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秦川北雪衣九域神皇

907.第907章 破而后立,笑颜如仙(四更)

秦川北雪衣九域神皇 秦川北雪衣 4373 Aug 6, 2021 7:38:33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重振皇明从天启开始》章节阅读:

    袁崇焕这个人就是一见到他人被为难,或者见到他人被捏着什么短处,他就浑身不自在。
    他这人就是共情能力过剩,在现代碰到服务员或者外卖员忙中出错,他都不忍心去苛责服务人员。
    这是他在现代养成的性格,一穿越到古代就变成了一种落下的“文明病”。
    因此他此刻一见左良玉和曹文诏这两位明末勇将向他跪地问安,他首先不是像爽文男主那样,有一种“王霸之气一显,小弟纳头便拜”的快意,而是反而先生出一种羞惭与愧怍,简直比他自己贪吃牛血被抓住还百爪挠心。
    他觉得自己先前就错过了一个机会,假设方才在曹文诏不忍杀这老黄牛的时候,自己就走上去同意换一头牛来杀,或许眼下的情形就不会变得这么尴尬。
    袁崇焕平声道,“起来罢。”
    左良玉与曹文诏站起了身。
    袁崇焕不看他二人,缓步朝那头死透了的老牛踱去,“你二人是如何认出我的?”
    袁崇焕这话其实是为了弄清楚左良玉同曹文诏目前在军中的官职,以及他二人之前同那个历史上的袁崇焕有无交往。
    他心想,倘或他二人先前就与袁崇焕有往来,那全然可以就此顺手推舟,卖他二人个人情,把这盆牛血都送他二人吃了,那这事就算是过去了。
    曹文诏回道,“您穿着孔雀补子服,小的们自然认得出您。”
    袁崇焕未料自己问了一句显而易见的蠢话,顿时更不好意思了,“原来如此,到底是你们观察入微。”
    袁崇焕这时踱到了那盆满满的牛血旁,牛血黑红黑红的,散发出一股子既腥又臊的血甜气。
    老牛没了气息,死前流下的泪已然在泥土里结成了冰花。
    它的牛眼空空洞洞的,像一面黑色的棱镜,冷冷地倒映着宁远辽阔的蓝天与升起的朝阳。
    袁崇焕蹲下身,朝老牛伸出手去,先是摸了摸那发白的须毛,接着从头顶慢慢抚下,替它合上了那双通人性一般的牛眼睛。
    左良玉同曹文诏二人静静地看着袁崇焕的动作,大气都不敢出。
    因为历史上那个袁崇焕一生气便下令杖毙低级军官,尔后在孙承宗的庇护下只是罚跪一场却没有任何处罚的事,在关宁军早已是人人皆知。
    如今袁臬台像菩萨一样地替这头老牛入殓,显然早将他二人方才的所作所为收入了眼底。
    如果袁崇焕要因此发落他二人,他二人是无论如何都求不得赦免的,这个道理是明摆着的。
    倘或孙承宗还在任,或许还有人能为他二人求情。
    而现在孙承宗已经离职了,宁远城内的最高长官就是袁崇焕了,连满桂和祖大寿都要听从袁崇焕的指挥,何况他二人呢?
    即使袁崇焕今日就因这等小事将他二人立刻杖毙,恐怕其他人也只会说这是袁崇焕“治军严谨”。
    此刻蹲在地上的袁崇焕也挺不自在,他想他这算不算是圣母心发作,给一头牛都做起临终关怀来了,现代的动物保护协会都没他这么有爱心。
    其实他只是想用这种充满善意的举动告诉左良玉与曹文诏,在杀牛这件事上,他与他二人基本上是一伙的,他完全没有要责问他二人的意思。
    袁崇焕道,“这牛这样老,一会儿煮肉的时候,得把它给煮透了,否则这牛肉一老,跟块石头似的,啃都啃不动。”
    左良玉和曹文诏连声应是。
    袁崇焕站起了身,没话找话道,“这牛杀得好,一刀毙命,这是谁下的刀?”
    左良玉开口道,“是小的。”
    袁崇焕道,“好得很,好得很,庖丁解牛,正当如此。”
    袁崇焕觉得自己已经把善意传达得很到位了,不料却听左良玉小声疑惑道,“谁是庖丁?”
    袁崇焕一怔,就见曹文诏从旁轻声解释道,“‘庖丁’它不是一个人名,这个‘庖’是指厨子,这个‘丁’才是人名,‘庖丁’指的就是‘一个名叫丁的厨师’。”
    左良玉道,“那我也不是厨子啊,我杀头牛而已,这怎么就成厨子了呢?”
    袁崇焕笑着解释道,“这‘庖丁解牛’语出《庄子》,说的是战国时庖丁为魏文惠王杀牛,杀牛时手触肩顶、足踩膝抵,顺应天然之道,在牛的筋骨之中游刃有余,用刀用得得心应手。”
    左良玉这回终于确定袁崇焕是在赞赏他,连忙堆出一个笑来,躬身道,“小的多谢袁臬台夸奖。”
    袁崇焕见到左良玉这番低三下四的模样,心里不大好受,“你往后多读读书罢。”
    左良玉道,“多谢袁臬台关心,只是小的目不识丁,即使有心想读书,也不认识书上那些字。”
    袁崇焕又是一愣,这才想起历史上的左良玉是真真正正的苦出身,自小就父母双亡,由叔父抚养长大,直到后来拜将封侯了,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母姓甚名谁,更没有条件去读书认字。
    袁崇焕专门喜欢替别人尴尬的“文明病”又犯了,他清了清嗓子,好像被人揭穿不知道“庖丁解牛”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的不是左良玉而是他自己,“不认字也可以读书嘛,用‘耳读法’就可以读。”
    曹文诏问道,“什么是‘耳读法’?”
    袁崇焕引经据典,“北魏曾经有一位大将叫杨大眼,他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里面就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
    “这杨大眼虽识不得几个字,但是他可以让别人读书,自己坐着听,最后收获也不小,不仅记住了书中的许多内容,还能口授布告文字,这就是‘耳读法’。”
    左良玉道,“这是成为将军才能用的方法,小的不过是兵丁,没条件让人为小的念书。”
    袁崇焕笑笑,道,“你怎么知道你往后不能成为将军?”
    左良玉道,“小的能吃得饱、穿得暖就已然知足,其他的事,小的是想也不敢想的。”
    这下左良玉是真把袁崇焕给整不会了。
    历史上的左良玉可是拥立了福王朱由菘,被封宁南侯的啊。
    袁崇焕实在是没办法把眼前的这个卑微小兵,与历史上那个在崇祯皇帝自缢后,毅然拿出自己所有的金银财物散给诸将以稳定人心的“宁南侯左良玉”联系到一起。
    袁崇焕心想,其实这时候左良玉只要表现出那么一些,不,不是一些,是一点儿,他只要表现出哪怕那么一点点的对建功立业的渴望,袁崇焕就有借口立刻将他提拔升迁。
    袁崇焕只好自己给自己找台阶下,“那一会儿这牛肉煮好了,我多赐给你一份。”
    左良玉盯着袁崇焕看了一会儿,道,“小的还没立功,怎能领赏?”
    袁崇焕道,“就算是我额外给你的赏,就算是……你杀牛杀得好罢。”
    左良玉摇了摇头,道,“这样不清不楚的赏,小的怎么能领呢?倘或因小的杀牛杀得好就有额外的肉吃,那先前那些杀牛杀得比小的更好的又该怎么说呢?”
    袁崇焕心想,没想到想讨好一个历史人物这么难,额外给肉吃都不要。
    不过又仔细一想,《明史》里对左良玉的性格确实有“多智谋,抚士卒得其欢心”这样的评价。
    或许左良玉确实讲究公平,他待自己公平,待士卒更加公平,他觉得他要是多吃了一份肉,那就相当于其他士卒集体少吃了一份肉,这样他多吃的这一份就让他怎么也过意不去了。
    于是袁崇焕改口道,“那不必额外赏,就我的那一份我不吃,给你吃,你多吃一点,吃好了就立功杀敌嘛。”
    袁崇焕觉得他这样已经够诚心诚意的了,却不料左良玉眨了眨眼,说了一句风马牛不相及的话,“吃归吃,杀归杀,可是袁臬台,小的是不陪酒的。”
    曹文诏抬起胳膊肘,暗中杵了杵左良玉。
    袁崇焕一下子没反应过来,“陪酒?什么陪酒?陪什么酒?”
    左良玉低下头不答话,似乎比袁崇焕刚才进退两难的时候还要羞愧。
    曹文诏道,“咳,您就别跟小的们绕弯子了,陪酒就是侍寝嘛,就是陪人睡觉,左良玉他就不愿干这个。”
    袁崇焕顿时一个倒噎,“我没想让他干这个呐!”
    袁崇焕瞪大了眼睛,简直不敢相信,竟然有人敢觊觎左良玉?
    虽说明末军中龙阳之风盛行,但是这左良玉怎么看也不像是受害者。
    他一个又高又壮的山东大汉,今年都已经二十七岁了,又不是十二、三岁的少年,要是知道自己被一个男人瞧上了,不得把人给狠揍一顿?
    袁崇焕想到这里,忽而心念一转,反问道,“我从前有让他陪过酒吗?”
    曹文诏讪笑着不说话。
    左良玉道,“那个侯恂御史,不是曾经就想把小的收作杂役吗?”
    好了,这下子逻辑通了。
    袁崇焕能在天启二年述职时升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就是因为受到了侯恂的提拔,而历史上的左良玉能在崇祯四年突然飞黄腾达,也是因为侯恂的举荐。
    侯恂不用说,人家祖孙三代都是东林党人,专门跟魏忠贤作对。
    就在去年,魏忠贤想代替天启皇帝去南郊祀天大典,侯恂的父亲侯执蒲事先得知消息,在魏忠贤不曾矫诏宣布此事之前,就上了一道奏疏。
    疏中说天坛常有“宫奴阉竖,连行结队,走马射弹,狂游嬉戏”,以为“刑余不宜近至尊,而况天神飨祀之地?请下所司论治”。
    魏忠贤因而大怒,侯执蒲见机便辞官而归。
    侯恂比他父亲还要刚正不阿,不但在“三大案”中又与阉党针锋相对,而且在东林党中的声誉也很不错,连**星、陈于廷这样的东林君子都很信任他。
    于是天启四年阉党大攻东林党之时,侯恂毫无意外地离职回乡了。
    历史上侯恂再被起复是阉党倒台之后的崇祯元年,不过两年就被擢拔为兵部右侍郎,崇祯三年出驻昌平,那个时候开始提拔的左良玉。
    也就是在同一年,袁崇焕已经被千刀万剐了,所以肯定不是袁崇焕向侯恂引荐的左良玉,虽然侯恂是他二人的共同好友。
    至于左良玉跟侯恂具体是怎么认识的,以及为什么侯恂要格外提拔毫无背景的孤儿左良玉,这段历史在官方记载里一直是省略的。
    唯一的蛛丝马迹,是在侯恂的儿子侯方域的私人文集中。
    侯方域是曾经给左良玉作传的,在侯方域的记载里,是左良玉主动找上他父亲侯恂的。
    起因是宁远兵变,袁崇焕代表朝廷罢免了一批辽东军官,左良玉就在其中。
    左良玉被罢官之后,无以谋生,只能跟人合伙抢劫,有一次不幸抢到运往锦州的军装,论法当斩,还好他的同犯讲义气,便替他承担了罪责。
    之后左良玉走投无路,只能投奔当时正在昌平驻守的侯恂,侯恂十分赏识他,不久就将左良玉提拔成了副将。
    到了这里,似乎只是寻常的“千里马受伯乐赏识”的老套桥段。
    关键就在于侯方域给左良玉作的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司徒公尝役使之,命以行酒”。
    主要就是“命以行酒”这四个字,还有这四个字旁的一句夹注,“宁南出身如此”。
    侯方域是活到了顺治十一年的,他写书作传,必然十分含蓄。
    何况左良玉在南明也倾向东林党人,即使他的父亲侯恂与左良玉有特殊关系,侯方域也不会直愣愣地、毫无保留地写出来。
    但是不写却又是不可能的。
    毕竟文人就这么点儿恶趣味,大明已经亡了,侯方域还惦记着他爸爸曾经睡过南明的宁南侯,孔尚任给《桃花扇》派角色,左良玉从现实里的山东大汉变成了戏文里的小生。
    那么“行酒”这两个字的内涵就清楚了,明末军中常有面目姣好的兵卒陪酒侍寝的现象,徐敷奏当小唱要“行酒”,左良玉当年在军中也会遭遇“行酒”。
    侯恂之所以提拔左良玉,就是左良玉到了昌平之后,愿意跟侯恂“行酒”了。
    侯恂在崇祯三年本质上属于是趁人之危,侯方域在他给左良玉作的私人传记里拼命给他父亲脸上贴金,也改变不了侯恂这种行为的变相强迫性。
    那么左良玉现在的反应就说得通了,左良玉跟侯恂肯定早在崇祯三年之前就认识了。
    有多早呢,应该就是早到袁崇焕被侯恂推荐到了辽东前线的时候。
    东林党人关心国家大事,关心着关心着就关心到一个无父无母的关宁小兵左良玉身上去了。
    左良玉吃亏就吃亏在他不认字,话语权先一步就给侯方域抢去了。
    这件事在侯恂父子眼里是国仇家恨、爱恨交织,在左良玉眼里恐怕就是“MeToo”运动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