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

第26章你多鸡毛啊

三国:乐善好施荀令君 典二楞子 2395 May 30, 2023 1:03:05 PM

  “一子落错,满盘皆输。”
  “唉呀!”
  袁绍心中懊悔,但是已明白大势不可挽回,此时的洛阳已经全然落入董卓之手。
  他只有远离洛阳,方才有立足之本,此次杀入皇宫诛杀宦官,可谓是暴露了他在洛阳多年聚集的党友。
  不说已经编入军营的那些人,民间所藏的义士,还有名流谋臣,现下都已经到了屋内。
  在这些人中,以郭图和荀彧算是望族出身,祖上和袁氏彼此交错,关系匪浅。
  而杨氏、卢植等人又比之袁绍高上一辈,名望更大,肯定不能到这府邸来和袁绍等人商议。
  此时自左侧,有一长灰衫、八字胡的束发文士走出来,神情倨傲手持酒壶,微醺虚眼脚步虚浮,自侧走到堂上来。
  此人名为许攸,字子远,早年举事失败而逃亡,暗中结交袁绍,追随至洛阳静待局势。
  许攸走到正面,趁着醉意似笑非笑的对袁绍微微躬身,道:“在下,倒是要恭喜袁公。”
  “此时的局势,正是利于袁公之时,而非是利于曹操。”
  “当下,再没有比袁公更有利的人了!”
  “子远,你说什么呢??事已至此,功败垂成,无畏以此来宽慰自己。”
  “董卓迟早祸乱朝堂,此罪却是因何将军密令其清君侧而起,实则乃是我等失策,因小失大了!”
  “哈哈哈!!”许攸扫视诸人,连同那几位在前列位置上并不言语的名士在内,都并未放在眼里。
  不过,他们也看不上许攸就是了。
  这一众谋臣身份本都出自望族,所以在平日里商谈时候,自然也是彼此甚欢,并不和许攸多言。
  许攸是名士不假,但他并非出自望族,而且在黄巾时,许攸在冀州谋事妄图废弃先帝,失败后本已经成了逃犯。
  如今地位自然是不高,甚至没有袁绍的话,他都进不来洛阳,冀州刺史王芬还因此自杀。
  这年头,其主败事而自杀,麾下谋臣自然被认为无能,许攸逃亡在那时已经算是身败名裂。
  现在还能来洛阳在袁公麾下大言不惭,狂悖无礼,不就已经是万幸了。
  却还敢故弄玄虚,想要夸大其词,让人觉得他的看法与思绪还独树一帜。
  岂会不遭讥讽责怪?
  许攸自是也明白这些人对他的态度,早已习惯了独行,无需去阿谀奉承除袁绍之外的任何人。
  所以对这些不善的态度,他早就修得如沐春风了,当下依旧保持微笑,不曾失去风度。
  袁绍偷偷的瞥了他一眼,只觉得有些许烦躁,但并未发作。
  许攸的见解,有时足够让他感到惊讶,甚至当年王芬等人谋士,妄图废汉自立也没有让袁绍失望。
  为何呢?
  只因那个时候,大部分人还在相信汉室只需出去宦官,就可重回鼎盛,逐步延存。
  而他们敢于顺势而立,借冀州刺史以及诸多官吏之威除贼护民,虽然失败,但是却等同于认定汉室气数实则将尽。
  只是,他们想不到黄巾之乱会在皇甫嵩、董卓、卢植等人的镇压下,迅速崩解。
  所以许攸,袁绍还是肯接纳的,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和荀潇做的还是同样的事。
  只不过荀潇只是区区给钱结交,赠予小恩,给人以温饱罢了。
  但我袁绍,却是能够给他们一个翻身的机会,可以再让这些人得不少功绩在身。
  日后还有声名鹊起的可能。
  于是袁绍收起了心中的烦躁,面带微笑的看向许攸:“子远,此言何意?”
  许攸眼皮一抬,对袁绍深深拱手而下,起来时脸上表情已经略显坚韧郑重,“主公,董卓非是善类,废天子而立陈留王,倒行逆施,任用自己亲信。”
  “自古以来,如此蛮横必定为人所不容,士人皆有怨言,不出数年百官离心而天子蒙难,此时我们该继续在这洛阳之内为董卓卖力吗?”
  “而曹操与董卓如此亲密,日后必然为人不喜,声名俱裂,那荀潇商贾微末,资贼而不仕国,乱朝而不尽忠,同样要为人不耻,我看颍川荀氏还是不可与之来往才对。”
  这番话倒是让周围谋臣都慢慢冷静了下来,乍一听来,是如此道理。
  许攸笑了一声,接着说道:“而袁公已经得了渤海太守之位,应当立刻赴任渤海,在外招募义士,聚贤者与名士,以待洛阳有变,则可再以兵马除贼扶汉,方才是大功业!”
  “而那时,曹操如此谄媚事贼,只能无力哀叹也,凭借袁公的声名人脉,振臂一呼岂不比在这洛阳内唉声叹气好多了?”
  “哼哼,哈哈……”袁绍轻笑几声,顿时心中的疑虑不解逐步消散,缓慢起身对着许攸走下来。
  “君一言,犹如仙乐般悦耳,子远不愧奇士,这番话果真看得真切,我等还在为洛阳局势烦忧,你却已然看到了日后大势。”
  “可谓高瞻远瞩也。”
  许攸笑而不语,但笑容却也是有些得意,不经意朝两侧瞄了一眼。
  他心中还是有些激动,缺什么求什么。
  自举事失败而逃亡的那几年起,为人讥笑嘲讽,百般诋毁已足够多了。
  夸赞,特别是袁绍这等名满天下之人的夸赞,足以让他心中稍平衡。
  但这番话,却也的确敲醒了许多还在固于洛阳功败垂成的人。
  这些谋士,谁人不是聪颖之辈,但心思活络,才学深厚不代表了心态就极好。
  天下大势他们日后也能看得出来,但此时敢于打破众人情绪、直接进言的人,别说袁绍麾下,世上也难找几人。
  毕竟他背道而驰,显得高人一等,若是周围共事的谋士并非德高,那么肯定会被人认为是故作姿态。
  “好,就让那曹操在洛阳,我等尽早出发,在外募兵!董卓倒行逆施另立天子,光此一事,就足够让天下共击!”
  “诸位且去准备,告知亲友,此番一去,定要立下另一番大业!”
  袁绍面貌英俊威严,声音洪亮,此时吐气开声一言,堂上几乎所有谋臣都热血沸腾,面露激动之色。
  在外,才是真正的大业开端!
  “至于发书告知天下各地义士,的确应当广为邀请,举大事自不必扭捏,”袁绍说完之后,看向了站在左侧第三位的荀彧。
  而后笑道:“文若,明日诏书下后,我便为渤海太守,还请你尽快写一封书信告知荀潇,可引军来合,必将有重任于他。”
  “……”
  让他引军来合?你自己走就算了,还要把我家文伯所部带走,而且还让他自己来找你?
  你多鸡毛啊!?
  荀彧居然莫名的感到了一丝烦躁。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