只因赵匡胤觉得柴荣对自己不薄,不忍反叛周廷,非但不允,他反而对手下将士千般叮嘱,切不可有此念头。将士们素来尊敬他,见他如此,不敢再勉强。但是暗中却不肯放弃,积极筹划此事。北征的后周大军冒着漫天大雪行军至陈桥驿(今河南开封东北陈桥镇)时,又冷又饿,于是就地扎营休息。新年没有过好,大家心里都有些怨气,聚在一起抱怨着。这时,有人提议拥立赵匡胤做皇帝,众将士群起响应。
    赵匡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普是赵匡胤手下重要的谋士,这两个人在军中地位举足轻重。当晚,许多人冒雪去见赵匡义和赵普。听了众将来意后,赵匡义和赵普立即派人飞骑往京城见留守的大将军石守信和王审琦。石、王两人当即表态,如果大军有所动作,他俩愿做内应。赵普自柴宗训继位之后,就忧心忡忡,他看出幼主难以控制朝廷,如不推选明主,就有亡国之乱。与其败在别人之手,不如拥立贤德英武的赵匡胤,还可免百姓离乱涂炭之苦。思谋日久,他便与赵匡义以及众将士商议拥立赵匡胤为帝。但每次在赵匡胤面前提起此事,都遭到他严厉斥责。此时军心如此,赵普就与众位将领只好谋划了一个计策,逼赵匡胤即位。
    第二天早晨,赵匡义和赵普走入赵匡胤大帐,将他拉出大帐。此刻,早已等候在帐外的军士们不待赵匡胤开口说话,一下子围上去,将已准备好的一件皇帝所穿的龙袍披在他身上,向他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赵匡胤一脸惊讶地说:“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呢!”众将立即下跪,齐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赵匡胤无可奈何地说:“事已至此,我就是脱下黄袍,也是死罪了。既然众将拥我为帝,请大家听从我的号令。”众将齐答:“愿听号令。”赵匡胤持剑说:“我下令,现在大军即刻回师京城。进城以后,不得对太后和皇上无礼,不得惊动朝臣,不得骚扰百姓,有违抗者斩!”然后,大家将赵匡胤拥上马背,要他回汴京,荣登皇帝宝座。
    赵匡胤一行队伍三日后回到汴京,朝中文武百官闻听此事面面相觑,朝中并无可以与赵匡胤匹敌的大将,无力征讨,大家一时都没了主意。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从闻听赵匡胤要背叛周廷,自己当皇帝,不由得火冒三丈。从朝中急返自己的府第,要召集人马抵抗。消息传出,赵匡胤手下的将士一涌而入韩通从府第,将他和他的全家尽数杀死。
    朝中大臣得知此事,愈发不敢反对赵匡胤。于是让范质、王博等朝中大官为代表去见赵匡胤。赵匡胤一见二人,流着泪说:“先帝待我恩重如山,今日我为六军所逼如此,真是天地难容,可叫我怎么办才好呢!”范质、王博没想到他会如此,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还是范质反应快,忙退后几步,跪地叩头道:“此乃天意,赵将军被拥立为帝,也是我朝百姓之福,就不必再推托了。”言毕,口呼“万岁”。众官员见状,纷纷效仿。
    小皇帝柴宗训在符太后的安排下宣布禅位,赵匡胤做了皇帝,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定都于汴京(今开封)。赵匡胤史称宋太祖。正式定国号为大宋,年号为建隆。随后,赵匡胤向天下发布诏书,实行大赦,封柴宗训为郑王。
    ●太祖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在军队拥立下,代周自立登上皇帝宝座。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赵匡胤如今当了皇帝,当然也不能让手下的将领们吃亏。
    进了开封,赵匡胤设宴庆贺,大封有功之臣,以前的殿前副都点检慕容延钊提升为殿前都点检,石守信做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其他的有功之臣也一一封赏。赵匡胤当了皇帝,可有一些前朝后周的将领认为从前柴荣与赵匡胤拜天祭地,结成金兰之好,称兄道弟,但柴荣去世才一年多,赵匡胤便自己当了皇帝,这些将领不甘心下跪称臣。对于这些人,赵匡胤当然毫不手软。潞州(今山西长治)节度使李筠与扬州的淮南节度使李重进,他们不愿臣服赵匡胤,也要当皇帝。赵匡胤便令大将石守信等人攻打李筠和李重进,宋军兵强马壮,将士作战勇敢,李筠和李重进节节败退,最后他们走投无路,纵火**而亡。消灭了二李,其他有异心的人也不敢有二心了。这时,宋朝的政局趋于稳定。
    赵匡胤扫平了内乱,他并没有因此就满足,接着便开始着手整顿朝廷内部事务。
    公元961年,赵匡胤下令调任了慕容延钊,派慕容延钊到外镇做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这官职,自从慕容延钊以后,就不再设立了。
    日子过得飞快,眨眼到了秋天。这一日夜晚,赵匡胤在宫内设下筵席,召集众将一起喝酒,武将席位中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王审琦当时是殿前都指挥,与石守信同样?军权在握。殿内点满灯笼,整个房间灯火辉煌,赵匡胤与众将军推杯换盏,酒兴正高。这时,赵匡胤举起酒杯,动情地对大家说:“今日我请的各位,有的是朕的结义兄弟,有的是追随朕多年南征北战、冒死杀敌的老部下。今天我们能坐在一起痛饮,真是让我十分高兴!今日大家都无须多礼,只管畅怀欢饮,尽欢才休。”将领们全站起来,举杯向赵匡胤敬酒:“祝圣上寿比南山。今后有什么事情圣上只管吩咐,我们粉身碎骨也要为圣上出力。”赵匡胤请大家继续喝酒,众将交谈很是高兴。
    “嗳!”赵匡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众人听到叹气声都放下酒杯,间:“如今天下太平,有什么让圣上哀声叹气的呢?”
    “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天我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赵匡胤话音刚落,众人全急忙问:“为什么会这样?”
    赵匡胤接着说:“古人说‘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谁不想做皇帝呀,今日我赵匡胤坐在皇位上,不知明日皇位之上又坐的是谁?”大家纷纷表态说:“我们至死都拥戴圣上,决没有异心!”
    赵匡胤说:“不是这样,联怎能不相信你们呢?只不过有朝一日你们的部下把一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到时你们能保证不动心吗?真若那样的话,咱们君臣战场相见,那可怎么办呢?!”
    众人一听,一个个都汗流浃背,这是够令人恐怖的,“这可怎么办,圣上快给想个办法,我们全部照办。”
    这时,赵匡胤不慌不忙地说:“人无非追求安乐富贵,子子孙孙全不受罪罢了。若是大家交回兵权,你们和我之间没有猜忌该多好啊!我给你们多多的钱财,让你们添置田地房屋,再买一些歌姬舞女,天天享乐。那样,我对你们没有猜疑,这才叫联放心,你们也过着好日子,你们说好不好?”众人听罢,一起对赵匡胤说:“一切听万岁安排。”赵匡胤笑道:“大家不必如此这样,快全起来,让咱们君臣痛饮一番。”
    次日,众将借口有病,请求朝廷收回兵权,宋太祖痛快地答应了,封了众将有职无权的大官,赏赐给他们好多钱财、土地,君臣是其乐融融。自此,赵匡胤便把军权收归己有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收回京城中禁军的军权,宋太祖仍嫌不够。公元969年,宋太祖又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收回了一些老资格的地方节度使的军权。
    ●女中豪杰萧太后
    公元969年,辽景宗耶律贤即位,改元保宁,辽国内部才渐渐稳定下来。耶律贤死后,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即位,是为辽圣宗,由太后萧绰摄政。萧绰是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是辽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的女儿。
    萧绰的家族是辽国最显赫的萧阿古只家族。在辽国9位皇帝统治的200年中,这个家族出了17名北府宰相,21个驸马。《辽史》中所记的20个后妃,有18个都姓萧,其中5个是皇后,萧家有“国舅帐”的美称。翻阅《辽史》,会发现到处都是“萧太后”,但只有萧绰最能干。有一次,萧思温的几个女儿在家中扫地,别的女儿都是敷衍了事,仅萧绰把地扫得一尘不染。萧思温禁不住高兴地说:“此女以后必能当家做主!”后来,萧绰进宫做了耶律贤的皇后。
    早在耶律贤在位的时候,体弱多病的耶律贤就让萧皇后主持国政。后来,宋太宗赵光义攻打辽南京(今北京),萧皇后命耶律休哥、耶律斜轸应战,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大败宋军,显示了知人善任的政治才能。
    辽圣宗即位,萧绰被尊为太后时只有30岁,她哭着对大臣们说:“我们孤儿寡母,部族的人不服,听说外面又要打仗。我们该怎么办啊?”耶律斜轸、韩德让等人忙说:“我们都是先皇的老臣,只要您相信我们,一切就好办!”特别是韩德让,更是对萧绰忠心耿耿,萧绰也十分宠爱他。有一次比赛打马球,有个叫胡里室的贵族不小心把韩德让撞下了马,萧绰竟然大怒,命人将胡里室推出去斩首。后来,萧绰还下诏让韩德让改名耶律隆运,作为耶律阿保机的直系后裔,又让圣宗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韩德让。韩德让也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萧绰母子,年逾古稀还亲自出征,不料在归途中得了重病,死后葬在萧绰的陵墓旁边。
    后来,萧绰亲自驾着战车领兵南下,直逼澶州(今河南濮阳),辽宋订立“澶渊之盟”,此后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人民得到了暂时的安宁。萧绰执政27年,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她制订了重视耕种、减轻赋税的政策,教育儿子学习中原文化。经过她的励精图治,辽国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她对契丹民族的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历史上少见的女中豪杰。
    ●“斧声烛影”太祖死
    宋太祖开宝九年十月十九(公元976年11月14日)夜,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忽然驾崩,年仅50岁。两天后,赵匡胤的弟弟晋王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十九日夜、宋太祖赵匡胤召时任开封府尹的晋王赵光义入宫。赵光义入宫后,赵匡胤屏退左右,与弟弟酌酒对饮。室外的宫女和宦官在烛影摇晃中,远远地看到赵光义时而离席,摆手后退,似在躲避和谢绝什么;时而又见赵匡胤手持玉斧砍地,“嚓、嚓”斧声清晰可闻。与此同时,这些宫女和宦官还听到赵匡胤大声喊:“好为之,好为之。”两人饮酒至深夜,赵光义便告辞出来,赵匡胤解衣就寝。
    然而,到了凌晨,身体一向非常健康的赵匡胤就驾崩了。得知赵匡胤去世,皇后立即命宦官王继恩去召皇子赵德芳入宫主持大事。然而,王继恩却去请赵光义,而赵光义也早已安排精于医术的心腹程德玄在自己府门外等候。三人便冒着风雪赶往宫中。皇后得知王继恩回来,便问:“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却说:“晋王到了。”皇后一见赵光义,满脸愕然,但她位主中宫,亦晓政事,心知不妙,便哭着说:“我们母子性命都托付于官家了。”官家是对皇帝的称呼,她这样喊赵光义,就是承认赵光义做皇帝了,赵光义也假装流泪说:“共保富贵,不用担心。”
    于是,赵光义便登基为帝,是为太宗。赵匡胤之死,蹊跷离奇,“斧声烛影”成为了后人永远猜不透、解不开的谜团。
    ●宋太宗消灭北汉
    公元978年是宋太宗赵光义继位的第三年,吴越王钱椒为了继续讨好大宋进京朝见新皇帝。赵光义一见正中下怀,寻个理由把钱椒扣留在京城,然后逼迫他交出所辖州县。钱椒无奈,只得将吴越国所辖州县拱手相让。据守泉州、漳州的陈洪进得到消息,自知赵光义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自己,而自己的势力还不及小小的吴越国,于是也主动向大宋献出二州。至此,赵光义便将矛头指向北方的北汉和辽。
    公元979年春天,赵光义便向北汉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他任命潘美为北路招讨使,带领崔彦进、李汉琼等人四路进兵,攻打太原;命令邢州(今河北邢台)判官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阻截辽军援军。北汉主刘继元得知宋军大举来犯,果然向与之“素有渊源”的辽朝搬兵求救。辽朝国主知道大宋如若灭了北汉,必定会再犯大辽。唇亡齿寒,便积极派兵援助北汉。由辽太宗四子耶律敌烈协同大将耶律沙率军前往。
    当赵光义得知辽军来了,就派郭进领兵阻拦,两军相会于白马岭(在今山西)。耶律敌烈不听耶律沙的劝告,领兵攻打郭进的军队,结果被郭进一刀斩于马下。辽兵死亡很多,不得不撤退,宋军大获全胜。
    宋太宗知道辽兵被打败,就派兵攻打太原城。北汉皇帝刘继元得到辽兵残败的消息,万般无奈,只好投降宋朝。于是,刘继元率文武百官到北城外恭恭敬敬地迎候宋朝皇帝一行,听候发落。不料,正当受降仪式接近尾声之时,在太原城楼上传出一声的大喝:“主子投降,我不投降!誓与宋朝战个你死我活!”众人闻声皆向城楼望去,赵光义也不禁抬头相望。只见太原城楼上有一员金盔银甲的大将,威风凛凛,煞是雄武。旁边知情人立即告诉赵光义,此人便是刘继业。刘继业本姓杨,只因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屡立战功,被北汉主刘崇赐姓为刘。他现任北汉建雄节度使,名震南北。赵光义对他早有耳闻,爱才心起,便派朝中德高望重之人进城对其好言相劝,特别指出为保全城中百姓不要再战了。刘继业是忠义之士,这才大哭一场,开门放宋军进城。赵光义见招降了刘继业这员大将,万分高兴,当即封其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同时厚厚赏赐。从此,刘继业恢复原姓为杨,他就是世人传颂、颇具传奇色彩的杨令公。至此,北汉灭亡了。
    ●杨业雁门关血战
    宋、辽高梁河之战后,又进行了一次战役,辽军惨败,于是决定报复。公元980年,辽国西京大同府节度使、驸马萧咄李率兵10万杀奔雁门关,大举攻宋。宋将杨业(刘继、?业)即率数百精骑绕过辽军,在敌后迂回,出其不意,由雁门关北口南向袭击辽军。辽军攻关受挫,又逢“后院起火”,顿时溃乱。雁门关守军趁势开关冲杀过来,宋军前后夹击,辽军大败溃逃。杨业获得雁门关大捷,号称“杨无敌”。
    不久,赵光义派兵分3路攻辽。杨业在西路军中,做潘美的副帅。3路宋兵士气高昂,连战连胜,很快收复了山西的大部分失地。辽国萧太后得知军情紧急,亲自率兵南下,辽国名将耶律休哥攻下啄州,节节胜利。这时,杨业建议佯打应州,吸引敌人来战,潘美坚决不同意,派杨业领兵从雁门关大路出发,向朔州行进攻打辽军。杨业领兵出击,不幸途中中了辽兵埋伏,一时间四面辽军蜂拥而至,将他团团围住。在杨业以寡敌众、浴血苦战之时,潘美带兵在陈家谷等候少时后早己撤离。杨业感到形势已极为不妙,就带领剩下的将士与敌人进行了最后的死战。最终,杨业因气力已绝,中箭被俘。杨业长叹:“皇上对我恩遇如山,我本想杀敌立功,反而被奸臣嫉妒,往死路上逼,致使鏖战兵败,我还有何面目活在世上!”于是,被俘之后,杨业绝食三日,不屈而死。
    ●宋真宗泰山封禅
    澶渊之盟后,宋朝国势趋于平稳,王钦若为了排挤宰相寇准,亟言澶渊之盟为莫大耻辱,寇准遂被罢相,而宋真宗赵恒也常为难以洗刷城下之辱而怏泱不乐。王钦若等迎合真宗想建大功业的心理,力作圣人的神道设教的舆论鼓动。当时宰相王旦对此表示反对,真宗特诏王旦共饮,临走又送他一坛黄封御酒。王旦拆开一看,竟是一罐耀眼的珍珠!王旦长叹一声:“皇帝行贿,要堵住我的嘴,奈何?”从此违心地依从真宗,对这类蠢事不再发表异议。
    公元1008年,正式议定行封禅,宋真宗命枢密院王钦若、参知政事赵安仁同为封禅经度制置使,权三司丁谓掌度封禅所需粮草,王旦等主持有关的礼仪。大兴土木,修筑道路,建立行宫,东行泰山封禅的各类准备活动由此全面展开。同年十月,真宗一行自澶州(今河南濮阳)至泰山,举行了庄严隆重的封禅。之后,又进行祭孔活动,真宗亲谒孔子庙,加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冬月回京,前后47天。自封禅还后,满朝文武官员争相献贺功德,真宗则大行赏赐,举国若狂。此次封禅共耗费830多万贯钱,成为民众的沉重负担。
    ●包青天铁面无私
    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清官和贪官总是相对存在的。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文化修养,给了每一个人走出不同人生道路的可能。有的人选择了做为了一己私利而祸国殃民的贪官,而有的人则选择了做贴近人民的廉洁守法的清言。包拯就是后一种人,他那铁面无私的“包青夭”的形象几乎是家喻户晓。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公元999年,他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包拯自小严守父教,刻苦读书,28岁时考中了进士,由此登上了仕途。包拯做过多任地方官,还担任过权知开封府、三司使、枢密副使等多种重要职务。因为他曾被授予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衔,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包待制”“包龙图”。在包拯的宦游生涯中,有许多品行是当时的官吏所难以具有的,其中最令人称道的就是他的刚直不阿、执法如山、铁面无私。
    包拯的为官清廉、刚直不阿,不仅仅是出于对宋朝统治安危的优虑,还出于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他反对“诛求于民无纪极”,要求宋仁宗“恤生灵之重困”。为此,他多次为民请命,要求朝廷免去各种无名科敛,赈济受灾百姓,不要派苛虐刻薄的人当转运使等职务,以免骚扰百姓。他对残害人民的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宋仁宗庆历初年,包拯调到端州任知州。端州地处岭南,是有名的端砚产地。原来的知州每年都要百姓用极好的端砚为皇帝上贡,此外,还多要数十倍的端砚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到任以后了解到制砚工匠制作端砚从勘察、采石到加工成砚台要花费许多血汗,知州向百姓大量征收端砚,便增加了他们的劳动,造成了人们没完没了的负担。好多老百姓都被搜刮得揭不开锅,吃不上盐。包拯亲自清点了仓库里的端砚,又命令书吏把历年使用端砚和支付砚工的工钱,以及官绅贪污的事实都讲了一遍。然后明确规定:凡是州中官吏士绅贪污的端砚,一律交归府衙;砚工的工资由州府付给,不得向百姓摊派制砚赋税;库存端砚任何人不得擅自动用。几年后,包拯离开端州时,没有带走一只端州名砚。
    包拯不仅自己为官清廉,还要求自己的亲属和子孙后代都不许做贪官污吏。包拯在做庐州知府时,接到许多合肥县人状告包拯的舅舅抢占民田,横行不法的状纸。包拯问合肥县县令:“这些案件为何不审理?”县令说:“那些人都是无理取闹,我已经命人把他们赶跑了。”包拯听了很生气,他厉声说道:“你怎知是无理取闹?身为县令,你当为民做主!你不查案情,反把告状的人都赶跑了,理应将你查办。姑念你是初犯,暂且放过,你现在要加紧审理。”县令心情矛盾,按法就该逮捕包拯的舅舅,这岂不伤了包拯的面子?他吞吞吐吐地说:“包大人,这案子就算……”“你无法审理,可将此案报到州里。”说罢,包拯转身离去了。数天之后,包拯派捕快将舅舅缉拿归案,亲自审理。他把平民百姓送来的状纸一份份都摆在面前,又令衙役找来原告和证人,然后让衙役将舅舅带上大堂。舅舅抬头一看,坐在堂上审他的竟是自己的外甥,气得扑上前去要打包拯,立刻让衙役拉开了。但舅舅嘴里还在骂包拯不仁不义,包拯怒喝道:“大胆罪犯,你为非作歹,扰乱乡里,不但不老实认罪,反辱骂本官,是何道理!拉下去,打!”衙役们立刻将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从此,他那些亲戚们再也不敢仗势胡为了。
    包拯不仅自己不徇情枉法,在朝中做官,也以立朝刚严,不畏权贵而著称。他一再弹劾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说他扰乱法纪,说他是“清朝之污秽,白昼之鬼魅”,并说宋?仁宗重用张尧佐有“私昵后宫之过”。宋仁宗只得说:“关于张尧佐的事,待肤召见文宰相再做商议。”包拯早知文宰相与张尧佐素有旧交,但他仍然不顾压力直言进谏,仁宗最后只得再下诏书,免去张尧佐的职务。与包拯同时代的著名学者司马光,在他的著作中就曾经记录了当时京师人民关于包拯的歌遥:“关节(贿赂之意)不到,有阎罗包老。”
    包拯要求改革弊政,反对因循守旧,尤其是他不畏强暴、除暴安良,敢于为民请命,是符合当时的人民愿望的。后来,皇帝正式任命他为礼部侍郎,他因为积劳成疾,一直没有接受这个职务。公元1061年,包拯因病重辞官为民,回到了合肥老家,第二年冬就病逝了。
    ●赵元吴建立西夏
    大宋朝没有能够统一整个中国,在它的北面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在它的西北面还有一个国家,这就是西夏国。
    西夏国是由党项族建立的。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羌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直到现在还是我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党项族原来居住在青海东南部和四川西北部。唐朝以后党项族人逐步向东北迁移,他们和汉族人民一同生活。党项族也分成很多部落,有东山部落、平夏部落等等。平夏部居住在夏州(在今陕西)一带,属于拓跋氏。黄巢大起义的时候,平夏部曾经派兵帮助唐政府镇压起义,因此算是立了功。唐僖宗就任命平夏部的首领为难军节度使,册封为夏国公。从此,拓跋氏就改姓李氏。五代的时候,夏州党项李氏占领西北,发展自己的力量。
    宋朝一建立,就想剥夺党项族的力量。宋太宗的时候,平夏部首领李继筠死了,部落内部有了矛盾,李继筠的弟弟李继捧看到自己解决不了矛盾,就想投靠宋朝,他交出了4州8县的地方,想要把全家迁到宋的都城去。但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说:“我们祖辈300年都住在这里,如果要搬入京城,等于自投罗网呀!”李继冲也说:“我们说什么也不能离开家乡。”于是,李继迁率领着部众逃往夏州东北300里的地斤泽(在今内蒙古),开始不断地向宋边境侵扰。
    当宋和辽战乱不休的时候,李继迁投靠了辽,向辽称臣,宋朝一看这种情况,也想办法拉笼李继迁,赐他一个名叫赵保吉。
    公元1004年,李继迁攻打吐蕃人的时候,中箭死亡,他的儿子李德明继位,李德明投降了宋朝。宋朝封李德明为平西王,赐姓赵,每年赐给他不少金帛和茶叶。赵德明统治了30多年,党项族的经济发展很快。赵德明的儿子赵元吴看到父亲对宋朝唯唯诺诺,很不高兴。赵德明死后,赵元吴做了首领。赵元吴精通汉文和佛学,非常希望自己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
    公元1038年,赵元吴正式宣布自己为皇帝,国号为大夏。因为大夏国在宋朝的西北方向,历史上就被称为西夏。赵元吴就是夏景宗,都城在兴庆(在今宁夏)。西夏控制着现在的甘肃、宁夏、青海和陕西、内蒙古的一部分。赵元吴仿照宋朝的制度建立了西夏的官制,在汉字的基础上发明了西夏文字。
    西夏国建立的时候,宋朝的皇帝是宋仁宗赵祯。赵元吴上书要求赵祯承认西夏国,赵祯听罢勃然大怒,下令撤了赵元吴的官职,还命令边关贴下告示捉拿他。赵元吴就在公元1040年领兵攻打延州。这时候宋在西北有军队三四十万,但这些军队很分散,驻扎在五路二十四州的儿百个寨堡之中,他们互相都不联系,打起仗来根本不合作。守卫延州的是宋将范雍,范雍不敢出战,赵元吴用诈骗的办法使范雍放松了警惕,元吴派兵猛攻延州,宋军被打死1万多人。
    延州的失败使赵祯很生气,他把范雍撤了职,命韩琦和范仲淹到西北指挥抗辽。范仲淹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到了延州以后,日夜操练兵马,宋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了。在西夏营中有这样的说法:“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几万军兵,可不像老范老子(范雍)那么好欺负了。”赵元吴看到延州防守严密,知道不好攻打,他就不碰这个硬钉子了。
    公元1041年,元吴亲自领兵攻打渭州(在今甘肃)。宋朝大臣韩琦在那里指挥,范仲淹劝韩琦以守为主,但韩琦却主张主动出击。结果导致了好水川战役的失利。宋朝既然和辽作战,又不得不和西夏作战,并且都打了败仗,赵祯就派人到西夏求和。由于连年不断地打仗,党项族的生活也很困难,再加上闹灾荒,西夏人民不愿打仗了。赵元吴看到自己的力量灭不了北宋,也就同意议和了。
    公元1044年年底,宋和西夏立下盟约,西夏对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给西夏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赵元吴名义上是宋朝封的王,而实际上就是西夏的皇帝。两国议和以后,在边境上开设了许多市场,西夏人通过市场和内地人做买卖,西夏的政权不断稳固。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军队所灭,前后共统治了90年。
    ●范仲淹改革失败
    大宋王朝到中期时内优外患尤为严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发展的危机局面促使部分较清醒的士大夫呼吁宋廷革除积弊,稳固统治,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员。
    公元1025年,范仲淹曾上书反对恩荫泛滥的不良风气。公元1027年,他又上疏批评宋朝**的吏治和松弛的武备。两次上书,均未引起当权者的重视。公元1029年,范仲淹“讥切时政”,得到尹洙、欧阳修的支持,三人皆被贬。
    公元1043年,宋仁宗赵祯面对内外困局,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富弼、韩琦为枢密副使,欧阳修等为谏官,“欲更天下弊事”,实行改革。范仲淹在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综合自己多年来的改革思想,于当年九月写成《答手诏条陈十事》,呈给赵祯,作为他改革的基本方案。方案的内容包括考核官吏,整顿吏治;惩办贪污,裁汰冗官;改革科举,选拔人才;提倡农桑,减轻摇役;发展军屯,加强国防;等等。随后,宋朝进行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三方面的改革,时称“庆历新政”。
    在政治上,范仲淹主张严格考核各级官吏,清除贪污犯法分子,限制特权势力。为了整顿吏治,范仲淹审阅了全国各路的地方官政绩,撤换了一批无能的官吏。当富弼看见范仲淹在职官簿上勾去了一批“监司”(就是各路的转运使等官吏)的名字时,心里有些不忍,他对范仲淹说:“勾去这些人的名字倒很容易,但这些人丢了官,岂不是全家人都要痛哭流涕吗?”范仲淹当即回答说:“与其让这些坏官危害一路之内的老百姓,叫一路人都哭,不如让他们一家人去哭。一家哭总比一路哭好。”
    在经济上,为了挽救财政危机,范仲淹主张“劝课农桑”,认为这是“富国之本”。他还主张减轻摇役“以宽民力”,不应当服差役的人,都应当让他们好好地从事农业生产。
    在军事上,范仲淹主张军队要搞生产,要实行“兵在于民,且耕且战”的兵农合一制度。一年内士兵三季务农,一季训练,这样才能节省军费开支,增强军队的战斗力。他认为军事将领应当从士兵中提拔,要做到“择将于伍”,提拔智勇之人充当统帅。
    庆历新政的措施侵犯到一些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宰相章得象联合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说他们“欺罔擅权”“怀奸不忠”;夏竦诬陷富弼密谋废仁宗。范仲淹、富弼被迫出朝,反对派乘机排挤拥护新政的官员。公元1045年,杜衍、韩琦、欧阳修也先后遭贬出朝,“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它未能改变大宋王朝的内外交困,但却为王安石变法吹响了前奏。
    ●王安石主持变法
    宋仁宗时的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社会矛盾并未缓和,财政危机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士大夫要求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一场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改革运动已在酝酿之中。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了变法运动。王安石有感于社会矛盾的尖锐,力主改革政治,以扭转国势的衰落,先上《万言书》,希望改革,受到冷遇。宋神宗继位后,宋王朝面临社会矛盾尖锐,民众起义不断,冗兵、冗员、冗费问题严重,国库空虚,财政困难,西夏、辽不断侵扰大宋王朝,蚕食宋朝疆域,破坏了大宋北方的经济,也威胁到宋朝的政权存在。
    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改变大宋的积贫积弱局面,增强对外防御、对内镇压的能力,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变法“强兵”的目标虽然没有达到,但“富国”的目标却部分达到了。
    王安石变法中,先后颁行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募役、市易、方田均税、保甲、保马、将兵等法,可以说,王安石制定新法时希望国富民强,“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良好的动机未必有好的收效。
    青苗法是变法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规定取息二分或三分。在青苗法实行的初期,曾强迫高利贷者借贷青苗钱,按期向政府交纳利息。高利贷者的活动在青苗法实施后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政府却增加了大量的利息收入。
    募役法中的以雇役代替差役,也顺应了当时商品货币经济和雇佣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另外,政府由此获得了巨额收入,大宋的财政状况明显好转。在宋神宗时守库的积蓄可供朝廷20年的财政费用。
    农田水利法实施后,仅在1070年至1076年的7年间,兴修水利就有1万多处,受益的土地有民田36万多顷、官田2000顷。大量的薄地成了良田。
    但是,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情况。但总的来看,变法的进步意义是应当肯定的。公元1086年,司马光出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皮废除,变法失败。
    ●阿骨打建立金国
    公元1112年春,辽国天祚帝耶律延禧到春州(在今黑龙江)巡游,兴致勃勃地在混同江(今松花江)上捕鱼,并且命令当地的女真各部酋长都到春州朝见。当地习俗,每年春季最早捉到的鱼,要先给死去的祖先上供,并且摆酒宴庆祝,叫做头鱼宴。这一年,天祚帝在春州举行了头鱼宴。头鱼宴上,天祚帝几杯酒下肚,有了几分醉意,叫女真酋长们给他跳舞。那些酋长虽不情愿,却不敢违抗命令,就挨个跳起舞来,唯有一个青年人神情冷漠,两眼望着天祚帝,一动也不动,这个青年就是女真族完颜部酋长乌雅束的儿子,名叫完颜阿骨打。天祚帝见阿骨打居然敢违背自己的旨意,很不高兴,一再催促他跳。一些酋长怕阿骨打得罪天祚帝,也从旁劝他。可是不管好说歹说,阿骨打就是不跳,叫天祚帝下不了台。这场头鱼宴闹得不欢而散。
    天祚帝当场没有发作,散席后生气地跟大臣萧奉先说不如趁早杀了阿骨打,免得日后发生祸患。但萧奉先劝天祚帝不值得跟阿骨打计较,天柞帝就把这事搁在了一边。
    后来,天祚帝数次召见阿骨打,阿骨打都假称有病没有去。不久,阿骨打的父亲乌雅束死去,阿骨打继任完颜部首领,他建筑城堡,训练人马,逐步统一了女真各部,准备起兵反辽。公元1115年,阿骨打在会宁(在今黑龙江)正式称帝,建立金国,他就是金太祖。
    ●皇帝书法家赵佶
    宋徽宗赵佶是个标准的文人,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尤其在书法上有较高的造诣。赵佶的书法在学薛曜、褚遂良的基础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瘦金体”,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与其所画工笔重彩相映成趣。瘦金体的意思是美其书为金,取富贵义,也以挺劲自诩。赵佶传世的书法作品很多,楷、行、草各种书法作品皆流于后世,且笔势挺劲飘逸,富有鲜明个性。其中,笔法犀利、铁画银钩、飘逸劲特的《秾芳依翠萼诗帖》为大字楷书,是赵佶瘦金体的杰作。
    赵佶的书法存在着柔媚轻浮的缺点,这也许是时代和他本人的艺术修养所致,但他首创的瘦金体的独特的艺术个性,为后人竞相仿效。
    ●辽朝皇帝亲征金
    完颜阿骨打称帝建金后,下令攻打辽国东北重镇黄龙府(今吉林农安)。辽天祚帝派了20多万步兵、骑兵到东北去防守,被金兵打得大败。随后,阿骨打调集各部会师涞流河(今拉林河),号召所部共灭辽国,并举行了誓师大会。誓师大会结束后,趁辽国大军没有集结就先发制人,以2500部众攻下了宁江州(在今吉林),两个月后又以不足万人的兵力在出河店(在今黑龙江)打败了辽国的一万大军。
    辽天祚帝同金朝讲和,阿骨打却不答应,坚持要天祚帝投降。公元1115年,辽天祚帝恼羞成怒,组织兵力70万,亲自带兵到黄龙府去迎战。阿骨打命令将士筑好营垒,挖掘壕沟,准备抵抗。同年十一月,辽军到达驼门(在今黑龙江)。这时,辽御营副都统耶律章奴带了2000骑兵叛奔上京,想要废了天祚帝,另立当时的燕王耶律淳为帝。天祚帝获悉内乱发生,无心再战,率兵中途回撤。阿骨打就趁辽军慌乱怠惰之机,率领轻骑向辽军发动突然袭击。辽军仓皇迎战,主力受到重创,最后被打得溃不成军,伤亡惨重。天祚帝弃军奔逃,一天一夜狂奔了600里,才算保住了一条命。至此,辽天祚帝亲征金国失败。
    ●宋江方腊大起义
    公元1119年,宋江率先在河北起义。宋江一开始起义时只有36人,以打击惩罚贪官污吏为主。同年腊月,宋朝曾下诏招安宋江起义军,但起义军并未投降,继续战斗。后来东南爆发了方腊起义,宋王朝暂时没有力量对付宋江起义军,宋江的起义军发展得很快,转战于京东各地,出没在青(今山东益都)、济(今山东济南)、濮(今山东鄄城北)、郸(今山东东平)一带,各地贪官污吏闻风丧胆。宋江的这支起义部队对宋朝的封建统治构成了很大威胁。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就是根据这个故事写成的。公元1121年,宋江起义军南下,遭到张叔夜伏兵袭击。宋江及部分起义军向张叔夜投降,接受了招安。
    方腊又名方十三,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人。方腊家有漆园,造作局官员经常去他家敲诈勒索,方腊忍无可忍,就利用包括摩尼教在内的各种秘密宗教活动,组织农民准备起义。就在这时,官府的爪牙发觉了方腊的活动,向官府报告。方腊闻讯,当即采取果断措施,于公元1120年在他家漆园召集骨干进行紧急动员,号召大家揭竿起义,打击贪官污吏,推翻宋王朝,当即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响应。同年冬月初一,方腊自称“圣公”,建元永乐,设官封将,建立了政权。起义队伍迅速从千余人发展到近万人,并攻占了青溪县城,接着又趁势攻下了睦州州治建德城与睦州所属寿昌、分水、桐庐、遂安等县及杭州。这时,东南州郡纷纷响应,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起来。
    ●金联大宋灭辽国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为了彻底消灭辽,开展了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步骤是,逐次攻占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战略计划周密得当。金军与辽军鏖战时,宋朝想乘机夺回被辽国侵占已久的燕云十六州,于是与金相约一起攻打辽国。
    公元1120年,宋、金两方商定: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朝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以后,宋朝将原来给辽的岁币转纳给金国,金国将燕云十六州归还宋朝。因为双方使臣经由渤海往来洽谈,所以这次盟约称为“海上之盟”。公元1123年,金太祖阿骨打病死,他的弟弟完颜晟继位,就是金太宗。第二年,辽军在宋、金的夹攻下迅速崩溃,天祚帝在应州(在今山西)新城东被擒获,辽朝灭亡。
    ●李纲东京保卫战
    公元1125年,金太宗完颜晟借口宋朝破坏了双方订立的海上盟约,分两路南下进攻宋朝。第二年初,由金右副元帅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渡过了黄河,长驱直入,进逼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宋钦宗),自称太上皇,带着2万亲兵到南方避难。面对金兵烧抢掠杀,大宋朝廷内部分成主战与投降两派。投降派主张割地求和,抗战派首领兵部侍郎李纲则主张坚决抵抗。
    宋钦宗靖康元年正月初七(公元1126年1月31日),东京保卫战打响了。金兵用火船强攻,李纲指挥士兵用挠钩钩住火船,从城楼上投掷大石块,将火船击毁;金兵用云梯攻城,李纲命令士兵用火烧毁云梯,用箭射杀金兵。这时从河北、山东等地赶来救援东京的义军约20多万人,形势大有好转,但赵植怯战,一意求和,遂派使臣去金营谈判。金人乘机讹诈,提出许多苛刻条件,赵桓竟然全部接受,为了减少投降的阻力,罢免了李纲。此事激起城中士民的极大愤怒。太学生陈东率领诸生数百人至宣德门上书,指出李纲不能罢免,主和的李邦彦、张邦昌才是社稷之贼。军民不期而集者数万人,呼声动地,最后演变成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赵桓害怕,不得不让李纲复职。金人看到宋朝士气大振,援军又不断到来,自己孤军深入,恐遭不测,便未等北宋纳足金银之数,就主动撒围而去。李纲领导的东京保卫战以成功而告终。
    ●“靖康之变”北宋亡
    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二月,李纲率宋军成功地保卫了京城。四月,太上皇赵佶以为东京已经平安无事,便回到开封,继续过他荒淫糜烂的日子。这时,投降派们又活跃了,北宋在军事上也不再加强备战,各地赶来保卫东京的援兵,也被宋钦宗赵桓打发回去了。不久,李纲又被夺去兵权,贬到扬州去了。八月,金太宗又出兵大规模南侵,以完颜宗翰、完颜宗望为左、右副元帅,分东西两路向北宋进攻。完颜宗翰的军队猛攻太原,直至九月初,太原城被攻破。冬月,宗翰从太原领军南下,一路上所遇的宋军,不是弃城逃走,就是乖乖投降,所以金兵南下很顺利,很快就打过了黄河。东路的完颜宗望大军只用了20天的时间就攻到了开封城下。宗翰领兵赶到,两军会合一处,驻扎于开封城南薰门外,再次把开封城包围。
    开封城内,李纲被贬到处地,各地援兵也让投降派遣散了,守军既少又缺装备,满朝上下慌作一团。金军很快地就攻入了开封城。爱国将士在城中和敌人展开了巷战,赵桓却使人去金营求和。
    被派去金营求和的使者回来报告赵桓,金军提出必须皇帝亲自去谈判。于是,赵桓带领几个大臣到金营,献上降表,跪地向金国称臣。
    金兵在开封城中大肆烧杀抢掠,查封了宋朝各个衙门的金银财物。公元1127年初,金兵又先后扣留了钦宗、徽宗,金太宗下诏废去他们的帝位,将他们俩连同宋宫里的太后、皇后、妃子、公主以及亲王、大臣和各种手工业工匠一共3000多人,一起押到金国,当作奴隶使用。不仅如此,北宋都城里收藏的各种图书、乐器、天文仪器、金银财宝也叫金兵抢劫一空。
    这样,北宋王朝被金国消灭了。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H27年),历史上称这件事为“靖康之变”。
    ●赵构称帝建南宋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金册立汉奸张邦昌为楚帝,后撤兵北归。金退兵后,开封军民和朝廷旧臣就不再拥戴张邦昌,各路“勤王”兵马也纷纷开往开封,声讨张邦昌。张邦昌无奈,迎宋朝元佑皇后入宫垂帘听政。四月,元祐皇后手书至济州,让康王赵构即帝位。五月初一,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登皇帝位,改元建炎,重建了宋王朝,史称“南宋”,赵构是为宋高宗。
    赵构是赵佶第九个儿子,始封康王。赵构建立南宋后,经济继续发展,文化进一步繁荣,但南宋政权却在金的威胁下,一直飘摇不定。
    ●耶律大石重建辽
    耶律大石,契丹人,学识丰富,通契丹文、汉文,善骑射,公元1115年中进士,出任翰林承旨,历任泰、祥州刺史和辽兴军节度使。
    阿骨打起兵灭辽,辽天祚帝于公元1122年败走夹山(在今内蒙古)。公元1124年,天祚帝自夹山率师东伐金国,打算收复燕、云。耶律大石劝阻,天祚帝不从,耶律大石自立为王,率二百骑北走,过黑水,得到白达达部(汪古部)长的资助,驰至辽西北重镇可敦城。这一带本是漠北辽朝治下广大游牧部族之地,未受金兵侵扰。他便在可敦城召集边境内威武等七州和大黄室韦、乌古里、敌刺、达密里、阻卜、密儿纪等18部部众,组成新军,得精兵万余,有战马万匹,设官置吏,建立了新政权,策划复兴辽朝。许多突厥部族前来归顺,势力逐渐增至4万户。不久,他决定西征,行前致书给西州(高昌)回鹘王毕勒哥,说要借道西行赴大食(指塔吉克,泛指中亚地区),毕勒哥款待三日,赠送马600匹,骆驼100头,羊3000只,送他出境。沿途经过的地方,遇抵挡者就消灭,有投降者就安抚,归附者竟有数国。公元1126年,耶律大石以八刺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为都城,称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封易卜拉欣为“伊利克·伊·土库曼”,意为土库曼王,并保留其对喀什噶尔及和田的统治。
    公元1132年,耶律大石在新建的叶密立称帝,改元“延庆”,同时采用突厥族称号日“古儿汗”(或译“葛儿汗”),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西辽”。不久,耶律大石使高昌回鹘成为他的附庸。这时统治八刺沙衮的东哈刺汗王朝衰弱,属下割录(葛逻禄)部和康里部叛乱,于是便向耶律大石请求援助,并答应将他的整个版图置于耶律大石的统治之下。耶律大石乘机取代了他的统治。
    公元1134年,耶律大石以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刺为兵马都元帅,萧查刺阿不为副元帅,耶律燕山为都部署,耶律铁哥为都监,率骑兵7万东征金朝,准备洗雪前仇,至喀什噶尔、和阗后,行程万里,途中牛马多死,被迫还师。
    公元1137年,耶律大石挥师进攻统治寻思干(撒马尔罕)的西哈刺汗算端(苏丹)马哈木汗,败之于忽毡。马哈木汗退到寻思干后,重整武备,并求援于其舅父呼罗珊的塞尔柱算端桑贾儿。公元1141年夏,桑贾儿渡过阿姆河,举兵10万来攻,耶律大石率契丹、突厥、汉军迎战于寻思干以北的卡特万。九月初九,桑贾儿大败,全军覆没,遗尸数十里,桑贾儿与马哈木汗仅以身免。耶律大石乘胜北攻不哈刺(布哈拉),不哈刺和寻思干的宗主权从桑贾儿手中转到耶律大石手中,耶律大石封马哈木汗之弟易卜拉欣为“桃花石汗”,并留下一名“沙黑那”,监督其统治。于是,西哈刺汗王朝也成为西辽的附庸。同年,耶律大石命其将军额儿布思进攻花刺子模,花刺子模沙赫阿即思也降服做了西辽的藩属,进贡大量金币、畜产。至此,西辽的疆域已相当辽阔: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北达叶尼塞河上游,南抵阿姆河,一时成为中亚最强大的帝国。
    ●精忠报国的岳飞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省境内)人。小时候就很讲气节,为人厚道,少言寡语。他家境贫寒,却极为刻苦。他酷爱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等书。他身强力壮,未成年就能使300斤的弓,八石的弩,后师从周侗学习骑马射箭,尽得师傅所长,能左右开弓。周侗死后,每月的月初月底,岳飞就到他墓上祭奠。父亲认为岳飞为人忠义,就对他说:“你如果为时世所用,大可以为国尽忠。”
    绍兴三年(1133年)秋天,岳飞入朝见高宗。高宗亲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成大旗赠给他,并提升他为神武后军都统制,仍为制置使,猛将李山、吴全、吴锡、李横、牛皋等都隶属于岳飞。绍兴四年,身为荆南鄂岳州制置使的岳飞又再次向高宗上书,请求“直捣中原,恢复故疆”。绍兴七年,岳飞又两番上疏,请求尽复京畿、陕右,“长驱以取中原”。
    岳飞多次入见高宗,讨论恢复山河的谋略。又上疏高宗,称“金人之所以在河南建立刘豫伪齐国,是想践踏中原,以中原人打中原人,金兵则可以借此休整,坐山观虎斗。我希望陛下能给我时间,方便时就可以率兵进军东京、洛阳(今均属河南),据守河阳(今河南孟县)、陕府(今河南陕县)、潼关(今属陕西),以便号召五路投降金人的叛军,叛军回还后,再率王师前进,金兵必然放弃开封而逃向河北(今河北大名),京徽(今河南开封)、陕右(今西安)地区就都可以恢复了。然后,再分兵浚州(今河南浚县)、滑州(今河南滑县),经营两河地区,这样,就可以擒刘豫、灭金兵了。国家的长久之策,全在此一举。”
    高宗回答说,国家中兴之事,全拜托你了。并命岳飞节制光州(今河南演川)。
    绍兴十年(1140年),金兵进攻拱州(今河南唯县)、毫州(今安徽毫县),南宋大将刘椅告急。高宗命岳飞前往救援。
    岳飞派张宪、姚政前往。高宗赐岳飞手书:“军事行动,全靠你了,我决不遥相控制。”岳飞又派王贵、牛皋、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分别驻守西京、汝州(今河南汝安)、郑州(今河南郑州)、颖昌(今河南院内)、陈州(今河南准阳)、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光州、蔡州(今河南汝南)等郡。又命梁兴渡黄河,结集忠义社,夺取河东(今山西永济),北州县。随后,他又派兵东援刘椅,西援郭浩,自己亲率大军向中原长驱进发。出发前,他向高宗密奏:“请你先正国家之本,用以安抚民心,然后勤谨理政,以表示没有忘记向金人复仇的大志。”
    高宗收到密奏后,对岳飞的忠心大加赞赏,加他少保衔并任河南、河北诸路招讨使。不几天,岳飞派出的各路将领相继告捷。岳飞大军驻在颍昌,各路将领分兵出战,岳飞率领轻骑驻守郾城(今属河南),兵势锐不可当。
    金兵统帅兀术,召集龙虎大王等将领商议,想引诱岳飞军马到来,然后拼全力一战。岳飞每天派人挑战,并谩骂诱敌。兀术大怒,会合龙虎大王、盖天大王以及韩常的兵马进逼郾城。岳飞派儿子岳云率领骑兵直冲敌阵。岳云与金兵苦战数十回合,金兵死尸遍野。原先,兀术有一支劲旅,都身穿重恺甲,用绳子联结,三骑一体,号称“拐子马”,宋军无法抵挡。这场战斗,兀术派出了15000名“拐子马”投入战斗。岳飞告诉步兵,手持麻扎刀,遇敌后只管低头砍马腿。“拐子马”本为三人相连,一马仆倒,另外二骑也随之仆倒。这样,官军奋勇杀敌,大败“拐子马”。兀术悲痛地说:“自海上起兵,我部是以‘拐子马’取胜,现在全完了!”
    郾城大捷后,岳飞正准备渡黄河,力图恢复中原,而南宋朝中宰相秦桧则要以淮河划界,将淮河以北之地划给金兵,奏请高宗令岳飞班师回朝。
    岳飞上奏:“金兵锐气全失,已将军中辎重全部丢了,拼命逃跑渡河。各方豪杰争相杀敌,土兵斗志高涨,正是恢复中原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秦桧知道岳飞志在恢复中原,难以阻止,于是下令张浚、杨沂中等部先行班师,然后上奏,高宗以岳飞孤军深入,不可久留为辞,下令班师,并一日以十二道金牌催逼。
    岳飞愤恨交加,痛惜流泪,向东哭拜道:“我们十年的努力,被毁于一旦了!”岳飞不得已撤军,民众拦马痛哭道:“我们顶着香盆,运送粮草迎接官兵杀贼,金贼都知道。将军退兵,金兵定会杀回,那么我们都会死于金兵之手。”岳飞也痛哭不止,他取出朝廷诏书给大家看,说:“我怎敢违抗朝廷命令擅自留下。”一时哭声大震。
    班师回朝后,岳飞即被解除兵权,他和儿子岳云以“谋反”罪名被逮捕入狱。这年的腊月二十九,岳飞这位披肝沥胆,英勇抗金的爱国名将,竟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也许有)的罪名杀害,年仅39岁,同时被害的岳云,当时年仅23岁。
    ●千古第一奸秦桧
    古今中外都不乏奸臣、汉奸,但任何人和秦桧相比都逊色一筹,千古第一奸非秦桧莫属。在宋徽宗、宋钦宗被金兵俘虏时,秦桧和他的妻子王氏及侍从等也被俘到金国。秦桧在金太宗面前低声下气、百依百顺,金太宗认为他很忠诚,又有才干,就把他交给大将挞懒任用。从此,秦桧亦步亦趋地追随着挞懒,逐渐成为他的亲信。
    公元1130年,金将挞懒带兵进攻淮北重镇山阳(今江苏淮安),命秦桧同行。为什么要秦桧同行呢?挞懒认为内外勾结才能彻底打败南宋,这个“内”只有秦桧可用。而秦桧投降金国,南宋朝野还没人知道,金人准备把秦桧作为合适的人选派回南宋做内应。山阳被攻陷后,金兵纷纷入城。秦桧等则登船而去,行到附近的涟水(今江苏涟水),被水寨统领丁祀的巡逻兵抓住,要杀他。秦桧说:“我是御史中丞秦桧。这里有没有秀才,应该知道我的姓名。”有个卖酒的王秀才,从不认识秦桧,但装作认识秦桧的样子,就说:“中丞劳苦,回来不容易啊!”大家以为王秀才既然认识秦桧,就不杀他了,而以礼相待,后来把他们一家送到了临安(今杭州)。
    秦桧回到南宋,隐瞒了真相,说是杀死监视他们的金兵夺船而归的。大臣们随即提出一连串的问题:孙傅、何栗、司马朴是同秦桧一起被俘的,为什么只有秦桧独回?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2800里,要跋山涉水,难道路上没有碰到盘查询问?怎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顺地南归?再说,即使敌人防备不严,让秦桧偷跑了,一定十分匆忙,又怎能带着王氏一起走?这些疑问只有他的密友、宰相范宗尹和李回为他辩解,并反复说明他是忠于赵家皇朝的。
    秦桧南归后,送给赵构的第一件“见面礼”就是:要想天下无事,就得“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南宋的军队和将领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东等地人组成的,如果照秦桧“北人归北”的主张去办,就等于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献给金朝,而大批不愿投降金朝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统治,就等于南宋自己解除武装,表明对金放弃武力抵抗。秦桧奉送赵构的第二件“见面礼”是他首先递上一份写给金朝军事贵族挞懒的“求和书”。赵构感到秦桧的主张很合他的口味,他对大臣们说:“秦桧比谁都忠。有了他,我高兴得晚上睡不着觉呢。”他立刻任命秦桧做礼部尚书,三个月后,又提升他当副宰相,再过半年,秦桧就爬上了宰相宝座。
    秦桧当了宰相之后,就明目张胆地干起卖国求和的勾当来。因为遭到南宋王朝内部许多大臣的谴责,赵构迫于舆论的压力,曾一度罢免了秦桧的相位。过了不久,秦桧重新上台。这时,人民支持下的抗金斗争节节胜利,使秦桧大为恐慌。因为金朝是他的后台,金朝一败,他在南宋也就站不住脚了。于是,他就唆使赵构发出命令,命已经打到朱仙镇的岳飞从前线退兵。
    公元1141年,秦桧为利于他的投降卖国活动,密奏赵构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的兵权。后来,在秦桧的运作下,南宋与金达成了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接着,秦桧又以古今未有的“莫须有”罪名杀害了抗金名将岳飞及其子与其部将!至于秦桧其他的排挤忠良、陷害大臣、作威作福等罪恶行径更是罄竹难书!
    ●南宋金绍兴和议
    宋高宗赵构从当皇帝起一直很忌惮抗战派军事将领手中握有重兵,难以节制。于是,秦桧便趁机说服赵构解除主张积极抗金的岳飞、韩世忠、张俊等人的兵权,转而任命他们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岳飞为枢密副使),以把他们与各自部队剥离开来。张俊很快就将兵权交出,并表示支持向金称臣和议的既定国策,而韩世忠、岳飞则成为赵构与秦桧等投降派的公敌。于是,赵构宣布撤销三宣抚司,收回韩世忠、岳飞兵权,并提升秦桧为左丞相,以显示与金议和之不可动摇。之后,岳飞于公元1141年被罢官,并以谋反罪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同下大理寺狱,韩世忠则在为岳飞鸣不平之后辞官。
    投降议和的障碍被扫除后,在秦桧的积极奔走下,金与南宋很快达成和议,这就是奠定整个南宋王朝对金关系的“绍兴和议”(绍兴是高宗的年号)。“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为: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淮水以西的唐、邓两州,全部割让给金;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每年春季搬运至泗洲(今江苏盱眙北)交纳;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赵构的生母韦氏:等等。
    ●辛弃疾夜入金营
    宋朝的辛弃疾不仅是中国历史著名的大文学家,还是宋朝的一位抗金名将。
    辛弃疾于公元1140年诞生在山东济南一个世代仕宦的家庭,那时宋朝山东和北方的大片土地已被金朝的铁蹄践踏了12个年头。辛弃疾父亲早亡,从小靠祖父抚养。祖父投靠金政权做了个小官,但辛弃疾却从小就立下了恢复中原的凌云壮志。他不但刻苦攻读诗书,而且潜心练习刀枪武艺。后来,他在济南南部山区组织了一支2000多人的抗金武装力量。当时,潼关以东、淮水以北广大地区的抗金武装队伍纷纷建立,其中以济南农民耿京领导的最为壮大。耿京以山东东平府为据点,拥有25万人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为了加强抗金力量,辛弃疾就带了队伍归属耿京。当时的辛弃疾已是一位有名望的文人,得到耿京器重,被委任为掌书记。谁知就在辛弃疾奉耿京之命前往江南与南宋朝廷取得联系后,耿京却被叛徒张安国杀害。张安国诱骗一部分队伍叛附金营。为了伸张正义、惩处叛徒,替耿京报仇,辛弃疾与伙伴决定出其不意,夜袭金营,生擒张安国。
    辛弃疾挑了50名勇士,骑上快马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摸进了金营。辛弃疾找到张安国后,将其五花大绑,口中塞了块布,扔进了一只大口袋中。然后,将口袋捆在一匹马上。这时,他们的行为已被金兵察觉,敌人从四面八方朝张安国的帐篷围来。“放火!”辛弃疾当机立断,命令部下点着了张安国的帐篷。顿时,火借风势,熊熊燃烧,烈焰冲天,整个敌营乱作一团。辛弃疾骑在战马上大声疾呼:“弟兄们!我是辛弃疾!叛徒张安国已被擒获!为了使中原的山山水水重见天日,不愿替金人卖命的,快随我冲出重围!”说罢,他双腿一夹,战马如离弦之箭,直朝敌丛奔驰。他迅猛地挥舞着宝刀,左砍右劈,敌人纷纷倒下,发出一阵阵嗽嗷的惨叫。那些被张安国诱骗来的人听了辛弃疾的话,纷纷聚集在辛弃疾的人马后,一齐杀出敌营。辛弃疾等人分成两路冲出重围之后,惊魂方定的金兵集中了几百精锐的骑兵,拼命追赶辛弃疾一行。辛弃疾凭借着自己的胆识、武艺和机智吓退了追兵,然后不分昼夜地继续向南驰去。就这样饥不暇食、渴不暇饮地奔走了两天一夜,终于渡过了淮河,进入南宋境内。稍事休息后,又把张安国押解过江,交给了南宋朝廷。
    南宋朝廷接受了辛弃疾等人的意见,将张安国绑赴刑场,在人山人海的群众面前,一刀斩了,并且把这个叛贼的首级挂在城门口,号令示众。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英雄气概已崭露无遗!
    ●宋孝宗受困于“孝”
    古往今来,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强调一个孝字!但像宋孝宗赵育把“孝”字发挥到极致、受困于“孝”的人却很难找到第二个!因为“孝”,他放弃北伐与金议和:因为“孝”,他的收复大宋河山的理想破灭?赵杳是宋高宗赵构的养子,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代。赵构在位30多年,他一心寻欢作乐,放纵奸相秦桧当朝,冤杀岳飞父子,向金称臣纳贡,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选对了继承人——赵眘,赵眘是南宋诸帝中最英明贤能的一位。
    赵构唯一的儿子在3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他又失去了生育功能;所以,赵构的皇位继承人就只能在宗室中挑选了。“靖康之难”后,宗室3000多人被金人掠走,一时之间,竟然无法选出一个合适的皇储人选。于是,赵构只好扩大选择范围,在太祖的后裔“伯”字辈中选择有贤德的人继承大统。自赵光义登基到南宋初年,太祖的后人散落民间,已有1000多人。
    公元1132年,经过仔细地查访,10名7岁以下的儿童进入了候选名单,赵构选择了赵伯琮、赵伯玖两人分别交给两位嫔妃抚养。两个孩子在宫中接受教育,都是博学强记、天资特异之人,长大后先后受封为郡王。为了确认最终的太子人选,赵构分别赏赐2人10名美貌的宫女。一个月后,赵构召回了这些宫女,令人一一检验。赐给赵伯琮的宫女都完璧如初,而赐予赵伯玖的宫女却已经不是处女了。高下立分,赵构虽然并未将此事告诉别人,心中却已经有了决定。
    公元1160年,赵构下诏立赵伯琮为皇子,改名赵玮,制授宁**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为建王。两年后,赵构正式册封赵伯琮为太子,赐名眘,字元永。
    公元1162年,赵构下诏:“皇太子可即皇帝位。联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随后,举行内禅大礼,让位于太子赵眘,这就是宋孝宗,大宋王朝大统重新回到了宋太祖一系。
    行内禅之礼时,赵眘再三避让。他身穿朝服来到紫宸殿接受群臣朝贺,但却拱手侧立,不肯在御座就座。直到群臣再三劝说,才勉强就座,但还是忍不住难过地说:“君父之命,出于独断。然而如此重担,恐怕难以承担。”仪式结束后,赵眘衣不解带,立刻冒雨送赵构回德寿宫,直到宫门口还不肯止步。赵构再三推辞后,赵眘才让侍从扶回了寝宫。此情此景令赵构感动万分,一再感叹自己:“付托得人,再无憾矣。”
    赵眘虽然继位,但对选中自己的养父一直心存感激,总是尽量顺从他的意愿。起初,赵眘每月4次前往德寿宫向赵构请安,后来,赵构建议他以国事为重,不必频繁探望,才将请安的次数改为每月2次。赵眘怕赵构久居深宫,心情寂寞,每次出游总是恭请赵构同行。翻开《宋史·孝宗本纪》,不时可以看到如下字眼:“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四圣观”,“从太上皇、太上皇后幸东园”,一片孝心跃然纸上。
    每到赵构的寿辰临近的时候,赵杳就亲自诏见礼官,和他们讨论庆寿的仪仗、典礼和庆贺的寿礼等问题。寿辰当天,在宫内大宴群臣,命群臣均要前往德寿宫贺寿。每次,赵眘都会送上贺礼。此外,为了表示自己的感恩之心,赵眘先后4次加封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后的封号,还命人撰写《太上皇圣政》,颂扬高宗的丰功伟绩。
    赵眘登基后,和贪图安逸的赵构不同,他年轻气盛,立志光复中原、收复河山。他恢复了名将岳飞的谥号“武穆”,追封岳飞为鄂国公,罢斥了一批秦桧的党羽,鲜明地表现自己主战反和的立场。但他的立场却与赵构发生了冲突,倍受压抑。
    赵构虽然已经闲居德寿宫,不理朝政,但是偏安求和的一贯思想却没有丝毫改变。赵眘对他的孝顺,成为主和派的砝码。
    赵构一方面牵制赵眘北伐,另一方面极力敦促他达成和议,维持偏安的现状。有一次,赵眘赴德寿宫探望赵构,兴致勃勃地谈论起了抗金大计,赵构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说:“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此事也不迟!”按照赵构的逻辑,赵眘反对议和等于就是反对他在位时的既定国策,这就是不孝。于是,“孝”就成了约束赵眘大展宏图的紧箍咒。在赵构和赵眘的较量中,赵构占了上风,赵眘的对外方针始终受困于“孝”。但在内政治理上,赵眘确实治国有方。他惩处贪官,整顿吏治,频繁更换宰臣,集中皇权;发展农业,五谷丰登,出现了百姓富裕,社会太平,人心安乐的“乾道之治”。
    后来,赵构病重,赵眘多次前往德寿宫探望。不仅如此,为了给赵构祈福,赵眘大赦天下,分派群臣前往宗庙、社稷祭祀。后索性不上朝,专心看护赵构,遇到朝中大事则由宰相到内殿禀报。
    公元1187年,赵构病卒,赵眘诏告群臣按照以日代月的惯例为赵构守孝,而自己则坚持守孝三年。后来,在百官的一再请求下,赵眘勉强听政,但开始让太子赵惇参预政事。
    公元1189年,赵眘正式禅位于赵悼,自己则当起了太上皇,闲居重华殿,继续为赵构服丧。纵观赵眘的一生,如果不是过于执拗于“孝”,以其英明贤武,宋朝的历史将会重新改写。
    ●宋光宗绍熙内禅
    公元1189年,赵眘禅位于太子赵悼,是为宋光宗。赵惇即位后,第二年改元绍熙。赵惇在位5年,李皇后操纵朝政,宦官、权臣乘机窃弄权柄,政治十分黑暗。
    公元1194年,太上皇赵眘病危。六月初九,赵眘去世。期间,赵惇始终未去重华宫问疾,也不执丧,朝中对这件事议论纷纷。尚书左选郎官叶适向左丞相留正建议,立皇子嘉王赵扩为监国,以解释国人对朝廷的怀疑。留正于是向赵惇提出这个建议,赵惇表示想要退位。知枢密院事赵汝愚主张禅位给赵扩,而留正认为建储诏还没有下达而谈及此事,日后一定难以相处,于是称病离开。赵汝愚无奈,只得通过知阁门事韩优胄将内禅之意向太皇太后请示。第二天,赵汝愚请立赵扩为太子,并且说到赵惇“念欲退闲”,太皇太后于是应允。七月初五,太皇太后命赵汝愚以旨谕赵扩即位,他坚决推辞,后被强披黄袍,立为皇帝,是为宋宁宗。赵扩的皇后韩氏的父亲是韩同卿,他是韩健胃的兄长。赵惇被尊为太上皇,李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她的权势这时才被削弱。历史上称这次事件为宋光宗内禅,也称为“绍熙内禅”。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