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都市之最强狂兵完整版最新章(都市狂枭)

第1885章 不可能的可能

都市之最强狂兵完整版最新章(都市狂枭) 大红大紫 11758 Dec 24, 2023 2:09:49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中国择吉文化》章节阅读:

    此外,民间普遍认为太**有驱赶一切鬼魅的魔力。而太阳一落山,鬼祟便会肆虐起来。因此,民间有许多太阳落山后的禁忌。如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忌讳太阳落山后扫地,以为这时扫地会把财神及其他善神扫出门外。汉族还忌讳日落后探视病人,否则阴气浓重,会对病人更加不利。这些都是与太阳崇拜有关的习俗。惟恐在没有太阳的情况下,招惹了鬼魅,生出一些凶祸事来。
    月的自然变化比日多得多,所以人类关于月,就有了更多的择吉活动。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在农历八月十五祭月的习俗。旧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那是因为月神被认作是女性神,而恐男子拜月会亵渎了月神。
    在江西南昌及浙江杭州等地,皓月当空的夜晚,妇女们总告诫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俗以为月亮里有位月神,小孩如果手指它,便以为是一种侮辱,到夜深人静便悄悄地割去该小孩的耳朵。小孩犯忌后恐它割耳的话,必得誓以至诚地唱道:“月光爷爷,莫怪,你拿耳朵还给我,我拿刀子还给你。”
    另外,还有对日月蚀晦日的禁忌。民间有日月蚀谓天狗吞食之故。全蚀复明,谓屙了出来俗以为不吉,兆歉年;偏食后复明,谓吃不完又吐了出来,吉,兆丰年。所以,一旦日月蚀时,人们便鸣锣击鼓敲盆打梆,惊天狗,以救日月。现在汉民族民间仍保持着月蚀敲盆救月赶天狗的习俗。晦日因每月发生一次,禁忌更多。如《左传。成公十六年》:“……郑阵而不整,蛮军而不阵,阵不违晦……以犯天忌,我必克之。”晦日非但不可用兵,夫妇同房也是禁忌的。现在汉族民间有些地方仍忌此日婚嫁和举行娱乐活动。北方山民在晦日停止出猎捕鱼等。
    星辰择吉
    在天体择吉中,关于星辰的择吉活动最多。
    浙江一带看见天上流星,忌用手指点,说这是“星宿逃难”,要朝天吐一口唾沫,再念声“阿弥陀佛”,才不会有祸。豫东一带也有以吐唾液来拔除不祥的说法。
    旧时还流行许多关于星辰兆示的说法,如“四星聚为不吉,一星聚为吉”;“太白(星)经天,昼见为灾妖”;“日值天德天恩月德诸星则谓之吉,遇天狱天火土瘟诸星则谓之不吉”;古代汉族忌见流星慧星,以为它们一出现,人间就有灾祸。
    星占迷信形成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都与星相联系起来,吉星高照,自然万事可行,若凶星临头,则必须设法忌避祸害。《占经》多有云:“慧星东出,有寇兵旱”。《淮南子》云:“虹霓慧星者,天之忌也。”
    此外,天河的兆示,也是星相迷信的一种。旧时江南一带,有于七月七日夜,牛郎织女相会之说,观天河(银河)之显晦以占卜米价贵贱的习俗。俗以为显主米贱,晦主米贵。米贵者,年景不好也,故而忌之。
    气象变化万千,是古代民间最感神秘莫测的事情。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科学认识水平,人们对于气象的观测难以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认为从中可以预测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因而形成了气象崇拜和一些禁忌活动,以期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上古人们的“万物有灵”观念中,自
    然界风雨雷云虹等气象现象,无不
    大通寓神灵之性。因此,人们对这些神秘的自中然力诚惶诚恐,顶礼膜拜。
    国风上在民间,风向在某一时刻里,据说有
    下兆示能力。江苏一带正月初一有早起观风向五卜农事的习俗,以为是时东北风则吉,西北千风则凶。忌讳南风,俗以为南风主旱。又忌
    年
    小暑日东南风,也谓之主旱。崇明一带,忌讳白露日刮西北风或东北风。俗以为如此则会对棉花生长不利。旧时,农事生产中还有“八方来风,只有巽风(东南风)才吉,其余皆凶”的说法。
    因为旋风的样子奇怪,人们认为属于一种“怪异”现象,所以对它也有许多避讳。俗信以为,旋风是鬼走路时带起的风,人们遇之不吉。万一碰上了,要用咒骂唾唾沫,以鞋扣物什投打等方式来破解灾难。常用的咒语口诀有“旋风旋风你是228鬼,我有磊刀砍你腿”等说法。浙江一带忌行路时遇到旋风,俗叫“鬼头风”,有鬼来
    侵害,要吐口水,或解小便,鬼不敢近身。
    雨
    民间认为雨水下得多少全由天神管辖,故有向雨神或龙王爷祈晴求雨的习俗,更有一些忌雨习俗。但不管何种形式,多数是与农事有关的。
    旧时靠天吃饭,一些农时节气,多是忌雨(或忌不雨)的重要日子。如河南立夏忌无雨,俗说“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意指立夏不雨兆凶年。立秋夜则忌雨。江苏忌处暑日下雨,谚云:“处暑若还天下雨,纵然结实也无收。”又忌白露日下雨,俗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说法。
    雨后出彩虹,在古人眼里,也认为是天意的显现,是神灵的兆示,因而对其产生了敬畏心理。汉族及一些少数民族禁忌用手指点彩虹,惟恐冒犯了天神。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禁忌指虹的民歌诗句。说是出现在东边天空的彩虹,人们不敢用手指它,南方或北方出现了彩虹,民间还认为是灾难的象征,深以为忌。有俗语云:“东虹打雷西虹雨,南虹出来发大水,北虹下来卖儿女。”又云:“东虹风西虹雨,南虹北虹涨大水。”
    雷电
    雷电在自然界中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威力。自古以来,汉族民间对雷电存有不解和恐惧心理。人们相信是由雷公神主掌的,那么在不该有雷电的时期里,有雷鸣电闪,人们更以为是有灾祸的预兆。
    汉族民间有许多关于响雷的禁忌。如河南一带,忌正月二月九月响雷。俗语云:“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粪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土谷堆,即为疫病将临,坟头激增之意;又“九月雷公发,春旱一百八。”认为九月雷响,来年必有大旱。河北一带忌十月响雷,俗云:“十月雷,阎王不得闲”,“十月雷,人死用耙推”。意指十月内有雷电,来年有灾疫。江苏一带,也有“十月雷,人尸拌来堆”的说法,其意相同。江苏一带有立秋忌雷的说法,所谓“秋毂碌,收秕谷”,“秋勃鹿,损万斛”等均是指立秋日雷鸣主秀不实,故而忌之。广西一带也有“雷打秋,晚禾折半
    229
    收”的说法。这些对气象的禁忌,其实是人类受客
    “福”是人们孜孜以求极其向往的人生大目标,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正因为“福”有如此大的魅力,福神成了备受人们崇拜的吉祥神。人们为他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神职并虔诚礼拜,希冀家门降福,鸿运绵长。
    传统吉神文化中,“福神”有兼容众多吉祥神职的功能,但也因此失去了鲜明的象征,其形象与功能变得模糊不清,以至于人们在祈求某一个具体的好运时,往往要祭祀专供某职的吉祥神,福神只在人们祈求的目标比较空泛时才成为人们供祀的对象。
    福神的早期形象福星
    福神最初源于先民的星辰崇拜,即福星,后来才逐渐人格化。古人崇拜星空,认为浩渺无际的星空是众神的居所,每一点星光都是一位星辰之神。而木星是五颗引人注
    232
    目的行星中的一颗,同时木星每进一宫,就代表地球度过了一年,故木星又叫岁星,可以说是福神的早期形象。
    早在西汉时,木星就被作为赐福之星看待,政府专门建造庙宇来供奉岁星,这种祭祀制度一直持续到晚清。在紫禁城南的先农坛旁边就有一座祭祀岁星的大殿,每到金秋时节,皇帝便率领文武百官在此举行盛大仪式,祈求岁星赐福天下,保佑五谷丰登。民以食为天,丰收当然是福,故而岁星被赋予福星称号,自然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由此,木星便成为人们辞旧迎新时遥祀祈福的对象。人们祈望新的一年能获得好运平安无事,于是产生了许多民间故事,都是说年末岁首之际,福星要降福人间,逐渐形成了人们除夕之际要等待岁星来临以获得福运的守岁习俗。至今,除夕之夜,全家仍要围炉而坐,终夜不眠,期盼福星降临,来年幸福吉祥,家道兴旺。
    福神的普遍形象赐福天官
    在福神的各种形象中,最为人们所熟知和普遍认可的是民俗年画上的“赐福天
    ◆福星
    官”。其形象一般是朝官装束,身着红色袍服,腰缠龙绣玉带,手执大如意,足蹬朝靴,慈眉善目,五绺长髯,一派喜颜悦色雍容华贵的气象。有的年画上,天官身旁还有一名童子,手捧花瓶,瓶中插玉兰牡丹,寓意“玉堂富贵”。还有一种天官图,天官笑容满面,手抱身带五个童子,童子手中分别捧着仙桃石佛佛手春梅和吉庆鲤鱼灯等吉祥物。也有的天官手持“天官赐福”的条幅,就更为直白了。
    这赐福的天官,是道教树立的福神。传说东汉张道陵创立天师道,作三官书为人治病,即天官地官水官。他们各司职责,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由于道教着力尊奉宣扬,这种说法便流传下来,其中“天官赐福”的说法最受人们欢迎。于是,人们便把天官作为降福的福神来信奉。
    福神的典型形象福神阳城
    另有传说,福神由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福神阳城(杨成)即典型的一例。福神阳城的打扮不似天官,而是一位员外模样,很像福禄寿中的禄神。
    阳城为唐德宗期间道州(今湖南道县)刺史,时道州多生侏儒,多年惯例,州里每年要把侏儒贡献朝廷,供宫中玩乐。每逢强征侏儒送往京都那天,生离死别,哭声震天,惨不忍睹。阳城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写了一道奏章:“州民尽短,无以贡,不知何者可以贡?”德宗皇帝看了奏章,终于省悟,下诏自后免除道州进贡侏儒。
    阳城给道州人民带来福音,道州百姓感恩戴德阳城为民解灾降福,各自捐资为阳城建造祠堂,众多人家还供奉阳城的画像。久而久之,阳城被奉作了福神。这也清楚地表明,能为人民谋幸福的人,也就是人民心目中的福神。
    禄神就是掌管文运利禄的神灵。人们相信禄神可以保读书人文章出众,金榜题名,获得功名,所以禄神被认为是读书人的主宰神,同时也是崇拜文化崇拜文才的百姓所喜爱的吉祥神。
    禄即官俸,也指官职。古代封建社会
    以科举取士,读书人一旦通过科举考试,便
    大可以做官,拿朝廷俸禄。高官厚禄是读书人中一心向往的,于是便产生了禄神崇拜。国禄神的起源星神上和福神源自岁星一样,禄神也源自下星神,又称“文昌”“文曲星”“禄五星”。在北斗星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
    千
    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人们崇拜的禄
    年
    星。唐代裴庭裕著《东观奏记》中说:“初日官奏文昌星暗,科场当有事。”可见,学子的生活命运与文昌星有关。
    又有文昌帝君被认为是主管考试命运,及助佑读书撰文之神,是读书人求科名者最尊奉的神抵,深受民间的崇信奉祀。周朝以来,历代都相沿制定礼法,将对文昌帝君的祭祀列人祀典。隋唐科举制度产生以后,文昌星尤为受到文人学子的顶礼膜拜,谓文昌“职司文武爵禄科举之本”。因文昌星和梓潼帝君同被道教尊为主管功名利
    234禄之神,所以二神逐渐合而为一。此外,主管功名利禄的神灵,还有魁星及魁星人神。魁星本是北斗星斗部四星的总称,四星附近的六星为文昌宫,故有魁星点斗的说法。魁为第一的意思,士人科试都想得第一,因而崇拜魁星,以魁星为赐科试第一名的神灵,同时,也以魁星为主管考试的星官。士人拜祭魁星,都含有祈望高中的意思。但科举考试不可能人人都考第一,故而魁星的适用范围没有文昌星君那么大,影响也就小得多。
    魁星的形象是据魁字字形想象出来的。一个如鬼的神灵用脚踢一只斗或抱一只斗,就是画中常出现的魁星形象。另外还有一种魁星图则画一鬼立于鳌头之上,举足起斗,反顾以笔点之,称为“魁星点斗,独占鳌头”。魁星又称奎星。顾炎武《日知录》说:“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仍不能象奎,而奎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斗。”谓其源流颇为荒谬。
    禄神的民间形象
    旧时民间,喜庆节日正式演出戏曲之前,往往有一种“跳加官”的表演,以祝愿主人和宾客鸿运高照,升官发财。由一人扮演禄神,身穿大红官袍,头戴白色面具,面具作笑容可掬状,手捧巨大的朝纷,上书“当朝一品”,上场绕几周,便下场。然后抱一小孩再出场,同样绕场几周后下场。最后出场则手拿一红色条幅,不断向台下展示条幅上的字样“加官进禄”,也是绕场几周后下场。“跳加官”含有祈愿禄神赐给官运的意义。
    在年画中,禄神有两种形象。一种禄神年画绘文昌帝君,无非是着官帽官袍之类的形象。有趣的是,在文昌帝君两侧常绘有两位童子像,俗称“天聋”“地哑”,为一聋一哑的侍童。《历代神仙通鉴》记载,(文昌帝君)道号六阳,每出驾白骡,随二童,曰天聋地哑。真君为文章之司命,掌握着天下读书人的贵贱,故用聋哑于侧,使其能知者不能言,能言者不能知,以免泄露天机。
    另一种禄神年画则是以鹿来增加“禄”的吉样含义。鹿作为吉祥物由来已久,最早被认为是一种仁兽。科举考试产生后,鹿因其名字又渐具象征功名利禄的意义。在以禄神为主题的民俗年画中,鹿有时是着官袍的禄神的坐骑,或者是一官员模样的人所抚摸的对象,以突出“进禄”及官运亨通的主题。有时,鹿与福神寿神同处一画中,鹿象征利禄,即代表禄神。
    寿星,是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千百年来,中国人对长寿的追求始终不渝,上至统治者,下到民间百姓,求仙祈寿的观念和行为贯穿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不反映了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美好愿望。
    寿星本为星名,最早见于秦汉时期的
    《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晋
    大郭璞注曰:“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中寿。”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也有记国载: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极老人星;老人上见,治安;不见,兵起。常以秋分时候之于下南郊……由此可见,寿星在当时是作为掌五管人间祸福的一种星相而被供奉的。在现在千的民间传说中,有男寿星女寿星之分。男
    年
    寿星是南极仙翁,女寿星叫麻姑。
    男寿星南极仙翁
    南极仙翁是道教信奉的保佑人间性命年寿的神仙。又称南极真君长生大帝,玉清真王,传说为元始天王九子。
    南极仙翁是南极老人星的人神化,古时人们认为天上的南极老人星主国家之寿,以此星的隐显为王朝命运兴衰的征象。后来它又被引申为主人寿长短的神灵。唐代司马贞将寿星当作主人间福寿之神,他说:“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
    236之以祈福寿。”南极仙翁的传统形象,就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拄长杖的老人形象:慈眉善目鹤发童颜,右手拄着寿杖,杖高于头顶,左手托着一只大寿桃。
    民俗年画《寿星图》是人们喜爱的吉祥物,慈眉善目的寿星老人满足了人们健康长寿的美好祈望。《寿星图》中还点缀有松鹤龟灵芝葫芦等长寿吉祥物,更增添了吉祥的意味,突出了长寿的主题。还有些民俗年画将寿星与福禄二仙一并画在图中,称“福禄寿图”,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和精神的安慰。
    民间传说中,还把东方朔彭祖太上老君也称为老寿星。把他们称为老寿星,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寿命都长。传说东方朔为岁星的化身,曾三次偷吃王母娘娘的仙桃,活了1800多岁,所以,民间把他奉为长寿之祖。彭祖是民间传说中的一个长寿仙人,善养生,800岁容貌不变。太上老君又称老子,传说他母亲怀胎72年,生时从母腋下而出,耳长七尺,须发皆白,故称老子。他曾经历三皇五帝至周,长生不死,因此也称老寿星,也把他作为吉祥长寿的象征。
    女寿星麻姑
    麻姑为传说中的长寿仙女吉祥女神,一般用于祝贺高龄女长辈长寿。
    有关麻姑的身世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麻姑是由凡人修炼而被奉为寿仙的。当然,麻姑成仙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
    麻姑事迹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神仙传。麻姑传》。晋代,东海有孝廉,名王远,字方平,后来当上了中散大夫。他精通“天文图谶河洛之要”,后来辞官入山修道,成了著名神仙。麻姑是王远的妹妹,长的俊俏美丽,本事了得,相传她修道成仙,可掷米成丹砂,能穿木屐在水面上行走。麻姑年龄看似十**岁,却自称看过“东海三为桑田”。麻姑被人们奉为寿仙即源于此。
    麻姑成为寿星,还与王母娘娘有关。传说三月三日王母娘娘诞辰,举办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齐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邀麻姑同往。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什么好献的,就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寿酒,献给王母,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封为女寿仙。“麻姑献寿”也成为民俗画中最重要的题材之一。画中麻姑美如天仙,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或直身,双手托盘作奉献状,盘中一壶美酒,几枚仙桃或佛手;或肩背一细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一童子背一巨大的仙桃相伴相随。麻姑献寿的艺术形象,代表着民间对仁厚的长者和尊贵的客人最诚挚最美好的祝福。
    喜神是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吉庆的神祗。人们总是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而厌弃悲哀烦恼,所以要造出一个喜神来,不仅是人们的一种求安求财心理,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在民间礼俗活动中,喜神经常为人们所奉祀,尤其在婚礼中。但在民间吉神中,喜神却不常见于经传,而且形象也少见于图绘。从一些古籍来看,喜神纯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不似其他神祗,还有个依托或姓氏。民间供奉的喜神,其实大多为“月老”和“和合二仙”。
    月下老人
    在民间敬奉的喜神中,月下老人必不可少。月下老人简称“月老”,是婚姻之神。我国至今还有些地方称媒人为“月老”,足见月下老人的影响之大。月下老人
    238
    ◆月下老人
    可以用心使一对青年男女实现花好月圆,也可以粗心大意让一桩婚姻阴差阳错。因为他拥有如此巨大的权力,所以一直接受着无数含情脉脉的少男少女的礼拜和祈求。
    传说中月老主管着世间男女婚姻,在冥冥之中以红绳系男女之足,以定姻缘。唐代李复言的传奇小说较早地对此作了详细记载。
    相传唐代有个叫韦固的人,年少未娶。一天夜里,他经过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着一布袋坐着,月光下,翻看着一本书,像在查找什么。韦固问他在翻查什么,老人答道:“天下人的婚书。”韦固又问袋中何物,老人说:“袋内是红绳,用来系住夫妇之足。虽仇敌之家,贫富悬殊,天涯海角,吴楚异乡,此绳一系,便定终身。”这就是流传千年的俗语“千里姻缘一线牵”的来历。
    韦固十分惊奇,忙打听自己的婚事。月下老人翻书查看,笑着对他说:“足下的未婚妻,就是店北头卖菜的瞎老太婆的3岁女儿。”韦固勃然大怒,暗地里派仆人去刺杀那个小女孩。不料,仆人因失手只刺中了她的眉尖。
    14年后,韦固从军立功,相州参军王泰要招他为婿。王泰的女儿年十六七,容色华丽,只是眉间常贴一花。韦固问起究竟,才知道此女正是过去月下老人提及的3岁小女,后来被王收养,视为己出。韦固才知道天意不可违,真是千里姻缘一线牵。宋城的县宰知道这件事后,把那间客栈定名为“定婚店”。牵红线的老人,从此称为“月下老人”。
    这个故事既富有传奇性,又包含封建婚姻的悲剧性。对于那些旧时被扭曲的包办婚姻,也许多少能引发人们的思考。
    和合二仙
    和合二仙也是喜神。旧时民间举行婚礼时,常挂和合二仙的画像,取“和谐好合”之意,以图吉祥喜庆。
    “和合二仙”又称“和合二圣”,是传统所供奉的和合之神欢喜之神,别称“欢天喜地”。和合二仙为民间传说中象征团圆和谐吉庆的二位仙人,是掌管婚姻的喜神,主婚姻和合。
    相传,和合二仙本是肉身投胎,并非仙人,他们都是唐代人。他们的名字,一位叫寒山,另一位叫拾得,他们同住在一个村子里,亲如兄弟。两人同时爱上一个女子,但互相不知道。后来拾得要和那个女子结婚,寒山于是弃家到苏州枫桥,削发为僧。拾得了解到这件事,亦舍女来到江南,寻找寒山。探知其住处后,乃折一盛开荷花前往见礼。寒山一见,急持一钵斋饭出迎。二人乐极,相向为舞,拾得也出了家。二人在此开山立庙,叫做“寒山寺”。自是,世传之和合神像亦为二,为蓬头之笑面神,一持荷花,一捧圆盒,意为“和(荷)谐合(盒)好”,婚礼之日必挂悬于花烛洞房之中,或常挂与厅堂,以图吉利。
    自从私有财产出现,追求财富便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人们认为财神可以助人发财,所以过去各地敬财神之风甚盛,非常崇拜“财神”。旧时把财神当吉祥神来供奉和崇拜,反映了人们对幸福富裕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旧时人们把对财富的渴望之情寄托于
    神仙,塑造出了文财神武财神,以满足各
    大阶层人士祈财的不同需求。虽然年年祈财也中未必发财,但人们在这样的祥瑞环境里总能国获得慰藉。财神是中国各阶层最普遍的信仰上对象之一。下影响最大的财神赵公明五众财神传说中,影响最大祭祀最多
    千
    的是赵公明。
    年
    赵公明,姓赵名朗,字公明,为道教中的神明,是虚构的人物。传说他与钟馗是老乡,终南山人氏,自秦时入山修道,被汉代张道陵天师收为徒弟,骑黑虎,守护丹室。张天师炼丹功成,分丹使赵公明食之,遂能变化无穷,形似天师。张天师命其守玄坛。所谓玄坛,即道教之斋坛。赵公明因而被天帝封为“正一玄坛赵元帅”,故又称其为赵玄坛。因其身跨黑虎,故又称“黑虎玄坛”。
    赵公明原为邪神恶神,后被降服,在《封神演义》中成为财神。240
    财神赵公明的形象,源于元明朝之间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头戴铁冠,手执铁鞭,面黑而多须,跨虎。关于他的赐财功能,《搜神大全》说他:“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宜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自此,赵公明司财使人致富的功能深人人心,备受欢迎。
    武财神关公
    在中华商界有一种独特的关公文化,那就是奉关公为财神。按说关公与财神没有联系,为什么以关公为财神呢?这主要是与人们对关公的“忠义”敬仰有关。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记有关羽被
    迫降曹后,曹操企图以金钱高官美女来收买关羽,但关羽丝毫不为所动,仍离开曹操,来到刘备身边,因此关羽被塑造成“千古忠义第一人”。面对财富,很多人往往见利忘义。所以,人们希望在金钱面前要像关公那样坚守诚信和忠义,不能见利忘义见色忘义,所以把关公奉为武财神来供祀。
    文财神比干范蠡
    民间把比干范蠡作为文财神敬奉,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他们的人品人格崇敬。《史记。殷本纪》载:比干是殷纣王的叔父,为人忠耿正直。而纣王荒淫无度,残酷暴虐,比干直言劝谏。纣王不仅不听,还把比干剖膛挖心。后世奉比干为财神,主要是对他心地纯正率直无私品格的敬仰。范蠡为文财神,是因为他原为越王勾践的大臣,足智多谋,帮越王打败了吴王,不居功领赏,反则隐名埋姓,到齐国经商,积了一笔财产,自号陶朱公。但他发家致富又能散财,接济穷人。所以,人们把他奉为文财神。
    民间不论供奉的是赵公元帅武财神,还是比干文财神,旁边都要配有利市仙官。利市仙官民间称为小财神,来历不明。据《封神演义》讲,他为赵公元帅的徒弟,叫姚少司,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的利市仙官。所谓利市,也就是做生意吉利走运,一本万利。迎利市仙官,古时是在正月初五,天刚放亮就可听到一阵鞭炮声。清蔡云有《竹枝词》云:“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该诗把人们为祈财求利而抢先祭神的习俗生动描绘出来,表现了人们求财的功利心理。
    241
    ◆文财神
    旧时民间,人们求子之心最为急切,因此,很多人对送子护子之神更显得虔诚谨慎。在中国人的传说中,不管是送子观音泰山娘娘还是张仙神,都是人们求子心切愿望的体现。
    旧时,人们最关心的是传宗接代和孩
    子健康成长,于是,产生了各种祈子护子
    大方式。最普通的方式是到送子观音泰山娘中娘张仙等送子护子之神面前去敬拜叩求。国观音菩萨送子上观音菩萨是对我们影响最大的送子下神。送子观音庙在许多地方都有,“望子者五咸往求祷”,一般是求祷后,拿一只绣鞋回千家,俗信可立即生子。甚至一些汉民家中奉
    年
    有观音像,以随时拜求。
    观音菩萨为佛国诸菩萨之首席,在妇女信徒的心目中,其声望甚至超过了佛祖。《法华经》说:“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
    242
    声,皆得解
    ◆送子观音菩萨脱,以是名
    观世音”。据说观世音事无巨细,只要求她,她无不过问,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送子。所以,观世音又被称为送子观音。
    人们通常把观世音塑造成一伴美丽端庄大慈大悲的女神形象,有的怀抱一小孩,有的手持宝瓶和杨枝,意在履行其“送子”和“向人间抛洒甘露”的职责。婚后无子女的妇女要专门去拜观音,以求早得贵子。
    碧霞元君送子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在华北最受崇拜。“元君”是道教对女仙的尊称。旧时,娘娘庙是我国数量最多的庙宇之一。
    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民间有几种传说。
    一说她的前身是玉女。据传汉朝时,宫中一座殿内有金童玉女石像,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几百年后,宋真宗到泰山封禅,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以其为圣帝之女,因而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一说为东岳大帝的女儿,这种说法最为流行。传说他们父女都住在泰山上,故碧霞元君又叫“泰山娘娘”。“泰”字在《易经。泰卦》中表述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人们附会为妇女生子之意。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
    张仙护子
    过去不少地方有张仙祠张仙庙,供祀张仙爷。他是专门保护人间幼童的。据说张仙的前身,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宋太祖乾德三年,孟昶兵败降宋,且七天后死去。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被送到了汴京皇宫。花蕊夫人不忘故主,时时怀念前夫,就画了一张孟昶挟弓射猎的画像,奉祀在宫中。为避嫌,就对见到这画像的人讹说:“这是送子之神,拜祀他会令人得子。”一天,赵匡胤见到此画,问起来,花蕊夫人顺口把上面的说法告诉了他。再问她这位神仙的姓名时,她随口捏造说:“叫张仙,我蜀中人皆奉祀他。”她的随口一编却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求子心切,纷纷挂起张仙其实是孟昶的像来。
    张仙的形象一般是:穿着一身华丽衣服,面中敷粉,唇若涂朱,五绺长髯漂洒胸前。他左手张弓,右手持弹,作仰面直射状。右上角还画有一只天狗。此像常贴于烟囱旁,民间传说,天狗会顺烟囱钻进屋内,吓唬孩子,传染天花。张仙爷守住了烟筒口,天狗就不敢进屋了。所以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
    民间附会说,张仙所挟之“弹”,与“诞”同音,暗含“诞生”之意,故而张仙有护子而兼送子之功。
    旧时,人们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抵御灾难的能力较低,因此,往往把希望寄托于神灵,希望得到它们的保护。各种各样的保护神也就应运而生,反映了民众追求平安幸福和寻求某种心理安慰的愿望。
    在民间,保护神是一种在人们心里更
    为重要的神灵,他们能够驱鬼避邪。譬如。
    大钟馗石敢当。此外,保护一方水土的土地中和城隍等,同样是民间重要的保护神。国家宅保护神钟馗和石敢当上旧时民间,人们喜欢在门上贴门神,用下以驱邪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五祥等,钟馗是在民间影响最深的门神之一,是
    千
    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
    年
    钟馗的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
    传说,钟馗原是陕西终南山人,才华出众,曾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但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当朝皇帝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玄宗皇帝患脾病,久治不愈。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小鬼偷窃宫中财物,并且沿着殿墙逃跑,唐玄宗急244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小鬼,刳目而吃之。玄宗问
    他是什么人,他回答:“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从此,钟馗作为驱鬼捉鬼的门神流传至今。
    石敢当,又叫“泰山石敢当”,是中国民间的一种镇邪物。石敢当是一块石碑,上面或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几个字,一般立于家宅大门边,或街衢巷口,或桥道要冲,以禁压不祥之物,保佑人间平安吉祥。
    “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急就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唐代颜师古作注说,“敢当”是“所向无敌”的意思。他认为石敢当是一位所向无敌的勇士。
    石敢当除了植于巷陌桥道之冲外,在民间盖房时也有妙用。凡民间建宅盖房,禁忌“门对门”“门对弄”“屋脊对门”,俗以为不祥,相冲相克。凡遇此种情况,民间便在对面“恶向”处的墙上,嵌一小块“石敢当”镇宅石,或将此碑立于对冲处,或在门框上书“石敢当”字样,即可驱逐鬼魅。
    城市保护神土地与城隍
    土地,俗称土地爷,是众神中最不起眼地位低微的小神,可却是中国民间供奉最普遍的神祗之一。土地神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土地的崇拜。古代农业社会,人们对土地极为敬重,因为有了土地就有了农业,有了衣食。土地甚至被看做是整个人类的保护神。
    最初的土地神,只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土堆,后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土地神变得越来越人格化。最早出现的人格化的土地神是汉代的蒋子文,他被奉为三国时代钟山的土地神。后来又有汉末文学家祢衡被奉为杭州瓜山的土地神,汉代大臣萧何曹参被奉为一些县衙门的土地神,南宋爱国名将岳飞被奉为临安太学的土地神。
    在古汉语中,城与隍有着不同的含义。城是指垒土而成的城墙,隍是指无水的护城河。把这两个字连在一起使用就代指城市。后来城隍一词就成为城市保护神的专称。
    据史料记载,城隍的主要来源是“死人”从已经去世的人中选拔城隍。有的时候通过在阴间的考试择优录用。如《聊斋志异》第一篇就是《考城隍》。也有的时候是根据人生前的表现,直接由上界任命,比如说,会稽的城隍庞玉,桂林的城隍苏缄,杭州城隍周新,上海城隍秦裕伯,北京城隍文天祥杨椒山。民间将这些已故的英雄和正直的名臣奉为城隍神,祈望他们的英灵能像生前那样保护百姓,伸张正义,除暴安良。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