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模拟器:旧书

第17章蛰龙

模拟器:旧书 游戏搬运工 2625 Aug 8, 2021 2:33:14 AM

  你们当中不会有人从来不看电影吧?
  看电影的话,应该对银幕不会陌生吧?
  大部分银幕对白,如剧场版,都是些戏剧性对白。
  还不知道啥是戏剧性对白的,请打开你的浏览器,自己搜。
  而银幕对白的来源呢,我们也都知道。
  它们来自于摄影机前扮演角色的真人演员,或如动画般来自镜框外的配音演员。
  于是你们想到了“1、2、3、4”,想到了那一张张面无表情的脸。
  以及那一个个擦破了皮就认为自己很敬业的人。
  而我则想到了,连夜扛着火车跑路的榜一。
  当然,我们至今仍未知道榜一是何人。
  是的,我一个人代表了所有人。
  而除了戏剧性对白之外,银幕对白自然也存在着叙事性对白。
  银幕角色的叙事性对白吧,它主要分为两种。
  镜框外的对白,或是直接对着镜头的独白。
  突然就想到了郝老师,以及更具代表性的韦德·威尔逊。
  什么?
  你说你不认识?
  那就换个词,Deadpool。
  还不认识?
  那就再直白一点,死侍总归认识吧?
  就是那个一直说小蜘蛛是盗版的老兄。
  就是那个打破了第四面墙的老兄。
  啊,第四墙先生怎么又倒下了?
  说起来,某人是个话痨来着,因此常有人用他来水字数。
  也对,既然可以正大光明的水字数,又何必偷偷摸摸的呢?
  毕竟人设我们都知道,话痨的话多一点,很正常啊。
  甚至,完全可以一整章都是某自恋狂的内心独白。
  当然,这么搞的话,就真的很明显了。
  这样一来,就真的很伤。
  我们也都应该知道,从有声电影诞生伊始,银幕外的旁白角色就存在了。
  这源于戏剧,那个站在台上的“叙述者”。
  有时他们腔调平静,理性又可靠。
  举个栗子,浪漫史里的那位,就是这样的。
  什么?
  你不知道浪漫史指的是哪个?
  我的天啊~!
  算了,说明白一点也好。
  《老爸老妈的浪漫史》
  有时,他们焦灼无理性,又冲动不定。
  举个栗子,呃,我找不到栗子。
  我应该去买个栗...
  对了,有了,是《圆周率》,一部科幻电影。
  九八年的电影,你们应该能搜到。
  有时他们在困扰的事件中,找出条理。
  这就很好举例,而且我想你们也应该看过才对。
  《记忆碎片》
  划重点的时候到了,短期记忆丧失症。
  有时他们站在事件的对立面。
  不知道你们看没看过绿脚趾,全称《谋杀绿脚趾》。
  “城里人”
  有的角色以戏剧化的对白,呈现内在苦恼的真正想法。
  掏出《改编剧本》,来,看这个。
  忽然发现,我写的都是有些年头的东西。
  然后想到自己竟然如此的怀旧,一时间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又想到自己现在还这么年轻,却已经早早步入老龄化社会中。
  啊抱歉,我说的是提前过上退休生活。
  还好我有时能争取一下,感受一下仍然年轻的自己。
  但更多的时候,我活的真就像是一个老人。
  有时候我会觉得手机碍事,因为我压根儿也用不到它。
  我既不给人打电话,也鲜少有人给我打电话。
  接起一通电话,更多的是听到对面的人喊我家长。
  我算什么家长?
  我连女朋友都没有,更不要说能和我厮守一生的妻子。
  乃至膝下的儿孙满堂,甚至是以后的....
  说不下去了,太让人难受了。
  我一个单身汉,动不动就打电话叫我家长,我太难了。
  有的则将自我隐藏在借口和合理化之后,比如《发条橙》。
  这同样是一部老电影,我不搜都知道这是库布里克的电影,改编自一本小说。
  小说作者是个大文豪,我这辈子都成不了的大文豪。
  有的则会机智地评论自己的处境。
  《蠢人善事》
  这些都是旁白,也就是镜框外的对白。
  而直接对着镜头的独白,自然是来自角色本身。
  这就好像,你看个电影或者电视剧,忽然里面的一个角色对着镜头来了一句:
  “你老婆真棒。”
  角色有时会对着摄像机说些自认为是秘密的耳语,这往往是因为他们想赢得观众的认同。
  这是一种典型的利己手段。
  这里就要说到《纸牌屋》,非常之经典。
  而谐星呢,他们则喜欢朝镜头丢一堆笑话。
  “哈哈哈~!”
  这里的佼佼者,我认为必须是“伍迪”。
  你们没听说过也无所谓。
  可以浏览器搜啊。
  我这里主要想说的就是,艾伦经常使用旁白或者对镜头说的叙事性对白,来让观众感同身受或哈哈大笑。
  我忽然又想到了《冬日之光》,这电影我还真没看过。
  我只是听人提起过剧情,而对方提到的剧情,我现在还能想起来。
  一个女人寄信给以前的情人,指责对方不能爱自己的懦夫行为。
  情人拿起信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镜头的变换,这一点我记得非常清楚。
  他说电影给了女人特写,由她来念出信的内容。
  我对此很感兴趣,并希望能在自己的书里复现一下。
  但很快,我就放弃了。
  他还提到,女人眼睛直视镜头,直视着观众们,整整六分钟没有切换。
  我知道,导演是想将观众们放在旧情人的想象中,以他的角度想象女人在念信。
  好让观众们认同他,认同他的伤痛。
  而女演员的主观性镜头,能使这种亲密接触产生巨大的力量。
  可如果是文字的描述,则有可能会显得干巴巴的。
  当然,这也和我是个不善表达的人有关。
  也许大脑里装满了一整个宇宙,可我笔下只能写出“卧槽”。
  “卧槽,厉害啊。”
  不说了,我想找棵树把自己...
  慢着,我身上没有绳子。
  那就算了,我就在树下躺一会儿吧。
  趁着我还没有入睡,我们继续聊这个。
  非剧中人的旁白叙述者,这一类人往往有着清晰且荡气回肠的声音。
  很多时候,都会选择由名演员来扮演。
  起到的,自然还是衔接剧情、填补资讯以及对位叙事的作用。
  什么?
  你不知道啥是对位叙事?
  我还想说,我其实只是在水字数而已。
  这里就要说一下对位,这是个音乐术语,表达各声部互相结合演绎一个音。
  如果你们想要了解更多,那就请自行搜索。
  这里是小说,不是百科全书,谢谢。
  对位叙事能从故事世界外,增添讲述的维度和深度。
  就比如喜剧里添加戏剧,或者戏剧里添加喜剧。
  又或者在现实中增添幻想,在幻想中增添现实。
  这样一个非剧中人的存在,往往能阻止角色过度的情感自溺。
  从而拯救该片,不致太过的多愁善感。
  比如像现在这样:
  “雨后有车驶来
  驶过暮色苍白
  旧铁皮往南开
  恋人已不在”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