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奇幻小说 带着系统来大唐

第八百九十一章 如飞船只却太慢(第一更 请订阅 投票)

带着系统来大唐 农家一锅出 2130 Apr 26, 2024 10:55:39 PM
    “放船喽~~”
    三月初一,伴随着喊声,一艘艘脚踏轮船被放到水中。
    早两天的时候,船只新刷了一层桐油。
    救生设备经过严格检查,送到船上,开始把船驶往各地。
    顺流的船只后面拴一串儿船,逆流拴上两三只。
    在长安要回去的百姓主动免费帮忙,带着货物上船,再帮串几只回村。
    水上撑船的人等了等,发现没人要求自己离开,便放下心,继续接活儿。
    在路上扛包走的人发现旁边的水渠有船过来,站在那里等。
    船到,问一声去哪,和自己顺路,赶紧到后面的船上帮忙踩。
    自从有了水网和船,带东西走路的人显然变懒了。
    背五十斤东西、挑一百斤的担子,用腿走,绝对比不了把东西放船上踩着走。
    逆流也比自己走轻松,三四个人一起踩,还可轮换休息。
    不用操劳工作的富贵人家的子女,纷纷跑到河边看船。
    中午的时候,官员们吃过饭,跑出来散步,也一起观瞧。
    他们有的人纯粹是为了写诗,看一看大量船只出发的场面,想一首好的诗,这不天热了么,要办诗会。
    在鸿卢寺的各国使臣更是要看看,看大唐的繁华,琢磨自己的国家或部族的发展出路。
    河面上的脚踏轮船排着队,到现在还没放完。
    一般人眼中看的是热闹,稍微有一点政治头脑的人看到的却是经济繁荣。
    小船不大,却能解决百姓往来交通的问题。
    每天船只跑来跑去,俱是货物流转。
    其他地方的使臣看了,觉得大唐确实强大了。
    吐蕃和突厥的使臣恨不能所有的船全部沉没,最好是淹死一大群人。
    但他们知道,不可能,木头船怎么沉?人的身上还挂着‘救生衣’。
    指望小船散架,还是不存在,除非用大船撞。
    大唐有榫卯技术,更厉害是船上铁钉,配合榫卯使用,很结实。
    之前跟日本打海战,日本的船就撞不过大唐的船,一撞就散,大唐水军就是那样打赢的战争。
    “吐蕃河少,不然……那是什么?”伊辛巴在为自己的地方河流不适合用船而难过,突然指着一艘船,吃惊地喊起来。
    那是一艘前面是尖的,后面是宽的船,上面同样是有八个人的位置。
    四个人的地方能蹬踏,现在船上有四个人,羽林飞骑战士。
    他们旁边有把手,一个个抓着把手使劲踩。
    那船前面在水面上翘起来了,与此船同一个方向轮船像停在那里没动一样,这船就在旁边蹿过去了。
    船的后面泛起水花,船感觉上是贴着水面在飞,当然,这是他们没见过真正快的船。
    ‘哗~~’岸上观看的人哗然了,什么船啊,太快了。
    “老夫知晓,此乃螺旋桨,用的计算出来的桨叶角度,还有新的轴承和曲轴和半轴。
    此乃我大唐工业最先进的技术展现,这速度,漂亮,小易有本事。”
    毕构给旁边的人讲,李家庄子的技术就是大唐的技术。
    宋璟表示服气,至少他不清楚怎么制作出来的,此船的速度是其他船的许多倍。
    他盯着船:“打水战,敌人的船只根本来不及调头,在水上运输物资,其他船只望尘莫及。”
    另一边的岸上,李易举着望远镜摇头:“太慢了,四个人羽林飞骑一同做功,十节都不到。”
    李易嫌弃,太慢了,海上的帆船,风向好时满帆,速度都比现在看到的快。
    李易发现小船速度在八节左右,即十三四公里每小时。
    换上别人来踩,能保持十公里每小时就不错了。
    主要是整套驱动设备已经很沉了,不是柴油和汽油发动机,船身由竹子制作。
    在长江上,顺风顺水情况下,螺旋桨船的速度优势体现不出来。
    “回头再加个齿轮组,不知道这钢能不能承受得住。”李易知道怎么可以提高螺旋桨的转速。
    脚踩一圈,螺旋桨转十圈,和脚踩一圈,螺旋桨转三十圈,速度绝对不同。
    与自行车的变速齿轮一样,前面放最大的,后面放最小的,只要有力气蹬,链子承受得住,速度就快。
    又看几眼,李易回去重新设计图纸,送去工坊。
    李易不怎么满意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却与神迹无异。
    他们不去想帆船水流而下的速度,他们看到的是新的船在逆流中的速度。
    顺流抱个木头漂难道不行?关键是顶着水上,飞起来了。
    打水战,同样是远程攻击,新船始终可以强占上风头。
    “怎样能抢来一艘船?”伯讹惦记上了,想弄清楚原理。
    轮船已经知道,还亲自踩过,结构简单,难的是怎么想到的。
    刚刚看到的小船,没有桨、帆、轮子,水下冒水花,上面那样踩,下面的水花咋冒出来?船为何向前航行?
    一连串儿的问题在伯讹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
    伊辛巴用手搓搓脸:“只要他们放出来给别人用,我们租一个搬上岸看看。”
    “此物不可叫人学去。”宋璟看到了外邦的使臣,尤其是突厥和吐蕃的使臣,他要保密。
    “老夫相信,给他们带回去,他们也造不出来,金属强度不够。
    用倒模的方法能够铸出来同样形状的东西,组合到一起,就用不了。
    蹬两下,把齿轮给磨没了,过两天你看到自行车的车链子便知晓。”
    毕构相信这东西不好仿制。
    “你去问问李易,可不能叫人学去了。”宋璟还是不放心。
    “老夫现在便去。”毕构无奈,带两个人溜达去桥那里,问就问。
    其他使臣们各怀心思,有河流的地方,比如说日本,他们希望获得相应的技术。
    最快的前头人员已经从日本赶来了,告诉使臣,很快大队人马会抵达。
    要在大唐进行交流、学习。
    驻大唐的日本使臣把资料进行整理,凡是李易发明的利农工具,他们都画和图纸,还有制作出实物,等着找机会送回去。
    别的地方的使臣干着同样的活儿,包括契丹和渤海。
    契丹额外知道了怎么制造另一种适合在山地跑的雪橇,李易教,双方关系好。
    当然,关系再好,热气球的关键技术也没有。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