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小说 重生之我的1993

第441章 心理准备

重生之我的1993 大漠孤烟 4770 Aug 7, 2021 6:26:54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秦唐之好》章节阅读:

    “咱们继续讲我阿翁之事吧。在农事方面,我阿翁实施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文化方面,又建造了弘文馆、史馆、崇文馆等来藏书……”
    嬴政对建造藏书馆兴趣不大,却对后世的耕种制度很有兴趣。
    于是,他目光灼灼地看向了李令月:“可否为我细细讲解一下‘均田制’与‘租佣调制’?”
    田里的粮食产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至关重要,但凡是头脑清醒的封建帝王,就没有不关心耕种之事的。
    李令月对于嬴政会向她提出这个问题并不感到意外。
    她对着嬴政点了点头,道:“将我大唐的无主之地租予百姓种田,并向百姓征收赋税。我阿翁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唐从最初建国时的萧条中渐渐缓过了劲儿来……”
    均田制这种制度源自北魏孝文帝,彼时,男、女、奴婢和耕牛均可授田①,北齐与隋、唐也沿用了这种制度。
    到了隋唐时,官方取消了对妇女、奴婢的授田。一定程度上,这也使得在田间劳作的妇女们不得不依附于她们的丈夫②。
    李令月无意评价李世民不给妇女、奴婢和丁牛授田究竟是对是错,因为发展到武周一朝,随着百姓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已经隐隐有崩溃的迹象了——朝廷已经没有足够多的田地可以租给百姓耕种。
    在这种时候,阶级矛盾显然才是主要矛盾。
    想要重新分配蛋糕,至少得先保住蛋糕甚至将被人夺走的蛋糕重新抢回来再说。
    武皇与李令月若要抑制土地兼并,维持住均田制,其难度显而易见。
    她们有心以法律的形式限定每家拥有的田地数量,每家可拥有的田地,则以爵位高低为准绳,依次递减。
    但既得利者绝不会乖乖吐出吃进嘴里的肉,若要将新法推行下去,她们必将受到重重阻碍。
    在李令月率军出征之前,武皇就在暗自为变法一事做准备。
    这变法之事,不变则已,一变必要一鼓作气,否则一切便前功尽弃。
    李令月将大唐的种种情况分享给嬴政后,又补充道:“每个王朝发展到中后期,大概都绕不开土地兼并这个问题。我大唐如此,大秦日后亦是如此。虽说陛下眼下还不需要为此而担心,但日后这也是陛下的大秦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早在李令月说起这个话题的时候,嬴政的脑子便已开始高速运转了起来。
    在他看来,李令月所说的这个“均田制”,与当初周王朝实行的“井田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譬如两者都是拿出国家的土地,租给底下的人种,且都规定了这土地只能供这些耕种者使用,不能随意买卖。
    若说其中有什么不同,便是这“均田制”是直接将田地分发到种地的黔首手中,由黔首来缴纳赋税。“井田制”则是周天子将田地租借给底下的诸侯,诸侯又将土地租借给卿大夫与臣属等,届时,诸侯及其手下的卿大夫给周天子缴纳赋税。
    坐拥这些田地的诸侯与卿大夫经过代代积累,势力会变得越来越强。而在井田上辛苦劳作的黔首们,则没有任何好处可拿,他们在耕种之时自然也提不起干劲。
    一百多年前,商鞅看出了“井田制”的种种弊端,于是,在变法的过程中,他“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私有化。秦国的黔首想要获得土地和爵位,便得拿军功来换,上战场去拼。
    正因如此,大秦锐士才会如此悍勇,闻战则喜。
    这种获取田地的方式,在战时没什么问题,待天下平定之后,他又该将这一条换成哪种策略?
    若是像李令月的大唐一样,采用均田制,大秦与六国之地有没有那么多的田地?
    嬴政渐渐皱起了眉。
    秦国的军功制是按照人头来的,斩了几颗敌人的头颅,都对应着不同的爵位及田地奖励标准。
    若秦国大军当真按照嬴政原计划的那样,逐一推平六国。等到六国灭亡之日,别说拿出无主之地来实施“均田制”了,嬴政很可能连本应兑现的军功制奖励都给不出来——六国的土地是有限的,即使是他,也不可能凭空变出许多地来啊。
    总不能把在战场上立下军功的老秦人都迁到六国之地去种地,让原六国之地的黔首无地可种吧?若嬴政真这么做,便又要滋生一场动乱了。
    也是在此刻,嬴政下定了决心,对待六国,要尽可能以攻心为主,最好是能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劝说他们投降,将他们的城池与黔首纳入到秦的管理下。
    若六国国君实在不肯投降,嬴政也要尽可能减小战争的规模。如此一来,能够一定程度上缓解军功制无法兑现的矛盾。
    待嬴政完成一统六国任务之后,再对土地这一块的律法进行变更——而这一块,往往也是最得罪人的。
    用一种新的律法来替代军功制,给黔首们一条新的上升通道……
    一时之间,嬴政陷入了沉思中。
    这时,李令月又对他道:“陛下莫要轻视文教方面的力量。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文教的功效虽非立竿见影,却潜移默化,影响深远。”
    “譬如当今之世,士子对本国国君不满,便会选择离开本国,去寻其他的国君来辅佐,百姓们也在诸侯们的不断征伐中随波逐流,无所谓自己究竟是哪国之人。归根结底,是他们缺乏对本国的认同感。”
    “陛下若能以文教来改变这一切,让百姓们忠于唯一的君王,让官员与士子们都以‘忠君爱国’为荣,陛下的江山,才算是真正安定了。”
    而李世民设置各大藏书馆,大力鼓励文教的发展,又有另一层用意——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
    在当今战国之世,还未出现什么门阀世胄,但发展到后世大唐建国之时,世家的力量已变得不可忽视。甚至有“铁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这种说法,世家的势力大到足以威胁皇权。
    若不能打破世家对知识的垄断,定会造成朝中可用的官员都出自各大世家门下的局面,最终皇权式微,而世家愈发强盛。
    这些不是嬴政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李令月正好讲到这一块,便顺口将后世的情况分享给了嬴政。
    “那么,你们欲如何打破世家的垄断?”嬴政问。
    根据他的观察和推断,李唐王朝从李世民这个唐太宗到如今坐在皇位上的皇帝,再到李令月,一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嬴政不信在李世民做了诸多举措之后,李世民的继任者与李令月会什么都没做。
    “兴建学堂,开办科举。天子亲自做主考官,培养并遴选出所需的人才来。如此一来,门阀贵胄自然无法再继续垄断朝廷官员。”
    “科举……”嬴政眯起了眼。
    他意识到,待军功制崩溃之后,新的上升渠道,兴许可以从这方面着手。
    当然,秦若实行科举制,与后世的科举制定然不是一回事。
    说白了,科举制就是给底层黔首留一条上升通道,大秦创立之初,若是兴办科举,实质上依然是在士人中选拔人才。
    但这无妨,李令月口中对皇权造成威胁的门阀贵胄,在大秦还未成气候。等到几代之后,门阀世家渐渐形成雏形了,大秦应该也能培养出一批没有背景的读书人了,到时正好将这些人引入朝中,来制衡世家。
    李令月道:“我阿耶在位之时,削了一批不安分的世家贵胄,可惜他身子不好,在我年幼之时便撒手人寰。后来,我阿娘上位,许多人因她非李家血统,且又是女子之身而反对她。我阿娘杀了许多无法招揽的大臣,为了填补朝中的空缺,她更是大力推崇科举,用人只看才干,不问出身。在打压世家收拢权柄方面,我阿娘倒是遵循了我阿耶的遗志。”
    嬴政:“……”
    这段话的信息量,似乎有些大啊。
    “你阿娘,上位?”
    “不错,如今我大唐,同时也是大周在位的皇帝,正是我阿娘。”
    李令月道:“否则,你以为我为何能被立为皇储?我阿耶虽疼我,但他中意的继承人,从来都不是我。且不说我阿耶过世之时,我年岁尚幼,看不出资质来。即便我阿耶能活到如今,看到我比我的兄长们都强,他想的,也必是让我去辅佐我的兄长,而不是立我为太女。”
    在这一点上,她阿耶兴许会比收回女儿兵权的李渊好一些。但有些固有观念一旦形成,便很难改变。
    事实上,武皇也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至少在李令月主动站出来说想争权夺位之前,武皇考虑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李弘李贤等人,考虑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唯独没有考虑过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女儿。
    但武皇比其余皇帝开明的一点就是,她自己是以女子之身上位,她不会排斥她的继任者是一位公主。
    后来,李令月用实打实的功绩证明了她比她的兄长们强,且她非但不会像她的几个兄长们一样与武皇对着干,还能帮助武皇收拢军权巩固地位。
    彼时,无论是站在利益至上的皇帝的角度上,还是站在母亲的角度上,武皇都不会选择李令月之外的人。
    李令月同样是以女子之身成为储君,她的太女地位注定不会像她兄长的太子地位那般稳固,她需得仰仗武皇,武皇不必担心她会背叛自己。
    “我阿耶驾崩之后,留下的遗旨是让我的太子长兄继位,阿娘作为摄政太后为大唐把握大方向。但我的长兄在我阿娘看来不成器,从前我阿耶还在的时候,我的长兄便与阿娘政见多有不合,时常指责我阿娘残忍滥杀。于是,我阿娘没有遵循我阿耶的遗旨,而是亲自登基做了皇帝,并改国号为大周。与此同时,为了安抚大唐的朝臣,她依旧立我大兄为太子,待她百年之后,武周重归李唐。在我朝,如今‘大周’与‘大唐’的国号并存。”
    “我阿娘比许多男子还能耐,即便我的阿兄如我阿耶所愿那般上位,也不会做得比我阿娘更好了。但总有一些人喜欢党同伐异,不符合他们认知的,便是错的。只因我娘是女子,即使我阿娘做得再好,在他们眼中,我阿娘依旧浑身是错。”
    李令月对嬴政道:“其实,有一些人若是因为自身利益受损而反对我阿娘,我倒是能够理解。我阿娘上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阻碍我阿娘上位同样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益之争本没有对错之分,端看掰腕子之时谁能掰得过谁。但有一些人不能正视我阿娘的能耐与功过,一味地否定我娘,就显得浅薄而愚昧了。”
    嬴政对此并没有发表什么看法。
    只要能够让王朝一直繁荣昌盛下去,他并不在意上位的究竟是儿子还是女儿。
    虽说武皇以外姓之人的身份夺位之事让嬴政感到有些微妙,但一想到武皇终究会把权柄归还给李家之人,这点微妙也不算什么了。
    也许正如李令月所说,让自家能耐的皇后、太后代为掌管皇权,比让自家蠢儿子上位要强得多。蠢儿子会败家,能耐的皇后、太后却能让皇位实现平稳过渡,指不定还能扩大家产。
    当然,这皇后、太后必须脑子拎得清才行。若是如赵姬这种蠢到要将自己儿子的江山拿去拱手送给情夫的,就罢了。
    不过,像赵姬这类人,在后世的王朝中,多半也当不了垂帘听政的摄政太后,但凡她的皇帝丈夫脑子清醒些,就不会把幼子与江山托付给她。
    “我身处权力的中心,见过了宫闱的诡秘风云,也感受过身不由己的滋味儿。我不愿如我大唐其余公主一般,到了年龄便被许嫁出去。恰好,我武力过人,与我的太宗阿翁有诸多相似之处。于是,我主动站了出来,为我阿娘收拢了我阿翁留下的玄甲军——这支队伍本是我阿翁留给我阿耶的卫队,将领虽对我阿翁、阿耶忠心耿耿,但并不如何听我阿娘的指挥。”
    “我年满十三岁时,东-突-厥降而复叛,我主动向阿娘请缨戍边。自此便开始镇守安西四镇……”
    一直以来,嬴政对李令月的认知都是片面的。
    但今日,在李令月的叙述中,他“看”到了一个更为完整的李令月。
    最初的李令月,并不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公主,但在看清了权力的无情之后,为了掌握自身的命运,她开始争权夺利。
    当她的才干逐渐展现出来,当她发现,原来她还能做到更多事情之后,她便越发不甘居于人后。
    她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个位置。
    想要获得什么,便拿什么来换,这很公平。
    在与李令月的那次亲密中,嬴政曾触及她身上留下的道道新伤旧伤,那些伤痕便是她的功勋。
    当她的兄长们都在繁华富庶之地过着安逸的生活之时,是她站出来保家卫国,平定边患,又让边陲小镇从动荡不安渐渐变得富裕了许多。
    唐太宗之时,虽灭了回纥、高昌、焉耆、龟兹等国,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设置安西四镇③,但他并未让这些国家彻底归心。
    对于开疆扩土而言,占领土地,往往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这些土地真正纳入王朝的管控,才是重中之重。
    李令月担任安西节度使后,用经济、文化等手段,不断消化着打下来的土地,同时也蚕食着周边各国,加强大唐对这些国家的管控,并让这些国家的百姓认可自己大唐人的身份。一些未被纳入大唐管辖范围中的别国百姓,也因大唐人待遇甚好而向往着成为大唐人。
    若是这样的李令月不配为储,还有谁配?她那些只会高谈阔论的兄长吗?请牢记收藏:,网址最新最快无防盗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