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第九十二章 土地兼并的根子

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 键盘战斗家 3402 Nov 28, 2023 6:59:24 PM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梁羽生小说]http://最快更新!无广告!

    燕王府。
    朱棣,姚广孝,葛诚,还有一名太监,几人面色沉重,让书房的气氛显得压抑。
    “人算不如天算啊。”
    姚广孝一脸的无奈。
    谁也不曾想,在这个节骨眼上,西南土司叛乱,烧杀抢掠屠戮人口,惊动了朝廷。
    对待土司。
    只要老老实实呆在原地,关起门来随便折腾,任他行什么法,朝廷是不会管的。
    愿意学习道学的,朝廷也会鼓励。
    例如云南的丽江府。
    最是倾慕朝廷,主动学习了大量的道学,在治内施行仁道,以仁义智礼信为政。
    不光是获得了当地百姓的欢呼,连当今圣上派去的两万屯田的军户,也人人称赞。
    哪家百姓不希望头上的统治者施行仁政?
    丽江府也的确从始至终的学习道学。
    两百余年后。
    不光有巨大的藏书楼,所有的子弟都要学习道学,成为了除了昆明外,云南最富庶的地方。
    连未来有名的徐霞客,也游历到了丽江府,留下了大量的记载。
    对这种土司。
    大明是支持的。
    对不愿意为自己的权利戴上笼头,仍然施行奴隶制度的土司,大明也不会管。
    可施行奴隶制度,而本身生产力又落后,造就无法自给自足,需要获得外资的物资。
    朝廷每年会给予赏赐。
    但是赏赐归赏赐,不可能大明来养活土司。
    土司部落没有足够的物资,和外交交换自身所需,土司无所谓,一家足则矣,但是会造就人口逃亡。
    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有了三种做法。
    一种是和丽江府一样,学习道学,提高文明,促进生产力,加入到外界的贸易,满足自身所需。
    一种是跑去外番劫掠流窜。
    一种则是留在当地作乱,大肆抢掠周边。
    第一种,大明是鼓励的。
    第二种,大明是不大管的。
    第三种,大明无法置之不理。
    西南路途遥远。
    十成的力量输送过去,到了当地只剩下一成,而且西南地势复杂,对战事的影响非常大。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大明的武勋,如今自然是战功赫赫的蓝玉为首。
    朱元璋为了战事的顺利,任命蓝玉为大将军,带领大军出征平乱西南。
    而蓝玉还是太子一系的武勋之首。
    所以蒋献这把刀,如今是落不到蓝玉头上了。
    可刀都举了起来。
    是会收刀呢?还是转个方向?
    朱棣脸色不太好看。
    正是因为姚广孝信誓旦旦,加上老大推波助澜,他才放开手,不但支持了老大建立工厂,还动静不小的修建铁道。
    “还得是武勋。”姚广孝坚持道。
    “无论秦王,晋王,又或者太子的儿子们,谁也压不住那帮武勋,人人服气凉国公,而凉国公又向来嚣张。”
    “他得罪过秦王,晋王,也陷害过王爷。”
    朱棣没有责怪姚广孝,发生这种事,谁也不愿意,不能把责任归咎于人。
    一旁的长史葛诚也感慨道:“既然老天都帮蓝玉,合该他躲过此劫,是他的命数。”
    “咱认同大师傅的看法。”
    朱高炽肯定道。
    蓝玉大案。
    但凡对明史有些了解的人,大多会知道这件事。
    蓝玉死得可不可惜?
    可惜。
    冤不冤?
    还真不冤。
    他眼里谁都不在乎,藩王不放在眼里,更不会把官员放在眼里,能带兵攻打大明自己城池的主。
    任用亲信私人不提,还养了大量的义子,而且全部安排到了军队之中。
    在外恃强凌弱,目空一切,经常违背朝廷的调遣。
    朱元璋最喜欢对人说教。
    对蓝玉也是如此,可蓝玉屡教不改,可见连朱元璋也无法让他约束自己。
    能走到今日的地位,纯属他能打胜仗。
    可也正因为他能打仗。
    他也必死无疑。
    因为没人管得住他。
    姚广孝是自己分析出来的,朱高炽则是根据熟知的历史得出的结论。
    朱棣不认为朱高炽有姚广孝的才能。
    长子之所以支持姚广孝,是因为姚广孝的言论,符合长子的利益,所以他感到不满。
    上位者,不能偏听偏信,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做事。
    见到朱棣不善的目光,朱高炽没有后悔。
    他的确要支持姚广孝。
    铁道的规划,专门选择的荒地,远离水源,所以并不怎么经过良田,只有几个站点不同。
    因为靠近城池,难免会占些土地,不过占的地也不多,每亩才几分而已。
    但是不能这么换算,还要考虑铁道两边不好继续种地,所以大致就有了数百亩地。
    数百亩地虽然不多,但和重农抑商之道相左,而且还是在这种时机,谁也不知道未来的形势下。
    “天大地大吃饭最大,你皇爷爷向来以农为重,虽然商能带来大利,可有时候也是大害。”
    什么意思?
    朱棣想要变卦?
    当然不行。
    好不容易打下了根基,工业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朱棣要是想刹车,等于前功尽弃。
    “粮食,是最重要的,但是粮食有点奇怪。”
    第一次听到这种话,朱棣和姚广孝都露出探究的眼神。
    朱高炽虽然才十四岁,可几个月来的表现,已经说服了不少人,知道大公子胸有韬晦。
    “人几天不吃粮食,便会饿死,可吃饱了肚子后,粮食富裕了,反而会成为坏事。”
    “你说的是歪理,手里粮食多了,永远都是天大的好事。”
    朱棣直接否决。
    和以往不同,姚广孝没有再帮大公子说话,葛诚同样也认为大公子又在诡辩。
    那名太监也好奇的看着大公子。
    大公子在王府里,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人们都知道大公子说话能管用。
    对于大公子做的事,太监也经常思索。
    想要去大公子的工厂去看看,什么叫做工厂,可没有机会开口。
    “粮食多了的时候,百姓没有其他的事,只有多生孩子,而土地有限,再富裕的粮食,三代人也就不够分了。”
    吃的饱,睡得早,没有其他的娱乐,自然而然的选择造小人。
    没有避孕措施,一家生三五个,七八个小孩。
    就算夭折一半,也是四个孩子,再算两个孩子成亲,继续生下来,只要二十年,就能繁衍出好几户人家。
    多少田够这么分?
    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百姓,以积累粮食作为财富的增长,带来的效用非常的小,况且粮食的可储性也低。
    朱棣摸了摸下巴。
    这是第几回了?
    老大经常拿这种事来讲,难道他真想娶媳妇了?
    有可能。
    他早慧,自然懂的就多。
    朱高炽不知道朱棣能想那么远,继续说道:“皇爷爷说了许多历朝历代败亡的原因,无非是老百姓大量失去田地,又遇到天灾,于是揭竿而起。”
    “总结起来,就是土地兼并。”
    “历朝历代都想了很多法子,可最终都没有控制住土地兼并,为什么呢?难道先民都是庸人?明明看见了问题,却无法解决问题?”
    “老百姓也知道田的重要性,每朝兴立之初,也分了不少田地给百姓,可老百姓最后还是失去了田地。”
    “因为人口多了,家里的田养活不了人,只能把田卖给地主,先把当日的肚子填饱,至于明日,后日,老百姓已经顾不上了。”
    这在农业社会是无解的问题。
    越是盛世,人口增加的越快,反而会加速帝国的崩塌。
    为什么西方的有些国家,会存在好几百年?
    因为他落后。
    落后的生产技术,和频繁的战乱,加上地方贵族对百姓的侵蚀,让百姓没有多余的粮食。
    家里没有粮食,老百姓用什么生孩子?
    同样是人。
    西方的人也能生。
    之所以西方的人口少,不只是穷,还有手中没有粮食。
    为什么中国的朝代,到了后面,每朝反而连三百年都突破不了?
    因为中国大一统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勋贵道德的监督,还有三年科举提拔起来的官员们,让社会比西方要稳定安宁。
    而中国先进的技术,特别是集中在农业上面的技术,老百姓手里的粮食变多了。
    在这种环境下,用额外的食物去养更多的孩子是合理的且是最优的个体选择。
    这就是马尔萨斯陷阱。
    “我朝在皇爷爷的治理下,复兴了二十五年,却连军户都有了许多的贫困户,何况百姓呢?”
    “去年,山东和山西,报流民之事,惊动了皇爷爷,可流民的人数,真的只有官府所报的数百人吗?”
    “我朝新立二十五年,以皇爷爷励精图治,多年如一日的操劳,竟然开始出现了流民之事,可见繁荣下的危机。”
    葛诚若有所思,姚光耀低着头,可以看出来,他也在苦思。
    朱高炽不认为他们能想出主意来。
    因为解决的办法,不是几条政令就能解决的。
    这涉及到生产力。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贯是朱高炽应对朱棣的法子。
    遇到不大的事情,抛出小的问题。遇到大的事情,就抛出大的问题。
    现在朱棣有反悔的迹象,关乎朱高炽核心利益,自然抛出了一个核弹。
    “所以你认为伱能解决?”朱棣轻轻的问道。
    看起来朱棣仿佛并没有在意,不过熟知朱棣性格的朱高炽,知道自己成功了。
    朱棣的性格如此。
    越是重视的时候,声音反而轻和。
    “有。”
    朱高炽肯定的说道。
    “只要你说出的法子,真的能解决此事,那咱以后就不管你了,整个北平任你布置。”
    朱棣许出了重诺。
    意外的收获啊。
    朱高炽精神一震。
    (本章完)
    最新网址:
章节错误,点此报送(免注册),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