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小说 王胥

第三百九十四章 服了

王胥 一起成功 7142 Aug 6, 2021 2:03:14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中国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四卷 武王建周、犬戎破镐--一个真实的西周时代   
    这是一个崛起的时代,公刘迁周族于豳、周太王周原定居、太伯让王建吴国、季历开疆辟土、武王建周、箕子朝鲜建国家;这是一个征伐的时代,武王孟津观兵、武王伐纣灭商、犬戎破镐;这是一个礼乐的时代,周武王制定雅乐、周公制礼规言行……斑驳的龟甲镌刻着历史,璀璨的青铜礼器上铭记着岁月的年轮,这是一个真实的西周文明时代!   
    周王朝的创始人是谁?
    
    古公掸父在周原上带领人民开垦荒地,修筑沟渠。
    古公掸父还命令官吏修建起一座座宗庙和宫殿。
    在宗庙和宫殿的外围又垒起坚固的城墙。
    古公掸父在上层统治阶级进行了改革,他首先废除了戎狄的一些习俗,再设立了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等官位。
    这样,周人向阶级社会大大迈近了一步,而古公掸父便成了这个新生国家的君主。
    所以,后世的周人称古公掸父为太王,尊奉他为周王朝的创始人。
    
    谁被称为吴国始祖?
    
    《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朝太王古公掸父有3个儿子:长子太伯,次子仲雍,少子季历。
    太伯是太王长子,按照古代传位给长子的传统作法,他是理所当然的国君继承人。
    但季历是个非常贤明之人,而且其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也深受古公掸父的喜爱。
    《史记》记载,古公掸父曾说:“我们国家在这一代就要出现能使我们兴盛强大的人才了,除了姬昌还能有谁?”
    
    太伯看出父亲有意传位给三弟季历,以便将来让姬昌继位,并且侄儿姬昌的确有超人的才能,非常人能及,太伯决定主动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并嘱咐三弟,好好培养自己的儿子姬昌,为周族开创出一番伟业。
    待到古公掸父意欲退位,打算传位的时候,太伯和季历都坚决推辞,谁也不肯接受王位。
    
    最后,太伯为了断掉别人拥立自己为王的念头,毅然带着二弟仲雍离开周地,赶往远离家乡的东南蛮荒之地,并断发纹身,遵行当地人的生活习俗。
    周部族的人见太伯意志坚决,就只好奉季历为王。
    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伯让王的故事。
    太伯虽身处蛮夷之地,但能够与当地人打成一片,渐渐在吴地建功立业,被拥立为王,国号“吴”,是为吴国始祖。
    
    周朝和商朝是怎么从合到分的?
    
    周和商很早就发生了关系。
    武丁时的卜辞中有“令周侯”和“璞(伐)周”的记载。
    《易经》中载武丁伐鬼方,周人也参加,并因战功得到商的赏赐。
    这些史料说明了周至晚在武丁时已接受了商王朝边侯的封号。
    
    季历即位后,继续发展生产,周的实力日益增强。
    当时商王是武乙。
    武乙曾经授予季历征伐大权,以辅助殷商征讨四方。
    季历率领军队向西灭程(今陕西咸阳)、向北伐义渠(今宁夏固原),并活捉了义渠首领献给武乙。
    
    到了武乙之子文丁为商王时,任命季历为“牧师”,即诸侯的方伯首领,让他执掌商朝西部地区的征伐重权。
    有了征伐之权,出师有名,季历开始大举出兵,降服始乎之戎、翳徒之戎等部落,声威大振,附近诸多部族纷纷主动来投,周部族实力得到了迅速增长。
    
    当然,季历在位期间,主要进攻的目标都是山西境内的北方部族,他们虽部落众多,但没有强大的国家政权,力量十分分散,比较容易征服。
    
    周人在开疆辟土之初,选择这些力量薄弱的部落作为征伐对象,是完全正确的。
    而且,这些戎人四处侵袭,对殷商政权也有威胁,周部族的这些军事行动自然得到了商王的首肯。
    通过这些战争,周部族的实际力量大为加强,在商的诸多方国中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后来,商王文丁困死季历。
    但季历的死并没有削弱周的实力,反而让周的继承人文王姬昌对商产生了极大的敌意。
    而且,吸取了先人的教训,姬昌从此对商十分警惕。
    为了不使先人的悲剧重演,姬昌一直采取低调的策略来转移商对周的注意力,同时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后来成功颠覆了商王朝的统治。
    
    《周易古经》的作者是谁?
    
    周文王姬昌在周地施行德政,发展生产,招纳贤才,在当时引起了其他一些诸侯的注意。
    
    商朝诸侯崇侯虎在自己的封地(陕西户县)得到报告,说西面岐山下的周文王在大行仁义之道,势力扩张极快。
    崇侯虎不敢怠慢,急急忙忙赶到朝歌向纣王汇报情况,借此表功。
    
    纣王听后便命令西伯昌来朝歌觐见,随后“囚西伯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部)”,也就是说将西伯投入了监牢,这一关,就是七年。
    周文王被囚,每日闭门待罪无事可作,便将伏羲所创八卦演变为八八六十四卦,并且为之作了卦爻辞,代表万事万物,无穷无尽,内藏阴阳消息之机。
    这样,《周易古经》就形成了,这部书对后来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周朝建立,谁的贡献最大?
    
    商纣王时期,姜子牙闲来无事,常到渭河边去钓鱼,他钓鱼的方法很特别,他用的是直钩,并且从不在钩上放鱼饵。
    一边钓鱼,他一边唱道:“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虽然几天也没有钓到一条鱼,但他仍然每天按时来到渭河边垂钓,姜太公的行为终于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一天,一位叫武吉的砍柴人好奇地坐到姜太公身边,与他聊了起来。
    姜太公自我介绍说:“老朽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
    武吉听了姜太公自号“飞熊”,觉得很可笑。
    便说:“像您老先生这样整天坐在这渭水河边钓鱼,而且还用直钩,像你这样一个连鱼都不会钓的人,竟然自号飞熊,真是可笑。”
    姜太公听了武吉的话,只淡淡地一笑。
    后来,周文王听说渭水河边有位老者用直钩钓鱼,料到此人一定是位奇才,于是带上厚礼去聘请姜子牙。
    姜子牙入朝后被封为太公,做了军师,后升为丞相,辅佐文王、武王伐纣,建立了周朝。
    
    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商纣王晚年,对人民的统治已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他杀死了比干,关押了箕子,大臣们纷纷向国外逃,周武王感到讨伐纣的时机成熟了,就向诸侯们宣告道:“纣王罪孽深重,不得不很快消灭他。”
    
    于是他率领几万名将士、三百多辆兵车,向东讨伐纣。
    两个多月后,他们到了商的京都朝歌的郊外,武王左手拄着黄色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旌旗,举行誓师大会。
    武王道:“古人有句话说得好,‘母鸡是不报晓的,母鸡报晓了,就会倾家荡产’。
    现在商纣王只听女人的话,整天只顾淫乐,不理朝政,他残酷地对待百姓,人民一点活路也没有,所以我今天起兵攻打纣,这是应天命、顺人心的事,各位一定要努力。
    否则我们将对不起人民,对不起我们的祖先,更对不起天。”
    
    宣誓完毕,诸侯军队集结了几万人、四千辆战车,陈兵于牧野,要和纣决一死战。
    这里离纣王所在的朝歌只有70余里。
    
    纣王听到武王这么快就起兵攻打自己,一下把他从鹿台的温柔富贵之乡中拉回到残酷的现实,慌忙调遣大批的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
    
    战斗的号角刚刚吹响,姜太公率领几百精兵冲上前去,纣王调出几千人马出阵应战。
    战约几个回合,姜太公的人马眼看渐渐不敌纣王之兵,他就领兵往自家阵中逃跑。
    纣王一看姜太公大败,立即吩咐全军掩杀过去,追至一个山谷,突然间,像雷一样的声音响起,武王的兵马一起从山间的各个角落杀出来,一时间,商兵乱了阵脚。
    纣王一看大势不妙,立即杀开一条血路,骑着马飞也似的跑了。
    
    纣逃回到城内,登上鹿台,穿上锦绣之衣,将鹿台的财宝一起聚集起来,长叹一声,命令手下架上干柴,一把大火送他也连同他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无数财宝一起归天了。
    
    谁是礼乐的创始人?
    
    把商纣王彻底消灭后,武王进入商都,将商的畿内分为邶、墉、卫三个国家,以邶封纣子禄父(即武庚),墉、卫则由武王之弟管叔鲜、蔡叔度分别管制,合称三监,另外还有一说是管叔监卫、蔡叔监墉、霍叔监邶,以监视武庚。
    安排好后,武王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诸侯,据记载征服者有99国,臣服652国。
    武王四年(约公元前1066年),武王还师西归,在他新迁的都邑镐京(即宗周,今陕西长安西北沣水东)举行大型典礼,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朝初期的统治者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建立起中国历史上完整的宫廷礼乐制度。
    统治者在宗教、政治等仪式典礼中所用的音乐和乐舞,后人称为礼乐。
    
    周武王姬发是礼乐的创始者,在他兴师伐商的征途中,军中常表演歌舞以鼓舞士气,消灭了商朝后又作了《象》和《大武》等大型歌舞欢庆胜利。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姬旦在位时,制定各种贵族生活中的礼仪和典礼音乐,用它来加强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
    
    雅乐的主要形式有四种:一是六代乐舞,包括黄帝、唐尧、虞舜、夏禹、商汤、周武王留下的顶极规格的乐舞,用于祭祀神明、天地、祖先;二是小舞,有羽舞、皇舞、干舞、人舞等项目;三是诗乐,差不多是载于《诗经》中的“大雅”、“小雅”、“颂”;四是宗教性乐舞。
    
    在礼乐制度里,其歌唱、舞蹈、器乐演奏所用的调式、乐曲及演奏次序,甚至乐器种类、数目,表演时间、地点、场合都有繁琐的规定,里面有一种沉重的压抑感,反映了贵族阶级庄严神秘而呆板沉闷的美学观念。
    
    周礼是怎么形成的?
    
    西周初年,实际掌握周朝大权的摄政周公姬旦制定了完整的周礼系统,它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起着调节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周礼的思想核心是天命观。
    天命观的本质是德。
    德是人的行为,“以德配天”是天人交合的方式,与殷商民族求天、祭天、问天的一元决定论有了区别。
    周公把周人取代殷商成为统治民族归因于德,文王“明德慎罚”,德行敦厚,勤劳谨慎,具备了“德”,才得到上天和小民的认可,被赐予王权,这不但是周人王统的理论论证,也是周公对周王朝统治构成的规定。
    “以德配天”肯定了人的主观努力。
    周礼之下的统治者同人民一样不能再像殷商民族那样依靠上天、列祖列宗的恩惠和启示生活,而要主动地靠有德的生活方式来取得上天的监督和赏罚。
    
    由这种天、德二元基础出发,周礼形成了一系列伦理道德观念,它们成为周礼的精神和核心。
    在统治上,周公从“敬德”出发,阐发了“保民”和“慎罚”的主张,以之作为“德”。
    这一点不但是周朝统治的中心思想,经战国儒家张大后,也成为全部中国宗法政权的根本规范。
    从“德”的各种涵义引申出“君子”,这个合德的人的概念,把“有孝有德”作为“君子”的规范,以君子为“四方之则”。
    “孝”与“德”并行,“孝”是传统宗族宗法观念的伦理化,“追孝”是周人用礼器追念、祭祀先人的活动的总称,以祖先为核心的宗族观念发展为“孝”的伦理范畴。
    
    俗语“天子无戏言”从何而来?
    
    周成王有个弟弟,名叫叔虞。
    他们兄弟俩非常要好,形影不离。
    有一天,周成王和叔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用剪子剪成了玉圭的样子,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
    玉圭是古代帝王和大臣使用的一种高贵的礼器,是长方形的,上面有一个角。
    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
    
    周公觉得这件事非同小可,就找到周成王,问他:“你赐给叔虞一块封地,这是真的吗?”
    周成王笑嘻嘻地说:“哪有啊,我只不过是跟弟弟开个玩笑罢了。”
    周公闻听此言,立刻板起脸来,严肃地说:“天子说出来的话不能当玩笑,只要出口,就成了最高的法律。
    你说的任何一句话,史书都会记载下来,然后按照礼仪去完成,还有乐师把它谱成歌曲四处传颂。
    哪能随便说说呢!”
    
    周成王听了周公的教训,低着头不敢说话了。
    后来就遵守诺言,把唐国(今山西一带)封给了叔虞。
    于是,“天子无戏言”就流行开来,成为历代皇帝不得不遵守的准则。
    
    你了解“成康之治”吗?
    
    周灭商后第二年(约前1045年),周武王病逝,其子姬诵即位,是为周成王。
    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代成王行事。
    管叔因企图继王位,对周公旦摄政极为不满,于是散布流言,并煽动蔡叔、霍叔,怂恿武庚及东方诸方国,以“周公将不利于孺子”为借口,公开叛乱,是为“天下闻武王崩而叛”。
    周公旦面对来自内外两方面的敌对势力,多方权衡,决定兴师东征。
    周公东征共历时3年之久,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霍叔被废,彻底平定了三监及武庚之乱。
    同时消灭了包括殷、东、徐、熊、盈、攸、奄、九夷、丰、蒲姑、淮夷和东夷诸国等参加叛乱的五十多个小国。
    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周进入巩固时期。
    周成王亲政时,以殷王朝的覆灭为鉴,以兢兢业业著称。
    周康王继承成王治国,国家继续繁荣。
    成王、康王均致力于向东南方开拓疆土,以加强周王朝在东南方的影响。
    当时,周朝国力强盛,成王和康王曾多次会盟诸侯,国内各种矛盾缓和,社会安定,生产繁荣,出现了一片升平景象,史称“成康之治”。
    
    谁被誉为中西交流第一人?
    
    周成王的曾孙周穆王姓姬名满,他一生中多次同四方作战,每战必胜,武功卓著,堪称一代盛世帝王。
    周穆王不仅勤于政务,而且十分喜好出游。
    
    造父是周穆王主政时期最著名的养马、御马高手。
    造父一共驯养了4匹千里马,分别为乘匹、盗骊、骅骝、绿耳,加上其他4匹良驹,一并献给了周穆王。
    穆王见过之后大喜过望,于是封造父为御马官,专管天子的车马,并经常让造父驾着快马香车载着他四处兜风。
    
    这8匹骏马奔跑起来,有的足不践土,有的快比飞鸟,有的昼夜行千里,有的背上生翅……绝对是神奇非凡,令人艳羡不已。
    平日里,穆王把这些马放养在东海岛的龙川附近。
    据说那里有一种草,名叫“龙刍”,传说“一株龙刍,化为龙驹”。
    这样,那些骏马在吃过龙刍之后,更是如虎添翼,神奇无比。
    
    英俊的穆王想周游天下,就命造父驾着八匹骏马拉的车子,带着一队人马,从今西安的宗周(镐京)沿渭水向东进发;从黄河渡口盟津渡过黄河,沿太行山西麓向北挺进,直达阴山脚下;转而长途西行,绕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昆仑山;再西行数千里,到达了西王母之邦。
    
    西王母在风景最美的瑶池设盛宴款待穆王一行,举觞奏乐,热情洋溢。
    穆王赠送给西王母大批中原特产和锦绸美绢,西王母酬以当地名贵的瑰宝奇珍。
    西王母请穆王游历其国中的山川名胜,穆王书“西王母之山”,并种植槐树留念。
    临别时,穆王流连忘返,西王母劝饮再三,并作歌曰:“祝君长寿,愿君再来!”
    穆王此行往返三万五千里,带回了中亚和西域广大地区人民的深情厚谊。
    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穆天子西行之旅可能已经在欧洲中部的华沙平原地区留下了足迹。
    
    “国人暴动”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878年,周厉王(周朝第十个王)即位后,旱涝无常,农业生产遭受了很大的损失,饥民到处都有,但官府却无人出来赈济。
    周厉王为了聚敛财富,以备享用,命虢公长父和荣夷公遍告天下:将山林川泽统归王室所有,不准百姓樵采和渔猎。
    周厉王的做法不仅给平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连一些中下层的贵族也都蒙受了损失,一时间人们各执己见、议论纷纷。
    
    王命遍谕全国后,厉王便命荣夷公和虢公长父到处查看施行情况,发现拒不执行的轻者杖责、重者杀头。
    于是,平民之间的议论就变成了怨言和咒骂。
    为了能堵住众人的嘴,厉王派人从卫国请来了巫师,让他用巫术去人群里寻找曾私议朝政和咒骂自己的人。
    卫巫倚仗厉王的权势,开始随意栽赃,很多无辜的人死于非命。
    迫于卫巫和厉王的淫威,人们在公开的场合不敢说话,在路上碰到熟人也不敢打招呼,只能用眼神示意。
    
    厉王满以为用这个方法已经压制住了人们心中的怒气,便更加悠然自得。
    大臣召穆公私见厉王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提醒厉王应该广开言路,择良言用于政事、弃秽语于沟渠,厉王却根本就听不进去,一意孤行。
    三年后,又逢灾害,百姓借此举行大规模暴动,周厉王无法抵御,被迫出逃。
    史称这次暴动为“国人暴动”。
    
    “共和行政”知多少?
    
    国人暴动时,周太子静躲进了召穆公家中,被人知道后,哀愤已极的百姓围住了召穆公的家。
    召穆公见当时已无法劝解众人,只得把自己的儿子充作太子交给了他们,使太子得以脱险。
    厉王逃到了彘地,朝中就由召穆公和周定公共同主持朝政,号为“共和”,这一年(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
    关于“共和”,还有一说是由卫国之君共和伯摄政,故称共和。
    
    共和行政十四年,周厉王崩,统治权力由摄政大臣转交给了周厉王的太子静,即后来的周宣王。
    共和行政是周王朝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时期。
    由于《史记》一书由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系年记事,这一年就被视为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记载的开始。
    
    西周败在了哪个皇帝手中?
    
    周幽王是周宣王的儿子,是西周有名的腐朽昏聩的末代天子。
    周幽王十分宠爱美妃褒姒,在其生下儿子伯服以后,他废了原皇后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伯服为太子。
    但褒姒生性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开心,不惜上演一场又一场闹剧,直到把国家给赔上。
    
    周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修建了二十多座烽火台,每隔不远就有一座,这就是今天长城的雏形。
    如果犬戎打过来,最先得到消息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周围关卡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
    白天燃烟,晚上升火。
    这样就能迅速传递紧急信息,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能及时发兵救护。
    大臣虢石父为取悦幽王和王后,建议幽王和王后到骊山去,晚上的时候把烽火点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一定会快马加鞭赶来。
    王后褒姒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个空,就有可能会笑起来。
    
    于是,幽王带着褒姒,前往骊山举行盛大宴会。
    到了深夜时分,幽王真的下令燃起烽火。
    报警信息迅速传往附近的属国。
    王畿附近的属国国君都以为镐京有紧急军事行动,立即集合军队,火速驰援。
    早上的时候,诸侯之师果然来到骊山。
    幽王毫不在意地派人通知诸侯:这是自己在用烽火解闷。
    属国国君劳累奔驰,气急败坏,只好偃旗息鼓,恨恨而归。
    王后褒姒终于嫣然一笑,幽王为此大赏虢石父。
    
    幽王为了取悦褒姒,又下令申国杀掉原太子宜臼。
    申侯对于自己的女儿申后被废本就十分恼怒,这次又见幽王杀死自己的外孙,于是联合缯国,勾结犬戎,对幽王大兴问罪之师,攻打周朝都城镐京。
    兵临城下,幽王再次命令属下急燃烽火向属国求救。
    属国国君因有上次的教训,都不着急出兵,慢腾腾地向镐京进发。
    援军到达前,镐京就已陷落。
    主持政务的姬友战死,那个出馊主意的虢石父在战乱中被杀,幽王、伯服都被犬戎杀了,褒姒被掳走了。
    西周就此灭亡。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