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玄幻小说 陆鸣至尊神殿全文

第2303章 直接修炼到顶级

陆鸣至尊神殿全文 牧童听竹 20525 Aug 8, 2021 12:46:19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我贫穷,我奋斗大》章节阅读:

    第13章 脑袋里折腾出“金点子”   
    赚钱盈利最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别具一格的想法和与众不同的思路。
    只有这样,你的生意才会是一本万利。
    创业者需要脑袋里天天迸出赚钱的金点子,发现别人很少留意的商机。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好点子可以改变你的命运!   
    好点子是留意出来的   
    山东小伙子张鹏准备离开老家,坐火车去上海打工。
    在候车厅等车时,他听到人们议论说,上海人精明得很,连外地人问路都要收费。
    张鹏心想:这地方问路都能挣钱,机会应该一大把,我这趟看来去对地方了。
    
    来到上海后,张鹏发现这果然是一个遍地是机会的城市,只要你愿意卖力,做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看厕所,甚至打盆洗脸水也可以赚到钱!天生思维敏锐的张鹏,喜欢留意身边的机会,他看到了上海人特别喜欢养花,脑子一转,便有了个好主意。
    第二天早上,张鹏在郊区装了十包泥土,以“花盆土”的名义,一块钱一包的价格摆摊兜售,结果被当地人一抢而空。
    之后,张鹏在城郊之间屡次往返,累计净赚了300多元钱。
    这无意中掘来的一笔钱,激起了张鹏的信心,他开始研究各种土壤,看不同的花卉都适宜在哪种土壤中生长。
    渐渐地,张鹏的“花盆土”名气越来越大,生意也越做越好。
    不久之后,他就拥有了一间门面,生活上是衣食无忧了。
    
    但张鹏并没有满足于现状,继续留意身边的商机。
    在平常的走街串巷中,张鹏又有一个新发现:当时的清洗公司只负责洗楼而忽略了招牌的清洗,结果好多店面的招牌污渍斑驳。
    他立即买了一些人字梯、水桶和抹布,办起了小型的清洗公司,专门负责擦洗招牌。
    由于抢占了市场的先机,公司迅速发展,最终他的公司共有150多名工人,业务也由上海延伸到杭州、南京等周边城市。
    
    通过张鹏的故事,我们发现赚钱其实并不是太困难的事儿,关键在于你是否留意身边可能存在的好项目。
    有时候,我们往往过分执著于大张旗鼓的做事,却忽略了身边伸手可得的财富--尽管它们可能利润很少,又不起眼,但谁能保证这些小项目不会成为你事业发展的转机呢?
    
    要问陶华碧是谁,绝大多数人都会摇头说不认识,但要提起“老干妈”麻辣酱,恐怕没有几个人会不熟悉的。
    实际上,陶华碧就是“老干妈”麻辣酱的创始人,她的头像如今在各大超市的货架上随处可见。
    这个没读过一天书、只会写自己名字的农村妇女,居然在短短六年间创办了一家资产高达13亿元的私营企业,说起来真可谓是奇闻了。
    在自己制作的麻辣酱“走红”之前,陶华碧的日子只能用“穷困潦倒”来形容--丈夫很早就过世,扔下了她和两个孩子,为了生存,陶华碧不得不出去打工和摆地摊,直到1989年,她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儿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开了一家简陋的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
    有一天,陶华碧因为身体不舒服,就没有去菜市场买辣椒、做辣酱,结果许多顾客进来吃饭时听说没有麻辣酱,居然转身就走。
    这让陶华碧十分困惑:难道来我这里的顾客并不是喜欢吃凉粉,而只是喜欢我做的麻辣酱?
    
    从此,陶华碧对自己的麻辣酱开始重视起来,潜心研究辣酱的做法,经过几年的反复试制,她的麻辣酱更加好吃了,风味和口感都非常独特。
    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些麻辣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而专门来买她的麻辣酱。
    有一天,陶华碧出去随便溜达,想看看别人家的生意做得怎么样,结果走了10多家专卖凉粉的小店和小摊,发现他们用的麻辣酱都是从自己那里买来的,并且生意都非常好。
    于是,陶华碧再也不单独卖麻辣酱了。
    这下子,可急坏了那些买不到麻辣酱的小老板们,他们纷纷上门求陶华碧,还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吃的麻辣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开家辣酱厂算了!”
    这句戏言触动了陶华碧,她心想:“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麻辣酱,我还卖什么凉粉,干脆把自己的麻辣酱生意做到底吧。”
    
    在1991年7月,陶华碧租了南明区云关村委会的两间房子,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
    今天,陶华碧的“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公司”已拥有员工1000多名,年产值近5000万美元,成为在国内食品加工业首屈一指的私营企业了。
    
    陶华碧的成功与她学历、知识无关,只在于她能够留意到自己辣酱中的巨大商机,并且因势利导,使得原来的小买卖得以迅速做大。
    如果换作是一个粗心、大大咧咧的人,谁会注意到自己的辣酱能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谁又能潜心研究自己辣酱的做法,观察同行的反应,并要把辣酱作为一个项目往里面投钱呢?
    一切都看你留心注意过没有。
    好的项目往往身边就有,敏感一点、头脑灵活一点,说不定下一个机会就是你的了!   
    一个村子里有两个很要好的年轻人,一个叫大志,一个叫小安。
    两人同时将自家田地变卖,带上盘缠出去做生意。
    他们先是路过一个盛产麻布的村子,大志对小安说:“在咱们村子里,麻布可是很值钱的东西,我们把大部分钱换成麻布带回村里,一定能够卖上个好价钱。”
    两人将买来的麻布都绑在驴背上,继续往前走。
    
    接着,他们又来到一个盛产毛皮的地方,那里也恰好缺少麻布。
    这一次,大志对小安说:“毛皮在家乡是更值钱的东西,咱们把麻布卖了换成毛皮,这样不但我们的本钱收回来了,返乡后还会有更高的利润!”
    小安说:“算了吧,既然麻布已经能赚钱了,咱们还折腾什么呀?”
    结果,大志把麻布全部换成毛皮赚得了一笔钱,而小安还是带着那些麻布上路。
    
    之后,他们来到了一个盛产药材的地方,那里天气寒冷,缺少毛皮和麻布。
    大志留意到情况后,再次劝小安说:“药材是比毛皮更值钱的东西,这次你可以把麻布卖了换成药材,回家后就能赚到更多的钱。”
    不过,小安还是那句话:“既然麻布已经能赚钱了,咱们还折腾什么呀?”
    等到回家后,小安卖掉了麻布,只得到一点蝇头小利,还不及他此行的路费钱。
    大志不仅带回一大笔钱,还凭借卖掉最昂贵的药材,成为当地最大的富豪。
    
    头脑灵活、处处留心的人,永远都能把握住更好的商机。
    想要生意做得好,我们就一定要善于在变化中发现商机,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当你“打破一切常规”的时候,也就是你走向成功的开始。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这是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商海中制胜的不二法门,好项目也会因为我们的留意而出现。
    
    思考力决定你的财运   
    我们所熟悉的那些商业名家,无一不是勤于思考的智者,他们平时就经常训练自己发现商机的能力,因而脑子里总能源源不断地迸出各种好点子。
    据说美国一位久负盛名的金融界巨头,每当做出重大决策之前,总会闭目养神休息5分钟,在半放松状态下进行思考,以激发自身的深度思考力和高度应变力,他解释说:“每当闭上眼睛,我便能取用更高智能的活水源头。”
    
    美国堪萨斯州的盖伊博士,一生创造了200多项商业专利,为其带来了数千万美元的财富。
    盖伊博士为人低调,至今不为人们所熟知,但是不容置疑的是,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商业天才,尤其是他训练自己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法子更是独树一帜--每当思考问题的时候,盖伊博士总会走进一间被称为“个人沟通室”的房间。
    房间是隔音和避光的,里面有一张小桌子和一个沙发,桌子上还放了一支笔、一叠书写纸和一个可控台灯。
    每当盖伊博士需要思考时,就会走进房间,关掉台灯,放松地坐在沙发上集中精力思考。
    一旦头脑突然“灵光乍现”,盖伊博士会迅速打开台灯,将灵感源源不绝地记录在纸上,直到思路中断以后,他才重新审视所写的内容。
    实际上,这就是盖伊博士创富的主要手段。
    他依靠自己的思考力为某个公司或组织想出一个“价值连城的好点子”,很多公司都愿意支付巨额费用,请他在安静的环境下“想点子”。
    
    思考力所产生的好点子,大部分是以个人累积的经验为主导,经由灵感的激发而产生。
    盖伊博士就是根据已掌握的前提条件,清除心中所有的思绪,等待潜意识整理分析,迸发出“灵光一闪”的念头,然后快速记录,保存并整理下来。
    据说,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根据类似的方法,制造出白炽灯、留声机等多种发明。
    建议大家也可采用类似方法,慢慢进行思考力方面的训练。
    思考力越用越灵活,脑子越想越好使,经常经历这种“头脑风暴”的洗礼,你的商业敏感度将会逐步增强,迸发好点子的可能性也就更大。
    
    在竞争压力如此巨大的商业环境下,我们仅靠勤奋和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吗?
    未必!勤奋无疑很重要,但是“1%的灵感”却是决定生意成败的关键所在,这主要取决于你积累了多少商业知识和经验,是否勤于动脑,是否拥有足够的思考力。
    
    一个杰出的企业家一定是勤奋的,但是他肯定不是光靠勤奋起家的。
    做生意要讲究方法,成功源于思考。
    花费巨大的成本,你不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利益;而一个好点子就可以使你“以小搏大”,赚足资本。
    美国的高露洁牙膏希望能够提高牙膏销量,有人建议投入更多的广告,有人建议增加销售人员,有人建议开辟新的地方市场,这些提案各有各的优点,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却是老总很简单的一句话:“将牙膏管的开口弄大一些,这样人们使用一支牙膏的周期就会缩短。
    相应的,牙膏的销量自然就会上升。”
    可见,遇事勤思考你就有可能找到最佳的方案,还可以避免少走弯路。
    
    思考力决定一个人的财富智商,从捕小鱼的渔网到“网落天下”的因特网,只要你能够想到好点子,就不愁生意没有出路。
    观念超前,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人不敢做的,你自然就能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那么钞票就一定会滚进你的腰包。
    拿理发这一普通的行当来说,一般的做法都是理得快、价格便宜,寄希望更多人理发从而赚得更多;而另一种思路就是尽量“磨”去你的时间,理发的同时还伴随相关的个性化服务,让你觉得服务够好、档次够高,当然价钱上也相应很贵。
    这么一对比,显然还是后者的做法更适合目前理发行业的发展潮流。
    
    市场经济的规律告诉我们:唯有思路更新,你才能有新出路。
    那么思路如何才能更新呢?
    四个字:不断思考。
    成功的喜悦通常是属于那些勤于思考、想法不落俗套的人。
    一堆木料,用它做燃料,分文不值;将它卖掉,能价值几十块;如果你有木匠的手艺,将它制作成家具再卖掉,价值几百元;如果你找到高级木匠,将它制作成高级屏风卖掉,那就价值几千元了!   
    思路的更新是与时俱进的,在商场上打拼,没有思考就没有未来。
    要想多赚钱、赚大钱,你就要不断思考,想出好点子。
    财富源于头脑,脑袋空空口袋空空,脑袋转转口袋满满。
    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别是脖子以上的部分,有的人思路太过僵化,一提赚钱就想到开公司、搞店铺,实际上赚钱的机会远不止那么几条道,关键看你怎么去想,如何去折腾。
    
    一名犹太人走进纽约的一家银行,径直走到了贷款部。
    贷款部经理询问他需要什么服务,同时被他的一身行头所吸引:笔挺的西服,名牌皮鞋,昂贵的手表,还有镶蓝宝石的领带夹子。
    
    “我想借贷1美元,”犹太人说道。
    
    “您……只需要1美元?”
    贷款部经理有点不可思议。
    
    “不错,难道不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再多贷一点也无妨。”
    
    犹太人从高档皮包里取出一堆股票、债券之类的东西放在写字台上,然后说道:“总共50万美元,够了吧?”
    
    “可以。
    不过……您真的只借1美元吗?”
    
    “是的。”
    犹太人接过来1美元。
    
    “年息为6%,只要您付出6%的利息并且一年后归还,我们可以把这些股票如数还给您。”
    
    “谢谢。”
    犹太人说完后,转身离开银行。
    
    在旁边冷眼观看的分行行长,怎么也想不通这个拥有50万美元的商人,怎么会来银行贷款1美元,于是上前追问:“您好,这位先生,我是这家银行的行长。
    有一件事情我实在想不明白,您拥有50万美元的股票和债券,为什么只借贷1美元?
    如果您想借三四十万美元的话,我们也很乐意服务……”   
    “请不必为我担心,在来贵行之前,我已经询问过其他几家银行,他们保险箱租金都很昂贵。
    所以,我才在贵行寄存这些股票。
    因为租金实在是太便宜了,一年只需花6美分。”
    
    贵重物品的寄存,按常理说应该存放在银行的保险箱里,对许多人来说这也是唯一的选择。
    但是这个犹太商人没有困于常理,而是灵机一动,想到了把证券锁进银行保险箱里的办法。
    
    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希望以尽可能少的抵押争取到尽可能多的借款。
    银行为了保证贷款安全有利,决不会让借款额接近抵押物的实际价值,因此只有关于借款额上限的规定,其下限根本无需规定,因为这是借款者自己的事儿。
    能够钻银行的这个“空子”,也许正是犹太人在思维方式上的“精明”所在吧。
    换个思路去思考,通常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21世纪什么人最能赚钱?
    正确的答案是:满脑子金点子的人才。
    思考孕育新观念,创意激发新行动,成功和财富也将属于勤于思考和创新的人。
    
    “借鉴”赢家的成功路子   
    中国人学习书法最注重模仿和借鉴,但凡取得一定成就的书法家,无一例外都要先临摹古人的碑帖。
    临摹之道其实就是速成之道,快速成功的过程就是你不断地向同时代的成功人士主动学习的过程,你不仅要学得好,更要学得快。
    当然,借鉴名家并不意味着简单的全盘拿来,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而合理地借鉴,就显得尤为重要。
    
    成功虽不见得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但是在信息膨胀、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不借鉴别人的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
    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他们其实都是在借鉴前人的成功之道,比如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的哲学,安德鲁·卡耐基借鉴洛克菲勒的商业之道。
    即使在今天,借鉴的案例也依然存在: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城“当当网”借鉴了美国亚马逊图书的运营模式,腾讯的互联网通讯工具QQ也是在借鉴国际通行的ICQ……一切案例都在说明,每个行业都有借鉴的现象存在,它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
    要知道,独自在一个新领域里创业成功的概率在8%左右,而吸取他人经验在此基础上借鉴学习,其成功率是28%,这也恰好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企业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成功。
    
    如果我们想成为所在的行业里未来的中坚力量,就必须客观地评估自己目前的能力,然后找到一个适合的“标杆”作为借鉴的对象。
    出口转内销的“海归”人才,就是主动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回国后创立自己的事业。
    借鉴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有价值的,不能毫无选择地盲目借鉴,一点改动也没有就拿来使用。
    更重要的是,你要在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想出更好的点子,策划出更好的项目。
    只有这样,你的事业才会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成果。
    
    看过纪录片《大国崛起》的人,一定对日本在战后的迅速崛起印象深刻。
    当日本迅速取得了仅次于美苏的经济成就时,我们都不由得怀疑“日本是否输掉了二战”。
    日本重新崛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认的一种观点是:日本人很会借鉴别人的好东西来武装自己,让自己迅速强大起来。
    日本人不善于单纯的发明和创造,却善于吸收他国优秀的东西,经过一番借鉴和改进之后为己所用,并且在某些方面,日本人的借鉴能力甚至还超越了“老师”。
    
    德国曾经是啤酒业的强国,他们的啤酒风靡于世,欧洲各国政要和普通百姓都为之倾倒。
    20世纪70年代,日本有一个商人看到德国啤酒商的生意如此之好,便决心借鉴和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苦于不了解制作工艺(特别是关键环节的工艺),日本商人几次前往德国慕尼黑学艺,却因无法参观酒厂而悻悻离去。
    不过,日本商人不死心,他不惜扮成难民在啤酒厂周围租了一间破房子,秘密观察了一个多月。
    当发现啤酒厂老板每天早上准时乘坐一辆黑色奥迪车出门时,日本商人想出了一个很绝的办法。
    第二天,他算准时间,假装来到啤酒厂门口溜达,当看到总经理乘车从厂门驶出后,他突然假装跌倒,造成了一起车祸。
    按照德国当时的法律,车祸肇事者无论如何是必须坐牢的。
    啤酒厂老板唯恐此事张扬出去,便将日本商人送进工厂医院精心治疗,询问他还有什么别的要求,日本商人趁机说:“我是一个无家可归的难民,只希望腿好了以后能够在这里工作。”
    老板当即答应下来,并考虑到日本人腿脚不灵便,让他充当啤酒厂的门卫。
    这个“难民”伤愈以后,在啤酒厂看了三年大门,将啤酒厂的生产流程、工艺配方等重要信息都了解得一清二楚。
    时机成熟以后,日本商人便在一个风雨夜里突然回国了。
    
    三年后,德国啤酒商突然发现日本客户不再购买他的啤酒了,并且自己的啤酒在亚洲市场也不再受欢迎。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日本一家啤酒厂也在生产同类啤酒,并且在价格上要比德国啤酒便宜许多。
    德国啤酒商决定到日本拜访同行、探明情况,结果他惊奇地发现这家日本啤酒厂的总经理,正是当年被自己轿车压断腿的那位“难民”。
    至此,德国啤酒商如梦初醒:原来他免费当了一回日本人的老师。
    日本人正是凭着不惜一切代价的借鉴和学习,将自己的啤酒工业做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三得利公司的总裁佐治信忠正是凭借啤酒打败了堤义明和孙正义,一举成为日本首富。
    
    另一个典型的借鉴例子,就是摩托车行业。
    当年,日本政府为了发展摩托车行业,从全国各地的小摩托车厂里选出200多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派往世界各地借鉴相关的技术情报。
    技术人员每到一个摩托车厂家,就对负责人讲:“我们公司需要大批量进口摩托车,我个人对于贵厂的摩托车非常青睐,如有可能麻烦介绍一下贵厂摩托车的特点,顺便让我们将样品运回,也好说服我的上司进行下一步合作。”
    摩托车厂商大多都很热情,毫无保留地把最先进的东西告诉了日本人,有的厂商还领日本人参观了他们的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日本人顺便把所见所闻偷偷记下来,并购买一些样品带回国。
    一年的时间里,几个小组走访了全球100多家大型摩托车厂家,运回100多辆不同品种的摩托车,之后将样车逐一分解研究,集中其优点重新进行研发设计。
    1972年,一种轻便耐用、价格便宜的摩托车在日本问世了,全部研发过程只花了不到两年时间,等到国外摩托车厂商发现自己的品牌已经被这种摩托车取代以后,真的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这就是日本人借鉴的厉害之处,他们偷师的过程很聪明,改造出的成果很有“技术含量”。
    反观国内的一些摩托车厂商只知道生搬硬套,有时连商标也要盗用,不仅吃了官司、赔了银子,还得当面道歉。
    在这方面,我们可真要向人家日本同行好好学习了!   
    在研发新项目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不必绞尽脑汁盲目创新,不妨像日本人一样,多借鉴别人的创意,集多家之所长,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其结果必定事半功倍。
    懂得聪明地借鉴赢家的成功思路,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出身于富商家庭的台湾巨富辜振甫,年轻时曾隐姓埋名只身来到日本,从一家公司最基层的员工干起,学习日本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这段经历无疑为他日后管理家族生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时候,借鉴别人的成功一小步,我们的成功就能迈出一大步。
    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中,一名年轻人因为公司破产失业在家。
    由于平日里没有什么积蓄,他很快陷入到吃完上顿没下顿的窘境。
    没钱就要想办法赚钱,年轻人开始留心身边的创富机会。
    这天晚上,他跟曾经的同事闲聊,同事以无比羡慕地口气对他说:“可口可乐,你知道吗?
    以前我们只能专门到商店里,投硬币才能喝到一杯可口可乐。
    但是有个家伙想了个点子:把可口可乐装进瓶子里四处兜售。
    他来到可口可乐公司,提出自己的点子,公司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就同意他入股获取瓶装可口可乐所获利润的1%。
    于是从瓶装可口可乐上市的那一刻起,这个家伙就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真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同事走后,年轻人思考了很久:以前想喝可口可乐,只能到商店去。
    现在好了,有了瓶装的可口可乐,人们想喝可乐就可以随时打开喝。
    同样的道理,给汽车加油只能到加油站去加油,如果现在有瓶装的汽油,那么驾驶者随时就可以停下车,打开瓶盖,像可乐一样方便地把汽油加入自己的油箱,多好的点子!   
    年轻人因为这个不错的点子,兴奋得一夜没睡着,第二天一大早就行动起来,跑到卖罐子的商店,从老板手里批发了一批最便宜的罐子。
    然后,他又找到当地最大的一家零售店的老板说:“我这里有一样东西,准备放进你们店里销售,如果卖得好,你就从我这儿继续上货;如果卖不出去,你就直接把货退给我,怎么样?”
    
    不亏本的买卖,店主当然非常欢迎。
    于是,第一批仅供大货车使用的罐装汽油面试了,每罐汽油可以获得75美元的利润,小伙子的生意大受欢迎,很快改变了生活的窘境,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赚钱,其实就要像故事里这位年轻人一样,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从中获益,这也是最省力最快捷的创富手段。
    
    卖的就是“一招鲜”   
    现在市场上的买卖多如牛毛,你的生意究竟处于什么位置呢?
    换句话说,你能确保自己的生意在众多同类经营中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吗?
    
    如今要做好一门生意,不但要保证产品质量、选择合适的定价、加强市场推广、搞好分销渠道,做好一系列的“常规动作”,更要在观念上求新求变。
    有时候,只需要比别人多思考一步,哪怕只有一小步,就足以让你在市场中脱颖而出。
    这正如著名的广告营销大师塞斯·高汀提出的“紫牛”理论:“在阳光下的牧场上,每一头奶牛看起来都相差无几。
    可如果在这个时候,路边出现了一头紫色的奶牛,你的眼睛一定会为之一亮。
    紫牛引人注目的本质,就是因为它的独一无二。”
    
    是的,我们需要突破和创新,打破约定俗成的市场观念,创造与众不同的“生意亮点”,或者在你的产品和服务中,加入更吸引人眼球的新鲜元素。
    做生意“一招鲜”的包装是很有必要的。
    只要将生产的东西卖出去,无论如何都是有利可图的。
    销售问题一直是商家最为担心的问题,尤其害怕产品积压。
    不过在这种时候,一个好点子往往就能解决问题。
    
    以前的国营老牌子佳美针织厂,主要生产的产品是男式汗衫。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老式样的汗衫越来越无人问津,到后来只有退休老人才喜欢穿它,故而被称为“老头衫”。
    后来,佳美厂仓库里面的“老头衫”积压严重,工厂发不出工资。
    对此厂长很着急,他想要转产又缺乏资金,一时间困难重重,工厂面临破产的境地。
    
    这时候,年轻的女技术员小邓提出一个点子:将积压的白汗衫后背和前胸,印上一些美术字一样的流行语(比如“别理我,烦着呢”“忍一步,海阔天空”等),这种小改动或许能够打开销路。
    这一点子的理论依据是:时下年轻人都有追求时髦的心态,在衣服上印上漂亮的语句,恰好符合他们追求新奇的心理,如此一来,“老头衫”很有可能就会变为“时髦衫”。
    
    当时,厂里很多人都不同意她的意见,认为款式不改变,仅靠印上几个字就想让积压品变得畅销,简直是笑话。
    只有厂长魏景林很重视小邓的建议,决定先试印一小批汗衫投放市场,让市场来检验效果。
    很快,一批印有语句的汗衫投放市场了,美其名曰“文化衫”。
    令人吃惊的是文化衫销售情况出乎意料的好,受到青年人的追捧,一时成为热销货,很快被抢购一空。
    紧接着,第二批、第三批文化衫上市,一时间风靡全市。
    不出半年,佳美针织厂仓库里的积压品全部都抛售出去了,当年盈利达百万元左右。
    
    产品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肯动脑筋想出“一招鲜”的点子,什么问题就都解决了。
    “创可贴”是贴于伤口的一种橡皮膏,生产工艺极其简单,生产原料也很容易获得,再加上生产厂家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米多尼公司是一家生产“创可贴”的专业厂家,面对“创可贴”销售的日趋疲软,公司社长会田正昭愁容满面,整天冥思苦想,思考着什么好点子能够使公司生意好起来。
    经过一观察后,会田正昭悟出了:要使人们产生新的购买冲动,必须从心理上创新产品。
    于是,一种名为“快乐伤口”的新式创可贴被米多尼公司开发出来,身体上有了伤口,本已痛苦,何来“快乐”呢?
    原来新型创可贴摒弃了传统产品的肉色,一反常态地采用了鲜艳的桃红、橘黄、天蓝、翠绿等花哨的颜色,外形上摒弃了原先的条形,采用了“心形”、“五角星形”、“十字形”、“香肠形”等形状,在创可贴上面还印上了颇具幽默色彩的“花头巾”、“好疼啊”、“快乐极了”等文字,真令人忍俊不禁。
    
    这种几乎完全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新型创可贴一经推出,经销商便络绎不绝上门订货。
    孩童们最喜欢这种创可贴,甚至有的孩子故意弄破皮肤,要求贴上这样一张创可贴。
    此外,女士们手上有了伤口,贴上新型创可贴后也不再感到难堪。
    新产品仅在一年不到的短短时间里就销出830万盒,销售额高达15亿日元,令同行们目瞪口呆。
    
    这就是“一招鲜”的设计带来的人缘与财源。
    要想轻松赚钱,就得多动脑筋想点子。
    当然,咱们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那样做显然吃力而不讨好。
    即便是你的“新鲜点子”终于出炉了,也很可能会被另一种更为新鲜、更有魅力的点子所取代。
    
    想当年,生产圆珠笔的法国著名厂商BIC,就凭借自己的圆珠笔打败了当时风靡一时的墨水笔,在世界上一度“雄霸笔业”。
    然而善于借鉴的日本人,很快就生产出比BIC圆珠笔样式更新颖、种类更丰富的新型圆珠笔,“三拳打死老师傅”,在市场上后来居上,使得BIC从此一蹶不振。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1973年,法国的比克公司发明了一种一次性打火机。
    在法国留学的日本年轻人新田富夫,从这种一次性打火机身上发现了巨大的商机。
    当时,新田富夫从电器专科学校毕业后,在一家法国的打火机工厂里工作,他是无意中发现比克公司出售的那种一次性打火机的,细心的他搜集了这种新式打火机的样品及资料,私下里进行解剖和研究。
    他注意到,这种机身密封的打火机可以连续使用1000次,而它的售价比1000克火柴要低得多,携带和使用要比火柴方便。
    于是,他毅然辞去了打火机厂的工作,开始仿制这种产品。
    仿制工作虽然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最终还是成功了。
    新田富夫在仿制过程中,改进了一次性打火机的许多结构。
    经过改进的打火机可以耐高温,在低于230℃的情况下绝不会发生燃爆。
    就这样,新田富夫成立了自己的“东海精器公司”,开始经营他的一次性打火机业务,并把这种打火机命名为“蒂尔蒂·米蒂尔”的牌子推向市场。
    
    不出新田富夫预料,一次性打火机在日本市场上大受欢迎。
    仅在1987年就生产销售了84亿只,销售额达到840亿日元,迅速占领了日本国内一次性打火机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一次性打火机市场的第二大供货者。
    新田富夫以此为契机,利用十年时间,把东海公司做成了国际知名的大企业。
    
    同样,荷兰著名的“男孩油漆”也是通过改变油漆桶的样式和外观,扭转了他们在销售中的不利地位。
    传统的油漆桶质量重、不好拎、也不好倒,男孩油漆恰恰是解决了油漆桶的老问题,推出了轻便、易于提拉、外形时尚的油漆桶,从而不但提高了销量,更提高了零售的价格,在业内大获全胜。
    
    看来,谋划“一招鲜”的好点子,加上“借题发挥”的技巧,什么样的难题与困难都能迎刃而解。
    
    实践“不可能”的点子   
    生活中,我们的脑袋里随时都会冒出一些不可思议的点子,这些点子中其实就潜藏着可能的巨大商机。
    成功者要做的,就是实践任何一个新奇的点子,将“不可能”的构想努力变为现实。
    
    如今,各种合理合法的发财路子很多很多,比如炒股票、做生意、搞房地产等。
    不管你打算折腾什么以及如何折腾,只要有眼光、有胆量,敢于发现机会,实践“不可能”的点子,你就有可能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个故事发生在英国伦敦,主人公斯蒂夫·科克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
    一天,他无意中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居住在伦敦郊区的巴恩斯,因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决定搬到养老院居住。
    为此,老人决定出售自己的漂亮公寓。
    买房者闻讯蜂拥而至,公寓的价格最初为6万英镑,现在很快被炒到了12万英镑,并且价钱还在不断地攀升。
    
    斯蒂夫·科克看到媒体的报道后,对这所房子产生了兴趣,尽管他目前只有可怜的3万英镑,但是他很想得到这座升值潜力巨大的房子。
    资金的巨大落差摆在眼前,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普通人,恐怕早就打退堂鼓放弃了这个做“白日梦”的机会。
    但是,斯蒂夫·科克却不这么想。
    他盯着报纸上巴恩斯老头的照片,突然间冒出了一个颇为大胆的想法。
    
    经过一番思虑之后,斯蒂夫·科克决定亲自见上巴恩斯一面,试一试自己这个“异想天开”主意。
    在科克谎称是一家房产杂志的记者后,巴恩斯缓缓打开了门。
    老人整个身体窝在了沙发里,目光无神。
    不过尽管面色如灰,巴恩斯说话的态度还是十分强硬:“你今天的运气不错,赶上我的心情大好,所以我给你5分钟时间!”
    
    从第一眼见到巴恩斯起,科克就坚定了自己的猜测,他微笑着坐下来说道:“巴恩斯先生,首先请原谅我的冒昧,因为我并不是什么地产杂志的记者,只是一个对你十分感兴趣的人。”
    
    巴恩斯脸色虽然不悦,但是依然面无表情地回答道:“好吧,不管你是做什么的,告诉我你来这儿的动机,我只给你5分钟,现在已经过去了1分23秒。”
    
    “坦白地讲,先生,其实我是想要购买您的房子!”
    
    “说吧,你打算出价多少,目前别人给出的最高价格是13万英镑。”
    
    衣着普普通通的科克坐到老人跟前,诚恳地说:“先生,我真的很想买下这栋房子,但是目前我只有3万英镑的积蓄!”
    
    “3万英镑?
    小子,你是在耍我吧!”
    巴恩斯愤怒地喊了起来。
    
    “先生,请您不要激动,允许我把话说完!”
    科克顿了一下,接着解释说,“请原谅我的唐突,先生,当从报纸上第一眼见到您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与您很有缘,不管您相不相信,这是实话。
    我很理解您的心情,我知道您搬到养老院是迫于无奈,否则您是不可能卖掉这座陪您度过了大半辈子的漂亮房子!”
    
    “也许你说得不错。”
    巴恩斯的眼神突然黯淡下来,“不过,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钱,养老的钱!你兜里那可怜的3万英镑,能够让我安度余生吗?”
    
    “可以的!”
    科克坚定地说,“现在我也是单身一人,如果您同意以3万英镑的价格把房子预售给我,我保证会在6年之内按揭15万英镑的房屋全款!更重要的是,我会与您一直生活在一起,不会打绕您正常的生活。
    请相信我的生活其实就像您一样简单,看看报纸、喝喝下午茶、去湖边散步钓鱼……”   
    “你说的确实很不错,但是我凭什么相信你?
    答应首付3万英镑,就把这座价值巨大的房子卖给你,我究竟是疯子还是傻子?”
    
    “先生,我知道有很多人会付更多的钱全款买下你的房子,我也知道这世道相信一个人确实很难,尤其是像我一样的穷小子。
    但是,请你不要怀疑我刚才的一番肺腑之言!”
    
    科克转身决定告辞,临走前他礼貌地说:“巴恩斯先生,我把名片留在桌子上。
    如果你周末想去钓鱼的话,可以随时找到那个名叫斯蒂夫·科克的傻小子!”
    
    三天后,巴恩斯同意将房子卖给斯蒂夫·科克。
    
    如今,35岁的伦敦“金牌投资人”斯蒂夫·科克回忆起十年前那件事,依然记忆犹新:   
    “巴恩斯居然相信了我这个穷小子,愿意用3万英镑的首付价格卖掉自己的豪宅,这在别人看来就是天方夜谭!事实上,这3万英镑不仅使我达成所愿,同时也让巴恩斯远离了孤独。
    现在,巴恩斯依然与我们一家生活在一起,每天都很开心。
    现在这座房子已经涨到50万英镑,它是一个奇迹的见证,更是改变我命运的一次转机。
    当我从报纸上第一眼看到巴恩斯的时候,就断定他是一个骨子里倔强、内心渴望被爱的老头。
    于是,我就想出那个大胆的点子,虽然不太确定,但我还是勇敢尝试了。
    这次成功给了我很大的鼓励:既然我可以用3万英镑的本钱买下价值50万英镑的房子,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难倒我呢?”
    
    是呀,当你依靠自己的积极行动,实现了一个别人看来“不可能”的好点子时,其结果一定是信心十足、勇气倍增。
    我们每天都会想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好点子,它们有的确实能够让我们获利颇多。
    但是,我们往往只是想到了而已,却没有行动起来,让机会白白错失。
    
    因此,创造财富的首要一条就是:实践头脑中的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哪怕它们看起来非常可笑。
    
    春秋战国时,一个宋国男子,有一种家传的药方,能够专治冬天手部的冻伤和龟裂。
    据说药方是祖上传下的,极具医用价值,可惜这个宋国人不懂得利用秘方赚钱,只是靠洗染布料为生,日子过得十分拮据。
    
    一天,有位姓冯的远方亲戚来到宋国人家中做客,无意中知道了祖传药方的事,他想了一个晚上,冒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第二天早上,姓冯的亲戚跟宋国人商量,决定以50两银子求购药方。
    这对于宋国人来说,可是天大的好事,他召集全家老小商议怎么办,大家七嘴八舌,最后一致同意卖出药方,不过要在原有价格的基础上多要100两银子。
    没想到,冯姓亲戚没有犹豫,痛快答应了。
    事后,宋国人很后悔,心想早知道就多要几百两银子了。
    
    一年后,冯姓亲戚再次回到宋国。
    宋国人见他一身华服,乘坐豪华车马,周围还有侍卫随从,惊讶地询问缘由。
    冯姓亲戚坐在车里,笑着对他说:“我得到药方后,去齐国跟齐王说,今后将士们在冬季打仗不用为冻手之事烦恼了。
    当时正值寒冬,齐王准备攻打邻国,齐国士兵因为涂抹了我神奇的药方,一鼓作气大败邻国。
    事后,齐王很感激我,将我视为有特殊贡献之人,赏黄金千两,并给我封地作为封赏。”
    
    “当时,即使再多花几百两银子,我也会买下你的药方的!”
    冯姓亲戚笑着对宋国人说。
    
    同一个事物,在不同人眼里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一个价值连城的药方,在宋国人眼里就是一个普通的偏方,好处无非是可以治疗家人在冬季冻手的问题。
    而看似普通的药方,在姓冯的亲戚眼里却是“奇货可居”,他相信一旦投资得当,想出“不可能”的好点子,便可以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看来,若想创富成功,我们必须得让脑筋“异想天开”。
    思维创新的人,总能想出不循常理的点子,从中发现赚钱的机会。
    美国弗吉尼亚州两个普通的邮递员科尔曼和施洛特,就异想天开发明了一种“旋转的棒棒糖”,他们四处寻找买家,准备卖出这种小东西的专利权。
    按理说这种小玩意除了能吸引小孩子,还真看不出有什么价值?
    谁知道真的有买家愿意“上钩”,一个叫约翰·奥舍的人买下了这种棒棒糖的专利权,并通过超市及自动售货机,在六年时间里卖出6000万个旋转棒棒糖,淘到了一笔不菲的财富。
    
    之后,约翰·奥舍组织自己的研发团队,从当地沃尔玛超市的商品货架里发现商机,利用旋转棒棒糖的技术,制造廉价的电动牙刷。
    结果,这种电动牙刷比传统牙刷还要好卖,在2000年,奥舍的公司卖出了1000万把这样的牙刷。
    宝洁公司为避免自家的高级电动牙刷受到冲击,派来一个高级经理与奥舍谈判,经过短暂的讨价还价,2001年初宝洁首付165亿美元收购了奥舍的小公司,奥舍和他的两位拍档一次性拿到31亿美元,加上原来165亿美元的预付款。
    一共赚得475亿美元--这真是一个令人晕倒的天文数字!   
    看来,只要你肯用心去想,哪怕是一个不起眼的棒棒糖,也会成为你发家的契机。
    
    保罗·道弥尔原是美国一家公司的销售员。
    因为在多年销售积累了丰富经验,道弥尔决定开创一番事业。
    他买下了一家即将倒闭的工艺制品厂,采用一种电子将产品全部更新并采用了独特的推销方法。
    他的推销方法就是大幅度提高产品价格,使利润超过成本的一倍以上。
    厂里的员工尽管对道弥尔的推销经验很钦佩,但对于这种异想天开提价销售办法却不敢恭维。
    他们认为,工艺厂的业务已经不景气了,再提高价格只是在自寻死路。
    
    道弥尔胸有成竹地认为,减价销售、薄利多销并非是唯一的好方法,它是由经营品种、购货对象、销售环境等因素的综合状况决定的,只有因势利导,才能出奇制胜。
    但是现实情况是,消费者对工艺品的成本及制作过程并不了解,他们只要认定产品精致美观,就会不在乎价格购买该产品。
    购买工艺品的人,一般是有钱人阶层或是有急切需求的人,价格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
    相反,他们认为工艺品的价格是与购买者的身价成正比的,同样买东西,他们总是求高不求低。
    工艺品价格低了,反倒无人问津。
    员工们认为道弥尔的做法毕竟太冒险,纷纷提出辞呈,另谋出路,不愿与工厂“同归于尽”。
    道弥尔坚持推行他的提价销售法,结果取得了不错的销售业绩。
    
    好点子通常是要解决具体问题的,将冰箱卖给爱斯基摩人,将梳子卖给和尚……这些成功的好点子说明了:只要思维肯创新,一切皆有可能。
    
    折腾出财富的五大诀窍   
    崭新的头脑风暴是人生转变的起点,也是谋生赚钱的先决条件。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进步,昨天的真理在今天可能就是谬误。
    如果一个人的躯体进入信息时代,思维却停留在工业时代,怎么可能会赚钱获益呢?
    
    我们的思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头脑要不断更新。
    任何生意都是一样,只要你肯动脑筋,财富并不难得到。
    下列折腾财富的五大诀窍,可供每个创业者参考和借鉴。
    
    诀窍一:让别人替你折腾   
    大英图书馆的老书馆年久失修,下雨天经常漏水。
    为了确保藏书的安全,馆长决定在别的地方新建一个图书馆以代替老书馆。
    新馆建成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把老馆的藏书搬运过来。
    这本是一个搬家公司的活儿,没什么好策划和研究的,把书打包装车、拉走,然后分门别类、摆放到新馆即可。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笔开销的预算需要350万英镑!图书馆因为修建新馆早已囊中羞涩,一时间拿不出那么多钱,眼看伦敦的雨季就要到了,如果不马上搬家,必将造成巨大损失。
    怎么办?
    馆长想了很多方案却一筹莫展。
    
    正当馆长发愁之际,一名馆员找到了馆长,说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摆平此事。
    
    “什么主意,快说出来!”
    馆长很着急。
    
    “这个想法可以节省很多开销,不过好主意也是一笔好买卖,我需要50万英镑的经费。”
    馆员说。
    
    “只要50万英镑?
    馆里刚好可以支付这笔钱。
    只要能够解决问题,我一定会尽力满足你的要求。”
    馆长说。
    
    “如果这个计划能够把50万英镑全部花光,只当是我个人为图书馆作贡献了。
    如果还有资金剩余的话,希望你将剩余的钱作为我这个点子的酬劳!”
    
    “没问题,我马上就能做主!”
    馆长很坚定地说。
    
    “最好还是签订个合同吧。”
    馆员意识到赚钱的机会来了。
    
    合同签完后,书馆实施了馆员提出的新搬家方案。
    结果,50万英镑连个零头都没花掉,就顺利地转移掉了所有藏书。
    这个想法操作起来很简单,图书馆只是在伦敦各大报刊的醒目位置刊登了一条相同的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地向全体市民开放,条件是每个读者能够从老馆借书,然后去往新馆还书。”
    
    这个简单而奇妙的主意,不仅为图书馆解决了难题,馆员也因此发了一笔大财。
    也许换个角度想问题,别人就会帮助你大赚一笔。
    
    诀窍二:自己跟自己唱对台   
    1999年,日本丰田公司亚洲区经理山田信一来华考察。
    当听到一汽丰田的同事们经常谈论一个有着超级经营头脑的人才时,山田信一决定亲自拜访那个人。
    
    当山田信一几经周折找到那个人的时候,发现此人正站在店门前与隔壁的店主吵架。
    原来隔壁那家店总是跟他对着干,他店里一套西装标价800元,隔壁同样的西装就卖700元;他这里一件衬衫要价300元,隔壁就标价200元。
    一个月下来,他只卖出去30多套西装、50多件衬衫,而隔壁却批发出200多套西服,300多件衬衫。
    
    “你这么干分明是跟我过不去!再这么过分,我一定把你的店砸了!”
    看到这种情形,山田信一非常失望,扫兴地走了。
    后来,在弄清事情真相之后,山田信一才恍然大悟,他决定以百万元的年薪,聘请那个人担任丰田公司的销售总经理,因为他确实是同事所说的“商界鬼才”。
    
    原来,隔壁的那个店,也是属于那个人的。
    他通过“自己”打“自己”的办法从中获利。
    如果你也能拥有这样聪明的头脑,何愁不能赚得大钱?
    
    诀窍三:只靠点子赚财富   
    魏远华大学里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他被沈阳的一家公司聘用,由于他头脑灵活、鬼点子多,深得老板的赏识,三年后就升到副总的位置。
    在这个位置上,魏远华如鱼得水,屡次帮老板出谋划策,想出很多商业上的好点子,使公司迅速发展壮大。
    在当了五年副总后,魏远华觉得时机成熟了,决心自己做老板。
    很多欣赏他的人纷纷投资,魏远华的公司一开张就握有几百万元的资产。
    雄心勃勃的他,决心要大干一场。
    
    但是,创业的结果很糟糕。
    过去,魏远华是副手,决策权掌握在老板手里,他没有任何压力,时常会灵光闪现,折腾出一些出奇制胜的好点子。
    如今自己当老板,魏远华想问题首先考虑的是这个想法赚钱还是赔钱,满脑子利害得失搞得他头大,曾经的聪明才智变为屡出昏招。
    几笔生意做下来,都是只赔不赚。
    公司开张不到半年,股东们纷纷选择撤股。
    魏远华虽然苦苦支撑,半年后公司还是宣告破产。
    魏远华没有气馁,他相信自己的能力,经过多方游说,又拉到投资创立新公司,但是一年后公司再次以破产告终。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魏远华终于开窍了,一个月后他南下深圳从零干起,再次成为一家大集团的副总。
    他的经营策略依旧独树一帜,让业内为之侧目,董事长因为他的奇思妙想赚大钱,魏远华也已因此成为身价过千万的富翁。
    
    与其死不悔改地做一辈子失败的决策者,不如换个心态,做一个成功的“点子大王”。
    人贵有自知之明,既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能不知反省。
    清楚自己的擅长和位置,你才能做出自己的最大成就!   
    诀窍四:思维像孩子一般敏感   
    玛丽亚·罗塔斯出生在萨尔瓦多一个普通的印第安家庭,在她很小的时候,全家移居美国。
    罗塔斯父亲靠打零工过活,为了养家糊口几乎什么都做过。
    后来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因为家里人无暇照顾小罗塔斯,父亲只好带着6岁的女儿去著名的玩具商唐纳德·斯帕克特家里擦玻璃。
    在门口,父女俩碰见了手拿玩具的唐纳德·斯帕克特。
    斯帕克特高兴地与罗塔斯打招呼,领着她到自己的玩具陈列室参观,并询问罗塔斯的意见。
    罗塔斯认真仔细地翻看玩具,严肃地回答说:“对不起,先生,这里没有我喜欢的玩具!”
    接着,罗塔斯拿起每个玩具,指出了每个玩具的缺点:“这个小熊的颜色太土了”、“这个小毛驴的包装太差劲了,跟地摊货差不多”、“那个小狗有点呆头呆脑”……斯帕克特在一旁认真听着,不住地点头。
    第二天,斯帕克特找到了罗塔斯的父亲,诚恳地说:“我决定破例聘请你的女儿做我们公司的设计顾问,这是我给她提供的一份合同,请你过目。”
    
    “什么?”
    罗塔斯的父亲很惊讶,“斯帕克特先生,您不会是开玩笑吧?
    她今年只有6岁呀!”
    
    “我没有开玩笑,罗塔斯虽然只有6岁,在玩具鉴赏方面却是个天才。
    现在所有的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眼光陈旧,失去小孩子那样敏锐的眼光和判断力,我坚信罗塔斯以及她的意见会使我们的产品变得更好。”
    
    在业务上,罗塔斯没有辜负斯帕克特先生的信任,经她之手鉴别的玩具都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于是在8岁时,罗塔斯挣到了人生的第一个100万美元。
    
    只有用心面对每件事,好运才有可能找到你。
    有位名人说过:“好奇心不是小孩子的专利,而是创造一切的动力。”
    作为成年人,我们就是要不断打破僵化的思维方式,恢复敏感的创造力和灵感,使自己的价值和财富源源不断而来。
    
    诀窍五:从失败的一面找到答案   
    1889年,乔治·派克在墨西哥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派克圆珠笔,这种笔克服了过去圆珠笔总是漏油的老毛病,造型上新颖而特别。
    派克满以为公司会迎来事业发展的春天,然而新款圆珠笔投放市场之后,并没达到预料的良好效果,反响平平。
    
    郁闷之余,派克作了一番明察暗访。
    他发现,真正的原因还是人们不了解这种圆珠笔的良好性能,对圆珠笔漏油的老毛病还心有余悸。
    于是,派克决定加大新款圆珠笔的销售力度,首要任务是为其设计一条好广告。
    他跑遍各大广告公司,经过反复遴选,勉强相中了其中的一句:“派克不会在您的兜里漏油,令您难堪。”
    意思是出来了,但还没有达到那种一箭穿心、震撼力的宣传效果。
    
    一天,学过一点西班牙语的派克忽然发现,广告词中的英文“embarrass”(难堪)与西班牙语中的“embarazar”(受孕)非常相似,于是他灵机一动,来了个英西合并,将广告词改为“派克不会在您的兜里漏油,令您怀孕”。
    
    这个搞笑的广告词,立即吸引住人们的眼球。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活广告的轰炸下,人们很快接受了这种新式圆珠笔。
    到后来,少女出门与男孩约会,都要在兜里插上一支“怀孕的圆珠笔”作为提醒。
    
    失败和成功仅有一墙之隔,失败的反面可能就是通往成功的路口,只要你锲而不舍从失败中用心总结经验,继续琢磨一下,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另一面结果,发现事业成功的机会。
    日本著名服装设计大师三宅一生,设计出的服装款式始终独树一帜。
    这位大师有一个有意思的做法:选择布料时,请厂商提供纺织、印染失败的布料,从这些“残次”的作品中找到特别的创作灵感,设计出最具独创性的作品。
    结果,用失败的布料设计出的服装不仅没有失败,反而独一无二地引领了世界的流行潮流。
    
    我们只要多花点心思,缺点也能变成独特的优点。
    从失败中学会的东西,远比从成功中得到的更多。
    
    好点子需要市场的检验   
    好点子并不等于有好市场。
    一个很好的创意,未必就是一个有利可图的机会。
    一个值得去做的商机必须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项目,是能够用来作为企业发展的支柱项目,这也许就是天马行空的想法和赢得市场的金点子之间最大的差别。
    
    一个点子仅仅是一个创业构思,能否将好创意转化为好商机是一个非常艰巨的过程。
    再好的创意也不能保证生意上的成功,除非你能够迅速地占有巨大的市场份额,或者建立后来者很难逾越的市场准入“防火墙”。
    这一点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VCD行业,“万燕”发明了VCD,“爱多”火了一阵,却都在市场竞争中相继“壮烈牺牲”,如今人们购买VCD时只认“步步高”等几大强势品牌。
    
    北京每年都会举办民间的点子盛会,吸引四面八方的创富者汇集于此。
    有的企业出价数万元招标,只为寻求各方贤人的好点子。
    这说明一个好点子对于企业效益的增长,实在是作用巨大。
    不过,正如老王卖瓜,卖点子的人当然要说自己的点子是全天下独一份。
    但是,出点子的人也有一个难题:你的点子究竟效果如何呢?
    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好点子当然也需要市场验明其价值!   
    比如,现在随便走到街上就能遇到“大赠送”的好事。
    仔细想来,商家是为了赚钱而存在,它并不是慈善机构,经常挂出“大赠送”的招牌,其目的是什么?
    无非是薄利多销或者扩大知名度。
    不过,赠送的范围越大,赠送的东西越值钱,老百姓就越是心中疑惑,企业这么做的初衷也就落空,甚至会走向误导消费者的反面。
    
    早在1996年,北方的一家著名酒厂就在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声称要向100家酒店免费赠送该厂的1000瓶白酒。
    另一家饮料企业也紧随其后,宣布向新婚夫妇免费赠送饮料。
    于是,“大赠送”之风渐起,商家们或赠送酒水,或赠送鱼蟹,或赠送衣物,一时间忙得不亦乐乎。
    起初,这一活动确实让消费者尝到了一些实惠,许多商家门前也是热热闹闹。
    然而,好景不长,店家之间在“大赠送”的内容上开始相互PK,你推出“10元一条鲈鱼”,我就推出“10元一只湖蟹”,顾客在东奔西跑忙活一阵后,很快便冷静下来,因为到处都有优惠活动,还折腾个什么劲。
    商家们认定这是由于优惠力度不够,便又相继推出了:“1元一条鲜鲈鱼”、“每桌赠送一条鲈鱼”、“免费品尝梭子蟹”等令人咋舌的牌子。
    消费者见状很快趋之若鹜,有的顾客从三楼排到了大门外,有的顾客干脆拿碗而来,就等吃你的“大赠送”。
    结果,商家不得不硬着头皮补充说明“只限在本店消费”、“一桌客人只享受一种优惠”、“消费满100元赠送1元鲈鱼一条”“满200元赠送一盘梭子蟹”……   
    有人觉得消费者的素质可能挺差的,想方设法占“便宜”。
    没办法,想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消费者的素质难度确实很大,倒是商家应该想想:你既然要吊顾客的胃口,顾客当然就可以将计就计。
    但凡此种促销,多是些商业噱头,不过玩过了头,只能是饮鸩止渴。
    
    由此看来,曾经风靡一时的“大赠送”,经过市场的检验,显然不是一个好点子。
    究其原因,无非是企业承受能力的问题。
    将消费者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估计清楚,是做出企业决策的重要前提。
    低廉的价格是吸引消费者在竞争中取胜的重要条件,但有时成本低不下来,又想做到价格低,实在有点勉为其难。
    国外一些大公司经常利用低廉的成本价销售打开市场,是因为它们是大公司,手上有足够赔钱的“前期投资”去使劲开拓市场,为的是占领市场,作长远打算。
    而国内商家搞“大赠送”则有所不同,其中最致命的差别是: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雄厚,仅靠市场迅速“反哺”才能维持自身的运转。
    在这种条件下,“赠送”的规模一但超出自身的实力,注定要带来不良的影响。
    
    一个好点子若想在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要考虑到消费者的需求。
    有些企业在广告宣传上过分地看重了自己的品牌效应,而对自己的“衣食父母”研究却远远不够。
    
    1995年8月,美国一家私人公司投资35亿美元,在华盛顿附近的杜勒斯国际机场和利斯堡之间,建成了一条22公里长的高速公路。
    这条高速公路的开通,避开了其他繁忙的公路,大大缩短了从利斯堡到杜勒斯机场的时间,因此被人们称为“绿色通道”。
    公司最初的计划是公路建成后每天有34万车次通过,每辆车收费2美元。
    在免费试运行时,每天有3万辆车通过,于是公司决定将每辆车的收费降至175美元。
    没想到,在1995年9月5日高速公路正式开通时,每天通过的车辆急剧减至7000多辆,每日收入不足15万美元。
    
    为此,公司的市场研发部开会紧急研究问题所在。
    大家具体分析了这条公路的潜在顾客:第一种顾客是坚持“时间就是生命”的少数人,只要能够节省时间,价格高低都无所谓,在收费175美元时过路的便是这种人;第二种顾客是对价格比较敏感的多数人,也许只有收费降至1美元左右时,他们才愿意使用这条公路;第三种顾客就是爱占便宜的,除非收费降至25美分,否则他们压根就不会使用这条公路,当然这种人的数量相当少了。
    
    再深入分析,上班族通常只愿意花费每小时收入的五分之一用于节省路上一小时的时间。
    “绿色通道”相对于其他公路可以节约20分钟左右的时间,那么只有每小时收入在30美元(即年收入在6万美元的人)才愿意交付175美元的费用走这条公路。
    而目前经常使用这条公路的绝大多数人,年收入只有4万美元。
    因此,将收费定为1美元,基本上就是最合理的价位,否则人们宁愿多花时间,选择绕道而行。
    既然降低收费到1美元,就能争取到主流的第二类顾客,而且第一类顾客也不会受影响,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公司从1996年3月起,将收费降至1美元,结果每日通过车辆超过2万辆,日收入增至22万美元。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点子纠错”的成功案例。
    在资金到位的情况下,修建一座方便上班族通行的高速公路,无疑是一个效益非凡的好点子。
    不过再好的点子,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需要点子的策划者及时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尽快地纠正错误。
    
    这一方面要求我们具有专家的洞察力,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了解他们在想什么。
    延伸开来,大超市推行的折扣券活动和航空公司的折扣机票,都是为了吸引为数众多的处于中下等收入的消费者。
    看起来商品的利润少了,但是销量增加却带来了更大的盈利。
    
    生意上一旦想出新项目,前期总得有一份“可行性报告”作评估,在确定成功的概率大于失败的风险后,你才敢放手折腾一把。
    干过企业的人都知道,执行点子要比想出点子难得多,任何点子只有在实际操作中取得实在的效益后,才能产生价值。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