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血衣卫

第0061回 京城

血衣卫 任语丁 26983 Apr 30, 2023 7:10:45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四篇 现代史 3   
    哪次会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德军基于在莫斯科会战中的失败,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
    接下来,德军不断向该方向增兵,直逼斯大林格勒。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会战正式开始。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又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和周边地区进行,苏军的顽强抵抗最终阻滞了德军的猛烈进攻。
    但苏军在战争中也伤亡惨重,不得不退至斯大林格勒周围地带进行防御。
    当德军再次进攻时,近接近地防御开始了,并最终将敌军阻于西北市郊。
    但随着德军方面的不断增兵,德**队攻入了斯大林格勒城内。
    寸土必争的市区攻防战打响了。
    
    巷战中,苏德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仅对火车站的反复争夺就达13次之多。
    面对苏联人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德军变得无计可施。
    在最后一次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失败后,德军任何的攻击都成了强弩之末。
    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与此同时苏军的反攻也开始了。
    
    苏军统帅部早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
    反攻打响后,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等各个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的兵团开始对德军形成合围之势。
    在粉碎了德军的救援计划后,围歼战斗正式开始了。
    在经过猛烈的火炮袭击和激烈的兵团交战后,被围德军或歼灭、或被俘、或投降,完全丧失了战斗力。
    
    斯大林格勒会战以苏联的胜利而宣告结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此后,纳粹德国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战略进攻,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是谁扶植的傀儡政权?
    
    意大利社会共和国,按照其政府所在地的名称,亦称萨洛共和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贝尼托·墨索里尼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扶植下于意大利建立的法西斯傀儡政权,正式成立于1943年9月23日,灭亡于1945年4月25日。
    
    1943年7月,随着盟军在西西里岛的成功登陆,意大利国内反对墨索里尼的呼声甚嚣尘上。
    7月25日,在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的支持下,意大利法西斯党举行大委员会会议,以墨索里尼的女婿加莱亚佐·齐亚诺为首的18名委员均投票同意罢黜墨索里尼。
    次日,国王任命巴多里奥组建政府,着手与盟军谈判,并将墨索里尼关押。
    希特勒在得知墨索里尼被罢免后,立即派遣隆美尔率领德国的纳粹军队进入意大利北部,与已经驻扎意大利的凯赛林部队协力对意大利军队强行缴械。
    9月3日,意大利王国向盟军秘密投降,当日,英国将领蒙哥马利率军渡过墨西拿海峡,在意大利本土登陆。
    9月8日,意大利和盟军停战。
    9月10日,隆美尔攻占意大利首都罗马,控制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大利全境。
    9月13日,希特勒派遣斯尔策尼率领党卫军突击队奇袭墨索里尼的关押地,用滑翔机将其救出。
    9月23日,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北部小城萨罗宣布成立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自任领袖兼外长,同南部的意大利王国政府分庭抗礼。
    
    墨索里尼是如何勾搭上克拉拉·贝塔西的?
    
    克拉拉·贝塔西(1912—1945),意大利人,贝尼托·墨索里尼的情人。
    1945年4月27日,她与墨索里尼一起从意大利北部向瑞士逃亡时,被意大利抵抗运动的**游击队俘虏,和墨索里尼一起被处决。
    
    贝塔西20岁时认识了已经49岁的墨索里尼,当时墨索里尼已经是5个孩子的父亲。
    自看到贝塔西的第一眼起,墨索里尼便一发不可收拾地爱上了她。
    在1938年1月的一篇日记中,贝塔西回忆了墨索里尼对自己的告白。
    墨索里尼说:“亲爱的,你知道吗?
    我疯狂地想要拥有你,你的身体,你的味道,你的一切。
    明天你将是我的。”
    
    贝塔西于1932年至1938年间写的日记被收录在《秘密的墨索里尼》一书中,该书详细记载了墨索里尼对贝塔西疯狂而热烈的爱,也真实记录了一些历史背后的故事。
    在日记中,贝塔西描述了1938年10月墨索里尼在和希特勒及时任英国首相张伯伦会面后的切身感受。
    当时在烦琐的谈判后,张伯伦在希特勒的武力威胁下屈服,同意德国将捷克斯洛伐克西北部苏台德区纳入境内。
    
    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红色间谍?
    
    1941年,日本政府破获了苏联设在东京的一个间谍网,涉及近卫首相的顾问和秘书。
    近卫内阁因该案不得不引咎辞职。
    该案的首要任务叫里查德·佐尔格,被史学家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最精明的间谍。
    
    里查德·佐尔格的祖父老佐尔格,是马克思的学生和战友,曾参加德国1848年革命。
    1852年移居美国,经常与马克思和恩格斯通信联系。
    佐尔格的父亲生长于美国,没有参加革命,大学毕业后,成为石油工程师;母亲是高加索人。
    19世纪末,佐尔格的父亲率全家移居俄国阿塞拜疆巴库,在巴库油田工作、生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佐尔格曾回德国,被应征入伍。
    他在战场上受过伤,并得到了一枚二级“十字”勋章。
    在军队里,他结识了一位石匠出身的军士,受其影响,成为一名和平主义者。
    
    “一战”结束后,佐尔格入柏林大学学习。
    在校期间,他接触了马克思主义。
    1919年加入德国**,同年获得经济学博士。
    大学毕业后,他秘密加入苏联国籍,为苏联红军四局和共产国际工作。
    
    1933年,佐尔格以德国记者身份前往东京。
    在那里,他利用参加过“一战”的经历和经济学博士的头衔,特别是与德国驻日大使馆武官奥特同在索姆河战役中作过战的经历,取得其信任。
    奥特升迁为驻日大使后,为佐尔格获取情报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佐尔格截获的众多情报中,最重要的情报有两份。
    一份是德国人准备入侵苏联,不幸的是斯大林不相信这个情报的来源;但佐尔格发送的另一份关于日本不会与德国一起从东西两线夹击苏联的情报,确实扭转了局面,促使斯大林将苏军从东线调至西线,以抗击德军进犯,从而避免了莫斯科的沦陷,使苏联卫国战争反守为攻。
    
    1944年,佐尔格的身份被暴露,被日本军方处以绞刑,终年49岁。
    在苏联“大清洗”时代,佐尔格的上级被“清洗”,致使这段史实被湮没。
    直到60年代,这段史实才公布于众。
    在196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20周年之际,苏联发行了1枚佐尔格的纪念邮票,以纪念这位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作出贡献的著名“红色间谍”。
    
    谁是美国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1944年6月5日,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实施“霸王”作战计划,欧洲第二战场形成。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美国的总统大选也同时迫近。
    美国舆论普遍认为,关键时刻行政首脑不宜更替。
    美国民主党政府警告选民:“行到河中最好别换船。”
    罗斯福选中哈里·S.杜鲁门为自己的竞选伙伴。
    开始,杜鲁门感到突然,认为自己从来没有进行过这种竞选活动,担心对罗斯福的前途无补。
    经罗斯福劝解,他才最后答应。
    为了赢得竞选,罗斯福驳斥了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托马斯·E.杜威的“疲惫不堪的老人”的抨击,公开了他的医生罗斯·麦金太尔海军中将出示的一份健康证明书的情景,并示威性地在恶劣的天气中进行竞选活动。
    
    1944年11月17日,罗斯福再次以53%的得票率第四次当选为美国总统。
    在这一任期里(1945年1月20日宣誓就职,4月12日去世),罗斯福只担任了73天职务就在佐治亚州与世长辞了。
    这样,富兰克林·罗斯福一连任了四届,12年零39天(1932年月3日—1945年4月12日)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任期达四届的总统。
    
    哪次海战是航空母舰的首次交锋?
    
    1942年5月7日,珊瑚海海战爆发,这是人类史上航空母舰的首次交锋。
    日本舰队在实施其占领澳大利亚的第一个步骤:进攻莫尔兹比港口。
    途中,遭遇弗兰克·弗莱彻少将率领的由7艘巡洋舰护卫的两艘美国航空母舰“约克城”号和“列克星顿”号。
    美国舰队击沉了日本航空母舰“祥凤”号,严重损伤“翔鹤”号,但失去了“列克星顿”号。
    珊瑚海海战是日本海军在太平洋第一次受挫。
    日本海军由于损失的飞机和飞行员无法立即得到补充,被迫中止对莫尔兹比港的进攻。
    
    哪次战役使美国海军取得太平洋战区主动权?
    
    中途岛,面积只有平方公里,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该岛距美国旧金山和日本横滨均2800海里,处于亚洲和北美之间的太平洋航线的中途,故名中途岛。
    另外它距珍珠港1135海里,是美国在中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军事基地和交通枢纽,也是美军在夏威夷的门户和前哨阵地。
    中途岛一旦失守,美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珍珠港也将唇亡齿寒。
    中途岛海战于1942年6月4日展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
    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环礁的攻击,还因此取得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所以,中途岛战役可说是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开罗宣言》有哪些规定?
    
    1943年11月,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之际,美、中、英三国首脑罗斯福、蒋介石、丘吉尔在埃及首都开罗会晤,通过《开罗宣言》。
    宣言规定:美、中、英三国坚持对日作战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日本归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区域所占的一切岛屿;日本“占据”的中国所有领土,包括在清朝时割让的台湾、澎湖,以及中国东北,归还于中华民国;在适当时机让朝鲜半岛独立自主。
    12月1日,美、中、英三国在华盛顿、重庆、伦敦三地同时发表了《开罗宣言》。
    该宣言经美、中、英三盟国于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所发表的《波茨坦公告》及1945年9月2日盟国与日本在密苏里号战列舰所签署的《日本降书》确认,是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共识,也是未来处理战后亚洲新秩序的一份重要文件。
    
    何谓曼哈顿工程?
    
    曼哈顿工程是指美国陆军部于1942年6月开始实施的利用核裂变反应来研制原子弹的工程,亦称曼哈顿计划。
    为了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盟国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动员了10万多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耗资20亿美元,于1945年7月16日成功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并按计划制造出两颗实用的原子弹。
    整个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在工程执行过程中,负责人L.R.格罗夫斯和R·奥本海默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思路和方法,大大缩短了工程所耗时间。
    这一工程的成功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系统工程的发展。
    
    哪件提案印度陷入分裂状态?
    
    1942年3月,英国政府曾派掌玺大臣、下院领袖克里普斯前往印度,许诺战后给予印度自治领的地位。
    克里普斯到达印度后,提出了英国对印提案,也就是“克里普斯提案”。
    其内容是:英国与印度磋商后,决定发表使印度在最短时期内成立自治政府的提案,提案的内容是建立新印度联邦,使之成为自治领,其地位与英国本国及其他自治领各国相等,不论在内政和外交上,均不隶属他国。
    但方案中又提出,英属印度的土邦有权不加入新建立的印度联邦,这就使得有可能在印度原有土地上建立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从而为印度的分裂开了方便之门。
    同时也意味着,拟议中的东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可能单独立国。
    “克里普斯提案”成为后来“蒙巴顿方案”的雏形。
    
    莱特湾大海战的战况如何?
    
    莱特湾大海战是指在1944年10月23—26日之间,在菲律宾莱特湾周围海域所发生的四场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海空战以及其他几次零星海空战的总称。
    
    美军参战兵力有航空母舰16艘,护航航母18艘,战列舰12艘,重巡洋舰11艘,轻巡洋舰15艘,驱逐舰144艘,护卫舰25艘,运输舰后勤辅助舰592艘,飞机近2000架。
    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1艘,护航航母2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1艘;被击伤护航航母4艘,驱逐舰2艘,护卫舰3艘,潜艇1艘;损失飞机162架,人员伤亡不足3000。
    
    日军参战的兵力可以说倾其所有,共有航空母舰4艘,航空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14艘,轻巡洋舰7艘,驱逐舰32艘,飞机约600架。
    在战斗中被击沉航空母舰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4艘,驱逐舰10艘;被击伤航空战列舰1艘,战列舰4艘,重巡洋舰3艘,轻巡洋舰2艘,驱逐舰3艘;损失飞机288架,人员伤亡超过一万。
    
    由于日军在莱特湾的失利,使美军掌握了菲律宾地区的制空权和制海权,陆上日本第14方面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美军于1945年1月占领了莱特岛,2月占领马尼拉。
    而日本海军的基本力量在战役中蒙受了巨大损失,在以后的战争中再已无力发动大规模远洋作战。
    
    你知道“女武神”计划吗?
    
    1944年初夏,苏联红军直逼德寇的老巢,盟军亦在诺曼底登陆成功。
    德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
    在这种局势下,一场意在推翻希特勒政府的计划正在进行。
    行动代号“女武神”。
    1944年7月20日,负责刺杀希特勒的冯·施道芬贝格上校在“狼穴”成功制造了一次爆炸,但希特勒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当晚即开始血腥的镇压,逮捕的浪潮此起彼伏。
    来自11个机构的400名国家秘密警察和刑事警察组成了一个“7月20日事件特别委员会”,无情地清洗各军参谋部。
    第一批受害者中无一人生还。
    施道芬贝格及其首要分子的尸体被火焚化,骨灰被胡乱撒在农田里。
    据悉,这次大清洗约7000人被捕,4980人被判处死刑。
    
    德军为什么发动突出部战役?
    
    1944年12月16日,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突出部战役,企图攻占列日和安特卫普,迫使美英同意和谈。
    德军从圣维特地区出发,向西攻至美国第1集团军的南部,最后进抵马斯河畔的迪兰特。
    与此同时,德军实施“格赖夫计划”,组成能讲英语的连队,换穿美军制服,突入美军防区制造混乱。
    17日,艾森豪威尔对形势作出正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19日,艾森豪威尔召开作战会议,决定:北侧盟军先取守势,待机转入进攻;南侧盟军则应尽早向北进攻。
    南侧盟军于22日发动进攻,迫使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北侧盟军直到次年1月才发起进攻。
    1945年1月,盟军在乌法利兹会师,将德军赶过初始防线。
    
    在突出部战役中,盟军伤亡万,德军伤亡12万。
    在突破齐格菲防线之后。
    盟军攻占萨尔,将德军赶过莱茵河,并抢占雷马根地区的鲁登道夫大桥,继而控制莱茵河东岸,对鲁尔实施两翼包围。
    4月18日,德国B集团军群32万余人投降。
    
    “沙漠之狐”是谁的绰号?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
    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出身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
    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
    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而引起希特勒的重视。
    1938年被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
    
    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
    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
    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
    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
    
    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
    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
    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
    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
    1943年3月,隆美尔被召回德国大本营。
    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
    1943年12月—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
    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
    
    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突发脑溢血去世”。
    
    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什么?
    
    1945年3月1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埃及、伊拉克、约旦、黎巴嫩、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和也门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盟。
    阿盟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
    组织机构主要有首脑会议、联盟理事会和秘书处,总部设在开罗。
    联盟成员国自成立后陆续缔结了一些加强各方面合作的条约、协定,在维护本地区石油国权益、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处理阿拉伯国家间分歧和解决本地区国家间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是当代国际社会,尤其是中东地区的重要政治力量。
    到1993年,阿盟共有22个成员国。
    
    何谓阿拉伯社会主义?
    
    1944年,叙利亚人密歇尔·阿弗拉克和萨拉赫丁·比塔尔发表《阿拉伯社会主义对**的态度》一书,提出了阿拉伯社会主义。
    从此以后,阿拉伯社会主义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十分活跃,成为颇有影响的当代社会主义派别之一。
    现在“阿拉伯世界”的21个已经获得独立的国家中,已有埃及、叙利亚、伊拉克、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苏丹和利比亚7个国家,先后宣布信奉并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
    但由于它们对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解释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有纳赛尔主义、卡扎菲的“世界第三理论”、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复兴社会主义、阿尔及利亚的自治社会主义和突尼斯的宪政社会主义等。
    尽管这些国家在实行阿拉伯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在理论口号和具体做法中有许多不同,但是存在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即以阿拉伯民族主义和伊斯兰教教义为思想基础,拒绝无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以消灭“剥削”和“贫困”,实现“平等”、“正义”和“富裕”的社会主义为最终奋斗目标;反对无产阶级专政,拒绝**;主张建立公有制和私有制并存的经济基础,并在这个经济基础上实现国民经济计划化;以中产阶级为社会基础和领导力量,建立农民、工人、士兵、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的联盟,走全民民主的道路,强调“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拒绝“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以阿拉伯民族统一为主要对外目标,争取实现阿拉伯各国统一,奉行不结盟政策,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以色列复国。
    
    希特勒是怎么死的?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开始实施自己的“死亡计划”。
    早晨,保镖把希特勒喜爱的一只狗带进卧室,希特勒准备检查一下毒药的性能。
    狗吞食毒药后,马上死去。
    
    下午15点45分,希特勒走进部下的办公室,与部下告别。
    随后,他返回自己的办公室。
    两名贴身保镖跟随他进入办公室,想同他做最后的告别。
    此时的希特勒早已失去了过去叱咤风云的风采,成为一个无助的老人。
    他希望属下能向西突围,请求德国盟军的支援。
    最后,希特勒再次提醒保镖,不要忘记焚毁他尸体的嘱咐。
    
    两名保镖刚刚走出办公室,里边便传来一声枪响。
    众人旋即推开了办公室的门,一幅惨景出现在面前:希特勒歪倒沙发上,上身穿白衬衫、灰色西服,扎黑色领带,下身全是黑色:黑裤黑袜黑皮鞋。
    子弹从右太阳穴穿入,周围墙壁和地面上溅满血迹。
    
    希特勒的情妇爱娃服毒后已停止了呼吸,蜷曲着靠在希特勒右边,身上薄如蝉翼的纱裙也溅满了血迹。
    地上扔着希特勒使用过的两把手枪。
    
    遵照希特勒生前旨意,他们把两具尸体平放在地面上,洒上汽油焚烧。
    几小时后,几名保镖把两人尸骸合葬在附近。
    5月5日,苏联红军从地下挖出了希特勒和爱娃的尸体。
    
    “无条件投降”的真实涵义是什么?
    
    “无条件投降”条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代表同盟国提出的对于德、意、日法西斯国家必须实行不附带任何保留条件的投降原则。
    它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这是同盟国第一次正式提出自己所追求的战争目标,打破了通过外交途径与德、意、日谈判的任何企图。
    “无条件投降”条款的提出,基本上受到了广大同盟国家的欢迎,鼓舞了世界人民对法西斯国家作战的士气。
    
    1943年1月14—2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为期8天的会谈。
    会谈最主要的决策之一是宣布轴心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条款,这个条款是罗斯福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的。
    罗斯福根据事先准备的讲稿对记者说:“总统和首相在全盘考虑了世界大战的局势之后,比以往更加确信:只有彻底摧毁德国和日本的战争威胁力量,世界才能恢复和平……摧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战争力量就是说要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无条件投降。
    那将意味着合理地保障未来的世界和平。
    这并不是说要消灭德国、意大利或日本的人民,而只是说要消灭这些国家的以征服和镇压他国人民为基础的哲学。”
    丘吉尔也指出,“无条件投降”是指不与敌人进行讨价还价的谈判,其目的不是把苛刻的条件强加于轴心国的人民。
    他说:“‘无条件投降’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强加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人民以苛刻或不公平的条件。
    它意味着我们不准备同他们当前的政府讨价还价,在这些政府被剥夺一切抵抗力量之前,我们不准备面对和平问题。
    ‘无条件投降’意味着战胜国可以自由行动,但不意味它们有权以野蛮的方式行事,也不意味它们想把德国从欧洲国家中消灭掉。
    如果说我们受约束的话,那我们是受我们自己对文明无愧的良心的约束;我们不是由于讲定条件而受德国人的约束。
    这就是‘无条件投降’的意义。”
    
    和平鸽的形象是谁所创?
    
    把鸽子作为世界和平的象征,并为世公认,当属毕加索之功。
    1940年,以希特勒为首的法西斯匪徒攻占了法国首都巴黎,当时毕加索心情沉闷地坐在他的画室里,这时有人敲门,来者是邻居米什老人,只见老人手捧一只鲜血淋漓的鸽子,向毕加索讲述了一个悲惨的故事。
    原来老人的孙子养了一群鸽子,平时他经常用竹竿拴上白布条作信号来招引鸽子。
    当他得知父亲在保卫巴黎的战斗中牺牲时,幼小的心灵里燃起了仇恨的怒火。
    他想,白布条表示向敌人投降,于是他改用红布条来招引鸽子。
    显眼的红布条被德寇发现了,惨无人道的法西斯匪徒把他扔到了楼下,惨死在街头,还用刺刀把鸽笼里的鸽子全部挑死。
    
    老人讲到这里,对毕加索说道:“先生,我请求您给我画一只鸽子,好纪念我那惨遭法西斯杀害的孙子。”
    随后毕加索怀着悲愤的心情,挥笔画出了一只飞翔的鸽子——这就是“和平鸽”的雏形。
    
    1950年11月,为纪念在华沙召开的世界和平大会,毕加索又欣然挥笔画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飞鸽。
    当时智利的著名诗人聂鲁达把它叫做“和平鸽”,由此,鸽子才被正式公认为和平的象征。
    
    斯大林为何对兰斯投降仪式不满?
    
    1945年5月7日,德国政府代表约德尔上将在驻兰斯的盟军最高司令部向美国、英国、苏联三国代表签署德国无条件投降书。
    但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兰斯投降仪式极为不满,认为苏军是战胜纳粹德国的主力,并担负了攻克柏林的重大任务,兰斯投降仪式无论地点还是方式都有损于苏军的威望。
    有鉴于此,苏联、美国、英国政府经过商讨后决定,将兰斯投降仪式当做一次预演,正式的投降仪式将在柏林举行,并由苏联方面的代表主持。
    
    主持柏林投降仪式的苏联元帅是谁?
    
    1945年5月8日24时,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在柏林正式举行。
    仪式由苏联朱可夫元帅主持,参加仪式的苏联代表还有维辛斯基。
    盟军最高司令部的代表包括:盟军最高副司令特德空军上将、美国战略航空部队司令斯帕茨上将和法军总司令塔西尼上将。
    代表德国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的人员是:德国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凯特尔元帅、海军总司令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和空军总司令斯通普夫空军上将。
    德国无条件投降书宣布同意德国一切陆海空军及目前仍在德国控制下的一切部队向苏联红军最高统帅部和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部无条件投降;投降自1945年5月9日零时开始生效。
    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战争的结束。
    
    波茨坦公告是对哪个国家的最后通牒?
    
    1945年7月17日,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杜鲁门、丘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和斯大林在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发表对日最后通牒式公告。
    由美国起草,英国同意。
    中国没有参加会议,但公告发表前被征求了同意。
    苏联于8月8日对日宣战后加入该公告。
    公告共13条,主要内容有:盟国将予日本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日本政府应立即宣布所有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日本投降后,其主权只限于日本本土及由盟国指定的岛屿;军队完全解除武装;战犯交付审判;日本政府必须尊重人权,保障宗教、言论和思想自由;不得保有可供重新武装作战的工业,但容许保持其经济所需和能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准其获得原料和资源,参加国际贸易;在上述目的达到和成立和平责任政府后,盟国占领军立即撤退。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如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20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80%),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2200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60%~70%,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4万亿美元。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
    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占二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42%。
    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30万人以上。
    按1937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当时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
    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41%是苏联的损失。
    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1941年到1945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2700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万人;物质损失按照1941年的价格计算达6790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
    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40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27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是发动二战的元凶,遭到了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严厉惩罚。
    
    世界人民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德、意、日等法西斯轴心国。
    战后,依照《波茨坦公告》,战胜国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并成立了纽伦堡和东京两大国际军事法庭,对甲级战犯进行审判,其中也有少数人逃过制裁。
    
    你知道“胜利之吻”的由来吗?
    
    1945年8月14日,纽约街头和广场上到处都是庆祝二战胜利的人群,人们情绪亢奋,素不相识的人也彼此拥抱和亲吻。
    在时代广场上,一名水兵和一名白衣护士萍水相逢,他们也相拥在一起,深情而吻。
    然而两人拥吻的场景正好被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德及时捕捉了下来,这一瞬间成了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照片。
    这张照片从此广为流传,被誉为“胜利之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1945年12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
    
    该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各成员认缴的份额。
    成员享有提款权,即按所缴份额的一定比例借用外汇。
    1969年又创设“特别提款权”的货币(记账)单位,作为国际流通手段的一个补充,以缓解某些成员的国际收入逆差。
    成员有义务提供经济资料,并在外汇政策和管理方面接受该组织的监督。
    
    该组织的宗旨是:通过一个常设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为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和协作提供方法;通过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把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实际收入的提高,作为经济政策的首选;稳定国际汇率,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避免竞争性的汇价贬值;协助成员国建立经常**易的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有适当保证的条件下,基金组织向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有信心利用此机会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按照以上目的,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等。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包括哪些内容?
    
    《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是苏联、美国、英国、法国于1945年8月8日签订的《关于控诉和惩处欧洲轴心国主要战犯的协定》的附件,其主要内容是:   
    一、法庭由苏、美、英、法四国各指派一名法官和一名助理人组成;法官或助理人不能由检察官、被告及其辩护人申请回避,只能由任命他们的政府更换;庭长在4名法官中推选产生并在连续之各个审判中实行轮流充任原则,但如在某一签字国领土内开庭审判时,则由该国在本法庭的法官担任庭长;4名法官构成开庭法定人数;法庭实行多数表决制,如双方票数相等,则庭长有决定权,但有关定罪与科刑之决定必须至少有3名法官投票赞成;必要时得设立其他法庭,其组织、任务及程序应与本法庭一致,并受本宪章支配。
    
    二、规定下列行为属于战争犯罪:危害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或从事一种侵略战争或一种违反国际条约、协定或保证之战争,或参加为完成上述任何一种战争之共同计划或阴谋;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或惯例,包括谋杀及为奴役或为其他目的而虐待或放逐占领地平民、谋杀或虐待战俘或海上人员、谋杀人质、掠夺公私财产、毁灭城镇或乡村或非基于军事上必要之破坏,但不以此为限;违反人道罪,即在战前或战时,对平民施行谋杀、歼灭、奴役、放逐及其他任何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或宗教的理由,而为执行或有关于本法庭裁判权内之任何犯罪而做出的迫害行为,不论其是否违反犯罪地之国内法规。
    
    三、法庭有权审判及惩罚一切为轴心国利益而以个人资格或团体成员资格犯有违反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的人员;凡参与策划或执行犯上述任何一种罪行的共同计划或阴谋的领导者、组织者、教唆者和共犯者,对任何人为执行此种计划所做一切行为均应负责;被告所处职位及所奉政府或上级命令,都不能作为免除国际法责任的理由;法庭得宣布某些团体或组织为犯罪组织。
    
    四、为侦查案件和支持起诉,苏、美、英、法四国应各指派检察官一人,组成侦查与起诉委员会。
    
    五、法庭依公正审判原则和程序进行审判;被告在法庭上有权亲自或借助律师为自己辩护。
    
    六、法庭所作有罪或无罪的判决具有最后确定之效力,并有权判处被告死刑或其他刑罚;判决应依照对德管制委员会之命令执行,该委员会得随时减轻或变更刑度,但不得加重;定罪及科刑后,对德管制委员会如发现足以构成被告一新罪状的新证据,应据情通知侦查与起诉委员会,以便采取合乎正义的行动。
    
    是谁主持了中国战区的日本投降仪式?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正式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
    同日,中华民国总统蒋介石以中国战区最高统帅的名义,致电侵华日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指示投降原则。
    在双方进行接洽,中国方面指示日军投降应行准备之事项后,国民党军先遣部队开始空运到南京、上海、北平、开封等地。
    9月8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飞抵南京。
    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在南京陆军总部大礼堂主持受降典礼,冈村宁次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
    仪式结束后,何应钦发表广播演说:“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已于本日上午9时在南京顺利完成。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义的一个日子,这是八年抗战艰苦奋斗的结果。”
    在南京受降后,中国各战区受降主官及其部队亦分别到达指定地点,进行受降,共接受日军投降官兵124万人,伪军95万人。
    从1945年冬至1946年夏,国民政府将日俘、日侨213万全部遣送回日本。
    
    麦克阿瑟在日本受降仪式上用了多少支笔?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麦克阿瑟被杜鲁门总统任命为驻日盟军最高司令,负责对日军事占领和日本的重建工作。
    9月2日,盟国在“密苏里号”军舰举行受降仪式,日本外相重光葵和参谋总长梅津美次郎代表日方签署投降书。
    麦克阿瑟出场代表盟国签字受降,中美英苏等盟国代表亦先后签字受降。
    麦克阿瑟在签字受降时,特意安排太平洋战争初期即被日军俘虏的美国将军温赖特和英国将军珀西瓦尔站在身后的荣誉位置,很有意思的是,他准备了5支派克金笔用作签字。
    他用第一支笔签了“道格”两字,送给站在身后的美军中将温赖特;第二支笔接着写了“拉斯”,然后送给英军司令珀西瓦尔;第三支写了“麦克阿瑟”就收起来,送给美国政府档案馆;第四支笔签了职务“盟军最高统帅”,送给美国西点军校;第五支笔签了年月日后,送给爱妻琼妮。
    
    1945年美苏英中在朝鲜问题上有何共识?
    
    1905年,日本强迫朝鲜与之签订《乙巳保护条约》,公然把朝鲜降为其保护国。
    1910年,日本进一步把《日韩合并条约》强加于朝鲜,径直吞并之。
    从此以后,朝鲜人民不得不经受36年的亡国奴生活,直至二战中日本战败投降。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1943年以后,德、意、日法西斯败相初露,美、苏、英、中等主要盟国首脑频繁接触,就战后世界安排进行讨论。
    关于朝鲜问题,至1945年8月盟国首脑之间达成的共识主要有两项。
    
    1.战后朝鲜应予独立。
    这一主张最初是由蒋介石提出的,获美、英支持,写进了1943年11月发表的《开罗宣言》,苏联在德黑兰会议上对此表示“完全赞同”。
    但至于战后朝鲜何时独立,《宣言》中却使用了“在相当期间内”这样含混的字眼,这表明大国各有想法。
    
    2.对朝鲜实行“四国托管”。
    这是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来的。
    他主张由美、中、苏三国对朝鲜实行为期30年的托管,以培养朝鲜自主能力。
    苏联主张托管国为四国,加上英国,但托管年限要缩短。
    对此盟国在雅尔塔会议期间达成协议,但此后大国间未对托管具体实施办法进行协商。
    
    何谓纽伦堡审判?
    
    纽伦堡审判是1945年11月20日到1946年10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在德国纽伦堡举行的国际战争犯罪审判。
    23名被同盟国认定为“主要战争犯”中的21人被推上了历史的审判台,其中包括前纳粹元帅赫尔曼·戈林、希特勒副手鲁道夫·赫斯、希特勒的秘书马丁·波曼及纳粹外长里宾特洛甫。
    
    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开庭的时间距离二战结束只有短短的6个月。
    当时的德国,纳粹虽已战败,但民众尚未从数十年的精神管制和理论荼毒中清醒过来;许多党卫军死硬分子虽然消失在人海中,但仍蠢蠢欲动,企图伺机东山再起;纳粹的精神遗毒仍闪烁在德国儿童不服输的眼神中,隐藏在一些德国民众的内心深处,或者披上民族主义的外衣;一些普通的德国士兵认为,自己虽然参与了战争,但只是作为一名德国公民履行自己保卫祖国的义务而已,不是犯罪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再也没有什么比审判、比法庭证据展示、法庭辩论和判决更能挖掘历史的真相了。
    
    1945年11月20日上午10时不到,3组辩护律师相继走出电梯,鱼贯而入600号房间——纽伦堡审判现场,一个精心准备的国际法庭。
    审判席上,4位来自不同战胜国的法官端坐在那里。
    前苏联的法官身穿褐色戎装,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法官都是身穿黑色长袍。
    法庭内,厚重的灰色丝绒窗帘垂下来,遮住了纽伦堡深秋的天际,一排排的木头长凳被漆成了深木色。
    这个法庭展现在全世界面前的气氛,正如杰克逊法官所描述的,是“忧郁的庄严”。
    
    经过218天的持续审判,最终有18个纳粹分子被判以“战争罪”和“反人类罪”,其中11人被判处死刑。
    对德国来说,纽伦堡审判是黑暗历史的结束,也是同纳粹的过去划清界线的开始。
    德意志民族从此开始了对历史的反省。
    
    东京审判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1946年1月19日,远东盟军最高统帅部在日本东京设置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同时颁布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其内容与英、美、苏、法4国在伦敦签署的《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宪章》基本相同。
    中国委派法学家梅汝璈为法官。
    由11国检察官组成的委员会于1946年4月29日向法庭提出起诉书。
    被告28人,除松冈洋右等3人已死亡或丧失行为能力外,实际受审25人。
    起诉书控告被告自1928年1月1日至1945年9月2日期间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
    审讯自1946年5月3日开始。
    1948年11月12日,法庭宣布判处东条英机、广田弘毅、土肥原贤二、板垣征四郎、松井石根、武藤章、木村兵太郎7人绞刑,木户幸一等16人判处无期徒刑,东乡茂德判处20年徒刑,重光葵判处7年徒刑。
    7人绞刑于1948年12月23日在东京巢鸭监狱执行。
    自1950年起美国不顾世界舆论的反对,将判刑的首要战犯陆续释放出狱。
    这次审判并不能代表所有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意志。
    但确认侵略战争为国际法上的犯罪,策划、准备、发动或进行侵略战争者列为甲级战犯,是对国际法战犯概念的重大发展。
    
    谁被尊为印度国父?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1948),人称圣雄甘地,是印度民族主义运动和国大党领袖。
    他是印度的国父。
    他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增强了印度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通过非暴力不合作,甘地使印度摆脱了英国的统治。
    激发了其他殖民地的人民起来为他们的独立而奋斗。
    最终大英帝国分崩离析了,取而代之的是英联邦。
    甘地经常说他的价值观很简单,那就是:真理、非暴力。
    
    甘地认为,所有宗教本质上是统一的。
    甘地这一所有宗教本质上统一的思想,是他对世界宗教进行认真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
    他说:“事实是,宗教之间没有不可调和的区别。
    如果你探索表面,到了底部,你会发现它们具有同一基础。”
    他打比方说,所有宗教就像不同的河流,最终汇合于同一海洋:“河流有许许多多,彼此不同,但是它们汇流于同一海洋。
    同样,宗教也有许许多多,但是,所有宗教的真正目的是相同的。
    因此,如果我们关注目的,便会发现各个宗教之间没有区别。”
    也就是说,所有宗教具有同一基础和目的。
    
    甘地这里所说的宗教的同一基础和目的是指道德。
    甘地的宗教是以道德为核心的道德宗教或伦理宗教。
    他主张,道德是宗教的核心和基础,宗教和道德彼此相关,相互依存。
    就他本人来说:“道德、伦理和宗教是相互转换的同义词。
    道德生活不触及宗教,犹如建筑在沙堆上的城堡。”
    
    谁是现代大众理论的先驱?
    
    奥尔特加·加塞特(1883—1955),西班牙著名思想家,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知识贵族与公共知识分子之一,现代大众社会理论的先驱,加缪誉之为“尼采以后欧洲最伟大的作家”。
    著有《我们时代的主题》、《大众的反叛》、《什么是哲学》等,他的哲学思想以及对于文学艺术的论述,在西班牙乃至西方世界具有重要影响。
    《大众的反叛》是奥尔特加最负盛名的代表作,通过对“大众”及其反叛心理的剖析,他对西方文化的危机以及现代社会的病理现象做出了诊断。
    该书出版后不久,《大西洋月刊》即评论说:“奥尔特加的《大众的反叛》之于20世纪,一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之于18世纪,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之于19世纪。”
    
    谁发现了“会跳舞的基因”?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是美国遗传学家,1902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1923年在康乃尔大学农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1927年获植物学博士学位。
    而后,麦克林托克主要从事玉米遗传学的研究,在玉米中发现了“会跳舞的基因”。
    她一生未婚,但对玉米可以说是情有独钟。
    有关玉米染色体遗传变异的许多重大发现(如易位、倒位、缺失、环状染色体、双着丝粒染色体、断裂—融合—桥周期和核仁组织区功能等)都与她有关,她还成功地阐明了脉孢菌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可以说,她以玉米遗传学的研究成果推动和促进了细胞遗传学这一遗传学分支学科的建立。
    但是,真正使她名垂科学史册的却是她在玉米中对可移动基因——转座基因(俗称“会跳舞的基因”)的研究。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
    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
    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
    可是,麦克林托克竟然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起舞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
    尽管“转座基因”的概念她在1938年就已提出,但是这一调控系统却是她从1944年至1950年整整花了6年时间才完全弄清楚的。
    
    麦克林托克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发现能跳动的控制因子,可以调控玉米籽粒颜色基因的活动,这是生物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调控模型,对后来莫诺和雅可布等提出操纵子学说提供了启发。
    转座因子的跳动和作用控制着结构基因的活动,造成不同的细胞内基因活性状态的差异,有可能为发育和分化研究提供新线索,说不定癌细胞的产生也与转座因子有关。
    转座因子能够从一段染色体中跑出来,再嵌入到另一段染色体中去,现代的DNA重组和基因工程技术也从这里得到过启发。
    转座子的确是在内切酶的作用下,从一段染色体上被切下来,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再嵌入到另一切口中去的。
    
    谁成功研制了第一架直升机?
    
    1919年,世界上公认的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伊里亚·穆罗梅茨”号的发明者西科斯基移居美国。
    1928年他加入了美国国籍,并于次年组建了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开始研制水上飞机,先后交付了S—38、S—40、S—42和S—44等型号,其中S—44曾创下了飞越大西洋的最快纪录──14小时17分钟。
    
    在创造了无数辉煌之后,西科斯基决定把精力投入到对直升机的研制中。
    不到3年时间,他解决了直升机最大的难题──直升机有在空中打转儿的毛病。
    他巧妙地在机尾装了一副垂直旋转的抗反作用力的小型旋翼──尾桨,终于使直升机飞上了天空。
    
    1939年9月14日,西科斯基身穿黑色西服,头戴鸭舌帽,爬进座舱,轻松地把一架型号为VS—300的直升机升到空中,高约二三米,平稳地悬停了10秒钟之久,然后轻巧地降落地面。
    这在航空史上是崭新的一章,意味着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直升机升上了天空。
    经反复试飞,西科斯基发现VS—300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
    1940年底,美国陆军决定大量购买VS—300的改进型VS—316,军队编号为R—4。
    
    1972年10月26日,西科斯基在美国康涅狄格州伊顿市逝世,终年84岁。
    他传奇般的一生正如他所说过的一句话:“人类征服天空发明飞行器是最令人引为自豪的伟大成就,而这成就起源于人类的一个梦想。
    这个梦想让人想象,最后通过人得以实现。”
    
    你知道喜剧大师卓别林吗?
    
    1889年4月16日,卓别林诞生在英国伦敦的一个贫民区。
    他的父母都是喜剧演员,经常在伦敦的游艺场里演出。
    后来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他和比他大四岁的哥哥,生活十分贫苦。
    由于过度劳累,母亲染上了喉炎,卓别林5岁那年,母亲在一次演唱时,由于嗓音过于微弱,被观众哄下了舞台。
    管事的灵机一动,让卓别林代替母亲演出,卓别林故意用沙哑的嗓子学妈妈唱歌,没想到观众竟大为欣赏,报以热烈的掌声。
    
    生性活泼好动的卓别林,一直向往当一名真正的演员,他曾随一个闯荡江湖的戏班巡回演出,还曾在一个马戏团里当过一阵子杂技演员。
    1907年,卓别林终于被伦敦专演滑稽哑剧的卡尔诺剧团录用,他刻苦训练,精益求精,把杂技、戏法、舞蹈、插科打诨、令人发笑的忧郁和让人流泪的笑巧妙而自然地融为一体,初步形成了他后来的那种独特的哑剧风格,几年过去,卓别林成了卡尔诺剧团的台柱,获准到法国和美国等地演出。
    
    1913年底,好莱坞的启斯东制片公司看中了卓别林,和他订了一年的合同。
    卓别林为启斯东公司拍摄了35个短片,从《赛车记》开始,卓别林那有名的化妆——圆顶帽、小胡子、灯笼裤、大皮鞋和文明棍就陆续出现在银幕上了。
    卓别林对此曾经解释说,小胡子是虚荣心的象征;瘦小的外衣和肥大的裤子是一系列可笑行为和笨拙举止的写照;而手杖呢,不但是纨绔子弟的标记,而且可以用它勾住别人的腿或肩膀,增加喜剧效果。
    
    1925年,卓别林完成了轰动一时的长片《淘金记》,描写19世纪末美国发生的淘金狂潮。
    《淘金记》在卓别林的艺术生涯中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既是他早期作品的总结,又为他以后更成熟的作品奠定了基础。
    
    20世纪30—50年代,是卓别林喜剧创作的高峰,他先后创作了《城市之光》(1931)、《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和《舞台生涯》(1952)等优秀作品。
    在《城市之光》和《摩登时代》里,他无情地揭露了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和劳动人民遭受的苦难;在《大独裁者》里,他把矛头直接指向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舞台生涯》里,他进行了严肃的人生探索,表现了对未来的希望。
    
    1966年,77岁高龄的卓别林拍摄了最后一部影片《香港女伯爵》,之后便与爱妻奥娜一起,隐居在瑞士风景秀丽的维薇安,直到1977年辞世。
    
    谁被称为“原子核之父”?
    
    被称为“原子核之父”的英国科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9),是开辟科学新时代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1899年,28岁的卢瑟福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钍”和新型放射线;1902年他又发现一种原子可以蜕变为另一种原子,否定了原子永远不变的旧观念,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的散射实验(被称为卢瑟福实验),提出了一个类似太阳系结构的原子模型;原子中央是一个带有正电荷的硬核,所有带负电的电子围绕着这个硬核旋转,就像行星绕着太阳转一样。
    这一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为后来深入探讨原子结构奠定了基础。
    
    1919年,卢瑟福用放射性元素钋的α粒子轰击氮原子,获得了氮的同位素,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
    
    1920年,他还预言中子的存在,认为原子核内部存在某些不带电的粒子,很容易打入原子核内,或者和原子核结合起来,或者在它的强大场内蜕变。
    12年后,这种中子果然被人们发现,成为轰击原子核的最佳“炮弹”,为原子核链式反应、释放原子能提供了条件。
    
    卢瑟福不仅在科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还培养了1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世界上培养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导师。
    
    何谓“哥本哈根精神”?
    
    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出生在哥本哈根大学,从小跟着当教授的爸爸参加每周一次的家庭式学术沙龙,练出一身“反骨”。
    7岁上小学时,他就敢公然指出教材和教师的差错。
    博士毕业后去英国进修,第一次见导师,他带去了自己一篇批评导师的论文,而且操着极不熟练的英语把论文讲解了一通,结果此后再没有得到过人家的好脸色。
    所幸后来他在一次聚餐中认识了卢瑟福,继而跟随卢瑟福到了曼彻斯特,人生由此发生了转变。
    
    等到玻尔27岁受聘于哥本哈根大学,31岁成为教授,32岁当选丹麦科学院院士,37岁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将自己那种“自由思考和讨论,高度的智力活动,快乐而大胆的科学涉险精神”转化为著名的“哥本哈根精神”。
    1921年,他婉拒了卢瑟福“在曼彻斯特建立现代物理研究中心”的高薪邀请,创建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并领导这一世界性的科学中心40年,因为他“立志帮助自己的国家发展自己的物理学研究”。
    在玻尔周围团结了一大批性格鲜明、才华横溢的青年学者,如以尖酸刻薄著称的泡利,讲起笑话来满嘴跑火车的朗道,把画漫画和写打油诗当主业、物理研究当副业的珈莫夫,而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都获得了诺贝尔奖。
    在丹麦这个小国形成的哥本哈根学派,很快成为全世界量子力学的学术中坚和物理学界的朝拜对象。
    
    玻尔自称“从来不怕在别人面前显露我的愚蠢”。
    玻尔的声望达到这样的程度:他与爱因斯坦齐名。
    给玻尔写信或拜访他不需要地址,到了哥本哈根,邮差或司机自然知道他的住处。
    他1922年应邀赴德国讲学的活动甚至能形成“玻尔节”。
    而就在那次“玻尔节”中,20岁的大学生海森堡对玻尔的学说提出了强烈的质疑,玻尔在约他散步并深入长谈后坦陈了自己的疏漏,并邀他前往哥本哈根作研究。
    海森堡后来回忆说:“我真正的科学生涯是从那次散步开始的。”
    而玻尔却得意地说,他去德国讲学的最大收获是海森堡和泡利。
    
    谁被称为“世界杯之父”?
    
    国际足球协会联合会(简称国际足联)于1904年5月21日在巴黎成立。
    成立之初,只有7个成员:法国、比利时、丹麦、荷兰、西班牙、瑞典、瑞士。
    1910年,南非作为第一个非欧洲成员国加入国际足联,推动了国际足联的发展。
    1921年3月1日,48岁的雷米特当选为国际足联第三任主席,他在任期内做了两件事:其一,雷米特凭借出众的外交能力,壮大了国际足联的规模,1954年他卸任时,FIFA的成员协会已从20个发展为85个,特别是1946年,雷米特争取到了英伦三岛四个足协(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的加入,作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这四个足协至今仍拥有独立参加世界杯的资格。
    其二,雷米特创立了世界杯大赛。
    为此,雷米特得到了“世界杯之父”的称号,最初的世界杯奖杯也以他的名字命名。
    1930年7月18日,首届世界杯在乌拉圭揭幕,最后东道国巴拉圭赢得了“世界杯”足球赛史上的第一个冠军。
    1956年10月16日,雷米特在巴黎去世,享年83岁。
    
    何谓种族隔离制度?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对白人与非白人(包括黑人、印度人、马来人及其他混血种族)进行分隔,并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给予差别待遇的一种制度。
    1948年被以法律方式固定下来,直到1994年废止。
    南非的种族隔离法律以四种人为分类:白人、有色人种、印度人与黑人。
    其中日本人与华人被视为与白人同等级。
    其内容如下:   
    原住民土地法与“家园政策”——1971年开始将居多数的黑人移居到南非共和国13%的边陲地带的十个“国”并给予自治权,目标是使其独立;移居的这些“国”的黑人会失去南非共和国的公民身份。
    但是这些“国”中白人仍然居有政治经济的优越地位。
    而且南非共和国从1976年到1981年扶植温达、希斯凯、川斯凯与波布纳等四个“国”独立,但都没有被国际所承认。
    
    集团地区法——以人种作为居住地区的限制;   
    混种婚姻禁止法——禁止人种不同的男女结婚;   
    背德法——对于恋爱行为的限制与惩罚;   
    其他在医疗、宗教、就职等方面都作出相当的限制。
    
    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不但引发国内的反弹与抗争,更引发国际社会的攻击与经济制裁;1989年戴克拉克担任南非总统后,便释放反对种族隔离政策而入狱的曼德拉,并于1990年解除戒严;1991年南非共和国废止人口登记法、原住民土地法与集团地区法,在法律上取消了种族隔离政策。
    1993年,戴克拉克因对南非的民主贡献,与曼德拉一同获颁诺贝尔和平奖。
    
    《尤利西斯》是谁的作品?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意识流文学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于192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主人公,苦闷彷徨的都柏林小市民,广告推销员利奥波德·布卢姆于1904年6月16日一昼夜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日常经历。
    乔伊斯选择这一天来描写,是因为这一天是他和他的妻子诺拉·巴纳克尔首次约会的日子。
    小说的题目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Odysseus,拉丁名为尤利西斯),而《尤利西斯》的章节和内容也经常表现出和荷马史诗《奥德赛》内容的平行对应关系。
    利奥波德·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的妻子摩莉·布卢姆则对应了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Penelope),青年学生斯蒂芬·迪达勒斯(Stephen Dedalus,也是乔伊斯早期作品《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主人公,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
    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同时刻画了他不忠诚的妻子摩莉以及斯蒂芬寻找精神上的父亲的心理。
    小说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和意识流手法构建了一个交错凌乱的时空,语言上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尤利西斯》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并被誉为20世纪一百部最佳英文小说之首。
    
    “范登堡决议案”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948年6月11日,美国参议院审核、通过参议院外委会主席范登堡提出的决议案,史称“范登堡决议案”。
    范登堡决议案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支持集体和单独自我防御实践,但要求其须与联合国宪章及其原则相一致;第二,美国将在自助与相互援助的基础上、参与区域性集体安全协定。
    
    上述内容表达了美国既要与西欧国家结盟,壮大其冷战力量;又想使美国避免直接卷入战争与军事冲突的矛盾心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随着德意日法西斯的败亡,美英苏三大国战时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三大国在意识形态、政治与经济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距逐渐增大,开始以对抗代替了合作。
    为此,美国改变其大国合作政策,转而推行单边主义形式的全球战略,并继之以冷战对抗政策。
    在冷战的旗帜下,美国推出大西洋联盟政策,其中,“范登堡决议案”就是美国统治集团为大西洋联盟框架下美欧联盟关系所做的一种政治约定。
    
    “范登堡决议案”有何作用?
    
    “范登堡决议案”对美国外交政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范登堡决议案”使美国摆脱孤立主义传统外交的局限,开始步入与西欧国家政治与军事联盟的轨道。
    在美国外交史上,孤立主义一直是其美国外交政策信守的圭臬,并且深入到美国宪政体制的内里。
    “范登堡决议案”则第一次以立法的方式,确定了美国对外联盟政策的基本原则,推动了美国由孤立主义全面迈向全球主义。
    “范登堡决议案”成为美国制定大西洋联盟政策的关键。
    
    二、“范登堡决议案”不是疏远,而是加快了美欧双方战后联合的步伐。
    在“范登堡决议案”之前,美国与西欧国家先后进行了五角大楼谈判、华盛顿试探性谈判,并且草拟了多个文件,但是在大西洋联盟建设却没有实质性成效。
    “范登堡决议案”则明确地向西欧国家宣示了美国冷战联盟政策的基本要求与政策底线,促进了西欧国家在政治、安全领域向美国靠拢,这成为大西洋联盟得以迅速建立的一副催化剂。
    
    三、“范登堡决议案”极大地加强了美国政府与国会的合作,拉近了民主党与共和党之间的政治距离,便利了大西洋联盟政策的顺利制定与实践。
    决议案并非是国会对政府大西洋联盟政策实施阻碍,而是国会与政府、民主党与共和党携手、共同制定了美国新的冷战联盟原则。
    这一情形在美国外交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而促成这种府院联合、两党联合的直接动力就是冷战。
    
    以色列是何时复国的?
    
    1947年,鉴于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和平努力受到挫败,英国政府决定从巴勒斯坦托管地脱身。
    犹太人的移民数量自从19世纪末以来一直稳定增长,受到二战中的犹太人大屠杀影响,犹太人复国的理念也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支持。
    联合国成立了“巴勒斯坦专门委员会”,1947年11月,联合国大会表决了《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33国赞成(包括美国和苏联),13国反对,10国弃权。
    通过决议:将巴勒斯坦地区分为两个国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分别拥有大约55%和45%的领土,耶路撒冷被置于联合国的管理之下,以期避免冲突。
    
    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通过分治方案的当日,大卫·本·古理安接受了该方案,但被阿拉伯国家联盟断然拒绝。
    阿盟委员会高层下令对以色列的犹太平民展开为期三天的暴力袭击,攻击建筑、商店,以及住宅区,紧接着犹太人组织的地下民兵部队展开还击,这些战斗很快便蔓延为大规模的冲突,继而引发了1948年的以色列独立战争。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以色列正式宣布成立。
    以色列在1949年5月11日被承认为联合国的成员国。
    
    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结局如何?
    
    1948年5月15日凌晨,埃及、伊拉克、约旦、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为争夺巴勒斯坦,悍然发动了对以色列的战争,史称第一次中东战争。
    北边的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军队都在接近巴勒斯坦边界的地方被阻挡下来,来自东方的约旦军队则攻下耶路撒冷的东部,并且对城市的西部展开攻击。
    不过,犹太人的民兵部队成功地阻挡了约旦军队,而地下的国民军也阻止了来自南方的埃及军队。
    从6月开始,联合国宣布了一个月的停火令,在这段期间里以色列国防军正式成立。
    在数个月的战斗后,双方在1949年达成一则停火协议并划清暂时的边界,这条边界线被称为“绿线”。
    以色列在约旦河的西方获得了额外的%的管辖领域,约旦则占有以色列南部一块山地区域和撒马里亚,后来那里被称为西岸地区。
    埃及在沿海地区占有一小块的土地,后来被称为加沙地带。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逃离了新成立的以色列国,巴勒斯坦人将此次流亡称为“大灾难”。
    预计有40万至90万名巴勒斯坦难民流亡,联合国估计有万人。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未解决的冲突,以及巴勒斯坦难民的问题一直持续至今。
    
    谁发明了电视?
    
    1900年,电视——Television这个词首次出现。
    电视诞生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历史将记住它的发明者的名字——一位14岁的美国少年,名字叫费罗·T.法恩斯沃斯。
    在法恩斯沃斯之前,英国科学家约翰·洛吉·贝尔德(1888—1946)一直致力于用机械扫描法传输电视图像。
    
    1925年10月2日,他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能传输图像的机械式电视机,这就是电视的雏形。
    尽管画面上木偶面部很模糊,噪音也很大,但能在一个不起眼的黑盒子中看到栩栩如生的图像,仍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
    刚问世的电视被称为“神奇魔盒”。
    法恩斯沃斯于190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犹他州的农家,幼年的法恩斯沃斯就表现出早慧的迹象。
    他对见过的任何机械装置具有摄影般的记忆力和天生的理解力。
    法恩斯沃斯的父母不断搬家以寻找较理想的土地居住。
    
    当他们在爱达荷州定居下来之后,11岁的费罗得知他的新家装有输电线后,欣喜若狂。
    他在家里的屋顶阁楼上开始认真地考虑研制电视。
    他几乎是从本能上意识到用机械装置传送图像是不可行的。
    这名年轻人还有一个直觉,即令他感到新奇的物理学领域——电子学的研究——有可能掌握着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无论如何,电子能够以机械装置不可比拟的速度移动,这就可使图像清晰得多,并且意味着不需要活动元件。
    他由此推理,如果一个画面能转换成电子流,那么就能像无线电波一样在空间传播,最后再由接收机重新聚合成图像。
    从本质上看这是个相当简单的主意,但如此简单的想法却似乎没有任何人想到。
    
    1927年,他用电子技术传送图像取得了成功。
    
    1928年,他发明了电子图像分解摄像机。
    
    1929年,他成立法恩斯沃斯电视股份有限公司。
    
    1937年,他的电子电视系统成功地击败贝尔德,使贝尔德的机械扫描电视装置被淘汰,从而确定了电子电视系统的垄断地位。
    这时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电视诞生了。
    当美国专利局终于认定法恩斯沃斯应该是电视的所有主要专利的持有者时,已经到了30年代后期,这对法恩斯沃斯已太迟了,他的资金差不多耗尽了。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逼近,联邦政府不久即宣布暂停发展电视工业。
    这样一来,不得不推延到1946年,电视才有可能合法地开始制造,到那时法恩斯沃斯的专利已超过了保护期限。
    法恩斯沃斯历经艰辛发明了电视,自己在个人收益上却一无所获。
    
    1969年7月,已近高龄的法恩斯沃斯与妻子埃尔玛在他们缅因州家中看电视,屏幕上正播放着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的实况。
    他平静地对妻子说道:“你知道,为了今天,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不久后,费罗·法恩斯沃斯患了肺炎,于1971年6月去世。
    《纽约时报》在讣闻中称他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具魅力的发明家之一。
    
    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有何特色?
    
    法兰克福学派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被认为是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的一支。
    其主要人物包括第一代的阿多诺、马尔库塞、霍克海默、弗洛姆,以及第二代的柏格、尤尔根·哈贝马斯等人。
    
    社会研究中心成立于1924年,但要到1930年由霍克海默成为机构主任之后,才转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考方式,包括以马克思及黑格尔、卢卡奇、葛兰西等人的理论为基础,对于20世纪的资本主义、种族主义及文化等作进一步的探讨,并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现代化理论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他们最大的特色,在于建立所谓的批判理论,相较于传统社会科学要以科学的、量化的方式建立社会经济等的法则规律,他们则更进一步要探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的因素在其中的作用。
    阿多诺提出的文化工业、哈贝马斯提出的哈贝马斯沟通理性等,都是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
    
    谁被誉为“精神领域的哥伦布”?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大学者之一。
    他的心理学研究和精神分析学,成为各门学科汲取灵感的源头。
    因此,弗洛伊德被誉为“精神领域的哥伦布”。
    1856年3月6日,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弗莱堡(弗莱堡现为德国的一部分)一个犹太商人家庭。
    他母亲共生了三个儿子和五个女儿,他是长子;但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
    他的家庭财政紧张,居住拥挤,但他的父母尽力抚养他们。
    他四岁时全家迁居到维也纳,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那里度过的。
    弗洛伊德读书时就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学生,1881年他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医学学位。
    
    1895年,弗洛伊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论著《歇斯底里论文集》;五年后,他又推出了第二部论著《梦的解析》。
    《梦的解析》是弗洛伊德最有创造性、最有意义的论著之一。
    虽然该书问世后非常滞销,但却大大地提高了他的声望。
    1908年弗洛伊德在美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当时他已是一位知名人士了。
    1902年他在维也纳组织了一个心理学研究小组,艾尔弗雷德·阿德勒就是其最早的成员之一,几年以后卡尔·荣格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两个人后来都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著名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六个孩子。
    他晚年患了颌癌,为了解除病根,从1932年起先后做过30多次手术。
    尽管如此,他仍然工作不息,继续写出了一些重要论著。
    1938年,纳粹分子入侵奥地利,由于弗洛伊德是犹太人,因此他不顾82岁高龄逃往伦敦,1939年9月23日因癌症不幸去世。
    
    法国为何创办戛纳电影节?
    
    戛纳电影节目前是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
    1939年,法国为了对抗当时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控制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决定创办法国自己的国际电影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筹备工作停顿下来。
    大战结束后,于1946年9月20日在法国南部旅游胜地戛纳举办了首届电影节。
    自创办以来,除1948年、1950年停办和1968年中途停办外,每年举行一次,为期两周左右,原来每年9月举行。
    1951年起,为了在时间上争取早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改在5月举行。
    
    谁被誉为“欧洲之父”?
    
    罗贝尔·舒曼(Robert Schuman,1886—1963),法国前总理,生于卢森堡。
    先后在波恩、慕尼黑、柏林和斯特拉斯堡等地的大学攻读法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毕业后当律师。
    1919—1949年任国民议会议员。
    二战期间被德军逮捕,逃脱后参加抵抗运动。
    后为人民共和运动的创始人。
    1945—1962年再任国民议会议员。
    1946年6—11月任财政部长。
    1948年7月—1953年1月任外交部长。
    在任外长期间,与让·莫内一起倡导欧洲建设,并于1950年5月9日提出舒曼计划,奠定了欧洲煤钢联营和防务共同体的基础。
    1955年任欧洲运动主席。
    1958—1960年担任欧洲共同市场的协商机构欧洲议会主席,并任议员至1963年2月,同年9月4日逝世。
    由于他在西欧联合中的贡献,被称为“欧洲之父”。
    
    何谓舒曼计划?
    
    1949年12月13日,欧洲委员会咨询议会通过决议,建立欧洲超国家的钢铁高级机构,以协调管理西欧各国的钢铁工业。
    决议还建议在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等方面也建立类似的高级机构。
    1950年5月4日,法国外交部长舒曼致函欧洲委员会秘书处,表示法国对上述建议感兴趣。
    5月9日,舒曼举行记者招待会,发表了一项声明,提议“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各成员国之间的煤钢流通将立即免除一切关税”。
    舒曼的这一声明,通常被称为“舒曼计划”。
    根据舒曼的建议,1950年6月20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六国在巴黎开始谈判。
    六国达成协议,于1951年4月18日签订了为期50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
    1952年7月25日,条约正式生效。
    8月,正式成立超国家的“联营”最高权力机构,由9人组成,舒曼计划的起草人法国的让·莫内担任该机构的首任主席。
    1953年2月—1954年8月,“联营”六国先后建立了煤、钢、铁沙、废铁、合金钢和特种钢的共同市场。
    “联营”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协调成员国的煤钢生产、投资、价格、原料分配和内部的有效竞争。
    欧洲煤钢联营促进了成员国冶金工业的发展,它的建立为50年代后期成立“欧洲共同市场”奠定了基础。
    
    谁被称为“原子弹之父”?
    
    罗伯特·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1904—1967)美国犹太人物理学家,曼哈顿计划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
    奥本海默出身于美国纽约一个家境富裕的犹太人家庭,母亲是天才画家,常常鼓励奥本海默接触艺术和文学,不幸在奥本海默9岁时去世。
    奥本海默是早慧的天才,三年读完大学;1925年以荣誉学生的身份毕业于哈佛大学。
    随后奥本海默到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开始攻读理论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1926年转到德国哥廷根大学,跟随玻恩研究;1927年以量子力学论文获德国格丁根大学博士学位。
    接下来的两年,他在瑞士的苏黎克和荷兰的莱登作进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奥本海默回到美国,不幸感染了肺结核,在新墨西哥州洛塞勒摩斯镇附近的一个农场上养病。
    后来他在柏克莱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任教。
    
    奥本海默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天文、宇宙射线、原子核、量子电动力学到基本粒子。
    他有辩才,长于组织管理能力,精通八种语言,尤爱读梵文《薄伽梵歌》经典,为此自修梵文。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