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鼎定河山

第172章日无暇晷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3483 Feb 8, 2023 9:06:14 PM



  关于武松去哪儿,其实并无多少人在意。
  官府发了海捕文书通缉,便不再是一地之事。对于相关官员而言,也没那么上心去经办此事,不管是西门庆及他的打杀还是白玉乔,都非良善之辈,虽说律法面前人人平等,但人既有三六九等,更有善恶良邪之分,死些个恶人,对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乃是好事。但这种事自是无法宣之于口,执法者会有诸多顾忌。
  这就譬如两个敌对国,彼此结怨已久,一方频频践踩红线,另一方若要动用武力,总得先行严厉告诫,如此反复数次(警察面对冥顽不化的违法乱纪份子,会提出三次口头警告,警告无果后方会采取有效必要的应对措施),你要战那便战。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践踏,此乃底限,没有后退可言。
  至于民间舆论,终无法左右事态发展。开初尚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或高瞻远瞩地言称早预料到西门庆不会有好下场,多行不义必自毙嘛;又或为武二郎扼腕叹息,徒手搏虎诶,绝对是勇力无双的猛人,这要放到军中,何愁不能建功立业?却因一时意气之争而沦为逃犯而有家不能归,所以说冲动是魔鬼呢,做人虽不能瞻前顾后,但真真要三思而行,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哦;又有说武松暴躁好斗甚至是鲁莽残暴,最喜欢打打杀杀,仗着是衙门公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时常做一些小题大做矫枉过正的事,且暴力执法,市井布衣苦其久矣。
  总之,关于武松此人此事,民情众说纷纭,反应不一。
  这样的事貌似骇人听闻,其实只是短时热点,过不多久人们的注意力便会为其他事件吸引过去。八卦心理嘛,好看热闹不嫌事大,站着说话不腰疼。针对某一事件,人们能够三百六十度无死角的点评剖析,说的头头是道、层次井然。当然,要想有统一观点是不大可能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继而辩论反驳展开骂战,歪楼一万层。一旦全民一声、万众一心,那方是一个国家之幸,体现的高度凝聚力,劲往一处使,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宁愿站着死不愿躺着生。都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可抱存侥幸心理的也不是少数。就好像明知道打战会死人,但偏生有那么些人,声嘶力竭地高呼“打他丫的”,这些人真是一腔热血?非也,是嫌不够热闹,反正上前线拼刺刀的是军人,我自在安全区悠哉悠哉的喝酒看戏,我是平民百姓,手无寸铁,国家养军人就是保家卫国的,与我何干,对吧?
  冯过不会幼稚无聊到去说一些不负责任的义愤之话,说一万句不能做一次,手底下见真章,唧唧哇哇的比骂街吗,能把海里的鱼骂到跳出水面还是能吐口水淹死敌人?爱国,是人之底限,如若连生于斯养于斯、护佑你成长的国家都不要了,贪图外国的圆月,这样的人与禽兽又有何异?但爱国并非只是简单的逞口舌之快,而是将祖国放在心窝里,当国家需要你作出贡献时你会毫不犹豫的尽自己最大之能去报效。
  世人多半如此,说着热血沸腾的话做着苟且偷生之事,平日里夸夸其谈,事到临头却闭口不言。
  譬如武松一事,便多有无理指责完全不明其中奥要便大放厥词之人,这才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呢?
  其实,受此事影响最大的只能是武植夫妇。或者说,受益最大的便是武大郎与潘金莲。
  可以预见的是,西门庆此计一旦得售,武松窝囊的负下巨债,武大郎念及兄弟情深,怎会不帮忙偿还?如此一来,炊饼铺子便没了。再往后,武植能守得住潘氏不红杏出墙?西门大官人为了长期霸占,嫌武大郎碍手碍脚,会怎么做……武松一旦得知,又会如何?怕是正如那名著所说,武植夫妇都当性命不保。
  现下可好了,西门庆一死,后患已除,武大夫妇可安生过日子矣。嗯,只要别再出现东方庆、南郭庆、北宫庆。
  许是受那名著影响,武松在冯过的印象中乃是个顶天立地的真汉子,被逼着落草为寇并为老奸巨猾的宋某人利用,实在是英雄末路。都说良禽择木而栖,跟对了人很重要,别被坑了才好。但眼瞅着这位武二郎如此个暴脾气,想要平平淡淡的过,怕是很难。
  嗯,会试后赶赴东京殿试,或许可以绕道梁山去探视一番。
  万仞凌霄翠色连,梁山石上水涓涓。峭壁阴森垂马鬣,危峰罅漏滴龙涎。
  不知宋黑脸上山了否?应该没有……吧?朝廷邸报未言及此事,但也不见得真没有,隐上瞒下,基操罢了。
  “去时三十六,来时十八双。若是少一人,誓死不还乡。”
  是的,所谓的“宋江起义”在宋朝三百多年历史中只是一次规模较小的农民起义。宣和元年,宋江等36人占据梁山泊,招募义军,聚众起义。旋率众攻打河朔等地,攻陷十余郡城池,惩治贪官,杀富济贫,声势日盛。但之后一直打游击战,一路逃避,自青州率众南下沂州,与官军周旋年余。宣和三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什么宋江征方腊,完全不存在的。事实上,人家方腊可比宋江混的风光多了,实力也远非梁山草寇可比。
  不过,这个时空可是走向不同,方腊已殒,宋江可指不定还在哪犄角旮旯里呆着呢。
  罢了,到时去看看呗。
  瞧瞧,冯小七可真是自负,会试都还没开始呢就想着殿试,真以为江西解元就必过会试?唐寅的“光辉事迹”了解一下。
  会试,才是士子穷极一生都想过而难过的最后一关,至于殿试则是不淘汰只评名次的。
  乡试时,参加考试的人数受到录取名额的限制,其比例大致上是三十比一。本朝初,大多数省份的乡试录取名额是三十到五十人左右。时下东南二京增至百人乃至一百三十余人,其余各省则自四十到一百一十名不等,全国乡试录取名额达一千至一千一百余人。
  中了举人也就取得了作官的资格,所以三十比一的录取比列,使得中举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也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正如冯过所“写”的《儒林外史》中所说,五十多岁的“范进中举”后,欢喜的发了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便是真实写照。
  至于会试,貌似录取率更高些。乡试录取额为一千一百名至一千二百名,加上历届下榜及因故未能参加会试的举人,应试者约为一千五百名至二千名,会试录取定额三百人,录取率约为六比一。
  但要晓得,这近两千名举人可是从千军万马中杀出重围的尖子生,个个都非善茬,除了最顶尖的那一小撮人,谁敢断言自己能被取中?
  与乡试相比,会试仍是一般的程序,考试内容也都大同小异。科举取士,乃是这个时代最为行之有效的选官方法。
  本朝建立不久,官员缺额很多。洪武四年正月,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所有举人都免于会试,赴京师听候授官。又从各行省的举人中选拔一些“年少俊异者”担任翰林院编修、秘书监直长等官职,让他们在宫中文华殿学习。连考三年后,太祖发现所录取的人才,大多是“后生少年”,他们只会写文章,缺乏实际工作能力。于是,他在洪武六年二月决定暂停科举,“别令有司察举贤才,必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荐举的科目有聪明正直、贤良方正、孝弟力田、儒士、孝廉、秀才、人才、耆民等。由各地方长官举送京师,破格录用。从此,科举停止了十年。但是,荐举的情况并不比科举好。荐举多而且滥,经吏部举荐需要授官的,最多的一次达三千七百余人,少时也有一千九百余人。长此下去,将无官可授,而且被荐举的人也不比科举入仕的人更有行政才能。经过比较,太祖感到科举制度还是有它的优越性,便在洪武十五年八月下诏恢复科举。洪武十七年,定科举成式,命礼部颁行各省,荐举、科举两途并用。永乐以后,科举日重,荐举日轻。能文之士,率由场屋进以为荣,荐举一途“久且废不用矣。”
  大定百五十年,共取进士千余名,除却太祖朝,自太宗始,内阁辅臣皆是经六级科举而选,文臣权力乃有史以来最盛。
  读书人,即便不想步入仕途,但也想藉此改变门庭或实现自我价值。十年寒窗?哪有这么一帆风顺,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一朝成名?这才是终极目标。
  二月初四,冯过一行顺利到达金陵城。
  举人赴京赶考,一般而言是无人敢冲撞的,他们皆“官给禀传送礼部会试”,即由各地官府提供食宿费用和交通工具。
  举人在出发前可以到官府领取一面火牌。火牌是使用沿途驿站的凭证,驿站只为官府服务,民众无权使用。但举人进京赶考持有火牌,到沿途驿站就可以使用役夫三名,驿站没有役夫时还会折现给举人银子。举人进京赶考所乘坐的车叫作公车,公车上插有一面黄布(黄色为御用颜色)做成的旗帜,旗上书写“奉旨会试”或“礼部会试”四个大字,十分威风。看到这面旗帜,沿途所有关卡必须无条件放行,而且不得收取任何过路费。沿路的土匪盗贼看到了这面旗帜也会敬而远之——倒不是说土匪也重视文化,而是抢劫举人根本就抢不到几个钱,且风险极大,因为官府对抢劫进京赶考举人的案子惩处非常严重,毕竟人家是“奉旨考试”。
  看吧,这就是读书的好处。
  读书无用论不管在何时何地都是伪命题。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