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龙门战神

第1924章 提亲联姻

龙门战神 宋一鸣夏雨琴 4495 Dec 24, 2023 2:23:51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谍海诡踪》章节阅读:




  “甫儿,我们上书房议事。”纪弗之颔首,起身推开紫檀木座椅,先一步上楼去了书房。
  “甫儿......”姚玉初面露忧色。
  “娘,您早点歇息,我们父子聊聊时局。”纪耀甫给了姚玉初一个安定的眼神。
  姚玉初体贴入微道,“夜寒露重,我去给你们生个炉子,书房里冷。”
  纪姚甫点点头,这个时代的南方二月,如果没有暖气,那是要冷到骨头缝,他身姿矫健地站在客厅,看着母亲麻利地上楼,几分钟后唤他,告知书房已经暖和了。
  纪耀甫快步上楼,挺正的脊梁像上了钢条,步伐如戏台上的英雄人物快、稳而有力,姚玉初见儿子英姿飒爽的背影,心头像吃了蜜。
  纪耀甫在西侧一间木匾上题字为“芸庐”的房门外驻足,这便是他父亲纪弗之的书房。他沉深的目光短暂停留在“芸庐”二字,字体雅正,尽显文趣,折射出父亲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的心性,不过这炮火之下,这方幽舍还能多久存续?
  纪耀甫推门而入,见父亲端坐在一张乌檀木大书桌前挥毫练笔,桌面上已经有几幅写好的字帖。
  “沧海六鳌瞻气象,青天一鹤见精神。”
  “抛弃燕雀小志,作鸿鹄高翔。”
  “国祯永祥”“勿忘国耻”“精忠报国”,纪耀甫看着父亲写的这些豪迈雄浑的词句,对父亲心生敬重,方知父亲不只是历史学者,更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上层知识分子。
  “甫儿,你来写一幅,为父看看你书写的长劲。”纪弗之把一支细峰羊毫递给纪耀甫。
  纪耀甫铺开宣纸,在一块四角刻了四条龙的端砚上蘸了墨,略一沉吟,挥笔写下:“驱逐倭冦,恢复中华”。
  这八字行书,率真坦荡,俊逸洒脱,纪弗之看罢,大为惊诧,“甫儿,为父竟不知你书法如此精进!这笔峰不事矫伪,率性满洒!尤其‘驱逐倭寇,恢复中华”八字,可见我儿报负,这是向侵占我华夏之地倭国的铿锵战音!”
  纪耀甫前世酷爱书法,自幼跟着外祖父习字,临摩历代名家碑帖,在书法上已有一定功力。这才能在堪称名家的纪弗之面前小试锋芒。
  他谦虚地笑了笑,“有爹的悉心教诲,甫儿自得一些真传,但仍须努力。”
  纪弗之欣然颌首,他招呼儿子用匣子收好要送给友人的几幅字贴,然后呷了一口茶,进入正题,“甫儿,这时局你怎么看?”
  纪耀甫视线正落在案头上的一只青铜镏金台灯上,灯柱下底座为六边形,每一面都刻字,字体极小,含《古文观止》五十篇。其中一篇苏轼的《赤壁赋》最得他意,抒发英雄抱负,惜周瑜风流才俊之意引起他深深的共鸣。
  他见父亲问起,修长笔直的身躯迈向一扇木窗前,犀利鹰隼的的目光向外审视了一圈,确定无人偷听,他把帘幔拉严,压低声音道,“南京中央政府执政这十年间,经济上复苏,关税自主,兴建公路铁路,轻工业鼎盛,工业资本每年增速10%以上,远超工业革命第一国的英国,这种繁荣为今后民族战争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然而政治上还不稳定,对内,中央政府完全掌握的省份只有沿长江中下游江苏、浙江、徽省、福建、江西、湖南六省,而在西南、西北等省还是李宗仁、白崇禧、阎锡山、刘湘、龙云等军阀的势力范围。”
  纪耀甫深知后世历史,知道各国在追求自由民主的道路上都很漫长曲折,最早的共和国革命是从欧洲开始,第一次世界共和革命的**就是英、法等国实现君主立宪、法国共和、美国南北战争,第二次世界共和革命的**就是中国辛亥革命开启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然后是俄国十月革命、意大利茶花革命等。虽然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国家,但这个政权无疑是命运多舛。
  纪耀甫叹息一声,顿了顿,继续说道,“南京方面在对红党第五次“围剿”中,虽逐渐控制了一些西南省份,但在西北,红党仍保存了一支三万人的顽强军队,他们冲破阎锡山部防线,进入陕甘势不可挡。而对于外患,十几万关东军盘踞东北,随时可沿平汉线、津浦线南下发动攻击,而在华北,华北驻屯军又紧锣密鼓策动华北事变,收买汉奸,企图搞五省自治,将华北变为第二个伪满洲国,然后一步步蚕食我国,灭亡整个中国!”
  纪弗之一听,感觉形势之压迫,他来回踱步,急虑道,“为父研究历史,知这两党的起源、第一次合作和分裂,他们有太多相似之处,都缘自苏俄布尔什维克的那套建制和组织方法,都以夺取政权为目的,但分崩也在于政治理念的不同,南京国党却做了一些乡村治理的实践,派出晏阳初、卢作孚等有识之士主持乡村建设实验,并在邹平、北碚等县取得重大成效,他们建乡农学校,推行社会改良,禁烟、禁赌、组织经济合作社,创办农场推广农业技术,培养农村人才,改变乡村风气,以公民教育治私,以生计教育治穷,以文艺教育治愚,以卫生教育治弱,改变中国农民私、愚、穷、弱四大病疾。就像医生治病,各有各法。不过,面对外敌,兄弟之间斗争只能内耗,让倭国趁虚而入!”
  “爹,现在两党应该很快看清形势,停止兵锋,迎来第二次合作。”纪耀甫知道后来张少帅发动的西安事变,两党走向合作,红党也迎来了拐点。
  “甫儿,你有军中内幕消息?”纪弗之半信半疑,依他判断,中央军已加派陈诚十个师,剿灭三万人马绰绰有余。
  “爹,我也是从军事判断,中央军想歼灭三万兵力,至少得一两年时间,而倭国已经迫不及待欲全面开战,最后的形势必定为两兄弟握手言和、一致对外!”纪耀甫搪塞道。
  “甫儿,你是认为这一两年中日会全面开战?”纪弗之焦急地问。
  “爹,您看,南京政府在备战方面动作可不小,组织湘黔滇览周览团,修建滇湎公路、滇越铁路,实施新生活运动,聘请德**事顾问团训练德械师,这一切都是在暗中备战,布置将来战局!目前德国教官用德国装备组建了8万中央军,又组建了若支炮兵团和装甲旅。这一切密集部署,已引起了日本方面的高度警觉,他们不断给德国政府施压,要德国人不要插手中日战争。而中国若充足备战,南京政府能聚合全国人力物力资源,对日也极为不利,故日寇会在南京中央政府此时正面临的内患之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纪耀甫心里掠过一丝痛惜,如果战争能后延十年,再给中国一个发展的“黄金十年”,广积粮、高筑墙,南京政府是有可能完成整训120个德械师的计划,可实质上,在1937年开战前国家只训练出25个德械师,而且这点战力在淞沪会战中几乎损耗殆尽。
  “如果日方要打,依你之见,他们可能从哪个方向率先发动进攻?我方又如何防御?”纪弗之深入探讨。
  纪耀甫知已把父亲引入他的正题,他要再运用军事预测的方法引导父亲相信南京军事委员会将开辟华东战场,将上海作为抗击日军的第一线阵地。面对上海危局,父亲必然作出睿智决择。
  “从作战分析,如果我是日军,我必先取华北,若中国放弃河北,则陇海线及周围重大城市必将全部沦为最前线的战区。继而日本再取山东,对黄河防线有卷席之势。对日本而言,侵华有重大意义者,首推长江。如日本能控制武汉,则中国会被一截为二。若中国不倾全力奋斗以图生存,则华北、山东必将脱离中国……”
  纪弗之闻言,额上已沁出汗珠,他掏出方帕擦了擦,示意儿子继续分析。
  纪弗之俊眉微蹙,他沉思半刻,脑海中浮现后来德**事顾问法肯豪森将军给**建议的作战方案:“**所有主力,宜集中于徐州-郑州-武汉-南昌-南京区间,东部有两事极为重要,一是封锁长江,二是警卫首都,二者有密切连带关系。次者在南昌和武昌构筑支撑点,宜用全力固守,以维持与广州之联络。终之四川,为最后防地,万万不可不战而弃寸土……”
  这套作战方案已被后世历史证明,无疑是十分正确的,他不能先知先觉地直接给父亲摆出这套方案,他给父亲分析道,“日强我弱,开战之初,**应不以一城一地得失论失败,而应避免全力进攻,保存精锐以图后期相持,所以战略上应防御为主,进攻为辅,借助国内纵深和地理天险,划定三道防御线,在积极进攻中歼灭日军有生力量,在有序撤守中保留决战力量!”
  “显而易见,交战之初,日军可凭借强大的机械化作战和陆海空优势,以东北为后勤据点,沿津浦、平汉、陇海等交通线从北向南长驱直入,占领河北、山东、江苏、武汉,再将中国兵力一分为二,迫使**进不能出、退不能守,在短时间内快速占领整个中国。这种速战速决的策略,契合日本当时的国力。”
  “日本毕竟是个岛国,虽然军事工业发达,可以自行建造最先进的飞机大炮航空母舰,但它的战略资源钢铁、石油、橡胶、煤炭、铜铝等矿石都极其匮乏,战争的军事工厂一旦开启,它经不起能源的长期消耗,而中**队以落后的军备要想克敌制胜,只能死死拖住日军,坚持持久抗战,让日本陷入战争的泥潭无力自拔,以空间换时间,获得最终的胜利。”
  纪弗之一听,豁然开朗,拍案大赞,“甫儿,高见!妙,绝妙!不以一城一地得失论成败,徐徐反攻,转败为胜!甫儿所见与为父心中所思略同。只不过为父担心之事,**前期败绩会影响士气,甚至生出悲观情绪、投降情绪,谁领这个头都要忍辱负重,被人曲解,但大丈夫个人屈则国伸,个人伸则国危!”
  “爹,这场殊死搏战,一定是中华民族持久抗战,日本人不可能速胜,只要我们坚韧不拔、败而不降、抗战到底,胜利会属于中国人!”纪耀甫目光笃定,他激昂地从书桌前起身,修长的身躯站在书房中挂着的一幅中国地图前,指了四川一地,对父亲进一步说道,“西南四川将是中国未来抗战的大后方,这里有蜀道天险,又有滇缅、滇越交通,即使日军兵锋直指广州,切断我军后勤供给线,四川还能依托境外运输获得供给。”
  “甫儿,你是说北平、天津、南京、上海、武汉、广州都会逐渐沦陷,最后只有四川在我军控守?”纪耀甫很快悟出事态的严重性。
  “是的,爹,蒋校长已秘密部署军事委员会制定攻防计划,有军事家蒋百里先生已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引诱日军将从北向南的进攻引向从东向西进攻,拉长日军作战战线,消耗日军兵力,为我军防御、工业和学校西迁赢得宝贵时间!”
  “甫儿,即然要西迁,我们不如早作安排!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明日你随我一起去拜访下你世伯孟希龄之弟孟中岳,他在四川有些人脉,我们两家一起谋划谋划!”纪耀甫不愧睿智之人,听了儿子的见解,立刻作出撤离上海的决策。
  “孟中岳?爹,是不是宋哲元部二十九军下中将师长孟师长?”纪耀甫一惊,岂知父亲一介学者竟有如此深厚的人脉?!
  “正是,听希龄兄提起过,孟中岳早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后在奉军历任排长、营长、团长等职,1928年张大帅在皇姑屯被日方密谋炸死前,孟中岳随同老上级郭军长谋划军变,军变惨遭日军镇压后致兵败,郭军长夫妇被处死,孟中岳因提前得到消息,侥幸逃脱,后被驻守北平的宋哲元二十九军招揽,宋军长委以副师长之职,现在他回上海探亲,正是我们探访的机会!此人非同凡响,历经血雨腥风,久经沙场,甫儿,应善加学习!”
  “爹所言极是!甫儿,一定虚心讨教。”
  纪耀甫对父亲口中的郭军长略知一二,此人是张少帅在东北讲武堂的战术教官郭松龄,因深得少帅赏识,又在两次直奉战争中又打过一些胜仗,逐渐成长为奉军一员虎将,而张大帅是老牌军阀,郭松龄却是有民族气节的进步军人,他与张大帅的合作也只能是一时,不可能肝胆相照!
  他倒想接触接触孟中岳,探查下作为一名**中将将官,他的军事谋略和作战意志又如何?孟师长又会给他带来惊喜抑或失望?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