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都市现言 叶苒苒萧司琛

第4075章

叶苒苒萧司琛 猫夕 3477 Jul 8, 2023 10:52:25 PM

章节正在手打中..

推荐《皇帝这么难》章节阅读:


  “曹国公陪朕练会剑,魏国公来指导一下。朕身体太弱了。”二人陪着朱允炆用完膳后,朱允炆对二人道。
  “陛下,刀兵凶险,臣请陛下练一会八段锦。”徐辉祖赶忙阻止道。
  “好吧!”看着一副拼了命也要拦着的徐辉祖,和一副砍了我也不和你玩的李景隆,朱允炆失望的道。
  “陛下,天下至尊,亿民父母。万不可致自己于险地。”徐辉祖还不停的劝说!
  怪不得原先历史建文帝防备你,你这想当建文帝的长辈呀。别说,还真是长了一辈!
  看人家李景隆:聪明,听话,贪婪,懂事。标准心腹模板,一副放心好用的样子。
  “陛下休息会吧,刚开始练,这么多就行了。刘公公给陛下拿个袍子穿上,别受了风寒。”徐辉祖两人教朱允炆练八段锦,练了好一会,朱允炆都感觉腿脚发酸了,徐辉祖才让停了。
  朱允炆穿上一件早上才见过画样的披风。走到御座上坐下。道:
  “确实感觉舒畅多了,近日二位国公有空的话,晚膳后陪朕练练!”
  也不管刚给二人分配了那么一摊子活,二人一脸的难为情样子。接着道:
  “咱们的事一会再议,你们先在这整理下刚才说的。传几位大人来,看看他们有什么事情!”说着,转头给刘谨说到。
  两人行礼后,跪坐在自己的位置上,开始写写画画,不时还传个大纸条。
  朱允炆坐在御座上,让张慎给他捶腿按摩,自己拿了个奏本翻看。
  “臣等参见陛下。”刘谨领着三个绯袍文官和一个青衣文官进来,行礼道。
  “给四位先生赐座!”朱允炆转头对刘谨说到。
  又是一阵行礼谢恩,然后四人跪坐在刘谨带人拿来的四个软垫上。诧异的看了看在一旁跪坐着写着什么东西的李景隆和徐辉祖,齐泰先出声奏到:
  “臣齐泰请奏:陛下传旨让诸藩王入京为高皇帝尽孝,臣怕有的藩王以太祖遗诏为由,拒不来京。请陛下示下。”
  “你们有没有带来宣各藩进京的圣旨。”朱允炆问到。虽然不知道说的太祖遗诏是什么,但是只要给他们说清周王湘王的处理方法,他们应该都会来京的。何况还有尽孝的大义压着。
  另一绯袍官员,朱允炆看着应该是黄子澄。躬身说到:
  “回陛下,翰林院已经写好圣旨,请陛下过目用印。”
  说着的同时,那个青袍文官从袖中取出几张黄缎,上面写满字。递给刘谨,呈到朱允炆面前。
  朱允炆接过看了看,递给刘谨。生气道:
  “翰林院是不明白新要求的行文制度,还是不会写文章!白话文呢?句读符号呢?时间格式呢?”
  “陛下息怒,此等重要诏书,臣等不敢假借他手,都是方大人亲笔撰写。”黄子澄赶快行礼说到。
  “臣知罪,但是臣认为抛弃文子之美,擅用句读之符。是对文人之辱,圣人之轻。”青袍官员大声说到,一副大义凛然。
  “圣人笔决春秋,手写金文,口吐雅言。尔等做到哪个了!尔等哪个没轻辱圣人。”朱允炆看着这么一副在自己世界头铁模样就来气。把早就准备好的话骂了出来。
  整个殿中,都跪在地上,叩头请罪。“磕什么头,起来!圣人应该要求国君回礼的,朕也给你们磕一个!”朱允炆临场发挥,说完就感觉有点不妥。赶紧压抑怒气。
  众人全都以头触地,口称死罪。朱允炆感觉火气很快就消失了,从御座上起来。把打落的如意和铅笔拾了起来,缓一缓。
  朱允炆重新坐下,看他们都还一动不动的五体投地跪着,假装压下去火气了,说到:
  “都起来吧!朕不是对你们生气。只是看了一些书,感觉有道理,感觉我们大明有的地方出了问题。”朱允炆说完,看着众人。等待捧哏的。
  “陛下,不知说的是何问题,在什么书中看到,臣等也去学习。”安静了一会,还是齐泰出声问到。
  朱允炆看着他想到,仙鹤不是白绣的呀。说到:“西方僧人进贡的书籍,里面有一本讲逻辑学的。我发现很有道理,我们的逻辑不如他们。朕本想与诸位先生一块研讨下,却被宫中奸宦毁了书籍。”
  看着一群接受到自己信号的人,朱允炆等了下接着道:
  “朕记得,里面主要讲要辩证的看待问题,要以因导果,用果推因。我们处理一个问题,最终是要让它的结果符合我们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找出他的所有因,要做的事,就是做到把因导入我们想要的果。这是做人的,也是管理国家的必然的高效方法。”
  朱允炆缓了缓,把下午编出来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了出来。具体逻辑学早就还给老师了,把自己能用到的先说出来,用起来。
  “而我们华夏之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开始用一套不对称的观点作为逻辑支点进行辩论。不是以事论事,而是用另外一个无关的甚至是莫须有想当然的结果,来否定一个事情。”
  看着几个已经流汗的文官,朱允炆感觉好有成就。虽然用词都是自己现编的,不准确。但意思看来他们都懂了。
  “就说这次你们不同意用白话文,用句读符。要让朕撤销这个旨意。你们要拿出来可靠的理由,朕自当撤回。你们在说什么?文人之辱?圣人之轻?是不是也就朕能顶住压力说点什么?别人就被你们的大义压住了。
  朕告诉你们,圣旨,可以撤回,不能不遵。凡是领旨不遵的,轻的考核罢官,重的抗旨论。我到要看看明天有多少不怕死的。”
  “陛下,臣等糊涂,请陛下降罪。请不要怪罪其他官员,都是臣等之过!”黄子澄和青袍的方孝孺跪地请到。
  看来还真准备给自己上眼药。都是惯的!“你们又在混淆是非,你们糊涂有罪,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奏折是他们写的,他们要上书抨击,朕不会怪罪。但是他们要是不准旨行文,乱写题奏,那就是抗旨了。”
  六个人满面不可思议的看着朱允炆。又低下头,请罪。
  “就说你们要弹劾朕的题奏行文制度,你们就要拿出证据。什么证据有用?就是这么行文会造成什么后果。好的和坏的做比较。好的结果对我们有用,坏的结果我们能承受,两厢综合我们有益的,那这件事就行得通。反之,就该停止。”
  看着地上一群似懂非懂的脸,朱允炆接着说:“方大人你来说一下你反对的原因,是什么?对了你们应该不用说也知道,一个事的果,会是另一个事的因。一个事,能同时,作为因对应着诸多果,也在作为果,对应着诸多因。
  朕问得这个因,就是能要求朕撤回圣旨的因,也可以是行文制度造成的果。”朱允炆边说边补充。说的乱七八糟。
  “臣大概懂了。臣所说两个因果条件,都不是行文制度造成的果,只是能撤销行文制度的因。不能将两者串联起来,所以是逻辑不贯通。”方孝孺叩头,明显是明白了朱允炆想说的,而且总结的更好。
  朱允炆听着不得不感叹,聪明人就是厉害,自己说了这么半天。人家几句话就总结出来了。“先生说的是,朕是这么理解用的,感觉这样是对的。”
  “回陛下,这个方法虽然臣还有点不够了解,但臣也认为是非常有用的。臣现在已经发现臣的奏请不对。臣请陛下赐书给臣一观!”方孝孺回到。另外五个也求书。
  “那异域番僧,元朝时就来中原传道,但我们中原向来敬宗法祖,信他们的很少。自颛顼帝绝天地通,他们这样的传教,非乱世,就不可能起势了。所以他一生一边艰苦传教,一边把他带来的书籍翻译成汉文。
  他去世时交给锦衣卫,希望能传于中原。朕知其教,教主大于帝王。所以先去取来查看,连内官都不知道。只有王大伴给朕取书知道这回事。谁知这奸贼,竟然在朕因前日病倒时,将书偷去。被朕追问竟然烧掉了!”
  朱允炆将吃饭时想的理由说给他们听。虽然漏洞百出,但这样应该就查不清了,谁敢盘查自己。
  “可惜了,臣虽然还是认为题奏行文制度不太妥,但是没有什么理由劝阻陛下。臣会要求翰林院严格执行行文制度的。”方孝孺轻声说到。书生气质竟然又正常了。
  “先生先写圣旨。把朕如何处置周王和湘王后事的令旨也告诉他们。要求他们来尽孝和商议湘王后事,诸藩以后规划。他们会来的。不来的不忠不孝之徒以后再论。”
  朱允炆对他们说道,又问道:
  “你们来除了这个事,还有别的什么事情么?”
  “回陛下,原本臣还想奏请一些事,现在臣想回去想想所奏是否合适,请陛下恕罪。”齐泰出声奏到。
  其他二人也不说话了。看来都听进去自己说的了。朱允炆感觉很不错。等了一会,接过来方孝孺重新撰写的圣旨。点了点头,说到:
  “以后这样下圣旨多好,普通百姓都知道。把它张贴再各省城和又藩王的各城中。以后除关系军国大事或者秘旨。能公布于众的都要公布。让天下人知道朝廷在干什么。方先生在圣旨中编出来公布的序号。”
  “臣明白,所有能公布的旨意单列一个序号,让天下人能看到所有公布的旨意,臣以为各衙门也能这么实行!”方孝孺激动的说。
  “先公布圣旨和六部之令吧,州府先不急!”朱允炆意兴阑珊的说到。哪有这么容易,后世都前言不搭后语的,现在让他们弄,不得变着法多刮地两寸。
  看几人不再出声奏事了,朱允炆舒了口气。
  
目录
设置
手机
收藏
书页