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小说 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

第994章 留学生

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 浮云散尽 4714 Sep 14, 2023 7:57:00 AM
  “说来听听,什么事啊?”
  朱慈烺好奇的询问,傅山不敢怠慢,他赶紧解释道。
  “陛下,并非是甚大事,无非就是,关于西洋诸国,往我朝派留学生的事情。”
  听罢,傅山不敢怠慢,赶紧回答道。
  朱慈烺脸色顿时一变,有些古怪。
  无他,在穿越过来之初,朱慈烺实际上,是生出来心思,往欧洲诸国,派留学生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够成行。
  其中,主要原因是,现在的欧洲,虽然有所谓的“大学”,但却没有一座,真正意义的大学。
  哦对了,金陵大学。
  可以说,是这个时空,第一座,具备现代意义的大学了。
  因为现代高等学府,他不仅仅传授,以往的知识,他还进行研究,创造。
  没成想,朱慈烺没能够,往欧洲派成留学生,时至当下,欧洲诸国,竟然想往,大明朝派留学生了,这也是,傅山会过来,向朱慈烺询问建议的原因。
  大明朝的金陵大学,乃是大明朝的最高学府了。
  想要进这所大学,只有三种方式。
  最基础的一种方式,也不考验家庭背景,财力的。
  那就是,靠自己了。
  努力。
  努力。
  再努力。
  当一个被后世官方公然嘲讽鄙视的“小镇做题家”然后大脑再拼命的超频,再加上祖坟冒一冒青烟,然后考上。
  这个是非常难的,也是底层学子,唯一的出路。
  因为他们都是统一试卷,统一考题,统一录取分数,没有任何差距,南京,上海等地的户口,也不至于,能够低分录取。
  河南,河北户口,也不至于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才能够被录取。
  毕竟,大明朝也没户籍制度,这种因为户籍,而形成的变相种姓制度,在大明朝不可能发生的。
  至少,在各大学的录取上,走考试这一路线的。
  还是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面,公平竞争。
  而除了考试外,考虑到大明朝,是一个资本主义,还有封建主义国家,还有另外一种不太公平的制度。
  那就是,那就是皇帝特批,有功将士,功臣之后,免试入读。
  除此之外,还有第三种方式。
  以及呢,倘若富商能够一口气损个几万两银子,也可以买入到金陵大学——他们捐的银子,正好作为贫寒学子们的花销。
  总而言之,这三种模式,就是大明朝,金陵大学招生的根本制度。
  大概也不可能发生变更了。
  未来可能更改的,或许也就是限制皇帝的权力,以及,提高富商捐款的额度。
  不过,这个招生制度里面,却没有提及留学生。
  实际上,在如今的大明朝内,也没有留学生这一,在后世非常出名的群体存在。
  一是,这年头,空间的距离,与交通工具的不使得,使得来自于非洲的高端人才,没办法进入到大明朝境内。
  第二,非洲的高端人才,在当下的大明朝这边,只能够被当成高端农具,进口大牲口使用,是没有资格入学学习的。
  因为在大明朝的官方定义里面,他们不属于人。
  他们属于畜生。
  属于跟牛马,猪羊一样的存在。
  被开除人籍了!
  所以,在后世印度,这些非常,常见的黑色高端人才,一年领大两三百万卢比,配三个印度三妹当学伴的家伙。
  在大明朝,是没有出路的。
  别说是当留学生了。
  连人都算不上,倘若未来,在大明朝控制范围内的黑人们,想要解放的话,他们最先一步,并不是废奴——因为他们还不是人,他们先争取,人这个身份。
  而除了非洲留学生外。
  欧美国家的留学生,也受限于空间的距离,和交通工具的落后,不好过来。
  不过,时至当下,随着大明朝,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发达。
  已经有许多,欧美国家的人物,意识到了大明朝的先进所在,打算派遣,留学生过来,学习大明朝的,先进文化知识。
  然后回去,建设他们美丽的祖国。
  而这些人,也就找到了金陵大学的校长傅山。
  可惜的是,傅山哪有决定,去做这样的决策啊?
  他索性,便借着,这个来觐见朱慈烺,汇报蒸汽机车研究情况,和铁路事宜的机会,过来面呈朱慈烺,询问朱慈烺的意见。
  “皇上,这些欧洲诸国,想往我朝,派遣留学生,其中,法国,英国,还有荷兰,葡萄牙国,神圣罗马国,就连罗刹国,也有。”
  “您看这个……”
  “这个嘛……”
  朱慈烺皱了皱眉,他也不知道,当如何决定这个问题。
  朱慈烺仔细思考了一下,后世的欧美诸国,好像并不禁止华夏的留学生。
  哪怕是,满清之际,他们也不拒绝来自于满清的留洋学童。
  不只不拒绝,反而,对于这些愿意留学的,他们是呈欢迎的态度。
  特别希望,满清能够派出来,留学生到他们的国家。
  这既有他们,想要将满清,拉入现代文明社会的原因。
  也是出于他们的私心——在这些西方列强看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人口众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因此,潜力无穷,在被打醒了之后,这头醒狮的怒吼,会让所有国家颤抖。
  所以,发展起来是迟早。
  再加上,西方国家也不是铁板一块,你拒绝清国的留学生,别人吸收了这些留学生,而归国的留学生,肯定会倾向于他留学时的这个国家——这是肯定的嘛,人之常情。
  搁一个地方呆的久了,肯定会对当地产生威慑,进而受到影响。
  历史上,清末民国出国的留学生,留的是哪,他们回来,就亲哪一边。
  这就使得,当时的各个列强,不仅不拒绝来自于满清的留学生,担心他们学习了自己的先进技术,反而对这些留学生,呈热烈欢迎的态度。
  也就是满清这种,把防汉作为首要任务的反动透顶混蛋王朝。
  要是换一个正常点的华夏王朝,或政权,光是借着这股东风,从一鸦到甲午海战,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也崛起了!
  不过,历史上的这点经验。
  并不能够,成为朱慈烺,打开国门,放留学生,进入到华夏的理由!
  原因很简单。
  历史上,西方文明为什么,敞开怀抱?
  让满清派留学生,学习他们的技术?而不是封锁?
  根本原因就是。
  当时的西方列强,并非是铁板一块,英国佬本来,还想垄断蒸汽机,可结果呢?
  法国人却借着这股东风,抢占了大量的市场。
  同时,定远,镇远,这种在当地,世界一流的主力战舰,也可以通过市场上轻松买到。
  答案就是因为,你不卖,有的是人卖,倒不如,赶紧答应,做个人情。
  而现在的情况下。
  这种技术,是大明朝独有的,知识,也是大明朝独有的。
  大明朝是没有竞争者的。
  他们想学,也没地方学。
  朱慈烺倘若技术外流的话,也不会对大明朝,有什么好处——因为明摆着,这些西方列强,学会了大明朝这些先进技术,未来会怎么样?
  会感恩戴德?
  不太现实吧。
  所以,在犹豫再三后,朱慈烺看向了傅山。
  “他们想派留学生,朕欢迎。”
  “皇上同意了。”
  傅山有些惊讶,他原本以为,朱慈烺会断然拒绝的。
  可他还没高兴多久,朱慈烺却又,笑呵呵地道。
  “先别太激动,朕虽然答应了,但是呢,朕要加以限制。”
  “第一,他们学习的科目有限。”
  “皇上的意思是?”
  “除了金融,商学,农学,水利,医学,国学外,其余学科,一律不准他们参与!”
  “更不准,他们擅自偷学,一旦发现,即作为间谍,进行处决!”
  朱慈烺也不是说,什么也不让他们学。
  只要不涉及到技术的,他们都可以学。
  哦对了,农业技术,水利技术,还有医学技术,朱慈烺还是愿意让他们学一学的。
  “皇上,只有这几个学科吗?”
  傅山迅速的记下了这几个学科后,朝朱慈烺问。
  “对。”
  朱慈烺点了点头,又话锋一转道。
  “第二,他们学习这个之前,要上三年的预科大学。”
  “预科大学?”
  傅山微微皱眉。
  “这个是?”
  “学习我朝文化的。”
  “首先就是语言,我朝的雅言,可不是他们西夷的那种,虫鱼鸟叫所能够比的。”
  “我朝的雅言,他们学习,可是相当之不易的。”
  “怎么着,也得学个三年吧?”
  “而且,三年后,还要进行考试,考试通过后,才能够进入到大学读书。”
  说到这里,朱慈烺又顿了顿语气道。
  “这三年的开销,一切由他们自费,具体的银两嘛,你回头计算一下,然后,按其十倍收取。”
  “这也太贵了吧?”
  傅山有些吃惊,朱慈烺却拍了他一眼。
  “这有什么贵的?”
  “知识是无价的。”
  “而且,他们留学时的学费,也万万不能够便宜了。”
  “一个学期,至少也得两三千两银子。”
  说到这,朱慈烺又嘿嘿一笑说道。
  “对了,倘若他们,非得想学我大明朝的先进技术嘛,也不是不行。”
  “陛下的意思是?”
  傅山有些诧异,只见朱慈烺道。
  “这些工科之类的知识,他们倘若想学,支付学费就是了,不贵,一个学期两万两银子!”
  “他们要是真肯出这些银子,就权当是给学校里面,提供研究之经费了。”
  “教授他们一些皮毛知识,然后真正的精华,不让他们知道就是了。”
  “皇上,臣明白了。”
  傅山恍然,赶紧朝朱慈烺说。
  朱慈烺却是在心底琢磨,自己这么操作的话,大概可以,严格的控制住知识外流吧?
  呃,朱慈烺实际上还是忽略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那就是。
  他可以控制留学生进来。
  但是,他没办法控制,在大明朝,学习了技术的高端人才出去。
  倘若这些西方国家许以巨利。
  再许出来几个庄园,还有一群欧罗巴美人。
  想必大明朝这边,还是会有一些,不得意的,不愿意给领导敬酒的高端人才,愿意往欧洲润的。
  打算润过去,让别人给自己敬酒。
  在当地当大爷……
  这边,朱慈烺在吩咐着傅山这些。
  位于南京北面的一片工厂群里面。
  一个叫苏氏制铳厂,几人匠人,正在设试着机器,老板则站在一旁,看着情况。
  大明朝的火器工厂是相当多的。
  这主要是得益于,朱慈烺当初,为了对付满清,所以,大规模的派订单,养活了一大群,在上下流产业链,靠生产军火为生的工匠,工坊,工厂。
  不过,在随着战争结束,进入到太平年间后,这些个原本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工坊,大多都因为没了订单,所以,失去生路,干脆改行干别的了。
  不过,还是有几十家,大小的工厂,成功的保存了下来。
  其中,有三大兵工厂,分别是郑氏,沈氏,还有广东。
  而苏氏制铳厂,则只是一个小厂子,规模不大,员工也只有百十个。
  只能够算小厂,接到的订单也不多,主要也是靠做民间生意维生。
  由于大明朝并不禁止民间持枪,所以,走军品竞标,竞争不过大公司的小厂,就只好将目光,投入了民用市场。
  苏氏制铳厂,就是这么一个小厂。
  他们年产量,只有大概一万来枝,数量不多,但胜在一直有生意,为了扩大规模,厂长盯上了最新的科研成果,也就是蒸汽机。
  眼下,看着安装妥当的蒸汽机。
  苏氏制铳厂的老板,苏灿是忍不住感叹。
  “有了这玩意,咱们的产量,就能翻许多了!”
  “老板,产量虽然翻了,可我们也得能卖出去啊,卖不出去,光有产量,又能如何?”
  “唉……”
  听到这里,老板不由的叹息一声。
  是啊,光扩张产能,但倘若卖不出去产品,那又有何用?
  这几年,大厂也盯上了民用的市场,他现在扩张产能,实际上也最在赌,倘若竞争不过大厂,份额被吃掉的话,那这机器,可就白买了。
  一想到这,他咬了咬牙道。
  “咱们拼一拼,把质量提上去,把名声打上去,就不信卖不出去。”
  “另外,老宋头……”
  “你也领着人,搞搞研发,看看能搞出来一些民用的新式火铳……”
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
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好阅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
为你提供最快的大明之拉着崇祯南迁更新,第994章留学生免费阅读。https://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