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重生 战皇

第2482章急切

战皇 蒙面加菲猫 4295 Nov 12, 2021 11:33:16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在深渊里仰望星空:魏晋名士的卑微与骄傲》章节阅读:

    嵇康有一个可怜的儿子,嵇绍。嵇康死的时候,他大约十岁。能记事,但是不懂事的年纪。
    在他后来的记忆里,对父亲的印象如同写在水面上的名字,也许融入了波心,但在平静的水面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他很少提起他那个太过著名的父亲。在他的时代,政府对嵇康讳莫如深,学生们却爱他纪念他狂热地崇拜他。而他,作为嵇康唯一的继承人,却无法坦率地表达他对于父亲的情感。父亲曾经给他留下过礼物,那是一封信。纸寿千年,借着这坚韧的承载物,作为父亲的嵇康,在他缺席的嵇绍的成长过程中,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儿子身边陪伴他。跟那个愤世嫉俗的高傲的嵇康不一样,作为父亲,他坦白、赤诚,甚至啰里啰嗦、絮絮叨叨。
    那时候,嵇绍还小,可能不记得了。桐荫初夏,竹影婆娑中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时候,背后那双满载着慈爱的眼睛平静地看着他,不激昂,不愤怒,平静而满足。养育一个生命是件奇特的事情,做了父亲的嵇康,对于儿子的要求不是循着他的脚步义无反顾地走下去。相反,他给儿子指明一条明哲保身之道,愿儿子做一个独立的、有风骨的人,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幸福的人。他到底还是希望儿子成为儒家的君子,而不是他自己叫嚣的“非汤、武而薄周、孔”。他又哪里是“薄周、孔”了,济世救民,本是他的梦,但他太较真,以至于和孔融一样,看见污浊的现世玷污了自己的信仰便恨得跳起来要和它划清界限。
    留给嵇绍的那封《家诫》是这样写的: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
    不须行小小束脩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欲求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行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
    外荣华则少欲,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
    ……
    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以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嵇康对自己能平安看着孩子长大似乎缺乏信心,所以留下了这封《家诫》。同时在临死前把嵇绍托付给了他宣布与之绝交的山涛,而不是与他更形影不离的向秀,或者更有名的阮籍。除了确定山涛的人品无可挑剔,更重要的是,他需要给宝贝儿子找一个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有质量地活着的典范,他要嵇绍成为一个不委屈自己,也不愧对古往今来典范的男人。对于嵇康这样一个从来不浪费时间筹划安排的人,这就是他的父爱了。
    山涛和嵇康最大的不同,在于他的隐忍。山涛是一个有理想却又很现实的人,他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他比嵇康更能在夹缝里生存壮大。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他存身正,行己恭,他用实用主义的方式去达到那些高缈的理想。
    嵇康去世之后,嵇绍就与母亲一起隐居。嵇绍此时是**的政治犯后代,不能做官。作为那个名字也不能提的人的儿子,他像是一个不存在的人,生活在光不曾照亮的角落。但山涛,作为吏部郎,在朝廷上那些动辄得咎、举步维艰的较量中,他的眼睛从没离开过那座风光不再的庄园中的孤儿。他需要一个时机,让嵇绍登上朝堂。山涛的愿望大概看上去像是天方夜谭,但这是嵇康的愿望,也是他的光荣:穷独善其身,达兼济天下。更重要的是,当司马氏已经坐稳了江山的时候,一个现实的人,该做的不是沉睡在过去里唏嘘怨恨,他要改变的是未来。由嵇绍去改变未来,远比躲在父亲的阴影里碌碌无为一辈子更有意义。
    机会终于被敏锐的山涛捕猎到。司马炎上台之后,风向变了。司马炎远称不上雄才大略,不比他父亲、祖父的敏锐狠厉,更比不上之前曹氏父子的文武风流。但就是他统一了中国,给了这个国家二十年难能可贵的繁荣。
    历史对这个前人播种后人乘凉的皇帝的要求很简单:和稀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在之前的禅让争夺中杀得你死我活的知识精英们都团结起来,为这个新的政权出力。稳定是第一要务,知识分子大规模的敌视是新兴王朝的皇帝们最扎屁股的那根刺。他们没有枪杆子,但是有嘴皮子,他们能够蛊惑枪杆子们掀起一浪一浪的反抗,就是全部杀掉也让你杀得手软眼花。况且人都杀掉了,谁去收麦子?
    以代魏之后祭天的“大赦天下”为序曲,司马炎向玄学家的后代们伸出无数的橄榄枝。许允的儿子许奇出来了,本来让他做祭祀处主任秘书,但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说放在皇帝身边怕出人命。司马炎倒是很敢赌,大手一挥,没关系,他爹人品那么好,儿子不会差,反而升他为祭祀处副官。贾充的前夫人、李丰的女儿李婉本来因为李丰的反叛被流放,这会儿也回来了。尽管贾充早已续娶了郭槐,可没关系,两个夫人平起平坐,只有左右之分,谁也不得罪。
    山涛看着这些明显的信号,一直没有出声。他需要一个好的时机。他对自己培养的嵇绍有信心,一般的官职,配不上嵇康的儿子。最起码得是组织部,或者秘书办这样的实权机构。亮相不够惊艳,以后不容易出头。不久,秘书丞的位置空出来了。皇帝让组织部长山涛和秘书长贾充议一个人选。
    此时,以山涛为代表的名士派和以贾充为代表的事功派正斗得水火不容,但山涛和贾充脸面上却依然彬彬有礼,有商有量。司马炎很乐意看他们斗,自己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之前山涛和贾充在司马炎“谁也不得罪”的原则下各有胜负,但是这一次,山涛非争不可。嵇绍并非单纯是自己的养子,嵇康的儿子在这个时候是一个旗帜,嵇绍进入朝廷中枢不仅能洗刷嵇康的罪名,也会如同一记巴掌,狠狠地掴在当初处心积虑罗织嵇康罪名的钟会们的脸上。
    于是山涛直接就跑去找皇帝面谈了,在皇帝面前给嵇绍打了保票:这孩子,人品好,学问好,有文采,又通音律,应该能够胜任组织部里的工作,可以给他一个机会先锻炼一下。山涛话说得很谨慎,还很给司马炎面子:嵇绍的身份您知道,如果要团结名士派,拉拢之前那些人是小打小闹,这一个才是动真格,表现您愿意团结名士和他们的后代的机会来啦!司马炎和山涛是有默契的。顺着山涛的意思,司马炎说,既然如此有才能,还是直接做秘书丞吧。
    对于这个进入国家中枢的机会,嵇绍很彷徨。他仿佛明白这是父亲的意愿,但依然不能确定。为司马家做事,天下那些赞扬他父亲独立人格与不屈品行的人是否能理解他?于是在一个长夜,嵇绍和山涛促膝而坐,关于父亲,关于时局,谈了很久。当他最终问出是否可以去做这个官的时候,山涛只回答,“天地四季便是这样变化着的”。
    要向前看。
    远庙堂究竟不是文化精英的出路,挣扎在体制之外不是被镇压就是自生自灭。有文化又有政治抱负,想要让这个国家按照自己的想法运行就必须学会和当局合作。这是从东汉“党锢案”以来几代人血的教训,以血肉之躯和国家机器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不如换个聪明的办法。况且他们之间的鸿沟未必有预想的那么深,司马师没当权之前还是何晏、夏侯玄他们私人集会的常客,钟会也曾是竹林雅集的座上宾,除去学术水平高低不齐,他们不过是治国理念不同而已。
    这才是山涛那句“天地四时犹有消息”的意义,嵇绍很明白。在朝的嵇绍更多地表现出一个儒生的本分,低调、忠诚而勤勉。但是作为个人,他也没有丢父亲的脸,也有自己的名士风度。和父亲一样,他朴素自然,不喜装饰打扮。他也和蔼可亲,和几个侄子住在一起,对待他们都像是亲生儿子一样。有炙手可热的外戚贾谧想来攀交情,嵇绍不卑不亢,保持距离。齐王冏辅政的时候,有次嵇绍找他汇报公务却正逢宴会,司马冏听说嵇绍善音乐,就要他弹琴,但嵇绍以朝廷之官不做伶人之事拒绝了。
    想起来,他父亲对于玄儒合一的想法倒是在他身上真正实现了。
    嵇绍给自己的定位很准确,他既不辜负国家,亦没有辜负父亲。嵇绍生逢八王之乱,却在这场战乱里为了维持国家的稳定尽力周旋。长沙王司马乂控制朝廷的时候,河间王司马颙、成都王司马颖起兵反上京来。被朝廷派去讨伐司马颙、司马颖的将士纷纷要求嵇绍做他们的主帅,说只要有他领导,他们虽死犹荣。嵇绍懂什么军事?不过是他立身的严正,他对国家的忠诚感动了这些要为国家拼命的士兵,让他们感到亲切而已。
    嵇绍的死也是赶上的。司马颙当政期间,本来已经免了他的官。只是后来大家扎堆攻击司马颖,刚掌权的司马越顺手又恢复了他的爵位。司马越浩浩荡荡带着傻皇帝“御驾亲征”,去攻打正在邺城的司马颖。嵇绍大概知道这是趟有去无回的征程。在出征前,同事秦准问他说,你就要上战场了,总要准备一匹好马吧?嵇绍只是说,我的任务是护卫皇帝。如果皇帝有个三长两短,我要好马有什么用呢?
    这次“亲征”的声势很浩大,全国都痛打落水狗司马颖,指望下一个坐上首辅位置的就是自己,因而出兵都相当积极,传说有百万之众。可是不会领兵的司马越却在荡阴这个地方,被司马颖的战将石超的五万人围成个铁桶。司马越一看大事不好,赶紧把招牌皇帝一丢,自己逃命去了。于是聚集在皇帝周围吃皇粮的大臣跑得比老鼠还快(包括著名哲学家郭象先生)。只剩下嵇绍,不愿逃,一直守在傻皇帝晋惠帝身边。他像孔子的学生子路一样,即使在残酷的战斗中,四周箭雨飞溅,依然端正冠冕,面不改色。最后死时,血溅帝衣,为了保护傻皇帝做了最后一次无畏的抵抗。那个一生糊里糊涂、智商很低,也不管事的傻皇帝司马衷,却在获救后难得有了自己的坚持:他不肯换洗沾满血污的衣服,他说这上面是嵇绍为了保护他流的血,不能洗。
    但傻皇帝也领会错了嵇绍的意思。嵇绍的立身准则从头到尾都清楚明白。他按着父亲的《家诫》做一个对得起先贤,对得起道德的人。他一个文官在千军万马之中血溅帝衣,护的哪里是晋惠帝那个呆皇帝,他保护的是代表这个国家正统的权威。毕竟,以身殉国,是一个男人最光荣的归宿。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