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轼语

第352章留守宫中

轼语 砚曦瑶 2206 Aug 6, 2021 6:24:25 PM

  傍晚。
  苏辙见早朝赵挺之弹劾苏轼时言辞犀利,担心兄长心情不佳,于是处理完户部的工作便来到学士院,准备与苏轼一同回家,顺便去他家中吃完饭。
  一路上,苏轼一直保持缄默,苏辙等了许久,终于打破沉寂,安慰道:“兄长还在想早上赵正夫弹劾之事吗?此人信口雌黄,太皇太后都没在意,你就别烦心了。”
  苏轼努力挤出一丝笑意,道:“我没事,别担心。对了,晚上在我家吃饭吧,你等会儿叫弟妹他们也过来一起吃。”
  苏辙道:“我早就让人回家传信了,估计萱儿这会儿已经带着孩子们在兄长家了。”
  苏轼道:“那就好。”
  两人回到苏轼家,王闰之命厨子开始做饭。两家人坐在屋内闲聊着,苏轼对王闰之道:“晚上帮我收拾几身衣服,我从明天起要住在宫里,可能最近都不回来了。”
  王闰之震惊道:“住宫里!为什么?”
  苏轼道:“这不马上过年了,北朝使者依照惯例来贺新年,我和子由都要在宫中相陪,不得离宫。”
  史萱苒闻言看向苏辙,问道:“你也要住在宫里?”
  苏辙点点头,道:“好多官员都要留宿,我和兄长也不例外。今年除夕没法陪你们守岁了,要不你明天带着孩子们来兄长家住好了,还能和嫂嫂他们做个伴。”
  王闰之道:“这样最好,两家人一起热闹。”
  苏迨道:“那爹和叔父什么时候能回来?”
  苏轼道:“朝廷没说,起码除夕、元日肯定没法陪你们过了。”
  王朝云道:“既如此,那得多带些衣服。”
  王闰之见王朝云提到衣服,猛然想起前段时间命人拿去成衣店为苏轼做的几套春衫,今早刚做好送来,急忙对小暖道:“快去把子瞻的春衫拿来,让他试试合身不?”
  苏轼对小暖道:“别拿了,我不想试。”
  小暖停下脚步,看向王闰之,不知何去何从。王闰之对苏轼道:“你随后几天不在家,还是先试试吧。万一不合身,我好拿回店里让他们改。”
  苏轼想了下,道:“那好吧。”
  小暖这才出门去拿衣服,很快拿着做好的春衫返回,递给王闰之。王闰之和王朝云伺候苏轼将外衫脱下,换上新衣。衣衫被熏香薰过,苏轼刚一穿上,只觉浑身香气扑鼻。
  苏辙夸赞道:“真好看。”
  苏轼摸着斑白的鬓发,笑道:“好看个什么呀,人老了穿什么都不好看!”
  苏辙笑道:“在我眼里,兄长年轻着呢!”
  这时家仆过来传饭,两家人纷纷起身朝饭厅走去。
  两日后。
  除夕之夜,宫中灯火通明、人山人海,热闹非常。人群中,苏轼、苏辙隔空相望,随即相视一笑,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苏轼回想过去几年兄弟二人还流落江湖,不能相见,如今竟身在宫中,隔空相望,万般荣耀于一身,不免感慨世事变迁,祸福难料。
  宫内盛会各项流程按部就班进行着……
  活动结束,苏轼、苏辙返回住处休息。苏轼夜宿学士院,而苏辙则夜宿户部。苏轼坐在炭火旁取暖,炭火虽暖,却暖不热他异常凄冷的心,对于他来说荣华富贵比不上家人相伴、其乐融融,此刻他多么希望陪在家人身边守岁,而不是身处冷冷清清的皇宫。
  元祐三年。
  正月初一。
  清晨起床,身边无家人相伴,虽和苏轼同在宫中,却不能守岁畅谈,不免心中落寞,于是提笔写下三首诗——《三日上辛祈谷,除日宿斋户部右曹,元日赋三绝句寄呈子瞻兄》:其一,七度江南自作年,去年初喜奉椒盘。冬来误入文昌省,连日斋居未许还。其二,今岁初辛日正三,明朝春气渐东南。还家强作银幡会,雪底蒿芹欲满篮。其三,北客南来岁欲除,灯山火急万人扶。欲观翠辇巡游盛,深怯南宫锁钥拘。
  他写好后命人将诗文送到苏轼处。
  苏轼此时同样落寞顾忌,无限惆怅,见人送来苏辙的事,倍感欣慰,急忙提笔和诗《和子由除夜元日省宿致斋三首》:其一,江湖流落岂关天,禁省相望亦偶然。等是新年未相见,此身应坐不归田。其二,白发苍颜五十三,家人强遣试春衫。朝回两袖天香满,头上银幡笑阿咸。其三,当年踏月走东风,坐看春闱锁醉翁。白发门生几人在,却将新句调儿童。
  他写好后,也命人送回给苏辙。
  日子一天天过去,眼看半个月过去了,令苏轼欣慰的这期间,自从年前太皇太后以漠视的态度回应众人后,直到今日再也没有官员上书弹劾自己了,他总算松了一口气。
  而此时对于天下读书人最重要的贡举考试又要来了……
  数日后,朝廷下诏由翰林学士苏轼权知礼部贡举,吏部侍郎孙觉、中书舍人孔文仲同知贡举。
  主持贡举考试何等荣耀,进士及第者皆为主考官门生,桃李遍天下。苏轼不免心生不安,之前两次馆职考试被人弹劾来弹劾去,这次贡举考试不知又要生出什么事端,然而圣命难为,他除了接受别无他法。
  本次太学考试将从四千七百三十二名考生选出数百名参加得以参加三月的贡举考试,苏轼、孙觉、孔文仲等考官们和考生们一同被锁在太学里,直到考完阅卷结束,才能回家。考后,共有五百人入榜,其中两名为宗室。
  正月十九日。
  侍御史王觌突然上书弹劾苏轼:“「苏轼去冬学士院试馆职策题,自谓借汉以喻今也。其借而喻今者,乃是王莽、曹操等篡国之难易,缙绅见之,莫不惊骇。轼习为轻浮,贪好权利,不通先王性命道德之意,专慕战国纵横捭阖之术。是故见于行事者,多非理义之中,发为文章者,多出法度之外。此前日策题所以亏损国体而震骇群听者,非偶然过失也,轼之意自以为当如此尔。臣见轼匤中颇僻,学术不正,长于辞华而暗于义理。若使久在朝廷,则必立异妄作,以为进取之资;巧谋害物,以快喜怒之气。朝廷或未欲深罪轼,即宜且与一郡,稍为轻浮躁竞之戒。」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