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尊王朝 寻宝美利坚

第61章 方寸大乱的兰迪

寻宝美利坚 落寞的蚂蚁 15223 Apr 30, 2023 3:49:08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超值金版-世界历史1000问》章节阅读:

    第二篇 中古史 2   
    欧洲骑士文学有哪些特点?
    
    欧洲骑士文学繁盛于12、13世纪的法国,主要形式有三种:骑士抒情诗、英雄史诗、骑士传奇。
    其中骑士抒情诗以《破晓歌》为代表,英雄史诗以《罗兰之歌》为代表,骑士传奇则完全出于文学的浪漫想象而由文人或宫廷诗人创作,数量众多、系统繁复,可以说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
    
    骑士的忠君、护教、行侠乃是以政治和宗教利益为准则的,实际上他们不但是封建领主所豢养的武力阶层,而且其自身也属于封建统治者。
    他们忠君、护教、行侠是建立在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之下的,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和基督精神为最终归宿。
    
    骑士文学描写骑士,采取传奇的题材,即非现实的叙事诗和幻想小说;以忠君、护教、行侠为内容;以英雄与美人,冒险与恋爱为题材;采用即兴的、自由的、浪漫的创作方法编纂而成。
    从某种意义上讲,英雄的最高荣誉就是被授予骑士的头衔,而骑士也就象征着英勇与忠诚。
    骑士的荣誉来自封建领主的授予。
    换言之,以全身之英勇与忠诚换取统治阶层的认可与表彰是作为英雄的最高价值或终极目的。
    
    拜占庭艺术有哪些特点?
    
    自从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帝国之后,以君士坦丁堡(现在的伊斯坦布尔)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即被称为拜占庭帝国。
    其中蓬勃发展的东方基督教艺术也发展成为拜占庭艺术。
    拜占庭艺术在现今的土耳其、希腊、保加利亚等地仍然有很多遗址。
    
    拜占庭艺术的奥秘,在于拜占庭的艺术家能奇妙地混合单纯和复杂的形式,简化空间并强化戏剧性的效果,还将冲突性的故事安排在纯粹装饰性的画面上。
    他们的用色不再研究和模仿自然界的颜色,反而喜欢用一些浓烈而非现实的装饰性颜色:比如黄金、宝石蓝、深绿等,来表现自己的典雅品位和描述自己想象中富贵华丽的天堂。
    
    拜占庭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有华丽的贴金箔的背景,镶嵌马赛克的造型技巧,宝光流动的颜色变化,空间简化,戏剧张力强。
    头顶上神圣人物有金色圣光等。
    
    尼卡起义是怎么一回事?
    
    532年1月11日,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今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爆发了一场平民起义,起义者以“尼卡”(希腊语“胜利”之意)为口号,故称尼卡起义。
    起义是由皇帝查士丁尼的横征暴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引起的。
    起义者袭击官署,焚毁富人宅邸,包围五宫。
    起义延续8天之久,控制了除皇宫以外的整个君士坦丁堡,并推选希巴提斯为皇帝。
    查士丁尼先是用罢免一些文官职务的办法,企图扑灭起义的烈火,缓和平民对官吏的仇恨,但未能奏效。
    后又假意认罪,答应实行大赦,亦未能成功。
    当查士丁尼企图逃走时,被皇后慕奥多拉阻止,并用激昂的言辞鼓励他和大臣们的信念。
    最后查士丁尼的大将贝利撒留施展阴谋诡计,将起义者诱进赛车场,利用雇佣军四面包围,残酷地镇压了这场起义。
    万起义者被屠杀,领导人被处决,但起义沉重地打击了东罗马帝国的统治。
    
    何谓保罗派运动?
    
    保罗派,拜占庭帝国的基督教异端教派之一。
    约5世纪起产生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7世纪下半叶传播于拜占庭,8—9世纪广泛发展。
    其教义受摩尼教影响,相信善恶二元论:善指精神世界或灵魂世界,为天父所创造的“天国”;恶指物质世界,为恶魔所创造的“现世”。
    要求恢复原始基督教会的朴素和平等精神,简化宗教仪式,谴责正统教会的豪富、奢华和教阶制,反对崇拜圣母、圣徒、十字架和各种圣像、圣物,主张取消修道院制度和正统教会所奉行的圣礼,保持洗礼,但洗礼宜在耶稣受洗年龄30岁时在河水中举行。
    
    保罗派信徒多为农民和城市平民。
    拜占庭帝国反对圣像崇拜的皇帝,一度对他们采取笼络政策。
    752年,皇帝命保罗派信徒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一带移居巴尔干半岛,以对抗保加利亚人,从此他们在巴尔干各地广泛发展。
    督马起义时,保罗派参加。
    起义失败后,大批保罗派信徒被屠杀。
    在帝国政权的镇压下,保罗派仍在阿拉伯人占领地区和帝国东部边疆一带活动,并在东部边境附近建立不喝水强按头军事根据地,不时出击。
    872年,保罗派的最后军事根据地被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一世攻陷,有组织的武装斗争终结。
    此后,信徒被迁往色雷斯,并逐渐同10—15世纪流行于保加利亚的异端鲍格米勒派合流。
    
    13世纪是谁行走了44个国家?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摩洛哥人,大旅行家,1304年2月24日出身于摩洛哥丹吉尔的一个柏柏尔人家庭。
    20岁左右时,他去麦加朝圣。
    从此,他踏上了一条长达万英里的旅途,经过了44个国家。
    
    首先,他沿着北非海岸旅行,穿过现今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和埃及的国土,到达开罗。
    从开罗到麦加有三条路线,白图泰选择了最短且最不常用的那一条,即从今日苏丹的苏丹港过红海去麦加。
    就在他到达苏丹的时候,当地爆发了针对埃及马穆鲁克统治者的叛乱,于是白图泰只得折回开罗。
    在路上,据说他碰到了一位“圣人”,预言他除非先去叙利亚,否则永远到不了麦加。
    这样,白图泰就决定先去大马士革,沿途参拜耶路撒冷等圣地后,再转向去麦加。
    
    在大马士革度过斋月后,白图泰顺利地同一支商队抵达了麦地那和麦加,完成了朝圣。
    这个时候,已经迷上旅行的他,决定不再回家,而朝下一个目的地、当时在伊儿汗国统治下的巴格达前进。
    
    白图泰穿过现今沙特阿拉伯境内的茫茫沙漠,抵达了巴士拉,然后他转向东北,朝拜了圣地伊斯法罕,再折回西南,经过设拉子、纳杰夫,抵达巴格达。
    当时的巴格达尚未从旭烈兀的劫掠中恢复,仍是一片破败景象。
    白图泰在巴格达遇见了伊利汗国的大汗不赛因,随着他一同去了伊利汗国首都大不里士。
    在蒙古入侵之时,大不里士没有抵抗即开城,因此没有受到什么兵灾,加之位于丝绸之路上,所以当时大不里士成了西亚首屈一指的商贸中心。
    在此之后,白图泰回到了麦加,做第二次的朝圣。
    
    白图泰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当时伊斯兰世界的每一个国家。
    在蒸汽时代到来以前,他可能是旅行路程最长的人。
    在阿拉伯世界,白图泰获得了崇高的声名,摩洛哥人将其作为英雄加以纪念。
    近代天文学家以其名字命名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
    
    你知道穆罕默德的生平吗?
    
    570年,穆罕默德出生在沙特阿拉伯麦加城古来什部落哈希姆家族。
    出生前父亲亡故,6岁时母亲病故。
    从此,由他的祖父阿卜杜·穆塔里卜和叔父艾卜·塔里卜先后抚养。
    童年替人放牧,12岁开始随伯父外出经商,曾到过叙利亚、巴勒斯坦等地,对当时阿拉伯半岛的社会状况及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宗教状况有较深的了解。
    25岁时受雇于麦加富孀赫蒂彻,为其经商,不久与其结婚。
    婚后他常到麦加郊区希拉山洞中静思,思索宇宙的奥秘与人生的价值。
    
    612年末,穆罕默德开始公开号召麦加居民放弃偶像崇拜,归顺并敬畏安拉,止恶从善,宣称伊斯兰教是自古以来的正统宗教,他自己是该教的最后一位使者。
    他主张限制高利贷、买卖公平、施济平民、善待孤儿、解放奴隶、制止血亲复仇、实现和平与安宁,吸引了一批当地人的归顺。
    
    619年,其叔父和妻子相继去世,使穆罕默德失去了两位重要的保护人和支持者,麦加贵族乘机加紧迫害他。
    伊斯兰教史称此年为“悲痛之年”。
    
    622年,穆罕默德应麦地那人的邀请,令信徒分批秘密迁往麦地那,他本人也与挚友艾卜·伯克尔躲过敌人的追捕,于同年9月24日到达麦地那。
    在伊斯兰教史上把此年称为“伟大的迁徙之年”。
    后把此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在麦地那,他首先制定了一项与各氏族集团共同遵守的公约,藉以巩固各氏族的团结;接着建立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信仰为共同基础的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陆续确立伊斯兰教的各种典章制度。
    
    630年,由于麦加人违约,穆罕默德率领10万大军夺取麦加城,并迅速清除了“克尔白”殿内一切偶像,将“克尔白”定为伊斯兰教的朝拜中心。
    
    631年,阿拉伯半岛各部落纷纷派代表团到麦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兰教,到此,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632年,穆罕默德率领大批穆斯林从麦地那到麦加朝觐。
    同年6月6日(伊斯兰教历11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先知在麦地那与世长辞。
    
    人类历史上哪个帝国横跨东西方?
    
    阿拉伯帝国(632—1258)是阿拉伯人建立的伊斯兰哈里发国家。
    中国史书称之为大食。
    西方史籍称之为萨拉森帝国,面积最大时达到2339万平方公里,是人类历史上东西方跨度最长的帝国。
    610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复兴阿拉比亚自古以来的第一神教伊斯兰教,自称是遵循亚伯拉罕的遗教传播伊斯兰。
    到穆罕默德逝世时(632),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政教合一的、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出现于阿拉伯半岛,之后阿拉伯人开始在“圣战”旗帜下对外扩张,占领西亚、北非、中亚以及西班牙广大领土,形成庞大的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帝国统治者称哈里发,集政治、宗教大权于一身。
    帝国的政治宗教中心原在麦加—麦地那,倭马亚王朝时移至大马士革,阿拔斯王朝时又迁至巴格达。
    8—9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极盛时期,后因民族矛盾和内部分裂等原因,逐渐衰落。
    1055年,塞尔柱突厥人曾攻陷巴格达。
    1258年,阿拉伯帝国被蒙古帝国所灭,前后共存在626年。
    
    伊凡四世为何要采用沙皇称号?
    
    沙皇是俄罗斯国家帝王的称号,“沙”是由拉丁文“恺撒”一词转音而来的。
    早在15世纪后半叶,有一种说法就在俄罗斯流传,认为莫斯科大公是世界上拜占庭教会的唯一保护人,是拜占庭皇位的继承者。
    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以后,拜占庭帝国和皇帝的权力移到了“第三罗马”莫斯科及其大公的身上。
    伊凡四世时期,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逐渐形成,作为公国统治者称号的大公已不再适应。
    因此,1547年,俄罗斯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
    伊凡四世称沙皇是为了炫耀自己至高无上的君权,也是为了强调莫斯科大公国在欧洲国家中的地位。
    
    沙皇特辖区制度是怎么一回事?
    
    瓦西里三世的儿子伊凡四世(1533—1584年在位)即位时年仅3岁,大贵族为了控制实权不断地互相争夺,俄罗斯一片混乱状态。
    1547年伊凡已经成年,举行加冕仪式,自封沙皇(音译自罗马皇帝的头衔“恺撒”),表明自己要像罗马皇帝那样行使权力。
    伊凡性格狂暴、手段狠毒,因此被称为“伊凡雷帝、恐怖伊凡”。
    
    为了加强皇权,从1549年起伊凡四世开始改革。
    改革依靠有军功的中小贵族的支持,限制大贵族的专横。
    军功贵族是为沙皇服军役的贵族,沙皇封给他们土地,称领地,不服役时收回。
    而大贵族则主要是俄罗斯王公的后代,他们世袭占有大面积的土地,对皇权加强不满,因而是伊凡四世打击的对象。
    
    1565年2月,伊凡四世在全国推行“特辖制”,把全国划分为两大部分:普通区和特辖区,前者由贵族组成的杜马管理,后者由沙皇直接派人管理。
    特辖区内原来的大贵族(王公、波雅尔)一律迁入普通区,在那里领取相应的土地,特辖区里的土地转归沙皇,但又分发给亲信和军功贵族。
    波雅尔的经济基础被摧毁,敢于反抗和表示不满者,则被严厉镇压。
    对于曾与沙皇分庭抗礼的斯塔里茨公国和诺夫哥罗德,镇压尤为残酷。
    特辖制刚一推行就从斯塔里茨公国开刀。
    1565年初,以“重大叛国”罪处决该公国的数名显赫王公。
    1566年,把200名上书要求废止特辖制的贵族全部杀死。
    沙皇听说波雅尔杜马成员费多罗夫等与波兰国王勾结,1568年4月,便在皇宫里当着杜马成员的面亲自杀死费多罗夫,并血洗其领地。
    1570年1月,沙皇亲自率领特辖军到诺夫哥罗德,以所谓“阴谋叛变”罪,在那里进行六个星期的大屠杀。
    特辖制的实行,沉重地打击了大贵族势力,有利于君主**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从1584年3月18日伊凡四世病死,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将近30年间俄罗斯处于混乱时期。
    贵族争权、政变频繁,外敌入侵,**天灾,国家处于极度动荡之中。
    
    巴黎大学创办于何时?
    
    巴黎大学是一所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综合大学,其前身是索邦神学院,成立于12世纪初期。
    1180年,法皇路易七世正式授予其“大学”称号。
    巴黎大学与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以及萨莱诺大学并称欧洲最早的三所大学,故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
    欧洲各主要大学的建立均受此三校影响。
    
    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的学生已经上万,许多来自欧洲的邻国。
    在很长时间里,巴黎大学同教皇和国王都有特殊关系。
    17世纪,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学校长,使巴黎大学有了飞速的发展,奠定了它的国际威望。
    巴黎大学原址坐落在巴黎市第五区,是个知识密集的地区。
    因为13世纪的大学里以拉丁文传授知识和交谈,所以该区又称为“拉丁区”。
    作为文化象征,老巴黎大学周围的地区有五多:学校多、书店多、咖啡馆多、旧书摊多、旅馆多。
    文化名城巴黎正是因为有了巴黎大学才名扬世界。
    
    宗教裁判所是怎样的机构?
    
    13世纪上半叶,教皇英诺森三世为镇压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曾建立教会的侦察和审判机构,是为宗教裁判所的发端。
    霍诺里乌斯三世继任教皇后,于1220年通令西欧各国教会建立宗教裁判所。
    教皇格列高利九世又重申前令,强调设置机构的重要,并任命由其直接控制的托钵僧为裁判官,要求各主教予以协助。
    于是宗教裁判所在西欧天主教国家普遍成立。
    
    僧侣裁判官主要由多明我派修士担任,也有少数方济各派僧团成员。
    最初,裁判官巡回侦审,后来建立地区性的常设裁判所。
    裁判官掌握对本地区异端的搜查、审讯和判决大权。
    异端包括不同于罗马正统教派的言行和思想。
    巫士亦被视为异端,不少反封建斗士、进步思想家、科学家、术士皆为裁判所打击迫害的对象。
    异端罪的侦审秘密进行,控告人与见证人姓名保密,罪犯、恶棍乃至儿童,皆可作见证人。
    一经被控,绝难幸免。
    为被告作证、辩护,有被指控为异端的可能,因此无人敢为。
    被告如认罪并检举同伙,处理从宽。
    
    苦行、斋戒、离乡朝圣、在公开宗教仪式中受鞭打等,皆属轻罚。
    对不认罪、不悔过者,刑讯逼供,从严定罪,处以徒刑或死刑。
    死刑多为火刑,交由世俗当局执行。
    对被判死刑、徒刑者,财产没收归教会和世俗政权分享,或由政府全部占有。
    没收异端财产而获得利益,是世俗政权积极支持宗教裁判所的原因之一,从而造成滥肆搜捕、定罪,株连扩大的恶果。
    
    意大利比萨斜塔为何斜而不倒?
    
    意大利比萨斜塔始建于1173年,由著名建筑师那诺·皮萨诺主持修建。
    比萨斜塔位于罗马式大教堂后面右侧,是比萨城的标志。
    开始时,塔高设计为100米左右,但动工五六年后,塔身从三层开始倾斜,直到完工还在持续倾斜,在其关闭之前,塔顶已南倾(即塔顶偏离垂直线)米。
    
    在实际工作中,许多有关专家对比萨斜塔的全部历史以及塔的建筑材料、结构、地质、水源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并采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进行测试。
    比萨中古史学家皮洛迪教授研究后认为,建造塔身的每一块石砖都是一块石雕佳品,石砖与石砖间的黏合极为巧妙,有效地防止了塔身倾斜引起的断裂,成为斜塔斜而不倒的一个因素。
    但他仍强调指出,现在当务之急是弄清比萨斜塔斜而不倒的奥妙。
    
    从事观测该塔的专家盖里教授根据比萨斜塔近几年来倾斜的速度推测出,斜塔将于250年后因塔身的重心超出塔基外缘而倾倒。
    但是公共事务部比萨斜塔服务局的有关人员,针对盖里教授的看法提出了反驳,认为只按数学方式推算是不可靠的,比萨斜塔是“一个由多种事实交织成的综合性问题”。
    另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比萨斜塔塔身曾一度向东倾斜,而后又向南倾斜,他们认为该塔在过去几百年间斜而不倒,250年后倒与不倒恐怕不能局限于简单的假设和预测。
    
    当然,最关心斜塔命运的自然是比萨人,尽管他们也对斜塔的倾斜感到担忧,但更多的是骄傲和自豪,他们坚信斜塔不会倒下。
    他们有这样一句俗语,“比萨塔像比萨人一样健壮结实,永远不会倒下去。”
    
    卢浮宫始建于何时?
    
    卢浮宫又译罗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
    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塞纳河北岸(右岸),始建于1204年,历经700多年扩建、重修达到今天的规模。
    卢浮宫占地面积(含草坪)约为45公顷,建筑物占地面积为公顷,全长680米。
    它的整体建筑呈“5”形,分为新、老两部分,老的建于路易十四时期,新的建于拿破仑时代。
    宫前的金字塔形玻璃入口,是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
    同时,卢浮宫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
    
    据统计,卢浮宫博物馆包括庭院在内占地19公顷,自东向西横卧在塞纳河的右岸,两侧的长度均为690米,整个建筑壮丽雄伟。
    用来展示珍品的数百个宽敞的大厅富丽堂皇,大厅的四壁及顶部都有精美的壁画及精细的浮雕,处处都是呕心沥血的艺术结晶,让人叹为观止。
    
    黑死病是怎样横扫欧洲的?
    
    在14世纪中期,欧洲受到一场具有毁灭性影响的瘟疫侵袭,即一般人所称的黑死病。
    它从中亚地区向西扩散,并在1346年出现在黑海地区。
    它同时向西南方向传播到地中海,然后就在北太平洋沿岸流行,并传至波罗的海。
    约在1348年,黑死病在西班牙流行,到1349年,就已经传到英国和爱尔兰,1351年到瑞典,1353年到波罗的海地区的国家和俄罗斯。
    只有路途遥远和人口疏落的地区才未受伤害。
    根据今天的估算,当时在欧洲、中东、北非和印度地区,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人口因此死亡。
    
    黑死病是历史上最为神秘的疾病。
    从1348年到1352年,它把欧洲变成了死亡陷阱,这条毁灭之路断送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总计约2500万人!在今后300年间,黑死病不断造访欧洲和亚洲的城镇,威胁着那些劫后余生的人们。
    尽管准确统计欧洲的死亡数字已经不可能,但是许多城镇留下的记录却见证了惊人的损失:1467年,俄罗斯死亡万人,1348年德国编年史学家吕贝克记载死亡了9万人,最高一天的死亡数字高达1500人!在维也纳,每天都有500~700人因此丧命,根据俄罗斯摩棱斯克的记载,1386年只有5人幸存!   
    何谓朝鲜三国时代?
    
    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在公元前57年到668年占据朝鲜半岛的3个国家高句丽(前37—668)、新罗(前57—935)、百济(前18—660)三足鼎立的时代。
    
    据朝鲜史书记载,公元前57年,新罗统一了朝鲜半岛东南部地区且吞并了辰韩部族,从而立国,国号为“徐罗伐”。
    《三国史记》称新罗是三国中最先建立的国家,而在其他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中表明新罗可能是三国中最后一个建立的国家。
    
    503年,王国正式更名“新罗”。
    6世纪中叶前,新罗吞并了伽倻,高句丽和百济闻讯后两国结盟。
    为应对高句丽和百济不断入侵骚扰,新罗通过黄海海上通道与唐朝直接接触,加深与唐朝的友好关系。
    与唐朝的联军征服了百济和高句丽后,新罗与唐朝军队爆发战争,占领了百济故地和原高句丽部分领土,统一了朝鲜半岛大同江以南地区。
    
    圣德太子改革成效如何?
    
    592年,日本推古天皇(592—628)即位。
    翌年,即593年(推古天皇元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遗子厩户皇子为皇太子,并任命他为摄政王。
    后来世人称厩户皇子为圣德太子(574—622)。
    
    圣德太子摄政时期,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隋朝;朝鲜半岛上新罗强大起来,占据汉江、洛东江流域,这些国际形势引起圣德太子的极大注意。
    他接受中国的尊王大一统思想,试图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来挽救社会危机。
    为此,他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提倡儒学和佛教;制定“冠位十二阶”,取消世袭爵位,以十二种爵阶区别官位的高低;604年4月,圣德太子颁布宪法17条,规定尊卑地位及个人的权利和义务,强调国家的一统和皇权至上。
    
    圣德太子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氏姓贵族的势力,在贵族中间打下了皇权思想的烙印,为后来建立中央集权制奠定了思想基础。
    圣德太子还通过向中国派遣留学生,给中小贵族授予冠位等形式,培养和拉拢人才。
    但圣德太子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冠位制是在没有废除氏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且仅在畿内及其周边地区的中下级贵族中实行。
    17条宪法作为训诫,只能起到教化作用,没有更大的约束力。
    
    何谓日本大化革新?
    
    大化革新是日本的社会政治变革运动,发生于645年,因这一年为大化元年,故名。
    
    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实行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确立中央集权制和皇权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贵族奴隶主的保守势力。
    但改革没有触动部民制,更未摧毁氏姓贵族势力。
    圣德太子死后,外戚苏我氏专权,苏我虾夷、苏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势力,杀死圣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
    640年,圣德太子派到中国留学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学僧南渊请安归国(此前僧珉已于632年归国),他们带回隋唐的封建统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并传授给皇室贵族,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础。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镰足等人在皇极天皇接见高句丽、百济、新罗使节时,于朝中杀死苏我入鹿,其父苏我虾夷翌日自杀。
    这一事件史称乙巳之变。
    政变后,皇极天皇退位,革新派拥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为皇太子,中臣镰足为内臣,僧珉和高向玄理为国博士(顾问),建元大化,迁都难波(今大阪)。
    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为蓝本,参酌日本旧习,规定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
    646年元月以诏书形式公布革新的主要内容:废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贵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仓、田庄,均收归国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业部民,国家赐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级别所赐封户的赋课);确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区划和组织,中央分京师和畿内(京都周围地带),地方分国、郡、里;整备军事、交通制度。
    官吏由国家任免,废除世袭制;编制户籍、计账(规定赋役的登记),行班田收授之法,统定班给人民土地和应负租赋的数额;废旧贡纳制,实行租庸调的新税法及向皇室献纳仕丁(夫役)、采女(宫女)的制度。
    律令规定授予皇族以下贵族、官吏的位阶及相应的特权。
    同时,确立了严格划分良贱的身份制。
    
    日本为什么要设立天皇?
    
    701年,文武天皇颁布《大宝法令》,将以往的“大王”一律改为天皇,不久后编纂的《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有一段“天皇神话”。
    神话说:“在天界‘高天原’,有男女二神创造了日本国土,还生出了三个神。
    其中一个女神是‘天照大神’,她是日本皇室的祖先。
    她派孙子‘天孙’降临日本,‘天孙’的曾孙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
    这个神话显然是为了神化天皇的统治地位而编造的,表示皇权神授。
    直到1946年,裕仁天皇发表《人间宣言》,承认天皇是人而不是神,关于天皇的神话才被否定。
    
    世界最早最长的写实小说是哪部?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
    作品的成书年代一般认为是在1001年至1008年间,因此可以说,《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写实小说,小说描写了平安京时期日本的风貌,揭露人性,宫中的斗争,反映了当时妇女的无权地位和苦难生活,被称为日本的“国宝”。
    
    “源氏”是小说前半部男主人公的姓,“物语”意为“讲述”,是日本古典文学中的一种体裁,类似于我国唐代的“传奇”。
    《源氏物语》在日本开启了“物哀”的时代,在这以后,日本的小说中明显带有一种淡淡的悲伤。
    而“物哀”也成为日本一种全国性的民族意识,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散文家、物语作者流传了下来。
    
    你知道日本幕府的兴衰吗?
    
    幕府是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
    该词出自汉语,意为将军出征时的帐幕。
    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源氏幕府)、室町幕府(足利幕府)和江户幕府(德川幕府)。
    
    10世纪以后,公地、公民制解体,皇权式微,社会动乱,武士阶层随之崛起。
    
    1185年,关东源氏和关西平氏两大武士集团相争,前者胜,控制中央政权。
    1192年,源赖朝从朝廷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于镰仓置幕府,武士贵族专权自此始,天皇形同虚设。
    1333年,镰仓幕府亡,政权复归皇室。
    1335年,足利尊氏弟兄起兵镰仓,1336年,两度攻入京都,废后醍醐天皇,立光明天皇,设幕府于京都。
    1338年,北朝天皇授足利尊氏征夷大将军称号;1378年,第三代将军于京都室町街建新幕府,故名室町幕府。
    1573年,室町幕府亡。
    1600年,德川家康于关原(今岐阜县)之役击败反对派大名联军,权势日重;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于江户(今东京)建幕府。
    1867年,将军德川庆喜被迫还政天皇。
    1868年1月,天皇政府军大败幕府军;4月,江户和平移交给政府军,幕府领地大部被没收。
    德川幕府亡。
    幕府历史至此结束。
    
    你知道丰臣秀吉的生平吗?
    
    日本战国时代,战乱频仍,生灵涂炭。
    这是个重新洗牌的年代,百姓的苦难自不必说,大批旧贵族也在战乱中纷纷丧生,新兴武士崛起,全日本分为六十六国大名。
    丰臣秀吉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
    秀吉出身贫寒,8岁时丧父,随母改嫁,连姓都没有。
    秀吉不甘心如此贫苦一生,在20岁时即投身于兼并战争的洪流中,在织田信长的部下做一小卒,以其在苦难生活中磨炼出来的聪明能干很快崭露头角,得到了织田信长的赏识。
    1569年,秀吉出任京都守护;1573年,更被织田信长封给大片领地,跻身于大名之列。
    此后,秀吉追随信长出生入死屡立战功。
    
    1582年,秀吉出征被围,织田信长率部来救。
    途中在京都本能寺安营休息,平时受欺压太甚的家臣明智光秀突然叛变,将织田信长包围于寺中,织田信长毫无防备,既无援兵,又不甘被家臣俘虏,最后**。
    秀吉得知,迅速回部讨伐叛军,很快击败明智光秀,将其杀死。
    之后,秀吉便以信长继承人自居,引起信长部将反抗。
    秀吉接连镇压了信长诸子和重臣的反抗,此后继续统一日本的战争,终于在1587年统一全国。
    
    可能是因为丰臣秀吉出身低微,思想上没什么条条框框,不像日本社会中上层那样对中华文化奉若神明,他见日本已经安定,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充当亚洲霸主的思想,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
    
    1592年,丰臣秀吉亲率18万大军发动对明帝国附属国朝鲜王国的战争,迅速占领朝鲜大半,国王出逃,向宗主国明帝国求援。
    明大将李如柏率4万明军进入朝鲜,与日将小西行长加藤清正所率日军激战,收复汉城。
    
    1597年,丰臣秀吉再派水陆军14万进入朝鲜,决心与明帝国见个高低。
    明军在大将邢玠老将邓子龙的率领下,大破日军。
    丰臣秀吉征服朝鲜的梦想破产。
    对外战争的失败使得丰臣秀吉一下子为千夫所指,国内骂声一片,那些本来就看不起他的贵族大臣们更是群情汹涌,丰臣秀吉病倒不起,终于在1598年8月18日气病而死。
    
    你知道朱印船事件的始末吗?
    
    朱印船即指1592年至1639年间持有幕府将军朱红印执照、可以从事海外贸易的日本商船。
    朱印船贸易期间,日本来往于海外的人数约有10万人,称的上是日本的大航海时代。
    东南亚一些地方出现了有数百甚至上千的日本人定居,实行自治制。
    朱印船一般认为是文禄元年(1592年)丰臣秀吉开创的,但是近年来“德川家康说”也得到很多人认可。
    朱印船输入了生丝、绢织物、棉织物、毛织物等中国商品,鲨鱼皮、象牙、胡椒、水牛角、铅、药等东南亚商品。
    输出物主要是银、铜、铁、硫黄等矿物,其他还有刀剑、工艺品等。
    当时日本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产银国,有相当的购买力,对英国、荷兰、西班牙等国的西方商人来说极具威胁。
    
    1608年11月30日,一艘日本“朱印船”的船员在澳门的码头上与葡萄牙人发生纠纷,接着,他们上岸寻衅,打伤了前来劝解的澳葡官员。
    中日贸易船队司令佩索和愤怒的士兵、市民一起进行反击,杀死、俘获近百名日本船员。
    1609年秋,消息传到日本,日本政府决定惩罚在长崎贸易的佩索。
    他们调集军队于1610年1月3日对佩索的船队发动围攻。
    战斗持续到1月6日晚,最后,佩索点燃船上的火药库将自己连同价值上百万的金银和近3000担生丝全部炸沉海底,史称朱印船事件。
    
    武士道为何称为“战士之道”?
    
    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内容。
    它原是日本封建武士的道德规范。
    日本武士是一个特殊的阶层,在日本历史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武士是在大化革新之后,作为封建贵族庄园的扈从而出现的。
    后来武士不断壮大,开始介入政治。
    它本身分化出将军、大名、家臣、足轻、乡士等20多个等级,成为日本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势力。
    
    武士道作为一种思想已达到了宗教的高度,它起源于中世纪对领主、藩主的绝对忠诚,注重信、义、勇三条准则,崇尚武力和冒险。
    武士道统治了日本1000多年,其代表作是《地陶闻书》。
    该书教导说,一名武士经常思索怎样去死才能无憾。
    在危险的境遇中,一名武士不会去考虑怎样保全性命,而会勇往直前,投入敌人阵中,迎接死亡。
    因此,武士道也被称为“战士之道”。
    
    谁建立了阿尤布王朝?
    
    阿尤布王朝是埃及和叙利亚地区库尔德人萨拉丁·优素福·本·阿尤布(1138—1193)建立的伊斯兰教王朝。
    萨拉丁原在赞吉王朝任军事将领,并在其叔父希尔库麾下供职。
    1164年和1168年两次应埃及法蒂玛王朝哈里发请援,奉努尔丁之命,随希尔库率军迎战十字军,荣立战功。
    1169年,任法蒂玛王朝首相,执掌埃及军政大权。
    1171年,在法蒂玛王朝哈里发阿迪德病危之机,萨拉丁宣布废除什叶派的哈里发,自立为苏丹,在埃及建立阿尤布王朝。
    不久他命令开罗及大马士革各清真寺在主麻聚礼的呼图白中恢复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祝福,后在钱币上再次铸上哈里发的称号,从此埃及重归伊斯兰教逊尼派的统治,但仍臣属于努尔丁。
    1174年,萨拉丁趁赞吉王朝苏丹努尔丁暴卒统兵北上,宣布阿尤布王朝独立。
    1175年,萨拉丁重申效忠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册封萨拉丁为“埃及、叙利亚、马格里布、希贾兹及也门、苏丹”称号。
    
    在萨拉丁执政时,王朝设大臣会议及政府各部,协助苏丹掌管政务和军务。
    中央设最高司法机构,苏丹任命总法官(大卡迪),并授命管理全国教法的实施和地方法官。
    王朝建有强大的正规军(包括步兵、骑兵和舰队)和宫廷禁卫军,由苏丹直接统率和调遣,高级将领由苏丹任命。
    在宗教上,以伊斯兰教逊尼派教义为国教,苏丹均自称为伊斯兰教的捍卫者,尊崇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宗教领袖地位,修葺和保护圣地麦加、麦地那和耶路撒冷的宗教建筑,由国库拨付巨额宗教基金,资助圣地的宗教活动。
    
    萨珊王朝何时达到极盛?
    
    萨珊王朝,即古代伊朗王朝,又译萨桑王朝。
    萨珊家族崛起于伊朗西南部法尔斯。
    王朝的始祖萨珊是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
    3世纪初其子帕佩克据法尔斯自立为王。
    224年,帕佩克之子阿尔达希尔一世(224—241年在位)推翻帕提亚帝国,226年在泰西封加冕,自称诸王之王。
    他进而占领原帕提亚帝国的广大地区,建立中央集权的萨珊波斯封建帝国;又北征亚美尼亚,粉碎帕提亚遗族与大月氏人的联合,巩固了帝国的边境。
    他以祆教为国教。
    
    沙普尔一世(241—272年在位)使罗马帝国受到3次极沉重的打击。
    第三次大败罗马军于埃德萨附近,俘罗马皇帝P.L.瓦勒里安(260)。
    他所统治的领土共有27省,东境远达今锡尔河流域和印度河的中上游。
    沙普尔一世自称伊朗和非伊朗的诸王之王。
    为了统治多民族的帝国的需要,他扶植摩尼所创立的宗教。
    他死后,摩尼教遭到迫害。
    
    4—5世纪,萨珊王朝与西邻拜占庭帝国不断进行战争,互有胜负;在东境则先后受游牧民族——匈奴的一支匈尼特人和嚈哒人的威胁。
    萨珊王菲鲁兹(又称卑路斯,457—484年在位)抵御嚈哒人,战死。
    其时王室衰弱,贵族专横。
    菲鲁兹之子卡瓦德一世(488~496,499—531年在位)企图利用玛兹克运动抑制贵族专横,498年被贵族推翻。
    501年他靠嚈哒人的支持恢复了王位。
    
    卡瓦德一世之子库斯鲁一世(531—579年在位)统治期间,帝国达到鼎盛时期。
    他在嗣位前三年,即与祆教僧侣合谋,镇压了玛兹达克教派;嗣位后实行一系列改革。
    依靠小贵族,让他们担任地方行政职务,从而降低少数世家大族在政治上的垄断。
    约558年,他与西突厥联合,击溃嚈哒。
    572年,为了断绝拜占庭从海上取得中国丝绸的通路,占领了也门。
    以后,拜占庭又与西突厥联合,发动对伊朗的长期战争。
    
    你知道花剌子模王朝的兴亡吗?
    
    1097年,突厥奴隶出身的军事首领忽特布丁(1097—1128在位),被塞尔柱王朝苏丹封为花剌子模总督,建立大花剌子模王朝,以玉龙杰赤为首府。
    1128年,其子艾尔西特(1128—1156年在位)继位,初效忠于塞尔柱苏丹,后宣告独立,自称“沙”(即国王),继而征服锡尔河下游坦吉等地。
    1142年,西辽军队攻打花剌子模,艾尔西特被迫向西辽称臣纳贡,成为西辽藩属。
    1156年,伊尔·阿尔斯兰(1156—1170年在位)继位,趁塞尔柱王朝势衰,率兵向波斯东部扩展势力。
    1172年塔卡什(1172—1200年在位)继位后,继续扩张疆土。
    1194年,塔卡什率军打败控制巴格达的塞尔柱王朝末代苏丹,占领其领土,自称苏丹。
    1196年,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纳绥尔(1180—1225年在位)正式封塔卡什为苏丹,认可塔卡什独揽巴格达世俗大权。
    1200年,阿拉乌丁·穆罕默德(1200—1220年在位)继苏丹位后,继续对外扩张,先后打败古尔王朝、西喀喇汗王朝和西辽,征服锡尔河、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波斯地区,建立庞大的帝国,定都撒马尔罕。
    1214年,阿拉乌丁·穆罕默德占领加兹拉后企图挥师巴格达,推翻阿拔斯王朝,因故未遂。
    1217年,阿拉乌丁·穆罕默德召开宗教会议,拥立阿里后裔阿拉·穆尔克为哈里发,但未能实现。
    1219年秋,蒙古成吉思汗借口派往花剌子模的蒙古商队被杀、使臣受辱,亲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境内大部分城寨被蒙古军攻陷。
    1220年,穆罕默德因各地将领离心,队伍溃不成军,被迫从阿姆河南岸逃至里海一小岛,不久即病逝。
    同年,其子哲拉鲁丁·明格布努继位,继续抵抗蒙古军,因国家分裂瓦解,战败后退入印度,其辖地为蒙古人占领。
    1231年,哲拉鲁丁·明格布努去逝,该王朝灭亡。
    
    世界上最大的庙宇建在哪里?
    
    12世纪中叶,真腊国王苏耶跋摩二世定都吴哥。
    苏耶跋摩二世信奉毗湿奴,为国王加冕的婆罗门主祭司地婆诃罗(Divakara)为国王设计了这座国庙,供奉毗湿奴,名之为“毗湿奴神殿”。
    中国古籍称为“桑香佛舍”。
    它是吴哥古迹中保存最完好的庙宇,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庙宇。
    
    元成宗铁穆耳在元贞二年(1296),派遣周达观出使真腊。
    使团取海路从温州开拔,经七洲洋(西沙群岛海面)、占城、真蒲、查南、半路村、佛村(菩提萨州),横渡淡洋(今洞里萨湖)至吴哥登岸。
    周达观和他的使团驻吴哥一年。
    回国后周达观写了关于真腊风土民情的报告《真腊风土记》。
    《真腊风土记》称吴哥窟为“鲁班墓”,又说国王死后,有塔埋葬,可见吴哥寺乃皇陵。
    
    一些学者认为,吴哥窟是苏耶跋摩二世的皇陵,根据有三:一、与吴哥大多数其他寺庙朝东,面对日出不同,吴哥窟正门朝西,面向日暮;根据荷兰考古学家博施(Bosch)的研究,印度和爪哇的殡葬风俗,墓地一律朝西,祭祀的寺庙则朝东。
    二、画廊浮雕按反时针方向排列,是印度教葬礼时在墓地巡行的方向。
    三、吴哥窟画廊中苏耶跋摩二世与毗湿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后升天成毗湿奴,长驻毗湿奴神殿之意。
    
    奥斯曼帝国是如何称雄亚、非、欧的?
    
    奥斯曼土耳其人(简称土耳其人)为突厥人的一支,原居中亚,信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迁居小亚细亚,附属于鲁姆苏丹国,在萨卡利亚河畔得到一块封地。
    
    1293年,其酋长奥斯曼一世(1259—1326)乘鲁姆苏丹国瓦解之际,打败了附近的部落和东罗马帝国,自称埃米尔,独立建国。
    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改称苏丹。
    
    1324年,他们夺取东罗马帝国的布鲁萨,并定都于此。
    从此被称为奥斯曼帝国,这支土耳其人也被称为奥斯曼土耳其人。
    
    奥斯曼一世之子奥尔汗统治时期(1326—1360年在位),建立了常备军,并且吞并了罗姆苏丹国的大部分地区。
    1331年,打伤了东罗马帝国皇帝,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夺取尼科美底亚,将东罗马帝国的势力逐出了小亚细亚。
    奥尔汗改称“总督”。
    1349年,奥尔汗用2万骑兵打败了塞尔维亚,占领亚得里亚堡,并迁都于此,改名“埃迪尔内”。
    
    奥尔汗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1389年在位)自称“苏丹”。
    1389年取得科索沃战役胜利,打败了巴尔干诸国联军,征服塞尔维亚。
    1393年,又征服保加利亚。
    1396年,罗马教皇授权匈牙利国王率领多国部队同土耳其决战,结果联军大败,欧洲各国震惊。
    至14世纪末叶,土耳其人控制了巴尔干半岛大部,兼并小亚细亚。
    
    15世纪初期,帝国曾一度衰落。
    到穆罕默德二世时期,国力恢复。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30万大军进攻君士坦丁堡,经过53天激烈的战斗,在5月29日终于攻克。
    奥斯曼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随即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东罗马帝国灭亡。
    
    攻灭东罗马后,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
    1463年征服波斯尼亚;1478年臣服克里米亚汗国;1479年征服阿尔巴尼亚;1514年打败伊朗;1517年灭亡埃及马穆鲁克王朝。
    随后麦加、麦地那也相继被占领,苏丹自称是“两个圣城的仆人”,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
    
    在苏莱曼一世(1520—1566年在位)时期,奥斯曼帝国达到鼎盛,苏莱曼一世被尊为“大帝”。
    1521年帝国占领贝尔格莱德;1529年围攻维也纳;1555年进占两河流域。
    到1574年,帝国势力扩展到黎波里、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
    版图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叙利亚、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岛部分地区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