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我的分身在明朝

第064章农作物良种

我的分身在明朝 兰大飞 3174 Jun 19, 2023 5:49:49 AM



  二月十五日,下午。
  王辛未来到仓库里,小睡了一会儿,借助储物空间,把一万两千公斤的银锭输入到明代的时空。
  王国庆站在一旁,看着火车车厢里的一堆银锭凭空消失,接着看到来自明代的物资凭空出现。
  王辛未醒来后,微笑道:“爸,不是很神奇?”
  “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王辛未开玩笑问道:“您老知道时空储物空间,时空转移的原理?”
  “我估计整个地球没有科学家能够解释其中原理。”
  离开仓库后,王辛未开车载着父亲回家。
  回家途中,王国庆问道:“你在那边种杂交稻了吗?”
  “暂时还没有种。弄了一些高产的常规稻过去,对于明代的古人而言,这些高产常规稻的亩产量已经很惊人了。”
  “苏州可以种植双季稻吧?”
  “可以。”
  “一年种植两季稻谷,亩产量有多少?”
  “平均每亩每年能产六百公斤的稻谷。”
  “是不是有点少啊?”王国庆不解道,“我记得现在常规稻的亩产量挺高的,单季稻亩产量就能超过六百公斤,早稻晚稻两季产量加起来能超过一千两百公斤。”
  “缺肥料。”
  “对,对,对,那边没有化肥,农家肥用量肯定不足。你没有往那边输送化肥?”
  “输送过几万斤。使用化肥后,一年种两季水稻,亩产量能超过一千公斤。”
  “相差这么大啊。”
  “是啊。”
  “李德安名下的土地全部直接出租土地给佃户耕种?”
  “大部分土地佃租给租户耕种,少部分土地,雇人耕种。”
  “佃租出去的水稻,如果100公斤的收成,你这个地主能拿多少,佃户能拿多少,还有要交多少皇粮?”
  “李德安40%,佃户54%,皇粮6%,大概这个比例。”
  “相比其他地主,你收取的租金算是低的?”
  “是的。佃户的收成比例很少能超过五成。”
  “有农民主动向你投献土地吗?”
  “有,但李德安没有接受。李德安喜欢直接花钱购买,按照市价买入田地后,再把田地佃租给卖地的农民耕种。”
  “你只是举人,你手里的土地绝大部分都不免赋税吧?”
  “是啊,明朝举人一般享有400亩田地免税赋的福利。”
  “李德安有没有偷税漏税吗?”
  “说实话,有。”
  “田赋的税率百分之六,不高啊。”
  “这是增产后的结果,如果没有增产,税率就很高了。”
  “佃户卖米能卖什么价?”
  “佃户一般不会直接卖米,而是卖稻谷。”
  “稻谷什么价?”
  “早稻较便宜,晚稻较贵,种植双季稻谷,一亩地600公斤的产量,差不多能卖1两2钱银子。”
  “一个成年男人,种八亩水田,会不会很辛苦?”
  “农忙时节,肯定很辛苦,搞双抢,需要没日没夜的干。”
  “稻谷两文钱一公斤,物价真便宜。”
  “是很便宜。”
  “佃户要交租金的,靠种地赚钱,真的很不容易。”
  王辛未含笑点点头:“是挺不容易的。”
  “自耕农,有二十亩水田,除去各项成本,一年净收入有多少?”
  “成本有多个方面,如果缺少劳动力,还要花钱雇人干活。”
  “现在,那边大米卖什么价?”
  “各地米价相差有点大,现在苏州城内,每公斤大米售价4文钱。”
  “我可记得在古代,米是用容器来计量的,李德安卖大米,按重量计价?”
  “是的,顾客进店之前,大米会分装在袋子里。”
  “一次能买一公斤吗?”
  “最低五公斤起售。”
  “如果顾客只能拿出四文钱,提出卖一公斤大米,会被拒绝?”
  “是的。”
  “我记得你之前说过,一石大米大约有90公斤重。”
  “没错。”
  “在明代的苏州,一公斤大米4文钱,一两白银能买250公斤大米,而在现代,普通的大米一公斤五块钱左右,37克多一点的白银,近200块钱,200块钱只能买40公斤大米。以米计价,相比现在,明代时期的白银购买力要高出好几倍。”
  “是啊,”王辛未微笑道,“所以,我喜欢往那边输送白银。”
  “输送了多少白银了?”
  “五百多万两。”
  “花了多少钱买白银?”
  “近十亿元人民币。”
  “这么多啊。”王国庆略带惊讶道。
  “不算多。”王辛未微笑道,“未来一年,我可能会往那边输送更多的白银。”
  “未来一年,你要花十亿购买白银?”
  “还不一定。”
  王国庆想了想,问道:“你推广高产的双季常规稻之前,苏州府的水田平均每亩每年两茬水稻能产多少稻谷?”
  “300公斤。”
  “翻倍涨,涨幅这么大啊。”
  “是啊。很多农作物,优质品种的产量要比普通品种的产量高出很多,高一倍,很正常的。”王辛未停顿了一下,补充道,“除了品种好,王辛未在那边推广更先进的水稻种植方式,在这方面,也能提高产量。”
  “600公斤稻谷,舂米,去壳后,差不多能得到八成的大米。”
  “近八成,要差一点。”
  “光吃米饭,肉吃的少,肚子里没有油水,干重体力活的人,特别能吃。”
  “是的。”
  “佃户佃租你的土地,不是想租几亩就能租几亩的吧?”
  “会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壮劳力,有几个孩子。大部分佃户佃租李德安的田地耕种,农忙时,会请亲戚,或者雇人帮忙干活,不过,农闲时,李德安会雇佃户干各种活。勤俭持家的佃户,家里肯定是有余粮的,相比之前,日子肯定是越过越好。”
  “一对二十五岁左右的夫妻,抚养一个老人,两个孩子,一年能存三两银子吗?”
  “一般情况下,是可以的,在古代,勤劳的人和懒惰的人,工作量和收入相差很大的。”
  “佃租其他地主土地耕种的佃户,日子过得很苦?”
  “肯定没有李德安的佃户过得好。”
  “我觉得李德安的收租金比例太高了。”
  “李德安收租比例已经很低了,如果更低的话,会惹出麻烦。租李德安土地耕种的佃户,有很多隐形好处,比如,能够从李德安手里买到低价高产的种子,逢年过节,还有各种福利。”
  “什么福利?”
  “李德安会派人送一些鱼干,免费的,还有,佃户可以打折购买价格实惠的鱼干和食盐,这可以降低生活成本。”
  王国庆微笑道:“佃户们抢着给租李德安的土地?”
  “可以这么说。”
  “你在那边种棉花了吗?”
  “种了,弄了一些高产的棉花种子过去。李德安自己有雇人大面积种植棉花,还对外出售棉花种子,棉苗。我估计今年(嘉靖二十七年),江南八府种植高产棉花的面积会超过100万亩。”
  “这么多啊!”
  “种植效益太好了。除了江南八府,其他地方也开始种植这种高产的棉花。相比明代的棉花品种,我提供棉种的产量提高很多,种植棉花的效益并不比种植水稻低。有些土地不适合种植水稻,但适合种植棉花。我估计未来几年,那边的棉花价格会持续走低。”
  “棉花价格走低,对于很多百姓而言是好事。普通百姓家,冬天没有多余的棉被吧?”
  “没有。江南的冬天特别冷,有钱人家能盖蚕丝被,而普通百姓,过冬就是熬冬,大冬天,能盖一床厚厚的棉被,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棉花可以纺纱织布,如果棉布的价格能降下来,需求量肯定会大涨。就是,嘉靖皇帝闭关锁国,海外贸易可以忽略不计,想要通过海外贸易外销棉布,很难啊。”
  “慢慢来,慢慢改变。”
  “李德安应该主动宣传自己培育出各种高产种子之事。”
  “已经这么做了。”王辛未笑着瞥了父亲一眼,笑呵呵道,“爸,咱们是真的亲父子,想事情能想到一块儿。”
  王国庆微微一笑,问道:“皇帝有赏赐吗?”
  “有。”
  “今晚,要在家里吃晚饭吗?”
  “要的。”王辛未想了想,“今晚,我在家过夜,吃过晚饭,我们父子再好好聊聊。”
  “好啊。”王国庆微笑道。
  这天晚上五点左右,王辛未就和家人一起吃晚饭。
  吃过晚饭,一家人移步到客厅,闲聊了起来。
  “儿子,我有事问你。”王国庆站了起来。
  “好的。”王辛未也站了起来,“爷爷,奶奶,我上楼了,晚安。”
  “晚安!”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