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典架空 数学大帝

第311章弓箭手悖论

数学大帝 蔡泽禹 1316 Aug 6, 2021 6:27:03 PM

  弓箭手悖论是射术里最有意思的现象之一了。在射箭的时候,普通人下意识的反应应该是拿箭对准目标。但实际上,正常的弓箭手在射箭时箭头所指的延长线并没有经过目标。而箭头指向目标的射法,肯定会打偏。这就是弓箭手悖论。
  英国史上最强弓箭手HoraceFord是第一个注意到弓箭手悖论这个现象,并且记录下来的人。但是弓箭手悖论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得到解答。
  简单来说,在用传统的弓射箭时,要瞄准目标的并不是箭头,而是箭的波节,也就是它射出后左右振动的弦上的不动点。这两个波节的连线必须直插目标,否则就无法打中靶心。
  箭在空中飞行时会左右振动,两个不动点为波节。
  许多人会感到奇怪,箭不是咻一下笔直射出的吗,怎么会振动呢?
  啊哈,箭并不是严格的刚体,被射出的时候它会被掰弯,这就直接导致了它的飞行振动模式。
  1938年,被称为科学弓箭术之父的发明家、美国人ClarenceN.Hickman用了一个4000FPS的相机拍摄了箭在飞行时的画面,搞明白了箭振动的过程。
  原来在飞行的时候,箭就像一条蛇,会左摇右摆,一边振动一边前进。而开弓后,箭头和箭身会机智地绕过弓把转弯,不会和弓发生摩擦。
  虽然箭会摇头晃脑,但是箭身上有两个点并不会左右晃动,那就是波节。更有趣的是,波节的连线直指箭最终的位置。换句话说,只要让箭的波节和目标对线,就能射中。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箭左右振动,以及如何寻找波节了。
  其实,箭飞行时的左右振动是射手手指和弦摩擦的结果。
  具体来说,在拉弓的时候,箭并没有扭曲,这种扭曲是手指释放弓弦时的摩擦产生的。
  以西方常见的地中海式开弓法为例,这种射法是用右手三根手指拉弦,箭放在弓把左边。左撇子的话左手三根手指拉弦,箭放右边。
  此外,因为一根手指拉弓的关系,拇指很容易被擦破皮,所以我国人民从先秦开始就有手指戴韘(shè)的传统,到了清朝这玩意儿就叫做扳指,满语叫“憨得憨”,用的时候是这样的——
  总而言之,手指产生了正确方向的摩擦,才能使箭振动,同时产生瞄准目标的两个波节。而在发射前,预判这两个波节到底在哪里,就要靠射手的技术和手感了。
  从技术上来说,箭的振动以及波节的位置取决于箭的质量分布和挠度(箭的弹性),以及弓的张弓拉力和拉距。同一把弓,换一根箭射,波节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即便是老手,随手抓起一根箭也不能一次射准。
  在古代,箭和弓的匹配主要靠人体智能,到了20世纪,这就是数学的事了。
  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就靠弓箭的数学建模估算古代的冷兵器的量级。说个著名的例子。依靠弓箭数学模型,一些人提出,在1415年英法百年战争期间使用的60克的箭搭配的是张弓拉力超过450牛顿的弓。
  振动的箭有更大的迎风面积,受到的空气阻力更大。
  弄明白了箭的物理原理后,Hickman改良了传统的弓,发明了从中间放箭的弓(centre-shotbow)。这类弓射箭时不再有明显的弓箭手悖论,张弓时箭头甚至可以直指目标。
  但是现代的弓箭在射出的时候,箭本身依然会左右振动,导致箭产生偏移。所以现代的弓上装有箭震吸收器,吸收箭一开始的振动。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