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小说 我的女友是偶像

1794章 康...师...傅...红烧牛肉面

我的女友是偶像 秀满家大表哥 9428 Aug 5, 2021 9:46:07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章节阅读:

    感知篇 第六章 动机与行为--了解行为的背后   
    在《圣经》第一章创世纪里讲到:上帝按照自己的样式用泥土造了一个人,取名叫亚当,让他主管一切。
    后来上帝觉得他一个人生活不好,于是取了他的一根肋骨造了一个女人,取名叫夏娃。
    上帝让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生活,园子里有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上帝对亚当和夏娃说园子里的东西随他们管理,只是一棵分辩善恶树结的果子不能吃。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园里过着非常快乐的生活,只是夏娃每每看到那个分辩善恶树的果子又红又大,又得人喜爱的样子,非常想尝一尝,但一想到上帝说的话又忍住了。
    直到有一天,蛇对夏娃说,其实分辩善恶树的果子非常之好吃,而且吃了还可以增加智慧。
    夏娃经不住诱惑,终于偷吃了一个果子,而且还让亚当吃了。
    吃完后,他们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做裙子。
    上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了伊甸园。
    他们来到大地上,开始生儿育女,成为人类祖先,而且需要劳作才能从地里得吃的。
    
    如果亚当和夏娃是人类的祖先,我们不难从他们身上找到人类的心理,比如,他们为什么要偷食禁果?
    因为禁果分外香,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引起人们的好奇与逆反心理,人们越想做。
    
    什么是动机?
    
    马路上出现了一起交通事故,大家都围在那里看。
    有一个人没挤进去,光听见围住的圈里面的人在议论:“真惨,压成这样了都。”
    “可不是嘛,恐怕活不成了。”
    他又看不见,只能干着急,一着急就喊:“让我进去,我是死者的弟弟。”
    这一喊真管用,人群中立马让出一条路来,他进去一看,地上躺着一只狗。
    可见,人们对事物都有一种好奇心,并且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做成了某事。
    通常一种涉及行为的引起、与维持支配、强度和持续性的心理过程,那种驱动力驱使去做某事时,这种驱动力就是动机了。
    
    动机有哪些种类?
    
    如题所示,动机都有哪些种类呢?
    当然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出来的不一样。
    按动机的起源分,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行为动机的社会价值分,可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来分,可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等等。
    由人的自然属性、自然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自然动机;由人的社会属性、社会需要引起的动机称为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
    
    引发动机有什么条件?
    
    电影《枪王之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香港某基金经理关友博在实战射击比赛中夺冠,并结识了亚军、警员庄子维。
    后来关友博巧遇抢劫案,他连续开枪击毙4名劫匪,成为市民眼中的英雄。
    而心思缜密的庄子维认为事情并非看到的那么简单,根据种种线索他对关友博产生了怀疑,将他锁定为嫌疑对象,并且寻找他杀人的动机与目的。
    看过电影《枪王之王》的观众,一定记得庄子维为了寻找关友博在抢劫案中杀人的动机,他连夜看犯罪心理学书《犯罪心理与动机》的画面。
    
    关友博想利用不些不记名的债券洗钱,联合了好友警员和枪具店老板一起洗钱,但他策划的抢劫案中,不得已有交通警察的出现,使得事情不像想象中的顺利。
    后来他成功洗钱,别人给的是不能用的连号美元时,他受不了好友枪具店老板的逼迫,又杀死了枪具店老板,最后事情一一败露,这个抢劫案的幕后策划人关友博,最终被庄子维设局围捕。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引发动机的两个条件是驱力和诱因,或者简单地说,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内在条件就是需要,动机就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需要很强烈时,又有满足的对象存在时,才能引起动机,离开需要的动机也是不存在的。
    外在条件,是指能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需要时的外在刺激,也叫诱因。
    对照电影《枪王之王》,聪明的你,有没有分析出关友博的动机了呢?
    
    需要与动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虽然动机是由一些需要转化而来的,但是需要和动机是有区别的,需要是人积极性的根源与基础,而动机是推动人们活动的原因。
    不是所有的需要都能转化为动机,比方说,鲁滨逊漂流在荒岛上,很想与人交往,但是荒岛上缺乏交往对象,所以这种需要无法转化为动机。
    后来鲁滨逊遇到“星期五”之后,就开始教他各种事情,因为他需要有人与他交往,最好这个人还能明白他表达的意思。
    
    所以,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说,需要转化成动机,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首先,需要转化为动机要有适当的条件,有了条件后,才能促使人得到与满足需要。
    其次,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也就是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需要得到满足。
    
    哪些需要必须先得到满足?
    
    人的一生当中,有各种各样的需要。
    俗话说,生喝拉撒,这些都是生理需要。
    我们还需要爱,需要被爱,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成就感等等。
    那些,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有时间先后的要求吗?
    答案很明确,是有的。
    如果你连饭都没吃饱,你怎么有力气好好工作,学习,上班呢?
    也许你会说,那革命战士被敌人压迫得没饭吃,他们造样革命。
    是的,这是因为革命战士的需要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
    这又怎么讲呢?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对于需要,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的顺序是这样的: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什么是最基本的生理需要?
    
    食物、饮用水、睡眠和氧气中的任一种的极度缺乏都会改变一个人。
    如果一个人极度干渴,那么,除了水之外,他对其他任何东西都会毫无兴趣,他的一切感官将会只为水而生存;他梦见的是水,看到的是水,感觉到的是水,只对水发生感情,只为水而活。
    
    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你被困在沙漠里的一个山洞,山洞里有渗下的泉水,而且你有足够的干粮,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星期,你活得还比较滋润。
    但是突然有一天,你的泉水减少到了平时的四分之一,你焦躁不安,对处境感到绝望,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月。
    又突然有一天,你发现泉水完全断绝了,你没有办法,开始干渴地舔舐每一点洞壁上剩下的水痕,终于连水痕也找不到了。
    开始你可能试着去挖掘水源,过了两天以后,你受不了了,你只能够躺在那里保持水分。
    你太干渴了,熬不住睡着了。
    这时我们走进你的梦里,发现你处在一个满是水的世界。
    在水中你又是欢呼又是狂饮。
    对于此时的你而言,乌托邦就是一个充满水的地方,生活的意义对你而言就是饮水,其他什么自由、爱、尊重乃至哲学、艺术则通通地不被考虑。
    当然这种情况较为极端,在生活中是很少见的。
    在我们通常所接触到的实际生活中,“我渴了”的意义仅仅是说一个人所感受到的口渴,他所遭遇的只是短暂的口渴,这与长期状态的极度口渴有本质的区别。
    
    什么是安全需要?
    
    一个人如果生理需要得到了相对充分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产生新的需要--安全需要,这具体包括安全、稳定、依赖、免受恐吓、焦躁与混乱的折磨,对体制、法律、秩序、界限的依赖等等。
    我们不妨试着观察儿童,这可以加深对安全需要的理解,因为,相对成人而言,儿童身上人为抑制情感的现象较少,而成年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会装模作样地对缺少安全感表现得镇定自若,不动声色。
    一个普通的孩子面临一个崭新的、陌生的、奇特的、难以对付的刺激或情况,常常会引起恐惧的反应。
    例如从父母身边走失,短时间内与父母的分离,陌生的面孔,孩子会依赖于他们的父母以求得安全与保护。
    孩子需要一种安稳的程序和节奏,一个可以预见的有秩序的世界。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生存环境便是父亲的呵护、母亲的怀抱。
    一个在父母整天吵架谩骂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安全需要是得不到满足的。
    
    在现代成年人的生活中,安全需要享有很大程度的满足。
    生活在当前社会的现代人很少再会受到野兽、动乱、暴政等等的威胁。
    如果要清楚有效地观察此类需要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目光转向那些神经质的人、经济社会中的穷困潦倒之辈,或转向一个动荡骚乱的社会。
    
    有一种常见情况有助于我们了解到底什么是安全与稳定的需要,这就是对于日常事物的偏爱,偏爱熟悉的事物,而非不熟悉的事物;偏爱已知的事物,而非未知的事物;偏爱已有的行动规律与秩序,而非无规则的变化。
    
    什么是归属与爱的需要?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以后,归属和爱的需要便凸现了出来。
    在这个时候,个人会强烈地感到缺乏朋友,缺少一个爱人,他会渴望与人们有一种感情深厚的关系,渴望在团体和家庭中有自己的位置,他是如此地渴望归属感,爱与被爱的感觉,以至于忘掉了他饥饿的时候是怎样把爱情看成一座不现实的海市蜃楼。
    此时,归属与爱的需要控制了他,他感到了孤独,感到了遭受抛弃,抬头四顾,他举目无亲,他感到深深的痛苦。
    
    关于归属感,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理解它。
    这个需要导致的现象很常见,现代工业化社会引起的频繁流动,传统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的不断增多,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乡村式亲密的消失,现代社会中那些肤浅的友谊都加剧了人们对于归属感的渴望。
    人们希望能够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地应对外来危险,共同地面对同一件事情。
    他们会在别人对自己的协助中获得满足。
    所以战争中士兵们的战友关系会带来以后终生亲密的友谊。
    
    关于爱的需求,在这里要作一点区分。
    那就是爱与性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
    性是可以作为一种纯粹的生理需要来进行研究的,是最低层次的动物性的、生理性的需要,性的需要未必会导致爱的需要,而爱的需要则可导致性的需要。
    爱不仅仅包括给予别人爱,也包括接受别人的爱。
    一个人只有曾经接受过足够的爱,起码是在幼年时期享受到足够的爱抚,他才会对别人具有爱心,才会对整个世界抱有一种积极的看法。
    
    什么是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除了少许病态的人,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渴望受到尊重,包括外界对自我的尊重和自己对自我的尊重,相对来说,自己对自我的尊重要更重要一些。
    自己对自己的尊重即是自尊,自尊需要的满足是指由于实力、成就、适当、优势、用途等等自身内在因素而形成的个人面对世界时的自信、独立。
    外界对自己的尊重需要的满足,则是地位、声望、荣誉、威信等等外界较高评价的获得。
    自尊需要的满足可以获得一种自信的情感,使我们觉得自己在世上有价值,自己是必不可少的,自己在世上也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别人所需要。
    而一旦此类需要受挫,我们就会产生自卑、无能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除非经过相当的努力,否则我们会因为自我形象的渺小而愈发地做事失败,然后会导致更加自卑,没有自信的人是很难成事的。
    
    自尊建立的基础也有不同,有基于他人看法的自尊和基于真实能力的自尊。
    最稳定与健康的自尊应当是建立在真正的能力与胜任之上,依靠外在的名望、别人奉承而获得尊重很有可能像肥皂泡一样不堪一击。
    
    即使是在自尊内部,我们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划分:一种是基于单纯的意志力量、决心和责任感而取得的实际胜任与尊重,从而形成理想化的自我。
    另一种是凭借人的内在天性与素质,非常自然而轻松地取得的成就。
    这种划分在许多时候是很有帮助的。
    
    什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一个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满足以后,自我实现的需要便开始突出。
    这时候他会很乐意去工作,对他而言,这时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获取荣誉,而是一种兴趣。
    这时候他确确实实是以工作为乐,而不是以工作为负担。
    
    即便一个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满足,他还是会产生新的匮乏与不安。
    因为什么呢?
    他必须正在做他真正喜欢做的事。
    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画家必须画画,学者必须搞研究,甚至一位老农必须每天到田间地头转一圈,否则他就会躁动不安,难以宁静。
    一个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生物本性。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一观点看起来似乎有点浪漫与不切实际,但毋庸置疑,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其他需要都得到满足的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我究竟适合于做什么?
    
    “自我实现”,也就是一个人使自己的潜力发挥的倾向,成为自己所能够成为的那种最独特的个体,使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种人。
    不同的个体满足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会想成为一位体育健将,有的人想当诗人,有的人想当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华等等。
    在这一需求上,个人的独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动机与学习效率有什么关系?
    
    曾有一位学者对于动机与学习产生的影响做了一项训练老鼠逃生的实验。
    老鼠在一个装满水的Y型水槽里,通过控制灯的亮度和老鼠沉入水底的时间,来调节实验的难易度和逃生的动机水平高低。
    结果发现,小老鼠找到亮度出口逃生的成功率和实验要求的难度有关,如果实验要求完成的水平较低时,动机越强,逃生的成功率越高;如果实验要求的目标过高,动机达到一定水平后,正确率不高,反而下降阻碍了成绩的提高,无法完成目标,进而可能丧失信心。
    
    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动机与学习效率呈倒U字型的曲线,过强或过弱的动机,会带来低效率,所以,保持平和的心态,审视自己的目标,维持在适当的水平,制定可行的目标,就能取得最佳的成绩与效率。
    所以,通常情况下,人们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努力不够的时候,先客观评价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过高,然后实事求是对目标进行调整,制定合理的计划与目标。
    
    什么是本能?
    
    可能你最早认识三文鱼,是从肯德基开始的吧。
    三文鱼又叫鲑鱼,是深海鱼类的一种,其实三文鱼也是一种非常有名的溯河洄游鱼类,它能从几千里外准确地游回到它们的出生地点,然后在那里产卵,产后又回到海洋生活。
    蜜蜂通过自己的信息系统告诉同伴食物的所在地,蜘蛛天生就能够编织复杂的蜘蛛网等等。
    那么它们的行为方式又由什么来控制呢,你可能猜出到是由于物种的基因遗传和生存的本能。
    是的,每种动物的行为都表现出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习得行为的组合。
    对此,弗洛伊德也曾提出人类感受到的驱力来源于生的本能(包括**)和死的本能(包括敌对行为)。
    本能的选择,对我们生活也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人的行为控制力受什么影响?
    
    197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l)做过一个棉花糖实验。
    参加实验的都是以4到5岁的孩子,测试的工作人员在每个孩子的桌子上放了一块棉花糖,告诉孩子们说15分钟后再回教室。
    并且告诉孩子们说,他们随时可以吃掉那个棉花糖,但是如果谁没有吃掉,将会得到另外一块棉花糖。
    这是一项通过延迟满足感的方式来了解行为的自我控制力的实验。
    
    对于孩子来说,棉花糖的诱惑真不小。
    也许15分钟的时间太长了,没能忍住棉花糖诱惑的、自控力相对差点的孩子,没坚持到15分钟就把糖吃了。
    而自控力比较强的孩子,要么闭着眼晴想别的事儿,要么做别的事情,都尽可能地转移注意力。
    当然,他们忍住了15分钟的诱惑,也得到了两块棉花糖。
    
    通过这个棉花糖的实验,测量到每个人的自控力是有差异的,在几年后,这些参加测试的孩子在学习成绩、人际交往、成长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自控力较强的,在成长过程中也能善于控制自己,实现自己的目标;自控力较弱的,每每只满足于瞬间的满足。
    通过棉花糖实验的教训,你学到了什么呢?
    
    怎样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力?
    
    正如上个故事所说,每个人需要有自控力,或者换句话说,意志力,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意志品质的高低、强弱、健全与否呢?
    可有以下四个品质:   
    果断:善于迅速明辨是非,合理决断和执行的心理品质。
    
    自觉:即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有明确认识,并能主动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使之符合于预定目的。
    自觉性强的人既能独立自主地按照客观规律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又可以不屈从于周围环境的压力和影响,坚定地达成目标。
    懒惰、盲从和独断是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
    
    自制、自控:是指善于促使自己执行已采取的决定,排斥与决定无关的行为,克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
    
    坚韧:坚持自己的决定,百折不挠、克服困难以达成目标。
    
    协调的行为指标是:一是行为大多数受理智控制而尽量不受情感和非意识支配,另一个则是否能够采取弹性方式处理问题,不固执僵化。
    
    什么是成就动机?
    
    我们常常在书上、杂志上、报纸、电视上、看到某某人的成功故事,或者报道与采访成功的经历。
    我们一方面沉浸在这些人的奋斗史,他们给人鼓舞的励志故事里,一方面又在想他为什么能成功。
    所以前微软中国公司总裁唐骏就曾写过一本书叫《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且不说这个成功能不能真的复制,至少人们都想看看这本书里到底写了什么成功秘诀吧。
    那么这里就涉及到心理学里说的个人成就动机。
    
    那么,什么是成就动机呢,通俗地说,就是一个人追求他认为重要而有价值的工作,并且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或者说用一种高标准严要求,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当然,这也取决于每个人对于成功的需要不一样,每个人在实现个人的目标与计划上也体现个体差异。
    例如,有的学生能刻苦努力﹐战胜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有的遇到困难就退缩,自然各自有不同的结果。
    
    什么是行为?
    
    曾经有过这样的报道:一个男子爬上一栋大楼,要从6楼纵身跳下去。
    当时,数百名群众驻足围观,干警们也上楼做他的思想工作,劝他放弃轻生的念头。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还是没有进展,而楼下围观的部份群众却还不时发出欢呼声,还有“快跳啊”、“我都等不及了”等叫喊声。
    当男子从楼上纵身跌落时,围观人群中竟随之发出热烈的掌声与欢呼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集体冷漠行为有点社会责任分散,反正事不关心,高高挂起嘛。
    案例中的冷漠行为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鼓励他人跳下楼的行为。
    怂恿他人自杀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增加了不安定的因素,逃避道德义务、关爱人的责任,对个人与社会来说,都有一定的副作用。
    对于那些麻木冷漠行为我们可以谴责,但同时也愿更多的人彰显正义与爱心。
    看到他人遇难,有能力救助的一个人一个群体,应当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尽力而为,这是最基本的社会伦理,也是每个公民应当富有的正义感与同情心。
    
    态度可以改变行为吗?
    
    如果一个儿童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对这个事物表现出正当的态度时,就容易得到父母的准许,并且得到父母的微笑和赞扬甚至是鼓励他的行为。
    如果儿童的做法或者态度并不正当,不但得不到父母的允许,而且得到的是父母的皱眉和规劝甚至是训斥他的行为。
    这样一来,父母亲用自己的态度来决定了孩子的态度,或者说是评价了孩子的态度。
    久而久之,父母亲的在态度上的影响力,使得儿童建立起最初的行为风格,一旦风格形成,就不容易改变。
    因为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是决定行为前的思想和想法,但是态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态度也可以改变,主要源于个人原来的立场和后来所支持的立场的差距。
    比方说,你觉得你一直是在为老板打工,好像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他所作的,你的态度是为他人作嫁衣的想法,你的行为也是消极的;如果有一天,你忽然觉得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自己所作的,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添砖加瓦的时候,你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你的行为也就变得主动而乐观了。
    
    如何正确地对失败进行归因?
    
    小张上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情况,但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很有压力。
    平时晚上看书,做作业经常熬到很晚,电视节目也很少看,文体活动更是很少参加,真的非常用功读书。
    可是第二个学期,依旧没有考出自己的理想成绩。
    为此,他感到失望与自卑,甚至失眠。
    
    人们对于行为的归因,心理学家也有解释,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在前人海德的理论上,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   
    能力,也就是评估自己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   
    努力,反省自己在工作中是否尽力而为;   
    工作难度,以自己的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   
    运气,自认为此次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
    
    按照这四个方面,又分出三个维度:   
    因素来源,控制因素是来自内在条件还是外在环境;   
    稳定性,影响因素是否稳定,在类似情境下是否具有一致性;   
    能控制性,影响因素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小张。
    
    根椐以上三个维度,能力、努力是内控的维度,其他属于外控的维度;能力与工作难度是稳定性的维度,而四个因素中只有努力可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
    可见,我们对于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
    
    附:意志力测试   
    1.你正努力储钱准备年底去旅行,但你看到了一件价格非常昂贵但很适合与她约会时穿的衣服。
    你会:   
    A.每次经过那店铺时都蒙住眼睛,直至过了约会日期   
    B.寻觅其他店铺买一件样式相近的衣服,但价钱便宜很多   
    C.不顾一切买下它,宁愿哀求父母或朋友借钱给你去旅行   
    D.放弃它,没有任何东西能阻碍你的旅游大计   
    2.你深信自己深深爱上了她,但她只在无聊时才想起你,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夜晚,她要求与你见面,你会:   
    A.立即冒着雨去找她,纵然路上花数小时也是值得的   
    B.挂断电话   
    C.婉言拒绝,虽然你很不情愿,但你需要一个真正关心你的人   
    D.先要她答应以后更好地待你才答应去,她照例微笑着应允   
    3.你对新年所许下的诺言所抱的态度是   
    A.只能维持几天   
    B.维持2~3年   
    C.懒得去想什么诺言   
    D.到适当的时候就违背它   
    4.如果你能在早上6点起床温习功课,晚间便有更多时间休闲,并且令你做事更有效率。
    你会:   
    A.虽然每天早晨6点闹钟准时闹醒你,但你仍然赖在床上直至8时才起来   
    B.把闹钟调到5点半,以便能准时在6点起床   
    C.约在6点半起床,然后淋热水浴使自己清醒   
    D.算了吧,睡眠比温习更重要   
    5.你要在6周内完成一项重要任务,你会   
    A.在委派后5分钟即开始进行,以便有充足的时间   
    B.限期前30分钟才开始进行   
    C.每次想动手时都有其他事分神,你不断告诉自己还有6周时间   
    D.立即进行,并确定在限期前两天完成   
    6.医师建议你多做运动,你会   
    A.只在头一两天照做   
    B.按医师的话做,身体变健康后依然坚持   
    C.每天跑步去稍远处买雪糕,然后乘计程车回家   
    D.依指示去做,待医师说身体变得健康了即放弃   
    7.周末朋友想跟你通宵看影碟,但你需要明早7时起床做兼职,你会:   
    A.看到晚上9点半回家睡觉   
    B.拒绝,好好地睡一觉   
    C.视情况而定,要是太疲倦就告退   
    D.看通宵,然后倒头大睡   
    评分标准   
    分数为13以下:   
    你并非缺乏意志力,只不过你只喜欢做那些你有兴趣的事,对于那些能即时获得满足感的工作,你会毫无困难地坚持下去。
    你很想坚持你的新年大计,可惜很少能坚持到底。
    
    分数为14~21:   
    你很懂得权衡轻重,知道什么时候要坚持到底,什么时候要轻松一下。
    你是那种坚守本分的人,但遇到极感兴趣的东西时,你的好玩心会战胜你的决心。
    
    分数为22~28:   
    你的意志力惊人,不论任何人、任何情形都不会使你改变主意;但有时太执著并非好事,尝试偶尔改变一下,生活将会更充满趣味。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