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安小兔唐聿城

第318章内心戏贼多的唐墨擎夜

安小兔唐聿城 许微笑 15238 Aug 6, 2021 2:48:17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一篇 上古史 2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是怎么回事?
    
    种姓制度亦称“瓦尔那”(颜色、品质的意思)制度,实际上是奴隶制度的变形。
    约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把自己称为“高贵者”,把被征服者称为“达萨”,以“达萨”和“达西”称呼男女战俘即奴隶。
    后来在雅利安人内部又产生了不同等级,形成了四种姓制度:即婆罗门种姓,主管宗教祭祀、占卜、念咒,史称僧侣阶层,他们解释吠陀经典,干预社会事务;刹帝利种姓,充当武士,国王也属这个种姓,主管军事和行政;吠舍种姓,一般指雅利安平民,多数从事手工业、牧业和商业,也有富裕者,但没有任何特权;首陀罗种姓,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也有少数雅利安人,其中除奴隶外还有接近于平民的贫穷者,他们在法律上和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
    前三个种姓是雅利安人,是“再生族”,后一个种姓是“非再生族”,根据婆罗门教创造的神话和《摩奴法典》,四种姓是世界之祖婆罗赫曼以口、双手、双腿、双脚创造出来的,所以他们都有特定的职业,不可混淆界限。
    
    释迦牟尼是否确有其人?
    
    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释迦牟尼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
    这些文物和史料,足可以证明释迦牟尼确实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
    因为悉达多属于释迦族名,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是梵文的音译,“释迦”是部族名,意为“能”,“牟尼”的意思是“仁、儒、忍、寂”等。
    “释迦牟尼”可以解释为“释迦族圣者”。
    
    释迦牟尼虽被尊为圣人,且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崇奉敬仰,但他在获得觉悟之前,也曾有过疑惑、痛苦,不过他超出常人之处,是以己之苦推及众生之苦。
    他舍弃了常人所羡慕的一切财富、王位、妻儿,毅然出家修道,经历6年,艰苦备尝,终于觉悟到宇宙人生的实相,获得了根本的解脱。
    
    阿育王对佛教有些什么贡献?
    
    公元前273年,阿育王继位,成为孔雀王朝的君主。
    在继位之前,阿育王曾被他的父亲宾头沙派作坦罗地方的总督,因此具有一定的统治经验。
    他即位之初,对外利用军事力量进行征服战争,对内则杀戮大臣,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据记载,公元前261年,阿育王岩率军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国,获战俘15万人,杀了10万人。
    在残酷的战争之后,阿育王宣布放弃武力征服的办法,大力扶持和宣扬佛教。
    他在帝国境内许多地方开凿岩壁,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以法胜,是为最胜”,主张以佛教征服人心。
    这些刻有阿育王法敕的摩崖石刻和石柱,有些还留存至今,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极为重要的资料。
    在阿育王的大力扶植下,佛教在当时实际上处于摩揭陀国的国教地位。
    他以大量金钱资助佛教的发展,派遣了许多传教僧人到全印度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去弘扬佛法,相传他还把佛舍利分散到各地,在各地同时兴建了许多佛塔供奉舍利,供人瞻仰崇拜。
    他的儿子摩哂陀(Mahinda)和女儿僧伽密多(Sanghamitta)先后出家,并相继率人南下斯里兰卡岛,把佛教传入了斯里兰卡。
    他在政府内设置了“正法大官”执掌宗教事务,巡回各地,宣传佛法。
    他还在首都华氏城召集许多佛教僧侣,由上座部长老目犍连子帝须主持,举行了佛教史上有名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校订和整理了当时流行的佛教经典,处理了佛教内部各派之间的争论。
    由于阿育王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佛教在此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开始在印度以外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斯里兰卡以及中亚、西域一带传播。
    
    你知道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吗?
    
    《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的游行”或“罗摩传”。
    罗摩是古代印度传说中的人物。
    后逐渐被神化。
    
    《罗摩衍那》成书不早于公元前300年,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原作,第一章和第七章可能是后来(不早于公元前200年)补充进去的,原作将罗摩描绘成一位理想的英雄,但后来补充的部分将罗摩说成是毗湿奴的化身,两部分的文笔也不一致。
    原书依据吠陀体系推算,罗摩和罗刹魔王罗波那(Ravana)之间的战争发生在距今880152年之前,印度传统的历书都是根据这种推算编制的,但是并不为现代历史学家所接受。
    
    印度传统认为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他杀死魔王罗波那,确立了人间的宗教和道德标准,神曾经答应罗摩,只要山海还存在,人们就仍然需要阅读《罗摩衍那》。
    
    20世纪70年代大陆梵文学者季羡林、黄宝生翻译《罗摩衍那》,为全世界迄今除英译本之外,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印度为何崇拜神牛?
    
    印度的神牛崇拜历史可谓绵长悠久。
    神话传说中,三大主神之一的破坏神湿婆,其坐骑就是一头公牛。
    遍及印度各地的湿婆庙前,必定有头公牛雕像。
    大多是卧姿,在石台之上,有的上面建有小亭,成为一个单独的小庙。
    雕像有石头的、有铜的,有一般本色的,有绘成彩色的,一律精神健朗、栩栩如生。
    老牛雕像也挂满花环,分享到主神般的尊荣。
    在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典籍《吠陀经》中,就有赞美奶牛和如何对待奶牛的记载。
    如,奶牛是神圣的,奶牛是宇宙之母,是过去与未来之母,是众神之母,是最为重要的事物。
    古典史诗《罗摩衍那》中,有着关于无敌神牛的章节。
    大意是,某国王有一头无敌神牛,它无所不能,国王希望得到什么东西,它都会送来。
    由此引起另一国王的妒嫉,来抢这头神牛,并引发一场惨烈的战争。
    史诗中还有一些关于母牛的诗句,把杀母牛与弑父、叛逆等重罪等同,一律是死罪。
    《摩诃婆罗多》中则说,杀死母牛或公牛的人,罪大恶极。
    
    《一千零一夜》诞生的缘起是什么?
    
    《一千零一夜》是中古时期一部优秀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不仅在阿拉伯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杰作。
    《一千零一夜》的产生据书中的交代是这样的:古时候,在印度和中国接壤地区的海岛上有一个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喜欢打猎,当他每次出外打猎时,王后和宫女就背着他同奴仆们到花园中饮酒作乐。
    国王发现后非常气恼,下令杀了王后、宫女和奴仆。
    从此以后,他每天娶一个处女做王后,第二天早上就把她杀掉。
    国中女子被杀了很多,京城中一片惊慌。
    有一天宰相正为没有给国王找到处女发愁,他的女儿山鲁佐德对他说:“把我嫁给国王好啦!”
    她立志要拯救其他女子,所以自愿嫁给国王。
    进宫后,她每夜都给国王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到天明时,故事总是讲到最紧要的关头,国王只好把她留到明天,等故事讲完后再杀。
    这样一直继续了一千零一夜,国王终于被她感动了,决定和她白头到老,不再去杀其他无辜的女子。
    这个故事的实际意义当然不在于说明《一千零一夜》的产生,而在于借此能够把众多的故事在结构上联系起来,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涉及的地域十分广大,时而在巴格达,时而在埃及,时而在法国,时而在印度,时而在中国。
    故事的题材非常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冒险故事、恋爱故事,又有神话故事、幻想故事等。
    
    居鲁士是怎样壮大波斯王国的?
    
    公元前539年,居鲁士将矛头指向了新巴比伦王国。
    两河流域是西亚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当时著名的“粮仓”,但其民比较文弱怯战,历史上遭到四邻侵略远多于向外扩展。
    如果说与吕底亚的战争充满了惊险血腥的话,对新巴比伦王国的战争则意外顺利,一路绿灯,很快就占领了大名鼎鼎的巴比伦城。
    地中海东岸地区也随之归附波斯帝国。
    居鲁士随后将波斯帝国的首都迁到巴比伦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成为“宇宙四方之王”。
    
    面对在短期内建立起来的帝国大厦,居鲁士没有过多地将自己的个人意志和**强加于被征服地区。
    与他之前的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的尼甲布尼撒相比,他的确是非常宽容的。
    他在被征服地区实行宽松的自治政策,除了承认波斯帝国的最高统治特权外,各地旧有的法律和统治机器都被保留了下来,米底、吕底亚、巴比伦的贵族仍然保有原来的特权。
    在宗教方面,他每到一地就到当地的神庙拜祭,安抚祭祀贵族,保护他们的特权。
    他最广为传颂的事迹是允许被新巴比伦王国强行迁徙至巴比伦境内的犹太人返回家园,并支持他们重建被毁的耶路撒冷犹太教神庙,并因此被《圣经》称为“上帝的工具”。
    居鲁士以强大武力为后盾的地方宽容政策,成为波斯帝国立国的指导思想被他的后继者们贯彻下去,使这个看来松散不巩固的军事行政联合体居然延续了二百多年。
    
    阿拉伯数字最早起源于哪里?
    
    阿拉伯数字并不是阿拉伯人发明创造的,而是发源于古印度,后来被阿拉伯人掌握、改进,并传到了西方,西方人便将这些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以后,以讹传讹,世界各地都认同了这个说法。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在生产和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时需要设计和规划,进行祭祀时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到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
    它的特点是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
    
    现代数字就是由这一组数字演化而来。
    在这一组数字中,还没有出现“0”(零)的符号。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320—550)时期才出现的。
    公元4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
    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0”。
    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
    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你知道贵霜帝国的兴衰吗?
    
    公元前140年,月氏人南下到大夏,当时月氏人有五个部落,每个部落有一个酋长,称为翕侯,公元前1世纪初,五翕侯中的贵霜翕侯丘就却(16—65)消灭其他翕侯,统一五部落,建立起贵霜国,丘就却又南下攻击喀布尔河流域和今克什米尔地区,后定都为高附(今喀布尔),初步奠定了帝国的基础。
    
    公元90年,贵霜王为班超所败,不得不纳礼求和。
    班超一直不知贵霜王名,仅以“月氏王”呼之。
    2世纪初阎膏珍即贵霜帝国王位,征服印度西北部,在中亚将势力范围扩展至花剌子模,国势大增,形成中亚的一个庞大帝国。
    
    183—199年,胡毗色伽二世在位期间,对中亚的控制减弱,康居、大宛摆脱羁縻,呼罗珊、花剌子模也脱离贵霜帝国的统治。
    
    公元233年,萨珊王阿尔达希尔一世率军攻克锡斯坦后,经呼罗珊入花剌子模,接着攻入索格狄亚那、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坦叉始罗,给贵霜帝国以致命打击。
    
    至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已分裂为若干小公国,这时西亚的萨珊波斯兴起,开始向中亚、阿富汗和印度扩张,贵霜的势力渐削。
    
    至公元4世纪,东印度的笈多帝国兴起后,再次统一北印度。
    这时西北印度贵霜诸王公的残余势力,便处于笈多帝国的控制之下。
    在大夏故地的大月氏人仍保持独立,后来(至5世纪)不断受到嚈哒(白匈奴)的侵犯。
    大月氏在大夏(今阿富汗境内)的残余小国,一般认为在425年为嚈哒所灭。
    
    克里特文明因何不明不白地消失?
    
    克里特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在约公元前3000年至前1450年的古希腊。
    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公元前21世纪中叶,克里特达到青铜时代全盛期,在诺萨斯及法埃斯托斯出现相当宏伟的宫殿式建筑、各种精制的工艺品及线形文字“A”,表明当时已进入阶级社会,其居民多半来自西亚。
    
    克里特岛是爱琴海上最大的岛屿,而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起点,然而,这样一个强大的文明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
    
    对此存在多种猜测,有人认为是它被来自小亚细亚的蛮族摧毁,有人认为是与希腊城邦交战的结果,还有人认为可能是遭遇了大地震。
    丹麦奥胡斯大学教授瓦尔特·弗里德里希根据从克里特岛附近的锡拉岛上发现的一段橄榄枝,验证了一个更有说服力的理论:克里特文明是毁于一次空前规模的火山喷发及其引发的大海啸。
    
    雅典民主制的成因是什么?
    
    在雅典,凡公民都享有充分的民主政治权利,其权力通过公民直接参与和管理城邦事务的方式来实现。
    公民参政的最高民主机构是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平等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
    公民大会上,公民对城邦大事的议案自由发言或展开激烈的辩论,最后采取投票或举手的方式,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议,决议一旦形成,不能随意更改。
    这种简朴的参政方式鲜明地表现了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
    
    雅典民主政治的直接性特征的形成,除小国寡民的因素外,雅典的法律也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活动。
    在雅典“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梭伦时期,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不加入任何一方者,将失去公民权利”。
    伯里克里时代给担负城邦公职者发放公职津贴,从经济上保证公民对城邦政治的直接参与。
    小国寡民的特殊环境和鼓励参政的法律措施使雅典人数众多的农民、工匠、水手之类的普通公民都能够直接参加到城邦管理事务中去。
    这种直接民主制促进了“公民—城邦”的一体化,使城邦具有强固的凝聚力。
    
    梭伦改革是怎么回事?
    
    公元前594年,雅典人找到梭伦,希望他来担任雅典城邦的首席执政官,调解已经白热化的穷人和富人的冲突。
    当时贫富悬殊,许多穷人不仅自身贫穷,还欠下富人的许多债,还不起债的人们有些按契约成了“债务奴隶”,有些则被迫逃亡异地,于是民怨沸腾。
    愤怒的穷人希望平分富人的土地和财富;而富人却不愿意放弃自己得到的任何利益,一部分甚至骄奢傲慢,贪婪无厌。
    激烈的冲突似已不可避免,而一旦陷入内战则可能倾覆城邦。
    
    梭伦此时担当这一重任,无法守成而只能改革。
    梭伦没有满足平民平分财产的要求,但下令取消当时所有的公私债务,这样,至少使当时的穷困者不再负担任何债务;同时不仅废除了“债务奴隶”,也禁止今后任何以人身为担保的借贷。
    这就防止了自由公民分化成主奴两个阶级。
    
    为了城邦的长治久安,梭伦把他个人一度掌握的很大权力和权威用在了制定和落实法律制度上,他更注意的不是他在权位上会怎样,而是他不在会怎样。
    有人曾嘲笑他编订的法律好像蜘蛛网,只能缠住那些落在网里的弱者,遇到富人和权贵就会被扯得粉碎。
    梭伦对此的答复是:当破坏协定对双方都不利的时候,人们是会遵守相互间的协定的;而他正是要为公民们制定这样一种法律,使他们都明白,实行正义要比犯法有利得多。
    
    何谓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是雅典杰出的政治家。
    他从公元前443年到前429年,连续14年当选为雅典的首席将军。
    伯里克利是雅典的名门之后,他父亲曾经担任过雅典军队的统帅,母亲是著名改革家克里斯梯尼的侄女。
    门第加财富,使伯里克利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不仅知识渊博,文武双全,而且具有出众的口才。
    还不满30岁,他已在雅典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了。
    
    伯里克利还是一个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的人,深受雅典人民的爱戴。
    他执政的年代被誉为“伯里克利时代”。
    
    伯里克利生活十分简朴,很少参加酒宴,从不到别人家吃饭。
    他在从政的30年里,只有一次接受了邀请,参加了他的一个亲戚的婚礼。
    但是,在客人们开始喝酒的时候,发现伯里克利早已离开了。
    
    伯里克利的民主政治,带来了雅典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雅典生产的“红花”陶瓶远近闻名。
    这种陶瓶是在红色陶土的瓶身上,绘上黑而发亮的漆画,这些绘画图案形象生动,花纹优雅美丽。
    
    雅典的海港十分繁忙,数不清的船只进出港湾。
    码头上堆满了从埃及、西西里和黑海沿岸运来的粮食;来自波斯和迦太基的毛毯;来自马其顿的亚麻衣料和造船材料;还有来自阿拉伯的香料。
    
    兴旺发达的商业为雅典创造了大量的财富,雅典城内出现了许多辉煌的建筑和精美的雕塑。
    此外,雅典人还创造了兴旺发达的科学文化,使雅典成了“希腊的学校”。
    周围城邦的人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在这里,人们可以倾听名师苏格拉底的教诲,参加哲学家阿克萨哥拉和德谟克里特的辩论,能欣赏到精彩的戏剧,观赏到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迈锡尼文明因何得名?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
    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
    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时期,生产力发展迅速,金属冶炼和手工业品的制造达到并且超过了克里特文明时期的技术水平。
    其文字在考古学上称为“线形文字乙种”。
    建筑艺术也有很大发展。
    
    公元前12世纪初,为掠夺土地、财产和奴隶,迈锡尼率南希腊诸国攻打小亚西亚西北部的特洛伊城。
    迈锡尼等虽然获胜,但力量大为削弱,约公元前1125年,希腊人的另一支——多利亚人从希腊半岛北部南下,迈锡尼诸国灭亡,迈锡尼文明随之消亡。
    
    特洛伊战争是谁引起的?
    
    公元前12世纪初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来到希腊斯巴达王麦尼劳斯宫作客,受到了麦尼劳斯的盛情款待。
    但是,帕里斯却拐走了麦尼劳斯的妻子海伦。
    麦尼劳斯和他的兄弟决定讨伐特洛伊。
    由于特洛伊城池牢固,易守难攻,攻战10年未能如愿。
    最后英雄奥德修斯献计,让迈锡尼士兵烧毁营帐,登上战船离开,造成撤退回国的假象,并故意在城下留下一具巨大的木马。
    特洛伊人把木马当做战胜品拖进城内,当晚正当特洛伊人欢歌畅饮喜庆胜利的时候,藏在木马中的迈锡尼士兵悄悄溜出,打开城门,放进早已埋伏在城外的希腊军队,结果一夜之间特洛伊化为废墟。
    
    哪一部著作被誉为“希腊的圣经”?
    
    《荷马史诗》被称为“希腊的圣经”。
    公元前11—前9世纪的希腊史称“荷马时代”,就是因《荷马史诗》而得名。
    相传,《荷马史诗》是由希腊盲诗人荷马写成,实际上它是许多民间行吟歌手的集体口头创作。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分。
    两部史诗都分成24卷,《伊利亚特》共有15693行,《奥德赛》共有12110行。
    
    《伊利亚特》叙述希腊联军围攻小亚细亚的城市特洛耶(Troy)的故事,以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和勇将阿喀琉斯的争吵为中心,集中地描写了战争结束前几十天发生的事件。
    希腊联军围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将阿喀琉斯愤恨统帅阿伽门农夺其女俘,不肯出战,后因其好友战死,乃复出战。
    特洛耶王子赫克托尔英勇地与阿喀琉斯作战身死,特洛耶国王普利安姆哀求讨回赫克托尔的尸体,举行葬礼,《伊利亚特》描写的故事至此结束。
    
    《奥德赛》叙述伊大卡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耶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
    它集中描写的只是这十年中最后一年零几十天的事情。
    奥德修斯受神明捉弄,归国途中在海上漂流了十年,到处遭难,最后受诸神怜悯始得归家。
    当奥德修斯流落异域时,伊大卡及邻国的贵族们欺其妻弱子幼。
    向其妻皮涅罗普求婚,迫她改嫁,皮涅罗普用尽了各种方法拖延。
    最后奥德修斯扮成乞丐归家,与其子杀尽求婚者,恢复了他在伊大卡的权力。
    
    吕库古为何要绝食自尽?
    
    吕库古(Lycurgus,前700年—前630),是古希腊的一位政治人物,为斯巴达的王族。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吕库古是一个老兵,在他的战友们的支持下,他终于成为了国王卡里拉欧斯的摄政王或者导师。
    他在一次与政敌的争斗中失去了一只眼睛,对方被罚给他做了一段时间的仆人,而此人最终则成为了他的最大的支持者之一。
    所有最后归功于吕库古的改革包括:放弃使用金和银制造钱币并代之以铁制货币(这一点恐怕不可信,因为硬币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才开始使用);所有人都一起就餐,未婚的人们共同住在简陋的兵营中;拆毁城墙以提升战斗技能;重新分配斯巴达的土地并且强制性地由希洛特人耕种;以及由国王、斯巴达公民、议员和监察官之间分配权力的政府体制。
    同样地,他也创建了斯巴达的被称为agoge的教育体系,由少年军事化的单位负责抚养儿童(而且有意不让孩子们吃饱,这样他们就可以学习偷窃食物来果腹,这是一种军事生存训练)。
    
    传说吕库古要去埃及的德尔斐向预言家请教,在走之前跟国民立下誓约,在他回来以前,不能改变他的法律。
    他到了德尔斐之后,预言家告诉他他的法律很优秀,于是吕库古绝食自尽,使得斯巴达人一直使用他创制的法律,不敢更易。
    
    斯巴达人为何要遗弃体弱多病的孩子?
    
    大约公元前1000年,斯巴达人的祖先多里安人入侵伯罗奔尼撒南部的欧罗塔斯河流域。
    前8世纪后期,征服了附近的麦西尼亚平原。
    此后,斯巴达人形成了一种类似超级军营的管理体制,如体弱多病的孩子将被遗弃致死,只有体质好的孩子才允许被抚养,男孩从7岁就要被送进兵营训练,一直到60岁都要接受军事纪律约束,甚至女子都要接受严酷的训练,以保证能生出优秀的后代。
    因此斯巴达建立起了希腊最强大的步兵。
    公元前429年,雅典爆发瘟疫,连伟大的伯里克利也未能幸免,被瘟疫击倒,不治而亡。
    公元前415年,雅典军队决定远征西西里,意图切断斯巴达的粮食供应线,结果惨败。
    公元前404年,雅典被迫投降。
    
    伯罗奔尼撒战争有何深远的历史意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与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联盟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从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前404年,双方几度停战,最后斯巴达获胜。
    
    伯罗奔尼撒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
    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
    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
    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
    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
    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
    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
    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场战争,使得斯巴达称霸于全希腊,使其寡头政制得以推行;各邦民主势力同时遭到迫害。
    寡头政制的蛮横统治又引起各国的强烈不满,许多城邦起兵反抗,伯罗奔尼撒同盟趋于瓦解。
    接着,几个比较强大的城邦如底比斯、雅典又为争夺希腊霸权继续战争。
    公元前3世纪前半期,希腊境内战火不绝,各邦力量彼此消耗下去。
    最终,被早已对其觊觎的外敌马其顿所灭。
    
    谁是雅典瘟疫的记录者?
    
    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一场瘟疫在非洲大陆的埃塞俄比亚降临,通过地中海的商旅船队依次流传到埃及、利比亚、波斯帝国之西的爱奥尼亚诸行省,最后于公元前430年的春天在希腊世界的文明重镇雅典骤然暴发。
    时值雅典宿敌斯巴达国王阿基达马斯引军兵临雅典城,举世闻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刚刚进入第二年。
    深受自然和人事的双重窘迫,雅典似乎末日将至。
    很多人想起斯巴达人在战争伊始从德而菲神庙求得的那个可怕的神谕:斯巴达人问神是否可以和雅典人进行战争,神的回答是肯定的,并且说他将保佑他们,不管他们是否向神祈祷,胜利终将属于斯巴达。
    雅典的覆亡似乎是神所注定的,战争之初的那场瘟疫更像在耶和华天庭伴护一侧的撒旦《旧约:约伯书章一》,抑或是天神宙斯借由玩忽职守的爱比米修斯抛给人间的潘多拉和她装满罪恶的魔盒(《荷西俄德》劳作与时日60~105)。
    
    那场瘟疫很可怕。
    斯巴达的围城军队发现雅典人忽然建造起了无数的新坟,诧异之下询问雅典的逃兵才知道瘟疫正肆虐城中。
    阿基达马斯国王急令撤兵,伯罗奔尼撒战争暂告停火,被死亡笼罩的雅典城更显孤单无助。
    
    城里死了很多很多人,连雅典的“第一公民”、民主领袖伯利克里也未能幸免。
    然而,有一个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后来用笔把记忆中的这场灭顶瘟疫写下来,传给了后人。
    这个人就是后来率军远征安菲古城的雅典将军修西底德。
    
    奥林匹亚城的宙斯像如何?
    
    宙斯神殿是希腊的宗教中心,由城邦和平民送来的祭品种类很多。
    几百年来,一直在露天神坛叩拜宙斯。
    神坛据说是用献给宙斯的各种祭品的灰烬造的。
    宙斯神殿建于公元前470年,公元前5世纪由当地建筑师伊利斯人李班(Libon of Elis)监建一座宏伟的庙宇,作为宙斯神殿,并于公元前456年完成,庙前庙后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岛的大理石雕成,宙斯神像则由雕刻家菲迪亚斯(Phidias)负责。
    
    庙内西边人字形檐饰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风格。
    当时是为了神殿需要雅典式的雕像,抑或由于菲迪亚斯的声誉远播,建筑庙宇的人特别请他到奥林匹亚担任雕刻工作,现在无从查考。
    
    在旅行家沙尼亚斯巴(Pausanias)的《希腊游记》一书中,曾对宙斯神像作了详细的描述,书中记载:“宙斯神主体为木制,身体裸露在外的部分贴上象牙,衣服则覆以黄金。
    头顶戴着橄榄枝编织的皇冠,右手握着象牙及黄金制成的胜利女神像,左手则拿着一把镶有各种金属打造的权杖,杖顶停留着一只鹫。”
    
    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怎样起源的?
    
    奥林匹克运动会来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村。
    公元前884年,希腊的伊利斯城邦和斯巴达城邦发生了一场争夺奥林匹亚的战争。
    当时,频繁的战争使广大平民百姓厌弃诉诸武力,渴望和平的生活。
    遂后经协调,双方订立了《神圣条约》,规定奥林匹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并将其作为和平的圣地和竞技的场所。
    按照竞技会的规定,赛会前后一段时间(初为一个月,后延长为三个月),整个希腊境内要实行“神圣休战”。
    
    第1届古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在公元前776年举行的。
    每隔1417天(即4年)举行一次。
    运动会的参加者仅限希腊的自由人,奴隶、外国人、妇女无权参与。
    开头几届只有短跑(米)一项比赛,后来逐渐增加了长跑、跳远、标枪、铁饼、角力、赛马、赛车、五项全能(赛跑、跳远、铁饼、标枪、角力)等。
    当然,比赛的方法是有别于今天的。
    例如跳远比赛时,运动员的双手要握哑铃,并有人用笛子伴奏。
    又如拳击,运动员手戴皮套,套外有钉刺,这比现代的拳击比赛更为残酷。
    参赛者起初仅限于成年男子,公元前632年第37届开始有少年参加。
    据统计,古奥运会先后曾举行过24个项目的比赛,其中成年人18项,少年6项。
    由于项目逐渐增多,运动会期限也由原先的1天增加到3天,后来又延长至17天。
    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大都赤身露体,一丝不挂,全身涂满橄榄油。
    
    古希腊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起至公元394年止,共举行了287届。
    公元2世纪后,基督教统治了包括希腊在内的整个欧洲,奥运会也随之消亡。
    
    为什么长跑叫马拉松?
    
    马拉松原为希腊的一个地名,在雅典东北30公里。
    其名源出腓尼基语marathus,意即“多茴香的”,因古代此地生长众多茴香树而得名。
    体育运动中的马拉松赛跑就得名于此。
    
    希腊波斯战争(前492—前449)中,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海西侵,进击阿蒂卡,在距雅典城东北的马拉松海湾登陆。
    雅典军奋勇迎战,在马拉松平原打败波斯军队。
    史称马拉松之战。
    为了把胜利消息迅速告诉雅典人,希腊方面派遣长跑优胜者斐迪庇第斯(Pheidippides)从马拉松跑至雅典中央广场(全程42公里195米)。
    在极速完成公里的路程并传达胜利的消息后,斐体力衰竭倒地而亡。
    因其伟大的功绩而成为希腊的民族英雄。
    
    1896年举行首届奥运会时,顾拜旦采纳了历史学家布莱尔(Michel Breal)以这一史事设立一个比赛项目,并定名为“马拉松”。
    
    古希腊的三大数学难题都是什么?
    
    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几何形状,曲和直是最基本的图形特征。
    相应地,人类最早会画的基本几何图形就是直线和圆。
    画直线就得使用一个边缘平直的工具,画圆就得使用一端固定而另一端能旋转的工具,这就产生了直尺和圆规。
    
    古希腊人说的直尺,指的是没有刻度的直尺。
    他们在大量的画图经历中感觉到,似乎只用直尺、圆规这两种作图工具就能画出各种满足要求的几何图形。
    因而,古希腊人就规定,作图时只能有限次地使用直尺和圆规这两种工具来进行,并称之为尺规作图法。
    
    漫长的作图实践,按尺规作图的要求,人们作出了大量符合给定条件的图形,即便一些较为复杂的作图问题,独具匠心地经过有限步骤也能作出来。
    到了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4世纪之间,古希腊人遇到了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三个作图问题。
    
    1.三等分角问题:将任一个给定的角三等分。
    
    2.立方倍积问题:求作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使这个正方体的体积是已知正方体体积的二倍。
    
    3.化圆为方问题:求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和已知圆的面积相等。
    
    这就是著名的古代几何作图三大难题,它们在《几何原本》问世之前就提出了,随着几何知识的传播,后来便广泛留传于世。
    
    《俄狄浦斯王》是谁的戏剧代表作?
    
    《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代表作之一。
    约公元前430—前426年首演。
    《俄狄浦斯王》取材于古老的传说。
    俄狄浦斯王杀父娶母,自己却毫无所知。
    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先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
    王后伊俄卡斯忒在悲痛中自尽,俄狄浦斯自己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双眼,一步步把戏剧冲突推向**。
    剧本热烈歌颂了俄狄浦斯的坚强意志和对国家的责任感,并对当时流行的命运观提出了怀疑。
    在艺术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结构比较复杂,布局非常巧妙,被文学史家们誉为“戏剧艺术的荷马”。
    
    最早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是什么?
    
    由于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过正五边形和正十边形的作图,因此现代数学家们推断当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已经触及甚至掌握了黄金分割。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第一个系统研究了这一问题,并建立起比例理论。
    公元前300年前后欧几里得撰写《几何原本》时吸收了欧多克索斯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系统论述了黄金分割,成为最早的有关黄金分割的论著。
    黄金分割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人类对它的实际应用也很广泛。
    最著名的例子是优选学中的黄金分割法或法,是由美国数学家基弗于1953年首先提出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推广。
    
    欧几里得为什么说几何无王者之路?
    
    生活在亚历山大城的欧几里得(约前330—前275)是古希腊最享有盛名的数学家。
    
    欧几里得以其所著的《几何原本》闻名于世。
    关于他的生平,现代人知之甚少。
    早年大概就学于雅典,深知柏拉图的学说。
    公元前300年左右,在托勒密王(前364—前283)的邀请下,来到亚历山大,长期在那里工作。
    他是一位温良敦厚的教育家,对有志于数学之士,总是循循善诱。
    但反对不肯刻苦钻研、投机取巧的作风,也反对狭隘实用观点。
    据普罗克洛斯(约410—485)记载,托勒密王曾经问欧几里得,除了他的《几何原本》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学习几何的捷径。
    欧几里得回答说:“几何无王者之路。”
    意思是,在几何里,没有专为国王铺设的大道。
    这句话后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学习箴言。
    斯托贝乌斯(约500)记述了另一则故事,说一个学生才开始学第一个命题,就问欧几里得学了几何学之后将得到些什么。
    欧几里得说:“给他三个钱币,因为他想在学习中获取实利。”
    
    苏格拉底为何拒绝越狱?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个傍晚,雅典监狱中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就要被处决了。
    只见他衣衫褴褛,散发赤足,而面容却镇定自若。
    他打发走妻子、家属后,与几个朋友侃侃而谈,似乎忘记了就要到来的处决。
    直到狱卒端了一杯毒汁进来,他才收住“话匣子”,接过杯子,一饮而尽。
    之后,他躺下来,微笑着对前来告别的朋友说,他曾吃过邻人的一只鸡,还没给钱,请替他偿还。
    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双眼,睡去了。
    这位老人就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既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
    
    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的罪名判处死刑。
    尽管他曾获得逃亡雅典的机会,但苏格拉底仍选择饮下毒汁而死,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后雅典将再没有像他一样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为何说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正义论?
    
    柏拉图是西方第一个系统地论述正义的哲学家。
    可以说他的《理想国》就是一部正义论。
    该书自始至终贯穿着“正义”这条主线,正义论是柏拉图《理想国》中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柏拉图的正义论让人诟病的地方是其中所蕴涵的极权主义思想,首先是城邦的政治权力为统治者和护卫者所垄断,虽然少数才智卓越的工匠等级的人也可能上升到统治阶层,但是如果你只是工匠身份的话,那么你是没有资格参加政治活动的,你只有服从命令的义务,这和现代民主政治中主权在民,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一定政治权利的理念是格格不入的。
    其二,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三章中提到过高贵的谎言,即让城邦的人们相信这样的传说,统治者身上天生搀有黄金,护卫者是白银,而农民工匠是铜铁。
    后世的学者由此认为理想国中的行为是愚民政策。
    比如波普尔就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猛烈抨击柏拉图的学说,认为柏拉图是极权主义政治的祖师爷。
    
    波普尔发现柏拉图的正义学说与现代极权主义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他在柏拉图的正义论中发现了一个极权主义的政治纲领,其要点是:一、严格的阶级区分,统治者是牧人,被统治者是畜群,二者必须严格区分;二、国家的命运就是统治阶级的命运,统治阶级的独特利益,就是国家的整体利益;三、统治阶级垄断军队;四、以持续的宣传造就和统一思想;五、国家要自给自足,即统治阶级必须控制经济。
    
    古希腊的悲剧之父是谁?
    
    埃斯库罗斯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被称为“悲剧之父”,约于公元前525年出生于阿提卡西部埃琉西斯的一个贵族家庭。
    他少年时期正是雅典贵族和平民激烈斗争的时期,是雅典由贵族统治向民主制过渡的时期,这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不无影响。
    公元前492年爆发了希波战争,埃斯库罗斯积极参加了抗击波斯的战争,参加过马拉松战役(前490)和萨拉弥斯战役(前480)。
    公元前472年,埃斯库罗斯上演悲剧《波斯人》,描写波斯海军在萨拉弥斯海战中的覆没,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雅典的民主制度。
    公元前470年左右,埃斯库罗斯应邀前往西西里,创作悲剧《埃特纳女子》,纪念该城的创建。
    公元前468年,埃斯库罗斯在戏剧比赛中败给年轻的索福克勒斯,使他愤愤不平,认为是寡头派首领客蒙和他作对。
    公元前476年,埃斯库罗斯上演悲剧《俄狄浦斯》三部曲,获头奖。
    公元前458年,埃斯库罗斯重赴西西里,两年后在该岛南部的杰拉城去世。
    关于埃斯库罗斯晚年离开雅典的原因说法不一。
    有可能是政治性的,即在那时期民主势力的胜利和贵族权力的削弱使他难以接受。
    
    埃斯库罗斯于公元前499年首次参加戏剧比赛,一生写过约70部剧本(一说约90部),生前得过13次奖,传世剧本7部,它们是:《乞援人》(约前490年,一说前463年)、《波斯人》(前472年,得头奖)、《七将攻特拜》(前467年,得头奖)、《普罗米修斯》(约前465年,一说前469年)、“奥瑞斯特斯”三部曲(前458年,得头奖)。
    
    古希腊医圣是谁?
    
    现代医学之父是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是古希腊极受推崇的医生和老师,后世尊为“现代医学之父”。
    现在的医生在就业之前都要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来纪念这位古希腊医圣。
    历史学家对希波克拉底的了解不多,只知道他在西元4世纪时生于希腊的科斯岛,大概在西元377年左右去世。
    当时的人都相信疾病是恶魔邪灵作祟的结果,但是希波克拉底却不以为然。
    他认为,疾病是由于体内四种体液失去平衡而造成的,这四种体液包括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
    希波克拉底相信,饮食不当是引起健康失调的元凶,由于饮食不当会导致体液滞留,所以他致力提倡以适当饮食和草药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伊索寓言》有何特点?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伊索寓言》通过简短的小寓言故事来体现日常生活中那些不为我们察觉的真理。
    这些小故事言简意赅,平易近人。
    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作家、诗人、哲学家、平常百姓都从中得到过启发和乐趣。
    许多故事家喻户晓,如《龟兔赛跑》,《牧童作剧》,《狼来了》,《狐狸和葡萄》等。
    到几千年后的今天,《伊索寓言》已成为西方寓言文学的范本。
    亦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寓言》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与抒情诗主要反映贵族奴隶主的思想感情不同,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与生活教训的总结。
    寓言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在《狮子与鹿》、《捕鸟人与冠雀》、《两个锅》等故事里,作者揭露出当政权掌握在贪婪残暴的统治者手中时,贫苦的人是不可能平安地生活下去的。
    
    《伊索寓言》被誉为西方寓言的始祖,它的出现奠定了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基石。
    两千多年来,《伊索寓言》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极其深远而广泛的影响,一再成为后世寓言创作的蓝本。
    如拉封丹的《龟兔赛跑》、克雷洛夫的《狐狸和葡萄》等都直接采用《伊索寓言》中的题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成。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