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尊王朝 我居然是这种身世小说

314 我是不是亲生的

我居然是这种身世小说 周小昆赵依然 5593 Feb 7, 2024 1:44:08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大宋何所有》章节阅读:


  朱熹跟韩侂胄不对付大家都知道,但皇帝向着韩侂胄,朱熹斗不过。朱熹罢官之后,另一名帝师彭龟年继续上疏弹劾韩侂胄,这次倒是把韩侂胄吓得不轻,彭龟年在宁宗做嘉王时就是宁宗老师,光宗朝时候又有死谏的壮举,在朝中威望非常高。面对自己敬重的老师,宁宗急忙解释,所有内降都是自己亲自拟定,不存在韩侂胄代行御笔专权之事。
  借着内降打击异己,韩侂胄没有代行御笔才怪,彭龟年根本不相信宁宗的解释,直接请辞,让皇帝自己决定吧,看是留自己还是留韩侂胄。
  老师不肯让步,韩侂胄又是自己亲信,宁宗无奈之下只得采取皇帝的惯用招数-俩人都贬出朝廷。可宁宗实在是太没规矩了,到了这个时候依然不按诏书程序下达,贬谪两人的命令还是用内降。
  内降是谁在拟?韩侂胄。
  拟定内降的人会自己坑自己吗?不会。
  于是最终的贬谪命令就成了:彭龟年外放任湖北安抚使,韩侂胄罢免知阁门事职务,改任提举京宫观。
  顺便提一句,这个京宫观就在临安城中。
  这算什么贬谪,以宁宗对韩侂胄的宠信程度,只要人还在临安,分分钟就回到宫中继续该干啥干啥,事实也是如此,彭龟年离开了之后,韩侂胄很快又回到宫中,继续把持御笔。
  随着宰相赵汝愚的盟友朱熹、彭龟年等人的离开,朝中大量亲信被安插进来,韩侂胄觉得是时候发起对赵汝愚的进攻了。
  攻击赵汝愚并不容易,赵汝愚任相多年,久经宦海为人低调谨慎,几乎没什么把柄可抓的,就在韩侂胄苦于鸡蛋里挑不出骨头的时候,副宰相京镗给韩侂胄出了个招儿:就攻击赵汝愚的宗室身份。
  京镗是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历任多地知州,后回朝述职获得提拔,先后担任谏官、四川安抚使。光宗即位后担任刑部尚书,绍熙五年升任参知政事。
  都做到副宰相了,那如果能找到政治盟友更进一步岂不是就能升任次相甚至首相?抱着追求进步的希望,京镗投靠了韩侂胄,在他的建议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二月,右正言李沐上疏弹劾赵汝愚,说赵汝愚以宗室身份担任首相不符合朝廷规矩,而且在太上皇身体不适之时曾经欲行周公之事,应当严加惩处。
  在宋代以前历朝历代名相中,周公是最特殊的一个,作为武王姬发亲弟弟,周公属于非常近支宗室了。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因其年幼周公代为辅政,随着成王逐渐长大,朝野间不时有周公要篡位的流言,周公只好辞去相位,避居丰地。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你品,你细品。
  周公的一生就是走在辅政与篡权之间的钢丝绳上,但凡内心有一丝非分之想,取代成为自立为王轻而易举,尽管周公一生忠贞,谁又能保证下一个周公也能一生忠贞呢?
  那王莽篡位之前不也是一副圣贤形象吗?后来呢?
  李沐的上疏引起了宁宗的警觉,赵汝愚立即上表辞官待罪,实际上宁宗警觉不警觉咱也不知道,因为后来的处理意见全部都是内降下达的,以观文殿大学士身份出知福州。就这样,赵汝愚因为其身份问题最终罢相,离开了朝廷。
  宁宗对于赵汝愚的处理引起了朝中众多理学派官员的反对,赵汝愚对朝廷有定策之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宁宗的皇位都是赵汝愚争来的,如今仅仅因为其宗室身份就罢相实在无法令人信服,人家赵汝愚要真有异志还需要等到今天?
  但很可惜反对无效,韩侂胄把持朝政谁敢反对就收拾谁,在他的铁腕手段下,反对罢免赵汝愚的兵部侍郎章颖、国子祭酒李祥、临安府知府徐宜等十多位高级官员统统被免职,看你们谁还敢再公然反对。
  韩侂胄的高压管控在朝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一时间满朝文武噤若寒蝉,可朝中没人反对不代表其他地方没人反对,宋朝历来热血青年聚集地太学在得知赵汝愚被罢相之后群情激奋,在太学生杨宏中等六人带领下伏阙上书,要求把赵汝愚召回来。
  庆元元年不是靖康元年,朝廷高层哪怕打破头,民间还是和平稳定,太学生们根本形不成舆论攻势,也撼动不了朝廷。很快,在韩侂胄的授意下,六名上书的太学生被流放五百里外编管。
  区区太学生对韩侂胄根本造不成威胁,但前首相赵汝愚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为了彻底斗倒赵汝愚,韩侂胄玩儿起了北宋时候贬官的老把戏-一贬再贬。先把赵汝愚从福州又贬到永州、接着又贬到惠州,又给赵汝愚继续罗织罪名,说赵汝愚跟唐朝口蜜腹剑的宰相李林甫一样,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眼看着赵汝愚就要枉死,宁宗终于说话了,叫停了赐死赵汝愚的提议,只准贬官,不准害其性命。
  你说宁宗是昏君吧,也不能完全算昏君,我相信宁宗是真的智商不过线,只能分清楚最基本的好坏对错,稍微复杂一点儿的他处理不了。就像对待赵汝愚一样,他知道赵汝愚可能有些地方不合制度,罢相贬谪都按韩侂胄的意见来办,可真要杀赵汝愚不行,这人对自己有恩,杀不得。
  毕竟就连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都知道要保护忠臣嵇绍,宁宗再蠢也不可能连晋惠帝都不如吧。
  只可惜宁宗虽然不准赐死赵汝愚,赵汝愚却没能坚持走完贬谪的路,庆元二年正月,赵汝愚途经衡州,时任衡州知州的钱鍪对其百般嘲讽羞辱,年迈的赵汝愚忧愤成疾,暴病而亡,时年五十七岁。
  赵汝愚的威胁消失了,还有个朱熹依然活跃。当时朝中官员大多崇尚道学,对朱熹推崇备至,为了对反对派除恶务尽,韩侂胄决定以朱熹为中心,彻底打掉这伙道学分子。
  韩侂胄要打击道学,可道学的理论宗旨一向是修身治国平天下,以造福天下苍生为己任,找不到什么黑点。当时在赵汝愚刚被贬离朝之后,京镗就升任了枢相,韩侂胄的党羽谢深甫也升任副枢相,当年依附留正弹劾周必大的谏官何澹此时也因为投靠了韩侂胄升任御史中丞。为了给道学官员罗织罪名,新任御史中丞何澹给韩侂胄出了个主意:这帮书呆子天天写文章高深晦涩,无非就是沽名钓誉罢了,名为道学实为伪学,就把他们统统定为伪学,严加罢黜。
  还是读书人最懂读书人,在韩侂胄的授意和何澹的安排下,谏官们开始弹劾道学官员蛊惑天下、窃取权柄、图谋不轨、动摇上皇等等一连串罪名。反正朝政都被韩侂胄把持,自然是想怎么泼脏水就怎么泼脏水。为了进一步打击道学,庆元二年的科举考试中,礼部将《大学》、《中庸》、《孟子》等儒家经典列为**,但凡认同理学思想的全部列为伪学党人,科举考试只要出现理学学术观点的一律直接落榜。
  在经过接近一年的外围造势和舆论引导之后,庆元二年十二月,监察御史沈继祖上疏弹劾朱熹不忠不孝不敬皇帝等六大罪名,发起了对道学派的最后一战。
  关于沈继祖弹劾的六大罪名,基本上都是风闻得来,没一个能站得住脚的,比如说朱熹不忠是因为孝宗陵墓选址时有不同意见,可问题是当时选址时原本很多官员都有不同意见,朝廷本来也有集思广益的意思,难道有不同意见的官员都是奸臣?。
  再比如说朱熹不孝是因为给自己母亲吃了陈粮,要知道朱熹在多地做过地方官,好几段任职经历都是在救灾,地方上有常平仓用来储粮,官府收上来的粮食从来都是新粮先入仓,将旧粮用作青苗贷或者赈济粮发出去,朱熹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苦全家吃的都是陈粮,有这样心系百姓的官员儿子,人家当妈的自豪还来不及,哪儿来的不孝顺。
  也许是沈继祖自己也知道这六大罪名比较扯,在这六大罪名之外,他又提了一堆道听途说的次要罪名,其中最出名的也是后世被用来抹黑朱熹的有两个,一个是引诱尼姑为妾,一个是与儿媳通奸。
  先说引诱尼姑为妾,此事发生在朱熹任漳州知州期间,当时他曾勒令不少尼姑还俗。乍看之下似乎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其实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儒家和佛家有着很深的矛盾,朱熹的理学是儒家学派,所尊崇的“天理”包含了孝敬父母、忠君爱民等传统思想,但佛家宣扬遁入空门,啥也不管。
  不是说啥也不管就有错,而是在封建社会里,人是最重要的生产资源,要知道出家之人都是免赋税的,你人人都去当和尚当尼姑去了,谁来生产?谁来交税?
  所以朱熹对佛家一直没什么好感,当时在漳州有不少女人只要生活不如意就跑去当尼姑,自己是清净了,可屁股后面留下一堆烂事儿没人处理,怎么着还等着官府来给你善后?
  要惩治社会乱象就必须硬起手腕,于是朱熹下令让这些尼姑还俗,甭想躲进寺庙里逃避责任。
  当然了,对佛家弟子开刀也引起了不少争议,当时不少人对此议论纷纷,有的嘴碎的就瞎扯说朱熹夫人去世后一个人独居多年,是想引诱尼姑为妾。
  如果说尼姑的黑料还能追根溯源找到谣言的来源,那儿媳的黑料就纯粹是沈继祖自己瞎编了。据朱熹家谱考证,朱熹儿媳潘氏自从丈夫朱塾去世后,一直在婺源抚养儿子也就是朱熹的孙子朱鉴,压根儿就没跟公公在同一处居住过,最多就是通通书信,通奸那绝对是胡扯。
  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朱熹已经离开朝廷了,而沈继祖这封奏疏在当时就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朱熹是儒家学说主流学派的精神领袖,教书育人说文解字几十年地位何其崇高,当年的老百姓跟现在的老百姓其实也一样,认为朱熹这样一个顶流公众人物就应该有自证清白的义务,对朱熹指指点点,批评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
  宋朝没有微信没有微博,也没有抖音,明明是一出天大的污蔑,朱熹却打不赢这场不对称战争,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朝廷诏书下达,剥夺朱熹一切官职待遇,查禁武夷山,遣散所有门下弟子。朱熹大弟子蔡元定更是遭流放道州(今湖南道县),从武夷山到道州路途上千里,道州地处十万大山之中多瘴气,蔡元定到了道州之后没过多久便病逝于当地。
  蔡元定死后,老师朱熹也没能挺几年,庆元六年三月,身边弟子散尽的朱熹终于在武夷山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一岁。
  由于本文篇幅所限和作者我学识所限,对于朱熹这样一位大学问家的学术理论未能做深入细致的阐述,本文所介绍的部分在朱熹一生浩瀚如大海一般的学术成果中仅仅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就是这沧海一粟也足以让人肃然起敬,一个治学一生的圣贤为后世留下了多少文化遗产,让我们直到今天都受益无穷。
  时代局限的原因,圣贤朱熹也有一些陈腐的主张,比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但这无法抹杀他对中国文化的杰出贡献,后世不少人攻击“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念,须知朱熹这个提议要去的是奢侈、贪婪等负面人欲,而正常的吃饭睡觉结婚生子等人之常情本就是“天理”的内容,是完全不需要去的。
  更何况,朱熹对于“去人欲存天理”要求最高的是宁宗,是皇帝,不是普通人,也正是因为对宁宗几乎苛刻的要求,才造成了当了不到两个月帝师就黯然下课的结局。
  古往今来,人性其实一直都没变过,事实不出门谣言传千里,人们总是乐于去相信那些荒诞离奇的故事,尤其是当故事真真假假参合在一起难以分辨时,更对大众的胃口。不管是宋代的沈继祖,还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微博小作文、UC震惊部,这样的闹剧传播造成的伤害从未停过。
  穿过迷雾擦掉脏水,我想最符合朱熹人生角色的大概就是老师了,不管是在地方上办学还是到朝中侍讲,他渊博的学识总是能赢得无数人的认可和尊重,朱熹治学一生,桃李满天下,从这个角度讲,人生已无遗憾。
  就这样,韩侂胄把赵汝愚和朱熹全部打倒了,为了把对政敌的打击办成铁案,庆元三年十二月,在韩侂胄的推动下,朝廷把以赵汝愚、周必大、留正、朱熹等人为首的五十九人列入“伪学逆党籍”,赵汝愚是伪学罪首,朱熹也在其中名列前茅。伪学党羽全部贬官流放,涉及伪学的学堂全部关闭,赵汝愚、朱熹在市面上的个人著作全部销毁。
  由于韩侂胄此次政治斗争波及面太大,把整个一个主流学派的官员学者都给裹了进去,此次事件也就有了一个专用名词-庆元党禁。
  赵汝愚罢相后,继任首相余端礼眼见朝中被韩侂胄把持,很快也自请罢相,庆元二年四月出知外地,韩侂胄党羽京镗升任首相。就这样,韩侂胄通过庆元党禁彻底肃清了朝中的反对派,控制了从后宫到朝廷的整个南宋王朝,权势用一手遮天来形容并不过分。
  一手遮天的韩侂胄权势大到什么程度?吏部尚书许及之当了几年吏部尚书,一门心思的想更进一步进入宰执,为此专门找到韩侂胄声泪俱下的请求提拔,说到最后竟然给韩侂胄跪了下来。韩侂胄虽然政治斗争心狠手辣,但只要别人顺从他从来都不吝做顺水人情。六部尚书升任宰执本就常有,韩侂胄见许及之这么可怜便大笔一挥让他升任了副枢相,终于进入了宰执。
  进入宰执后的许及之对韩侂胄感恩戴德,抓住一切机会向韩侂胄谄媚。韩侂胄某年生日,群臣纷纷前往宫中祝贺,许及之去的晚了,宫里大门已经,只好从旁边的狗洞钻了进去,只为不耽误给韩侂胄祝寿。
  吏部尚书能谄媚,工部侍郎也不能落了下风,又是某年韩侂胄生日,百官蜂拥而至争相进献珍奇异宝。工部侍郎赵师择最后一个将礼物呈上,一个小盒子,赵师择说了,没什么别的可献的,只好献一盒水果给大人享用享用。
  一盒水果搞得这么神秘,韩侂胄漫不经心的打开了盒子,好家伙,只见盒子里装的是一颗用黄金做成的葡萄树,葡萄树上有百余颗黑珍珠,用来比作葡萄。葡萄树精美绝伦光彩夺目,顿时让其他人的礼物黯然失色。
  光是给韩侂胄捧臭脚根本显不出来赵师择的水平,要捧就要连其家人一起捧。韩侂胄有四名爱妾封了郡夫人,赵师择为了巴结韩侂胄特意让人打造了四顶镶满珍珠的“北珠冠”。然而韩侂胄妻妾成群又何止四位郡夫人,其他十名小妾听说了北珠冠漂亮也想要,赵师择就派人采购了大量珍珠,耗费大量钱财又打造了十顶北珠冠献给了其他十名小妾。
  庆元年间,韩侂胄不仅权势滔天,自身的官职也是越做越大,少师、太傅、平原郡王,三公一类的官职自汉代以后便只用来做一个荣誉称号,却被韩侂胄做成了实职。而异姓封王这种童贯戎马一生最后还是靠买下幽州才换来的荣誉,也被韩侂胄轻易得到。
  皇帝宠信,位极人臣,满朝文武皆是其党羽,韩侂胄俯瞰天下,做官做到这份儿上似乎也差不多做到头了,韩侂胄极目远眺,把目光移向远方。
  北方、中原,那里有大宋最初的梦,临安不是大宋的家,只有故都开封才是。
  虽然北伐中原听起来遥不可及,但经韩侂胄连续几年来派往金国的亲信回来报告,说金国“为蒙古所困,饥馑连年,民不聊生”。似乎金国国力已经衰微,给了南宋北伐的机会。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