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其他类型 重生六零年代有空间

第999章不能依赖它们

重生六零年代有空间 虞人美 2429 Sep 28, 2022 11:10:58 A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大明:开局寿元六时,长生六千年》章节阅读:




  大明皇帝朱元璋,此时正在奉天殿中,批阅着臣子写的奏章。
  处理军国大事。
  朱元璋除了被公认为是一个好祖父之外,也被公认为一个勤勉的皇帝。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皆睡朕未睡”。
  这是朱元璋的自嘲,也是大明皇帝朱元璋勤政的写照。
  不过,今天朱元璋看完了眼前的奏章,转头看向一旁的太子朱标,说道:
  “你先替咱处理一下这些文书,咱要到后宫看一下咱大孙子。”
  朱标连忙摇头:
  “孽子怎能劳烦父皇挂怀。”
  朱元璋听着朱标的劝阻,哼了一声:
  “咱孙子生病卧床多天,前两日终于康健,咱一定要看一看。
  莫要多言,快快处理政务。”
  朱元璋敲了敲桌子上小山一般的奏章,示意朱标处理。背着手,迈步走出奉天殿,向后宫走去。
  朱标叹了一口气,苦笑着看着朱元璋的背影慢慢远去,搬了个小凳子,坐在龙书案旁边儿。
  朱元璋看大孙子去了,可朱标却成了大冤种。
  朱标虽然很是不开心,但还是不得不凝神静气,替老朱处理政务。
  朱标今年二十七岁。
  五年前,洪武十年,朱标开始“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
  两年前,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丞相废除,朱标某种程度上承担了丞相的责任,政务逐渐繁重起来。
  长时间政务处理的锻炼,让朱标已经有了独挡一面的能力,替代朱元璋处理一会儿奏折,足够胜任。
  但很多政务上的事情,朱标总是会和朱元璋有着不同的意见。
  这件事情,实在令朱标苦恼。
  朱元璋走向后宫,健步如飞,一边儿走,一边儿问身旁的太监:
  “咱大孙近些日如何?”
  “身体康健,只是……”
  朱元璋听着话语中“囫囵”,便知道太监话中有话,追问道:
  “只是什么?”
  “只是近些日,一直在做一套动作,从早到晚,从不停歇,像是……”
  “嗯?”
  “像是中了邪……”
  朱元璋脚步一顿,回身看向方才说话的太监。
  太监的眼神和朱元璋相触,帝王的威压,让他胆战心惊,连忙跪下小声解释:
  “奴才只是听说……”
  朱元璋不等太监解释,立刻道:
  “莫要乱传。”
  不多时,朱元璋便走到朱雄英居住的院落外面。
  远远便能看到,朱雄英正在做第二套广播体操,雏鹰起飞。
  院落中,除了朱雄英之外,椅子上还坐着一个中年人。
  朱元璋知道,这是给朱雄英请的老师——大儒朱善。
  可是,这个朱善怎么坐在椅子上,呆呆地一句话也不说,好像一副不太聪明的样子?
  朱元璋脑海中刚升起疑惑。
  只听见院子里,朱雄英脆脆的声音响起:
  “敢问先生,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若是‘家齐’和‘国治’之间冲突,又要如何做?”
  这是方才朱雄英“眼珠一转”,想出来的点子。
  先生朱善提问《礼记》中的“修齐治平”,朱雄英便想到了这个疑问。
  在大明,家的范围,并非是家庭,而是家族。
  一个大家族中,主仆也会有成百上千的人口,是大明最基层的社会单位。
  所谓“皇权不下县,县下皆宗族”,县下的单位,就是宗族。
  所谓“齐家”,也就是说,将一个大家族管理好。
  大家族的利益,和国家,乃至天下的利益,往往并不一致。
  朱善听着朱雄英的疑问,愣了一下。
  在《礼记》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儒家读书人的理想,是能力上递进的关系。
  不修身何以齐家,不齐家何以治国,一屋不扫又怎么能扫天下?
  朱雄英却对《礼记》中的道理提出疑问,将递进的修身齐家,改换成了平行的关系。
  有能力“齐家”,也有能力“治国、平天下”,在“齐家”和“治国”冲突的时候,又会如何选择?
  朱雄英不等朱善回答,又进一步解释道:
  “咱大明开国来,曾有某儒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自从他成为大明的官员之后,不顾明律,家中的父母兄弟,都成了领皇粮的。”
  “甚至连村里面的野狗,都找到了工作。”
  “别人为他为何如此,这个儒生便回答:不“齐家”,又如何‘治国、平天下’?”
  “而且还说,什么‘家族传承吾辈责’。”
  朱雄英一口气说多了,爽则爽矣,可是手上的动作,却是有些凌乱。
  问了个问题,让“雏鹰起飞”的寿命收益降低了,属实有些令人不快。
  不过,待会儿让这老头思索,也是好事情。
  朱善听着朱雄英的质问,眉头紧皱,说不出话来。
  朱善不由得想起了和他同时参加科举考试的人。
  朱雄英所说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
  以朱善所知,有的同年,还没有获得功名的时候。
  家中贫穷的揭不开锅,等到科举及第,有了功名之后,利用种种手段,获得了不菲的收益。
  其中的手段,未尝没有侵吞朝廷利益的部分。
  可是,虽然事实如此。
  但这个孩子,方才八岁啊,思想就已经如此成熟了。
  那几十年之后……
  朱善低头思索,他必须给朱雄英一个正面解释。
  否则《礼记》这本儒家经典,都被朱雄英驳倒了。
  那也不要指望,朱雄英当政之后,能够重视儒学,重用儒生了。
  免不了又是一个“朱元璋”这样一个“无礼”之流!
  朱善想了想,还是说道: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你所说的这些人,分明是没有诚意、正心、修身之人。”
  “有才无德之辈罢了。”
  “这并不是《礼记》的问题,而是这些儒生,没有正确理解《礼记》的意思罢了。”
  在某种程度上,朱善说的没有问题。
  如果真的完全按照《礼记》的要求,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大明朝,或者说有《礼记》以来,完全会变得不同。
  但可惜,不能做到《礼记》中全部要求的,是大部分儒生。
  儒学中记载的要求,是非常必要的一部分。
  儒学经典的指引,是大明朝官员的上限。
  上限很高,但是下限呢?
  下限当然要靠制度。
  朱雄英耸了耸肩:
  “可我刚才说的儒生,才是大多数。”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