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总裁豪门 闪婚嫁了亿万总裁,我赢麻了

第52章 背靠大人物

闪婚嫁了亿万总裁,我赢麻了 三冬四秋 24914 Mar 27, 2024 10:38:51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史记》章节阅读:

    绛侯周勃世家
    文帝即位之后,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他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一个多月后,有人劝周勃道:“您已经诛灭了吕氏宗族,拥立代王为天子,威震天下,您又受到了丰厚的封赏,处于尊贵的地位,受到这么多的宠信,时间长了,就会有灾祸降临到您身上的。”周勃害怕了,自己也感到非常危险,于是就向皇上谢罪辞职,请求归还相印。皇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一年多后,丞相陈平去世。皇上又让周勃当丞相。过了十几个月后,皇帝对他说:“前些天我下令让列侯都回到自己的封地去,有些人还没有动身,丞相您是我非常器重的人,希望您带头先回封国去吧!”于是周勃被免去丞相职位,回了封地。
    回到封地后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都害怕自己会被杀害,常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在会见郡守和郡尉的时候也要带着武器。此后有人上书告发周勃要谋反,皇帝就让负责刑狱的廷尉处理这件事,廷尉又把这件事交付长安的地方官处理,长安的刑狱官逮捕了周勃,对他进行审问。周勃恐惧,不知道如何作答。狱吏渐渐地欺凌他,侮辱他。周勃拿出千金送给狱吏,狱吏才在木简背后写字提示他:“让公主出来为你作证。”公主就是文帝的女儿,是周勃的大儿子胜之的妻子,所以狱吏教周勃让公主出来作证。周勃把加封时所得的赏赐全都送给了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待到案子进行到紧要关头,薄昭替周勃向薄太后说情,太后也认为周勃不会做谋反的事。文帝来看望太后的时候,太后随手抓起一块头巾来扔向文帝,对他说:“绛侯原来身挂皇帝赐给他的印玺在北军领兵,他不在那个时候反叛,如今住在一个小小的县里,他反倒要叛乱吗?”文帝已经看到绛侯在狱中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道:“狱吏刚好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去。”于是派使者手持符节去赦免绛侯,并恢复了他的爵位和食邑。绛侯出狱后说道:“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可是怎么不知道狱吏是这么尊贵啊!”
    文帝后元六年,匈奴人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任命宗正刘礼做将军,在霸上驻军;任命祝兹侯徐厉做将军,在棘门驻军;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做将军,在细柳驻军,以便防备匈奴人的入侵。皇上亲自去军营尉劳军队。皇上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后,一直乘马奔驰进入营门内,将军及下属官兵都去骑马迎进送出。之后皇上前往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身披铠甲,手持兵刃,张开弓弩,拉满弓弦。天子的前导人员先到军营,却不能进入。前导人员说:“天子就要到了!”把守军营大门的都尉说:“我们将军下令‘在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不久后,皇上到了,又不能进入军营。于是皇帝便派人手持符节下诏令给将军:“我要入营慰劳军队。”这样亚夫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把守军营大门的官吏对皇上的车马随从说:“将军立下规定,军营中不准驱马奔驰。”这时,天子就拉着缰绳缓缓地行进。等到营中时,将军周亚夫手持武器拱手行礼道:“身穿盔甲的将士不能大礼跪拜,请允许我用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深深地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严肃庄重,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官兵致意。而后派人向周亚夫致谢道:“皇帝特地来致敬慰劳将军。”完成慰劳军队的礼仪后离去。皇上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的神情。文帝说:“唉,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将军呀!之前在霸上和棘门看到的军营,简直就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极有可能受到袭击而被俘虏。至于周亚夫,怎么可能容人去侵犯他呢!”天子称赞了他很久。一个多月后,三支军队都被撤除了。文帝便任命周亚夫为中尉。文帝在弥留之际告诫太子:“如果将来发生危急情况,周亚夫是真正能够担当领兵重任的人。”文帝去世后,景帝任命周亚夫为车骑将军。
    窦太后对景帝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被封侯了。”景帝推辞道:“起初先帝都没有封南皮侯(窦彭祖)、章武侯(窦广国),是等到我即位之后才将他们封为侯的。现在还不能将王信封侯啊。”窦太后说:“君主们应该各自按照不同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仍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为侯,在他死后,他的儿子窦彭祖反倒被封为侯了,这件事令我感到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将王信封为侯吧!”景帝说:“封侯这件事需要与丞相商议一下。”景帝就与丞相商议这件事,周亚夫说:“当初高祖皇帝规定‘非刘氏家族的人不能被封为王,没有立下功劳的人不能被封为侯,谁不按这个规定执行,就让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虽然王信是皇后的哥哥,但他并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定的。”景帝听了后没有说什么,只好作罢。
    后来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前来投降汉朝。景帝想要给他们封侯,以鼓励后来人前来投降。丞相周亚夫说道:“那几个叛徒背叛了他们的君主来投降陛下,如果陛下封他们为侯,那还怎样去责备那些不守节义的臣子呢?”景帝说:“不能采用丞相的建议。”于是把唯徐卢等五人全部封为列侯。周亚夫因此称病,退居家中。
    景帝中元三年,周亚夫因病而被免去丞相一职。不久后,景帝在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给他。酒席上只放了一大块没有切碎的肉,也没放筷子。条侯内心不满,转过头就叫主管宴席的官吏给他拿筷子来。景帝看到此景后笑着说:“这些还无法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来向皇上谢罪。皇上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宫去。景帝目送他走出去后,说:“这个愤愤不平的人不能当少主的大臣啊!”
    没过多久,条侯的儿子从专门做后宫用品的工官尚方那里,为父亲买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这些东西的雇工非常辛苦,可是却不给他们工钱。当雇工们知道他是在偷买皇上用的器物时,一怒之下就上书告周亚夫的儿子要谋反,这件事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们的上书呈给景帝,景帝将此事交给官吏查办。官吏照着文书上所列罪状一一责问条侯,条侯却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道:“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将周亚夫交给廷尉。廷尉责问道:“您是想要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器物都是殉葬品,怎么能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纵使您不在地上造反,也是想要去地下造反吧!”狱吏的逼迫越来越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要自杀,被夫人制止了,因此没有死成,于是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由于五天没有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废。
    周亚夫的爵位断绝了一年后,景帝改封绛侯周勃的另一个儿子周坚为平曲侯,由他来接续绛侯的爵位。平曲侯封侯十九年后去世,谥号为共侯。他的儿子建德继承爵位。十三年后,周建德做了太子太傅。由于所献的供祭祀用的黄金品质不佳,元鼎五年被判有罪,封地被废。条侯周亚夫果真是饿死的。他死后,景帝就封王信为盖侯了。
    太史公说:绛侯周勃当初为平民的时候,是一个粗陋朴实的人,他的才能好不过平庸之辈。等到他跟随高祖平定天下,身居将相的尊位,吕氏宗族想要谋反作乱,周勃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使国家恢复安定,即使是伊尹、周公这样的贤人,又怎能超过他呢!周亚夫用兵,一直保持威严郑重,坚韧不拔,即使是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又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过于自满而不虚心学习,能奉守节操但不知道恭顺,最后落得个悲惨的结局,真令人悲伤啊!
    伯夷列传
    学者们阅读的书籍虽然很广博,但还是要从“六艺”里才能考察出真实可信的根据。《诗经》、《尚书》的记载虽然残缺不全,但还是能够从记载虞、夏两代的文献中考察清楚。唐尧将要退位的时候,把帝位让给虞舜;虞舜将帝位让给夏禹之际,各方州牧都来推荐他,这才把大禹放在一定的官位上加以考察试用。在他任职几十年,有了卓著的功绩以后,才把政权交给他。这就表示,天下好比贵重的宝器,而帝王是极为重要的位置,所以传天下才要如此郑重审慎啊!但有的诸子杂记里说:“唐尧想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仅不肯接受,还以此为耻辱,逃走隐居起来了。到了夏朝,又出现卞随、务光也这样。”这又如何对他们进行解说呢?太史公说:我登上箕山,听说山上可能会有许由的坟墓。孔子依次论述排列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的顺序,像吴太伯、伯夷这些人,都讲得非常详细。我认为我听说的许由、务光的德行是最为高尚的,但是关于他们的事迹,经书里连大略的文字记载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计较以往的仇恨,因而怨恨之情也就少了。”“他们追求仁德,就找到了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叔齐深表同情,看到他们未被经书记载的散佚的遗诗,我又感到很诧异。记载他们事迹的传记上说: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孤竹君想要立小儿子叔齐为国君,等到孤竹君死了,叔齐要把君位让给大哥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伯夷逃走了。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君。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善于赡养老人,推想姬昌应该是个贤明的人,为何不去投奔他呢!可是等到他们到了姬昌那里,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了,他的儿子武王追尊西伯姬昌为文王,并将其木制灵牌载在兵车上,向东讨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缰绳谏诤道:“您的父亲死后还没有被安葬,您就发动战争,能称得上是孝顺吗?身为臣子,您去杀害君主,能称得上是仁义吗?”武王身边的随从要杀掉他们两个。太公吕尚说:“他们是有节义的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去了。待到武王平定了商纣的祸乱后,天下人都归顺了周朝,可伯夷、叔齐却认为归顺周朝是一种耻辱,他们坚守气节,不吃周朝的粮食,在首阳山上隐居,靠野菜充饥。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那歌词为:“登上西山啊,采摘薇菜充饥。以暴臣取代暴君啊,竟认识不到这是错的。神农、虞、夏的太平盛世一去不返了,哪里才是我们的归宿?唉!只有一死啊,我们的命运如此可悲!”于是他们饿死在首阳山。从这首诗中看,他们是怨恨呢,还是不怨恨呢?
    有人说:“天道是公正而没有偏心眼儿的,总是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这样的人,应该算是好人呢,还是不算好人呢?他们积累仁德,品行高洁到这种程度,最终却饿死了!此外,孔子七十名高徒里,只有颜渊被孔子推重为好学之人,然而颜渊常陷于穷困之中,连粗劣的食物都不嫌弃,但还是填不饱肚子,终于短命而去了。天道对好人的报答,又是怎样的呢?盗跖成天杀害无辜的人,他吃人肉,残暴放纵,聚集党徒几千人横行天下,竟然长寿而终。这遵循的是什么道理呢?这是极大而又显而易见的事例啊。如果说到近代,那些不走正道、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却能终身安逸享乐,过着世代不绝的富裕优厚的生活。而有的人呢,选好地方才肯落脚,有了适宜的时机才肯说话,不走歪门邪道,不公正的事情决不发愤去做,像这般小心审慎却遭到灾祸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我为此深感困惑。倘若说到天道,到底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孔子说:“主张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事情。”也就只有各人按着各自的意志去行事。所以他又说:“假如富贵可以求得,即使为此做个执鞭赶车的人,我也愿意去做;假如不可寻求,那还是去做我喜欢的事吧。”“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最后凋谢的是松柏。”整个社会混乱污浊之时,品行高洁的人才会显现出来。难道不正是因为有一些人把富贵安乐看得那么重,才显出另一些人是那么轻视富贵安乐吗?孔子说:“君子所怕的是直到死,名声都没有流传在外。”贾谊说:“贪婪的人为了钱财而死,刚烈的人为了声名而死。浮华的人为权势而死,平民百姓则贪生而讨厌死。”《易经》上说:“同样明亮的事物,就会互相映照,同一类的事物,自然会互相感应。”“云随着龙吟而飞腾,风随着虎啸而兴起,圣人制定规则,才使万事万物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但只有受到孔子的称赞,他们的名声才会更加显赫。颜渊虽然专心好学,也只有因为追随孔子,他的德行才会更加显著。居于山野之中的隐士也是如此,要么合乎时宜地进取,要么合乎时宜地退居,如果名声埋没而得不到显扬,那该多么可惜啊!普通百姓要砥励德行,树立自己的名声,如果不依靠那些德高望重的人,又如何能扬名后世呢!
    老庄申韩列传
    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曾做过周朝藏书室的史官。
    孔子到了周都,想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老子说:“您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早死了,连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而且君子时运来时就应该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应该隐居起来。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会把货物深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君子德行很高,但看容貌却像一个愚钝的人。把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抛弃吧,把您做作的神态和过高的志向抛弃吧,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没有好处。我能告诉您的,就只有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之后,对他的弟子们说:“我知道鸟能飞;我知道鱼能游;我知道兽能跑。会跑的可以用网去捕;会游的可以用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上天的。我今天所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一条龙吧!”
    老子研究有关道德的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声匿迹,不求闻达为主旨。他在周朝的都城住了很久,见周朝王道衰微了,于是便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时,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请勉为其难地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写了一本书,分为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总共五千多字,然后老子才离去,没有任何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写了十五篇文章,阐述了道家的作用,与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据说老子可能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人说他二百多岁,这是由于他能修道养心,所以才长寿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上记载,周太史儋在会见秦献公的时候,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融合,合了五百年就会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以后,就会有称王称霸的人出现。”有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说不是,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才正确。老子是一位隐居的君子。
    老子的儿子是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是段干。李宗的儿子是李注,李注的儿子是李宫,李宫的玄孙是李假,李假在孝文帝时代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做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为这个缘故,李氏就定居在齐地了。
    世人若信奉老子学说就会贬斥儒家学说,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会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一致的人,不能在一起商量事情”,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会趋于化;清净不扰,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太史公说:老子推崇的“道”是虚无的,顺应自然,以无为来适应种种变化,所以他写的书中,有很多微妙难懂的措辞。庄子远离道德,纵意畅言,但其学说的要点也还是归于自然。申子勤奋自勉,致力于循名责实之学。韩非子以法度为依据,决断世事,明辨是非,用法到极点就变得严酷苛刻,绝少施恩。他们的主张都始于道德的理论,而老子的思想是最为深邃旷远的。
    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儿孙。齐景公的时候,晋国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侵犯齐国黄河南岸的地区,齐军都大败。齐景公为此而深感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举荐田穰苴道:“虽说穰苴是田家的妾所生之子,可是他这个人的文才能使大家归顺;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用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讨论军国大事,谈后齐景公感到非常高兴,当即任命他做了将军,令他率兵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地位一向卑微,君王您将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使我位居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我,百姓也不会信任我,人的声望若是轻微,权威就难以树立,希望您能派一位深受君王宠信、深受众人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可以服众。”于是齐景公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前去做监军。
    穰苴辞别了景公后,便和庄贾约定:“我们明天正午在军门会合。”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了军门,立起了计时用的木表和漏壶等着庄贾。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觉得率领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无须特别着急;他的亲戚朋友给他饯行,留他喝酒。已经到了正午,庄贾还没来。穰苴就放倒木表,摔破漏壶,进了军营,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纪律。等到他部署完毕,已是傍晚时分,庄贾这时才来。穰苴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庄贾报歉地解释道:“我的朋友亲戚们为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在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忘记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纪律后,就应该忘记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的紧急关头时,就应该忘记自己的生命。现在敌国侵略已经深入内地,国内到处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风餐露宿,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好觉,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性命全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说什么送行呢!”于是穰苴把军法官叫来,问道:“按照军法,对约好时间却还是迟到的人该怎么处置?”回答道:“应当斩首。”庄贾非常害怕,派人飞马禀报齐景公,请求景公搭救。报信的人走后不久,还没来得及回来,穰苴就斩了庄贾,并在全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感到震惊,非常害怕。过了好长时间后,齐景公派来的使者才拿着符节来赦免庄贾。使者策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外作战,有时可以不接受国君的命令。”又问军法官道:“驾着车马闯入军营,军法上是怎么处置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感到异常恐惧。穰苴说:“不能斩国君的使者。”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断了车子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在左边驾车的马,向全军巡行示众。又派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此事,然后就出发了。对于士兵们安营、掘井、立灶、饮食、求医吃药这样的事情,田穰苴全都亲自过问并慰问他们。还把专为自己这个将军而用的物资粮食全都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同士兵平分粮食,还特别照顾体弱有病的人。三天后穰苴重新整顿军队。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跟着他一同奔赴战场,争先恐后地为他而战。晋国的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后,就撤回了军队。燕国的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后,也将军队撤到黄河北岸,因而分散松懈,于是此时齐国的军队趁机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然后带兵凯旋。
    大军还没回到国都,穰苴就解除了战时的装备,取消了战时的法令。宣誓立盟之后才进入国都。齐景公率文武百官到城外去迎接他们,按照礼仪慰劳将士们之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召见了田穰苴,尊封他为大司马。从此,田氏在齐国就一天天地显贵起来。
    后来,大夫鲍氏、高氏、国氏等一班人忌妒他,就在齐景公面前中伤他、诬陷他。齐景公免了他的官职,穰苴得病后死去。田乞、田豹等人因此而怨恨高氏、国氏家族的人。此后,田常杀死齐简公,把高氏、国氏家族全部诛灭了。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便自立为齐威王。他用兵打仗大显权威,大多是模仿穰苴的做法,各国诸侯都来朝拜齐国。
    齐威王派大夫研究讨论古时候的各种《司马兵法》,将大司马田穰苴的兵法也放在里边,因而定名为《司马穰苴兵法》。
    太史公说:我读《司马兵法》时,感到它宏大广博,深远到不可测度。即便是夏、商、周三代的战争,也不能完全发挥出它的内涵,像现在说穰苴的文字类似于《司马兵法》的文字,也未免是过分褒奖了。至于说到田穰苴,不过是为了一个小小的诸侯国领兵打仗,怎么能与《司马兵法》相提并论呢?世人既然这么推崇《司马兵法》,因此我就不再评论了,只写下这篇《司马穰苴列传》。
    商君列传
    秦孝公任用商鞅后不久,商鞅打算变更法制,孝公却怕天下人因此而议论自己。商鞅说:“在行动上犹豫不决,就不会搞出名堂,在事业上犹豫不决,就不会取得成功。况且超出常人的行为的人,本来就常会被众人非议;有独特见解的人,必定会被众人嘲笑。愚蠢的人在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发生过什么,聪明的人事先就能预见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做大事不能先同百姓谋划,只可以在事成后与他们共享成功的欢乐。探讨高深道理的人不与世俗合流,成就显著功业的人不与众人共谋。因此,只要圣人能够使国家变得强盛,就不必沿用陈规;只要能够使百姓获益,就不必遵循旧制。”孝公说:“好。”甘龙说:“不是这样。圣人不变更民俗而施以教化,聪明人不改变法制而治理国家。顺应民俗而施以教化,不费力就能取得成功;沿袭成法治理国家,官吏习惯,百姓相安。”商鞅说:“甘龙所说的是世俗的那一套说法啊。老百姓都安于旧有的习俗,而读书人则拘泥于书本上的见闻。让这两类人奉公守法还可以,但不能与他们谈论成法以外的事情。三代礼制不同却都能一统天下,五伯法制不一却都能各霸一方。智者制定法度,愚人被法度制约;贤人变更礼制,俗人被礼制约束。”杜挚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变更成法;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能换掉旧器。遵循成法可以无过失,遵循旧礼不会出偏差。”商鞅说:“治理国家的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仿效旧的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的法度而能统一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的礼制结果自取灭亡。反对旧法的人不应该被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也不值得赞扬。”孝公说:“讲得好。”于是便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终于下达了变更成法的命令。
    按照新法,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彼此监视检举,一家若犯法,十家连带着治罪。不告发奸恶者,处以拦腰斩断的死刑,告发奸恶者,与斩敌首级者同样受赏,藏匿奸恶者,与投降敌人同样受罚。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而不分开另立门户的,赋税加倍。立下军功者,按功劳大小分别升爵受赏;为私利斗殴的,按情节轻重分别处以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因而粮食丰收、布帛增产的人,免除他本人的劳役或赋税。从事工商业的人,以及那些懒惰而贫穷的人,将他们以及他们的妻子儿女全都收为官奴。王族中没有立军功者,不能列入家谱。明确规定尊卑爵位的等级,各按其等级占有土地、房产、家臣奴婢的数量、服饰式样等。有军功的人都显赫荣耀,没有军功的人,即使很富有也没有显荣的地位。
    新法已然准备就绪后,还没公布,唯恐百姓不相信,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立起一根三丈长的大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非常奇怪,没人敢动。于是又宣布“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下就赏给他五十金,借此事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百姓。接着就颁布了新法。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去国都投诉新法不当的人数以千计。正在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商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推行的原因,是上层人先去触犯它。”于是准备依新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又不能对他施以刑罚,于是就处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处罚了传授他知识的老师公孙贾。到了第二天,秦国人就都奉行新法了。新法推行了十年后,秦国百姓都感到非常满意,路不拾遗,山林中也没有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家作战,不敢为私利而争斗,乡村、城镇的社会秩序都非常安定。当初说新法不当的秦国百姓,又来说法令适当了,商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教化的人。”于是把他们全都迁到边疆去。此后,再没有老百姓敢议论新法了。
    张仪列传
    张仪是魏国人。他当初曾与苏秦一起拜鬼谷子先生为师,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其才学比不过张仪。
    张仪完成学业后就去各地游说诸侯。他曾与楚相一起喝酒,席散后,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相府的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说:“张仪贫穷,品行卑劣,一定是他偷了宰相的玉璧。”于是,众人一起捉住张仪,打了他几百竹板。张仪始终没有承认,后来只好释放了他。他的妻子又悲又恨地说:“唉!你如果不读书也不游说,又怎会受到这样的侮辱呢?”张仪对他的妻子说:“你来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他的妻子笑着回答:“舌头还在呀。”张仪说:“那就够了。”
    那时,苏秦已说服了赵王,得以去和各国缔结合纵的联盟了,可是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那么盟约在结缔之前就会遭到破坏。苏秦又考虑到没有合适的人能派往秦国,于是派人暗中劝说张仪:“当初您与苏秦感情很好,现在苏秦已经当权,您为何不去他那里做事,以实现您功成名就的愿望呢?”于是张仪就去了赵国,呈上名帖求见苏秦。苏秦就传令手下人不给张仪通报,又设法让他好几天都不能离去。此后苏秦才接见了他。苏秦让他坐在堂下,让他吃奴仆、侍妾们吃的饭菜,还屡次责备他道:“凭着您的才能,竟把自己弄到如此穷困潦倒的地步。难道我不能够举荐您让您富贵吗?只不过您不值得录用啊。”说完这些话后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之所以来投奔苏秦,是自认为大家都是老朋友了,能够得到苏秦的帮助,不料反而被苏秦羞辱,张仪感到很生气,他考虑到诸侯中除了秦王没有谁是值得侍奉的,只有秦国有能力侵扰赵国,于是就去秦国了。
    苏秦在张仪离去后,对他的一个门客说道:“张仪是天下少有的贤士,恐怕我比不上他呀。幸亏如今我比他先受到重用,而也只有张仪才能够掌握秦国大权。然而,他非常贫穷,没有进身的资本。我担心他会满足于小的利益而无法成就大的功业,所以就把他召来羞辱他一番,用以激发他的斗志,请您替我暗中侍奉他。”苏秦接着把自己的想法禀明了赵王,赵王拨出财物和车马,派人暗中跟着张仪,与他投宿同一间客栈,逐渐接近他,供给他车马金钱,凡是张仪需要的,全都供给他,却不向他说明是谁供给的。这样张仪才有机会拜见秦惠王。惠王任用张仪为客卿,与他商讨攻打各诸侯的计划。
    此时,苏秦派来的门客来向张仪告辞,张仪说:“我是靠了您的鼎力相助,才得到显赫的地位,我正要报答您的恩德,您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走呢?”门客说道:“其实我并不了解您,真正了解您的人是苏先生。苏先生担心秦国会攻打赵国,从而破坏合纵联盟的计划,他认为除了您之外,没有谁能掌握秦国大权,所以他才故意激怒先生,派我暗中供给您钱财,这都是苏先生的谋略啊。如今先生您已被重用,请允许我回去复命吧!”张仪说道:“唉呀,这些权谋本来都在我研习的范围内,而我却未能察觉到,我实在没有苏先生高明啊!况且我刚被秦王任用,又怎么能图谋攻打赵国呢?请您替我感谢苏先生,只要在苏先生当权之时,我张仪又怎么敢与他作对呢?”张仪出任秦相以后,写信警告楚相说:“当初我和你一起喝酒,我并没偷你的玉璧,你却派人鞭打我。现在你要好好地守护你的国家了,我要偷你的城池了!”
    孟子荀卿列传
    太史公说:我读《孟子》一书,读到梁惠王问孟子“怎么做才会有利于我的国家”,就会放下书来感慨一番。还说:哎呀,功利真的是祸乱的开始啊!孔子很少谈及功利,是为了防备常常出现祸乱的根源啊。所以说:“按照功利来处理事情,人们会产生很多怨恨。”上至天子,下到平民百姓,喜好功利的弊病又有什么不同呢!
    孟轲是邹国人。他曾向子思的弟子求学。当他通晓事理之后,便去游说齐宣王,然而齐宣王并没有任用他。于是他去了魏国,梁惠王不但没有听信他的主张,反而还认为他的话迂曲空阔、脱离实际。那时候,秦王任用商鞅,结果国家富足,兵力强大;楚王、魏王任用吴起,打了一些胜仗,削弱了强敌;齐威王和齐宣王任用孙膑和田忌等人,结果国力强盛,各诸侯都东来朝拜齐王。当各诸侯国正力求“合纵连横”,将能攻善伐当作贤能的时候,孟子却称颂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功德,因此他的学说不能满足他周游的那些国家的君王的需要。于是孟子就回到家乡和万章等人整理《诗》、《书》,阐述孔子的学说,写成《孟子》一书,共七篇。在孟子之后,出现了学者驺子等人。
    齐国有三个驺子。在孟子之前的叫驺忌,借着弹琴的技艺求见齐威王,随后他便参与了国政,被封为成侯并当了宰相,他生活的时代要先于孟子。第二个叫驺衍,生于孟子之后。驺衍看到了那些掌握大权的诸侯们越来越荒淫奢侈,不崇尚德政,不按照《诗经?大雅》所要求的那样先自我修养,再推行到百姓。于是便深入观察天地万物的阴阳消长,记述下怪异迂曲的变化,写下《终始》、《大圣》等篇,共十多万字。他的言论宏大空阔,荒诞不合情理,一开始必定先验证细小的事物,然后推而广之,以至无边无际。先从现世说起,再往前追溯到学者们共同研讨的黄帝时代,大体上依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记载下不同时代的祸福制度,再从黄帝时代往前推到更远,直到天地还没形成的时候,真是深远玄妙,不能考究它的本源。他先将中国的名山大川列出,山谷里的禽兽,水土所生的,物类里最珍贵的,推而广之,直到人们看不到的海外的东西。他说自开天辟地以来,金、木、水、火、土这五德相生相克,各有治理天下的方法,而历代帝王的人事更替都正好与天道相配合。他认为儒家所谓的中国,只不过在全天下的八十一分中占一分罢了。中国名为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又分九个州,即夏禹依照次序排列的九个州,但不算是州的全部数目。在中国以外像赤县神州的地方还有九个。那才是所谓的九州。那里都有小海环绕着,人与禽兽不能与其他州的同类彼此相通,像是处在一个独立的区域,才算是一州。像这样的州总共有九个,更有大瀛海环绕在它的外面,这才到了天地的边际了。驺衍的学说都是这一类的。然而,总括它的主旨,必定都归结到仁义节俭上,并在君臣上下以至六亲之间施行,只不过开始时的述说的确是空泛不实的。王公大臣们初见他的学说,惊异之下而引起思考,并受到感化,到后来却不能实行它。
    因此驺衍在齐国受到尊重。他到魏国,梁惠王来到郊外迎接他,与他行宾主的礼节。他到赵国,平原君侧身陪行,亲自用衣服为他拂拭席位。他到燕国,燕昭王拿着扫帚清洁道路为他做先导,并请求他让自己坐在弟子的座位上听他教诲,还修建碣石宫让他住,亲自前去拜他为老师向他学习。驺衍写了《主运》一书。驺衍在各国周游都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这与孔丘在陈国、蔡国断粮,孟轲在齐国、梁国遭到困厄,岂能相同!从前周武王靠仁义讨伐殷纣王从而称王,伯夷宁肯饿死也不吃周朝的粮食;卫灵公问起孔子行军布阵的事,孔子却不予回答;梁惠王计划攻打赵国,孟轲却称颂周太王离开邠地的事迹。这难道是有意迎合世俗随便附和君主么!拿着方榫子却想要放入圆榫眼里,哪放得进去呢?有人说,伊尹背着鼎去勉励汤行王道,结果汤成就了王业;百里奚在车下喂牛而被秦穆公任用,因而秦穆公称霸诸侯。他们的做法都是先采取行动投合君主的意愿,然后再引导君主走上正道。驺衍的话虽然不合常理,或许也有伊尹负鼎、百里奚喂牛的意思吧!
    从驺衍到齐国稷下的诸学士,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等人,各个著书立说谈论天下兴亡治乱的大事,用以求得与国君会见,这些事怎么可能说得尽呢?
    淳于髡是齐国人。他博闻强记,治学兼采众家,不专于一家之言。从他对君王的进谏中可以看出,他似乎是仰慕晏婴的直言敢谏,然而实际上他擅长于察言观色,揣摩君主的心意。有一次,一个宾客把淳于髡引见给梁惠王,惠王让身边的侍从退下,单独与他坐着接见了他两次,然而他始终一言不发。惠王感到奇怪,就责备那个宾客道:“你称赞淳于先生,说连管仲、晏婴都不及他,可等到他见了寡人,寡人是一点收获也没有啊。难道是寡人不配与他交谈吗?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个宾客将惠王的话转告淳于髡。淳于髡说:“是这样的。我第一次见大王的时候,大王的心思全都用在相马上;再见到大王的时候,大王的心思又用在了声色上,所以我沉默不语。”那个宾客将淳于髡的这些话全部报告了惠王,惠王大吃一惊,说:“哎呀,淳于先生确实是一个圣人啊!前一次淳于先生来时,有个人献上好马,寡人还没来得及相一相,正巧淳于先生来了。先生后一次来时,又有个人献来歌伎,寡人还没来得及试一试,也正好淳于先生来了。寡人在接见淳于先生时虽然让身边侍从退下了,可是心里却想着别的事情,是有这回事。”后来淳于髡进见惠王,两人专注地交谈,一连三天三夜都没有感到困倦。惠王打算封淳于髡为卿相,淳于髡却辞而不受,转身离开了。于是惠王赠给他一辆四匹马驾的平稳车子、五匹帛、玉璧以及一百镒黄金。淳于髡终身没做官。
    慎到是赵国人。田骈、接子是齐国人。环渊是楚国人。他们都专攻黄帝、老子关于道德方面的理论学说,阐述并发挥黄老学说的意旨。因此他们都有著述传世,慎到写有论文十二篇,环渊著有上、下篇,田骈、接子也都有所论著。
    驺奭,是齐国的第三个驺子,他较多地吸收驺衍的学说来著述文章。
    当时齐王很赏识他们,将淳于髡以下的这些人,都任命为列大夫,为他们在宽阔平坦的大道旁建造有高门大屋的住宅,以示对他们的尊重和宠信。以此来招揽天下各诸侯国的宾客,宣扬齐国能够招纳天下的贤能之士。
    荀卿是赵国人。他五十岁的时候才去齐国游说讲学。驺衍的学说迂曲夸大,多有空洞的论辩;驺奭的学说完备周密,但却难以实施;至于淳于髡,若与他相处的日子久了,时常能学到一些有用的观点。因此齐国人称颂他们道:“高谈阔论的是驺衍,善于雕饰的是驺奭,智虑无穷,能言善辩的是淳于髡。”田骈等人都已经在齐襄王当政时就去世了,此时荀卿是最年长、资历深的学者。当时齐国正在填补列大夫的缺位,而荀卿曾先后三次以宗师的身份出任稷下学士的祭酒。后来,齐国有人中伤荀卿,荀卿就去了楚国,春申君请他担任兰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便在兰陵安家了。李斯曾是他的学生,后来当了秦朝的丞相。荀卿憎恨乱世的黑暗政治,昏乱亡国的君主接二连三地出现,他们不遵循正道,被装神弄鬼的巫祝迷惑,相信他们能够赐福去灾,而庸俗鄙陋的儒生拘泥于小节,再加上庄周等人荒诞不羁、败坏风俗,于是荀卿推究儒家、墨家、道家的成败得失,整理著述了几万字的文章后便辞世了。死后就葬在兰陵了。
    当时赵国也有公孙龙,他曾以“离坚白”之说,与惠施的“合同异”之说展开辩论,此外还有剧子的言论;魏国有李悝,他提出了鼓励耕作以完全发挥土地潜力的主张;楚国有尸子、长卢;齐国东阿还有吁子。自孟子到吁子,世上流传着他们的诸多著作,所以不详细叙述这些著作的内容了。
    墨翟是宋国的大夫,他擅长守卫和防御的战术,竭力提倡节俭用度。有人说他与孔子是同时代人,也有人说他在孔子之后。
    孟尝君列传
    当初,田婴的儿子有四十多个,他的小妾又生了一个儿子叫田文,生于五月五日。田婴告诉田文的母亲:“不要抚养他。”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地把他带大了。等到他长大后,他的母亲就通过田文的兄弟将田文引见给田婴。田婴愤怒地对田文的母亲说:“我让你把这孩子扔了,你竟敢把他养大了,这是为什么?”田文立即给他父亲磕头,接着反问父亲:“您不抚养五月生的孩子,又是为什么?”田婴回答道:“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大后身长与门户一样高,将会害父害母的。”田文问父亲:“人的命运是由上天给呢?还是由门户给呢?”田婴不知如何回答,便默不做声。田文接着说:“如果是由上天给的,您何必忧虑呢?如果是由门户给的,那么可以加高门户啊,谁还能长得到那么高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斥责道:“你不要说了!”
    过了很久,田文趁空闲的时候问他父亲:“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孙子。”田文接着问道:“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子叫什么?”田婴说:“不知道。”田文说:“您执掌齐国大权,担任宰相一职,到如今已历经三代君王了,齐国的领土没有扩大,可是您的私财却已积贮了万金,您的门下也没有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门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出宰相。现在您的姬妾踏着绫罗绸缎,而士人们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和女奴有吃不完的饭食肉羹,而士人们却吃糠咽菜填不饱肚子。现在您还在增加积贮,想把这些留给那些还不知道是谁的人,却忘记了自己的国家在诸侯国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觉得这很奇怪。”自此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以父子之礼对待田文,要他主持家事,接待宾客。宾客一天天多了起来,来往不断,田文的名声随之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都派人来请求薛公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了。田婴去世后,谥号为靖郭君。而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父亲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来的宾客以及那些有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财,也奉给他们丰厚的待遇,因此天下贤士无不倾心归附于他。他的食客有数千人,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等。孟尝君每次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交谈的时候,总会在屏风后安排一个侍史,让他把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录下来,并问明宾客的亲戚的住处。宾客离去后,孟尝君已派使者去宾客的亲戚家里问候,献上礼物给他们的亲戚。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用晚餐,有个人遮住了烛光,宾客大怒,认为饭菜的质量肯定不等,放下碗筷就要告辞。孟尝君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菜与他的比较,那位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自刎来谢罪。因此有很多贤士都归附于孟尝君。孟尝君对来到他门下的宾客并不挑拣,友善地对待每一个人。所以每一个宾客都觉得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平原君列传
    秦国围攻邯郸的时候,赵王曾派平原君去别国求救,当时想与楚国订立合纵的盟约,联兵抗秦,平原君与他门下勇猛有力、文武兼备的二十名食客约好一同前往楚国。平原君说:“假若能通过谈判取得成功,那是最好不过了。如果谈判不成功,也要挟制楚王在大庭广众之下歃血为盟,一定要签下合纵的盟约才能回国。不必去外面寻找文武之士,从我门下的食客中找就足够了。”结果选出了十九人,剩下的人中没有合适的人选了,竟没有办法凑够二十人。这时平原君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他径自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荐道:“我听说您要去楚国,让楚王签下合纵的盟约,并且商定与您门下二十名食客一同去,不去外面找。现在还缺一个人,希望您就拿我充个数,让我也去吧。”平原君问道:“先生来我门下到现在有几年了?”毛遂答道:“到现在整整有三年了。”平原君说:“贤士活在世间,就如同锥子在口袋里,它的尖头立即就会显露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已三年了,我的左右近臣们从没有谁称颂过你,我也从不曾听说过你,这是因为先生没有什么专长啊。您不能去,请留下来。”毛遂说:“我就算是今天请求您把我放进口袋里吧。如果我早就被放进口袋,整个锥头都会露出来的,不单是只露出一点锋尖而已。”平原君最终同意带毛遂一同去。另外十九个人相互使眼色示意,暗自嘲笑毛遂,不过没有发出声音。
    等到毛遂到了楚国,与另外十九个人谈论、争议过天下局势后,那十九个人都很佩服他。平原君与楚王就订立合纵盟约一事进行谈判,他再三与楚王说明利害关系,从早晨起就谈判,直到中午还没签下来,那十九个人就对毛遂说:“先生您去吧。”于是毛遂握着剑,一步一阶走到了殿堂之上,对平原君说:“谈合纵非‘利’即‘害’,只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从早晨就谈合纵,到了中午还没有决定,是什么缘故?”楚王对平原君说:“这位客人是做什么的?”平原君答道:“这是我的随从家臣。”楚王厉声斥责道:“怎么还不给我退下!我在与你的主人谈判,你来做什么!”毛遂握着剑走向前去说:“大王敢呵斥我,不过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现在我距离你只有十步远,十步之内您就不能再依仗楚国人多了,大王的性命就在我手上。我的主人就在您面前,当着他的面您怎么能呵斥我?况且我听说,商汤曾凭着七十里土地称王天下,周文王凭着一百里土地使各诸侯臣服,难道是凭着他们的士兵多吗,其实是因为他们善于根据形势发挥自己的威力。如今楚国纵横五千里,拥兵百万,这是争王称霸的资本啊。凭着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谁能挡住你们的威势。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毛头小子罢了,他率领几万人的军队与楚国交战,第一战就攻克了鄢、郢,再战又烧毁了夷陵,第三战便侮辱了大王的先祖。这是楚国百世的怨仇,连赵王都感到羞耻,可是大王您却不知道痛恨秦国。合纵的盟约是为了你们楚国,而不是为了我们赵国。我的主人就在您面前,当着他的面您为什么这样斥责我?”听了毛遂的这番话,楚王立即改变了态度:“是,是,的确如先生所说,我一定竭尽全国之力来履行合纵的盟约。”毛遂说:“合纵的盟约确定下来了吗?”楚王答道:“确定了。”于是毛遂对楚王的左右近臣说:“把鸡、狗、马的血取过来。”毛遂双手捧着铜盘,跪下将其进献给楚王,说道:“大王应先歃血以表达订下合纵盟约的诚意,其次是我的主人,然后是我。”就这样,他们在楚国的殿上订立了合纵的盟约。这时毛遂左手托起一个铜盘,用右手招呼那十九个人道:“请各位也一块儿在堂下歃血吧,诸位虽然碌碌无为,可也算完成了任务,这就是所谓的依靠别人的力量来做成事的人吧。”
    平原君签订了合纵盟约后便返回赵国,回到赵国后,平原君说:“我不敢再说我能够鉴别人才了。我鉴别的人才多说上千,少说也有几百,自认为不会漏掉天下的贤士,现在竟然漏掉了毛先生。毛先生一到楚国,就使赵国的威望比九鼎、大吕这样的传国之宝还受人尊重。毛先生凭着他那三寸之舌,竟抵得过百万大军的威力。我不敢再鉴别人才了。”于是将毛遂奉为上宾。
    魏公子列传
    魏公子名魏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魏昭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那时候,范雎从魏国逃到秦国去当秦相,因为怨恨魏相魏齐曾经差点将自己屈打致死的缘故,便派秦军围攻大梁,击败了魏国在华阳驻扎的军队,魏将芒卯也战败而逃。魏王和公子都为这件事而深感焦虑。
    公子为人仁厚,礼贤下士,无论士人有无才能,也无论其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与他们交往,从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待人傲慢。因此方圆几千里内的士人都争着归附于他,他招徕的食客达三千人。当时,各诸侯国因公子贤明,门下聚集了众多能人,连续十几年不敢出兵谋犯魏国。
    有一次,公子和魏王正在下棋,然而北方边境传出警报的烽火,说:“赵国出兵进犯,将要入侵边境了。”魏王放下棋子,立即要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公子劝阻魏王道:“是赵王打猎罢了,不是入侵。”又照旧跟魏王下棋,就像没发生什么事一样。可是魏王非常惊恐,心思完全没有放在下棋上。过了一小会儿,又从北边传来消息:“是赵王外出打猎,不是进犯边境。”魏王听后十分惊诧,问道:“公子是如何知道的?”公子答道:“我有一个食客能探到赵王的私事,赵王有什么行动,他会立即禀告我,因此我知道这件事。”自此后,魏王对公子的贤能便有所畏惧,不敢将国家大事交给公子处理。
    魏国有个叫侯嬴的隐士,七十岁了,家境贫寒,在大梁城的夷门看大门。公子听说了这个人后,便前去拜访他,并带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对公子说:“我几十年来修身养性,保持着纯洁的德行,终究不能因我是个贫困的看门人的缘故就接受公子的钱财。”于是公子摆酒大会宾客。大家坐定之后,公子带着车马随从,空出车子左边的上座,亲自去夷门接侯先生。侯先生整了整破旧的衣帽,径直上了车子,毫不客气地坐在了公子空出来的尊位上,想借此观察公子的态度。公子手握马缰绳,比之前更为恭敬。侯先生又对公子说:“我有个朋友在街市的屠坊里卖肉,希望您委屈一下,载我去拜访他。”公子毫不犹豫,立即亲自赶着车前往街市,侯先生下车去找他的朋友朱亥,他斜着眼看公子,故意久久地站着与朱亥聊天,同时暗中观察公子。公子的面色更为温和。此时,公子家中魏国的将相、宗亲以及高朋贵宾满堂,正等着公子回来举酒开宴。街市里的人都看到公子握着马缰绳替侯先生赶车的景况。公子的随从都在暗骂侯先生。侯先生看到公子的面色始终未变,才辞别朋友上了车。到公子的家后,公子领着侯先生坐在上座,向宾客赞誉侯嬴乃是修身洁行的贤士,宾客无不惊异。大家酒兴正浓的时候,公子站了起来,走到侯先生面前,恭恭敬敬地举杯为他祝福。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做的事也够多的了。我只是城东门的守门人,可是委屈公子亲自去市井之中迎接我,我本不应该再去拜访朋友,可是公子竟肯陪我一起去拜访他。而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的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里,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的态度更为谦恭。街市上的人都认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一个能礼贤下士的高尚的人啊。”这次宴会散了之后,侯先生便成了公子的上宾了。
    侯先生对公子说:“我拜访的那个屠夫朱亥,是一个有贤能的人,只是世人都不了解他,所以隐身于屠坊之中了。”公子曾多次前去拜访朱亥,朱亥故意不回拜答谢,公子对此感到奇怪。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击败了在长平驻扎的赵**队,接着又发兵围攻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夫人,曾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人去救援赵国。秦昭王得知了这个消息后,就派使者告诫魏王:“我攻下赵国是迟早的事,诸侯中有谁敢救援赵国的,在我拿下赵国后,一定会调兵先攻打它。”魏王感到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发兵,让军队驻守在邺城,名义上是救赵国,实际上是在犹豫地观望。平原君接连不断地派使者到魏国,指责魏公子道:“我赵胜之所以与公子结为亲戚,就是因为公子有高尚的道义,能在关键的时候热心地救别人于水火之中。如今邯郸危在旦夕,早晚要被秦国攻破,可是魏国的救兵至今仍然不来,公子的急人之困又表现在哪里!再说即使公子不把我赵胜放在眼里,抛弃我而看着我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可怜自己的姐姐吗?”公子为这件事而忧虑万分,多次请求魏王赶快出兵,又让门客、辩士们千方百计地劝说魏王。但由于魏王害怕秦国,始终没有听从公子的建议。公子料想终究不能劝得魏王同意出兵了,就决定不能只顾自己活着而眼睁睁看着赵国灭亡,于是请来门客,凑集了一百多辆战车,打算带着门客赶去战场与秦军决一死战,与赵国人共存亡。
    公子带着人马路过夷门的时候,去见侯先生,把想与秦军决一死战的事全都告诉了侯先生。说完后便向侯先生诀别,侯先生说:“公子努力吧,老臣我不能随您去了。”公子走了几里路,心中不快,说:“我待侯先生够周到的了,天下无人不知,如今我将要赴死,可是侯先生竟没有只言片语送给我,难道是我有什么过失吗?”于是又赶车返回,想问问侯先生。侯先生见到公子便笑着说道:“我早知道公子会回来的。”又说:“公子好客爱士的名声传遍天下。如今您遇到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就想同秦军拼命,这好比将肥肉扔给饿虎,能起什么作用呢?如果非要这样的话,又哪里用得着我们这些门客呢?公子待我情深意厚,公子去战场可是我不送行,因此我知道公子会因心中有疑问而再回来问我的。”公子再次向侯先生拜礼,进而向他请教对策。侯先生就让其他人退下,与公子秘密交谈,说:“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大王的宠爱,她出入大王的卧室很方便,只要尽力就能偷出兵符。我还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害,如姬怀愤三年了,从大王以下的群臣都想为如姬报杀父之仇,但都未能如愿。如姬曾向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那个仇人的首级,敬献给如姬。若要如姬为公子效命而死,她是在所不辞的,只是没有机会罢了。公子真的开口请求如姬帮忙,如姬必定会答应,如此就能得到虎符而夺下晋鄙的军权,北边可救援赵国,西边能打退秦国,这俨然是春秋五霸的功业啊。”公子听从了他的计策,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将晋鄙的兵符盗出,送给了公子。
    公子准备上路了,侯先生说:“将帅在外作战,有应变处置的权力,国君的有些命令可以不接受,以对国家有利为原则。公子到晋鄙那里,倘若即使兵符相合,晋鄙仍不将兵权交给公子,反而再请示魏王,事情一定就危险了。我那个朋友屠夫朱亥可以随您一同前往,此人是大力士。如果晋鄙听从您的话,那最好;如果他不听从于您,可以让朱亥将其击毙。”公子一听,不由得落下了眼泪。侯先生见状便问道:“公子怕死?为什么哭呢?”公子答道:“晋鄙是魏国声威赫赫的老将,我到那里后恐怕他不会听从我的命令,必定要杀了他,因此我很难过,哪里是怕死呢?”于是公子便去请求朱亥一同上路。朱亥欣然说道:“我只是市场上操刀杀生的一个屠夫,可是公子竟亲自多次登门看望我,我不回拜答谢您,是因为我觉得这些小礼小节没什么用处。如今公子有急难,这正是我为公子效命的时候了。”朱亥就与公子一起上路了。公子来向侯先生辞行,侯先生说:“我本该随您一起去,可是人老了不行了。我会计算着您行程的日期,当您到达晋鄙军队的那一天,我会面向北自刎而死,以此来为公子送行。”公子就出发了。
    公子到了邺城,拿出兵符来假传魏王命令,接管晋鄙的兵权。晋鄙合上了兵符,但还是对此事有所怀疑,就举着手看着公子说道:“如今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事关国家重任,今天你只驾了一辆单车就来接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想要拒绝接受公子的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袖中的四十斤重的铁椎,一椎击毙了晋鄙,于是公子统率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整顿全军,下令道:“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去;兄弟同在军队里的,长兄回去;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去奉养双亲。”经过整编后得到精兵八万人,于是出兵攻击秦军。秦军撤离而去,邯郸终于得救,赵国保住了。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去边境迎接公子。平原君亲自替公子背着箭袋,走在前面为公子引路。赵王对公子拜了两拜说:“从古至今的贤人没有一个能赶上公子的。”到这时,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和魏公子相比了。公子与侯先生告别之后,在公子到达邺城军中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面自刎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了兵符,又假传君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在击退秦军保住了赵国之后,就派将军带着军队返回魏国,而公子和他的门客就留在赵国了。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令夺取了晋鄙的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的义举,就与平原君商议,将五座城封赏给公子。公子听说了这个消息以后,有些骄傲了,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情。有一个门客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能忘记的,也有不能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能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能忘了它。况且假传魏王的命令而夺取晋鄙的兵权去救赵国,对赵国来说算是功劳,但对魏国则不是忠臣了。公子却感到很骄傲,自以为有功,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该这样。”公子听了他的话后,马上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似的。赵王打扫了殿堂的台阶,亲自去门口迎接贵客,用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去走殿堂的西边的台阶。公子则侧身而行,一再地推辞谦让,并主动走东边的台阶。在宴会上,公子则称说自己有罪,做了对不起魏国的事情,对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公子饮酒直到晚上,始终不好意思提出要封给他五座城的事,因为公子总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邑封给公子,此时魏王也将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仍留居赵国。
    公子听说赵国有两个人有才德却没有从政,一个是毛公,藏身于赌徒中;一个是薛公,藏身在卖酒人里,公子很想拜访这两个人,可是这两个人都躲了起来,不肯见公子。公子打听到他们住的地方,就闲步走去同这两个人交游,彼此都以相识为乐事。平原君听说了这件事,就对他的夫人说:“当初我听说夫人的弟弟魏公子是天下无双的大贤人,如今我听说他竟然胡乱跟赌徒、卖酒人交往,公子只是一个荒唐妄为的人罢了。”平原君的夫人将平原君的话告诉了公子。公子就向夫人告辞,要离开这里:“以前我听说平原君是一个贤德的人,所以背弃了魏王而来救赵国,以求对得起平原君。现在才知道平原君与人交游,只是为了显示他富贵的豪放举动,不是为了求取贤士啊。我在大梁的时候,就常听说这两个人有贤能,到了赵国,我生怕见不到他们。让我与他们交往,还怕他们不接纳我呢,现在平原君竟然将与他们交往视为羞耻,平原君这个人不值得我与之结交。”于是便收拾行装准备离去。夫人将公子的话全都告诉了平原君,平原君听后自感惭愧,便去向公子脱帽致歉,坚决要留下公子。平原君的门客们听说这件事以后,有一半人离开了平原君而去归附公子,天下的士人也全都去投靠公子。公子的门客人数就比平原君的多了。
    公子留在赵国十年没有回魏国。秦国听说公子在赵国,就日夜不停地出兵向东进攻魏国。魏王为此事感到焦虑万分,就派使者去请公子回国。公子仍害怕魏王恼怒自己,就告诉门客:“有敢替魏王使者通报的,处以死刑。”由于门客们都是背弃魏国而投奔赵国的,所以没有谁敢劝公子回魏国。此时,毛公、薛公去见公子说道:“公子之所以在赵国被器重,名扬诸侯,这是因为魏国的存在啊。现在秦国攻打魏国,而公子毫不顾念魏国的危急,倘若秦国攻破大梁而夷平您先祖的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世上呢?”话未说完,公子的脸色立刻变了,吩咐车夫赶快套车赶回去救魏国。
    魏王与公子在十年后重逢,两人不禁相对落泪,魏王授予公子上将军大印,于是公子便担任了上将军一职,即最高统帅。
    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子派使臣将自己担任上将军职务一事遍告各诸侯国。诸侯们听说公子担任了上将军,都各自派兵救援魏国。公子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河外将秦军打得大败,使秦将蒙骜落败而逃。公子进而乘胜追击秦军直到函谷关,把秦军抑制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战。当时,公子威震天下,从各诸侯国来的门客都来向他进献兵法,公子将它们合在一起编写成书,因此俗称《魏公子兵法》。
    秦王担心公子会进一步威胁到秦国的统治,就使用了一万斤黄金去魏国行贿,找到晋鄙原来的门客,叫他们在魏王面前进谗:“公子逃亡在外十年了,现在由他担任魏国大将,诸侯国的军队都归他指挥,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魏公子,却不知道魏王。公子也想乘这个时机平定南面而称王。诸侯们都害怕公子的威势,正打算共同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使用反间计,派人假装不知情地向公子祝贺,问公子是否已经做魏王了。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无法不信以为真,后来果然派人取代了公子担任上将军。公子知道自己这是再次遭到毁谤而被废黜,于是便推托有病而不上朝了,他与宾客们在家中通宵达旦地痛饮烈酒作乐,又过分地沉浸于女色之中,这样日夜寻欢度过了四年,终因饮酒过量而死,这一年,魏安釐王也去世了。
    秦王听说公子已死,就派蒙骜进攻魏国,攻下了二十座城,开始设立东郡。从此以后,秦国逐渐地蚕食魏国领土,过了十八年后,便俘虏了魏王,屠灭了大梁。
    当初高祖地位低贱、年纪尚小的时候,就多次听别人说起魏公子的贤德。等他即位做了皇帝以后,每次经过大梁,常会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皇上从击败黥布的战场归来,路过大梁时专门安排了五户人家为公子守墓,嘱咐他们世世代代每年四季按时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路过大梁城的废墟时,曾去寻访那个夷门。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的诸多公子,也的确是有好客爱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去交结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与下层贱民结交为耻,这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望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没有根据的。因此,每次高祖经过大梁,就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范雎蔡泽列传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后来回到魏国打算侍奉魏王,可是家境贫寒无法养活自己,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做事。
    有一次,须贾替魏昭王出使去齐国办事,范雎也跟着去了。他们在齐国待了几个月,也没有得到答复。当时齐襄王听说范雎很有口才,就专门派人赐给范雎十斤黄金以及牛肉美酒,但范雎一再推辞,不敢接受。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为恼火,以为范雎必定是将魏国的秘密出卖了,所以才会得到这笔馈赠,于是他让范雎收下牛肉美酒,而把黄金退回去。回到魏国后,须贾心中恼怒范雎,就将这件事报告给魏国宰相。魏国宰相,是魏国的公子之一,叫魏齐。魏齐听后大怒,就派家臣拷打范雎,打断了范雎的胁骨,打掉了范雎的牙。当时范雎假装死了,魏齐就派人用竹席把他卷了卷,扔到厕所里。宾客们喝醉了,轮番往范雎身上撒尿,故意污辱他,以此来惩一儆百,让别人不敢再乱说话。卷在竹席里的范雎对看守说:“如果您能放我走,日后我必定重谢您。”看守有意放走范雎,就向魏齐请示,干脆把竹席里的死人扔掉算了。正巧魏齐喝得酩酊大醉,顺口答应道:“可以。”范雎得以逃脱。后来魏齐后悔把范雎扔掉,又派人去找范雎。魏国人郑安平听说了此事以后,就带着范雎逃跑了,他们藏了起来,范雎改名为张禄。
    在这个时候,秦昭王派的使臣王稽正好来到魏国。郑安平假装成士兵,侍候王稽。王稽问他:“魏国有没有贤士愿意跟我一起回西边吗?”郑安平答道:“我的同乡张禄先生,想求见您,与您谈谈天下大事。不过他有仇人,不敢白天露面。”王稽说:“那夜里让他和你一起来好了。”于是郑安平夜里带张禄去拜见王稽。话还没说完,王稽就发现范雎是一个人才,便对他说:“请先生在三亭的南边等着我。”暗中约好见面时间后,郑安平和范雎就离去了。
    王稽辞别魏国后,路过三亭南边时,载上范雎进入了秦国国境。车行进到湖邑时,远远望见一队车马从西边来。范雎便问:“那边过来的人是谁?”王稽说:“那是秦国宰相穰侯去东边巡察县邑。”范雎一听是穰侯便说:“我听说宰相穰侯独揽秦国大权,最讨厌接纳各国的说客,恐怕见了面后他是要侮辱我的,我宁可暂时躲藏在车里。”不一会儿,穰侯果然到了,问候了王稽,便停下车询问道:“关东的局势有何变化?”王稽答道:“没有。”穰侯又说:“使臣该不会将诸侯的说客带回来吧?这种人一点用处也没有,只会搞乱别人的国家罢了。”王稽赶快回答:“臣不敢。”两人随即告别离开。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是一个聪明人,处事多疑,刚才他怀疑车上藏着人,但忘记搜查了。”于是范雎就跳下车来自己赶路,说:“穰侯不会对此事善罢甘休。”大约走了十多里路,穰侯果然派骑兵追来搜查车子,没发现有说客,方才作罢。于是王稽与范雎进了咸阳。
    范雎做了秦相之后,在秦国仍叫张禄,而魏国人对此一无所知,以为范雎早已死了。魏王听说秦国即将向东攻打韩国、魏国的消息后,便派须贾出使秦国。范雎得知须贾来到了秦国,便改装出行,穿着破旧的衣服从小路走到宾馆,见到了须贾。须贾一见范雎,不禁惊愕道:“范叔原来没有出事啊!”范雎说:“是啊。”须贾笑着说道:“范叔是来秦国游说的?”范雎答道:“不是的。我前段时间得罪了魏国宰相,所以流亡逃跑到这里,怎么还敢再游说呢!”须贾问道:“如今范叔你在做些什么事?”范雎答道:“我给人家当杂役。”须贾听后对他有些怜悯,便留范雎一起坐下来吃饭,又不无同情地对他说:“范叔怎么竟然贫寒到这种地步!”于是就取出了自己的一件粗丝绸袍送给他。须贾顺便问道:“秦国的宰相张君,你知道他吧。我听说他受到秦王的宠信,天下大事都由张君决断。这次我办的事情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他。你小子有没有跟张君熟悉的朋友啊?”范雎说:“我的主人跟他很熟。就是我也能求见张君,请让我将您引见给张君吧。”须贾说:“我的马病了,车轴也断了,若不是四匹马拉的大车来接我,我是决不出门的。”范雎说:“我愿意替您向我的主人借四匹马拉的大车。”
    范雎回去找来四匹马拉的大车,并亲自为须贾驾车,直接进了秦国相府。相府中的人看到范雎驾着车子来了,凡是认识他的人都回避了。须贾见到此情此景感到非常奇怪。到了丞相的住处,范雎对须贾说:“请等我一下,我先进去替您通报一声。”须贾就拽着马缰绳在门口等着,等了很久不见人来,便问门卒:“范叔进去很久了还不出来,是怎么回事?”门卒说:“没有范叔这个人。”须贾说:“刚才跟我一起坐车进来的那个人就是范叔。”门卒说:“他就是我们宰相张君啊。”须贾一听大惊失色,自知被骗了进来,赶紧脱掉上衣光着膀子,跪下用双膝走路,托门卒向范雎请罪。这时范雎坐在华丽宽敞的帷帐里面,召来众多侍从,才接见了须贾。须贾见到范雎后,连忙叩响头称死罪,说:“我没有想到您靠着自己的能力达到尊位,我不敢再读天下之书,也不敢再参与天下之事。我犯下了应该扔到热水里煮的死罪,请把我扔到荒凉野蛮的胡人所在之地吧,听凭您决定我的生死!”范雎说:“你有多少罪状?”须贾连忙答道:“就是拔下我的头发用来数我的罪状,也还不够。”范雎说:“你的罪状有三条。过去楚昭王的时候,申包胥替楚国打退了吴军,楚王封给他荆地的五千户食邑,申包胥辞而不受,那是因为他的祖坟在荆地,打退吴军就可以保住他的祖坟。现在我先人的坟墓也在魏国,可是你以前认为我有外心暗通齐国,而在魏齐面前中伤我,这是第一条罪状。当魏齐将我扔进厕所里肆意侮辱我的时候,你未加制止,这是第二条罪状。喝醉之后你还往我身上撒尿,你怎么那么忍心啊?这是第三条罪状。但是之所以不处死你,是因为今天你送我一件粗丝绸袍,还有点老朋友的顾恋之情,所以放你一条生路。”于是须贾赶紧称谢。随即范雎进宫将事情的原委禀报了昭王,决定打发须贾回国。
    须贾离去时向范雎辞行,范雎大摆宴席,请来各诸侯国的使臣,与他们同坐在堂上,酒菜很丰盛。而让须贾坐在堂下,在他面前放草料和豆子,又让两个曾受过墨刑的犯人在他的两旁夹着他,像喂马一样喂他。范雎责令他道:“替我告诉魏王,赶紧把魏齐的脑袋送来!不然的话,我就要把大梁屠平。”须贾回到魏国后,将情况告诉了魏齐,魏齐很害怕,便逃到了赵国,藏在平原君的家里。
    秦昭王听说魏齐在平原君家里,想着一定要替范雎报这个仇,就假装友好地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寡人久闻您高尚的道义,希望像平民百姓一样与您成为知心朋友,若您能来我这里小住几日,我愿与您开怀畅饮十天。”平原君原本就畏惧秦国,看了信后还以为秦昭王真的有意与他交好,便去秦国会见秦昭王。昭王陪着平原君饮了几天酒,便对平原君说:“从前周文王得到吕尚,将其尊为太公,齐桓公得到管夷吾,将其尊为仲父,如今范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范先生的仇人现在住在您家里,希望您派人取来他的脑袋,不然的话,我就不放您出函谷关。”平原君说:“显贵的人还要结交低贱的朋友,是为了提防日后有低贱的时候;富贵的人还要结交贫困的朋友,是为了提防日后有贫困的时候。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确实在我家,我也不会把他交出来,更何况他现在根本就不在我家呢。”昭王又给赵王写了一封信:“大王的弟弟平原君在秦国,而范先生的仇人魏齐此刻就在平原君家。大王赶快派人取他的首级来;不然的话,我会发兵攻打赵国,而且不放平原君出函谷关。”赵孝成王看了信后,就派人包围了平原君的家,危急之中,魏齐连夜从平原君家逃了出来,见到了赵国的宰相虞卿。虞卿估计赵王最终不可能被说服,就解下自己的相印,随魏齐一起逃出赵国,两人抄小路离开,想到几个诸侯国中都没有可以投靠的人,就又返回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投奔楚国。信陵君听说后,由于害怕秦国,有些犹豫不决,不肯接见他们,就问周围的人:“虞卿是一个怎样的人?”当时侯嬴也在旁,就回答道:“人固然很难被别人了解,可了解别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个虞卿穿着草鞋,戴着斗笠,远行而去赵国,第一次见赵王,赵王赐给他白璧一双,黄金百镒;第二次见赵王,他被任命为上卿;第三次见赵王,终于赵王授予他相印,封他为万户侯。在那个时候,天下人争着去了解虞卿的为人。魏齐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去投奔虞卿,虞卿没把自己的高官厚禄放在眼里,解下相印,抛弃了万户侯的爵位而从小路与魏齐逃走。他能将别人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而来投奔公子,您还问‘这个人怎么样’。固然人很难被别人了解,但了解别人也实在是不容易啊!”信陵君听了这番话后深感惭愧,赶忙驱车去郊外迎接他们。魏齐听说了信陵君当初为接见他而感到为难的消息后,一怒之下自刎而死了。赵王得知魏齐身亡,终于取下他的脑袋送到了秦国。秦昭王这才让平原君返回赵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