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仙侠小说 仙阶长望

第六十八章攻其不备

仙阶长望 白马黑马 2740 Jul 1, 2023 4:47:57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章节阅读:




  翌日,寅时。
  朱棣一夜未睡,今日的朝会,要定下藩王的“新制”。
  但知道整件事情的,不算自己的儿子,也就只有一个道衍。
  因此,趁着睡意全无,他连夜发了几道密信,将其送给一些朝中大员,让他们有所准备。
  至于“二沈”所说之事。
  朱棣其实内心很清楚,从这短短两天发生的“事情”来看,事实胜于雄辩。
  只是。
  朱棣并不愿相信。
  然而他自己也很清楚,这种不愿,只是个人情绪上的抗拒。
  特别是在他听到“族长”两字时,内心中就已经掀起巨大的惊涛!
  族长!
  根据沈肃所言,长生者接触的一些“了断红尘”之人,大部分都是一家之主。
  那大明的一家之主是谁?
  当心里出现这个问题后,朱棣的内心中,顿时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抗拒。
  他哪怕不睡觉,他都不愿意再度进入那个梦!
  原因很简单……
  这皇位,终究是自己抢来的。
  ……
  卯时,百官已经云集奉天殿。
  昨夜传来的“皇后病愈”的消息,让这些四品以上的朝官,齐齐的松了一口气。
  大明重回正轨,君王的情绪也不会有太大的波动,他们也不用担心这段时间会触到什么霉头。
  “真是可喜可贺,天佑我大明。”
  “是啊,皇后吉人自有天相,可是我听说,救治皇后的那些人,分外古怪?”
  “管他古怪不古怪,只要皇上不再忧虑,圣体安康。皇后也凤体得愈,这于眼下而言,已经是最好的事。”
  “但换言之,昨天皇上询问京城,削藩之利弊,看来我等昨天的奏折,已经解决这个问题了。就是不知道,皇上采用的是谁的策略。”
  闻言,众臣又是一阵窃窃私语,满是好奇。
  毕竟之前放出去的消息就是,知道削藩利弊后,就会另有“奇人”,前去医治,或者送去丹药。
  昨夜皇后连夜苏醒,御医都说再无大碍。
  这不就是证明,他们呈上去的折子,言之有物。
  认真算起来,说不定在场之内,还有人可以算得上“皇后”的救命恩人。
  想到这里,一众臣子纷纷期待无比。
  而在这其中,解缙神采奕奕,他有信心,自己呈送上去的折子绝对能让皇上眼前一亮,说不定就是因为自己,所以才间接的救了皇后。
  而另一边,武将之列,徐膺绪也是一脸喜悦。
  大姐无碍,那么大哥也自然无碍,就是不知道,他们和三妹联合写的“奏折”,入不入皇上的考虑……
  如今大石头落地,百官今日的思绪,也极为活跃。
  只是他们没发现的是。
  包含六部尚书在内,几位尚书和侍郎的表情,却一脸凝重。
  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进任何话题之中。
  而另一边,站在百官之前的黑衣和尚,则是一直闭目,似乎安静等着皇上前来。
  终于,随着内侍的一声嘹亮的“高喊”。
  “皇上驾到!”
  众臣连忙看去,但见皇上神情疲惫,精神状态并不怎么好。
  百官不当回事,只以为是这段时间,皇上难以入睡所致。随着皇后病体得愈,休养几天也就差不多了。
  走过一番君臣之礼。
  再由当朝几位大员,汇报了当下的“要紧之事”。
  第一、便是征收税粮的日期将近,责令户部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第二、朱棣从永乐元年,便将北平府定为“陪都”,而作为陪都,以前简陋的燕王府当然需要重建,朱棣勒令,北平府应该仿照“京城”的样式,一比一还原建造。
  第三、便是通往北平府的大运河,漕运乃国之大事,需要慎之又慎,同时,也要为接下来的防洪做准备。
  第四……鞑靼再次有南下之举,与大明已经有好几次的交锋,朱棣震怒!
  ……
  这些事情,需要百官接下来仔细定个章程,朱棣也认真嘱咐了几句,同时决定之后拉上几个重要臣子,好好的商讨一下解决之法。
  然后,便是今天最重要的事情。
  “齐王之事,朕作为兄长难辞其咎,昨日诸位爱卿的奏折,朕也已经仔细翻阅。”
  “诸卿之见解,确实独到,朕极为欣慰。”
  朱棣开门见山,说完开场白后,便直接道:“朕翻阅之后,发现诸卿所提最多的一点,便是诸藩的岁俸问题,较之前朝多出数倍。长此以往,必定是我大明财政之隐患。”
  “夏尚书,朕说的可对?”
  朱棣没有忘记,今日早朝的主要任务。
  但君臣交锋,并非直来直往,这五年来,朱棣在和百官打交道的过程中,已经深谙其道。
  就比如此刻,他绝对不能一口气说出自己的目的。
  而是需要循序渐进。
  至于当朝户部尚书夏原吉,在被点名之后,连忙上前道:“皇上英明,藩王的岁俸若是长久施行,确为隐患!”
  “嗯。”朱棣点头,随后看似随意道:“朕昨夜一夜未睡,思来想去确实不安,因此,今日便以【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法,将藩王的岁俸规定在一个期限之内,众卿认为如何?”
  百官闻言,目中连连迸出喜悦之色。
  要知道这个问题,从洪武皇帝定下《皇明祖训》后,就一直有臣子认为不妥,纷纷上书,然而在洪武皇帝的大开杀戒之下,关于藩王的声音,终于小了下去。
  可问题不解决,就会一直存在,比如建文帝时期,大搞削藩却终于引来了“亡国”之患。
  当然,这个国是单单对于建文帝而言。
  而朱棣上位后,也对藩王之权多有削减,但在百官看来,还是不够,岁俸也是个绕不开的问题。
  只是,以往他们提及,都被朱棣随口回绝。
  眼下,这位帝王是想通了。
  “皇上英明!”众臣连连恭贺,认为这才是英主所为。
  然而他们却没发现,大明的“钱袋子”夏原吉,却是一脸苦笑,只是跟着百官继续呼唤英名。
  “这不违反祖宗之法吧?比如:祖宗之法不可变?”朱棣再度问道。
  “回禀皇上,这是为我大明的千秋万代记载,适当的转换一下祖法,当然可行。”解缙上前,高声呼喝。
  朱棣深深的看了对方一眼。
  曾经的解缙,因为反对“远征交趾”之事,让他开始疏远。
  现在又第一个恭贺,他怎么不明白对方的心思。
  而眼看诸臣连连同意。
  朱棣也缓缓点头,“既然不违反祖宗之法,那朕就放心了。”
  “诚如刚才所言,岁俸虽然削减,但诸藩子弟,也有一片赤胆报国之心,朕为皇帝,更是皇室如今的宗族之长。”
  “自然也不能阻止诸藩子弟的一片赤城热忱之心。”
  百官越听越不对劲了。
  此刻,众人纷纷抬头,有些惊讶的看着这位帝王。
  但见朱棣再度开口,但声音仿佛洪钟大吕一样,震得他们脑海嗡鸣作响。
  “朕是这么想的,诸藩子弟,也不能一直待在一个地方等着朕拿大明百姓的民脂民膏,去养活他们。”
  “朕虽然是皇室宗族之长,但更是天下百姓的父母君王!”
  “手心手背都是肉,既然如此,天下百姓有报国之志,可以科举入仕,入朝为官!”
  “那诸藩子弟,亦可科举入仕,入朝为官!”
  此话一出。
  一众臣子顿时脸色大变,刚才还一脸喜色的众人,眼下却像是吃了黄连一样,纷纷疾呼。
  “陛下不可!”
  “祖宗之法不可变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