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都市奇门医圣

第3267章 去死吧

都市奇门医圣 一念 9162 Aug 6, 2021 10:35:30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捧着左传品春秋》章节阅读:


    《春秋》是鲁国的国史,所以我们的纪年都是以鲁国国君的交替承继而展开。《春秋》的渊源很难用几句话说明白,以至于现在争论都很大。辛亏我们不是搞学术研究的,所以我们只要明白一个大概,就足以满足我们阅读本书的知识储备,因此就简单的再唠叨几句。
    我们知道《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距离“春秋时期”已有几百年时间,关于《史记》所依据的“春秋时期”的材料是否完整,现在已经不可确定。但是根据《史记》十二年表中提到:孔子先后与七十多个诸侯国的国君进行过交流,并亲自到了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各国的政治、人文、军事等情况的图书后,回到了鲁国,在鲁国的国史“春秋”的基础上进行编纂,形成现在的《春秋》一书。
    根据目前的《春秋》经书记载:春秋开始于鲁隐公(公元前722)元年,一直记载到鲁哀公十四年抓到一只麒麟为止(公元前481年),前后共241年的时间。但是《左氏春秋》却延续记载到鲁哀公十六年,孔丘死为止。甚至《左传》还继续延伸记载到了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当然,这些都是孔子死后的事情了,因此,对后面这一段记载,学术界还是有所争论。不过无论怎样,这部《春秋》已经把东周初期,这段几百年历史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写了进去了,形成了现在的《春秋》历史面貌。
    《春秋》这本书,主要是讲当时各国国君及上代国君的事情,有些内容是十分敏感的,记录者不能直白的写出来的,因此记录的较简明和隐晦,这也就是所谓的“春秋笔法”:不要光看书上写了什么,也要看书上没写什么?之说。
    基于上述原因,《春秋》经书更多是的采取的“口传心授”的方式,如果单纯看《春秋》的文字记载,简直就象看天书一样,你若没有一定的“古文”功力,简直无法与历史进行良好的衔接。所以,孔子死后,各种注释和流派都出现了,辛亏鲁国的左丘明(公元前502—422年),这位大侠出现了,他害怕各种的不正确的理解和学说,于是就对孔子当时的正宗的说法,进行了记录和书写。因此就出现了《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春秋》等名字的新春秋历史史料书籍。我们现在能完整的看到的“东周春秋”史料,主要的就是以《春秋》经书为主,春秋三传为辅记载。待赵、魏、韩三家分晋后,历史进入到“战国时期”,于是各种文史资料就逐渐的丰富起来了。
    好了,还是回到我们本书的正题上——
    鲁隐公,名字叫做:息姑。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孔子所编撰的《春秋》就是起始于“鲁隐公代位摄政”的元年,即公元前722年,所以本书第一个章节就是:隐公时代。
    鲁隐公的身份,多少有些尴尬。
    他不是嫡生子,而是庶出的儿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他爸爸鲁惠公和小老婆生的儿子,你也许认为:管他大老婆还是小老婆,反正都是上一代君王的孩子,血统没有问题,还忌讳些什么。
    其实,这在古代真的是个很大的问题。身份不正,地位就不牢固,我们后面按照顺序会在结束这个时代的时候,再就“嫡出”和“庶出”的问题慢慢的了解一下。为了不破坏故事的完整性,严格按照历史的发展顺序,我们还是先从郑国的故事开始说起——
    郑伯克段于鄢
    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秋第一年
    一上来就说郑国,似乎有些唐突,可这就是历史发展的顺序。另外,这段故事也确实很精彩,是以前我们学生时代必学的古文篇章之一。读春秋的首篇,就是这个著名的历史故事“郑伯克段于鄢”,我们常用的成语“其乐融融、多行不义必自毙、不到黄泉不见面”等,也均是出自于这段历史中。
    同时,这段故事也为我们解释了最终导致郑、宋反目后,郑国如何走上中原争霸路程的根源。
    (1)郑国的来路很辉煌
    郑国,是进入春秋时期的第一个小霸国家。
    也是后来在晋国和楚国的中原争霸赛时,轮番争夺拉锯的战斗中总也打不死的小强国家。
    其实进入春秋时期时,郑国的建国历史很短,也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他比秦国在周王室东迁后被封为诸侯的建国时间,仅仅早了三十五年。也就是说,秦国是东周才开始分封为诸侯国的,而郑国是在东周开始前三十五年被分封为诸侯国的。
    为何这两个国家同样年轻,郑国却参与了中原争霸赛,而秦国却默默无闻?
    这主要还是因为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原因。
    秦国,被封到陕西歧地,面对的只是关中地区周围犬戎,远离周王室东迁后的政治中心,所以基本上没有周围的诸侯国与其争雄,秦国完全可以在没有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展开手脚发展自己的国家疆土和储备实力。
    但是,郑国就不一样了,当年郑国最初被封为诸侯国的地区,是在陕西与河南交界的一片地域,也就是现在京兆地区的华县一带。因为此地靠近戎狄活动地区,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十分担心新建的郑国在日后面对戎狄无休止的战争,所以在通过咨询周王室的高级知识分子巫师后,就利用职权将郑国迁至现在的新郑,即河南的中部地区。
    郑国的东迁,导致其直接进入到了中原地区的核心地带。之后,随着周王室的东迁,立有护驾大功郑国,更是以强势的面貌,来面对原来就在这里生存的中原“老牌地头蛇”的诸侯国们,郑国必然会因为这种地理和政治地位的变化,而给这个地区带来腥风血雨。
    郑国,(姬姓,现在河南新郑市南新郑县北)爵位伯爵,三等诸侯国。第一任国君郑桓公,是周幽王的叔叔,在西周末年,担任周王朝的司徒官职,开始建国于陕西华县。公元前744年,郑国第一任国王郑桓公,派太子掘突(后郑武公)迁国至现在的河南新郑地区,开始参与了中原地带的争霸战。
    东周起始,郑国是个典型的新国家,国君因担负周王室管理工作的卿士而受封为诸侯国,之后因周王室东迁立功,受到重用,得以携天子以令诸侯。
    东周初时,郑国完全是一幅新崛起的,准备继承原来诸侯老大哥卫国地位的新锐形象。当然其军事实力也很牛,而且郑国的国君历代都是周王的卿士,管理者周王朝的军队和朝政,这简直是中央也插手,地方也独霸,一副居高临下,俯视其他诸侯的神气样子。
    郑国之所以能够占据这样的地位和态势,主要还是因为当年在西周周幽王时期,这个周幽王即爱美人,又爱玩“烽火戏诸侯”的游戏,面对西周遭受大灾情况下,仍然荒淫无度,废黜王后,驱逐太子,最终被西戎攻破镐京(西安)死亡时,郑国的国君郑桓公正好也在镐京任职,便跟着周幽王一起战斗而亡了,这就是郑国的第一代国君为王室“捐过躯”。
    之后、郑国世子掘突(后来的郑武公)出兵勤王,协助秦人、晋国、卫国一起光复西周首都镐京,赶跑了西戎,在当时周幽王已经“光荣”牺牲的情况下,郑世子掘突亲自前往申国,将周太子宜臼(周平王)迎接回镐京即位,这就是郑国的第二代国君为王室“立过功”。
    你想想——
    郑国国君本身就是周王朝姬姓的正朔,血统纯正。
    又是周王朝中的重要卿士,况且在周王朝遇到困难的时候,国君们前仆后继,又是捐躯、又是拼命、又是迎立,而且办这几件大事的都是郑庄公的爷爷和爸爸,这就必然的决定了周平王在东迁之后,虽然郑国只是一个建国才三十五年的三等小国,也想破裂给提升到第一等级的公爵诸侯国,辛亏郑武公很清醒,头脑很冷静,拒绝了这个封赏,不但没有为后人影响到郑国(庄公寤生)在王室的重要位置,反而让郑国新君受到了王室的重用,这就是郑国为何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卿士,并管理周王军队的原因了。
    所以,郑国在春秋初期,绝对是周王室赖以维护权威的重要诸侯国,这就决定了郑国在当时,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实力,都表现出:郑国在逐渐上升成为中原诸侯国头牌的基本趋势。
    第一代郑国国君姬友(郑桓公),凭的是血统和捐躯,为新建郑国奠定了基础;
    第二代郑国国君掘突(郑武公),凭的是军事才能和忠诚,为新建的郑国,赢得了疆土和荣誉;
    第三代郑国国君,就是春秋开始,一个大脑子的国王。郑国在他的经营和谋虑下,在后来的春秋五霸大佬们正式出台之前,让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第一轮争霸决斗胜利的小霸王,郑庄公就是当时的春秋小霸主。
    春秋初期,唱的就是郑庄公的精彩大戏。
    (2)难产的孩子很“难缠”
    郑庄公叫:寤生。
    对此,后人根据这个名字判断为,郑庄公系难产所生,而得此名的。
    其实“寤”字,在那时有多种意思,可以理解为:与睡觉有关系,比如睡醒了、睡觉做噩梦、或辗转反侧睡不着等等,比如《诗经,关关雎鸠》中有“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说法;
    同时“寤”还有反转的意思。
    用在生孩子上,反转就是反着生、倒着生。倒着生孩子就是:先出脚后出头;同时“寤”还有睁着眼的意思,一生出来儿,就睁着眼,真是挺吓人的昂。
    所以,寤生在此总的理解为“生产不顺利”是大致可以的。
    另外,在春秋时代给孩子起名字有以下的规矩:
    见《春秋》桓公六年记载:桓公太子“同”出生时,鲁桓公向鲁国大夫申繻询问给孩子起名的对答:起名字的方法有五种,以出生时的各种现象命名,叫做信;以瑞祥的字眼命名,叫做义;以相类似的事物来命名,叫做象;以借用某种物类名称,叫做假;借用与父亲有关的情况命名,叫做类。
    因此,桓公说:他的孩子出生和他同一天,因此叫做“同”。
    以上可以看出,按照春秋时期起名的原则和方法,郑武公是以郑庄公出生的现象起名,采用的是“以信的方式”,而并非特意的用恶名来或贱名,来换取好养活的意思。王室贵族血统高贵无敌,应该不存在这个说法,因此故意起一个“贱名”的这个观点,还是有些牵强的。
    根据当时的客观情况分析,郑武公从申国娶的公主武姜,肯定是个娇小姐,头一次生孩子,在那个医学状态下,既没有镇痛剂、也没有剖腹产,如果遇上生产不顺利,肯定是很遭罪的一件苦事,好不容易生了下来,谁知道老公又给孩子起了个,时时让她回忆起生产遭罪的名字,所以这个姜妈妈就不太喜欢郑庄公。
    武姜妈妈在生了寤生三年后,又生了个儿子叫段,肯定是顺产,又是第二胎,长得又漂亮,又白又胖,又是小儿子,自然就喜欢老小了,好像天下老小都能沾上妈妈喜爱的光,在古代也不例外。
    于是,武姜妈妈想让小儿子继位,但是爸爸郑武公不同意。
    按照现在的说法,是郑武公出于不能废弃“长幼无序”的规矩,而且老大寤生并无任何过错,才坚持立寤生的,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完全。
    这里面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1,在当年春秋时期,很多国家都是兄终弟及,比如宋国,这个现象就非常严重,其实这很好理解,在那个战争年代里面,国家如果是小孩继位,很可能会带来动荡,不安定。2,郑武公死亡的时候,是公元前743年,此时寤生才十三、四岁,小儿子段比哥哥小三岁,也就是十岁左右,一个国家给一个更小的孩子继位,不但有废长立幼之嫌疑,也让大臣不好管理,而且妈妈也更容易参政,历史上很多的朝代灭亡,都是幼君继位造成的。3,郑武公掘突本身就是非常勇武的人,并且凭自己的势力帮助周王朝复生,年轻时就参与了这场多国之间的政治角逐,后来又参与管理周王室朝政,应该是个高水平的政治家,对后代的继位肯定有自己的判断,而非单纯出于对孩子的溺爱出发。
    郑武公选择寤生继位,真是选对了人。
    郑国就是在这个“难产”的孩子带领下,变得让诸侯各国和周王室都感觉到很“难缠”。
    后面的故事就简单了——
    郑庄公继位后,妈妈想给小儿子争取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根据古代的规矩,一般国君的亲兄弟,是不能在首都一起居住的,万一搞个政变什么的,就太方便了,不如直接分封到的重要城市驻守,反而更有利于稳固江山),所以妈妈就向大儿子提出要求了,希望把“虎牢关要塞”给他弟弟。
    “虎牢关”(春秋时叫“制”邑)
    庄公知道,这是个重要的位置,很多读春秋的人,不研究当时的地理位置关系,就搞不明白它为什么重要了。
    虎牢关,是郑国国都新郑通往东周王室国都洛邑之间关隘,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你想一下,在三国时期的吕布当关,都阻挡了各路诸侯联军进军洛阳的通道,所以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位置。而且在寤生的爸爸郑武公在拓展疆土的时期,虎牢关是虢国的地盘,郑武公攻打并吞并虢国(西虢)的战斗中,就让西虢的虢叔战死在这里。
    如果亲爱的弟弟一旦占据了这个要塞,作为经常来往于新郑和洛邑上班的哥哥,随时都有“自然死亡”的可能性,坚决不能给弟弟。
    因此,寤生脑子一转说:
    “亲爱的妈妈,虎牢关这个地方是个兵家之争的要塞,当年的西虢的虢叔,就是为了守卫要塞而被爸爸消灭了,直到现在周王室都虎视眈眈这个要塞,谋划收回这个地方。
    妈妈你说,让我最爱的弟弟,这么小,就去守卫要塞,这不是爱弟弟,而是害弟弟,出于这个原因,我坚决不能答应你的要求,这样吧,除了这个十分危险的地方之外,妈妈你说给弟弟那里都可以的,我决不会推辞你慈母般的要求。”
    可能,姜妈妈开始没有敢为小儿子要更好的城市,怕万一大儿子不答应,就不好再开口了,所以先要一个重要的要塞试试,一旦成功,也让小儿子有成为国家重要力量的基础;不成功,再要别的地方,大儿子就不好再推辞了。
    没想到,大儿子真的这样说了。正好,既然你这样,妈妈就给小儿子再次的开口了:
    “我亲爱的大儿子,既然你这样疼爱你的弟弟,又这样说,做妈妈的很感动,眼泪哗哗的!
    既然这样,要不就把我们国家第二大城市“京邑”(现在的河南荥阳东南)给弟弟驻守吧!你真是一个好哥哥,妈妈的好儿子。”
    庄公虽然一愣,知道自己的话,说的有些大,没有回旋余地了,只能很痛快的答应了,所以弟弟快乐的和妈妈告别,到了郑国第二大城市京邑做太叔了(“太”的就大的意思,是庄公身下最大的弟弟,“叔”就是排行的意思,老大那时称作“伯或孟”,老二称作“仲”,老三与老小之间的所有弟弟都称作“叔”,老小称作“季”。太叔,就是最大的弟弟,这里的太叔名字叫“段”,之后逃跑到共国,称为:共叔段)。
    所以说,政治斗争自古就有,而且很激烈,也很讲策略。为此,还流传下来一首《诗经》专门描写这个事情:
    《国风•郑风•将仲子》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岂敢爱之?畏我诸兄。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翻译过来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逾越我的疆土,别折了我种的杞树。我哪是不爱惜这些啊?我是害怕我的父母。老二实在让我牵挂,但父母的话也让我害怕。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翻越我家围墙,别折了我种的绿桑。我哪是不爱惜这些啊,我是顾忌象兄长般辅佐俺的人。二哥哥实在让我牵挂,但兄长的话也让我害怕。
    老二啊,你听我劝,别越过我家菜园,别折了我种的青檀。我哪是舍不得这些啊,我是害怕邻人毁谗。老二实在让我牵挂,但邻人毁谗也让我害怕。
    这首诗经,是郑庄公在弟弟前往封地时的劝诫之词,但是经过上千年的流传,被后人认为是单纯描写男女奔淫的诗歌。历史沧桑,万千巨变,总是有所朔源的。欣赏一下,也算是换换脑子,我们接着说正题:
    (3)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得到了京邑,并不符合规矩。
    郑国大臣们不干了,那时还很年轻的祭仲说:
    “善良的大王啊!京邑的城墙超过三百丈了,封给太叔就是国家的隐患,按照先王的规定,大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首都城墙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城市城墙不得超过九分之一;太叔的京邑不符合规定,这是个很大的隐患啊。”
    庄公一副很无奈的样子说:
    “这是俺姜妈妈的意思,俺爸爸刚死,妈妈的要求,我又怎能拒绝,哪怕是我知道有祸害,也无法规避啊!要怨就怨妈妈吧,我也没办法”。责任一下推到妈妈身上了。
    祭仲说:
    “姜妈妈不是个很容易就能满足的人,你要是爱你的弟弟,不如早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地方,不要让他再发展蔓延下去,你想想,野草蔓延了,都很难除掉,更何况这是你的弟弟啊!”
    庄公嘿嘿一笑:
    “一个人多行不义的事情,必然会失败的,我相信弟弟不会这样的,要不我们等着瞧瞧。”(《左传》记载,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出典)
    后人将庄公的这个意思,理解为其人阴险,陷害弟弟,搞阴谋诡计!我倒是认为:一个刚当上国君的十三四岁的小孩,稳定接班的局面是更重要的,不至于那样的阴险。
    你想想,如果庄公再次的拒绝妈妈要求,肯定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更何况姜妈妈也不是一般的农家妇女,姜妈妈的背后有申国的支持,申国的国君曾经是周幽王的岳父,也是恢复周王朝的功臣国家,同样在周王朝任职,双方翻了脸,大家在同一个朝堂共事,是很麻烦的。在那个砍人很随便的年代里面,谁给谁个小鞋穿,都不好受,有时甚至是玩命,太可怕了。
    不过后面发生的过程,就发生了变化,逐渐的体现出了庄公的智慧。
    太叔段担任京邑的首长后,就让郑国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边防军,不但听郑君的命令,而且也要听从自己的命令。郑国西部边防军是遏制郑国和周王室要道的部队;郑国北部边防军是与卫国相毗邻的边防军部队。这样一来,郑国国家有一半的军权,开始要控制在太叔段的手里了。
    郑国的大夫公子吕向庄王说:
    “国家的部队不能两面听命,大王你想干什么?如果你想把国君位置让给太叔,那我就去服侍他了,如果不想把王位让给太叔,就请你除掉他吧!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不好的想法。”
    郑庄王很沉着的说:
    “不要紧,别激动,没有民心,他会自食其果的!相信我,没错。”
    过了一阵子,太叔看看庄公没有什么反应,就更大胆了,又占领了一个原来管理不明确的两属地方,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廪延的地方(河南省延津县)。
    公子吕知道后,再次对庄王说:
    “我的元首,这回可以动手干太叔了吧?否则他实力大了,就会争取到上次你说的民心。”
    庄公还是哈哈一笑:
    “小吕同志,除了民心还有正义啊!没有正义,就不能号召人,出师无名,即便是实力大了,也未必就是好事,反而会崩溃的更快。”
    此时的太叔已经八面威风,军事割据于京邑,让我们通过《诗经》再看看太叔的雄姿状态:
    《国风•郑风•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冰忌,抑鬯弓忌。
    大致的意思就是——
    尊贵的大叔出门围猎来呦,乘着四匹马拉的大车奔跑,他抖动着丝缰如纵横编织,车辕两旁的马儿像在舞蹈。驻马于大泽那里草木丰茂,四周驱兽的大火熊熊燃烧。大叔赤膊上阵徒手搏猛虎,猎物献郑伯送至他的公朝。我的大叔啊不要习以为常,防备猛兽伤害你把性命抛。
    尊贵的大叔乘车来到猎场,拉车的四匹大马毛色金黄,驾辕的马儿努力向前奔跑,外侧两马紧跟随如雁排行。深入到大泽但见林深草长,四面驱兽的大火烈焰升扬。多才多艺的大叔擅长射箭,驾驭马车的本领也很高强。他时而放马驰骋时而勒缰,他时而射箭时而纵禽逃亡。
    尊贵的大叔围猎到野外来,拉车的四匹马儿斑驳色彩,驾辕的俩马儿齐头并肩走,外侧的俩马儿好像把手摆。英武的大叔驻马在大泽中,四面驱兽的大火余烬未败。那纵横奔突的马儿慢下来,大叔的射箭频率也稀下来。他已经从容地打开箭筒盖,把宝雕弓放进囊里收起来。
    从上面《诗经》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叔的骄狂,所以我们说《诗经》就是历史,也是文学;但没有历史基础,就很难看懂《诗经》的背景。
    弟弟太叔一看,自己已经这样的跃武扬威了,哥哥无动于衷,感觉时机差不多了,就开始做战争的准备了,储备粮草,补充武器,修补战车,准备袭击郑国首都,而且秘密派人和姜妈妈联系,作为内应,准备到约定的攻击日期,由姜妈妈派人打开城门,一举夺取政权。
    其实,庄公早就注意弟弟了,高级间谍布置在弟弟的周围,哥哥干弟弟,毕竟是件不光彩的事情,如果就因为弟弟想扩大点自己的势力,就干死他,似乎会给别人很多口实,批判哥哥不能容人,歹毒,总会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痛的。因此、郑庄公不动手,其实就是在等民心、等正义和舆论,一旦掌握这些条件,庄公的任何行为,都是正义的,符合礼治的,尤其是在周王那里,也有话说。
    这才是郑庄王厉害的地方,这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要做好必要的铺垫,这很重要的,只有表面文章做的充实了,后面下手才能更狠一些。
    公元前722年,也就是春秋的隐公元年。
    郑庄公完全掌握了弟弟的这些谋反的军事情报后,就发布了作战命令,派出以公子吕带领的二千人重型装甲(战车二百乘)特战突击队,率先出手,突袭弟弟的京邑。直接就打乱了弟弟的作战计划部署,京邑大乱,弟弟慌忙逃跑,跑到了鄢地避难了(现河南鄢陵县)。
    庄公亲自带领部队,采取“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穷追猛打到鄢地,太叔段继续逃跑,在这年的五月二十三日逃到了共国,以后只能称他为共叔段了,一下子身份转变了,从郑国的皇室成员变成了流亡的“恐怖分裂组织”的首领。
    郑庄公取得了完全的胜利。
    但郑庄公胜利后,还不解气,一坐下来,就对姜妈妈暗中帮助弟弟的做法很生气,总是解不开这个思想疙瘩了,钻了牛角尖,一气之下,就说了狠话,并办了件狠事:寤生将自己的妈妈流放到城颍,并说妈妈偏心,既然这样,我和妈妈,就不到黄泉不见面了(《左传》记载: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这就是“不到黄泉不见面”的出处)。
    这件事情,被郑国位于颖谷(现在的河南登封县)守将颖考叔知道了,这是位猛人,也很有智慧,属于文武双全的类型,就借着给大王送礼物为由,忽悠郑庄公请他吃饭的时候,颖考叔将饭桌上给他准备的肉放到了一边,保存起来。
    当时那个年代里面吃肉,可是大餐,高级营养品。
    庄王很奇怪,问为什么?颖考叔说“他的妈妈从来没有吃过国君赏赐的肉,留着回去给妈妈吃。”
    郑庄公一听十分感动,眼泪差点掉下来,随口说:“你有妈妈孝敬,真好,我却没有人孝敬,很感叹啊。”
    颖考叔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傻傻的问:为什么?你不是也有妈妈嘛?
    郑庄公,感觉碰到了知音,就说了前面发生的事情,也表示自己很后悔,不应该对妈妈那个样子,但是事情已经做了,狠话也说了,没有面子反悔,关键是下不了台了!
    颖考叔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你说:不到黄泉不见面,其实很简单,找个地方,派几个民工挖地,什么时候挖出泉水,不就是黄泉吗?然后你和妈妈在黄泉见面就可以了,你也不失去面子,说到做到,这不很好。”
    郑庄公也哈哈大笑拍了拍颖考叔的肩膀:“你真是个滑头,不过你很聪明,以后就到中央跟着我干吧!”一个主意,让颖考叔提干了。
    于是,庄公派人挖泉,然后和妈妈在挖的隧道里面见面了,母子两人抱头痛哭,和好如初,庄公一高兴诗兴大发,随口说道: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妈妈也是受过教育的贵族,一听,感受很深,随口对到: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然后两人拉着手,一起回家吃饺子了!(这就是“其乐融融”的来源)。这件事情,让全国人民都很感动,甚至在国际上也有影响,被鲁国《春秋》记录下来了,所以就有了“其乐融融”的成语。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