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小说 无敌天王归来

第1923章

无敌天王归来 夏天和周婉秋小说 6774 Aug 6, 2021 11:37:09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明朝大昏君》章节阅读:

  “杨卿,你说说,现在我大明如何?”
  “虽有小问题,但上有圣明君主,下有正直大臣。只要言路不塞,那么天下不会有大问题。”
  杨廷和回答。
  中规中矩。
  朱厚熜笑笑,明白杨廷和只是应付自己,并没有说心里话。杨廷和做了十多年内阁首辅,大明朝很多情况,知道的比朱厚熜还清楚。要不是如此,杨廷和也不可能推行新政。杨廷和的新政虽然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大明朝的问题,但对于缓解大明朝的问题是非常有用的。
  或者是杨廷和新政的推行,对于稳定朝局,稳定朝廷财政,缓和朝廷问题,缓和地方上的一些矛盾,是有很大的贡献。也可以看出杨廷和是知道大明朝的问题的。
  但很明显,杨廷和并不想真正的从根上解决问题。或者说在杨廷和看来,大明朝虽然问题很多,但都不足以致命。只要缓和那些存在的矛盾,大明朝就能够延续下去。
  “杨卿可知朕是怎么想的。”
  杨廷和微微躬身。
  没有说话。
  但杨廷和的确是很好奇,朱厚熜到现在依旧是小皇帝。朱厚熜马上就是十八周岁。这个年龄段的皇帝,都是属于小皇帝。但杨廷和对于朱厚熜的手段是有佩服,有忌惮,也有担心。
  杨廷和很想知道,朱厚熜到底是怎么想的。朱厚熜心目中的大明江山是怎么样的。
  朱厚熜现在很多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朱厚熜十四周岁登基,却能够那么游刃有余的处理朝政。
  “朕的眼中大明江山危机四伏,病入膏肓。”
  “皇上——”
  杨廷和赶紧叫了朱厚熜。
  然后看了看左右,发现没有人之后才松了口气。不过杨廷和还是非常震惊,这种话也只有皇帝能说。应该说在公开场合,皇帝也不该说这种话。所以赶紧劝朱厚熜道:“自土木之变之后,我大明的确是由盛转衰。但我大明依旧是江山稳固。皇上圣明,这几年大明国运一直在上升。皇上多虑了。”
  “杨卿,非是朕多虑,而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大明江山目前有六大问题,一个比一个严重,一个比一个致命。稍微不注意,就会吞噬大明江山。”
  朱厚熜很严肃的说话。
  杨廷和第一次看到如此严肃的朱厚熜。
  就算朱厚熜不给杨廷和面子,不听杨廷和建议,有些时候会批评杨廷和,但杨廷和都没有看到过如此认真的朱厚熜。朱厚熜竖起一根手指道:“现在朕一一给杨卿说说。第一:我朝吏治崩坏。卿从正德二年进入内阁开始,就一直在内阁。中间还负责过户部、吏部,目前全国吏治情况如何,我想卿比谁都清楚。幸亏朝廷还有卿这样稳重的内阁首辅,还有一干正直大臣,所以能够压得住。但地方上吏治问题,已经非常严重,贪污之风无从压制。若放任不管,等吏治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问题,大明朝就无可救药了。”
  “吏治问题的确是需要关注。但只要广开言路,加强都察院,还是可以控制的。”
  杨廷和不认为朝廷吏治问题到了朱厚熜说的这么严重的地步。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杨廷和认为朝中风气大好,大量个人操守很好的大臣进入了朝廷,遏制了吏治问题。
  朱厚熜摇头。
  没有跟杨廷和争辩。继续道:“第二:我朝的耕地问题。在庄田清查之前,我朝交税的土地数量连年下降,我朝田赋也是连年下降,最低的时候一年的田赋只有两千万石左右。具体原因是因为什么,我想杨卿比我清楚。权贵庄田问题,宗藩庄田问题,还有我朝对于有功名读书人的优免政策,都是导致田赋总量急剧下降的原因。本来朝廷对于有功名读书人的优免政策,是免了他们的徭役。但这些年越来越多的读书人,他们把徭役的优免政策,变成了不交税的优免政策。结果地方乡绅侵吞官田、民田,且有大量的农民投献土地,以此来规避朝廷税收。杨卿,你说说朝廷可曾优免有功名读书人的田赋?”
  “未曾。”
  杨廷和摇头。
  朝廷的确是有优免,但优免的是那些有功名的读书人徭役。读书人要体面,总不能让他们和“泥腿子”一起服徭役。所以大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才给读书人优免政策。不过仅限于徭役。
  可是到了现在,地方乡绅却是把这个优免政策歪曲。
  本来只是免了徭役,但现在地方乡绅连田赋也一起免了,也就是说很多有功名的读书人的田地根本不交税。而地方官府,也都是读书人出身。除了少数一些认真的官员之外,其他的官员也都是默认这种行为。
  毕竟大家都睁一眼闭一眼,所有读书人都是得利的。反正是朝廷的钱,占点便宜又没什么。
  “杨卿,李文正(李东阳)担任内阁首辅的时候,曾赞扬过你的理财能力天下无双。我朝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哪里?田赋,田赋是我朝财政的根基。但现在的情况是,权贵侵占官田和民田不交税,宗藩侵占官田和民田不交税,地方乡绅占据大量土地不交税,官田管理混乱收不上赋租。我朝田赋岂能不下降。长此以往下去,交税的土地越来越少,朝廷财政收入也会越来越少。等哪一天朝廷财政出现问题,就是朝廷崩溃的开始。你说说土地问题严不严重。”
  “庄田清查,就是为了皇上说的问题。”
  “治标不治本。”
  朱厚熜给了杨廷和评价。
  庄田清查,效果很好。但也只是一时功效,不可能根本问题是改变朝廷田赋的问题。
  不过朱厚熜并没有争论这个话题,继续道:“第三,宗藩问题。如今朝廷推行的宗藩改革,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抑制日益膨胀的宗藩人数,宗藩俸禄。但也只是一时的效果。若没有彻底的改革,宗藩人数还是会持续的增长,朝廷的压力依旧会非常大。宗藩人口数量,最多三十年就能够翻一番,有时候二十年就能够翻一番。想想目前的宗藩开支是多少,三十年后翻一番,宗藩开支会是多少。一甲子之后,宗藩人数翻两倍,到时候宗藩开支会是多少。你能确定到时候朝廷财政能够支撑得住宗藩开支如此的增加吗?宗藩问题不解决,始终是朝廷最严重的问题。而且时间拖得越久,就越严重。等哪一天朝廷财政连宗藩俸禄都拿不出来的时候,朝廷怎么办?停发宗藩俸禄?还是朝廷什么事情都不干,只负责宗藩俸禄?”
  杨廷和此次没说话。
  因为杨廷和已经是明白朱厚熜的意思。朱厚熜现在这只是在跟自己说,并不是为了听自己的意见。说不定说完了之后,再听自己的想法。
  所以杨廷和沉默。
  但杨廷和也在认真的思考朱厚熜说的这些。因为朱厚熜说的这些问题,的确都是客观存在的。
  这些事情杨廷和也知道。
  “第四:卫所问题。全国卫所已经崩溃,一半以上的卫所军户逃离,成为了流民。这些世世代代的军户为什么逃离卫所,就是因为在卫所活不下去。卫所是朝廷军队根基,可是卫所军户逃离数量这么多,表明全国卫所已经崩溃。卫所现在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以后军队怎么打仗?看看嘉靖二年宁波和绍兴两地卫所军队的表现。上万人面对三百倭国使团人员毫无办法,让他们在宁绍两地来去自如。甚至几千人正面对决倭国使团三百人,结果被他们杀得大败,伤亡惨重。这样的卫所军队能保家卫国吗?卫所军队是如此,卫所的军屯情况呢?更加严重。军屯本来是为了保证军队粮食,但现在军屯都不知道在谁的手中。王琼在浙江调查卫所,调查结果卿也是看过的。卫所的军屯都到了哪里?都被人吞了。若不管这些事情,以后卫所无法给军队提供粮食,那么只能是朝廷财政提供粮食。朝廷财政有那么多吗?一个无法提供兵源,无法提供粮食的卫所,如果不改革,留着有什么用?”
  朱厚熜把大明朝存在的问题,很直接的说了出来。
  这些问题一直都存在。
  大家都知道。但到底要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或者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如何,是有不同的想法的。朱厚熜也是第一次如此直接,跟杨廷和说这些问题。
  杨廷和的脸色也是越来越凝重。
  这些问题,朱厚熜是**裸的摆在了杨廷和面前。你一个内阁首辅,处理了这些问题吗?
  “第五:海外番夷问题。和佛郎机打了一仗之后,朕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这些海外番夷来自离我朝有万里之遥的西方。甚至他们的国家在比元宋时期的阿拉伯商人还要远的地方。但他们能够跨越万里之遥来到我朝,表明他们的航海能力比我朝海商,水军厉害很多。目前我朝水军和海商,哪一个敢跨越万里。估计也只有太宗文皇帝之时的三保太监下南洋,可以和他们比拟。但现在我朝的船只,我朝的航海技术比那个时候差了一大截。再看看这些佛郎机商人的护卫战船,他们的船也好、他们的兵器也好,远远好于我朝军队。汪侍郎(汪鋐)动员了远远超过佛郎机人的部队,才能够艰难的战胜了对手。但这只是佛郎机商人的护卫船而已,本来就不是佛郎机的正规军队。若是他们的国家对我朝感兴趣呢?佛郎机商人的护卫船不到十艘,却在广东闹得天翻地覆,汪侍郎几乎是集结了整个广东所有的水军,加上一些海商的护卫船,才勉强战胜他们。若是他们的国家,派遣他们的水军,来个七八十艘,或者上百艘更大更厉害的船,卿能够确定广东那边挡得住?朕没有这样的信心。”
  “皇上……”
  “杨卿,千万不要说什么,番夷不足为虑这种话。因为朕从来不相信这种话。从唐末开始,多少北方草原民族南下,多少所谓的蛮夷进入中原成立国家。到了宋末,蒙古部落崛起,最终入主中原成立了元朝。难道这些番夷都不足为虑?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接连打击蒙古部落,但土木之变的时候,也先还不是打到了京城脚下。朕做事情,从来不会低估难度,会把所有可能的困难都考虑清楚。因为只有这样,再碰到困难的时候,朕才能够不退缩。同样朕对任何的敌人,都不会轻视他们,会对他们有足够的警惕。佛郎机商人的护卫队都能有那么强大的战斗力,朕怎么可能不警惕。沿海地区早年最大的威胁来自倭国海盗,但现在来自于遥远的西方。昨天是倭国海盗,今天是佛郎机商人,再过一段时间还会有哪些海外国家出现。我朝成立以来,最大的威胁一直来自北方草原,但现在到了要重视海上的时候。但满朝文武真正把目光放在海外的,少之又少。可是朝中大臣越是忽视来自海上的威胁,朕越是不敢轻视。朕就担心某一天海上来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可是满朝文武连他们是从哪里来了都不知道。”
  杨廷和皱眉。
  杨廷和是真的没想到,朱厚熜想的这么多。
  在广东发生的战争,杨廷和说实话都快忘记了。要不是后来朱厚熜要开海,派人和佛郎机商人谈判,杨廷和完全不会在意佛郎机商人。
  一个海外来的番夷而已。
  但朱厚熜竟然考虑这么深。杨廷和虽然不是很赞同朱厚熜的想法,但对于朱厚熜这种忧患意识却是很支持的。
  不过还没等杨廷和怎么说话,朱厚熜再次开口道:“第六:这也是朕最担心的。朕仔细梳理了秦始皇开始到现在的历史,发现没什么不一样。只是皇帝的名字不一样,大臣的名字不一样,朝代的名字不一样,其他方面很多都是惊人的一致。除了秦朝、隋朝这样短暂的王朝之外,其他的王朝无一不是走了休养生息、恢复、鼎盛,然后是没落,最后是灭亡。历史就是不停地原地打转,谁也没有解决过这个问题。到了我大明朝也不例外。太祖高皇帝和太宗文皇帝开创大明朝,文宣两位皇帝休养生息、励精图治,我大明朝国力也是蒸蒸日上。土木之变之后,我大明朝由盛转衰,到了现在千疮百孔,危机四伏。若没什么改变,那么几十年后大明朝也会进入末期,最后灭亡。”ωww.五⑧①б0.℃ōΜ
  杨廷和惊骇。
  没想到朱厚熜什么话都敢说。也就是现在周围没有人,如果这句话传出去,不知道会被人怎么诟病。杨廷和听着,心里都是砰砰的跳。
  这种话自己不该听啊。
  但朱厚熜没在意,继续道:“不过朕所忧虑的并不是这个,朕所忧虑的是我朝文化。朕观历史,真正的变化不是朝代的变更,皇帝的变更,也不是大臣的变更,而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在三皇五帝之时,更多的人饮毛茹血,因为当时的人不知道怎么种田,也没有什么趁手的兵器可以打猎。因此生活很是原始,只能是打猎吃肉。后来人们学会了种地,不再需要天天打猎。但学会了种地,不代表大家的生活就好了。种地也有很多学问,经过很多年的努力,人们掌握了种地的技术,种地效果越来越好。还有运送东西也是如此,以前是扛着,后来发现了推车,以及牛车、马车,后来用船只运输,都大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打仗就更明显,此次和佛郎机商人的护卫队打仗,为什么那么难打,就是因为佛郎机人的兵器更好,比我朝军队的兵器好。种地的技术、养蚕的技术、盖房的技术、修路的技术、造船的技术、航海的技术、兵器制造的技术,甚至包括做饭的技术,这些都和人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这些技术越发达,人们的生活会更好。但我朝文化对于这些技术的态度是什么?奇巧淫技,读书人不屑于这些东西。这种情况,朕甚是忧心。若某个番夷国家,不像是我朝这样鄙视奇巧淫技。相反他们很重视这些奇巧淫技。某一天他们在这方面的技术超过了我朝,到时候他们的粮食产量比我们高、他们的绸缎比我们的好,他们的房子也比我们好,他们的路比我们好,他们的船比我们出色,他们的兵器比我们好。一旦他们对我们感兴趣,双方发展战争的时候,我大明朝挡得住他们吗?朕看来自西方的佛郎机,就是这样的国家。他们不通圣人之学,但却重视这些奇巧淫技。难道这个并不可怕吗?”二十两银子少是少了点,但放到现代也是八千到一万块。
  而目前大虞朝一名普通士兵每月最多也就一两银子,一名百夫长每个月三两银子。
  也许他会收吧。
  另外,秦虎还准备给李孝坤画一张大饼,毕竟秦虎以前可有的是钱。
  现在就看他和秦安能不能熬得过今夜了。
  “小侯爷我可能不行了,我好饿,手脚都冻的僵住了。”秦安迷迷糊糊的说道。
  “小安子,小安子,坚持住,坚持住,你不能呆着,起来跑,只有这样才能活。”
  其实秦虎自己也够呛了,虽然他前生是特种战士,可这副身体不是他以前那副,他目前有的只是坚韧不拔的精神。
  “慢着!”
  秦虎目光犹如寒星,突然低声喊出来,刚刚距离营寨十几米处出现的一道反光,以及悉悉索索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
  凭着一名特种侦察兵的职业嗅觉,他觉得那是敌人。
  可是要不要通知李孝坤呢?
  秦虎有些犹豫,万一他要是看错了怎么办?要知道,他现在的身体状况,跟以前可是云泥之别。
  万一误报引起了夜惊或者营啸,给人抓住把柄,那就会被名正言顺的杀掉。
  “小安子,把弓箭递给我。”
  秦虎匍匐在车辕下面,低声的说道。
  可是秦安下面的一句话,吓的他差点跳起来。
  “弓箭,弓箭是何物?”
  什么,这个时代居然没有弓箭?
  秦虎左右环顾,发现车轮下面放着一根顶端削尖了的木棍,两米长,手柄处很粗,越往上越细。
  越看越像是一种武器。
  木枪,这可是炮灰兵的标志性建筑啊。
  “靠近点,再靠近点……”几个呼吸之后,秦虎已经确定了自己没有看错。
  对方可能是敌人的侦察兵,放在这年代叫做斥候,他们正试图进入营寨,进行侦查。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顺便投个毒,放个火,或者执行个斩首行动啥的。
  “一二三……”
  他和秦安趴在地上一动不动,直到此时,他突然跳起来,把木枪当做标枪投掷了出去。
  “噗!”
  斥候是不可能穿铠甲的,因为行动不便,所以这一枪,直接洞穿了他的胸膛。
  跟着秦虎提起属于秦安的木枪,跳出车辕,拼命的向反方向追去。
  为了情报的可靠性,斥候之间要求相互监视,不允许单独行动,所以最少是两名。
  没有几下,秦虎又把一道黑色的影子扑倒在地上。
  而后拿着木枪勒到他的脖子上,嘎巴一声脆响,那人的脑袋低垂了下来。
  “呼呼,呼呼!”秦虎大汗淋漓,差点虚脱,躺在地上大口喘气,这副身体实在是太虚弱了。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app阅读最新内容
 就说刚刚扭断敌人的脖子,放在以前只用双手就行,可刚才他还要借助木枪的力量。
  “秦安,过来,帮我搜身。”
  秦虎熟悉战场规则,他必须在最快的时间内,把这两个家伙身上所有的战利品收起来。
  “两把匕首,两把横刀,水准仪,七八两碎银子,两个粮食袋,斥候五方旗,水壶,两套棉衣,两个锅盔,腌肉……”
  “秦安,兄弟,快,快,快吃东西,你有救了……”
  秦虎颤抖着从粮食袋里抓了一把炒豆子塞进秦安的嘴里,而后给他灌水,又把缴获的棉衣给他穿上。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app阅读最新章节。
 天还没亮,秦虎赶在换班的哨兵没来之前,砍下了斥候的脑袋,拎着走进了什长的营寨,把昨天的事情禀报了一遍。
  这样做是为了防止别人冒功,他知道自己现在身处何种环境。
  “一颗人头三十两银子,你小子发财了。”
  什长名叫高达,是个身高马大,体型健壮,长着络腮胡子的壮汉。
  刚开始的时候,他根本不信,直到他看到了秦虎缴获的战利品,以及两具尸体。
  此刻他的眼神里面充满了羡慕嫉妒恨的神色。
  “不是我发财,是大家发财,这是咱们十个人一起的功劳。”
 

为您提供大神随遇而安写手的明朝大昏君最快更新
第270章一个时代的结束2免费阅读.https://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