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条街

第14章 弄个二组出来单独干

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条街 曹焱 2653 May 3, 2024 10:35:08 AM
  天夏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是1988年开始实行的.
  可是对于老虎这种猛兽,在1977年,天夏就有了明面上的禁令,禁止民间继续捕杀老虎。
  曹建川暗自猜测,估计就是这个禁令,才让那只老虎逃过捕杀来到了阳双村。
  这年头在阳双村这片地头上,大家是经常可以猎到野猪,野鸡,麂子,穿山甲之类的野生动物。
  当然像什么竹鼠,蛇,之类的则更多。
  曹建川的话刚一落音,在场的所有人全傻了。
  他们也就提一下去路口抢(强行搬)一下尿素,没想到曹建川更狠,像是怕大家抢不到,竟然叫大家拿枪去抢!
  这可是要造反的节奏啊!
  “建川啊!就我们村这十来条枪,怕不怎么行吧?”
  “怎么不行?山上最大的野猪估计也就三,四百斤,我们十来条枪,每人一枪下去它还能活?”
  “什么?建川你说拿枪去打猎?”
  “要不……”
  曹建川突然明白过来,他微微一扶自己的额头,谁知道不小心又扶在额头的大包上,让他又一阵阵的脑仁疼。
  他顺手揉了揉,无语道:“你们不会以为我叫你们拿这几把枪去抢尿素吧?”
  周围传来了一阵尴尬的咳嗽声。
  “建川就算我们上山去打猎,这能打的到多少野物?怕也不怎么够大伙今年的口粮吧?”
  “要是没其他办法,今年我们村怕是又要饿肚子。”
  “要是粮食产量上不去,交了公粮,我们还能剩下多少?”
  大家已经种了这么多年的庄稼,哪里还会不明白一年下来有多少收成。
  “没错,靠打猎那点猎物,想保证我们村吃,怕是很难,而且还要养猪。”
  这年头养猪绝对算是一个负担。
  大白猪,也就是英国大白猪,是1974年才传入天夏的,随后才慢慢推广到全国。
  75年时,这种猪种还没传到阳双村来,此时阳双村养的还是天夏本地的黑猪,毛长难养,难长肉。
  “要不今年我们就不养鱼了。”
  “养那东西没多少收益,隔壁国营渔场,哪年不亏?每年养的那点鱼,发他们工资都够买他们收的三个那么多了。”
  “养还是养的,要不就别那么尽心得了,多开点荒地出来种红薯那东西产量高。”
  “哎,我们要是像他们那样旱涝保收就好了。”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着自己的主意,也流露出自己的羡慕。
  国营前缀之类的机构,都是国家发工资的。
  比如,国营渔场,国营农场……
  按照当时同工同酬的原则。
  本来是他们的工资也是一样的。
  可自从工分制度的形成。
  很多像这样的国营机构,为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同样实行工分制度。
  按工分发工资。
  他们把员工按照,十分,九分,八分……之类划分好。
  比如:国家给这些工人的工资都是按照20块钱一个。
  那么这些单位,就在内部制定个标准,比如八分就不扣钱。
  七分就扣一块,六分就扣两块。
  再那些扣的钱就加到那些九分,十分的员工工资里去。
  可怎么扣,最少他们一个月还是能拿到十多,二十块一个月。
  云峰县市面上的鱼大概在五,六毛一斤左右。
  可是却经常没有货。
  这些国营渔场的鱼,因为产量少的原因,每年压根就不够分。
  每每到了鱼成熟的时候,整个县或者市里的单位都会找上这些渔场,农场收购鱼等一系列不用进行统一销售的肉食。
  这家多少斤,那家多少斤的全买走。
  为自己单位发福利,压根没有这些鱼上市的机会,毕竟这个年代是真的缺肉。
  也就是这个原因,在集市上,有时候鱼会经常超过这个价格,特别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常常会把鱼卖的和猪肉的价格,有的一拼。
  “咳咳!”曹建川咳了咳,把众人的议论声又压了下去。
  在他们安静后。
  曹建川继续说道:“鱼是必须养的,不过,这次我们另外用种办法养!”
  “什么办法?”
  “网箱养鱼!”
  “网箱养鱼?这是什么东西?”
  “我们都没听过。”
  “怎么养的?”
  “这个……”曹建川一下也没想到详细怎么说,只能笼统的说了句:“就是用渔网,把鱼网住,养在河里。”
  “这能行?这怕两下就死了吧?”
  “这养河里和塘里有什么区别……”
  就在大家还在议论纷纷的时候。
  喇叭里传来了早上7点的报时声,提醒着大家要出工了。
  在这个年代,大家不是谁起床,就直接去田间地头。
  而是,先去大队驻地,开个生产的动员会,喊上几句口号。
  跟着在仓库保管员那里领了劳动工具,大家排着队,心情好的时候还会一起唱着歌,走着整齐的队伍去到田间地头去劳作。
  王承柱在一旁的墙上,敲了敲手里的旱烟杆,站了起来:“我们暂时商量到这,先看看后面的情况,我们再合计合计,去上工吧。”
  说着,就向大队驻地带头走去。
  老大开口了。
  其他人也只能带着乱七八糟的想法,跟在他身后向生产大队的驻地走去。
  ……
  当时的大队干部有大队长一人,副大队长1—2人,大队会计1人,妇女主任1人,民兵营长1人,治保主任1人,这些人是常年不会变动的。
  大队集体经济有一个大队部,一个加工厂包括榨油、棉花轧花,脱籽、稻子脱壳,有些地方还有帮忙磨面做面条的,几台拖拉机,1个知青点。
  下面小生产队的组成,则是由县里安排过来蹲守的干部,也就是政治指导员1人(生产队的最高领导),水田队长1人(管理粮食生产),棉麻队长1人(管棉花与蓖麻生产),以及当地特色的渔场,猪场,果园……队长之类。
  由于缺衣少粮,所以在南方这样不利于种植棉花的地方,大家也会种植了棉花,而蓖麻油作为特殊的军用物资,当时也是同样需要各地一定要种植。
  其他干部则是,妇女队长1人,生产队会计1人,仓库保管员1人,记工员1人。
  曹建川如今是一队的仓库保管员,也就是发放,保管劳动工具以及物资的这么一个人员。
  算是一个相对比较轻松又不得罪人的工作。
  这个工作让很多知青羡慕的不要不要的。
  一队记工分的是曹建川的大舅哥,因为很多都是亲戚,没有足够的声望和魄力,是压不住场子的。
  曹建川的工分是十分一天。
  当时,只要是这个年纪的男青年都是如此,属于青壮。
  女性的话,只有少数女性是十分,大部分都是八分,甚至更少。
  小孩,大多都是在三,四,五分徘徊。
  老人根据年纪,在五,六分那样。
  算是一个相对公平机制……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重回1975:岳父追了我八条街更新,第14章弄个二组出来单独干免费阅读。https://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