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鼎定河山

第195章佛系人生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3379 Feb 10, 2023 1:28:15 AM



  云明被称为佛系的国家的政权,主要是因为:
  第一,云明国不愿意和别人竞争,也就是你爱怎样怎样,我无所谓。大定比较富有,但一直受到两大政权(先是大辽后是北燕)的威胁,被迫用钱来换取百姓的安全,云明国虽然也地大物博,但是他们对大定很服从,双方维持着良好的礼尚往来的关系,也没有任何军事上的冲突爆发出来。
  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大理国的人十分信仰佛法,他们和佛教离不开关系,他们是佛教的信徒甚至于整个国家都是。皇帝是普通人追求一生的梦想,哪怕你是父子关系,手足关系,甚至是夫妻关系,只要你想当皇帝,你就要流血,为了皇位争得头破血流的。互相残杀是常见的局面。而云明国不是,他们很佛系,他们甚至可以出家当和尚,这个皇位嘛,无所谓了。
  云明国,又称妙香国,国民都信奉佛教的密宗阿吒叻教,云明的开国功臣董伽罗家族就世代担任教主。
  云明国僧人的地位很高,能参加科举,做僧官,当国师,参政议政,并不禁华衣美食丫鬟侍卫,其实说白了,贵族出家为僧和没出家享受的没啥差别,甚至更逍遥自在。在云明国,贵族子弟流行出家已经成为时尚。
  那云明国皇帝出家也是时尚吗?云明国出家的几位皇帝,从段思廉是一个分水岭,前面出家的皇帝有真不乐为帝出家的,也有在皇室倾轧中失败被迫出家的。但是从段思廉之后,成为傀儡帝国的云明段皇帝们就全是被权臣高家逼着出家的,都是政治失意者的无奈之举。
  做为段思平的后裔,段思廉联合高智升废除段思良的后裔段素兴继位,为了感谢高家,大肆提拔奖赏高智升,让高家一跃成为世家之首。段思廉出家无为寺,还委托高智升辅佐儿子段廉义,使高家坐大到皇室不能抑制的地步。
  杨义贞弑杀上德帝段廉义自立,高智升派其子高升泰击败杨义贞,拥立宗室段寿辉为帝,彻底掌控大权,段皇帝开始成为傀儡。
  之后的上明帝段寿辉、保定帝段正明、文安帝段正淳,都是被高家逼迫出家的,可不是不乐为帝,这几位中不乏有雄心壮志的,只可惜手中无权,只能空怀憧憬。
  段正明是段家第十四位皇帝。他被高升泰拥立,后来高升泰不想居于幕后,就把段正明废掉,让他去崇圣寺出家,高升泰自己当了皇帝,建国大中国。
  高升泰废黜段正明从幕后走到前台,临终之际却把皇位还给段家,恢复了云明国,立段正明的堂弟自己的妹夫段正淳为帝,高家位居中国公,把持大权。段正淳在位十三年后,被高家人找个借口逼迫退位,出家无为寺。
  云明国君臣与国民都崇信佛教,以佛立国,以儒治国,不好杀戮,对外无掠地称霸的野心,与大定均无意扩张疆域,一直始终保持和睦共处的局面。
  段和誉之所以频频遣使大定恳求册封,其目的就是为了抱大腿。只要常定政权肯为云明段氏站台撑腰,又何惧高氏权势滔天。
  这皇帝做的可真够憋屈的。
  小说中的段誉对“神仙姊姊”一见痴情,从此“芳心”唯系一人,而原形段和誉却恰恰相反。
  由于其母高升洁曾经严厉限制段正淳婚姻,结果只有段正严一个独子,险些引起段氏旁系觊觎,高升洁任太后时,改变政策,开始允许段正严广纳嫔妃,开枝散叶,结果段正严后宫嫔妃众多,乌蛮三十七部(又谓南诏三十七蛮部)以及勐泐都曾为其联姻对象。
  不过,后宫嫔妃虽多,奈何“家有恶妇”也,段和誉根本就享受不了左拥右抱、没羞没臊的快活日子。
  段和誉本人的皇后是高量成的姑妈,而这位高皇后可不是什么母仪天下的后宫之主,而是个排挤群妃的恶后。
  “高后乃命褫其衣,杖之百,大理禁中杖人所用,乃以全竹为之,通其节而实以铅,王德妃受杖未及半,血流殷地,穆贵妃不忍,因跪求赐帛,钟贤妃以下亦环跪乞恩,誉闻,急赴之,乃许赦智昌,高后乃释之。而智昌已瘴疾而故。”
  说多了都是泪啊……
  冯过没兴趣去结识这位后宫佳丽三千的段皇爷,若无意外,段和誉再做几年皇帝就该退位出家了。嗯,其原因是高皇后无子而逝,段正严妃子和诸子众多,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走了前辈的老路,还是做和尚香嘛。
  不过,大定册封云明国主这件事,就目前整体形势来看似乎是双赢的。
  大定“五路伐宁”铩羽而归,劳民伤财,国库几乎被掏空,国内舆论压力山大。云明国此时再度“投诚”,崇宁帝欣然应允,正好借此事大肆宣扬大定的强大及正统地位,转移焦点嘛,一片歌功颂德中,国民自是不再议论伐宁失利事。
  而于云明国,得到大定的册封,正好认证了段氏才是名正言顺的主人,高氏想再弄权篡位,可得好生掂量掂量。
  在冯过看来,这就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幼稚的操作,打不过人家就搬家长,呵呵。
  这些原本都是题外话,但却与即将到来的殿试有关,若无意外,今科殿试的题目便会是:“代云明节度使云明国王谢赐历日。”
  呵呵,好大喜功的崇宁帝怎会放过这么好一个自我吹捧的机会。
  殿试只考策问,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但也有皇帝直接出题的。常佶亲拟此试题,又何尝不是努力洗刷执政污点?皇帝也是要面子的好吧。
  冯过提前知道考题,算不算作弊?
  这话说的,他可一直“作弊”来着,只不过了无痕迹,无人知晓。
  都说物以类聚,他这个小群体貌似对会试结果全然未放在心上。资南嘉、董小宛等“局外人”对冯过是有着迷之信心,完全没有他会名落孙山这个选项。低调的徐元杰和内敛的刘几近墨者黑,受冯过影响久矣,也是自信满满。至于陈亮更不消说,久经沙场,洒脱狂放,还真没怎么把结果放在心上,人预测排名还在冯过之前呢,要是不中岂不闹翻天?
  冯过自己偶尔会觉得很玄幻,看看这科会试都是些啥人哪,个个大神呢。黄裳、陈亮、徐元杰、刘几、汪革、胡铨,可都是状元公。呃,虽然不在同一科。所谓神仙打架,莫过于此。他能置身其中,何其幸矣。
  那个时空的北宋嘉裕二年,年仅21岁的苏轼与弟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而深受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赏识。随后在殿试中,苏轼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的赏识。关于苏轼的科举,还有一个典故,说苏轼参加科举的时候,主考官欧阳修对一份卷子非常欣赏,有意把他定为第一,但又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为了避嫌,就把它排在了后面。后来才知道,这份卷子不是曾巩的,而是苏轼的。
  这个典故大家都听说过,其实,这个说法与事实不符,是后人想当然编的。真相是,苏轼连前三名都没进,只是中了进士乙科,而且名次也不好。史书记载:欧阳修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那这段文字是不是意味着苏轼考了第二名呢?不是的,因为史书接着写:苏轼“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
  实际上,除了苏轼和曾巩这两位大家,这科还有不少后来的文坛大腕,比如苏轼的弟弟苏辙,曾巩的弟弟曾布。要是范围再扩大点,这科的主考官是欧阳修,还有苏氏兄弟的老爸苏洵也跟着来了,好家伙,一次考试就汇集了唐宋八大家的五位,除了那个不怎么合群的王安石,大宋朝最会写文章的都齐了。
  除了这几位大文学家,这科还出了两位名气不在他们之下的大思想家,一个叫程颢,另一个叫张载。程颢就是著名的“二程”之一,师从周敦颐,开创的理学思想与朱熹的学说并称“程朱理学”,直接影响了之后近千年的中国人的思想;而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也是理学创始人之一,其庙庭与周敦颐庙、邵雍庙、程颐庙、程颢庙合称“北宋五子”庙,影响极为深远。
  对于这一次考试,一是有豪华的考官阵容。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不用多讲,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副主考官是王珪、梅挚、韩绛、范镇,这四位都是当朝文学名家。其余的考官和工作人员也都是馆阁文臣;二是这一榜进士能人最多,集中了神宗、哲宗两朝各个领域的代表人物,在政治、经济、文学、经学各方面都有独领风骚的人物出现,当朝宰相就出了9名,文学家好几个,文武双全的人也不少,《宋史》里有传的就有24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代表人物都在这一榜里。
  宰相的代表人物吕惠卿、章惇、王韶、林希。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二号人物,协助王安石推行了很多新政,也是一位极其出色的实干家。章惇官至宰相,不仅自己中了二甲,他的侄儿章衡竟还是这一科的魁首——状元。王韶是北宋名将,官至枢密副使。嘉裕二年贡举录取的进士可谓是群星闪耀,其中有不乏有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人物。
  此科被称作科举史第一名榜,再无异议。
  这科呢?冯过饶有兴趣的想,或许也不遑多让吧。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