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裁豪门 女总裁的上门鳌婿

第五百二十五章 凭什么比我漂亮?

女总裁的上门鳌婿 一起成功 25594 Aug 6, 2021 6:23:37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三篇 近代史 4   
    是谁设计了巴黎的埃菲尔铁塔?
    
    埃菲尔铁塔是一座于1889年建成、位于法国巴黎战神广场上的镂空结构铁塔,高300米,天线高24米,总高324米。
    埃菲尔铁塔得名于设计它的桥梁工程师居斯塔夫·埃菲尔。
    铁塔设计新颖独特,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技术杰作,因而成为法国和巴黎的一个重要景点和突出标志。
    
    埃菲尔铁塔是法国巴黎著名铁塔,坐落在塞纳河南岸马尔斯广场的北端。
    1887年1月26日动工,1889年5月15日建成开放,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巴黎铁塔有如巴黎圣母院、卢浮宫、凯旋门、香榭利大街一样是巴黎的地标性建筑。
    
    如果说,巴黎圣母院是古代巴黎的象征,那么,埃菲尔铁塔就是现代巴黎的标志。
    
    是谁为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受到前人启发,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且第一个用力线和场的概念来表达它们,为后来建立严密的电磁场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拉第是许多重要电磁现象的发现者。
    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
    这个装置后来发展成为电动机。
    1831年10月,他发现如果把磁铁插入或抽出闭合的导线回路,回路中会出现电流,这个装置后来发展成了发电机。
    同一年,法拉第还完成了后来演变成变压器的实验。
    这些实验为以后电的大规模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法拉第在电化学方面也有许多重要发现。
    现在电学和化学上的一些单位和定律就是以法拉第的名字命名的。
    
    法拉第不仅有实验天才,还有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力。
    当时人们只知道万物均由原子构成,但他却提出电和磁不是由原子构成,而是以空间中场的形式存在的;电力和磁力的作用可以用场中的力线来表示;他还认为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力归根到底是统一的。
    他的这些新颖思想为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法拉第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勤奋工作,不图虚名。
    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章,但他却深深地收藏起来,连最亲近的朋友都未见过。
    有人问他喜欢不喜欢这些荣誉,他说:“我从来没有为追求这些荣誉而工作。”
    难怪科学家麦克斯韦评价法拉第说:“法拉第是科学家中最有成就最高尚的典型。”
    
    是谁集电磁场理论之大成?
    
    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场理论之大成的伟大科学家。
    1831年11月13日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
    10岁时进入爱丁堡中学学习。
    1847年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
    1850年转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数学系学习,1856年在苏格兰阿伯丁的马里沙耳任自然哲学教授。
    1860年到伦敦国王学院任自然哲学和天文学教授。
    于1873年出版了电磁场理论的经典巨著《电磁学通论》,1871年受聘为剑桥大学新设立的卡文迪许试验物理学教授,负责筹建卡文迪许实验室,1874年实验室建成后,他担任这个实验室的第一任主任,直到1879年11月5日在剑桥逝世。
    
    是谁被称为小提琴之王?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他是音乐史上最负盛名的演奏家之一,被人们称为“小提琴之王”。
    尼科罗·帕格尼尼幼年即学琴,后去热那亚和帕尔马学习,9岁首次登台演奏自己的作品,13岁旅行演出,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
    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他的演奏将小提琴技巧发挥到了无与伦比的地步,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还将吉他的技巧用于小提琴的演奏,大大丰富了小提琴的表现力。
    
    是谁发明了电池?
    
    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1745—1827)出生于意大利科莫一个富有的天主教家庭。
    
    1792年他开始长途游历,到过德国、荷兰、法国和英国。
    他访问了一些著名的同行,比如拉普拉斯和拉瓦锡,并和他们共同做实验。
    他当时还被选为法国科学院的通讯院士,不久又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的外国会员。
    
    伏特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发明了被后人称做“伏特电堆”的电池,这就是在铜板和锌板中间夹上卡纸和用盐水浸过的布片,一层一层堆起来的蓄电池。
    这种电池,今天仍然在使用。
    
    伏特在一封写给皇家学会会长班克斯的著名信件中介绍了他的发明,用的标题是《论不同导电物质接触产生的电》。
    电堆能产生连续的电流,它的强度的数量级比从静电起电机能得到的电流大。
    
    是谁发明了电灯?
    
    1879年,在美国,人们奔走相告:在即将赴北极探险的“佳内特号”考察船上,装有由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发明的电灯。
    在“佳内特号”考察船出发的前夕,许多人涌向码头、踏上船,希望亲眼看看电灯的模样。
    
    “那电灯比油灯、蜡烛亮多了!”
    
    “这艘船装上这么个外形像茄子一样的玩意儿,像黑夜里有了一轮太阳!”
    
    “这东西真是太神了,不可思议!”
    
    人们七嘴八舌地谈论着,激动、惊喜的心情溢于言表。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内部装有炭做成的灯丝的灯泡,只不过比手电筒亮一点,但是,在当时,着实让人吃了一惊。
    
    在爱迪生这位伟大的发明家的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然而,能够立即得到人们热烈欢迎的却只有电灯。
    因为电灯的好处是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
    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暗的制约了。
    
    是谁发明了电话?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1847—1922)美国(英国裔)发明家和企业家。
    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可用的电话机,创建了贝尔电话公司。
    被世界誉为“电话之父”。
    
    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1847年生于英国苏格兰,他的祖父亲毕生都从事聋哑人的教育事业,由于家庭的影响,他从小就对声学和语言学有浓厚的兴趣。
    开始,他的兴趣是在研究电报上。
    有一次,当他在做电报实验时,偶然发现了一块铁片在磁铁前震动发出微弱的声音,而且他还发现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
    这给贝尔以很大的启发。
    他想,如果对着铁片讲话,不也可以引起铁片的震动吗。
    这就是贝尔关于电话的最初构想。
    
    贝尔发明电话的努力得到了当时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瑟夫·亨利的鼓励。
    亨利对他说:“你有一个伟大发明的设想,干吧!”
    当贝尔说到自己缺乏电学知识时,亨利说:“学吧”。
    在亨利的鼓舞下,贝尔开始了实验,一次不小心把瓶内的硫酸溅到了自己的腿上,他疼痛得喊叫起来:“沃森先生,快来帮我啊!”
    想不到,这一句极普通的话,竟成了人类通过电话传送的第一句话音。
    正在另一个房间工作的贝尔先生的助手沃森,是第一个从电话里听到电话声音的人。
    贝尔在得知自己试验的电话已经能够传送声音时,热泪盈眶。
    当天晚上,他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朋友们各自留在家里,不用出门也能互相交谈的日子就要到来了!”
    
    是谁发明了无线电?
    
    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1856—1943),世界知名的发明家、物理学家、机械工程师和电机工程师。
    塞尔维亚血统的他1856年7月10日出生在克罗地亚。
    特斯拉被认为是历史上一位重要的发明家。
    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对电和磁性的贡献也是知名的。
    他的专利和理论工作形式依据现代交变电流电力(AC)的系统,包括多相电力分配系统和AC马达,帮助了他带动起第二次工业革命。
    
    在美国,特斯拉在历史上可以媲美任何其他的发明家或科学家。
    1893年,他展示了无线通讯并成为电流之战的赢家之后,就成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子工程师之一,因而备受尊敬。
    许多他早期的成果变成现代电子工程的先驱,而且他的许多发现具有开创性意义。
    1943年,美国最高法院承认他为无线电的发明者。
    
    法兰西第二帝国是如何演变的?
    
    1852年12月2日,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宣布恢复帝国,成为法兰西皇帝,称拿破仑三世。
    根据多次补充的帝国宪法,皇帝是国家元首,统率军队,有宣战、媾和、结盟、订立商约和特赦,任命政府与地方官员,批准公共建设工程,决定是否将法案送交立法团讨论等权力。
    帝国立法体制分成3部分:参政院由皇帝任命,约50人组成,任务是维护宪法与保证皇帝统治,它准备法案和审查法令修正案;凡年满21岁并在某地居住超过半年的法国男子皆有选举权,立法团由选举产生的200多名议员组成,它的主席和副主席由皇帝任命,立法团仅有权讨论和表决法案;元老院由皇帝任命,由约100名亲王、元帅、主教组成,批准立法团通过的法令。
    大臣们执行皇帝命令,各自对皇帝负责。
    参政院对省长实行监督。
    地方政权掌握在省长手中,他们领导全省警察,控制社会舆论。
    帝国时期重要官员有内政大臣C.—A.—L.—莫尔尼,财政大臣A.—M.富尔德,军事大臣A.J.圣阿尔诺,后期有E.鲁埃和奥利维埃。
    
    第二帝国经历了由**统治向自由主义、议会政治演变的过程。
    帝国初期,拿破仑三世实行个人专权,致力于巩固资产阶级秩序。
    政府在一些省内实行戒严,封闭共和派俱乐部,解散工人组织,查禁进步报刊,利用天主教会加强控制学校。
    60年代,人民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反动**制度难于继续维持。
    因此,帝国后期开始实行改革,逐渐向自由主义政策演变,以求缓和国内矛盾,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皇帝经立法团同意方可批准追加拨款,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勒霞白列法》等。
    1870年初,奥利维埃奉命组织自由主义内阁。
    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议会权力有所扩大。
    
    1870年7月19日,拿破仑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为借口对普鲁士宣战,企图通过对普鲁士的战争来加强对国内的控制,结果法军战败。
    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投降;4日,巴黎发生革命,宣布推翻帝制,成立共和国。
    法兰西第二帝国遂告瓦解。
    
    巴黎公社是怎样成立的?
    
    19世纪70年代初,巴黎工人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曾经多次举行起义,但是都失败了。
    严峻的现实使他们懂得:无产阶级要摧毁旧的国家机器,首先要建立自己的武装,采取暴力革命,否则是没有出路的。
    1870年7月,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为了转移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挑起了普法战争。
    结果是法军大败,普鲁士军队直攻巴黎。
    在抗击普鲁士军队入侵的战斗中,巴黎工人迅速发展了自己的革命武装,建立“国民自卫军”。
    没有枪,工人们就搜集被帝**队遗弃的枪支;没有炮,工人们自己集资,用教堂的铜钟和街头皇帝的铜像为材料,铸造了几十门大炮。
    他们还编写了《贱民之歌》、《人民的觉醒》、《为一块牛排出卖巴黎》等许多革命歌曲,揭露普法战争中,拿破仑三世和普鲁士反动政权相勾结,并号召人民拿起武器,为保卫法兰西祖国而斗争。
    
    法国资产阶级政府对工人武装的发展害怕得要命。
    他们竟然放弃抵御外敌,回过头来先解除工人的武装。
    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毅然举行了起义,用革命武装粉碎了反革命武装,迅速掌握了整个巴黎。
    巴黎上空升起了无产阶级胜利的红旗,巴黎全城欢声雷动,成千上万的工人和劳动群众走上街头,载歌载舞,庆祝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成立。
    
    《国际歌》的作者是谁?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公社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诗人欧仁·鲍狄埃(Eugene Edine Pottier)转移到巴黎近郊的一个地方。
    在保卫公社的战斗中,他是街垒战中的一名英勇战士;在白色恐怖中,他没有屈服。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真理,把他的思想照亮,把他的视野拓宽。
    一个极其重大的主题在向他不停地召唤,触动他的心弦,于是,一行行充满激情的诗句,如同火山爆发、海涛咆啸一样,奔泻而来: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的罪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鲍狄埃写完《国际歌》后不久,由于躲避敌人的追捕,逃到了英国和美国。
    但是,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战斗。
    在国外,他一方面和过去“巴黎公社”的社员联系,一方面参加工人运动。
    1880年,也就是“巴黎公社”起义失败9年之后,鲍狄埃才回到法国。
    回国后,他立即参加了工人党。
    为了号召工人阶级团结一致,向资产阶级政权进行斗争,他以诗歌为武器,写了两本诗,题目分别是“谁是疯子?”
    和“革命歌集”。
    1887年,就在鲍狄埃的第二本诗《革命歌集》出版不久,他就在贫困中病逝了。
    
    狄盖特如何为《国际歌》谱曲?
    
    在鲍狄埃逝世7个月之后,法国工人党展开纪念鲍狄埃的活动。
    法国里尔城的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Pierre Degeyter)得到了一本鲍狄埃的《革命歌集》,同伴们鼓励他创作出足以表达工人阶级心声的歌曲,以此作为对鲍狄埃的纪念。
    
    当狄盖特打开《革命歌集》的时候,马上被《国际歌》深刻的政治内容,富有号召力的诗句所吸引、感动,他带着炽热的创作激情,回到他居住的地下室,急不可待地坐在那台破旧的风琴前,立即为《国际歌》谱曲。
    这时候,夜已经很深了,狄盖特心潮澎湃,一幅幅无产阶级斗争的气吞山河的壮丽画面,展现在他的眼前。
    随着琴键的跳动,一曲庄严、雄伟的旋律,犹如阵阵大海潮,汹涌奔腾而来。
    
    经过一个不平静的夜晚,作曲家狄盖特为《国际歌》塑造了庄严、雄伟、深刻的音乐形象。
    第二天,狄盖特把刚谱好的《国际歌》曲谱交给了里尔城的“工人之声”合唱团。
    没几天,合唱团就在一次卖报工人的集会上首次演出了这首歌。
    《国际歌》很快就在工人当中传唱开了。
    
    狄盖特为《国际歌》谱曲的时候是40岁。
    后来他老了,只能做个煤气街灯的管理员惨度余生。
    每天傍晚和黎明,他沿街去点灯、熄灯。
    直到1922年,狄盖特已经是74岁的老人了,人们才知道他就是那位著名的《国际歌》作曲者。
    
    德国三月革命是怎么回事?
    
    1848年2月底至3月初,德国西南各邦爆发了革命。
    3月13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工人、学生和平民举行**示威,奥地利首相梅特涅调集军队镇压,人民迅速举行起义。
    梅特涅见势不妙,男扮女装仓皇逃往英国。
    奥地利国王被迫宣布成立自由资产阶级内阁,答应召开立宪国民议会,制定宪法。
    维也纳起义成功的消息,点燃了德国各地的革命烈火。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于是召开了一个立宪会议,允诺成立一个联邦制的德意志帝国,在这个帝国中将会有一个民选的议会,国民拥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而人民群众却不满意,要求撤军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包围王宫。
    国王下令对群众开枪,愤怒的群众举行武装起义,战斗了10多个小时后取得胜利。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被迫下令军队撤出柏林,答应立即召开国民议会,释放政治犯。
    德国三月革命极大地推动了1848年德国革命的发展。
    
    英国为何自称“日不落帝国”?
    
    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一般是指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俄国、法国和英国。
    但是,16世纪葡萄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东西航路一条线,而西班牙的殖民霸权主要在中南美洲那一片,而且都是沾了探索先行和罗马教皇圣谕的“光”,为时不长。
    17世纪,荷兰的殖民霸权靠转运贸易起家,也是昙花一现。
    至于16、17世纪俄国的殖民侵略,属于区域性的陆地蚕食。
    法国的霸业,目标在于欧洲大陆,尽管它到处侵略扩张,在海外也占领过广大的殖民地,但却处于配角的地位。
    只有英国,从事殖民掠夺的时间最长,占领的殖民地最多,维持殖民统治的时间最久。
    据统计,1914年,英国殖民地面积达335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全球陆地面积的1/4,占各列强殖民地总和的1/2,等于本土面积的100多倍。
    殖民地人口近4亿,等于本国人口的9倍,殖民地范围包括各大洲,是当时最大的殖民帝国。
    英国的国旗飘扬于各殖民地的上空,不管是东半球还是西半球都能受到阳光的普照。
    因此自称为“日不落帝国”。
    
    英国是怎样成为“日不落帝国”的?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发家史上竖着三个路标:海盗起步,战争开路,工业革命。
    早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英国就依靠商业冒险家、远征队到各地建立“贸易据点”。
    比较早的殖民据点建立在美洲、印度和北爱尔兰的一些地区。
    
    英国由海盗起步而走上争夺殖民霸权的途程中,发动了近200次的战争。
    1588年的英西战争,崩塌了西班牙殖民霸主的宝座,英国夺得了西班牙从非洲贩卖黑奴的贸易垄断权;17世纪50—70年代的3次英荷战争,摧毁了荷兰的殖民霸权,英国夺得了东西方贸易和对亚洲进行殖民掠夺的优势;从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英国又对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756—1763年英法因为争夺殖民霸权和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七年战争”,战火遍及欧、亚、美三大洲,结果摧毁了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又使得英国夺得了北美殖民地和南亚次大陆的势力范围。
    这80年的战争历程,奠定了英国海洋霸权和殖民霸权的基石。
    
    至19世纪60年代,英国进入了资本主义黄金时代,它是“世界工厂”、世界贸易中心、金融中心。
    这种第一工业强国的地位,为它向外扩张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所以,从60年代至80年代是巩固侵略,扩张殖民地的**,至20世纪初占领了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
    
    英国之所以能占领最多的殖民地,不仅因为它当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而且还因为是世界上最强的海军强国。
    英国作为一个岛国必须以海军来保卫它的领土,而侵略它国更不能缺乏海军。
    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海军建设。
    伊丽莎白时代,曾打败了当时一流海军强国西班牙。
    17世纪,克伦威尔又与荷兰开战,结果当时的海军强国荷兰战败。
    至此,海上霸权完全落入英国之手。
    英国首先进行了工业革命,为海军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用钢铁船代替木帆船,并装有新式武器,使其他殖民者在争夺殖民地中无法同英国抗衡。
    
    英国掠夺殖民地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它利用自己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或贱价收买落后民族的领土,或进行经济渗透,或采取借贷的方法去控制弱小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对不愿意打开商业大门的国家则用大炮轰开,然后在控制这些国家经济命脉的基础上实行军事占领。
    有些地方则是直接派海军打败弱国,强行占为己有。
    总之,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所走过的是一条火与血的道路。
    
    哪种机器缓和了英国的“纱荒”?
    
    18世纪中期,英国商品越来越多地销往海外,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供应不足。
    为了提高产量,人们想方设法改进生产技术。
    在棉纺织部门,人们先是发明了一种叫飞梭的织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织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对棉纱的需求。
    18世纪60年代,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的手摇纺纱机。
    “珍妮机”一次可以纺出许多根棉线,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1764年的一天,英国兰开郡有个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那天晚上他回家,开门后不小心一脚踢翻了他妻子正在使用的纺纱机,当时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赶快把纺纱机扶正。
    但是当他弯下腰来的时候,却突然愣住了,原来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只是原先横着的纱锭现在变成直立的了。
    他猛然想到:如果把几个纱锭都竖着排列,用一个纺轮带动,不就可以一下子纺出更多的纱了吗?
    哈格里夫斯非常兴奋,马上试着干,第二年他就造出用一个纺轮带动八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功效一下子提高了八倍。
    1764年制成以他女儿珍妮命名的纺纱机。
    1768年哈格里夫斯在诺丁汉与别人合资开办一家纺纱作坊,用珍妮纺纱机生产针织用纱。
    由于当年他没能申请到专利,因此只能自己生产“珍妮机”来赚钱。
    “珍妮机”不但效率高,而且纺出的纱质量也比较好,因此哈格里夫斯的生意日渐火暴,“珍妮机”也渐渐流传开来。
    
    福尔摩斯的原型是谁?
    
    19世纪中后期,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医学部有位讲师兼外科医生,名叫约瑟夫·贝尔。
    平时,他在学校里认真教课,很少有人会想到,他还是一个私人侦探!   
    一次,贝尔正在上课,一个中年男子闯进来,要求贝尔给他看病。
    贝尔问:“您是不是刚刚穿过教室西面的那片草地?”
    男子吃惊地承认了:“您怎么知道?”
    贝尔回答:“您脚下有红色的泥土。
    整个爱丁堡只有那片草地上有这种黏土。”
    接着,贝尔让学生们判断该男子得了什么病。
    学生们七嘴八舌,但没有一个回答让贝尔满意。
    最后,他告诉学生:“这人的毛病在于酗酒。
    你们看,他有酒糟鼻、血红色的脸膛,这都是长期饮酒的症状。
    最重要的是——他的右口袋鼓鼓的,里面肯定是一瓶酒!”
    说着,贝尔从那人的右口袋里拿出一瓶威士忌来!学生们目瞪口呆。
    
    一天,一个浑身都是刀伤的女子死在医院里。
    警方请贝尔对尸体进行解剖,贝尔在尸体检验报告中以严密的逻辑和充分的科学证据证明:该女子死于伤口感染。
    警方为此启动了谋杀案调查程序。
    这在犯罪学上是一个创举——此后,法医的尸检报告能够使警方认定一桩谋杀案,并启动相应的调查程序。
    
    贝尔的名声渐渐传开,警方经常邀请他协助查案。
    
    1877年,贝尔的班里来了一个学生,叫柯南·道尔。
    贝尔把这个学生选为自己的书记员,让他跟随自己解剖尸体、侦察案件。
    年仅17岁的柯南·道尔开始仔细观察老师。
    
    毕业后,柯南·道尔开了一家小诊所,但生意不佳。
    他只能靠给杂志社写小说来赚稿费。
    在创作过程中,他把贝尔变作了笔下的“福尔摩斯”。
    1887年11月,以福尔摩斯为主角的第一部小说——《血字的研究》出版后,受到读者的广泛好评。
    
    海王星的发现者是谁?
    
    奥本·尚·约瑟夫·勒威耶(Urbain Jean Joseph le Verrier,1811—1877),法国天文学家,1811年3月10日生于诺曼底的圣洛。
    1831年毕业于巴黎工艺学校,早年从事化学实验工作。
    1837年任母校天文教师,开始研究天体力学。
    并任巴黎工艺学校天文教师;后两度出任巴黎天文台台长。
    他于1846年8月31日用数学方法推算出了海王星的轨道并预告它的位置,并因此获得英国皇家学会的柯普莱奖章。
    他还研究过太阳系的稳定性问题和行星理论,编制了行星星历表。
    勒威耶发现了水星近日点的异常波动,并预言“水内行星”的存在,这个预言虽然后来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用广义相对论成功解释,但至今仍未能得到最好的证实。
    
    “门罗主义”是怎么回事?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
    他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1870年以后,始有“门罗主义”的提法。
    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
    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
    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年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
    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
    在罗斯福、T.W.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
    1933年以后F.D.罗斯福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
    
    哪部小说引发了一场大战?
    
    1851年,美国作家斯陀夫人在丈夫体弱多病、家境极其贫寒的情况下写成其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
    小说首先以连载的形式在《民族时代》报纸上发表,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人们无与伦比的欢迎,仅第一年就在国内印了100多版,销了30多万册,后来被译为2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
    《汤姆叔叔的小屋》对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美国废奴运动和美国内战中以林肯为代表的正义一方获得胜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林肯总统后来接见斯陀夫人时戏谑地称她是“写了一本书,酿成了一场大战的小妇人”,这一句玩笑话充分反映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长篇小说的巨大影响。
    作为一本文学作品,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朗费罗说它是“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胜利”。
    
    《汤姆叔叔的小屋》,又译作《黑奴吁天录》或《汤姆大伯的小屋》,故事从一个奴隶主与一个奴隶贩子的讨价还价中开始。
    美国肯塔基州的奴隶主谢尔比在股票市场上投机失败,为了还债,决定把两个奴隶卖掉。
    一个是汤姆,他是在谢尔比的种植场出生的,童年时就当伺候主人的小家奴,颇得主人欢心,成年后当上了家奴总管,忠心耿耿,全身心维护主人利益。
    另一个要卖掉的奴隶是黑白混血种女奴伊丽莎的儿子哈利。
    伊丽莎不是一个俯首帖耳死心塌地听主人摆布的奴隶,当她偶然听到主人要卖掉汤姆和自己的儿子哈利后,就连夜带着儿子在奴隶贩子的追捕下跳下浮冰密布的俄亥俄河,逃到自由州,再往加拿大逃奔。
    她丈夫乔治·哈里斯是附近种植场的奴隶,也伺机逃跑,与妻子会合,带着孩子,历经艰险,终于在废奴派组织的帮助下,成功地抵达加拿大。
    
    “国际护士节”有何来历?
    
    1854—1856年间,英法联军与沙俄发生激战。
    在英国一家医院任护士主任的南丁格尔,带领38名护士奔赴前线,参加护理伤病员的工作。
    因当时医疗管理混乱,护理质量很差,伤病员死亡率高达50%。
    于是,南丁格尔就潜心改善病房的卫生条件,并加强护理,增加营养。
    
    半年之后,伤病员死亡率下降到%。
    这一事迹传遍全欧。
    1860年,她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正规护士学校。
    她的护士工作专著,成了医院管理、护士教育的基础教材。
    鉴于南丁格尔推动了世界各地护理工作和护士教育的发展,因此被誉为近代护理创始人。
    她1910年逝世后,国际护士理事会把她的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
    
    谁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和小提琴家。
    他从小爱好音乐,7岁便开始创作圆舞曲。
    19岁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管弦乐团,赴波兰、德国各大城市举行圆舞曲演奏会,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整个欧洲。
    
    1872年,约翰·施特劳斯应邀去美国波士顿、纽约等地演出,盛况空前。
    他还亲自指挥由2000人组成的管弦乐团、2万人组成的合唱团,联合演出自己的代表作《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创音乐史上的新纪录。
    1899年,约翰·施特劳斯逝世时,维也纳人民举行了10万人的盛大葬礼。
    
    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了168首圆舞曲,117首波尔卡,43首进行曲,16部轻歌剧。
    作品大都热情欢快,旋律性很强,散发出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并常带有幽默感。
    人们所熟悉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涯》、《春之声》等圆舞曲,都出自他的笔下。
    他与他父亲同名,两人都是著名的作曲家,又都以写圆舞曲闻名于世。
    为了区别起见,在他们的名字前面分别加上“老”、“小”。
    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为“圆舞曲之父”;小约翰·施特劳斯被称为“圆舞曲之王”。
    
    美国南北战争的起因是什么?
    
    美国独立后,北部各州先后废除黑人奴隶制。
    但南部诸州由于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种植园奴隶制不断扩大,威胁着美国人民的民主权利。
    
    19世纪20年代前后,废奴运动的组织在美国开始出现。
    1826—1827年,143个废奴团体在巴尔的摩召开大会,谴责奴隶制度的罪恶。
    30年代初,W.加里逊在波士顿出版《解放者周刊(1831—1865)》,并和其他废奴主义者于1832年创建新英格兰反奴隶制协会。
    1833年4月,在费城成立了全国性的美国反对奴隶制协会,总部设在纽约。
    随后反奴隶制协会在北部各地纷纷建立,到40年代这类组织约2000个,参加协会人数超过20万人,形成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废奴主义者虽然遭到反动势力的多方压制和迫害,仍坚持积极开展各种活动,出版了几千种书籍、报刊,并散发了大量传单,有大批演讲员到各地宣传废奴运动的宗旨和控诉奴隶主的罪行,各种文艺作品和专著也以不同方式揭露和抨击奴隶制的罪恶,不断推动废奴运动向前发展。
    
    此外,废奴主义者还组织“地下铁道”,通过隐蔽的方式,经由秘密的路线和食宿站,指引和协助大批黑人奴隶逃离南方。
    到美国内战爆发之前,估计至少有6万人因此获得自由。
    “地下铁道”的组织者之一H.塔布曼是女奴出身,她多次深入南部各州,协助数百名奴隶逃出南方而获得自由。
    
    1861年,林肯当选总统,在政纲中抛出的保护关税及《宅地法》大大削弱了南方奴隶主的利益。
    南卡罗来那州旋即宣布退出联邦,其余蓄奴诸州亦纷纷效法南卡罗来那州,脱离联邦,并成立“美利坚联盟”,推举来自肯塔基州的杰斐逊·戴维斯为总统。
    两个月后,南方政府开始发动武装起事,北方政府被逼应战,南北战争由此爆发。
    
    谁是第一位遭暗杀的美国总统?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美国第16任总统,任期为1861年3月4日至1865年4月15日。
    林肯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
    在其总统任内,美国爆发了内战,史称南北战争。
    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废除了奴隶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华盛顿的福特剧院遇刺,于第二天去世。
    5月4日,林肯葬于橡树岭公墓。
    
    林肯是第一位遭到刺杀的美国总统,更是一位出身贫寒的伟大总统。
    
    何谓《黑人法典》?
    
    《黑人法典》指南北战争后,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南部各州力图保持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制定的一系列对黑人实行种族隔离或种族歧视的法律。
    密西西比州在1866年首先公布,南方各州继而纷纷效仿。
    黑人法典使主人占有黑人劳动和对黑人使用“有节制的体罚”等特权合法化。
    此外,南部各州以田纳西州为首,成立了专门迫害黑人的秘密恐怖组织,其中有名的代表是“三K党”、“白人骑士团”、“白人兄弟会”,这些组织常用美国刑法中的习惯法——私刑来残害黑人。
    1868年后,许多《黑人法典》在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下陆续废除或修改。
    
    世界上哪一笔土地交易最为廉价?
    
    1725年1月28日,任俄国海军上校的维图斯·白令花费了17年时间,发现了阿拉斯加半岛,查清了亚、美大陆之间并非陆地相连,而是中间隔着一条海峡。
    不久,维图斯·白令死于坏血病。
    为了纪念他,这条海峡被命名为白令海峡。
    
    在维图斯·白令发现阿拉斯加半岛后,俄国皮毛商人陆续来到半岛建立村落。
    当时阿拉斯加的居民总数不超过万人,而且大部分是印第安人。
    但是因这里常年冰天雪地,全境近三分之一位于北极圈内,加之人口稀少,俄国沙皇干脆将阿拉斯加以720万美元的低价卖给了美国——平均1英亩地仅值2美分,创造了历史上最廉价的土地交易。
    
    史载,1867年3月29日,美国国务卿威廉·西沃德正在客厅打牌。
    俄国驻华盛顿使节斯多依克尔男爵突然来求见。
    那时俄美之间已就转让阿拉斯加问题进行过多次秘密讨论。
    使节说明来意:他接到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谕旨,同意就阿拉斯加问题和美国于次日进行正式谈判。
    西沃德听后立即推开牌桌,眉飞色舞地喊道:“为什么要等到明天呢?
    我们今晚就签约吧!”
    当晚,美国国务院灯火通明,紧张的谈判进行了一夜。
    西沃德开口给价500万美元,斯多依克尔坚持要价700万美元。
    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到凌晨4点,终于以700万美元外加20万美元手续费成交。
    
    谁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
    
    1817年8月,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提出八小时工作制。
    他还发明了一个口号,“8小时劳动,8小时休闲,8个小时休息”。
    1833年,在欧文的支持下,具有同情心的工厂主约翰·多赫尔蒂等人发动了一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运动。
    1866年,第一国际日内瓦代表大会提出了“8小时工作,8小时自己支配,8小时休息”的口号,要求各国制定法律予以确认。
    
    “五一”劳动节有何来历?
    
    19世纪8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美国无产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工人运动。
    当时美国资产阶级为了进行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压榨,他们用各种手段迫使工人每天从事长达12~16小时的劳动。
    美国广大工人逐渐认识到,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必须起来进行斗争。
    
    从1884年开始,美国先进的工人组织通过决议,要为实现“每天工作八小时”而战斗,并且决定展开广泛的斗争,争取在1886年5月1日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提出后,立即得到美国全国工人阶级的热烈支持和响应,许多城市数以千计的工人投入了这场斗争。
    罢工工人遭到美国当局的血腥镇压,很多工人被杀害和逮捕。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等城市的35万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
    这场斗争震撼了整个美国。
    工人阶级团结战斗的强大力量,迫使资本家接受了工人的要求。
    美国工人的这次大罢工取得了胜利。
    
    1889年7月,由恩格斯倡议的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大会在巴黎举行。
    为了纪念美国工人的这次“五一”大罢工,显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的伟大力量,推进各国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规定1890年5月1日国际劳动者举行游行,并决定把5月1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劳动节。
    
    海牙和平会议是由谁发起召开的?
    
    海牙和平会议指的是1899年和1907年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两次国际和平会议,又称海牙会议。
    19世纪末,各大国为重新瓜分殖民地、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展开军备竞赛。
    俄国由于财政拮据,在竞争中感到力不从心。
    
    为了赢得时间,1898年8月24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在海牙召开和平会议,并邀欧、亚及北美各独立国家参加。
    各国对沙俄的和平倡议虽持怀疑态度,但为了实现各自的外交目的,都没有表示拒绝。
    两次海牙会议所通过的13项公约和文件,总称《海牙公约》或称《海牙法规》。
    
    沙克尔顿的南极探险计划结果怎样?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对遥远的南极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当时最著名的南极探险家是英国人斯科特。
    但与斯科特同时代到南极内陆探险考察,并且想同他一争高下的还有另一位探险家——爱尔兰人欧涅斯特·沙克尔顿。
    沙克尔顿是一名非常出色的航海家。
    他体格强壮,从16岁起就从事远航,练就一身高超的航海本领。
    1902年,当斯科特第一次深入南极内陆进行考察时,沙克尔顿就是他的一名得力的助手。
    但他不幸染上了坏血病,身体变得极为虚弱,最后被斯科特遣送回英国养病。
    这一挫折并没有使好强的沙克尔顿松懈自己的斗志,他反而信心十足地另起炉灶,决心成为第一个征服南极的人。
    
    1907年,沙克尔顿的身体完全康复之后,由他筹集大部分奖金,组成了一支南极探险队。
    他的这支探险队,完全是私人探险组织,他们兵分两路,计划实现两大目的:一路由沙克尔顿亲自率领,直奔南极点;另一路由澳大利亚50岁的地质学家埃奇沃斯·戴维教授和年轻的地质学家道格拉斯·莫森带领,测定南磁极的位置。
    1909年1月9日,沙克尔顿和3个同伴向南冲刺到南纬88°23′,离极点只有160多公里的地方,创造了人类在南极大陆活动的新纪录。
    但是,猛烈的风暴和严重缺粮,使他们再也无法向南挺进。
    沙克尔顿被迫收兵回营,归途中天气很坏,队员们都被严重冻伤。
    在饥不择食的情况下,他们不得不吞食矮种马的尸体,结果大家都得了痢疾,险些送命。
    
    相比之下,戴维和莫森率领的分队比较顺利。
    他们通力合作,在翻越南极横断山脉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考察,并于1909年1月16日在维多利亚地东部高原有史以来第一次找到了南磁极的位置(南纬72°25′,东经155°15′)。
    这对于现代地磁学的研究和发展航海、航空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那时以后,南磁极的精确位置就只需根据各地的磁参量(磁倾角和磁偏角),经过计算便可获得。
    逐年的观测资料表明,南磁极并不固定,而是游移不定的。
    从1909年到1975年,南磁极已向西北移动了800多公里。
    最近10年里,它一直在法国科学站迪蒙·迪尔维尔站附近徘徊(南纬66°,东经139°)。
    
    沙克尔顿并不满足于他领导的探险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阿蒙森和斯科特探险队先后登临南极之后,他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准备从威德尔海的菲尔希内尔冰架出发,穿过南极极点,抵达罗斯岛。
    这是一条比前人的道路更加艰险的路线,他要创造新的奇迹,探索更多的奥秘。
    
    1914年12月,沙克尔顿探险队乘坐“持久”号船航行到威德尔海域。
    过去人们对威德尔海的了解远不如罗斯海。
    那里气候寒冷,海流急、且不规则,浮冰厚、且密集,这都给“持久”号的航行带来极大的困难。
    没过几天,“持久”号就被浮冰和冰山团团包围,进退不得,只好随冰漂流。
    探险队在船上被困了整整10个月之久。
    由于冰块的撞击和挤压,“持久”号变得千疮百孔,最后沉没了。
    沙克尔顿和他的全体队员在一座冰山上建立起一个避难所,他们捕食海豹,住冰洞,在十分险恶的环境里顽强生存。
    1916年4月15日,冰山漂流到一个叫象岛的小孤岛上,他们结束了历时500天的漂流生活。
    可是在这座小岛上久留等于束手待毙,为了谋求生路,沙克尔顿亲自驾驶救生艇,向南乔治亚岛方向划去。
    经过近半个月的拼死搏斗,航行1287公里,终于找到了南乔治亚岛上的挪威捕鲸基地。
    他们得救了。
    尽管沙克尔顿的跨越南极的计划彻底破产了,可是,他和他的探险队员传奇般地全部生还回国,却创造了南极探险史上的又一奇迹。
    
    诺贝尔真的与管家谈恋爱吗?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43岁时,登报招聘一名“女秘书兼管家”,广告是这样写的:“……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非常富有,很有涵养,他住在巴黎……”希望找一位“……同样成熟并懂外语的淑女充当自己的秘书兼管家。”
    据说,诺贝尔收到了大批应征复函,而且信中还都附有谄媚的照片。
    
    诺贝尔在真心诚意想找工作的复信中注意到一封来自维也纳的应征函,署名是贝尔塔,家庭教师,33岁,未婚,懂数种语言,只是“管家”经验不足。
    
    诺贝尔热情地回了一封信,从此,来往的书信沟通了两人的思想,他们用数种不同的语言通信,讨论彼此的哲学观。
    最后,贝尔塔决定前来巴黎与诺贝尔会晤。
    
    贝尔塔向诺贝尔坦述自己不幸的童年,诺贝尔也毫不保留地向她倾诉了一切——他的希望、理想以及目前的研究计划,等等。
    但是,诺贝尔百思不解,为什么像她这样如此出众的女子仍然未婚。
    
    翌日,诺贝尔来到宾馆。
    他给贝尔塔带来一首长诗,这首诗道出了他的心声,也使她看到了这位绅士多愁善感的心灵。
    诗中说:你说我是个谜——也许吧。
    我们其实都是未解之谜,在痛苦中开始,在深沉的折磨中结束。
    琐屑卑贱的事物把我们拖向死亡,崇高的思想把我们带到诸天之上而欺哄我们相信一个灵魂梦想永垂不朽。
    
    贝尔塔终于开始上班了。
    不用说,诺贝尔付给她一笔丰厚的薪水。
    可是,贝尔塔并不能长久干下去,因为,她一直怏怏不乐。
    她告诉诺贝尔,她正与奥地利一位男爵相爱,但男爵的母亲却嫌贝尔塔出身清寒贫贱而百般阻挠。
    现在,男爵对她依然念念不忘,而可怜的诺贝尔却对此惊诧不止。
    他甚至对贝尔塔说:“你终究会忘记他的,或许他早已把你忘掉了。”
    
    实际上,贝尔塔和男爵都还怀念着对方。
    不久,诺贝尔外出洽谈生意,贝尔塔只身留在巴黎。
    她接到男爵的信,而且就连她从前的学生——男爵的妹妹也给她来信,叙述她哥哥的忧伤之情。
    经过前思后想,贝尔塔给诺贝尔留下一封信,变卖了首饰,买了火车票赶回维也纳。
    她嫁给了男爵,但仍与诺贝尔保持着联系。
    此后,她开始献身于“和平运动”。
    在诺贝尔奖获得者名单中,人们不难查到:1905年,第五届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作家、“永久国际和平研究所”名誉主席、《放下武器》一书的作者贝尔塔。
    
    你知道红十字会的由来吗?
    
    1859年6月,瑞士商人亨利·杜南亲眼目睹了英意法联军与奥地利的军队在意大利的Selferino进行的一场大战,双方伤亡惨重,尸横遍野。
    更使亨利·杜南难过的是,战后这个小镇上还有千名伤员,缺胳膊断腿,躺在干柴堆里呻吟,很多人因没人照料而死去。
    他当即跑到教堂,说服教士,并自己出钱出力,组织了一支救护队,为伤病员喂水喂饭,进行力所能及的各种护理和治疗。
    
    回到日内瓦后,杜南写了一篇回忆录,描述了伤病员在战场上悲惨的遭遇,向世界发出呼吁,要求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志愿救护伤兵组织,建议给予军事医务人员和各国志愿救护伤兵组织以中立地位。
    他给各国元首写信,四处奔波宣传。
    1863年10月,16个国家的36名代表在日内瓦召开筹备会议,第二年8月8日,正式签订了国际红十字会公约。
    红十字会也将创办人杜南的生日5月8日订为“世界红十字日”,而红十字这个标志,也是由他的祖国瑞士的国旗颜色翻转而成。
    
    由于十字是基督教的宗教符号,伊斯兰国家不愿接受,1876年在奥斯曼帝国采用“红新月”标志,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了这两个符号。
    1991年,红十字会联合会改名为“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
    
    何谓“卡蒂普南”?
    
    “卡蒂普南”是19世纪末菲律宾的秘密革命组织,1892年7月7日由A·博尼法西奥等人创立于马尼拉工人区。
    卡蒂普南是他加禄语“协会”的音译,全名是“最崇高、最受尊敬的菲律宾儿女协会”,目的是团结菲律宾人民以武装斗争推翻西班牙殖民统治,实现独立。
    成员主要是失业工人、农民、城市贫民和殖民政府中的低级官员等,后来有较多的资产阶级分子加入。
    
    卡蒂普南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
    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天主教思想的影响。
    但是,它提出人人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要求,主张通过革命斗争推翻殖民统治,表现出明显的民主性和革命性。
    为了用革命思想来教育会员,博尼法西奥撰写了《十诫》,E.哈辛托撰写《卡蒂普南入门》13条。
    1896年3月协会出版由哈辛托主编的《自由报》。
    《自由报》第一期共印2000份,在中吕宋一带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协会成员在短期内从300名激增到3万人左右。
    
    在协会组织迅速扩展后,博尼法西奥便积极准备武装起义。
    他同哈辛托制订作战计划,又到圣马特奥山区(在今黎刹省)视察,准备建立基地。
    协会还竭力筹办军火,在马尼拉近郊小镇秘密制造武器,分发给会员。
    并和日本进行联系,希望得到援助,但未成功。
    1896年8月,召开第5届最高委员会,成立雏型政府,设有国务、陆军、司法、内务、财政等部,进一步加强最高领导机构。
    
    1896年8月,卡蒂普南地下印刷所被殖民当局破坏。
    协会组织和起义计划被殖民当局发现,于是提前行动。
    8月24日,菲律宾革命爆发。
    起义逐步扩大到整个吕宋岛以及棉兰老岛。
    不久,革命阵营出现分裂。
    地主资产阶级只要求民族平等和发展民族经济。
    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和农民还要求实行社会经济改革,没收修道会土地。
    以E.阿奎纳多为首的甲米地资产阶级势力,利用他们9月初在伊穆斯打败西班牙殖民军队后所获得的军事声望,企图踢开协会,夺取革命的领导权。
    阿奎纳多于10月底发布文告,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口号,预言在已解放地区成立临时政府,却只字不提协会的领导。
    1897年3月22日在特黑罗斯选举革命政府,竟完全撇开卡蒂普南,推选阿奎纳多为总统。
    5月10日,博尼法西奥被捕遇害。
    在发动菲律宾革命中起过重大作用的卡蒂普南至此完全解体。
    
    何谓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计划是1905年时任德国总参谋长的施里芬伯爵依据德国著名军事学家克劳瑟维茨在其《战争论》中所阐述的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的思想,为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制定的一系列战略计划。
    施里芬是闪电战理论的创始人,主张以优势兵力袭敌于不备,围而歼之。
    针对在未来战争中德国将面临与法、俄两线作战的情况。
    他主张,首先在西线迅速打垮法国,然后再全力打击俄国。
    其作战计划是:在东线用少量部队顶住俄国,集中兵力于西线;因瑞士地形复杂,不适宜大部队快速运动,德军右翼应穿越地势坦荡的比利时,以镰形攻势包抄到法军的正面防御阵地的后面,攻占巴黎后,将法军围歼在德、法、瑞边境。
    然后,转向东线。
    1906年,小毛奇继任总参谋长后,对施里芬计划做了部分变动,加强了西线左翼和东线的兵力,削弱了西线进攻力量。
    
    “三国同盟”包括哪三个国家?
    
    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
    1881年法国从阿尔及利亚侵入突尼斯,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保护国。
    意大利早已觊觎突尼斯,但苦于实力不足,不能单独对抗法国,便投靠德、奥。
    经过谈判,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3国在维也纳签订同盟条约。
    
    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是:1.如意大利遭到法国进攻,德、奥两国应全力援助,如德国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2.缔约国的一国或两国遭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大国(指法、俄)进攻,则缔约3国应协同作战。
    意大利对此附有一个保留条件:如英国攻击德国或奥匈,意大利将不负援助自己盟国的义务。
    3.当一大国(指俄国)攻击缔约国一方时,其他两缔约国应取善意的中立,即一旦发生俄、奥战争,意大利将保守中立。
    条约有效期5年,1887年、1891年、1902年、1912年4次续订,并增补了一些义务条款。
    三国同盟的缔结,标志着欧洲列强两大对峙军事集团的一方初告形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埋下了隐患。
    
    何谓“光荣孤立”政策?
    
    光荣孤立政策是19世纪晚期,英国在保守党首相迪斯雷利和索尔兹伯里侯爵任内奉行的一项外交政策。
    19世纪晚期是欧洲各大国纷纷结盟争霸的时代。
    德奥于1879年结盟,意大利于1882年加入,形成三国同盟。
    法俄日渐接近,最终于1894年签订协约。
    英国此时却独辟蹊径,采取了置身于这场结盟浪潮之外的立场。
    自由党领袖格拉斯顿于1880年重任首相后,着手实施他一年前提出的“正确政策”的六项原则:1.在国内建立良好的政府;2.在国外维护和平;3.“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4.不与他国结盟;5.承认所有国家的平等权利;6.“同情自由”。
    这六项原则的基本点有两个:一是在欧洲大陆各国中协调斡旋,以建立所谓的“协调的欧洲”。
    二是避免与欧洲其他国家结盟,以保持自己的行动自由,实现“光荣孤立”。
    因此,英国的协调与孤立政策是相辅相成的。
    
    “光荣孤立”与“大陆均势”政策有何关系?
    
    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英国长期以来奉行的是欧洲“均势”政策。
    如多次组织反法同盟干涉法国革命,打破拿破仑称霸欧洲的局面;联合法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打败沙俄,遏制沙俄在欧洲扩张;与法俄结成协约国,打败了对其在欧洲大陆和全世界利益有巨大威胁的德国。
    由此可见,英国均势政策的目的是反对大国谋求欧洲大陆霸权,巩固欧洲大陆沿岸阵地,保持自己海上霸权。
    其政策实质是使欧洲列强彼此牵制,由英国操纵政治天平,维护英国在欧洲大陆和海外的利益。
    
    自击败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以后,英国长期实行所谓“光荣孤立”政策,即不同其他国家订立长期盟约,以便随时按照本身需要,调整对外关系,弹性的调整和维持均势,使得英国能够挟其优势在经济上巧取豪夺,保持霸权。
    但在进入19世末,英国一方面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工业垄断地位,作为“光荣孤立”外交政策的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又面对俄国在东方、德国在西方咄咄逼人的严峻挑战,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英国在东方与日本订立了《英日同盟》条约对付俄国。
    英日同盟标志着英国外交政策的大转变。
    后因俄国战败,力量削弱,已不再成为英国在远东的威胁,加之这时的英德矛盾又已超过英俄矛盾。
    这样,英国又于1907年与俄国缔结协约,这表明英国已放弃了“光荣孤立”政策。
    
    综上所述,“光荣孤立”政策是英国在其势力强大时“大陆均势”政策的具体体现。
    英国在一战前与日、法、俄结盟表明其在实力下降的情况下放弃了这一政策,而一战后又扶德抑法,这一变化说明英国并没有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协约国”是如何形成的?
    
    协约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以英国、法国、沙俄为主的国家联盟。
    还包括南斯拉夫等弱小的欧洲国家。
    它与以德国、奥匈帝国为中心的同盟国集团形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对立双方。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国家,但却和协约国一起攻打同盟国。
    一战中后期,美国、日本、中国等一些国家也先后加入协约国集团。
    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最初的协约国是由法国和俄国组成的。
    英国本来实行的是“光荣孤立”政策,但随着英国的霸主地位被动摇,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的建立,英国不甘寂寞,加入了这个法俄协约,形成了一战中协约国的雏形。
    
    协约国集团是在1904—1907年间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基础上形成。
    英法、英俄分别签订协定,在相互承认各自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建立军事集团,与同盟国集团相对峙。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站在协约国方面参战的有3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国于1917年参战。
    中国也在1917年站在协约国一方对德奥宣战,并派2万名劳工奔赴欧洲战场。
    
    “三八国际妇女节”有何来历?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
    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
    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并取得了最终胜利。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战争的阴影笼罩着世界,帝国主义企图瓜分殖民地。
    1910年8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者妇女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有17个国家的代表,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是反对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保卫世界和平;同时还讨论了保护妇女儿童的权利,争取8小时工作制和妇女选举权问题。
    领导这次会议的著名德国社会主义革命家、杰出的**战士克拉拉·蔡特金倡议,以每年的3月8日作为全世界妇女的斗争日,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拥护。
    从此以后,“三八”妇女节就成了世界妇女争取权利、争取解放的节日。
    
    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是谁?
    
    美国人罗伯特·皮尔里(1856—1919)是一个新型的极地探险家,他穷毕生精力以求征服北极点。
    
    1909年4月6日,皮尔里终于了却夙愿,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
    平常我们说的北极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地区,北极点是北极地区的中心点。
    从16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都派人到北极地区探险,但是一直没有人到达过北极点。
    美国探险家皮尔里前后用了22年时间,头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才取得成功。
    他总结前人的经验,认为北极冬季是最好的探险季节,因为北极冬季冰面坚硬、光滑,冰窟隆和冰间流水少,易于雪橇行进;他把在格陵兰探险看成是实习和练兵,锻炼自己在高寒地区生活的适应能力;他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爱斯基摩人,学习他们使用狗拉雪橇及穿着保暖服装的本领,并常同他们一起建造独特的圆顶冰屋,乘雪橇狩猎……这些都为皮尔里成功地到达北极点打下了基础。
    
    经过专家鉴定,确认皮尔里是世界上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探险家,他所到达的地点是北纬89°55′24″,东经159°。
    
    “布尔什维克”是怎么来的?
    
    布尔什维克是俄文音译,意为多数派,指的是苏俄**建党初期党内的一个派别。
    1903年七八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6—1907年,该党第四次、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两派在土地纲领、对国家杜马的策略等问题上继续争论。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张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并把它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派。
    从此,布尔什维克成为独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党的名称仍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面加括号标明“布尔什维克”。
    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各国**都以俄共为榜样,布尔什维克又成为真正**人的同义语。
    
    俄国1905年革命是怎么回事?
    
    俄国1905年革命,亦被称为1905年失败起义,是指于1905至1907年间,发生于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境内,一连串范围广泛,以**为目的,又没有明确政治目标的社会动乱事件,诸如恐怖攻击、罢工、农民抗争、暴动等,导致尼古拉二世政府于1906年制定等同于宪法的基本法、成立国家杜马立法议会与施行多党制。
    这场革命的发生主要归咎于几十年来的国家动乱和罗曼诺夫王朝的无能。
    俄国国内改革不利,以及少数民族要求解放也是起因。
    沙皇指挥失误,导致俄**队在日俄战争中惨败是最直接的导火线。
    战后一直有连续不断的军人革命以及革命团体活动。
    各地方的革命虽然最后被平定,俄国国内也加快改革的步调,但仍不能阻挡推翻罗曼诺夫王朝的1917年革命。
    布尔什维克把俄国1905年革命当做1917年革命的先驱。
    
    为什么说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为界,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
    麦克马洪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
    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北洋政府并不知道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授予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权力,后来了解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线不予承认。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麦克马洪线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正确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美国为什么干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876年,由美国支持的墨西哥军人迪亚斯发动政变,攫取了墨西哥总统职位。
    1876—1911年,迪亚斯一直是掌握全权的独裁统治者。
    他的反动政策引起了墨西哥中下阶层人士的反对。
    1910年,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马德罗被推为总统候选人。
    他提出保护民族工业、反对独裁、建立宪政国家等口号,竟被投入监狱。
    马德罗越狱后,号召人民起义,推翻迪亚斯政权,把土地分给农民。
    马德罗的号召得到了南北两支农民武装的支持。
    在北部,维亚领导的农民武装击败了政府军,并同马德罗会合。
    在南部,由萨帕塔领导的农民武装也占领了大片地区,并向首都墨西哥城进军。
    1911年5月,在南北两支农民军的夹击和首都人民反对浪潮的压力下,迪亚斯被迫下台,逃往欧洲。
    
    马德罗上台后,并未实现他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诺言,还下令解散农民武装。
    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利用人民的不满情绪,支持反动军官韦尔塔发动政变。
    韦尔塔捕杀了马德罗,自任为总统。
    但这次政变再次激起人民的愤怒,南北两支农民武装又开始同新的反动政权作战。
    代表资产阶级和自由派地主利益的卡兰萨(1859—1920)也组织了护宪军投入战斗。
    1913年夏,维亚的农民武装同卡兰萨的军队一起同韦尔塔作战。
    1914年4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借口要“教训拉丁美洲人民选举好人”,派军舰入侵墨西哥湾。
    墨西哥工人武装、农民武装和护宪军结合起来,于这年7月推翻了韦尔塔的反动统治,卡兰萨夺取了政权。
    11月,美国干涉军被迫撤走。
    
    美国何时通过第一个反托拉斯法?
    
    1890年,美国国会制定了《保护贸易及商业免受非法限制及垄断法》,因该法案乃是由参议员约翰·谢尔曼提出,故又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该法是美国联邦第一部反托拉斯法,也是美国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
    该法全文共8条,其主要内容规定在第1条和第2条中。
    第1条规定,以托拉斯或任何类似形式限制州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者均属非法,违者处以5000美元以下罚金,或1年以下监禁,或二者兼科;第二条规定,凡垄断或企图垄断,或与其他任何人联合或勾结,以垄断州际或对外贸易与商业的任何部分者,均作为刑事犯罪,一经确定,处罚与第1条相同。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奠定了反托拉斯法的坚实基础,但该法的措辞极其含混,诸如“贸易”、“联合”、“限制”等关键术语词义不明,为司法解释留下了广泛空间。
    所以,该法颁布后执行不力。
    此外,该法还常常被法院用以反对工会组织,镇压工人运动,仅1890年到1897年,联邦最高法院就据此作出了12项不利于工会的判决。
    
    朝鲜是如何沦为日本殖民地的?
    
    1910年8月22日,日本胁迫朝鲜总理大臣李完用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通过该条约,日本实现所谓日韩合并。
    条约规定:朝鲜国王将一切统治权完全而永久地让给日本天皇;日本天皇接受这种转让,并将朝鲜完全并入日本帝国,朝鲜国王及其后裔和皇族,以及为签订这一条约建有“功勋”的“有功者”,享有“表彰、威严及名誉”的待遇,并供给充分的生活费和赏金;胁迫朝鲜人民“遵守法规”,忠于“新制度”。
    日本在朝鲜设总督府。
    朝鲜完全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
    
    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是谁?
    
    卡兰萨是墨西哥第一任立宪总统。
    1859年12月29日生于自由派地主家庭,卒于1920年5月21日。
    先后担任过市长、州长和参议员。
    1910年墨西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后,任第三军区司令和临时政府陆军部长。
    1913年3月26日,卡兰萨公布了“瓜达卢佩计划”,成为宪法派领袖。
    1914年,他联合农民军领袖P.比利亚和E.萨帕塔推翻了韦尔塔政变集团。
    以后,他又与农民军发生冲突,镇压农民武装。
    1915年1月6日颁布土地法,许诺归还农民被夺走的土地,以瓦解农民军。
    1916年12月—1917年1月召开立宪会议,2月5日颁布《1917年宪法》。
    这是一部激进的资产阶级宪法。
    1917年3月,被选为第一任立宪总统。
    总统任期内继续镇压工农运动。
    对外虽先后宣布了一些限制外资的法令,但未能奏效。
    1920年,在总统选举中被P.E.卡列斯、A.奥夫雷贡和韦尔塔3人组成的集团击败。
    同年5月21日被杀害。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是谁?
    
    居里夫人是第一个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女性科学家,也是第一位一生两次荣获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
    
    1867年11月7日,居里夫人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她从小就很喜爱父亲实验室中的各种仪器。
    中学毕业后,她当了家庭教师。
    1891年她只身前往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求学深造,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
    几乎与此同时,科学之缘将她和皮埃尔·居里吸引到一起。
    1895年两人结了婚。
    1903年,她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8年之后的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为成功分离了镭元素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出乎意外的是,在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并没有为提炼纯净镭的方法申请专利,而是将之公布于众,这种做法有效地推动了放射化学的发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居里夫人倡导用放射学救护伤员,推动了放射学在医学领域里的运用。
    之后,她曾在1921年赴美国旅游并为放射学的研究筹款。
    居里夫人由于过度接触放射性物质于1934年7月4日在法国上萨瓦省逝世。
    
    你知道锡安主义运动吗?
    
    19世纪末,欧洲出现大规模反犹太主义浪潮。
    同时,犹太人中也兴起了锡安主义运动,提倡建立犹太人的民族国家,支持犹太人在以色列土地建立家园。
    1897年,瑞士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世界锡安主义组织大会把目的地定在以色列故国,即巴勒斯坦。
    锡安主义者向世界各大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法国、美国呼吁支持。
    俄国因为积极迫害犹太人,成为他们的敌视对象。
    当时,大英帝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近年来犹太人在那里的生活较为安定和受保护——英国首相之一的本杰明·迪斯雷利本人就是犹太裔。
    因此锡安主义者们把英国当成重要的潜在合作伙伴。
    英国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利用他的高层关系,积极游说英国政府支持锡安主义运动。
    
    虽然锡安主义建基于犹太人的宗教传统对以色列土地的联系,但现代犹太复国主义开始时是世俗化的,它很大程度上是对19世纪时在欧洲及穆斯林世界十分猖獗的反犹主义的一种回应。
    经过一连串的进展和挫折,并在纳粹德国对犹太人大屠杀中摧毁了欧洲的犹太族群后,锡安主义运动在1948年以色列立国时达到了**。
    现代意义上的锡安主义创始人是匈牙利籍犹太人西奥多·赫茨尔。
    自以色列立国开始,锡安主义这个名词变得常用于指对以色列国的支持。
    
    谁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1895年,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日内瓦结识。
    有一次他们在咖啡馆会见,谈起雅各宾党垮台的原因,在座的还有拉法格、盖得和龙格。
    普列汉诺夫开玩笑说:这个专政政府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多了。
    25岁的列宁严肃地反驳:雅各宾共和国垮台,是因为砍的脑袋太少了,革命应该善于自我保卫!众人付之一笑。
    没想到,这竟成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后来关系紧张的一个前兆。
    
    1880年,普列汉诺夫被沙皇政府通缉不得不出走国外,很快结识了欧洲社会民主党的一些主要人物,如倍倍尔、考茨基、伯恩斯坦、李卜克内西、盖得等,后又结识卢森堡并同恩格斯往来。
    1882年他把《**宣言》译成俄文,1883年在瑞士建立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他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是公认的学识渊博又善于理论思维的思想家,得到恩格斯赏识。
    
    谁是“现代流体力学之父”?
    
    1875年2月4日,路德维奇普朗特出生于德国的弗莱辛。
    普朗特是现代力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创立了边界层理论、机翼理论、升力线理论,研究了超声速流动,提出普朗特·葛劳渥法则,并与他的学生梅耶一起研究了膨胀波现象(普朗特—梅耶流动),并首次提出超声速喷管设计方法。
    普朗特的开创性工作,将19世纪末期的水力学和水动力学研究统一起来,被称为“现代流体力学之父”。
    此外,普朗特还培养了很多著名科学家,其中包括冯卡门、梅耶等著名流体力学家,以及对我国流体力学研究做出奠基工作的陆士嘉教授。
    1953年8月15日,路德维奇·普朗特卒于哥廷根。
    
    自由女神像有什么来历?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
    美国的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美国纽约州纽约市附近的自由岛,是美国重要的观光景点。
    自由女神像重45万磅,高46米,底座高45米,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
    整座铜像以120根钢铁为骨架,80块铜片为外皮,30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
    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制作的。
    
    自由女神像双唇紧闭,头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古代长袍,右手高擎长达12米的火炬,左手紧抱一部象征美国《独立宣言》的书板,上面刻着《宣言》发表日期“”的字样。
    脚上残留着被挣断了的锁链,象征独裁统治已被推翻。
    
    花岗岩构筑的神像基座上,镌刻着美国女诗人埃玛·娜莎罗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送给我你那些疲乏的和贫困的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你那熙熙攘攘的岸上被遗弃的可怜的人群,你那无家可归饱经风霜的人们一齐送给我,我站在金门口,高举自由的灯火。”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国的象征。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