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炼气五千年方羽

第两千零七十三章 死期未到

炼气五千年方羽 李道然 2580 Mar 2, 2022 9:23:54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我才七岁,老朱你让我监国?》章节阅读: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梁羽生小说]http://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允熞令人将燧发枪拿上来。
    朱元璋拿到手中看了看,道:“听你四叔说,那日你去阳山狩猎,做出了“燧发枪”,你四叔对此是大为夸赞啊。”
    老朱一边说,一边桌案底下拿出了朱棣上呈的图纸。
    与朱允熞手中的燧发枪,一般无二。
    与图纸一起呈上来的,还有朱棣的奏章。
    朱棣在奏章中,对朱允熞的发明称赞不已,言大明军队若是大量装备,战力可以倍增。
    “四叔太过誉了,熞儿就是闲着无聊的时候,瞎想打发时光。”
    朱允熞谦虚的说道。
    “熞儿,你清楚这一点就好。”老朱对他的说法很是赞同。
    “利器虽好,但终究只是工匠铸造之物,你是朱家子孙,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治国理政上面。”
    “咱听你四叔说,伱为了和工匠商讨如何做出燧火枪,一天都没有吃东西,这就有点过了。”
    朱允熞笑着摸了摸后脑。
    老朱并非不看重燧火枪,但很难上升到后世之人的高度。
    在老朱看来,这终究只是一件工具而已。
    再厉害也没有人本身重要。
    朱允熞知道这是一时之间,很难劝说改变的思想认知,因此也不多说。
    “皇爷爷,我们先试试燧火枪的威能吧。”
    老朱点了点头:“好,一起去试试。”
    两人离开御书房,来到外面的广场上。
    “砰!”
    “砰!”
    朱允熞拿起枪,连续两枪,皆准确的射中目标。
    老朱的眼睛一下子亮了。
    他一把将朱允熞手中的燧发枪抢过来,亲自试着开了两枪,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
    “爷爷,这东西最大的好处,是操作十分容易,一个新入伍的士兵,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取代一名神箭手。”
    没错。
    这才是这个时代的枪支,最大的作用。
    实际上,早期的枪支,受制于制作工艺,火药,子弹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威力是不如一名训练有素的弓箭手的。
    强大的弓箭手,能拉开一百五十斤的硬弓。
    这种弓出的箭,杀伤力惊人,射击距离也远比这个时代的枪支更远,威力自然更强。
    问题出在训练和培养上面。
    要培养一名神箭手,非常难。
    现代很多弓箭爱好者,学习使用的都是复合弓。
    这种弓经过现代化改造,瞄准容易,拉力也只有几十斤,学习起来自然简单许多。
    但如果去拉纯粹的古弓,就会知道那种弓光是要拉开,就需要多大的臂力了。
    只有壮年男子,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适应。
    一旦训练没有跟上,强大的硬弓,就会成为摆设。
    比如说,历史上满清的八旗,在早期的时候,八旗精锐大多都能拉开一百三四十斤的硬弓,战斗力惊人。
    而到了鸦片战争的时候,八旗已经很少有人能拉开这种弓了,更别说依赖它去打仗了。
    但枪就不一样了。
    特别是有了瞄准基线之后。
    可以说,随便一個人,只要是扛得起枪的孩童,垂垂老矣的老头,或者是身体先天较弱的女子,只要发给他们一支枪,再经过简单的培训,他们的射击能力,就能与神箭手相提并论。
    而且,神箭手一次并不能发射太多支箭,因为臂力很快就会承受不住。
    但枪支一天能发射的子弹,则要多得多。
    可以说,有了燧发枪,一支普通的军队,就能在瞬间变成一支全是神箭手的精锐。
    由此带来的战力加成是十分恐怖的。
    这才是最早期枪支能取代弓箭的根本原因。
    “好!好!好!”
    老朱是何等聪明之人,立即便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熞儿,你发明此物,可是为我大明立下了大功啊。”
    老朱十分高兴。
    之前朱棣上书的时候,他还没有想到这东西这么厉害,觉得多少都有些夸大之词。
    见到实物,亲自体验之后,才发现远比朱棣说的更强。
    “皇爷爷,熞儿不敢居功,只要皇爷爷高兴就好。”朱允熞连忙说道。
    “你不敢居功,但咱却不能不赏。”
    老朱脸上带着笑意,忽然问道:“熞儿,若是咱将大明交到你的手里,你可有信心将大明治理好?”
    来了。
    朱允熞心里一紧。
    毫无疑问,自从朱标去世,老朱这段时间,一直在为立储的事而苦恼,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
    但这件事,不可能一直拖而不决。
    老朱的身体已经拖不起了。
    朝堂也会因为储君未立,而陷入动荡之中,这显然不是老朱想看到的。
    这一次,面对老朱的提问,朱允熞没有逃避。
    “皇爷爷,若是熞儿今年有十七岁,不,哪怕是如甘罗一般十二岁,熞儿都有信心,将大明治理好。”
    他脸色无比郑重,道:“熞儿还只有七岁。熞儿自认不比任何人差,可文武百官和天下人未必会如此看。”
    “在他们的眼里,我始终是一个七岁的孩子。”
    朱允熞直言不讳。
    这一点,老朱也很清楚。
    他现在对答十分重要,与其思前虑后,还不如和老朱袒露心中所想,赤诚相见。
    朱元璋看着他,问道:“你还是想举荐你的四叔吗?”
    朱允熞却是摇了摇头:“熞儿之前举荐四叔,是因为觉得四叔领兵有方,驭人有术,可为一代君主。”
    “但如今看来,还是熞儿思虑不周。”
    “四叔若是掌国,武则有余,文则不足。”
    老朱双眸内,精芒闪烁。
    这与他心中想的,倒是不谋而合。
    朱棣一门心思,都在带兵打仗上面。
    让他来掌国,老朱始终不放心。
    “若是二哥掌国,刚与四叔相反。”
    “二哥身边儒士众多,自古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如今我朝初立,朝中势力最大的是勋贵,而不是文官。”
    “但即使如此,也出现了李善长,胡惟庸之流,试图架空皇权,阴谋造反。”
    “大明真正的危机,在文官而不在勋贵。”
    “这些人满口圣人规训,道德文章,实则拉帮结派。”
    “他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股十分强大的势力。”
    “大明若不对他们加以限制,恐怕迟早会亡于这些人的手中。”
    “皇爷爷可以说“都杀了吧。”,但后世的皇帝却不能。”
    “上至中枢,下至百官,皆是他们的人,就算是天子也无力改变了。”
    事实上,即使是朱棣掌国,大明最终也没有逃脱这条路。
    这当然是后话了。
    历史上,朱允炆继位后,文官立刻就夺了武将的权。
    原来没有实权的兵部被赋予重权,而执掌兵部的人,也变成了文官。
    方孝孺,齐秦,黄子澄三人的背后,是整个文官集团。
    在老朱在世之时,他们暂时蛰伏。
    老朱一死,就乘机起势。
    借着建文帝登基,全面掌权。
    若没有靖难之役,大明的格局,早在建文一朝,就已经完全改变。
    “好啊!”
    老朱赞赏的点了点头。
    “你能看出这些,确实比你那二哥强出太多。”
    他走了几步,摸了摸胡须,道:“咱就先不急着立储君。”
    “咱决定了,封你为王,让你执掌应天府。”
    ……最新网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