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尊王朝 绝世赘婿

第1958章

绝世赘婿 狼牙土豆 12127 Sep 25, 2021 4:21:05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心理学常识1000问》章节阅读:

    生活篇 第十二章 教子与育儿--爱的教育2   
    案例二:小华刚入小学时天真活泼,认真好学,家长没有过多操心。
    后来,为了让他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家长把他送到了一所重点小学,以为孩子会更加好学,成绩会更好。
    可结果恰恰相反,过去小华回到家里总是自觉地先做完作业,然后才去玩,可现在常常望着作业发呆;过去回到家里总是滔滔不绝地与父母讲同学、老师和学校的各种趣事,而现在变得沉默寡言。
    学习成绩逐渐下降,小华对上学的恐惧也逐渐增强,于是经常逃学、生病,让家长十分苦恼。
    
    上述两个例子中,孩子的问题就在于“学校恐惧症”。
    
    学校恐惧症是儿童恐惧症中的一种,主要表现是:害怕上学,害怕参加考试。
    如果强迫恐惧症儿童去上学,他们会产生焦虑情绪和焦虑性身体不适,如面色苍白、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如果同意他们暂时在家休息,焦虑情绪和不适症状很快就会得到缓解。
    孩子怕上学,可又深知不上学不行,于是内心产生了解不开的矛盾,很容易表现出心率加快、呼吸急促、腹痛呕吐、便急尿频等身体不适症状。
    如果此时家长把孩子当成病人,会使孩子形成习惯反应,同时会给孩子“有病”的消极心理暗示,逐渐形成虚弱自我意识,易使孩子失去自信,不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如何克服儿童的“学校恐惧症”?
    
    要克勤克服儿童的“学校恐惧症”,首先要了解引起症状的原因。
    引起学校恐惧症的原因很多,既有内因也有外因。
    内因主要在于孩子的性格缺陷,如胆小多疑、过于谨慎敏感等。
    外因有二:一、家长的溺爱,致使孩子独立性差,难以适应学校生活;二、家长、老师对孩子期望过高,超出孩子心理承受能力而逐渐使其形成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因而害怕学校、不想上学。
    
    家长在确定孩子患上学校恐惧症后,就应帮助孩子重塑自信,让孩子确信自己没病,是个十分健康的孩子。
    要积极帮助孩子克服学校恐惧症,但不可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可按孩子的恐惧程度由轻到重实施以下步骤:   
    首先,请同学或请老师来家里辅导孩子。
    
    其次,家长先陪孩子在教室学习,然后让孩子自己在教室学习,逐渐让他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学习。
    
    再次,让孩子在教室由老师单独辅导,或在教室和几个同伴一起听老师辅导。
    
    最后,让孩子在教室正常上课。
    
    怎样与孩子一起学习?
    
    读书、看报。
    在读书看报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
    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让孩子喜欢上读书、看报。
    
    小型家庭智力竞赛。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
    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练习,激发学习兴趣。
    
    家庭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
    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智力型家务劳动。
    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
    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
    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
    等等。
    
    向孩子请教。
    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
    比如,孩子的英语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请教请教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如何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提起让孩子“做家务”,现在的家长大多数的反应都是不以为然地“哦”一声,心里想着不知道有多少比做家务重要的事情等着孩子去学,哪有时间做这种事情?
    可是,如果我们换一种方式问相同的人群,“你想培养出一个具备责任感的孩子吗?”
    反响就会大不相同。
    其实,做家务,是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绝佳办法。
    
    从小就干家务活儿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比不干家务的孩子更懂得如何照顾好自己。
    他们从小就懂得干好一件工作是多么有价值,每完成一项工作是多么让人快意。
    然而这仅仅是理想状况!做家务对孩子来说往往不过是一种新游戏,所以要很新鲜有趣才行。
    很多小孩子刚开始的时候会非常兴奋地帮忙整理玩具,帮妈妈摆餐桌、扫地、倒垃圾,但一旦他们发现这些家务在重复、很无聊,他们就会躲得远远的,对你的要求充耳不闻,完全不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还有什么“义务”。
    
    其实,除了家务事不像孩子的其他游戏那样有趣之外,造成孩子们排斥做家务的原因往往来自父母本身。
    我们在要求孩子帮忙做家务的时候,总免不了担心孩子会帮倒忙。
    这种担心无意识地通过我们的语气和态度以及不耐心透露出来,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助是不重要的、附加的。
    比如,孩子动作慢一点,我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的时候,总是说:“算了,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
    甚至我们在帮孩子们整理他们乱七八糟的玩具时,也会在他们面前展示出:你看我比你快多了。
    
    所有家务活儿成年人都会轻而易举地完成,这就让孩子觉得帮忙只是给他们一个表现的机会似的。
    而孩子们都是敏感的,即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够非常清楚地感觉到他们对我们的帮助是否真的被需要。
    如果他们看不到自己被需要或者被肯定,自然也就丧失了对这件事的兴趣。
    
    为什么过去年代的孩子很小就会做家务?
    
    因为过去年代的孩子,爸爸妈妈需要他们的帮助,没有他们根本不行,这让他们感到自己很重要。
    所以一个5岁的孩子会照顾2岁的小弟弟,帮妈妈扫地,帮助妈妈拧衣服,没有一句怨言。
    虽然这么多的家务会让一个孩子感到疲惫,但是这也会使他建立一种自信--我在这个家里是重要的,家里没有我不行!瞧瞧今天,没有什么兄弟姐妹,大都是独生子女。
    餐具也不是很多,衣服都放进洗衣机里,地面也很干净。
    那么,今天学做家务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做家务可养成勤俭的美德。
    让他们懂得每天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服、学习用的文具等,都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成果,都是父母的血汗结晶,从而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养成勤俭的美德。
    
    学做家务可以增强孩子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感和主人翁精神。
    孩子通过自我服务劳动,可学会战胜困难的科学方法、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坚强意志;能逐步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对父母、对家庭负有责任。
    
    学做家务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好形式。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劳动发展肌肉。”
    孩子处于精力旺盛期,能量过剩,一般情况下,孩子在无事可做、有点坐立不安时,即是寻找消耗能量的时候到了。
    如果这时父母能引导孩子把能量消耗在劳动中,适当安排一些家务劳动,让其筋骨得到伸展,精力得到消耗,孩子就会觉得很轻松、愉快。
    父母掌握利用好这个规律,时间久了,孩子还会养成自觉做家务劳动的习惯。
    
    如何想办法让孩子做家务?
    
    如果谁想让自己14岁的孩子习惯于帮忙做家务,父母必须在他2岁的时候就慢慢渗透这种习惯。
    在此父母需要牢牢记住以下几点:   
    1.让孩子把家务做成技巧娴熟的艺术。
    孩子是不是以最快的速度把餐桌摆得井井有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两三岁的孩子能慢慢学会怎么样来布置餐桌,能够在自己劳动后绕着桌子走来走去,体会劳动的快乐。
    
    2.鲜感和持久度之间找到平衡。
    是让孩子总是帮忙做同样的事?
    还是让孩子每天自由选择?
    这里需要有一点点微妙的体会。
    一方面变化当然会给人带来乐趣,使之了解不同方面的知识。
    一个4岁的小孩儿一会儿是浴室专家,可以找到他的手巾和香皂,一会儿又成为美厨助手,认识各种蔬菜和瓜果。
    
    3.对孩子们的所作所为太吹毛求疵。
    如果孩子们把勺子塞到了糖罐里或者是把碗打碎了,都没有那么糟糕,他们必须有机会去发现和接受不完美的地方,并且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对于小孩子人们当然可以提醒:“你给花儿浇水了吗?”
    或者如果孩子忘记了,大人也可以偷偷地给花浇上水。
    
    4.学会给孩子一些夸奖!比如拍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是对他说:“真不错,这一周你已经是第三次自己刷牙,并且把小白牙刷得这么干净了!”
    如果孩子帮你倒垃圾,你可以把他搂到怀里说:“这些天你帮我倒垃圾,妈妈很高兴。”
    
    5.适合孩子做的家务。
    如果你打算用收拾房间来训练孩子的责任感,那你很可能会碰壁。
    原因是如今孩子都有太多的玩具,而通常都没有很合适的玩具箱。
    晚上他们会很疲劳,但是又不想上床睡觉。
    这种情况下你最好不要勉强孩子收拾自己的玩具。
    你可以这样说:“你先在厨房里帮我忙,晚一点我再帮你一起收拾玩具。”
    
    总之,让孩子建立自我价值感、自信心与责任感的一个好办法就是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家务劳动。
    合理的做家务的年龄是大约在孩子2岁多的时候,开始帮忙把碗摆上餐桌;3岁的时候试着倒垃圾;4岁时可以扫一扫地……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
    
    星期日,俊俊爸妈决定带俊俊到公园玩,出发前,俊俊听见妈妈对爸爸说:“准备多些钱!”
    爸爸说:“就在市里,花不了多少钱。”
    俊俊急忙说:“爸,只要1000元就可以,买门票,到酒店吃饭,吃完再去逛超市,买我喜欢的超人。”
    俊俊爸听了为难地说:“爸爸一个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个月的工资,剩下的1000元怎么支撑家里的开销啊?”
    
    现代社会商品信息多、变化快,处于生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分辨力不够,自制力弱,容易养成不良习惯,所以家长需要引导孩子进行正确的消费。
    
    首先,应该让孩子了解家庭的收入和开支。
    这有助于孩子克服攀比心理和乱花钱的毛病,树立“适度消费”的观念。
    要使孩子认识到自己还没有真正通过劳动为社会、为家庭创造财富,衣食住行和接受教育要靠父母负担,所以没有理由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
    父母对于孩子的不适当要求,家长要敢于说“不”。
    
    其次,培养孩子节俭的美德。
    让孩子明白“人穷未必志短,有钱未必有志”。
    单纯限制不是解决孩子乱花钱问题的好办法,对于初中以上的孩子,家长可以考虑在家庭经济允许的范围内,由孩子掌握自己的日常开支,允许孩子在一定条件下自己计划花钱。
    
    再次,不要让孩子受广告诱惑。
    告诉孩子,广告的宣传不一定都是真实的,不必为广告的宣传所迷惑。
    即使广告本身没有问题,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来进行采购,否则会造成浪费。
    
    最后,还要引导孩子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别人。
    有一些孩子喜欢用父母的劳动所得大方地“献爱心”、“帮助别人”,这是不值得提倡的。
    应当教育孩子靠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才有意义。
    让孩子知道帮助别人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在自己还没有创造财富之前,可以选择别的方式。
    让孩子理解“施舍不是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呢?
    
    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教会孩子简单的储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鸡,如果买份炸鸡需要20元的话,家长可以告诉他:“今天只能给你10元,明天再给你10元,你凑足20元时再去买吧。”
    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孩子学会“把今天的钱存起来,等到明天再用”的简单储蓄方法。
    当然,教孩子分别用储钱罐和银行存折,把平时的零花钱及逢年过节得到的“红包”积存下来,也是让孩子独立储蓄的办法,但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个性的不同,对钱的管理加强监控。
    
    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
    
    日常中,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让孩子明白赚钱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自觉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
    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储蓄去开支。
    例如,孩子要买玩具或出去游玩,家长可以指导他使用自己的积蓄。
    这样,不仅可让孩子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使他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达到目的的快乐,同时还可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能力。
    消费学习既是知识方法的学习,也是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学习。
    通过消费学习可以让青少年学会合理安排个人开支,了解和学会计划家庭开支,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在孩子自主消费的过程中,家长可以给孩子提出建议:量入为出,避免攀比;学会计划,适当存款;比较价格,科学购物;明智选择,自我保护。
    
    节假日对孩子的成长有哪些正负方面的影响?
    
    据调查了解,青少年在节假日的犯罪率明显高于平时在校学习时间。
    有的老师惊异地发现,一个原来学习认真、遵守纪律的学生,过了一个暑假后,变得经常迟到、旷课,学习成绩也下降。
    而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期间积极参加健康有意义的活动,变得更富有爱心和责任感。
    同样是学生,同在节假日里,不同活动安排产生了两种不同结果。
    这不能不促使咱们家长进行理性思考:节假日为什么会对孩子有这么大的影响呢?
    这是因为:(1)在节假日里,孩子离开学校,离开了教师,父母也放松了对孩子的要求和管理。
    加上孩子学习任务轻,压力小,自由支配时空大大增多,交往时空、对象复杂;(2)节假日包括寒暑假和国庆节等重大节日,连续时间较长,约占全学年时间的1/4。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孩子离开学校,处于自由状态或家长的监护状态。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阶段,自我制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可塑性特别大。
    
    从正效应来看:可以缓解紧张的学习生活,调节生活节奏,丰富生活情趣;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提高,发展学生个性;可以利用节假日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成绩;可以扩大孩子的生活时空,让孩子走向大自然和社会,增长见识;可以走亲访友,自主交往,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等。
    
    从负效应来看:若节假日活动安排不当,则有可能让孩子浪费节假日时间,养成不良习气。
    如大手大脚,任性刁蛮,生活无规律,乱交朋友,或个性孤僻,甚至染上看黄色书刊、吸毒等毛病,走上犯罪道路。
    特别是在当前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一些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给社会带来不少不健康的东西。
    若不注意对孩子节假日活动的管理,则孩子容易误入歧途。
    
    如何合理利用节假日?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十分喜欢节假日,他们总是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节假日的到来。
    节假日是孩子重要的生命历程,节假日活动是对孩子学校生活的必要补充,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一位家长都应努力帮助孩子合理地安排节假日活动。
    如何使孩子愉快地度过这些节日,为自己和他人增添欢乐,是父母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
    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利用节日,进行有关的知识教育。
    例如,在教师节进行尊敬老师、尊重知识、尊敬长辈的教育;五一节进行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六一儿童节进行未来教育。
    让孩子对这些不同节日有具体的认识。
    
    过节时,父母需要为孩子做好榜样。
    例如,教师节,父母应通过谈话、通信或去拜访自己的老师,以体现尊师的道德风范;母亲节,父母应关心问候自己的母亲,给母亲排忧解难,让老人称心如意。
    这种教育效果好,与口头教育互为补充。
    
    让孩子参与节日中有意义的活动。
    如六一儿童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学校社会都要组织各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活动。
    要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各项活动,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长知识,让孩子高兴、愉快地度过节日。
    
    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准备节日食品。
    如春节过年包饺子,大人可带着孩子一起采购、一起动手,孩子既得到锻炼,又学到简单的烹饪技术,使孩子过得尽情、高兴和满足。
    
    从哪些方面考虑与孩子一起安排假期生活?
    
    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节假日孩子活动的安排,防微杜渐,积极引导孩子合理安排节假日活动。
    如何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
    
    尊重孩子,共同协商。
    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武断地将孩子的暑假“据为己有”,安排各种补习班、强化班、特长班,孩子们不得不从“单调”的校园走进一个家长精心打造的“鸟笼”。
    暑假安排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并给孩子留出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
    
    温故知新,承前启后。
    家长要与孩子商量抽出一定时间温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
    但切忌在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上层层加码。
    对成绩优秀的孩子,家长要肯定孩子的良好学习方法和习惯;如果孩子成绩偏差,甚至有的功课不及格或品行有过失,则需冷静对待,并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切忌粗暴埋怨甚至“武力讨伐”。
    
    “上山下乡”、回归自然。
    家长最好能有意识地安排孩子到乡村、山区与大自然“密切接触”,让他们享受大自然的抚爱,感受大自然的五彩缤纷。
    经济条件允许的家长还可以安排孩子参加一些夏令营活动,游览祖国的风景名胜、名山大川。
    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可以在家长带领下到就近的山间田野去活动,一样可以有所收获。
    
    抽出时间、与孩子同乐。
    家长一定要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娱乐,与孩子一起进行游泳、郊游、野营、爬山、欣赏音乐、制作小工艺品等有益的活动,这样既可丰富孩子的阅历、增长其见识、愉悦其身心,又可以密切家长同孩子的关系。
    
    接触社会、陶冶情操。
    鼓励适龄青少年参加一些适度的社会活动或公益劳动,如社区活动、帮助残疾人活动等。
    使其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同时培养其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的良好品格。
    
    孩子们容易出现的安全事故的原因有哪些?
    
    课间休息、行走、玩耍时不注意而出现的安全事故。
    
    中学生年龄特征决定了其精力旺盛、好动,自控能力较差。
    课间休息时,常常跑跳、逗打、追逐嬉闹而不注意周围环境,稍不留神可能导致不良后果。
    例如常有学生上下楼梯不注意或走路不注意而摔跤,造成手臂、腿、脚挫伤、扭伤甚至骨折。
    
    行走、骑车、乘车不注意造成的安全事故。
    
    中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年龄特征又决定其容易急躁、没有耐心,遇事常常缺乏仔细考虑,不注意安全,不计后果。
    例如,不遵守交通规则,乱穿马路,翻越护栏;骑车带人,高速逆行,相互追逐碰撞;乘车、乘船时抢、扒等。
    
    用电、用火、用气不慎出现的安全事故。
    
    当今社会“电”与家庭生活和工作学习时刻相伴。
    “电”既可造福于人,又可祸患于人。
    超负荷用电,导致电器损坏、电线短路,引起事故发生,造成了一些家庭的不幸。
    全国因用电不慎引发的重大火灾事故频频发生,给了人们沉痛的教训。
    
    游泳、水上游乐出现的溺水事故。
    
    我国水域宽广,江河湖海纵横,塘堰水库遍布,每到炎热的夏季,人们为消暑解热,纷纷到江河湖海、塘堰水库中奋臂击水,舒心畅游,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好戏水。
    游泳虽然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但略有不慎,就会乐极生悲。
    
    如何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家长要指导孩子认识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环境容易发生灾害,使之充分认识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增强安全意识,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其实,父母也不必过分担心,关键是要帮助儿童树立一定的安全意识。
    
    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
    
    对于小学生,完全可以把一些安全知识教给他们:家用电器的使用和安全注意事项;煤气炉具的安全使用;化学物品、药品的标识及使用;出门,必须遵守交通规则;上学放学路上要与同学结伴走,不要随便与陌生人搭话或吃陌生人给的食物;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不能让硬物锐器损伤身体任何部分等。
    儿童天生好奇好动,不能硬性限制其活动,但一定要让其掌握安全知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教给孩子意外发生时的应急措施。
    
    让孩子懂得应急措施非常必要,例如,煤气泄漏时要先切断气源、开窗通风,千万不能马上开灯、打电话、关电子打火开关,否则会引起爆炸;遇到意外,会打报警电话、急救电话如110、119等;懂得一些基本医学知识,如急救止血方法;万一被人强行拐带走,要懂得找机会找当地公安机关、政府部门等。
    曾有报道一小学生被拐带后,被卖到一农村人家里,他趁那家人出处赶集,逃到镇上,找到派出所,结果最后得以回到父母怀抱。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有的孩子也懂得安全知识,但天性淘气。
    贪玩、贪吃、自控力差,因此,有时玩起来忘了安全,造成自己受伤或损伤别人,或控制不住自己,吃陌生人的东西而上当受骗。
    因此,父母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自控力。
    
    如何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东西?
    
    “爸爸,给我二十块钱,我要买一个奥特曼。”
    “妈妈,我的铅笔用坏了,给我三块钱。”
    现在的孩子经常向父母提出这样的要求,做家长的既不想拒绝孩子的要求,又怕孩子拿到钱以后乱花,常会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那么,到底应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首先应区分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
    那些合理的要求,例如买书、买练习本,家长就应适当满足孩子并让他自己去购买这些东西。
    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对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要严辞拒绝,并向孩子讲明道理。
    一般来说,上学以后的孩子,都能接受这些道理约束自己的行为。
    
    其次,在给孩子零用钱时,切忌与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家务劳动联系起来。
    孩子干点家务活是正常的,这既能培养他们的劳动习惯,也能培养他们作为家庭成员应有的义务感。
    但不能将之和钱联系在一起,家务劳动都是无报酬的,不能因为参加家务劳动而获得零用钱,这样会扭曲正常的家庭关系,变成雇佣关系,扭曲家庭劳动的意义。
    同样,零用钱也不能用在奖励孩子考试成绩上,这无疑把金钱用做一种物质刺激,有碍于培养孩子端正的学习态度。
    
    最后,在买礼物之前,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点时间,去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孩子聊天。
    知道孩子所着迷的事情、在意的东西,听孩子谈论自己的愿望和希望,但不要让他的这些希望和愿望立刻得到满足,并且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愿望都是“必须”或能够实现的。
    这样才能教会孩子学会如何向往、渴望、期待,以及为未来作打算。
    孩子才会懂得在“美梦成真”时刻的快乐,在“美梦落空”的时候不会跺脚,只有付出这样的时间代价,他才可能放弃“我要什么妈妈就得给什么”的幻想而慢慢成长。
    
    如何培养孩子的上进心?
    
    上进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品质。
    孩子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
    培养孩子的上进心,首先要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爸爸妈妈的挫伤。
    孩子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甚至言辞中常露出讽刺、挖苦之意。
    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有的干脆就放弃了努力。
    
    家庭环境的影响。
    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
    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
    
    孩子自身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因此,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
    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必然有积极性,反之,影响积极性发挥。
    
    如何激以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以亲切、活泼、愉快的言语激发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极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便会很自然地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来。
    
    引导孩子积极活动。
    孩子在活动或游戏时,父母积极参与,同样也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通过父母的参与,可以使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样可以促进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满意,也应以鼓励的话语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绩。
    父母的鼓励,不仅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能使孩子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对新知识的学习**,或对旧知识继续努力巩固的愿望。
    如果父母用讽刺或训斥的语气教训孩子,只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使其滋生畏惧、逃避的心理,更甚者会影响其一生的进取心。
    
    什么原因导致你的孩子不喜欢老师呢?
    
    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
    老师没有让孩子当小干部,没有给他一定的工作任务,甚至在课堂上很少向他提问,或者老师跟他从来没有交谈过。
    
    孩子对某科的学习缺乏兴趣,成绩不好,即使老师没有对他批评、责备,他自认为学习不好,老师不会喜欢自己,于是对老师缺乏感情。
    
    因为纪律问题或个别错误受到老师的批评过多、过于严厉。
    受到太多、太严厉批评的孩子,在老师面前缺少成功、愉快的心理体验,造成感情上的隔阂。
    
    被老师冤枉过,老师又没有认真承认自己的失误。
    老师教育、批评学生时,难免出现错误,有的孩子被冤枉了,耿耿于怀,产生委屈甚至怨恨情绪,与老师感情疏远。
    
    一般来说,孩子惧怕老师是因为不能忍受老师对自己冷淡的态度,或不能接受老师对自己的批评而与老师产生的一种抵触情绪。
    而这种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应该引起老师和家长的重视。
    
    如何让孩子与老师正常相处?
    
    首先,要给孩子创造一种宽松的、自由的发表意见的心理氛围,使孩子毫不隐瞒地讲清楚老师批评自己的原因,以及对自己的态度和自己接受批评时的心情。
    家长一方面要认真听取孩子对事情的全部经过的陈述,以及孩子对老师批评和处理意见的看法。
    另一方面要冷静分析孩子产生抵触心理的主要原因,并采取适宜的方法予以解决。
    
    其次,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即人的心理具有的识别他人的情绪,并对其做出适当响应的一种能力),让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处理问题,创造情景让孩子亲身体会老师的难处,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减轻或避免孩子对老师的抵触情绪。
    切忌在没搞清事实真相之前就简单粗暴地批评孩子或对老师表示不满。
    应教导孩子:一方面要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老师的过失,委婉地向老师提意见。
    最后,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家长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也要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这对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孩子、避免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是极其重要的。
    而只有家长与老师经常保持密切的联系,才能步调一致、有的放矢地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各种合理的需要,并施以有效的教育,使孩子在老师的教育中体会受教育的愉快。
    同时,要让孩子懂得,对老师的尊重并不等于认为老师做的都对,对老师有意见就应该向老师提出来,只是需要讲究一些策略,最好是在事后找老师谈心,说明实情,消除误会。
    
    附测试:你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每一个家长的首要任务,无论家务和工作多么繁忙,家长也要挤出时间来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
    但有些家长常常因家教收效甚微而苦恼。
    原因很简单,你的家庭教育方法不正确。
    
    岁的悦悦把几十件积木玩具扔得满屋子都是,妈妈一定要她收到盒子里,悦悦不理,最后哭闹到奶奶处,于是奶奶动手收拾起来,但妈妈还是说:“小孩子应该自己学会收拾玩具。”
    后来爸爸对悦悦说:“这次就原谅你,我来收拾,你来帮助我,下一回,自己干。”
    爸爸在盒子里放了5件积木,其余的都藏了起来。
    第二天,悦悦玩过这5件积木以后自己也收了起来,爸爸又奖给她5件积木……对件事情你认为怎么分析?
    
    岁的淘淘一看见饭桌上有瓶打开的果酱,马上一把拖到自己的面前用指头舔吃来,而且舔了又捞,捞了又舔。
    奶奶发现后说:“你怎么把手指伸到瓶子里去了?
    多脏!”
    妈妈就给奥夏一把勺子,让他从瓶子里舀了吃。
    爸爸用目光表示反对这样做,但妈妈说:“瞧你,孩子吃点果酱也小气!”
    请问这件事谁对谁不对?
    
    3.拉拉实在太喜欢她的玩具娃娃了,有一次她看见爸爸忘记在桌上的剪刀,就拿来剪旁边的新头巾。
    当爸爸发现了他打算送给妈妈的礼物被弄坏后,非常生气,就罚拉拉站壁角。
    这时妈妈回家了解了此事,就把爸爸拉到厨房里说:“拉拉才4岁,别这样处罚她,要讲给她听这样剪是不对的。”
    但爸爸坚持己见,他认为家里应该有条规矩:无论大人小孩,谁糟蹋了东西都应受罚。
    那么你认为这是原则性强的表现吗?
    
    4.有一次莎莎看见爸爸在家里抽烟,就问:“爸爸,人家说抽烟是不好的,那你干嘛还要抽呢?”
    爸爸有点脸红,就对莎莎说:“好,我以后不抽了。”
    过了一段时间,他才发现这非常难以做到,于是又偷偷抽了起来了。
    但是莎莎还是闻到了香烟味,见到了香烟头,所以他又问爸爸:“你不是说过不抽了吗?”
    看来,爸爸这次回答可不能随口说说了。
    究竟该怎样回答才好?
    
    5.再过两星期,娜娜就要满5周岁了,妈妈为他买了生日礼物--电动汽车。
    当妈妈把汽车藏进大橱时,娜娜问她这是什么,妈妈神秘地笑笑,说这是个“秘密”。
    于时娜娜缠着问是什么“秘密”。
    妈妈说:“够了,你真烦死人,到那一天自会给你看的。”
    娜娜说:“嗨,我知道了,这是我的生日礼物!给我看一眼,我只要看一眼,我保证!”
    请问这件事的结局你能预测到吗?
    有什么地方不大对头了?
    
    答案: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绝不应只是要求,而应该按解释--示范--在大人指导下完成--独立完成--评价这样的顺序进行。
    妈妈也不了解四五岁的孩子能乱扔几十件东西,但不会把它们收起来;也不应像奶奶那样只是包办代替;需要像爸爸那样逐步培养孩子自己做。
    
    岁的孩子往往还没有养成礼貌和卫生的习惯,更不懂得先要得到大人的允许。
    妈妈对爸爸的责备当然更不对,爸爸不是小气,从瓶子里直接舀果酱吃当然不对,果酱应先舀在碟子里再涂在馒头或面包上。
    所以果酱瓶不应没加盖子,更不应直接拿上饭桌。
    
    3.其实爸爸自身犯了好几处错:首先剪刀不应乱放,其次礼物又没收好,更主要的是用成人的标准去看待幼儿的行为:因为在伊拉看来,她这样做是非常重要的--她的娃娃需要“头巾”,这并没有什么错。
    妈妈的意见是正确的,而且她还很注意,在孩子面前不马上去指责爸爸。
    
    4.既然父亲已经答应过不再抽烟,那就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论这样做有多么困难,因为这对孩子的教育意义实在太大了。
    现在父亲绝不能再次掩饰,只能回答:“这不是客人抽的,我答应过不抽,但没能做到。
    孩子,这比抽烟更坏。
    我现在才知道抽烟已成习惯,很难一下子戒掉,你将来无论如何也别去学抽烟,我也要努力去戒掉它。
    只要下定决心,是能戒掉的。”
    
    5.你可以想象得出妈妈最后还是拗不过娜娜,不但给她看了一眼,而且到生日那天,汽车也许都已玩旧了。
    许多年轻的父母本身就忍不住要在孩子面前急于炫耀、夸示一切,这并不好。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