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鼎定河山

第274章梁山好汉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3428 Feb 9, 2023 9:18:18 AM



  历史的车滚滚向前,从不停歇回转。或许在某个节点便偏离轨道,由是引发各种不同的事件,但终究是有迹可循。
  崇宁五年,朝廷强令将梁山泊收归“公有”,靠打渔采藕为生的百姓,必须按船纳税。沉重的租税逼得人们走投无路,于是,十一月,宋江等人揭竿而起,将反抗的大旗插上了梁山。
  宋江,郓城人,性情豪放,乐于助人。人称“宋之为人,勇悍狂侠”,他结交了不少江湖好汉,在当地百姓中颇有威望。宋江等人被逼上梁山举起起义大旗后,许多渔民、百姓也纷纷上山。他们拿起锄头、镰刀、柴刀、削木为枪,与前来镇压的官兵展开英勇的斗争。他们每攻打下一个州县,便开仓放粮,救济穷人,深受群众的拥护,力量很快壮大起来。
  宋江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朝廷起初并未十分重视。十二月二日,崇宁帝下了一纸诏书,说京东东路发生叛乱,命令东西路提刑督兵捕杀。朝廷统治者以为轻而易举便可将叛军消灭,可形势的发展远远出乎他们的意料。由于官军久不征战,缺乏训练,战斗力极差,而宋江,其才过人,属下的三十人个个都是强悍猛勇之士、英雄威武之人,所以,朝廷的这次征剿不仅没有消灭宋江义军,反而使其在与官兵的战斗中威名远扬。此后,宋江率起义军策马急驰,在数倍于己的官军的围追堵截中,攻城陷地,逢州破州,遇府过府,机动灵活地打击敌人,先后攻打了青州、济州、濮州、郓州,并将活动范围由山东扩大到河北各地,纵横数百里,如蹈无人之境。
  就在宋江起义军转战黄淮平原各地之时,淮西王庆、河北田虎纷纷竖起反旗。
  整日只知朝歌夜舞、醉生梦死的常佶大惊失色,急召群臣商讨对策,平日里巧舌如簧、只知拍马溜须的权臣们,个个没了往日的气焰,面对皇帝的责问,只会含含糊糊,闪烁其辞。就在皇帝一筹莫展,大骂自己身边无贤臣、忠臣时,一个名叫侯蒙的人上书说:“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没有敢抵抗的,说明他必定有过人的才智,不如赦过招降,让他率兵讨田虎等以赎之过,或许还能平定河北之乱。”看罢奏折,崇宁帝对建议十分赞同,连声赞叹:“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皇帝龙颜大悦,立即下诏任命侯蒙为东平府知府,负责招降宋江。侯蒙此时已六十八岁,正想踌躇满志前往上任时,突然发病而死,招降计划未能实现。
  一时间,大定乱象丛生,人心惶惶。
  讲真,冯过对大定的军力是瞠目结舌了,居然羸弱如斯,这是简直了。
  所谓的宋江义军只不过是三十六草寇而已,便可屡屡令官兵吃瘪,竟是如此勇猛?
  朝廷海捕令上明示三十六寇:呼保义宋江,智多星吴用,玉麒麟卢俊义,大刀关胜,活阎罗阮小七,赤发鬼刘唐,没羽箭张清,浪子燕青,病尉迟孙立,浪里白条张顺,船火儿张横,立地太岁阮小二,花和尚鲁智深,行者武松,双鞭呼延灼,混江龙李俊,九纹龙史进,小李广花荣,霹雳火秦明,黑旋风李逵,小旋风柴进,插翅虎雷横,神行太保戴宗,急先锋索超,短命二郎阮小五,青面兽杨志,病关索杨雄,双枪将董平,两头蛇解珍,美髯公朱仝,没遮拦穆弘,拚命三郎石秀,双尾蝎解宝,晁天王晁盖,金枪手徐宁,扑天雕李应。
  另,关于好汉,大家应该摈除一个认知——那就是好汉是好词。其实“好汉”绝不是什么好词,而是老百姓对强人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呼。试想下:“好汉爷爷饶命”这类的求饶像不像“太君饶命”?对百姓而言,打家劫舍,板刀面和馄饨之类的勾当绝不会是真正的杀富济贫,所以梁山一干人等,无论如何宣传,终究是一伙贼人罢了!
  而在那个时空,《水浒传》做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早己深入人心。
  一百单八将梁山聚义,除暴安良,大口吃肉,小称分金,好不快活!
  但这是传说、演义,毕竟不是史,若人们对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评价是七分史三分演义的话,那么施耐庵的《水许传》可评为倒三七。
  梁山好汉的形象和故事,从北宋末便由说书人及百姓间不断添枝加叶的扩展传颂,最后演绎成一百单八将的梁山聚义。
  此书罗贯中参写了一部分,最后由明施耐庵执笔完成。精典的传说篇段说书在前,而成书在后。
  比如林冲雪夜上梁山,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斗杀西门庆等章节多么的精彩!而其他章节平庸无咪咪,皆出自这原因。
  在不严重背离历史根本的基础上,小说本来就是艺术的再创作、再加工。为读者喜欢,能传续下去就行。
  还有,在这个时空,“豹子头”林冲并未被逼上梁山,想来不至于落个悲情英雄的凄凉下场了吧。
  不管怎样吧,所谓的“梁山好汉”终究没有“一百单八将”之说,也终究成不了气候,只在一地流窜滋事,迟早被官兵收拾了,或者被“招安”。
  招安成本低哪,你好我好大家好。
  本朝对待起义的态度,始终是以招安为主。之所以不选择强攻,因为皇帝有如下苦衷。
  一、本朝的地方兵力十分虚弱。立国之初,鉴于楚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尾大不掉的教训,采取了“强干弱枝”之策:朝廷的边军和守备国都的禁军兵力强大,但地方州郡的兵力却十分虚弱。
  在咸平三年,黄州知州向朝廷上奏当时地方守备如何松懈:
  “今江、淮诸州,大患有三:城池堕圮,一也;兵仗不完,二也;军不服习,三也。”
  此时距离大定开国刚刚过去了四十年,地方就已经出现了这种情况。但这并未引起朝廷的警觉,地方上优秀的士兵,还是被源源不断调往边境,防备北燕和西宁。
  二、文臣不想大动干戈。大定“重文轻武”,文臣获得了充足的话语权,皇帝也信誓旦旦: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而大定许多宰执大臣都出自贫民阶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吕蒙正和范仲淹。
  吕蒙正年幼时母子被逐出家门,贫困不堪,他自述是“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后来成为状元宰相。
  范仲淹自幼一贫如洗,便用两升小米煮粥,隔夜粥凝固后,用刀切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但这也没耽误他日后成为一代贤相。
  这些寒门子弟能通过科举走上高位以后,更加能懂得民间疾苦。因此,对于这些为了生存而不惜铤而走险者,更多了恻隐之心。
  另外还有一点,从文臣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干这些相对“简单”的活而得到提拔;二是如果皇帝让文臣们去领兵,而他们可能会把局面搞得更糟。
  三、频繁动武太烧钱。大定一朝,深受“三冗”的毒害:冗官、冗兵、冗员。所以,尽管经济发达,但因其被“三冗”所拖累,仍然是“积贫积弱”,所以,再挤出仅有的银子去平乱,实在不划算。
  动用武力不仅太烧钱,还容易引起后遗症。比如,一些将领为了贪冒战功,很可能会滥杀无辜;一些士卒为了中饱私囊,很可能会烧杀抢掠。
  这些行为,都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成为王朝的心病和永远填不上的窟窿。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不会闹到不可收拾。
  通过招安,一些绿林好汉被朝廷开出的优厚条件所吸引,不仅不再作乱,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
  以大定皇帝热衷于招安并“以暴制暴”来看,宋江参与到了平王虎、田庆的战役,是非常有可能的。
  李纲便这样总结招安的妙处:
  “以弥内乱,一也;以御外敌,二也;善良胁从者,可散而归田亩,三也;强猾勇敢者,可籍以备行阵,四也;以盗贼攻寇仇,胜则享其功,败则不足惜,五也。”
  先落草,再招安,后做官,这几乎成为大定庶民走向“人生巅峰”的独门上升通道,为什么这么说呢?
  本朝实行招安的初衷,不是出于对起义者的深深同情,而是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消灭其他的匪盗,以达到“以乱治乱”的目的。而为了吸引宋江们受招安,朝廷当然要开出合适的“价码”。比如,赦免他们的所犯之罪,同时给予加官进爵。
  而作为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来讲,除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这种比较低级的生理需求以外,还有追求成就、获得他人尊重、达成自我实现的高级需求。
  在那个时空,宋江被招安是其最好的归宿。他曾以一支精干的力量横行河北、山东,官军数万莫不能当,但张叔夜仅仅用简单的谋略就将其逼降。
  很显然,这只能说明北宋末年的地方官军,战斗力已经掉到了渣都不剩,而宋江们的战斗力并不能说是强到逆天。
  历史上的这种流寇式打法,如黄巢、李自成等,其规模虽然达到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最终结局无不是覆灭而已。
  这些,是可以预见的。宋江闹的越凶,只不过是想要获得更大的被招安的筹码,而已。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