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南明之绍武大帝

第0485章返京无小事

南明之绍武大帝 明皿 2110 Nov 30, 2022 9:12:45 AM

第0485章 返京无小事

明军进入河北,不费一矢,犹如潮水一般包围了北京城,使得眼看着就要收复北京全面中兴的大明朝的三军将士们兴高采烈。现在全军上下,战心极旺,都盼着能在最后一站中建立不是功勋,千秋大业从此奠定。

朱聿鐭过了保定之后,到了昌平暂息。

昌平州衙还比较宽敞,被作为大明皇帝的临时行宫。

延平郡王府在昌平总兵的镇台衙门,军机大臣府驻在学宫。

此时的军机大臣除了郑成功就只有马元利了。

张煌言已经捧着朱聿鐭的圣旨去了济南,筹划落实大明舰队突袭辽东的机会。

朱聿鐭的御林军都分驻在行宫周围的兵营之中,兵营住不下,又在空地上搭起了许多帐篷。

晚膳以后,郑成功、马元利先到,高一功、李定国和田见秀后到,来到了昌平行宫,北进河北以来的第一场御前会议就此开始。

自从渡过黄河以来,因为一时还摸不清清军的路数,清军到底是要在河北境内和明军决战,还是要在北京城下和明军决战?

所以,为了不影响各名总帅的调度指挥,朱聿鐭没有要求他们聚到一起召开会议。

现在清军的路数已经一清二楚了,他们以主力驻守山海关,以偏师维持北京。

那么为了下一步的顺利进军,召开御前会议就很有必要了。

今晚的这次会议,将讨论谁来攻打北京,谁来阻挡或者是伏击清军的援军。

清军的援军只有从山海关这一条路过来的可能。

朱聿鐭没有马上说出他的想法,而是由马元利提出建议,以田见秀、高一功攻打北京,而开定国部则主要截击从山海关出来的清军。

对于这个想法,只有马元利当场提出来是利大于弊的。

马元利是大西军的老人,由他提出来,起码不会引起李定国的反感。

李定国沉吟了片刻道:“陛下,微臣有个小小的建议。”

朱聿鐭端起手边的茶水,轻呷了一口,道:“什么建议,你说。”

李定国道:“此番我军是三路大军齐发渡过黄河,攻打北京,建虏是清清楚楚。可是到了北京城下,只有玉峰叔和国勋叔两路大军了,那还有一路大军到哪里去了呢?建虏不傻,少了一路大军围攻北京,他们能不知道吗?无论是北京的建虏,还是山海关的建虏都会琢磨,这明军还有一路人马去哪里去了呢?并且这一路的明军是由悍将李定国指挥的,他不在这显然是准备打咱们的援啊,那样的话,建虏要么不来援就北京,要么就会小心翼翼的来。陛下,你觉得微臣说得对吗?”

“哈哈……”李定国的话将朱聿鐭逗笑了,朱聿鐭道:“宇宁,你说得不是没有道理,那这样吧,你也调一个军从北面攻打北京,但是对于山海关方向,你还是要保持主力,以防突变。”

“微臣遵旨。”

议完了攻打北京的军事之后,又论了攻破北京后的许多重大措施,包括大明皇帝在北京城外将驻跸何处,破城后山何处入北京内城,由何处进入皇城与紫禁城,进入紫禁城以后将居住何宫,这些在路上非正式议论过几次的重大问题,也要在今晚的御前会议上讨论决定,以免临时慌张。

可是议来议去,依然没个结果。

唯一懂得这些繁琐礼仪的杨廷麟、苏观生都没有来,稍稍懂得一些的张煌言又刚刚去了济南;当初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田见秀在西安,只有高一功跟着进过北京,所以他主张以李自成进北京的礼仪进城。

李定国和马元利觉得这样不吉利,怎么说李自成只当了几十天的皇帝,用他那一套,那不是暗示着中兴的大明也不能长久吗?

另外,李定国和马元利都还有个私心,那就是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是明末并驾齐驱的义军领袖,李自成当了皇帝,张献忠也当了皇帝,如今二人都不在了,凭什么让你李自成的这一套在北京又上演一次呢?

当然,这些话他们两个都心照不宣的没有说,反对高一功参照李自成进北京的理由就一个:不吉利。

郑成功也觉得是李自成亡了大明的社稷,用李自成这一套,显然是不伦不类。

最后没有办法,朱聿鐭下令,命令南京的杨廷麟、曹学佺立刻赶来大营;同时下令苏观生操持京中所有政务,并且随时准备从运河迁都北京。

这两道圣旨都是明发,朱聿鐭目的就是告诉天下人,攻取北京已经是指日可待了,大明中兴也是指日可待了。

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震慑或者是警告那些铁了心盼着清军翻盘,或者是准备配合清军翻盘的人,消停了吧,你们的大清没戏了。

不一日,杨廷麟和曹学佺到了军前。

他们在来之前就知道朱聿鐭要向他们咨询什么,所以二人在来的路上,在休息的间歇,就将所有的皇帝陛下返京的礼节都商议了个透彻。

对,这一回朱聿鐭进北京,既不是战胜,也不是收复,而是返回。

只有返回才能证明朱聿鐭的正统,才能证明大明王朝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包括大明自崇祯以后的传承也依照弘光、隆武、绍武来算。

至于什么潞王、鲁王、永历,那都是违法乱政跳梁小丑。

所以二人一见到朱聿鐭,便犹如竹筒倒豆子一般的将大明的礼法传承一五一十的都向朱聿鐭讲明了。

朱聿鐭对杨廷麟和曹学佺道:“既然二位大人都思谋的这般周全了,那就依从二位大人之议吧。”

杨廷麟、曹学佺一听这话,立刻觉得犹如受到了莫大的恩宠,一起毕恭毕敬的行礼道:“臣,叩谢陛下天恩!”

这两位因为这点小事向朱聿鐭行大礼,那是有道理的。

历代皇帝出巡之后返京的时辰、路线那都是有严格讲究的,可以说是返京无小事,并且制定这些礼仪的都是皇帝身边的重臣,起码是内阁阁员。

也就是说,从这一刻起,大明重新定都北京之后,杨廷麟和曹学佺就已经是大明皇帝默认的内阁阁员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