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越重生 战皇

第1512章大岳印

战皇 蒙面加菲猫 2101 Aug 7, 2021 8:10:11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陛下,请加钱》章节阅读:


  张生对古代印玺很有研究,只要是古印,只要过手看一眼,张生就能从古印的大小、形制、材质、印文判断古印的朝代,并判断他的价值。
  张生手中的这方印,与1966年出土的那一方形制很像,1966年出土的“南帝三郎”印是道家法器,地面刻着“南帝三郎”,四侧面分别刻“三五将君”、“东治三师”、“大一三府”、“**王氏”,天面印文则是“民侨”。
  张生的这一方六面印,比66年那方的体积更大,字体不一样,用途也不明……
  这种定制的生意张生本来不太愿意接,因为拿着标准器仿造,往往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这一点双方都心知肚明……
  但对方的表现诚意十足,直接将二十万定金拍在张生脸上……是面前,而且承诺,只要仿的好,再付五十万的尾款。
  二十万加五十万,就是七十万啊,还要啥自行车啊。
  张生被对方的诚意打动,看着对方也不像是坏人,在约定好只仿制不做旧之后,张生决定帮对方那个忙。
  仿制古物,只要不做旧,就是仿古工艺品;
  但是仿古工艺品一旦做旧了,不管做旧的工艺手法多么粗糙低劣,都算是造假,都算是犯法。
  张生就是这样一个讲究原则的人。
  一个正直且纯粹的人。
  仿古工艺品要想做好,首先要有标准器,标准器就是真品。
  那方铜印形制虽然与1966年出土的东晋“南帝三郎”印类似,但印身用铜的品质绝佳,绝不是东晋可以炼制的。
  黄铜质地极精纯细腻,如婴儿皮肤,色泽内敛深沉且散发着厚重的光,比宣德炉的铜质品相还好,所以张生初步判断里面一定也添加了金银等贵金属,而且还有少量的稀有金属。
  更令张生感到好奇的是这方印的印文。印文很特别,即使自认在古印领域见多识广的张生也从来没见过。
  怎么说呢,那方印的印文与各个时期朝代的印文都不一样。
  春秋时印玺还比较原始,主要是以封泥形式存在,刻字有朱文(阳文)有白文(阴文),但也有以烙印形式出现在陶器、漆器和木器上的,字体风格是相对随意的。
  战国时燕印多刻以阳文,印文线条匀称,风格统一,结构工整规矩,但略显僵硬呆板。
  齐印印文以白文为主,字形笔画匀称,但不如燕印,而且字的布局很随意,看起来粗犷豪放。
  楚印以白文为多,字体风格与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和竹简文接近,线条流畅,秀而不媚,已经有了毛笔书法的美感和意境。
  韩赵魏三晋的印以朱文为主,笔画偏细,文字秀丽。
  秦印印文风格鲜明,字形略长,线条圆转流畅,结体紧凑,笔法自然有力,而且印面有十字格、田字格或日字格,字体更像石鼓文或李斯小篆,字不盈空。
  如果你在古董市场里看到什么古物上盖有传国玉玺的印章,“受命于天”那些篆字是粗胖的,必然是造假的。
  到了汉代,西汉早期的印文风格沿袭秦篆的风格,而且“田”、“日”字格仍然得到保留,笔画整齐饱满,填满字格;
  西汉中晚期印文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字形宽博方正,而且字体一定印面满白(或许是因为那时期的民族自信心已极大提升,自信心膨胀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文化创作),个别印文中会出现鸟虫篆,这种特点一直延续贯穿了新莽和东汉。
  魏晋印文的风格与东汉一脉相承,所以如果不是印玺领域的顶级学者专家,就是一般古印老玩家,一般也不容易区分魏晋印和东汉印,但如果印属于特定官职和地域,还是可以通过官职和地域名称区分的。
  南北朝十六国时的印虽然风格与晋印一脉相承,但制作简陋,印文草率;其中北朝十六国的印文大多是直刀刻出,不加修饰,笔画平直方折,构图茂密,很容易辨别,粗犷简陋的蛮夷风格,而且那时的印文中经常出现简笔字(魏碑中也时有出现)。南朝的印文也强不到哪去,篆体也常常不合六书规范。
  到了隋唐时期,印文基本放弃了传统白文,改用朱文小篆,这一规范成了中华后世官印的模范。
  隋印印文飘逸俊秀,如同六朝碑志一般洒脱。
  唐印与隋印类似,印文也是朱文细笔小篆,比如故宫典藏的“中书省之印”就是典型代表,上海博物馆的“齐王国司印”(李元吉的印),还有“平琴州之印”、“明州之印”、“台州之印”,都可以相互佐证,另外颜真卿的《忠义堂帖》上的印也符合这个风格,上述风格应该是唐印印文的典型特点。
  另外,部分唐印的印文创新性采用了“焊接法”和“掐丝法”,也就是印文不用篆刻的,而是焊接到印面上的,这在前代是没有的。
  宋辽金夏元明清各代印均有特点,但大体传承之间均未走出唐印的范式。
  张生拿到的这方“南帝三郎”印的印文风格十分特别,他从未见过。
  字体既非小篆,也非鸟虫篆,也不是更古老的石鼓文和金文,要说像,更像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字体,凤翥龙蟠,圆润飘逸,非行非楷,既行又楷。
  而且六个面每个印面的布局都各有特点。
  比如天面,四个字呈两横两竖的印文布局,但竟然只有半边田格,很奇怪的形制,这从未见过。
  地面的“南帝三郎”印文半朱半白,而且是对角线交叉阅读,而交叉阅读又是秦印的典型特征。
  张生想要仿出一模一样的印,除了研究印身的材质外,还必须吃透研究印文。
  他需要将印文印在纸上,仔细研究字体、字形、笔画和用刀。
  张生在现代的记忆就截至于自己在纸上印下了地面“南帝三郎”的一瞬间。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