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她说深情难再回

第1474章 还想抢走暖暖和念念不成

她说深情难再回 无尽夏 11364 Nov 24, 2021 8:54:29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做自己的心理医生大》章节阅读:

    ★第一节判断你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测验指导
    请阅读下面的每一个陈述或情形,并根据所列的四个选项判断是否符合您的情况。把您的回答圈在后面,请勿遗漏;
    请尽快回答,不要费时斟酌,建议回答时间20分钟;
    为保证能对您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请务必真实作答;
    有些题目您可能感到不太容易回答,对于这样的题目,请做出倾向性的判断,即选择最接近您的情况的答案。
    二、测验题目
    1
    如果周围有噪声,我就不能马上入睡。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
    我常常突然无缘无故地生气。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
    我经常遇到梦中所见与平时所想的不谋而合的情况。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
    我不习惯于与陌生人谈笑自如。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
    我经常地精神萎靡。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6
    我常常希望好好改变一下生活环境。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7
    我常常稍稍等人一会儿就急得不得了。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8
    我常常感到头有紧箍感。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9
    我看书时对周围很小的声音也会注意到。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0
    我经常出现伤感的心情。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1
    我常常思考将来的事情并感到不安。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2
    一整天孤独一人时,我常常心烦意乱。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3
    我常常有一着慌便完全失败的情况。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4
    我经常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5
    我经常以为自己的行动受别人支配。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6
    做以自己为主的事情,我常常非常话跃,全无倦意。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7
    我常常担心发生地震或火灾。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8
    我常常希望过与他人不同的生活。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19
    失败后,我会很长时间都感到沮丧。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0
    过度兴奋时,我常常会突然神志昏迷。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1
    即使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故,我也往往毫不在乎。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2
    我常常为一点小事而十分激动。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3
    很多时候天气虽好,我却心情不佳。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4
    工作时,我常常想起什么便突然外出。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5
    我常常对别人的微辞耿耿于怀。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6
    我常常因为心情不好感到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7
    我常常会突然忘记以前的打算。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8
    尽管睡眠不足,我连续工作都毫不困难。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29
    我常常觉得生活没有活力,意志消沉。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0
    我工作虽认真,有时却有荒谬的想法。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1
    我与人约定事情常常犹豫不决。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2
    看什么都不顺眼时,我常常感到头痛。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3
    我常常听见他人听不见的声音。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4
    我常常毫无缘由地感到快活。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5
    我一紧张就浑身冒冷汗。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6
    相对于过去我更厌恶今天,常常希望最好出些变故。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7
    我往往因漠视小事而导致无所长进。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8
    我紧张时脸部肌肉常常会抽动。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39
    我有时认为周围的人与自己截然不同。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0
    我常常会粗心大意地忘记约会。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1
    我喜欢沉思默想。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2
    一听到有人说起仁义道德的话,我就怒气冲冲。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3
    我一着急后总是担心时间,频频看表。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4
    我常常感到心胸发闷。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5
    我不喜欢与他人一起游玩。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6
    我常常兴奋得睡不着觉,总想干些什么。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7
    尽管是微小的失败,我却总是归咎于自己的过失。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8
    我常常想做些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49
    我极少能做到亲切和蔼地与别人相处。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0
    我必须在别人面前做事情时,心就会激烈地跳动起来。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1
    自己发生了重大事情,我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冷静思考。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2
    我常常因为极小的愉悦而非常感动。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3
    心有所虑时,我常常情绪非常消沉。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4
    我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不公平的,不管多么努力也不会幸福。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5
    失败一次后再做事情时,我非常担心。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6
    我常常有堵住嗓子的感觉。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7
    我常常视父母兄弟如路人一般。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8
    我不能与初次相见的人愉快交谈。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59
    我经常念念不忘过去的失败。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
    60
    我常常因为事情进展不如自己想象的那样而怒气冲冲。
    A、符合;B、不符合;C、不能确定;D、都不是三、计分方法与测评结果分析
    请对照你的选择,统计总分。选择A记2分,选择B记0分,选择C记0分,选择D记1分。把得分相加再乘3的积即为你的心理健康指数。一般说来,精神症状指数6l以下无重大问题。下面把各种指数的自我评价简述如下:
    心理健康状况指数18~32的人,心理健康,没有什么心理异常。善于适应各种紧张状况,精神状态良好。不存在任何心理障碍,阅读本书可以增加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从而使您更加快快乐乐地生活。
    心理健康状况指数33~47的人,心理健康,但可能存在某些轻微的心理障碍,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测,建议继续做本书的一些自我诊断测验,以便进一步确认心理障碍的确切类型和矫正方法,从而使您更加快乐地生活。
    心理健康状况指数48~61的人,心理健康状况一般,说不上健康。建议您继续做本书各章中自我诊断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有针对性地继续做进一步的心理障碍检测,从而确认自己的心理症结所在,利用有关指导,进行自我矫正,要彻底调整自己的健康状况。特别要积极找出比较严重的症状类型的病因,及时进行心理矫正和治疗,确保生活的快乐幸福。阅读本书,您完全可以克服和矫正自己的心理障碍,从而快快乐乐地去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状况状指数62~76的人,心理健康存在一些问题。强烈建议你继续本书中的心理障碍自我诊断测验。您要作自我评价时,自我检查一下哪一项症状最严重,以便决定和实行治疗的办法。要仔细分析症状严重的原因,并努力解除这个原因。只要您努力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努力去克服,经过努力,您一定能有快乐的生活。阅读本书,您完全可以克服和矫正自己的心理障碍,从而快快乐乐地去生活和工作。
    心理健康状况指数77~90的人,心理健康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建议您一定要接受专科医生的诊断,安心治疗。但实际上,你不必多么忧心忡忡;心理上的异常大都是自己造成的,所以,首先要接受心理健康的诊断。由于您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障碍,作者不建议您购买本书自行阅读,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障碍。请尽快咨询有关心理医疗专家和心理医疗机构。不过您也不必太担心,只要自己努力,您也能一样和大家一样快快乐乐去生活。不管怎样,重要的是及早发现,早治疗。毫不犹豫,鼓起勇气,有志者事竟成。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毫不动摇,真正能够恢复健康的就是你自己。
    ★第二节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的划分
    首先,要弄清楚的是:什么是精神病,什么是非精神病性心理障碍,对此的判断和分类极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对问题性质的确诊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广义的精神医学指的是所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狭义的精神病主要所指的是精神分裂症。随着我国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要求更高,这也是近十多年来心理咨询在我国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神经症与精神病的比例约在10—15:1,各种亚健康状态的心理问题更多。
    我国现在对精神医学的诊断方法上统一使用国际疾病分类法(简称ICD—10),对非精神病性心障碍按轻重如下依次分类:
    心理问题
    所谓的心理问题,是指那些在时间性质方面有近期发生而不太持久的特点。其特点是问题的内容未泛化而局限于一些问题的。(一个人在其一生里没出现过“心理问题”的不是很多,因为人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面对:如升学,结婚,职业,育儿养老,健康,青春期困惑,生离死别等等,这些问题全尽人意是不可能的),一般而言,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并未严重影响思维和情感,这种心理问题称为“生存斗争”比较恰当。这种情况随着现实情况的改善或有相应的心理支持,一般在不长的时间内缓解。
    心理障碍
    所谓的心理障碍是指初始反应剧烈,持续时间长久,内容充分泛化而自身难以克服的精神负担。有时因长期的精神折磨,可伴有人格障碍。这些心理问题一般是由长期的心理冲突而引起,这种冲突是持续的。如孩童时期在不良的家庭教育下长期性格压抑而来的心理改变。突如其来的生活改变(如战争,天灾**)引起的心理障碍不是很多,心理障碍多出现在长期而低调的生活冲突。在这种易感性的基础上有一些外在的诱因下就会出现“初始化”的心理改变,最初这些心理障碍可能还有一些具体的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冲突的焦点变得模糊,形成广泛性的心理问题。对生活和事业有不同程度的障碍,神经症属于此类。心理障碍需要比较长期的心理治疗,治疗的预期目的是让当事人认识问题和能够更好地自己解决生活问题。
    心理边缘状态
    心理问题在边缘状态时已很严重,通常称为心理疾病。这些人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在生活上已有明显的失调,外行人(不是医生)也能看出她们的心理问题。此型的心理问题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康复期(或叫分裂症的残留阶段),其强度已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思维,可伴有偏执型人格改变和不典型的妄想和偶伴幻觉。这些人有些时候可误诊为分裂症,但这些人的“分裂性”是部分的或片断的。他们给医生的感觉是在“不典型神经症”和“间断性分裂症”之间徘徊。
    以上是对心理问题的大致划分,在临床上典型的症状不是很多,大多数以成长障碍,生活困境和带有一些症状性的心理问题多见。除了简单的心理问题需要几次治疗外,多数以较长时间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心理现象也很类似“能量守恒”,所以当一种健康的心理占主导地位的时候,异常心理自然就减轻或消退。
    ★第三节如何获得专业帮助
    对于缺乏心理自尊能力的人来说,出现了心理问题后,寻求帮助是必然的,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一般都是有良好的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解决心理问题就像是要在黑暗中找到光明,而心理咨询就像是那指示月亮在什么地方的指头,根据指头所示的方向,你去寻找月亮,指头不等于月亮本身,心理咨询讲求的是以心传心,助人自助。
    但是,有许多人并不习惯接受心理帮助,他们习惯于有人把月亮搬到他们眼前,而却不去注意这一指头,故而长时间的盲目容易使一般的心理问题演变成一场人生的灾难!
    目前,社会上提供心理帮助的机构和部门很多,概括地讲,有心理热线、心理咨询中心,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这些心理帮助资源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碍患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问题特点,选择求诊断部门。
    一般说来,紧急的日常心理危机,比如自杀、家庭纠纷和一过性的心理烦恼,适合通过心理热线暂时得到缓解。学习障碍、轻度社会适应不良,适合于到由社会教育工作者主办的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心理咨询。神经症、人格障碍、和性心理障碍等发病时间较长、有一定人格基础的心理障碍,适合去心理门诊或心理诊所,接受系统心理治疗。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郁症等重症精神病,在发作期适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学药物治疗为主的专业治疗。
    被人帮助能够成为很丢脸的经历,有些帮助尤其如此。这包括强制进行的帮助、请求获得的帮助、捆绑之下进行的帮助、不可能报答的帮助、助人者出于恶意的帮助以及非常需要的帮助。这些帮助可能会让大多数人觉得不舒服。相反,如果谁喜欢和尊重你,谁曾经得到过你的帮助,谁不期望回报,那么,他们自发的帮助就很容易接受。另外,如果某种帮助不是你不能缺少的话,你也容易接受一些。
    不幸的是,事情并不这么简单。如果我们想不开的时候,许多帮助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不好。有些人更容易感到羞辱。当危机破坏了惯常的自我感觉时,一些帮助确实让我们觉得丢脸。有时,我们竭力突出自己强壮有力的形象,这时,接受帮助似乎意味着自己不能独立、非常脆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不会去寻求帮助,别人帮他时他也会拒绝。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它可以让你免受羞辱之苦,却也断送了危机中所需要的人类支持。
    寻求帮助仅仅是开始。从合适的人那里寻求合适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有效获得帮助的障碍之一就是请求错误的人选提供错误的帮助。如何判断这一点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判断什么是合理的请求;二是判断一个人实际上能够提供哪种帮助。
    这里有以下常见错误。首先是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比如,初次见面就要别人借你一大笔钱,或是凌晨四点钟给住在50公里以外的已经再婚的前夫打电话说你需要他。第二个错误是向不能提供某种帮助的人请求帮助,即使这个要求是合理的。非常普遍的情况就是,某个人在心理学事务上没有经验、不能承受许多情感,而你却试图从他那里得到敏感的情感支持。这种错误能带来双重失败,你不仅会拒绝考虑情感支持的其他来源,你还可能拒绝这位感情迟钝的人所乐意提供的其他实际帮助。而且,如果一个人觉得某人应该如何帮助他而后者没有做到,他常常会感到烦躁和失望。
    我们常常存在这样的信念,只有自发的、主动提供的帮助才是有价值的,主动请求帮助是丢人现眼的。这种观念有时导致了我们寻求帮助的失败,它注定让我们饱尝辛酸和失望。这种想法其实是把帮助的责任完全转嫁到别人身上。如果一个人能够说出自己需要什么,接受帮助可就容易得多了。
    如果一个人因为害怕丢脸而拒绝帮忙的话,这种拒绝有时意味着他不愿意接受任何不够“完美”的帮助。他理想中的帮助者具有高度的同情心,总是能够准确地判断出他需要什么,然后给他以满足。错了!没有这样的帮助者,这只是一种有关超人的幻想。我们要想有效地得到帮助,就必须知道别人可能误解我们的需要,有时会让我们失望,有时会自私,只会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帮助我们。我们必须了解、容忍和接受这些情况,因为这不意味着他们的帮助没有必要或没价值。
    在一个人面临心理危机中,个体可能为自己当前的状况感到羞愧,或是觉得不能给帮助者任何报答,这两种感觉对被帮助者来说是最困难的、最痛苦的事情,他们可能因之拒绝接受别人提供的帮助。我们知道,帮助和被帮助构成了一种社会交互作用,在这种交换中存在着互惠的社会规则。这里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妨碍被帮助。一是问自己:“如果两人的角色颠倒的话,我会为这个人做同样的事情吗?”答案常常是肯定的。二是意识到虽然这人正在帮你,但你以前曾经帮过他或是将来你可以类似的方式帮助他。这让我们感到在获取与付出之间是大体平衡的。
    最后,我们经常忘记我们总是能够接近一种高价值的社会“报偿”——感激。如果你想成为那种容易帮助的人,让别人知道你真正感谢他所给你的东西,这一点非常重要。遗憾的是,当我们自我感觉不好时,我们体会和表现感激的能力也会受到损害。我们常常妒忌那些帮助我们的人——妒忌他们没有处于这种痛苦情形,妒忌他们有我们没有的东西。妒忌与感激是不相容的,因为我们隐隐地痛恨来自妒忌对象的帮助。
    简而言之,我们应该尊重和利用别人提供的帮助。人们有时寻求帮助却不会利用帮助。他们鄙视可以得到的帮助,或是对帮助者强其所难,在他们看来,这是些最可取的方法,其他的都不好。许多人相信,不是完全照办便是完全放弃。有些人以为只有过分索取才能得到帮助。另外一些人觉得,不能完全自立就只能完全依赖。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这种自我挫败的信念,这此信念阻止我们接受别人的关怀。
    ★第四节对心理咨询误解的澄清
    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心理学≠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他们之所以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朗”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还有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一女孩因强迫症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亦不让患者服药。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第五节心理治疗的准备工作
    做心理治疗,患者必须做好以下准备。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与医生进行治疗了。
    首先,必须为心理治疗留下固定的时间。这对于成功的心理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在一定时间内,施加恒定的治疗和心理影响本身,就是心理治疗奏效的基本因素,时间保正不了,治疗就无从谈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治疗时间总是改来改去的治疗是不会奏效的。这是一种对于治疗和改变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疗的频度在每周1至5小时,个别甚至可以达到10小时,总的疗程,根据疗法不同,时间长短不一,行为疗法可以是几个月,精神分析疗法需要几百小时,通常都需要几年,个别严重的,可能需要终生咨询。所以,决定治疗前,必须做好时间安排。
    第二个必要准备,就是做好经济上的准备。心理治疗费通常是比较昂贵的,大约在30—100元/小时,平均每月的治疗费用,要在200-6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疗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奏效,所以心理治疗的总费用大约在5千至两万元左右。在进行治疗前,必须对此有充分准备,量力而行。
    第三个准备、也是最重要的准备,就是必须准备好承受治疗和改变过程中的痛苦。无论是行为疗法、森田疗法、或者是森田疗法,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都必须承受一些焦虑和痛苦,都必须面对、接受、承受自己的内心冲突,这是无论任何心理疗法都无法避免的。它相当于外科手术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这些痛苦在治疗的一定阶段,甚至会超过心理病本身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说,“小痛小悟、大痛大悟、无痛不悟”,没有痛苦的心理治疗,只能算做止痛针和麻醉剂,真正的治疗并没有进行。伴随痛苦和改变的心理治疗,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疗。没有勇气承受治疗痛苦的患者,是无法从真正的心理治疗中获益的。
    在上述的准备比较充分之后,就可以与医生进行治疗了。治疗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疗中尽可能做到真实,真实地表达和表现自己。其实,通常医生对患者几乎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时与医生接触,一切就都可以听其自然了,听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难达到的理想治疗状态。
    ★第六节心理治疗的步骤、副作用及误区
    心理治疗的步骤
    心理咨询的过程就如一个人照镜子。心理医生(心理辅导员)就是那面镜子,帮助人们自我认识。
    步骤一:信息收集阶段。
    心理医生认真倾听,发现来访者所面对的问题。一般至少需要2次以上面谈(一次约50分钟)。
    步骤二:信息评估阶段。
    在倾听的同时,心理医生会问一些问题以了解来访者的价值观、处理问题的方式、人际关系支持网如家庭、朋友等,从而更深刻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评估是双向的。首先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心理治疗。根据1984年美国出版的《心理学百科全书》的定义:来访者是在应付日常生活中的压力方面需要帮助的正常人以及能够接受咨询帮助的轻微的精神障碍患者;另一方面,并非任何心理医生都能解决你的问题,每个心理医生都有其专长的领域。
    步骤三:信息反馈阶段。
    来访者和心理医生或辅导员经过相互了解,分享有关信息,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
    步骤四:咨询协议阶段。
    根据来访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出一套心理调整计划,必要时适当配合使用一些药物。
    步骤五:行为改变阶段。
    在心理医生或辅导员的帮助下,来访者通过对内心世界的探索而获得内省力。通过内省力来影响外在行为。
    步骤六:询终止阶段。
    经过一阶段的咨询,来访者有了相当的进步,并且具有向确定方向努力的势头时,就可以考虑逐渐过渡到终止咨询了。
    心理学家把压力(来自工作、家庭等)和支持(如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身体、处事的能力等)两个重要因素列为分子和分母。分子大而分母小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尽量帮助来访者减轻压力,同时增强支持力。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使患者停滞不前。
    比如,一个依赖型的患者,把依赖的模式转移到医生身上,而这个医生没有察觉,下意识地在满足和鼓励患者的依赖模式,这将导致患者的依赖模式难以解决,治疗当然就会停滞不前了。
    二、加重患者的病情。
    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发生在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由于这些患者的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脆弱,如果治疗强度过重,会使患者的防御机制崩溃,使病情一过性地加重。
    三、是制造新的问题。
    这样的情况,也是非常罕见的。
    心理治疗的副作用,主要是来自于医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疗是一种“自纠”过程,患者会本能地退出这样的治疗。而且,对心理医生督导制度的产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疗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疗和其他治疗比起来,还是属于安全度比较高的治疗,不必过分担心。
    心理病治疗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病人一味地去寻求特效疗法,忽视了调动自身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而调动患者本人的内在潜力和能动性,恰恰是心理治疗的核心,也是治疗取得疗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视了核心和根本,治疗当然不会取得成功。
    误区二:病人在心理治疗过程中,颠倒了医生和病人间的主次关系。心理病的诊疗与一般疾病的一个显著区别就在于,患者是治疗的主体,医生是辅体。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疗比做一次心灵手术的话,那么最合适、最理想的手术者并非心理医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医生只是手术的助手和顾问,绝不能越俎代庖,否则,只会拔苗助长。
    误区三:病人对于治疗的难度和所需时间估计不足。据研究,任何心理病的产生,都有病态性格做基础,性格基础不动摇,心理病的症状也将难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岁以前的铸型作用形成的,五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终生难以改变。我国的谚语里,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说法,可见,心理病的诊治原本就是艰难而漫长的。对此缺乏认识和没有足够的准备,陷入急于求成的误区,治疗就容易失败。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