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小说 重生周隋之际

021稚子择师

重生周隋之际 采莲的何田田 2055 May 4, 2023 10:51:37 PM

崔仲方当然有资格心存傲气,他十五岁便被宇文泰看中,命与诸子同学,杨坚也在其中,二人自小交情深厚。
天子宇文邕着手灭齐时,崔仲方进献二十条计策,使宇文邕大为惊奇,又说降四城,因功被任命为仪同,晋爵范阳县侯。
如今在家侍奉父母,是因为他昨日受任行军长史,过两日便得往淮南,辅佐郯国公王轨。
崔宣猷在正厅接待了崔澈三人,一如崔仲方的态度,崔宣猷对裴秀、封德彝不加理会,只问崔澈过往经历,沿途见闻。
崔澈能得他看中,展示亲切,那是看在其祖父崔季舒的面子。
身为堂堂九命的开府仪同大将军、小司徒,在崔宣猷面前哪有裴秀、封德彝说话的份。
崔澈对此心知肚明,他也没有为裴秀、封德彝找话题,而是恭敬又得体的回答了崔宣猷的诸多问题,再将自己此前写下的《咏鹅》、《辞母》呈给崔宣猷过目。
“这两首诗皆是你所作?”
看罢,崔宣猷疑惑道。
崔澈脸不红,心不跳,回答道:
“皆小侄有感而发。”
一旁的裴秀见崔澈遭人质疑,便不乐意了,浑然忘了此前他也有过这般疑问,便学着妙容插嘴为崔澈解释《咏鹅》一诗的由来。
崔宣猷一声长叹,对崔仲方感慨道:
“天若假年,倡我族文运者,必澈也!”
博陵崔氏作为顶级门阀中的后起之秀,宗族人物之盛,不让于其余几家,但德业文章之隆,却稍逊几分。
崔仲方听父亲如此赞叹,赶紧接过那两首诗来看,默诵过后,看待崔澈的目光也满含惊叹。
虽然崔宣猷父子与崔澈分属第二房、第三房,各房之间,或许暗地里会有争斗,但绝不会打压族中后进,真要有这样的风气,博陵崔氏也不会有今天的地位。
毕竟将来崔澈真的有所成就,都是在为宗族郡望添砖加瓦,受益的不仅是第三房,而是整个崔氏子弟。
如崔季舒,自小而孤,却能在十七岁官拜定州主薄,换在后世,相当于进入省级领导班子,可不就是靠了全族一起为他扬名。
况且崔澈虽有诗才,但崔宣猷之子崔仲方更有谋略,相较而言,军国大事远胜于舞文弄墨。
受到崔宣猷的称赞,崔澈躬身一礼,答道:
“叔父赞誉,澈本不敢当,却也愿以此为激励,诚心向学,光耀门楣!”
“好!正该有如此壮志!”
崔宣猷大声叫好道。
随即又让人唤来孙儿崔民焘、崔民涤、崔民令以及孙女崔令珪,让四人向崔澈行礼,口称叔父。
这四人年纪最小的崔令珪都已经十五岁,向一个六岁少年行子侄礼,都感觉别扭,但祖父平日在家中积威甚重,不敢违背,于是纷纷恭敬行礼。
崔宣猷又提议道:
“澈儿莫不如就住在此处!”
“多谢叔父美意,然小侄此行是为求学,非是投亲,平日与同窗往来,或有打扰,澈虽不能日夜向叔父请教学问,但也会时常登门,以求叔父教诲。”
崔澈诚恳道。
崔宣猷亦不以为忤,催促家仆赶快准备膳食,自是要设宴款待三人。
由于崔澈等人年纪尚小,便也没有准备舞乐,席间多有考校,崔澈一一对答如流,更让崔宣猷满意。
封德彝全程作了陪衬,几乎没有存在感,但他也清楚,初次见面,就被当做子侄辈热情接待,那必须得是真的子侄,自己年才九岁,与崔宣猷又不是同族出身,又怎会被另眼相待。
今日拜访,不过是在崔宣猷父子心中留个印象,日后随崔澈走动多了,关系自然能够熟络。
三人吃饱喝足,天色也黑了下来,当即提出告辞。
被崔仲方礼送出府,崔澈三人作揖与其告别。
在府外等候的奴仆们也已经在附近用过了饭食,簇拥着三人回到客栈歇息。
翌日清晨,才用过早膳,张武便将牙行商人找了过来,带崔澈与封德彝选购宅子,至于裴秀,他不用,他已经越好了与崔澈同住。
虽说居长安,大不易,但这样的难处显然与崔澈无关,想着将来要在此长住,崔澈买下一座五进院落,封德彝也买了一间三进的宅子。
当场付了账,货款两清,一众奴仆便将行礼分别搬至新宅。
崔澈与封德彝的新家相距不远,就在一条道上,临别之际,封德彝询问崔澈是否要与自己一同拜在李德林门下,崔澈婉拒,只说自己还需再考虑一番。
封德彝此番西行,便是打了求学李德林的主意。
李德林是崔澈老乡,都是博陵安平人,其人该博坟典,阴阳纬候,无不通涉,曾任北齐中书侍郎。
北周天子宇文邕对李德林仰慕已久,入邺城后,特意命人往其府邸宣旨慰问,称:
‘平齐之利,唯在于尔。’
这让感慨‘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的曹丞相直呼内行。
崔澈对李德林的了解,更多是与其子李百药共著《北齐书》。
李德林随驾迁居长安,封德彝欲求李德林为师,无非是看重其受天子喜爱,但崔澈却清楚,这位一统北方的雄主余寿不多,辛苦往长安游学,自然得要寻个人脉广一点的老师。
崔澈一番挑来选去,便将目光放在了另一位大儒徐文远的身上。
徐文远名旷,字文远,以字行于世,他父亲本是南梁秘书郎,母亲是梁元帝萧绎之女安昌公主,江陵陷落后,许文远与其兄徐休被掳至长安。
因家贫无以自给,其兄徐休以卖书为业,徐文远便在其兄书铺中自学,可谓是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氏传》,为一时之最。
崔澈属意投拜在他的门下,也是为了自己将来人脉,史载杨素嫡长子杨玄感,以及八柱国之一,魏国公李弼的曾孙李密等皆从其受学。
当然,如今只有杨玄感一人,李密还差几年才会出生。
这位李密并非写《陈情表》的李密,而是隋末瓦岗寨的李密。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