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小说 国芯

第四十六章 以笔会友

国芯 榕之子 3146 Aug 6, 2021 4:40:19 PM
    一出家门口在走廊处远瞭,可以看到远处半山坡一栋四层小楼正搭着脚手架在施工,自其打下第一块地基起,周逸就被告知那里将会是自己的新家。
    只要搬进新家,他就会拥有一间独立的房间,告别眼下在客厅乱搭建隔开的小卧室,这对周逸来说可是极大的诱惑。
    于是,每天一有时间,他就会盯着半山坡看,忠实履行着一名小监工的职责。
    日复一日,这栋未来新家所在的小楼,就在周逸眼中披上了神秘的色彩。
    “小龙哥,新楼还有多久才能建好呀?”
    趴在护栏上发呆,周逸看见郑如龙准备出门就随口问了一句。
    要说对新家的期待,郑如龙的热情足以跟周逸一拼。
    他已是年满18岁的青年,还进厂当了学徒工,却每天要跟父母和姐姐挤在一块居住,确实非常不方便。
    姐姐郑翠翠提过想出去住集体宿舍,毕竟她也是厂里职工,这样家里可以腾出空间,但却被母亲潘芸否决掉,理由是不想占公家便宜让人说闲话。
    另外就是新宿舍楼很快就建好,让自己女儿再忍一忍,反正那么多年都过来了。
    总之郑云德在厂里威望高,除了经常下基层关心职工外,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待遇也是一大因素。
    “还有3个月吧,楼内里面得装修。估计到明年五一,我们就能在里面过节咯。”
    一大一小,两人见面最大的话题就是新楼,足以超越了年龄的代沟。
    4层高的新楼,受欢迎程度从低至高。
    1楼最抢手,因为可以多出一个小天井,足以搭建半个房间堆放杂物。4楼是顶楼,怕晒又怕漏水,加上要爬楼梯,大家都兴致不高。
    房间以抽签形式分配,抽到好楼层的兴高采烈,不好的话只有自认倒霉。
    户型只有一室一厅和两室一厅两种结构,家有小孩的职工才有资格挑选两房的户型。
    俞美诗先抽,抽到了4楼。
    结果虽然不满意,但至少也是新楼两室一厅,周建国倒是无所谓高低,只是妻子有些耿耿于怀。
    潘芸手气不错,抽到了1楼,后来为了照顾腿脚不便的职工,郑云德主动提出跟对方调换,来到顶楼继续跟周建国一家做邻居。
    于是,一梯两户两家人继续对门。
    郑如龙倒是希望姐姐尽快谈朋友嫁掉,那样的话他可以在新家享受独立房间待遇。可惜郑翠翠眼界颇高,一直来都没有看得上的对象。
    这次她应邀到县城游玩,不知道是否有了新进展。
    “女大不由娘。
    你别管得翠翠太死,她高中毕业后插队和教书都快满4年时间,应该有自己的生活。
    许多小姑娘一进厂谈了几个月对象,就张罗着结婚,我们家翠翠待会都算大姑娘咯。”
    知女莫若母,潘芸知道女儿眼界高,许多时候都是受到郑云德的影响。
    “翠翠才22岁,这不还没到建议结婚年龄嘛。
    再说我们家女儿一向来独立,有自己的见解。
    何况恋爱自由,我可没干涉她的选择,不要用老一套封建思想来看待我。”
    郑云德当然不会反对女儿找对象,只是希望她慎重选择,当然肯定得过自己火眼金星这一关。
    “行了行了,我的意思说我们不要太过干涉女儿的选择,免得又像高考那次一样。”
    话声刚落,潘芸就知道自己说错话了。
    高考一词,在郑家算是忌讳,无论是郑云德还是郑翠翠,都觉得这是心里一大坎,避而不谈。
    当初郑云德力主女儿读高中考大学,没想到后来高考却中断至今,算是人生一大遗憾。
    “唉,时代的造化,我们普通人又能有什么办法……”
    郑云德叹了一口气,想方设法岔开了这个话题。
    幸好郑翠翠插队后招工进入了八零一一厂,转为了吃国家商品粮的职工,这才让他心里好过一些。
    当父母谈论着自己时,郑翠翠正焦虑地守在华阳县汽车站前。
    她是没有谈朋友找对象,但这并不妨碍其交朋友。
    今天是郑翠翠跟笔友认识满一周年的日子,趁此机会两人决定见一次面,互相看看在纸上有过灵魂交流的对象到底如何?
    往来信件之中,两人算是志气相投,不然也不会有相约见面之举。
    虽然从沪江来到皖南山区,但在黄浦江畔读了10来年书长大,郑翠翠心里一直认为自己是沪江人。
    她在工作后,一直喜欢向沪江的报刊杂志投稿,每年都有两三篇文章得以登堂入室发表。
    正是一篇描写从下乡知青到小学教师心理转变的文章,让郑翠翠收到了不少观众来信,从而跟其中一年龄相仿的人成为了笔友。
    笔友在这个时代,算是非常时髦的交友方式。
    这位到访的笔友是男同志,目前在黄山茶林场插队,是地地道道的沪江人,跟郑翠翠年纪相近,高中毕业后被早一年分配到皖南山区。
    黄山茶林场顾名思义,就是位于黄山脚下的林场,以种植茶叶为主。
    这里也是沪江市的一块飞地,由安皖省政府转交给沪江市经营,属于市农垦局管理。
    为了开拓林场版图,沪江市动员了6000多名知青在此插队下乡,算是皖南山区另一个沪江人聚集点。
    正是因为有相近的人生经历——高中毕业后没有机会高考被分配到皖南插队,同病相怜的背景,让两个人开始通过一笔一纸超时空相遇。
    手中拿着一本《牛虻》抱在胸前,这是郑翠翠跟笔友约定好的接头信号。为了表示自己不是肤浅的人,两人之间一直来没有交换过照片,直接跳跃到见面的环节。
    原定中午12点钟到站的班车却迟迟没有现身,110公里的路程大多是山路,正常情况的话只要3个半小时就能抵达。
    “可能路上出了故障,或者半路堵车,之前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比班车预定到达时间多等了半个小时候,郑翠翠忍不住去找售票处工作人员询问,得到了上述回答。
    “那还需要等多久?”
    想不到一大早兴致冲冲出门,眼下反倒被泼了一大盆冷水,浇得透心凉,郑翠翠心里很郁闷。
    “我知道的话还会在这里!
    等着吧,反正天黑前总会到达。”
    啪的一声,售票处窗口关上,工作人员不耐烦地离开了。
    无奈之下,郑翠翠只好到车站旁面馆,简单要了一碗素面填饱肚子,继续在车站蹲守。
    《牛虻》作为一度被禁止流通的外国小说,此书在知青心中地位很高。虽然停止了刊印,但高达上百万册的旧书仍然在民间流通并十分抢手。
    书中男女主角的爱情就是一出悲剧,想到此,郑翠翠有些后悔提议用此书来当接头暗号。
    连续几辆班车进站,但都不是来自黄山站的车辆,让几番燃起希望的郑翠翠心情忽上忽下。
    眼见太阳开始下山,再不想办法回厂的话就晚了,此时她心里打起了退堂鼓。
    “最后等10分钟。”
    郑翠翠看着手表,心里为自己鼓劲,又一眨眼的功夫,3个10分钟过去了,她终究没舍得就此离开。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声汽车喇叭响起,印着黄山站的班车终于进站了。
    将《牛虻》一书高高举起,郑翠翠也顾不得矜持,等了大半天她终于豁出去。
    “半路上两车相撞堵住了路,所以才耽搁了那么久时间。”
    “是啊,运气真不好。”
    从班车上下来的乘客忍不住相互抱怨。
    此时,一位戴眼镜的高大男青年从车上下来,径直走向了郑翠翠跟前。
    可以看出来,因为营养不良,他脸庞消瘦,但一双眼睛却在镜片后绽放着光芒。
    “你好,我是黄山茶林场的何志坚,请问你是八零一一厂的郑翠翠同志吗?”
    看到来人脸庞,跟脑海中幻想之人的印象逐渐重合,郑翠翠发现对方好像在哪里见过一样。
    “是……是啊——”
    这个一直以来在周逸眼中讲课滔滔不绝的班主任,此时却脑袋卡了壳。
    “很抱歉让你久等了,路上堵车堵了近3个小时。15分钟后,我就要搭车回程了,这是送你的见面礼。”
    何志坚从挎包掏出一束野菊花,是他天没亮就去路边采摘的成果。因为郑翠翠在信中说过欣赏野菊花,虽然生在路边但却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总是迎着太阳绽放。
    人生之中的一大幸运,就是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
    郑翠翠脑海中不由想起这样一句不知道出处的话,但她却表现得像一个粗鲁的农妇。
    “啊——那赶紧去吃面吧,免得回去路上饿着了。”
    真是一点都不罗曼提克!
    坐在回厂的公交上,郑翠翠发现自己好像做了一场梦。
    眼睁睁看着远道而来的笔友急匆匆吃完一碗面,马上后脚跟又搭上了回程的班车,幸好她还记得将《牛虻》当做回礼硬塞了给对方。
    两人甚至连客套话都没有来得及多说,就匆忙忙分开了。
    这样的15分钟笔友见面,就感觉没有发生似的,只不过手中拿着这束野菊花,不时提醒郑翠翠这不是梦。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