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尊王朝 寒月韩玥小说

第1863章

寒月韩玥小说 强势重生:夫人她飒爆全球了! 4042 Aug 6, 2021 4:03:26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盛唐挽歌》章节阅读:

    回莲花池别院的路上,郑叔清一言不发,似乎心事重重的模样。方重勇脸上倒是很轻松写意,跟在对方身后,同样是一言不发。
    二人心照不宣的来到书房,屏退众多仆从后,开始商议有关售卖“红莲春”的大事!
    “这个酒不是红莲稻酿制的,为什么是红色?”
    落座之后,郑叔清就忍不住询问道。
    “方家不传之秘而已,称之为红曲酒。与巫峡春的酿造方法别无二致,都是出快酒。但因为有红曲,所以这酒的色泽与风味,也变得完全不同了。
    可还能入使君的法眼?”
    方重勇打开装着红曲的袋子,递给郑叔清看。
    “好!极好!真是……否极泰来!”
    郑叔清忍不住击节叫好。
    这红莲春确实很妙,但更妙的是方重勇之前的一系列操作!
    首先是用反诗套路顾况,让后者把对应的消息用官方渠道泄露出去,提高红莲稻酿酒的权威性。再配合长安首富王元宝暗地里宣传,于是众人就会对所谓红莲稻酿的酒,产生无限期待。
    因为这些连环套路,人们自然而然的会以为,红莲稻酿造的曲酒,必然是红色清亮的。
    最后,方重勇再隆重推出“红莲春”,暗示这就是用红莲稻酿制的,要不然,为什么会冠名“红莲”二字呢?
    再加上这是夔州的酒,而夔州特产贡品红莲稻,其他地方都不种这种稻米,而坊间又有传说,今年红莲稻很多被僚人放火烧山的山火焚毁。
    一系列的暗示与明示,就会让人觉得,方重勇和郑叔清是拿红莲稻酿酒,酿出的酒叫红莲春,酒色鲜红透亮!
    实际上,方重勇和郑叔清从来没有说过任何关于自己用红莲稻酿酒的事情!也没有说红莲春就是用红莲稻酿制的。
    类似手法,郑叔清可谓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但他又不得不服!
    郑叔清完全可以预料,红莲春一定可以在长安一炮走红。因为只要酒的逼格到位了,那么只要它的味道不是特别怪,以至于被归为“异类好酒”,那么就一定可以在长安庞大的酒水市场里面占据一席之地。
    宴席上喝酒的人,喝的从来不是酒,而是人情世故。酒的质量没有压倒性的优势,那么哪一种酒能给自己带来更多面子,哪一种酒就容易出现在酒桌上。
    方重勇前世,如果请朋友喝酒,请喝茅台,肯定是跟请喝牛栏山,效果完全不同的。
    郑叔清想不到,方重勇如此年轻,居然深谙此道,已经不能用“人不可貌相”来形容了。
    方有德家的逆子,真踏马恐怖!
    类似红莲春的情况,就好比说有个人姓顾名问,然后出席一个与他无关的重要会议。
    会议中主持人询问:“顾问来了没有?”
    这個人冒名顶替上台,完成演讲。其实主持人话语中的“顾问”二字,并不是问谁是姓顾名问的人!红莲春不一定是红莲稻酿成的,就好像姓顾名问的人也不一定是顾问身份一样!
    方重勇要是对外宣称,之所以起名叫“红莲春”,就是因为此酒色泽如红莲一般,谁又能说这个名字起得不妥?
    “上元节,必有大酺。若是能让红莲春成为大酺的指定酒水,这一战,就是板上钉钉了。”
    方重勇感慨叹息道,在郑叔清他们喝这个酒以前,自己的心都是悬着的。虽然方来鹊说酒的味道不错,但这小子好像吃什么都不挑,说的话完全没什么说服力。
    “那,我们现在要做什么?”
    郑叔清疑惑问道,现在方重勇已经是他的救命稻草,这位夔州刺史已经不做他想,方重勇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唯有如此他才能上岸。
    “红曲之法,不出数年就会名扬天下,藏是藏不住的。但在使君返回长安之前,此法绝对不可以泄露半点出去。请使君派得力之人参与制作红曲。
    有了红曲,酿酒之法倒是寻常,可以让夔州数得上号的酒坊都参与制作。
    如今红曲尚为贵重之物,可以趁着消息不畅在长安赚一波大钱。一旦制作红曲之法扩散开来,红曲酒必定飞入寻常百姓之家,请使君不要患得患失。
    使君的目的,只在于返回长安而已。”
    方重勇怕郑叔清想太多,很是耐心的解释了一番。
    这位夔州刺史,事情没发生的时候他想得很少,完全没有察觉。等事情发生后,他又想得太多,幺蛾子不断。
    就说上次统一漕船标准那事,郑叔清居然把主意打到朝廷的漕船上,还想把对付商贾的那一套用来对付朝廷所属的漕船,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
    方重勇真怕郑叔清把红莲春当敛财工具,拽着手里不放。
    “是有点可惜,但本官也没想太多。”
    郑叔清依依不舍,颇有留恋一般说道,很显然他刚才就想了很多,听完方重勇这番话以后清醒了过来。
    “事不宜迟,使君这便安排生产红曲与酿酒吧。这种酒秋酿春熟,正好赶得上时间。”
    方重勇的催促声,打断了想入非非的郑叔清,后者还在想怎么攒一点红莲春去送人情。
    “明白明白,本官这就去安排。”
    ……
    随着秋收的一天天过去,夔州红莲稻的后续消息,开始慢慢发酵,各种流言在长安城内的酒坊与青楼流传着,一种用红莲稻米酿制的绝世美酒“红莲春”,也逐渐在好酒之人当中口口相传,越传越神奇。
    红莲稻的珍贵,就已经保证了足够的噱头!对于那些平日里吃饭都要吃“水晶饭”的大佬来说,不搞点红莲春来尝尝鲜,对得起自己这张脸么?
    对于那些想要攀附权贵的“大唐好青年”们来说,去给贵人们送礼,不提一壶红莲春去登门拜访,那叫给面子么?
    越是见不到,就越是期待。越是原料名贵,就越是逼格高超。
    听说此酒鲜红如血,又清澈透亮,没有一丝杂质与酸涩。光是在脑中想一想都要觉得醉了。
    但除了这款美酒的相关消息在不断传播发酵外,还有另一件更重要的传闻,也在坊间不停发酵!
    时间已然到了深秋,这天兴庆宫的南熏殿内,高力士正在给李隆基洗脚,而后者正坐在高脚凳上看信,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王忠嗣写给太子李瑛的回信,其副本居然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了李隆基的手中!
    “忠嗣不愧是朕养大的,果然深明大义,没有跟着太子那群人鬼混,知道朕的苦心。”
    李隆基深深长叹,李唐皇室中同室操戈的老毛病,似乎隔十多年就要爆发一次,从来都没有真正的平静过。
    “为什么太子他们,就不能学朕与宁王那般兄友弟恭呢?”
    他恨恨的拍了拍高脚凳上扶手,怒其不争的呵斥道。当然,也就是对着空气发怒,跟无能狂怒一线之隔。
    一年前,李隆基跟太子李瑛之间的关系,就已经处于决裂状态了。
    当初,他潜邸时的宠妃赵丽妃、皇甫德仪与刘才人,分别生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因为各种原因,李瑛被封太子。
    但后面年轻漂亮嘴巴又乖巧的武惠妃得宠,而三妃相继失宠。
    于是李瑛、李瑶与李琚三人常为母亲不得宠而不乐,同仇敌忾之下抱团,私下里闲聊多有怨言。
    惠妃之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一直都知道武惠妃野心,就是扶持自己的儿子李琩上位为太子。
    于是便暗地里派人每天观察李瑛有何异动,并向惠武惠妃报告。
    耐不住寂寞的武惠妃,向李隆基哭诉太子结党营私,想要谋害她们母子。李隆基大怒,想要废太子,但被张九龄以“太子国本,不可轻动”为由劝阻了。
    虽然这件事最后以不了了之告终,但李隆基心里想什么,李瑛已经彻底看明白了,也不再抱有奢望。
    如今看到李瑛拉拢王忠嗣,又看到王忠嗣在信中严厉呵斥李瑛,严词拒绝结党,李隆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
    庆幸的是没把王忠嗣养成白眼狼,失望的是李瑛行事越来越张狂,似乎离“玄武门plus”越来越近。李隆基在心痛之余,想起当年自己的兄长,宁王李宪是如何推让太子,如何兄友弟恭。
    忍不住对李瑛更加失望与痛恨。
    “朕欲废太子,力士以为如何?”
    李隆基漫不经心的询问道,这时候高力士已经在给他擦脚了。
    等脚盆被宫人搬走,高力士这才躬身行礼道:“此乃天子家事,奴岂能说三道四?”
    “哼!你倒是谨慎。”
    李隆基冷哼一声,没有追问下去。当然了,如果高力士真的说了,他也未必会高兴。高力士能得李隆基深深信任,便是因为对方谨言慎行,不该出头的事情,死也不出头。
    “传张九龄、李林甫到紫宸殿。”
    李隆基站起身,甩了甩袖子转身便往殿外而去。只剩下高力士手足无措的站在原地,又马上小跑着跟了上去。
    ……
    张九龄比李林甫和李隆基的年龄大了一圈,又是从小苦读书考科举当的宰相,饱经风霜身体不太好,深夜被叫醒前往大明宫,都是睡眼惺忪,强打精神。
    李林甫已经提前从武惠妃那边得到了一些小道消息,知道李隆基大概会问什么样的问题,因此胸有成竹,倒是比张九龄显得淡然许多。
    “二位相公都帮朕看看,朕那位逆子,究竟想干什么。”
    李隆基一脸怒容的扬了扬手中的信件,不知道是在做戏,又或者真的怒不可遏,总感觉他似乎下一秒就会立刻对他的“好儿子”出手一般。
    信件在张九龄与李林甫之间传阅,两人都没有说话。
    “圣人,太子乃是国本,不可轻动。”
    张九龄将信还给高力士后,依然还是那句话。
    其实今日李隆基发作的原因既稀奇又不稀奇。
    稀奇的是李瑛居然病急乱投医,给已经投闲置散的王忠嗣写信结党。
    不稀奇的是,李隆基与李瑛这对父子已经势成水火,情同仇寇,无法继续共存了。
    甚至不能排除一场惊天政变,正在酝酿之中。
    张九龄还能说什么呢,换个太子就能天下太平么?
    恐怕不见得。
    “哥奴,你说,要怎么处置太子为好?”
    李隆基也不去看张九龄,而是转过头询问面色淡然的李林甫。
    “以微臣之见,此乃圣人之家事,不是外人可以非议的,一切由圣人定夺就好。”
    李林甫躬身一拜,耍了个滑头。
    “圣人,左相之言微臣不敢苟同。太子为国本,不仅仅是陛下的家事,更是天下事,事关天下人的安危,微臣斗胆说一句:太子不可轻废。”
    张九龄的话是老生常谈,不能说有问题。
    只是,李隆基心里依然很不舒服,他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很憋屈,当得不够爽快!
    九五之尊,为什么连废个太子都有人说三道四的?
    霍光难道没有废过太子么?
    他那时候就不算“动摇国本”了?
    李隆基越想越气,轻轻一抬手,示意张九龄和李林甫二人可以走了!
    他从来没有对宰相如此无礼过。
    无论是开元前期的姚崇、宋璟;还是后面存在感很低的裴光庭与韩休,他都是以礼相待,不曾有过怠慢。
    张九龄与李林甫终于还是离开了,二人各怀心事。
    且不说忧心忡忡的张九龄,就单说李林甫。他回到平康坊的自家宅院后,便要府里的下人前去通知武惠妃的女婿杨洄来自己府邸议事。
    等后者到李林甫的府邸书房与之会面后,李林甫一脸郑重的对杨洄说了四个字,要对方传达给武惠妃。
    这四个字便是:愿保寿王!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开元末年长安城内的政治风暴,已经拉开了序幕,各路演员开始粉墨登场!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