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军事小说 军婚超甜:少将家萌宝排好队

第1549章‘容易’夫妇

军婚超甜:少将家萌宝排好队 楚韵儿 15464 Aug 6, 2021 1:37:51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中华上下五千年全知道》章节阅读:

    ●刘邦分封同姓王
    刘邦建立汉朝后,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分封了一批异姓王。但刘邦对异姓王心存疑忌,因此,千方百计想翦除异姓王,让同姓子弟为王来取代他们。
    首先,刘邦以企图谋反罪逮捕韩信,撤其楚王称号,贬为淮阴侯。将韩信的封地一分为二,划分为两个诸候国,任命从兄、将军刘贾为荆王来统治淮河以东53县,任命弟、文信君刘交为楚王以统治薛郡、东海、彭城等36县。接着,刘邦又以谋反罪诛杀彭越,并率兵征伐英布,逼使韩王信、卢绾投奔匈奴。而后,以谋反罪废除赵王张敖,改任为宣平侯。这样,除国小势弱的长沙王吴芮外,异姓王都被消灭。
    随即,刘邦以天下刚刚平定、儿子幼小、兄弟少等为借口而分封同姓诸侯王,以统治关东地区。以云中、雁门、代郡等53县立兄、宜信侯刘喜为代王;以胶东、胶西、济北、博阳、城阳郡73县立自己的私生子刘肥为齐王。
    此后,刘邦还封刘长为淮南王,刘建为燕王,刘如意为赵王,刘恢为梁王,刘友为淮阳王,刘恒为代王,刘濞为吴王等。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共封刘姓11人为诸侯王,这为“七国之乱”埋下了祸根。
    ●匈奴白登困刘邦
    秦、汉王朝交替之际,北方的匈奴也趁刘邦同项羽在中原展开大战的时机,不断南侵。
    刘邦做了皇帝后,匈奴的冒顿单于(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40万人马向汉朝攻来,并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在今山西)。韩王信抵挡不了,便向冒顿求和。刘邦得知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刘邦办他的罪,就投降了匈奴。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刘邦亲自带兵赶到晋阳,和匈奴对峙。这是公元前200年的冬天,寒风刺骨,天气特别冷。中原的士兵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得受不了,战斗力明显减弱。但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交战,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了几回,匈奴兵都败下阵去。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在今山西)。刘邦派出兵士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瘦得皮包骨头,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赢。
    刘邦担心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看看虚实。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把精兵埋伏起来了,陛下千万不能上他们的当。”刘邦听罢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是想阻拦我进军吗?”说完,命令士兵把刘敬关押起来。于是,刘邦率军进攻匈奴,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被四下里涌出的匈奴兵包围起来。这些匈奴兵个个身强体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刘邦在部下的掩护下,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北面的白登山。
    冒顿单于的40万精兵把刘邦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无法脱身。后来,刘邦在陈平的建议下以黄金、珠宝贿赂冒顿的阏氏(即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
    冒顿单于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圈闪开一个缺口,放汉兵出去。至此,刘邦才逃回晋阳。
    ●吕锥封诸吕为王
    刘邦临死前曾立下“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誓约,但用心良苦的他万万没有想到,第一个违背誓约的就是他的妻子吕雉吕后。
    吕雉在刘邦夺取政权之后,就直接策划诛杀功臣。她用权诈之术诛灭异姓王的做法,震惊了满朝文武大臣。刘邦一死,吕后就迫不及待地把戚夫人抓起来,把她双手砍掉,双眼挖去,烧聋了她的耳朵,逼她吃了哑药,把她扔在猪圈里,号为“人彘”;接着,她又派人毒死了年幼的赵王如意。吕后还有意让惠帝去观看戚夫人。惠帝见戚夫人被吕后折磨得不成人形,放声痛哭,吓得生了一场大病。后来,惠帝派人对吕后说:“这种事不是人干得出来的,我是太后的儿子,自认没能力治理天下。”从此,惠帝不理朝政,不久便抑郁而死。
    惠帝去世后,吕后找了一个婴儿冒充是惠帝所生,由这个婴儿接替皇位,自己则开始垂帘听政。吕后为扶植吕家势力,把她的内侄、侄孙,如吕台、吕嘉、吕禄、吕通等封为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政大权,在朝廷中形成了吕氏外戚集团,由此开始了吕氏专权汉朝的局面。
    ●周亚夫平叛七国
    汉景帝刘启杀了晁错后,但吴、楚七国并没有停止战争行动,还是继续向长安方向进攻。刘启无奈,只好派精通兵法和作战艺术的太尉周亚夫去平叛。
    周亚夫率军平叛途中被一个叫赵涉的人拦住,给他献了一计,周亚夫采纳了赵涉的建议。赵涉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吴、楚联军的粮道被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使得七国联军的粮草供应发生很大困难,士兵因为饥饿而纷纷逃散。周亚夫抓住时机发动猛烈进攻,大胜吴、楚七国联军,楚王刘戊畏罪自杀,吴王刘濞带着几千人杀出重围,逃窜到长江南岸的丹徒(今江苏丹徒)。刘濞想联合东越兵东山再起,周亚夫发出悬赏千金的布告通缉他,因此东越人不但没帮助他,反倒乘机杀了他,把他的首级献给了周亚夫。
    经过约三个月的战争,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七国之乱被平定,汉文帝临终时的嘱托果然应验。
    ●文景之治汉朝兴
    “文景之治”是指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的升平景象时期,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第一次让后人称羡的时期。
    刘恒在公元前180年被宗室大臣迎立为帝,在位23年,死后溢曰文。刘启是刘恒的儿子,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16年,死后溢曰景。根据传统溢法,“道德博闻日文”,“由义而济曰景”。文与景都是上好称呼。而刘恒与刘启减轻刑法,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己,又不大更张,一意与民休息。父子两人恭俭无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文景之治”。
    刘恒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曾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刘恒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公元前178年和公元前167年,曾两次将租率减为三十税一。此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三年而一事”。公元前155年,刘启又把秦时17岁服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服,而著于汉律的服役年龄则为23岁。此外,刘恒下诏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刘恒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刘恒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秦代大多数罪大之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刘恒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投入宫中做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刘恒明令废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刘恒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刘启又减轻了笞刑。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以免烦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刘恒个人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刘恒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刘恒还禁止祠官为他祝寿。刘恒自己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拖地,帷帐不施文绣。刘恒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等人家十家的产业,于是作罢。因为刘恒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文、景二帝先后统治了近40年。据史书记载,由于经济的复苏,百姓人给家足,国家仓库中堆满钱粮,串钱的绳子日久而腐烂,粮食年年相积而陈旧变质。因此,国家财富盈溢,社会人口激增,为后来汉武帝刘彻攻伐匈奴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汉武帝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西汉的思想家、政论家,还是个精通儒家学说的大学问家,他治学精勤,在景帝时曾做过博士官。董仲舒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当时政治上的斋要,改造了由孔子创立、经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并且把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融合在一起,使儒家学说变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带有宗教迷信色彩的理论。
    刘彻登上帝位后,在窦婴的辅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诏各郡县,举荐贤良方正、直言进谏的人,其中最著名的是董仲舒。黄仲舒向刘彻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意思是说:天是有意志的,人世间的事物是按天意存在和变化的,皇帝是天皇的代表,皇帝的权力是天皇授予的,人服从皇帝,就是服从天道。为维护封建秩序,他特别强调提出了“三纲五常”。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必须严格遵守上下尊卑的礼节,绝对不允许违反这种礼节。
    刘彻认为董仲舒的建议很适合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想重用董仲舒。可是,他的祖母窦太后崇信“黄老学说”,极力主张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刘彻不敢得罪祖母,只好让董仲舒去做江都相。
    窦太后、田太后死后,刘彻下令在政府里设置专门传授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在五经博士下面设置了五十名弟子。这些弟子只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攻读儒家经书,并规定每年对他们进行一次考试,他们只要在五经中能学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良的还可以做大官。后来,博士弟子的人数逐渐增加到3000人。这样一来,学习儒家的经书,取得优异成绩便成了学士们做官的主要途径,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便逐渐被排斥、摒弃掉了。依靠儒家学说做了官的人,自然会按董仲舒那一套理论来帮助刘彻治理天下、辅助朝政,并用儒家学说来教育后代。这便是历史上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客观地说,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张骞奉命通西域
    刘彻亲政后,随着国力的强盛,他就想以武力拓边。为抗击匈奴,刘彻决定与另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联合起来。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刘彻之命出使大月氏,率领百余人,从长安出发,踏上征途。
    张骞一行出了陇西,进入了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匈奴骑兵发现了他们,就把他们抓了起来。匈奴单于把张骞等人全部扣留下来,为了让张骞投降,单于还给他找了个匈奴族的妻子。面对单于的威逼利诱,张骞始终没有屈服。10年后,匈奴人放松了戒备,张骞带着部下逃了出来。他们向西走了数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在今中亚)。
    大宛国的国王派向导和翻译把他们送到了康居,康居人又把他们送到了大月氏。张骞到了大月氏,以为他的使命可以完成了,不料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大月氏自从与匈奴交战失利后,迁居至妫水(今阿姆河)流域,征服了当地的大夏国,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里土肥水美、物产丰饶,大月氏已不想再与匈奴交战了。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多次劝说大月氏王与汉朝合作攻击匈奴,都毫无结果,只好动身回国了。回国途中,张骞又被匈奴给抓住了。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乘机逃了出来。
    公元前126年,张骞终于回到汉朝。这次出使历经13年,张骞吃了不少苦头,当年出使的百余人,仅剩张骞、甘父两个。13年间杳无音信的外交使团突然归来,震动了京师。刘彻给张骞、甘父加官晋爵,并怀着好奇的心情倾听了张骞关于西域的报告。
    张骞出使,使刘彻详细了解了西域各国的情况。过了几年,刘彻派大将军霍去病征讨匈奴,汉军打了大胜仗,消灭了匈奴骑兵3万余人,还控制了西河(今河西走廊、甘肃等地)地区。汉朝通往西域的道路已没有了障碍,于是,刘彻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这一次,张赛率领300多人的使团,带着大批牛羊和金银财宝来到了西域的乌孙。同时,张骞还派他的副使带着礼物分别出使大宛、大月氏、康居、大夏等国。
    乌孙王见张骞带来了许多财宝,很高兴。他派了使者随张骞一同返回长安。乌孙使者受到刘彻热情招待,他看到汉朝兵强马壮、经济繁荣,回去后报告了乌孙王。不久,乌孙和汉朝建立了友好关系。一年以后,出使西域各国的副使陆续回国,西域各国也派了使者前来长安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由于张骞功劳很大,刘彻封他为博望侯,因此,人们又称他为“张博望”。张骞两通西域,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广到死难封侯
    “飞将军”李广一生征战拼杀70余场,胜多败少,是匈奴人心目中最可怕的劲敌。但是,李广却因各种原因总没有得到相应的封赏,手下的将校们被封侯的人已有几十个,而李广自己却依然没有被封侯。一起出来且能力和声名都远远在自己之下的堂弟李蔡已经身为丞相,位列三公之尊时,李广依然是一个普通将军。
    李广有一次私下和占卜天象的王朔讨论自己难封侯这件事。王朔问他:“你是否做过违背良心的事?”李广想了一下说:“我镇守陇西的时候,羌人曾经起来造反,我用计哄骗他们,使他们投降了,后来我又用诡计,把这800多投降者在同一天内杀死了。这是我以为最遗憾的大事。”王朔叹息道:“给人带来灾祸的事,最严重的莫过于把已经投降的敌人杀掉,这就是将军所以没有被封侯的原因。”
    公元前119年,朝廷决定对匈奴再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攻击,分两路向匈奴进军,已经年老的李广主动请战,担任前将军,归卫青指挥。李广在行进途中几次迷路,等他赶到会合地点,已比指定的时间迟了好几天,当时,匈奴已被卫青的大军打败。会合后,卫青派手下的人问李广迷路的经过情况,并催促李广的部下快到卫青那里去认罪。
    李广气愤地说:“我的部下并没有罪,误期迟到的责任全在我一人身上,要审问就审问我。我现在亲自去大将军的幕府去听候审问。”接着,李广对部下说:“我一生跟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仗,这次跟着大将军出战,本来很幸运同匈奴大战一场,没想到大将军又把我的队伍调开,让我走那条迁回遥远的路,而偏偏又迷失了路径,这岂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经这么大年纪了,毕竟不能再同那些舞文弄墨的小吏去打交道了!”说完,拔刀自勿。
    全军上下,一片悲泣。全国上下百姓,无论认识不认识,都为李广将军威名一生及凄凉的结局而悲痛万分。
    ●战匈奴卫青扬名
    马邑伏击匈奴无功而返后,刘彻不满指挥马邑之战的将领王恢,震怒之下,以“首谋不进”的罪名将王恢下狱,逼迫其自杀。为了物色能够担负抗击匈奴重任的人才,刘彻的目光首先落到了宠姬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的身上。从此之后,卫青在众多的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为刘彻时期抗击匈奴最重要的将领之一。
    卫青是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父亲郑季是一个地位低微的平阳县小吏,作为一个私生子,卫青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充满了歧视与冷漠的艰苦环境中度过的。成年之后,卫青充当平阳公主的侍从骑奴。公元前139年,卫青最小的姐姐卫子夫得到刘彻的宠幸。卫子夫被封为夫人后,卫青也晋升为太中大夫,成为朝廷的一名新贵。
    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谷郡,杀掠吏民。刘彻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万骑,直出上谷抗击匈奴。初出茅庐的卫青率军在击溃侵入上谷之敌后,深入匈奴境内,直至龙城,斩获匈奴700多人后凯旋而还。卫青初次出师就立下战功,刘彻极为高兴,赐卫青爵为关内侯,以示嘉奖。
    龙城一战后,公元前128年,匈奴再次入侵,卫青奉命出征,率3万将士前往雁门迎击匈奴;将军李息出代郡,攻击匈奴后路,与卫青一路遥相策应。卫青率军直赴雁门后,与入侵匈奴展开激战,匈奴惨败,丢下数千具尸首狼狈逃窜。卫青两次出击均获全胜,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声名鹊起。在随即展开的著名的河南之战中,理所当然地成为汉军的主帅。
    公元前127年,刘彻不为匈奴在东线的进攻所动,采取匈奴东击、汉军西进的作战方针,果断地发动了著名的河南战役。可以说,这是汉对匈奴开战以来第一次战略决战的胜利。刘彻命令卫青第三次出征,统帅数万大军从云中(今内蒙托克托东北)沿黄河北岸向西北迅速挺进,一举攻占高阙(塞名,位于今内蒙锦杭后旗东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白羊王、楼烦王与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立刻率兵南下,沿黄河直驱陇西(今甘肃临挑),完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等到白羊王、楼烦王察觉身陷重围之时,在河南的防线已经全面崩溃,只得率领残部西渡黄河,仓惶逃出塞外。这次战役,汉军歼敌数千人,截获牲畜十多万头,全部收复了河南地,取得了重大胜利。卫青对这次战役的指挥一改汉军在以往作战中以伏击、阻击、增援为主的作战模式,整个战役都是在长途奔袭、迁回包抄的运动作战的过程中完成的,等到匈奴察觉到汉军的作战意图后,早已陷入汉军的重围,失败的大局已定。卫青也因为夺取河南地有功,被封为长平侯。
    汉军攻占河南地之后,武帝采纳谋士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区设置了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地区)、五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由苏建负责修建了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对秦代所筑的长城也进行了加修,并移民10万人,居住于河南地区。从而,河南地区得到巩固和加强,成为汉军出击匈奴的一个重要基地。
    此后,卫青屡次攻伐匈奴,战无不胜,扬名华夏。
    ●霍去病封狼居胥
    公元前123年春天,刘彻命大将军卫青率领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李沮六将军及10多万大军出定襄数百里,直接与匈奴单于主力开战,斩首数千人之后退回汉塞。体整月余之后,卫青率六将军再出定襄击匈奴,斩首万余人。但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所率3000骑兵却与单于主力相遇,激战一日后,汉军损失殆尽。赵信原本是匈奴小王,降汉后被封为翕侯,这时见形势不利,率其残部800余骑又投降了匈奴。赵信阵前降敌,苏建处境更为困难,于是弃军而逃,只身而归。这是自卫青出师以来首次受挫,损失3000多骑兵与两位将军。但在这次战役中,年仅18岁的霍去病却以果敢无畏的气概远离大军,独自立下了战功,锋芒毕露。
    公元前120年秋,匈奴以两路大军,每路各数万骑,进袭右北平和定襄郡,杀掠汉吏民1000余人而去。于是,刘彻决心向匈奴单于本部和左贤王的势力发动漠北战役。为了确保作战胜利,刘彻调集了十万多骑兵,分为卫青、霍去病两大骑兵集团,并以大量步兵和14万匹马做为运送粮食、衣物、军械的运输大军。汉武帝让卫青和霍去病各领5万人马,分路进兵,并给卫青配备了久经沙场的老将李广、公孙贺和赵食其、曹襄等人为裨将,以确保漠北战役的胜利。汉武帝把最艰难的任务交给霍去病军。原计划让霍去病兵出定襄(今内蒙古),专力攻击单于主力;以卫青军出代郡(在今河北)。以后从俘虏口供中得知单于主力在东部,又立即改由霍去病军出代郡,卫青军出定襄。
    公元前119年春,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受命后,即率军北进。此时,匈奴单于主力已退至漠北,并将其军需辎重转移至更远的后方。卫青出塞后,即得知匈奴主力确实在自己的前方。因此,他便命令前军李广部与右将军赵食其部合兵一处,从东路前出,掩护自己的侧翼,攻击单于军的左侧背,卫青亲率主力向单于进击。
    大将军卫青所率之军向北前进了1000多里,渡过了浩瀚的大沙漠,突然发现单于主力军正严阵而待,于是卫青当即命令部队用武刚车“自环为营”,以防匈奴突然袭击,随即派出5000名骑兵向匈奴军进行试探性进攻。匈奴单于也派出万余名骑兵迎战汉军。两军激战至日没,卫青抓住时机,派出主力部队从左右两翼迁回包围匈奴军。伊稚斜单于见自己的部队被汉军包围,且汉军人数众多,兵强马壮,继续作战对自己十分不利,惧怕兵败被杀,便乘风沙弥漫黄昏之际,率领数百名壮骑突出汉军的包围,向西北方向逃遁。两军激战至深夜,双方死伤都很惨重,单于已于黄昏前逃走,于是卫青急令轻骑追击,自己也立即率主力随后追赶。一直追到天亮,驰行200多里,也未发现单于的方向。这时,匈奴兵已溃散,被汉军斩杀1万多人,卫青率军追至真颜山(今蒙古纳柱特山)赵信城,缴获了匈奴屯集的粮食等军用物资,补充了自己的军队,停留了一天,放火烧毁了剩余军资和赵信城,胜利回师。
    为更有效地与匈奴作战,骠骑将军霍去病军便挑选从骑侯赵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邢山、校尉李敢等充任裨将,并以原匈奴降将归义侯复陆支和伊即靳等人为向导,随军负责宿营保障,寻找水源、草场等。大军出代郡,向北进击。越过荒芜人烟的大沙漠,长驱直进两千多里,与匈奴左贤王部遭遇。霍去病军对左贤王军发动猛烈突袭,左贤王军大败,率亲信将领弃军而逃,霍去病乘胜追击,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乌兰巴托以东今,斩比车耆,俘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俘虏和斩杀匈奴吏卒70443人,匈奴左贤王的军队几乎全部被歼灭了。
    为纪念这次重要战役的胜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上修建了一个纪念台,同时又在姑衍山(今蒙古乌兰巴托市东郊)下,修了一个祭天台场,众士卒举起火炬,祭告天地,慰藉壮烈牺牲的英灵,将士们庆祝胜利的欢呼之声响彻云霄。霍去病军满载胜利的荣誉凯旋而归。至此,惊天动地的汉匈漠北战役,遂以汉军胜利而告终。
    ●司马迁发奋著史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司马迁的家族的祖先做过周代史官,他的父亲司马谈学识丰富,在汉武帝时担任太史令。司马谈寄望儿子能够传承自己的学业,自幼就对司马迁进行全面的教育。司马迁10岁时,就能诵读《左传》《国语》《尚书》等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著作,在文学和历史两方面打下了坚厚的基础。
    司马迁喜读书爱学习,在学习时更喜欢钻研,弄懂弄通,并喜欢探访名胜、游览古迹。从20岁那年开始,司马迁就到各地去游历,足迹几乎遍及全国。司马迁每到一处,凡是典籍中有记载或传说中著名的地方,都要亲身去考察踏勘,拜访当地的老年人。经过长年的游历和考察,司马迁开阔了视野,增加了阅历,锻炼了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积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为写作《史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司马迁36岁时,父亲司马谈因病辞世。司马谈生前正着手撰写一部历史书,已经搜集准备了材料,但才要动笔,便重病缠身。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再三嘱咐要司马迁了却他的心愿——著史。司马迁眼含热泪,连声应诺,接受父亲的遗训。
    公元前108年,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撰写父亲没能写完的史书。这时,他有机会接触中央政府的各种文件档案,并且在皇家藏书中博览了许多珍贵的书籍,知识益为丰富了,搜集到的资料也更加完备了。
    然而,当司马迁48岁时,无妄之灾突然降临到了他的身上。司马迁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包围而俘,刘彻为之气怒,将他的全家都处死。李陵得到这消息,被逼无奈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与李陵相识多年,对李陵较为了解,他在刘彻面前为李陵辩解,因此触怒了刘彻,受到腐刑的处罚(即割去生殖器官而使人丧失生殖能力的残酷刑罚)。虽然没有危及生命,却令司马迁蒙受了巨大的耻辱。
    司马迁在人格上和身体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与残酷的摧残,内心悲痛万分他几次想要自尽,可是想到父亲的遗愿还没有完成,不甘心就这样死去。司马迁决心顽强地活着,将那部史书写完。因此,司马迁在狱中继续他的写作,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公元前96年,司马迁获赦出狱,任中书令。出狱后,司马迁继续著书。
    经过多年的艰辛笔耕,在53岁时,司马迁基本完成了不朽历史巨著《史记》。《史记》计130篇,52万多字。其中包括“本纪”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记载帝王的事迹;“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记载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简明实用;“书”8篇,记载重要的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现象、政治设施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情况;“世家”30篇,记载各国诸侯、王和孔子、陈胜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传”70篇,记载重要官吏、名人、少数民族和邻闰的历史,其中还有部分下层社会人物的传记。书中最重要的是本纪和列传,所以后人称它为纪传体史书。自从《史记》首创了这种史书写作的体裁以后,中国历代的官修史书(就是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记》为范本,采用纪传体裁形式来写的。
    《史记》不仅内容丰富翔实可靠,是一部承前启后的史学巨著,并且文字生动、语言优美,人物刻划栩栩如生,同样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巨著。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历史上的明君贤臣、爱国爱民的官吏和民间的英雄人物,热情地褒扬赞颂;对暴君和奸臣酷吏,则无情地批判鞭挞。对汉代的历史,无论好事、坏事,都敢于如实地记录。对好事不滥誉,对坏事不掩饰,就是对当时统治者汉武帝的缺点和过失,也给予实事求是的叙述。司马迁留给后人的不仅是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著史态度。
    ●苏武牧羊不变节
    公元前100年,刘彻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却派使者来求和,还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都放了回来。刘彻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将苏武带着副手张胜和随员常惠出使匈奴。
    苏武一行风餐露宿,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匈奴单于居住的地方。单于见苏武送礼上门,以为汉朝软弱,所以对苏武及使臣们傲慢无礼,态度专横。苏武忍辱负重,完成了使命,正当他们准备返回长安时,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来,汉朝使者卫律在几年前出使匈奴时投降了匈奴,并被单于封为王。卫律原来的副使虞常对卫律卖身投靠匈奴心存不满,此次出使的副使张胜是他的老朋友,他便和张胜暗中商量,想乘单于出外打猎时,劫持单于的母亲,杀了卫律。然而,正当他们70多人准备起事时,有人告了密。单于逮捕了虞常,并想趁机逼迫苏武投降。
    苏武本来不知道这件事,到了这时候,张胜怕受到牵连,才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己经到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如果让人家审问以后再死,不是更给朝廷丢脸吗?”说罢,就拔出刀来要自杀。但被张胜和常惠将刀夺下,并劝慰了一番。
    卫律奉令威逼苏武投降,遭到严辞拒绝,苏武说着便拔出宝剑,向自己身上猛刺。卫律慌忙抱住苏武,夺下剑来,然后找人给他疗伤。单于听说苏武宁死不降,对苏武的爱国气节产生了敬意,但他又不甘心让这样的人才再回到汉朝,便又威逼利诱劝降苏武,苏武不为所动。
    于是,单于决定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办法逼他屈服。当时正是入冬天气,外面下着鹅毛大雪。苏武忍饥挨饿,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饿了就扯一些皮带、羊皮片啃着充饥。几天过去了,他居然没有饿死。
    单于见苏武软硬不吃,又生一计,想用艰苦的生活环境来消磨苏武的爱国意志,诱使他最终投降。他下令把苏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罗斯西伯利亚贝加尔湖)去放羊。临行前,单于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无人烟,一年到头白雪皑皑,连鸟兽也很难见到。有时苏武饿得没有办法,就掘开野鼠洞,掏洞里的草料来充饥。每天,他一面放羊,一面抚弄“节杖”,希望总有那么一天,能够拿着节杖,重返祖国。天长日久,节杖上的绒毛脱光了,成了一根光秃秃的棍子,但苏武仍视为生命的支柱,连睡觉的时候,都紧紧地抱在胸前。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死了,匈奴发生内乱,分成了三个国家。新单于没有力量再跟汉朝打仗,又打发使者来求和。
    公元前81年,汉朝与匈奴几经交涉,匈奴才把苏武及其随员共9人放回长安。长安的老百姓听说苏武回来了,都出来迎接。他们看到满头白发的苏武手里还紧紧握着那根光秃秃的“节杖”,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苏武19年矢志不渝,万古流芳。
    ●戾太子刘据冤死
    刘据是皇后卫子夫给刘彻所生的长子,所以又称卫太子。刘据出生时,刘彻已经28岁,年近而立的刘彻为自己终于有了继承人兴奋异常,对自己这个儿子也疼爱异常。按照母以子贵的传统,公元前128年,卫子夫被立为皇后;公元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
    可随着卫子夫年老色衰,刘彻已经开始移情于别的嫔妃。卫子夫皇后的名位虽在,但想见刘彻一面已经十分困难。同时,刘彻宠幸的殡妃相继产下皇子,对刘据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威胁。刘据的舅舅、大将军卫青很为外甥的地位担优,曾经向刘彻隐晦地表达了这种隐忧。也许是怕握有兵权的卫青有别的想法,也许是真的对儿子还有份舔犊之情,刘彻安慰卫青说:“太子性格沉稳安祥,肯定能使天下安定,是我放心的继承人。如果要选择一个适合的君主,谁还比太子更能胜任呢?”话虽如此,公元前106年,卫青病逝,卫子夫和刘据就失去了最有力的后援,皇后之位和太子之位堪优。
    更不利于刘据的事情是他的性格仁慈宽厚、谨慎平和,与刘彻在许多重大问题上政见不合,刘彻和刘据的关系越来越疏远。
    这时,一场被称为“巫蛊之祸”的政治风暴终于令父子的矛盾爆发了。“巫蛊”在汉代由来已久,很多人固执地相信将某人的名字刻在木偶人上,通过巫师写上各种恶毒的语言便能起到诅咒某人的作用。刘彻到了晚年迷信方士神巫,加上政事烦乱,年迈体弱,便不免多疑健忘、猜忌固执,他总是疑心有人用“巫蛊”诅咒的方式谋害自己,于是就指使酷吏清查使用“巫蛊”之人,严刑逼供,形成了空前的**。
    在这次**中,刘据的外戚势力首先受到毁灭性打击。公元前91年,有人举报太子的大姨夫、丞相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指使巫者诅咒刘彻,埋木偶进行蛊惑。这时的刘彻已是杀伐随意,他立刻下令将名将公孙贺全家抄斩。几个月后,卫皇后的两个女儿诸邑公主和阳石公主以及卫青之子卫伉都被指控与公孙敬声“巫蛊”案有关。刘彻丝毫不念旧情,将这些亲戚全部处死。公孙敬声的案件了结后,卫氏家族的势力几乎被剪除殆尽,太子的政治基础彻底崩溃了。
    受到刘彻特殊信任并掌管惩处巫蛊事件的直指绣衣使者江充,与太子及皇后有很深的矛盾。江充害怕刘彻死后太子即位对自己不利,就利用了这种特殊的政治气氛,趁刘彻不在长安,借“巫蛊”陷害太子。刘据与少傅石德商量后起兵自卫,他派人逮捕了江充,将江充斩首示众,烧死了胡巫。这时,长安城中纷扰动乱,都传言太子造反。
    一个跟随江充的宦官向刘彻报告了“太子造反”的消息。刘彻闻言震怒,当即下诏命令丞相刘屈氂严厉镇压。刘屈氂率领的平叛大军开进了长安城,与太子武装起来的几万军队展开了激战。血战5天后,长安城中死者数万人,街头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太子战败,弃城逃走。刘据的门客一律被处死;追随他起兵的家臣和官吏士卒,一律按谋反罪满门抄斩;被迫参与起兵的士卒和市民,全部流放敦煌郡。随后,刘彻派遣使臣携带诏书来到未央宫,收缴皇后的印玺和绶带,卫皇后被迫自尽。
    刘据逃离长安后,隐藏在一个编织草鞋的贫民家中,食不果腹。刘据无奈之下派人去找当地的一个朋友求助,结果被官府发觉。官府立即派人包围了刘据的藏身之处,绝望中的他自杀了,两位皇孙全部遇害,幸存者只有皇曾孙刘病已,可这个仅有几个月大仍在襁褓中的婴儿也被投入了监狱。
    公元前90年,经查实,“巫蛊之祸”中的案件大多查无实据,大家都认为刘据是受江充陷害惶恐不安而被迫起兵自保的,没有任何谋逆的企图。很快,刘彻下诏将江充满门抄斩,丞相刘屈氂被灭族,参与围捕刘据行动的几位官员也被灭族。随后,刘彻在长安修建了思子宫,在刘据殉难的湖县筑归来望思之台,表达追悔之心,以示怀念之意。
    公元前87年,刘彻驾崩,8岁的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13年之后,刘弗陵去世。在大臣霍光的主持下,刘据的孙子刘病已在狱中长大流落民间十几年之后被扶立为皇帝——汉宣帝。刘病已即位后,根据朝廷礼制,给祖父刘据定溢号为“戾”。从此,刘据被称为了“戾太子”。刘病已的即位,也算是给冤死的刘据一点安慰了。
    ●王昭君出塞和亲
    王昭君名叫王嫱,昭君是她的字,出生于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的一户民家。她自小美丽聪慧,性格刚强,长大后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王昭君就是本文的主角。
    公元前57年,匈奴内部发生分裂,一下子冒出五个单于王。他们你打我,我打你,争夺统治权力。经过几年战争,只剩下呼韩邪单于跟郅支单于互相对峙。
    公元前53年春天,呼韩邪单于派使者到长安,正式向汉朝投降,为了表示自已的诚意,他让自己的儿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到长安作人质。至阝支单于闻讯后大惊,为了表示对汉朝没有敌意,也将自己的儿子右大将驹于利送到长安作人质。从此以后,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为漠南的呼韩邪单于,北部为王庭的郅支单于。
    公元前51年正月,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刘询。刘询热情地接待了呼韩邪单于,不仅赐给他许多礼物,并且颁给他一颗“匈奴单于玺”,承认他是匈奴的最高首领。呼韩邪单于跪接了这颗金印,承认了君臣关系。同年二月,呼韩邪单于返回漠南,刘询派军队护送,并让高昌侯董昌留在那里,帮助呼韩邪单于守卫漠南。
    公元前50年,呼韩邪单于派使者到长安,向刘询进献了许多礼品。郅支单于闻讯后不甘落后,也连忙派人到长安献礼。
    公元前49年正月,呼韩邪单于再次前来朝见刘询。同年腊月,刘询去世,刘询的儿子即位,是为汉元帝。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第三次来到长安,为了巩固和汉朝的关系,他提出了“和亲”的请求。汉元帝为了保证北部边境安全,答应了他的请求。
    过去汉朝与邻国“和亲”,都是把公主或皇族的女儿嫁出去。这次,汉元帝决定挑选一位漂亮的宫女嫁给他为妻。后宫的宫女听说要她们远嫁遥远荒凉的塞外,没有一个答应。正在管事的太监急得团团转时,来了个应募人,她就是王昭君。宫中的无聊生活,使王昭君感到厌倦,现在有了这个机会,既可跳出樊笼,又可为国效力,她不愿放弃。管事的宦官立即上奏汉元帝,汉元帝下旨应允。
    王昭君出行的那天,长安街道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街道两旁站满了人群,京城的大小官员都来给她送行。王昭君出塞时带去的礼物非常多,一长溜骡马的背上驮满了东西,别的不说,光是丝织品就有1800匹。呼韩邪单于欣喜万分,既娶到年轻美貌的妻子,又加强了同汉朝的关系。他封王昭君为“宁胡阏氏”,意思是给匈奴带来安宁的皇后。
    王昭君到了匈奴,帮助呼韩邪单于改革了游牧民族的一些落后习惯。跟随王昭君陪嫁到匈奴的汉人,教会了匈奴人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生产搞起来了,保障了牲畜精饲料的供应,畜牧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匈奴地区呈现出人畜两旺的繁荣景象。
    王昭君出塞后第二年就生了个儿子,这孩子名叫伊屠智牙师,长大后被封为右日逐王。几年以后,呼韩邪单于病故,他的另一个儿子复株累单于即位。按照匈奴人的习俗,复株累单于娶王昭君为妻。以后,王昭君又生了两个女儿,长女叫须卜居次,次女叫当于居次。
    王昭君远离自己的故乡,再也没有回来过。她去世后,葬在归化(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那里的青草长得非常茂盛,后人就将王昭君墓称为“青冢”。由于昭君出塞给匈奴人带来了和平与繁荣,匈奴人对她非常敬重。匈奴人以王昭君葬在自己那里为荣,所以以后有十多处“青家”。王昭君不光人美,心灵也美,真是无愧于“四大美人”之一的称号啊!
    ●陈汤伐匈奴立功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陈汤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常四处向人借钱度日,弄得同乡人都很讨厌他。后来,陈汤去长安求学,富平侯张勃看中了他的才能,公元前47年,张勃举荐陈汤为茂才(秀才的一种称呼)。陈汤可能是穷怕了,实在做官心切,他父亲死了也没有回家奔丧,这在封建社会是非常大的罪,陈汤被剥夺了茂才的身份,连举荐他的张勃也受到连累,被削夺封户二百。根据汉朝法律,陈汤不孝应该被关进监狱,可因为陈汤确实有才,后来又被推荐为郎官。经过这件事,陈汤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多次上书请求出使边塞,正赶上大臣甘延寿被任命为西域都护,陈汤就以西域副校尉的身份一同去往边塞,这时是公元前36年。
    出使的路途上,陈汤每经过城邑山川,都要登高望远,观察地形,默记于心,准备日后之用。到西域都护治所以后,陈汤对甘延寿说:“西域各国一向只畏服强者,匈奴的郅支单于又威名远闻,不时侵略乌孙、大宛等国。假设哪天匈奴人灭掉乌孙和大宛,挟众四处扩张,数年之间那些向我们汉朝进贡的国家肯定都会被他灭掉。郅支单于的单于城地处偏远,如果我们调拨屯田兵士出其不意直攻其城,一定可以建立千载之功。”甘延寿觉得陈汤的话很有道理,想上奏朝廷请求发兵。陈汤又说:“朝廷那些公卿大夫议事,都是空讲道理,肯定不会依从我们的计谋。”可甘延寿坚持要上奏。正巧那些日子甘延寿患病不能处理政事,陈汤就假借朝廷名义征发西域各城之兵以及屯田的汉军,准备突袭匈奴。直到城外大军纷纷调动,甘延寿才有所发觉,他刚想出外制止,却被陈汤用剑指住了咽喉。陈汤高声怒喝说:“大队人马已经集结,你敢阻挡大军吗?”甘延寿无可奈何,也只好与陈汤一起整顿军队,共聚集了4万多精锐的骑兵。同时,甘延寿和陈汤也上书朝廷,自劾擅自出兵的情况,然后就率大军绝尘而去。
    4万大军经过几天的急行军,悄无声息地来到了距匈奴单于城60里的地方,然后立即发动进攻。到了半夜时分,单于城外围的木城便被攻陷。黎明时分,汉军士兵做好了攻城的准备,推着几十辆攻城车攻进了单于城的内城。混战之中,一个叫杜勋的汉朝走兵砍下了郅支单于的首级,汉军的远征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战役,汉军共斩杀单于、阏氏、太子、小王以下1500多人。
    大获全胜之后,甘延寿、陈汤给元帝发去了一封奏章,奏章中说:“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篇奏章写得豪气冲天,极有大汉雄风的气概,“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为后世所传颂。陈汤以一书生立此大功,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汉哀帝“断袖之癖”
    同性恋并不是一个新现象、新名词,古已有之,“断袖之癖”就是描写同性恋汉哀帝的传神之语。
    公元前7年,汉哀帝刚继位,20岁就当皇帝的哀帝,无心去理会国政,只顾宠爱那个柔媚的弄臣董贤。董贤是太子的侍从官,年少又漂亮,哀帝看上了他,起居相随,形影不离。
    一次,两人白天睡在一起,汉哀帝一觉醒来,想从被窝里爬出来,可衣袖却被董贤压住,欲将衣袖掣回,却又不忍惊动董贤,自己又有事不能待他醒来,一时性急,哀帝竟从床头拔出佩刀,将衣袖割断,然后悄悄出去。从此,汉语就有了“断袖之癖”一词,成为同性恋的代称。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受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董贤公休也不肯出宫,仍留宫伺候。哀帝就把董贤的妻子接入宫中,住在一起。并给董贤修盖豪华的第宅,柱梁栏杆都披饰以丝绸锦绣。
    按理说,汉哀帝其实是双性恋,他迷恋男宠的同时还对女子有很大的兴趣。董贤有一个妹妹待字闺中,面貌与董贤相似,杏眼盈盈,秀骨姗姗。有一次,她随董贤进宫,汉哀帝马上就被其迷住了,立刻留她侍寝。第二天,董氏就被封为昭仪,位仅次于皇后。皇后的宫殿称“椒房”,董昭仪所居处特赐号“椒风”,表示与皇后名号相等。看上董贤的妹妹这还罢了,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汉哀帝竟然又看上了董贤的妻子。汉哀帝一次在宫中看到了董贤的妻子、被她的美艳打动了。从此,董贤与妻、妹三人,轮流为皇帝侍寝。
    哀帝起皇陵,也给董贤起睦墓,两墓修在一处。哀帝封赏董贤的土地一次就是20万亩,奇珍重宝不计其数。封黄贤为大司马作群臣之首还不够,哀帝在一次宴会上还说,要把天下也让给这个无一技之长的22岁的白面相公。后来,哀帝死,董贤失掉靠山,被抄家,财产价值43亿。
    哀帝如此忠贞于“爱情”,国事当然糟得很,哀帝死后不到10年,王莽就篡位建立了新朝。真是“断袖之癖”失江山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