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尊王朝 嫡女誓不为相

第130章还记得刚入宫

嫡女誓不为相 六块岩 2261 Aug 6, 2021 3:51:48 AM

    “建设在更加注重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中走向深入。”
    “我记得刚入宫为九品女官时,为我们讲解历代朝治的女官大人曾经讲过。”
    “是的。”梁恋和谢胭一起下着台阶。突然说道。
    “古代官僚制度。秦隋唐宋元各朝代在政治制度上的创举。”
    “一、察举制。察举也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汉代察举的标准,大致不出四条,史称“四科取士”,《后汉书·百官志》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明足以决,才任三辅令,皆有孝弟廉公之行。”
    “四科取士大约起于西汉,下迄东汉未改。不过有时单举其中的一二科,或全举四科,均有诏令临时规定。察举的标准虽仅有四科,但察举的具体科目却很多。”
    “主要有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以及明经,明法,尤异,治剧,兵法,阴阳灾异等临时规定的特殊科目。这些都是功名,有了功名,便可实授官职。”
    “二、征辟。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
    “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
    “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公府与州郡既有自行选官之权,而被辟除的属吏又不为朝廷命官,故去留亦可以自便。如不应辟,也不能加以强迫;否则,要受到舆论的非议。尤其是州郡辟召是当时比较自由的仕宦途径,而且既辟除之后,主官即当加以重用;否则,气节志行之士就要辞去。”
    “三、九品中正制。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所以,阿恋,你是说,如果想要改变寒门之士进入仕途的话,必要从这里面入手。”“正是。”梁恋抬头笑了。
    “四、科举制。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只是按照门第高低分配权力,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出身低微的地主的要求,而门第高的士族**,因而加剧了当时的政治**和地方割据分裂的倾向,说明士族制度已经腐朽。”
    “同时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尤其是均田制实行后,中小地主势力增长,非常渴望进入统治阶层。隋唐时期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为革新政治,巩固统治,加强皇上集权,在选官上实行了科举制。”
    “隋文帝废除维护门阀贵族地位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因为是分科取士,所以名为“科举”。”
    “王朝开始用公开考试的方法来甄别人才高下,从而量才录用,这是国家古代选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为以后历代所沿用。”
    “唐代科举有常举和制举两类。常举每年举行,于进士科外,复置秀才,明经,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种。学馆的生徒可以直接报考,不在学的自行向州,县报考,合格后再由州县送皇上参加考试,应试者以进士,明经两科为最多。”
    “考试的内容,进士着重于诗赋和时务策,明经则着重于儒家经典的记诵。主持考试的,开元二十四年以前一直是吏部考工员外郎;以后归礼部掌管,也有临时由皇帝委派中书舍人等清要官主持的。武则天当政时,还亲自主持考试。”
    “考试及格者称为“及第”。录取数进士科约为应试者的百分之一,百分之二,明经科为十分之一,十分之二。因为考生投送履历表,叫做“投状”,所以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武则天还增设武举,由兵部主持。”
    “制举由皇帝临时立定名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文辞清丽科,博学通艺科,武足安边科,军谋越众科,才高未达沉迹下僚科等百十余种。”
    “士人和官吏都可以参加考试。考中以后,原是官吏的立即升迁;原来不是官吏的,也立即由吏部给予官职。但制举出身当时并不被视为正途,而看成是“杂色”。”
    “隋唐时期创立的科举制度有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皇上,有利于消除地方和皇上在选官方面的**,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