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第4章陛下迷障了

大明日不落,从幕后指点朱棣开始 大鱼不叫鱼 2903 May 18, 2023 5:30:58 PM



  坤宁宫在乾清宫的北面,朱棣的命令下达后,内侍便以极快的速度走出坤宁宫,越过乾清宫,便来到了大明中枢最为重要的三座大殿,从北往南依次为:谨身殿、华盖殿、奉天殿。
  奉天殿之外,左右两侧便是文楼和武楼,文武楼各两边,便坐落着文华殿和武英殿。
  而从奉天门出来,越过午门、端门、终于出了承天门……
  六部衙门和五军都督府,就在承天门之前相对而设立,除此之外,翰林院、詹事府、太医院,也在六部衙门的东面。
  皇宫布局,其实暗合五门三朝、前朝后寝、东西六宫的架构。
  皇后病重,诸臣不能进入内宫。
  但从宫内流出来的小道消息,导致谁也不敢怠慢,有些年事已高、或者身份不便的,便派遣家仆在承天门外等候消息,而绝大部分的朝官,则是亲自来此等着。
  随着承天门大开,数十道内侍、以及飞鱼服身影涌出,眨眼朝着四面八方散去。
  诸臣吓了一跳,有心者看到这幕场面,已经开始酝酿情绪,只等着通告的声音响起,自己就开始悲哭。
  皇后薨!
  这是足以惊动国本的大事!
  大明至如今,有三位皇后,其中建文一朝的皇后暂且不提。
  洪武一朝的马皇后,从先皇微末之身时就一直跟着,洪武十五年,那是百官印象里最深的一年。
  先是皇长孙离世,随后,皇后也随之而去。
  这一年,洪武帝朱元璋从里到外,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这位皇帝本来在诸臣的印象里,就以“残忍好杀”著称,马皇后在时,尚且还能在关键时候劝告,文武诸臣皆受其恩惠。
  武有曹国公李文忠、文有大儒宋濂,这两位都是文武“顶层”,曾经却都差点死于洪武帝的刀下。
  但有马皇后在其中周旋,这才保得性命。
  与之同受马皇后仁德恩惠的,还有其它更多的文臣武将。
  然而,洪武十五年过后,朱元璋的残酷和冷漠,就像是寒风一样肆虐了整个朝堂。
  其中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甚至一直延续到了洪武二十三年,整整十年,以大明第一任丞相李善长被斩,方才告终。
  而又过三年,随着太子朱标病逝,蓝玉案又一次开始……
  在场的官员,大部分都是亲身经历过洪武朝的,对于他们而言,那些年的经历犹如噩梦。
  而这位徐皇后和永乐帝的情谊,却半分都不比洪武帝和马皇后的情谊差。
  马皇后曾明里暗里救过很多人。
  但徐皇后,毫不客气的说,却救了整个永乐一朝!
  毕竟,在燕王还和建文帝的军队作战的时候,若无徐王妃身披甲胄,号召将士死守北平府,恐怕朱棣的大本营早就被偷了。
  如今,徐皇后再次病逝……
  而在诸臣看来,这位曾经的燕王,却和洪武先皇在某些层面上非常相似。
  他们不是建文帝那种长于深宫妇人之手,自认为拿着经书,就能治国的稚嫩皇帝。
  他们有极其强烈的个人风格,对待事情都有自己的主见,而从沙场之上杀出来的帝王气,让他们在对待生命时,有一种天然的俯视甚至是藐视感。
  仁慈,宽恕、并不在他们的人生信条之内。
  他们只奉行一点。
  消灭!
  眼下,才是永乐五年,百官最担心的是,这位仅仅当了五年的皇帝,会不会从此以后也性情大变?
  所有人都战战兢兢、也心情忐忑的等待着答案。
  然而,下一刻。
  “奉上谕……”
  诸臣跪拜。
  “即刻将此诗,不惜任何代价传递至整个京城!”
  “练得身形如鹤形,千株松下两丹经。”
  “我来问药无馀说,云在青天水在瓶。”
  诸臣全都愣住。
  吏部尚书蹇义,或许是早早得到消息,早就从吏部衙门亲自来此。
  他是洪武十八年进士,在洪武朝就入了吏部衙门担任要职,然而,本应该升迁之际,却被洪武帝压下,是留给朱允炆的班底。
  然而在建文帝一朝,黄子澄、齐泰、练子宁,被誉为建文三杰,风头尽出。
  尽管建文帝猜到了朱元璋的用意。
  但在齐泰和黄子澄大改朝政的时候,蹇义却是以“老实人”的形象,既不赞同也不贬斥。
  不表态,就落得虽在朝堂,却在边缘的尴尬地位。
  可是,靖难成功后。
  这种尴尬地位,却也让蹇义受到了朱棣的重用,甚至光速升迁,如今,俨然身居六部尚书之首。
  而与之相同地位的,则是户部尚书夏原吉。
  所以,此次这承天门前,几乎朝堂之中的八成重要官员,都等在此地。
  然而此时,却全都傻眼了。
  蹇义愣了半晌,这才开口确认道:“可是让我等……将此诗传遍全城?”
  那传旨的内侍,自然不敢怠慢当朝的吏部尚书。
  闻言连忙点头确认道:“几位尚书大人,的确是传诗!”
  蹇义和夏原吉对视了一眼,两人均是看到了各自眼中的重重疑惑。
  “几位尚书,还有五军都督府的各位都督,还请立刻派人传诗,皇上下了谕旨,一个时辰之内,此诗要传遍京城,否则我们便要提头问罪了!”
  传旨的内侍几乎是以求饶的语气喊道。
  但此时,全场的诸臣却是越听越迷糊了。
  一旁,户部尚书夏原吉实在忍不住,旁敲侧击道:“传诗做什么?现在最要紧的是皇后……”
  “就是为了皇后!”内侍急忙道:“这和皇上的梦有关。”
  “梦!?”
  此地的百官,已经彻底迷茫了,这怎么又和皇上的梦牵扯到了?
  内侍实在等不及,连忙和盘托出。
  而当众人听到,这出即将要波及全京城的“风波”,全是因为皇上半睡半醒的梦时,脸上的表情却是呆滞错愕。
  但从内心上而言,又感到无比的滑稽。
  “这是哪个妖人在诓骗皇上,那些御医都是吃干饭的吗?”
  理解不了的武官,当即破口大骂,但谕旨毕竟是谕旨,众人也不敢耽搁,连忙差人回去调集人手,负责传播全城。
  等到吩咐完后。
  几位当朝重臣这才道:“此诗是唐朝李翱所作,只是中间改了两个字。”
  “奇哉怪哉,皇上并非是迷信鬼神玄奇之说的人,怎么会相信此事?”
  “不去治病,传诗还真能救人吗?”
  “怕是已经医无可医,死马当活马医了。”
  诸臣连连叹气。
  不得已,便又将目光看向了另外的方向。
  哪怕是当朝的几位尚书,也是纷纷看去,似乎在等着他的意见。
  却是人群中,一位与四周,怎么看都是格格不入的黑衣老僧。
  当朝无丞相。
  但却有一个人,虽无丞相之名,却有丞相之实。
  便是一手辅佐朱棣靖难成功的姚广孝!
  他今年已经七十二岁了,年轻时候锐气十足的面孔,或许是因为年老,也或许是因为长年吃斋念佛,面容已经变得和善。
  但当朝上下,却没人觉得他是个令人亲近的和尚,除了当今皇上之外,也鲜少官员和其密切来往。
  但如今,众人下意识的,便想听听他的想法。
  “沉浸以往,迷执自我,如困处密室,身处囚笼,唉……”姚广孝蔚然一叹,“陛下自困执念,却乞上天垂帘,但梦幻泡影,一触即破……”
  姚广孝看向一众臣子,“诸位且遵陛下吩咐,一切顺其自然,陛下乃真龙,自可破除迷障,走出困境。”
  “少师。”听见姚广孝说话,蹇义忙问道:“听闻少师家里曾世代行医,少师也有医治救人的经验,难道皇后真的回天无力了吗?”
  少师,是因为姚广孝,乃当朝的太子少师、资善大夫。
  哪怕朱棣与其交谈,也经常称呼的是“少师”,并非其法号“道衍”。
  而听着众人的疑问。
  姚广孝却是默然不语,只是微微摇头……
  闻言,众人却是越发感伤,也越发惶恐。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